科研成果评价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是过于重视形式的评价,基于此,本文借鉴平衡计分卡原理,构建了新的会计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设计上注重各方面的均衡,不顾此失彼,兼顾财务性评价与非财务性评价,同时兼顾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评价。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科研成果评价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研成果评价研究管理论文 篇1: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刍议

摘 要: 科学、系统、客观、公正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是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保障与动力。然而,目前我国人文社科成果的评价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影响到了人文学科的健康发展。本文即分析当前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在评价政策制定中排除“私心”,克服浮躁心态,避免急功近利思想,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成果评价方法,方能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从而引导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关键词: 人文学科 成果评价制度 存在问题 完善制度

科学、系统、客观、公正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是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保障,是推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前进的根本动力。制定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客观、公正地评价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鼓励、引导推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建设、文化繁荣。

目前,高校社科类成果评价标准均由各高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自主制定,且围绕着“提高科研水平,促进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基本指导思想开展工作。为了通过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提高社科类科研成果质量,教育部曾于2006年发布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教社科[2006]5号),明确了指导思想。各高校在诸如“科研成果评价制度”、“科研奖励办法”等管理文件中也都对高水平科研成果给予政策倾斜和加大扶持力度。这些对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增加、各高校对科学研究工作重视程度提高,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数量不断增加,出现了一些创新性差、水平低的科研成果。这类成果对推动学术发展无任何意义,只会鼓励善于钻营的人在科学研究中投机取巧,而对真正潜心研究取得的科研成果是一种变相压制,是科研发展的阻力。如何通过制定科学、公正客观、系统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引导并激励科研人员产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避免科研成果“泡沫”的产生,是科研管理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科研成果评价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和研究部分高校人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总结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对如何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提高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质量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建议、意见,以期对有关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一、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分析

目前,在科研成果评价制度方面,许多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采用定量分析的评价方法制定政策。具体程序包括:确定评价指标,对不同级别的论文、著作、项目标定不同的权重分值,建立评价体系;将科研成果按规定折合分值,多项成果分值累加,得出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量并以此为依据给予奖励。

在论文成果评价方面,通常分为普通期刊论、论文集论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ISSHP(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会议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论文、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论文、《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期刊论文、本校认定的权威学术期刊、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检索论文等几个等级。著作一般分为学术著作、学术译著(中译外)、学术译著(外译中)、词典工具书等级别。权威学术期刊由本校专家依据本校具体情况研究确定,一般从大家公认的学术价值较高、影响力较大的期刊中产生。著作成果的分值标准依据著作级别、获奖级别来确定。

在科研项目方面,纵向项目依照项目来源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校级等几个级别,级别不同,每万元科研项目经费折合的科研工作量的标准不同。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一般项目,省部级项目包括中央、国务院各部门批准立项项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横向项目单独分类,依据项目经费的数额折合工作量。

相关政策的优点在于政策的实施可以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评价方法简单明确、易于操作、相对客观。从相关政策条例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明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了学校的科研水平。从激励的角度分析,对达到预期目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论文成果质量鉴定不严格

在定量评价的成果评价制度中,依据论文发表的刊物级别,分为普通期刊论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论文、CSSCI或CSCD期刊论文、几大国际检索论文(SCI、SSCI、EI)等几个等级,这种分级评价方法有其合理性,如分级清楚、标准统一、论文容易归类、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科研成果水平等级,但并非所有核心期刊论文都能体现其内在水平。原因有二:

其一,核心期刊的测定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引文法是根据期刊所载论文被引次数的多少评价论文质量,引文法测定的核心期刊虽然能够反映该学科的内容和水平,但文献被引频次要有一个时间跨度才能反映出来,即当前核心期刊的学术价值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代表当前所发表论文价值。此外,论文是否被引用不仅与论文质量有关,也与该论文选题是否为当前研究热点、学科发展趋势及该领域研究人员数量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应用性的学术期刊被引用的频率低于理论性期刊。

其二,受利益驱使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部分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质量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些期刊主办单位为了经济利益收取高额的版面费或碍于人情关系,从而降低了所刊发论文的质量标准。这些论文看似发表在级别较高的刊物上,实则是花钱买来的,或是依靠人情关系刊发的,论文质量并不高。因此学术期刊级别不能完全体现论文质量。

(二)图书类成果质量鉴定不科学

图书著作形式可分为专著、编著、编等几类,其中专著的独创性最高,产生的是原创作品,其学术价值最高;编的独创性最低,产生的是演绎作品。科研人员都希望自己出版的图书认定为著作,如今图书出版社大多为企业化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对所出版书籍,只要没有违法行为,没有版权纠纷,能够提供足够的出版资金,可在图书著作形式认定方面、学术价值等方面放松要求,因此部分图书成果分类界定标准不统一。对高校科研管理者而言,只要是公开出版物,若非相关专业的权威人士,对出版物的学术水平高低难以界定。

(三)研究报告类研究成果要求不规范

一些立项项目以研究报告作为结题成果形式,而用来结题的研究报告的应用价值只是一些单位出具的证明作为报告实际价值依据。由项目负责人本人找单位出具相应证明比较容易,并不具有说服力,一个项目批复的资金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最终的结项成果如不严格鉴定实则是对资金的巨大浪费。

(四)科研项目级别界定不规范

一些纵向项目级别界定明确,也得到多数高校的认可,但一些随机立项项目,学(协)会类项目、各类项目子课题、自筹经费项目、各类横向项目,项目来源规范性不强,真实学术水平有待严格甄别。通常立项项目级别依据项目来源单位级别来确定,如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即为省部级项目,这类项目属于常规项目,每年固定时间统一申报,有一定规律性。一些随机申报项目,项目来源单位级别界定不明确,申报时间无规律,因此项目级别界定缺乏规范性。如一些学(协)会类项目,各高校对学(协)会项目来源级别认定不统一。在子课题级别的认定方面,各高校也标准不一,认定标准严格的高校要求在获批的总课题立项书中明示该子课题的名称及子课题的负责人,才能认定该子课题成立,相应级别按低于总课题一个级别确定。认定标准宽松一些的高校则只需总课题负责人出具该子课题立项证明即对该子课题予以认可。

三、完善人文社科成果评价制度的方法与途径

(一)制定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科学、客观、公正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是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基础,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一个人的公平感来自于对自己劳动贡献与报酬比与别人的劳动贡献与报酬比的比较和评价”。如果人们对评价过程或评价结果感到不公平就会采取降低效率、降低积极性及降低努力程度的方式回应,这会对整个高校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政策制定者在制定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时要以推动学校科研水平为出发点,真正立足于提升学校学术水平,制定科学、公正、客观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高校各级领导往往既是科研带头人又是行政管理者,既是科研管理制度制定者又是受益者,在科研成果评价制度制定过程中难免会向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倾斜,特别是在我国官本位意识严重的环境中,权威期刊的认定经常由领导的意见决定。即使采用由学校各学院、系、部教师推荐的方式,推荐主体也经常从自身利益出发选出自己容易发表又相对学术性不是明显较弱的核心刊物。这种方式确定的科研成果评价标准难言权威性、公正性,往往成为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不利于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生。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对学校发展,对科研人员科研的重要意义,要真正站在有利于促进学校学术、科研发展的角度,公开、公正、公平地研究确定科研成果评价标准。

(二)注重评价体系的长效性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要出高水平的科技论文和科研成果,需要教师沉下心来,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和积累,去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因此,在制定科研成果评价政策时要改变重短期目标轻长期目标,重数量轻质量,重立项轻管理,重结果轻积累、重科研经费轻项目级别的科研管理观念和舆论导向,鼓励“慢工出细活”,减少急功近利、“短平快”。并通过调整或改革科研考核、科研奖励、职称评定等一系列政策,鼓励教师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营造学术气氛。

(三)注重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多样性与合理性

1.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人文社科类科研成果价值的体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在评价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定量评价或定性评价都不能完全客观、准确地对成果本身作出评定,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准确地反映科研成果的真正价值。定量评价是将科研成果依据刊物级别、被引用次数等标准折合成分值,再根据分值确定科研成果的价值。定性评价最常用的是同行评议法,其中包括实行公开评议与匿名评议。在科研成果评价中,如果单纯采用同行评议的定性评议方法,受成果价值的潜在性、模糊性,评议专家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学术偏好、人情关系等因素的干扰,容易导致评价标准的自由度过大,给主评人人为地拔高或贬低某一成果带来方便,而导致评价失去科学性。同时,科研成果评价是一种主观评价,如果只通过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是否是专著,还是编著等简单划分来确定成果的价值,也不够科学。因此采用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解价值的指标并量化,设定可比的分项指标量、详细的定量标准,消除或削弱评价中的主观因素的干扰,使同行评议能在更规范、更清晰的条件下运作,可以尽量减少评估误差,促使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更科学、客观、准确。

2.同类相比原则。

科研成果价值的多样性决定了对特殊的知识内容、价值、功能,用同一标准判断很难确认其特殊价值,因此,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必须分类进行。可按学科内容、形式、研究方向分类,对同类科研成果采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评价,这样才会相对公平,分类越细,可比性就越强,标准越易确定,评价结果越准确、公正。

3.排除偏见,容许异议。

在评价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因主评人的学术道德、学派、与被评人之间的恩怨而导致的偏见,可能造成对成果价值的放大、缩小、虚夸、否定,也是科研管理机构在组织评审专家时必须关注的问题。由于评价的复杂性、主观性、主评人所处环境及心理因素的干扰,为避免偏差,应允许在一定时间内对评价结果提出异议,当出现异议时要重视异议,这样有利于增强评价的准确性、科学性,克服评价的主观偏向性。

(四)抓好项目申报评审工作

项目研究是产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条件,没有项目经费的支持与资助,大量的实地调研与资料查询研究很难开展,高水平的成果亦很难产生。因此,在立项支持方面要尽量评出优秀的项目申请书,选出优秀的项目研究人员,将有限的资源配置给最优秀的项目,这样才能为以后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打下良好基础。一些限额申报的项目,经常要经过层层评审,在层层评审过程中排序结果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严重,尤其是在标准模糊的情况下,某人与学校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或领导关系好,或者评审人员本身就是项目申请人,评审排序自然靠前,这样的排序不是依靠项目的研究意义取得的,自然不能选出优秀的项目立项。因此,在项目书评审中应采用匿名评审的形式,尽量减少非学术因素对项目评审的干扰,真正让高水平项目脱颖而出。很多高校在成果认定中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匿名评审产生的项目给予较高的评价,就是因为评审相对公平,评出的项目不是靠人为因素产生的,而是靠项目申报书自身的质量取得的。

参考文献:

[1]任全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主体研究[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9(2).

[2]教育部关于大力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的意见.教社科[2006]5号.

[3]秦燕娟.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安雪飞

科研成果评价研究管理论文 篇2:

平衡计分卡原理下的会计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构建

摘要: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是过于重视形式的评价,基于此,本文借鉴平衡计分卡原理,构建了新的会计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设计上注重各方面的均衡,不顾此失彼,兼顾财务性评价与非财务性评价,同时兼顾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评价。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原理  会计科研成果  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一、引言

目前,我国关于会计科研成果的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评价过于注重形式;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对数量的评价,不注重对科研质量的评价;所取得的课题、基金等数量越多,评价分数越高,而忽略了科研成果对现实社会或经济的影响程度。2012年在厦门召开的第四届海峡两岸会计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会计学会原会长金莲淑就指出,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会计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提高科研成果实效的关键是三个方面:开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重视数量,更重视质量;合理确定考评周期。目前,我国会计科研成果的评价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富有成效的评价体系。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我们不能在这场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落伍,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笔者认为,在科研成果评价方面应把好质量关,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成果质量水平的评价,对于浪费科研经费、没有任何意义的科研项目,应该拒绝通过,只有这样才能督促科研人员申请一些对经济、对社会发展有意义的科研项目。而平衡计分卡原理体现了四个维度的平衡关系,不顾此失彼,基于此,本文设计了与平衡计分卡原理类似的会计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二、平衡计分卡原理下的指标体系构建

各指标之间的平衡是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针对目前会计科研成果评价多注重学术价值方面的评价(比如发了多少篇文章、出版了多少专著等),笔者认为还应注重会计科研成果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评价,因此本文设计了四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强调会计科研成果的优劣并不是只由某一个方面所决定,而是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四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可以反映出科研团队或科研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价值创造能力以及长期生命力,一级指标(四个维度指标)和二级指标的设计具体如下:

(一)四个维度指标设计

1.经济价值(X1)。我国每年投入科研经费超万亿,比如我国34所985高校每年平均科研经费为12亿元,相当于美国大学联合会所属高校的校均水平,也相当于澳大利亚八校联盟的校均水平,可见我国在科研经费方面的投入力度是非常大的,那么这就要求科研成果能够创造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会计科研成果应该符合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实用性。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会计科研成果应该能够帮助我国企事业单位解决目前较为重大的现实问题,能够针对企事业单位所面临的棘手的账务处理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从而促进经济繁荣,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社会效益(X2)。科研院所和高校是会计科研活动开展的主阵地,它们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企业投入和社会捐赠,因而可以说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就是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委托人(或者客户)。站在这个角度,会计科研成果应该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得到政府、企业或社会的认可。只有提高了客户满意度,科研院所或高校才能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3.学术价值(X3)。学术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不可或缺的评价指标,会计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论文、专著以及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上。科研论文和著作的数量可以反映出科研活动的广度、宽度。但是,更要注重科研论文及著作的质量,质量可以反映出科研活动的深度,以及被社会同行或专家认可的程度。科研论文及著作是会计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被社会知晓的最佳途径。专利能够体现科研团队的实力和创造力,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应该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尽早实现智力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4.人才培养(X4)。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优劣,好的科研项目除了能够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还要能够带动一大批科研人员的成长与提高。比如通过科研活动,为科研人员创造参与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的机会;通过科研活动,培养科研人员撰写高水平论文和著作的能力;通过科研活动,让科研人员获得社会声誉或专业职称的提升等。可见,科研项目所培养人才数量的多少也间接反映了科研项目的优劣。

(二)二级指标设计

本文尽可能选用容易量化的二级指标,经济价值(X1)一级指标下设置了两个二级指标,分别为:科研成果转化率(X11),用以衡量科研项目已经转化为生产能力的情况;预期潜在产业化收入的现值与经费投入的比例(X12),用以衡量科研项目未来可能创造收入的情况。社会效益(X2)一级指标下设置了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教学合格率(X21),用以评价会计科研成果对财会专业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科研成果获奖数(X22),用以评价会计科研成果得到行业或专家认可的程度;对外提供咨询服务数(X23),用以评价会计科研成果对行业或企业的帮助情况。学术价值(X3)一级指标下设置了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X31),用以衡量会计科研成果的影响程度;著作数量(X32),用以衡量会计科研成果的完整性或系统性;专利数量(X33),用以衡量会计科研成果在理论或方法上的创新性。人才培养(X4)一级指标下设置了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国际合作与交流次数(X41),用以衡量会计科研活动为科研人员创造国际合作和交流机会的情况;国内学术研讨会次数(X42),用以衡量会计科研活动为科研人员创造参与国内学术研讨会机会的情况;科研项目带动的人员数量(X43),用以衡量会计科研活动所培养人才规模的大小。

三、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

由于指标的选择无法做到完全定量化,因而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层次的指标权重,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来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为了使每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量化,本文引用如表1所示的矩阵判断标度。在调查和咨询对象的选择上,选择了来自云南、河北、北京、江苏、四川等不同省市的财会知名专家学者,确保指标之间比较结果的准确性。各层次指标权重确定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四个维度指标(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1.构造判断矩阵。通过问卷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得出四个维度指标之间两两比较的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中的数据,构造判断矩阵P1。

2.对矩阵P1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于判断矩阵P1,计算满足P1·W=λmax·W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求得特征根λmax=4.1431,特征向量W=(0.3889,0.2995,0.1881,0.1235)T。

根据n=4,通过表3,查得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89。根据公式CR=(CI)n/(RI)n,求得CR=0.053<0.10,所以判断矩阵P1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因而求得的特征向量W=(0.3889,0.2995,0.1881,0.1235)T可以作为四个维度指标的权重。用W1表示经济价值这一指标的权重,则W1=38.89%。W2表示社会效益这一指标的权重,则W2=29.95%。W3表示学术价值这一指标的权重,则W3=18.81%。W4表示人才培养这一指标的权重,则W4=12.35%。

(二)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同样采用层次分析法。具体操作步骤同一级指标,因此,本文不再过多阐述,具体结果如下:

1.经济价值下的两个二级指标科研成果转化率(X11),预期潜在产业化收入的现值与经费投入的比例(X12)通过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P2。

求得特征向量W=(0.833,0.167)T,用W11表示科研成果转化率这一指标的权重,则W11=83.3%,用W21表示预期潜在产业化收入与经费投入比例这一指标的权重,则W12=16.7%。

2.社会效益下的三个二级指标教学合格率(X21)、科研成果获奖数(X22)、对外提供咨询服务数(X23)通过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P3。

求得特征向量W=(0.1095,0.5816,0.3089)T,CR=0.004<0.10,用W21表示教学合格率这一指标的权重,则W21=10.95%。用W22表示科研成果获奖数这一指标的权重,则W22=58.16%。用W23表示对外提供服务数这一指标的权重,则W23=30.89%。

3.学术价值下的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发表论文的数量(X31)、著作数量(X32)、专利数量(X33),三个二级指标间通过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P4。

求得特征向量W=(0.3196,0.5584,0.1220)T,CR=0.0176<0.10,用W31表示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这一指标的权重,则W31=31.96%。用W32表示著作数量这一指标的权重,则W32=55.84%。用W33表示专利数量这一指标的权重,则W33=12.20%。

4.人才培养下的三个二级指标分别为国际合作与交流次数(X41)、参与国内学术研讨会次数(X42)、科研项目带动的人员数量(X43),三个二级指标间通过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P5。

求得特征向量W=(0.2318,0.184,0.5842)T,CR=0.0516<0.10,用W41表示国际合作与交流次数这一指标的权重,则W41=23.18%。用W42表示参与国内学术研讨会次数这一指标的权重,则W42=18.4%。用W43表示科研项目带动的人员数量这一指标的权重,则W43=58.42%。

综上所述,假设用Y表示会计科研成果总评分,则Y=(X11·W11+X12·W12)×W1+(X21·W21+X22·W22+X23·W23)×W2+(X31·W31+X32·W32+X33·W33)×W3+(X41·W41+X42·W42+X43·W43)×W4。

四、结束语

科研活动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源泉,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而科研成果的评价是科研活动质量的保障,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从事会计科研活动的经验,认为目前会计科研成果的评价主要局限于发表论文或出版著作的数量上,而忽略了会计科研成果产生的经济价值、社会效益以及人才培养情况。本文借鉴了平衡计分卡原理,构建了一套平衡各指标关系的会计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期望能够为会计科研成果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本文强调会计科研成果的实用性,因而设计的四个维度指标分别是经济价值、社会效益、学术价值以及人才培养,这四个指标兼顾了财务性评价与非财务性评价。为了使评价指标量化,本文参考了英国RAE评价法,设计了二级指标评分标准。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为了避免评价中的主观随意性,采用了层次分析法(AHP),既很好地运用了专家、学者的智慧及经验,又将定量方法融入了其中。由于时间和篇幅所限,本文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具有普遍适用性,未针对不同情况做分类处理。

参考文献:

1.李一硕.创新会计科研成果评价机制[N].中国会计报,2012-9-28.

2.孟玉环.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有效性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4):115-118.

作者:杨伟伟 王鹤

科研成果评价研究管理论文 篇3:

合理运用评价工具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

摘 要: 《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是国际上广泛承认的、比较权威和相对客观的科研成果评价工具。它们在科研资源配置、成果量化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其评价过程中也存在重视文章数量而忽略文章引用率等缺点。为此,高校科研成果评价应坚持各学科间同类相比;注重质量评估;将SCI、EI、ISTP纳入我国的科研综合评价体系,并构建和完善适应我国的独立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以此来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

关键词: 科学成果; 评价工具; 高校; 科研管理

收稿日期: 2007-09-18

作者简介: 祝 瑞(1975-),女,陕西西安人,讲师,工程学硕士,从事计算机应用研究。

李 辉(1958-),男,陕西西安人,副教授,从事计算机网络研究。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EI)和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ISTP)是三种国际上颇具影响力的检索系统,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 and citation database, CSTPC)则是检索我国国内科技论文的有力工具。SCI收录了世界各国的科学论文和综合性工程技术论文, EI和ISTP侧重报道专业性较强的工程技术方面的文献,而CSTPC数据则来源于国内各专业领域的科技核心期刊。通过对来自以上检索工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比较全面、系统地评价高等学校的研究水平以利于职能部门有针对性地指导科研,提高科研管理水平[1]。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受国家科技部的委托从1987年开始每年对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国内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依据上述检索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和排名,并予以公布。这一措施被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广泛认可并有效地促进了我国高水平科技论文的产出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过分强调SCI文章数量、文章引用率偏低和伪造科研数据等。本文通过对我国科技论文的数量、分布和各研究单位获基金资助情况进行分析,指出了上述科研评价工具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合理运用评价工具促进高校科研水平发展的策略,并建议构建我国自己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一、评价工具简介

目前的科研评价数据主要是对来自以下四种著名的文献检索工具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这四种检索工具分别是SCI、EI、ISTP和CSTPC。

SCI是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部期刊文献检索工具,收录全球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约3 500种;扩展版收录期刊达5 800余种。科研机构被SCI收录的论文总量可反映出整个学术团体的研究水平。《科学期刊引用报告》为包括SCI收录的3 500种期刊在内的4 700种期刊定义了影响因子,论文作者可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决定投稿方向[2]。

EI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的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选用世界上工程技术类期刊2 000余种,收录文献几乎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3]。

ISTP由美国科学情报学会编辑出版,会议录收录生命科学、物理与化学科学、农业、生物和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4]。

CSTPC全部数据来源于国内1 600多种科技类核心期刊以及国家科技部年度发布的科技论文与引文的统计结果,是反映中文科技文献的重要检索工具。

二、我国科技论文的评估情况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运用以上评价工具每年末对上一年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情况进行评估。本文对2005年度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各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加以比较。

统计结果显示在2005年SCI、EI、ISTP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共有153 374篇,比2004年增加42 018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69%,排名在第四位,较2004年上升了一位。我国各年度发表国际论文的数量如表1所示:

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SCI所收录的中国论文为68 226篇,比2004年增加了10 849篇,排名居第五。在2005年被引用论文数量从2004年的32 566篇增加到51 223篇,被引用次数由75 234次增加到133 417次。在反映工程科学情况的EI收录期刊论文中,中国论文为54 362篇,比2004年增长了623%,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2位。2005年我国科技人员共参加了在72个国家和地区召开的2 148个国际会议,ISTP收录了我国发表的论文30 786篇,目前世界排名居第五。2005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科技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也有显著增加,共发表论文355 070篇,比上一年增加了80 466篇。

从统计数据看,高等院校目前依然是我国高水平科技论文的主要产出单位。我们以SCI和EI收录论文数为标准对前十名的发表单位排序如下(见表2、表3):

我们同时对2005年度各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按资助金额和项目数同时排名(见表4)。2005年获基金资助前10名单位当年SCI论文数排名前10名内有6所,其余4所也位于前15名内。可见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有利于申请到更多的科研基金资助,而后者可利于科研持续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5,6]。

三、现行评价工具的优缺点

以上评价工具较好地解决了如何评估科研成果、效率以及科技人员水平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多数科研管理部门将其作为重要的评价工具。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1)由对科研的“定性”评价转为“定性加定量”评价。以往科研评价手段多采用定性,但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定性评价往往被人为因素削弱。而采用来自上述评价工具的引文数据则是一种较为客观的方法。进入引文数据库的稿件均已通过国际同行评议,同时上述引文数据还对刊载文章的期刊进行影响因子评分。因此对科研成果实际上是一种“定性加定量”评价。(2)对高校科研起到了推动作用。上述引文数据库有着严格的期刊纳入和删除标准,保证了入选论文能反映本专业当前的科研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引导科技人员在选择科研方向时抓住本领域最前沿的东西;同时促进研究论文与国际同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交流,有利于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各高校依据公布数据每年进行大学内部的科研奖励和学科发展的规划,有力地促进了中青年人才的培养。使一批真正能做出国际先进水平研究的人才脱颖而出。(3)引导国家进行资源合理配置。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部分投入采用政府行政拨款的方式。尽管国家投入了大量财力,但还远不能满足需求,科研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日趋严重。目前国家基金委运用同行评议方法遴选优秀项目予以支持。项目申请一般都要经过同行通讯评议和专家评审组会议两级评审。在同行评议当中,申请者既往发表的高水平研究论文是评价其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通常拥有SCI、EI、ISTP检索文章的申请人会获得较高的支持率。从本文的统计分析看,高水平科研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源配置过程中起重要作用[7]。

以上评价工具在实际运用中也突显出以下弊端:(1)国内高水平科技期刊稿源萎缩。由于我国科技期刊被上述引文数据库收录有限,而大多数作者更愿意将论文投往国际期刊以便与更多的国际同行交流,这势必造成国内科技期刊高水平稿源萎缩,愈发不利于入选为上述数据库的源期刊。(2)在某些部门SCI、EI、ISTP论文数量沦为政绩工程,各单位盲目攀比,造成急功近利的短期科研行为,为了发表文章而写,片面追求数量,甚至造假;(3)文章引用率偏低:2004年我国作者发表的国际论文中累积被引用次数超过100 次的仅有129 篇论文,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第14 位。2005年累积被引用次数超过100 次的有163 篇论文,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第13 位。可见论文的质量有待提高[8]。

四、合理运用评价工具的具体措施

在科研部门的管理实践中,确实存在简单化使用上述评价工具的问题。但要认识到,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总体科技实力比较落后,而学术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某些单位和个人急功近利,过于浮躁是在所难免的。这就需要科技主管部门积极引导,但如果因为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就从根本上否定上述评价工具则属于因噎废食。至少目前还无法找到一个更为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工具来替代现行评价体系。因此合理运用评价工具显得尤为重要,在使用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由于学科性质和学科规模的不同, 不同学科的论文数和期刊影响因子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物理、生化方面的某一新的进展或发现常常引起国际同行的注意,结果会多次被引用;但是植物学或地理学等因为研究对象有着较强的地域性,论文被同行引用的较少。上述引文统计数据不宜在不同学科间直接比较。当用其宏观地评价一个国家、一所高校、一个研究机构的基础研究实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用于较小范围或研究人员个体评价则容易产生偏差, 甚至无法比较。因此按照学科分类并按影响因子高低对各专业的期刊进行分区分级更加有利于科学的评价高校某专业的科研成绩。同时对不同科研机构之间进行评比时,一定要坚持同类相比原则,才能找出差距,具有借鉴意义。目前有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参照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该杂志在本领域内的知名度对期刊进行分级,指导科技人员选择期刊,发表论文。

2从重数量转变到重质量。目前我国大学科研评价存在过分强调数量的倾向。国家每年末都公布上一年度各大学被SCI、EI、ISTP等收录的文章数量及排名,这一措施促进了中国大学科研水平与国际接轨,但同时也造成只重论文数量而忽视科研论文水平的倾向。2002年国家发布的《关于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合理利用SCI在科研评价方面的作用,从重视科研论文的数量向重视论文的质量转变,从只重视论文向论文与专利并重转变,取消政府导向的SCI排名。因此,我们要对现行的文献计量方法进一步优化,使其更加合理规范,同时与同行评议的方法相结合,使评价既重数量又重质量[9]。

3将SCI、EI、ISTP纳入适合我国的科研综合评价体系。对科研的评价和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决不是简单地通过SCI、EI、ISTP数据库的统计数据就可以完成的。由于上述数据库收录的中国期刊有限并且以英语为主,因此在使用该数据库进行评价时还应该充分考虑我国自己主办的中文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价值;由于受文献计量学理论的局限性、国际数据采集的不完整性以及统计评价方法的不全面性,使用SCI、EI、ISTP评价科研也会存在偏差。因此有必要将同行专家评审和引文计量相结合,同时参考相关的中国论文统计源期刊数据库综合评定, 更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科研。建立中国自己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系统是我们当前的迫切需求。我们需要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实际状况,建立能满足国家大型科技计划的评价需求的检索评价系统,根据主流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和濒危学科的发展情况,结合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和存在的差异,提出切合实际并便于操作的指标,建立中国式评价系统。

总之,要根据不同科研性质、不同研究领域来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简化科研评价环节,适当延长评价周期,使评价工作与科研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相适应,改变科研评价工作中急功近利的倾向,合理利用文献计量方法,逐步培育和依托社会中介组织开展评价活动,建立独立的社会化科研评价体系。[LL]

参考文献

[1] 杨永清 论SCI在基础科学研究评价中的作用[J]江南大学学报, 2005, 3(3):113-115

[2] 韩丽风, 刘蜀仁 从SCI看国际检索刊物的发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 1999, 22(3):183-185

[3] 胡 涌 SCI与EI的比较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 1(1):73-76

[4] 王静稳, 陈春英 ISTP的检索方法及实例[J]河北工业科技, 2002, 19(6):58-60

[5]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0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R]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05

[6]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05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R]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06

[7] 吴天松, 文亚峰 促进高校发展的科技政策及管理办法研究[J]科研管理, 2002, 23(5):130-136

[8] 王晓莉, 叶良均SCI作为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局限性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 17(11):41-47

[9] 朱 蓓,王 颖,戎文慧客观看待利用SCI进行科研成果评价[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03, 12(2):5-6

(责任编辑 张向凤)

作者:祝 瑞 李 辉

上一篇:财务管理下的水利工程论文下一篇:播音主持基本素质构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