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浅谈音乐活动在主题课程中的实施和评价

2024-04-10

科研论文:浅谈音乐活动在主题课程中的实施和评价(精选4篇)

篇1:科研论文:浅谈音乐活动在主题课程中的实施和评价

科研论文:浅谈音乐活动在主题课程中的实施和评价

科研论文:浅谈音乐活动在主题课程中的实施和评价

摘要: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愉悦生活,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认为:“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幼儿对音乐具有一种本能的反应,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会使他们情绪激动、表情愉悦。因此音乐活动在幼儿园主题课程中的实施和评价成为现在幼儿园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本文结合幼儿园主题课程,探讨了音乐教育活动的实施和评价。

关键词:音乐活动 主题课程 实施 评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所谓主题课程就是秉承了这个精神,以主题为主线,围绕主题脉络将集体教学活动,日常活动、区域活动、家园共育活动、环境创设有机结合。幼儿园主题活动围绕着幼儿园教育内容实施开展。其中艺术是五大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领域就像一棵大树,音乐教育活动便是这棵大树上的一根重要的丫枝,是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形式。因此,有效实施音乐教育活动,正确客观地对活动进行评价,使得主题课程这棵大树更加茂密,更加郁郁葱葱。

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萌发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音乐作为最具有情感的艺术,它把旋律、节奏、和声、声调等音乐要素有机的组合起来,将美好的情感用声音的表达出来,音乐也能拨动幼儿心灵中的琴弦,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而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增强幼儿对音乐美的敏感性,是幼儿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才能进入音乐天地,并借助音乐活动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所以我们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深入研究音乐与幼儿之间的关系,通过实施开展、评价总结,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有所获得,感受到音乐美。

结合主题课程,有效实施音乐活动

(一)、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曾说过:“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在艺术世界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情绪,获得情感的平衡。同样,激发情感、激发兴趣也是幼儿表现音乐的前提。只有在幼儿对音乐感兴趣的情况下,幼儿才会认真投入到音乐活动中,从而在音乐活动中得到发展。兴趣是幼儿学习音乐的首要前提,是幼儿学习知识、开发智力的动力,能促使幼儿创造性地学习,凡是幼儿感兴趣的东西,他学习时就注意力集中,积极性高,就会钻研、去思考。但幼儿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活动中培养的。如:通过教师的言行、环境创设、材料、游戏、故事等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

案例:在音乐活动《爸爸逛公园》活动中,《爸爸逛公园》这是一首排比性比较明显并且枯燥的歌曲,每一段歌词只是稍微有些变化,歌曲的旋律也是比较平淡。如果单一的学唱只能让幼儿觉得枯燥乏味,如何能让幼儿对这首歌曲感兴趣?让孩子能体会到玩中学,学中有所收获呢?在一番准备后,首先呈现在孩子面前的是一个提着公文包,带着眼镜,穿着男装的“老师爸爸”。孩子们一看到我这个“老师爸爸”开始哄堂大笑,我以一系列诙谐幽默的动作入场,然后大声说:“爸爸今天带你们游公园喽!”孩子们立刻进入了游公园的情境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将整个活动贯穿在游戏中,在活动的最后一句,“你不捉老鼠就不带你去!”我把孩子们当成小老鼠,我来当大花猫,歌曲唱完的时候去捉老鼠,小老鼠们拼命地四散逃走,真是好玩极了。孩子们完全没有感觉这是一节音乐活动,但是往往是在这样一遍一遍的游戏中,孩子们学会了歌曲,也达到了所预设的教学目的。

(二)、选择适合的音乐素材

一个好的音乐素材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为什么一些经典的儿童歌曲能被我们一代一代地传唱下去,而没有在时代的更替中消失?正是因为这些音乐素材是优质的、经典的,不被时代所抛弃的。我们有必要整理出这样一套适合幼儿的、琅琅上口的、能促进幼儿发展的好的音乐素材,然后根据这音乐素材进行分析,研究活动策略,让这些歌曲在孩子们嘴里广为传唱,让主题课程中的音乐活动得到最好的开展。我们可以选择那些更便于和有利于孩子发挥创造性的音乐素材。如:《两只老虎》、《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小小蛋儿把门开》等。这些都是每个孩子都耳熟能详的歌曲,这些歌曲之所以能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经典,与歌曲的节奏、歌词、旋律及符合孩子们们的年龄特点是分不开的。

(三)、多变的音乐教学形式

幼儿园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多样化、丰富、多变的。新《纲要》要求我们在指导幼儿的艺术活动时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积极地研究和创新教育方法,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插上音乐的翅膀,在音乐活动中自由翱翔。那么,怎样更好地进行幼儿园唱歌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故事、儿歌渗透法。我们可以将音乐材料进行分析,编成故事、儿歌来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加深幼儿对歌曲的印象。如《泼水歌》、《螃蟹歌》、《八只小狗抬花轿》等,老师需要将歌词重新整理,并且以故事的形式演绎出来,帮助幼儿理解歌曲里所讲的故事。

(2)、图谱教学法。音乐图示法是以结合图示,理解音乐内涵,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一种更简易的音乐教学方法。在音乐活动中必须运用某些方法和手段帮助幼儿去熟悉音乐,了解音乐。而图示法正是运用直观的图像、线条、图形等来帮助幼儿感知音乐的节奏、旋律等,从而使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创造力、表现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案例:如《快乐的牧羊人》,歌曲内容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多里’的牧羊人的故事。在欣赏的过程中,我借助图谱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理解歌词意思,并通过分段欣赏让幼儿熟悉旋律,使幼儿从感受—理解—想象—表现的过程,从而感受到牧羊人多里的快乐心情。在歌曲中,多里唱“雷欧雷„„”时,我一直苦恼该如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在图谱中我用了一个大弧线和一个小弧线。孩子们看着弧线,立刻就能长出不同的音高,理解并演绎出多里不同的心情。

(3)、音画转换法。所谓音画转换法就是借助能被幼儿所理解的图画、符号,帮助幼儿理解歌曲,有效地记忆歌词、表达情感的音乐教学法。当幼儿在演唱某一段较复杂的节奏或歌曲而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简化歌曲,用能被幼儿理解的符号代替,如歌曲《大鞋小鞋》中的节奏,用形象的符号来代替“踢踏踢踏”的声音节奏。对这种新的音乐活动方式,孩子们还是比较容易掌握和接受的,效果也非常好,孩子们都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大胆而又轻松地演唱复杂的节奏,当幼儿清楚地唱出这段节奏时,每个孩子都非常开心,这正是体验到成功的表现。

二、音乐教育活动的评价

经过前期的努力,我们完成了主题课程中音乐活动内容选择、组织、实施阶段的工作,下一阶段就要对课程实施效果展开评价。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应性、有效性、调整和改革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通过评价,我们可以测量音乐活动的开展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达到的程度如何,整合效果怎样,教师与幼儿是否都有得到发展,我们通过评价结果对课程进行反思,以实现良性循环。评价是音乐课程改革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对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音乐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策略服务的活动。

(一)、活动目标的评价

活动目标的达成情况决定这节活动的成败。首先要看活动目标是否与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以及单元目标应紧密联系;然后活动目标应涵盖认知、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三方面的要求;最后要关注活动目标与儿童的实际情况是否相适应。

(二)、活动内容的评价

活动内容是为教育目标所服务的。在评价活动中我们要检验活动内容与音乐教育目标是否一致,与音乐教育所涉及的范围、领域相是否相同,与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相是否相符。而且还要检验音乐教材本身是否具有审美性和艺术性。在音乐活动中,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选择适当的音乐材料,细心进行教材的分析、拣选,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进行。正确选择材料决定着活动内容的质量。除此之外,音乐活动中各部分内容间的比例、结构、时间关系要合理,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要相适应,活动内容的组织安排要突出重难点,活动内容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要流畅。

(三)、活动过程的评价

每一个音乐活动应该是在准备的前提下进行的。准备活动包括物质准备和知识准备。物质准备是指教学具、活动材料上的准备,物质准备与否决定着活动过程能否顺利开展,幼儿是否能利用丰富、生动、有趣的的材料进行学习。如:音乐磁带、CD、图谱、课件等等。知识准备是指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方法、策略等。教师对活动必须是有研究的,有想法的,然后进行备课、准备教具,然后才能在教学活动中顺利地将知识点落实下来,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在设计音乐活动时,在结构上应该紧凑、有序,应该注意到每一个环节和步骤之间的层次性、系列性、递进性,能够体现结构安排上的动静交替。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尤为重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亲切自然、精神饱满,具有一定的热情,调动幼儿情绪,使幼儿对活动内容感兴趣而投入到活动中。教师在活动中能否做到正确而清晰地示范讲解,是否善于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巧妙而熟练地运用角色的变化引导儿童学习,善于设置一定的提问以有效地激发儿童的独立思考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评价的重要标准。在开展活动中,教师还应注意到与幼儿的情感交流,是否关注到个别被忽视的幼儿,正确引导及干预,从而激发儿童的兴趣、意志、自信、独立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音乐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幼儿的特征或者整个班级孩子的特征做出对活动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体现出因材施教。如:在观摩名师应彩云老师的活动中,对于个性明显、不守课堂秩序的幼儿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科学有效的随机教育,不仅使得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又能使孩子得到心理和知识的满足。

(四)、活动效果的评价

首先,应该把活动效果与教学目标进行对比,与活动预期所达成的情况进行分析,对幼儿知识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测,这是检验活动效果的重要途径。其次,幼儿的情感是否得到满足。任何一次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必须关注到幼儿的情感。幼儿正是通过情感的满足来促进幼儿情感的需求。如快乐、自信等。再次,师幼互动、生生互动是否有效,课堂气氛是否生动、活跃也能体现出活动开展的效果。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主体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是为围绕着幼儿所开展的。所以,音乐教育活动也必须围绕着幼儿这个主体所进行。在幼儿的学习中,如何发挥和发展幼儿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音乐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我们不仅要求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还应该重视幼儿的情感。但只要我们明确音乐教育的目标,努力探寻适合幼儿的教育形式与方法,就会寻找到二者的平衡点。而研究、了解幼儿的需求,掌握幼儿学习的特点,就会使我们在音乐环境的创设上,操作材料的提供上,为幼儿的探索创造条件,孩子们终究会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要想让音乐教育活动在主题课程中有效地开展,教师必须理清音乐活动在主题课程中的重要性,学习必要的音乐知识,熟练掌握音乐教学技能,分析幼儿的心理需求,让音乐教育活动的实施和评价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故事在主题中开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M],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

[4]幼儿园音乐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篇2:科研论文:浅谈音乐活动在主题课程中的实施和评价

一、评价内容综合化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知识也呈现出爆炸性增长趋势, 以知识技能为主的填鸭式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体成长的需要, 因此, 高中音乐教育要适应现实, 就必然要把培养目标转向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康的身心等综合化的内容。所以, 高中音乐课程评价的内容不仅仅只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还拓展到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实现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另外, 在保证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下, 关注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及审美素质等方面的发展。例如, 对学生学习乐器演奏的情况进行评价时, 其评价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演奏乐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还要关注学生学习乐器演奏的起点、潜质、态度、努力度、合作程度以及个性倾向等综合化的内容。

二、评价指标多维化

在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要关注个体差异, 实现高中音乐课程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一方面,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社会竞争日益加剧, 以往单一的学业评价指标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追求和审美教育的发展。当今时代更关注学生参与音乐学习后, 是否有良好的兴趣, 积极的学习态度, 主动创新和实践精神, 独到的审美情趣等多维度的发展。因此, 高中音乐课程评价应当从以往过度注重学业成就转向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评价上。另一方面,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个体, 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是个体存在的根本标志,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也指出个体间智力发展的差异性所在。所以高中音乐课程评价应当走分层化的道路, 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例如, 有的学生表现出舞蹈方面的天分, 有的学生表现出歌唱方面的天分, 而有的学生则表现出对乐器的钟情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 高中音乐课程评价机制就应当向多维化、层次化的道路发展。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当今社会对公平和平等观念的片面追求, 使得人们对科学产生了盲目崇拜的心理, 而这种顶礼膜拜的背后却引发了量化考评的极端化追求。因此, 尽管高中音乐作为人文性极强的学科, 也无法摆脱量化之风的不良影响。所以, 尽快转变高中音乐课程评价方式, 对于高中音乐课程本身以及师生间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 注重质性评价, 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高中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和艺术性较强的学科, 其考核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发展等方面, 因此, 单纯的量化考评根本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潜能和现状。例如, 在考核学生对小提琴的学习情况时, 一方面, 考核标准无法量化;另一方面, 即使用量化的标准进行检验, 其得出的结果也只是一个以知识为主的绝对性评价结果。

其次, 注重过程性评价, 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 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形成性评价的主要依据, 而终结性评价则应在某一模块的学习结束时进行。因此, 高中音乐课程评价应当把主要眼光投向平时的教学过程, 利用“学生成长记录袋”见证学生成长, 同时兼顾定期的结果性评价。

最后, 注重自评、互评和他评的有机结合。自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可采用学生自我小结学习感想和困惑的方式进行;互评和他评是一种有利于增强个体间交流, 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实现师生间互动教学的重要评价方式。例如, 在教授完“民族民间乐曲”内容后, 要考核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这时就可以采取自评、互评与他评的评价方式, 从多维度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四、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育并非单纯的、线性的单向活动, 亦非机械式的知识技能传授活动, 而是涉及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及社会等多方利益的社会化活动, 而且这种活动是一种动态的、富含精神内涵的主观能动性活动。所以, 高中音乐课程评价应当增加评价主体, 建立多元化的发展性评价系统, 为发展性评价机制在高中音乐课程中的建立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

首先, 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交流, 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课程评价, 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地位。例如, 对学生歌唱能力进行评价时, 如果单纯地依靠教师的单方面评价, 把学生作为评价的“沉默者”, 得到的信息和结果肯定是不完善、不科学的, 因为歌唱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学习内容, 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 就无法考核到学生在教师视野外所付出的努力, 以及学生的内心品质, 因此, 应当建立起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积极、友好、互动、民主和平等的评价关系。

其次, 由单向转向多向, 充分调动多方力量参与高中课程评价, 以多维度的信息反馈促进高中音乐课程评价的科学性, 落实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和目标。例如, 对学生学习舞蹈情况进行考核时, 由于发展性评价不仅是关注结果更是注重过程的评价, 因此要全面了解学生学习舞蹈的态度、潜质、成果以及努力程度等情况, 就要把评价的主体扩大到家长、学校、教师和学生等, 从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五、结语

总之, 高中音乐课程发展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突出激励与调控的功能,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培养兴趣爱好, 重视音乐实践, 增强创造意识等多元文化的基本理念。因此, 要改变过去忽视评价的科学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和整体性的原则, 真正把发展性评价贯穿于高中音乐课程的始终, 做到“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刘家访等.现代课程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张波.略谈高中音乐学科学生发展性评价[J].音乐教育与创作, 2008 (5) .

篇3:科研论文:浅谈音乐活动在主题课程中的实施和评价

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过程、以及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本课中“比较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在此设计基础上,笔者这样来实施这节比较教学课的:

1 教学流程:导入(初识)、比较对象:齐唱、轮唱形式的《同一首歌》、比较目的:引入复调音乐的概念、比较方法:学生实践体验、具体实施过程:教师询问:平时大家都唱什么歌曲?是否会唱《同一首歌》?并要求学生齐唱、轮唱歌曲片段,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确轮唱的音乐形式就是复调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

2 教学流程:了解概念和特征、比较对象: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比较目的:明确复调音乐的概念和特征、比较方法:图形与音乐片段结合(教师范奏)、具体实施过程:教师分别用钢琴弹奏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形式的《小步舞曲》,让学生聆听并初步认识两者的不同特征。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笔者又采用了一个图形观察对比的形式,即在幻灯片中显示两种简单的图形,让同学们选择对应的图形填空。这样,学生就能把对比聆听时的模糊感觉和具体的图形对应起来,从而对两种音乐形式的不同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最后,教师总结明确:“主调音乐”最核心的特征是“只有1条旋律,其它是伴奏”,“复调音乐”最核心的特征是“多条旋律,各自独立,相互对比或补充”。同时,教师把这一核心特征以板书的形式保留在黑板上,作为后面内容学习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3 教学流程:

了解类型、比较对象:对比型复调音乐和模仿型复调音乐、比较目的:进一步认识复调音乐的常见类型、比较方法:教师范奏音乐作品片段。具体实施过程:笔者首先弹奏对比型复调音乐——巴赫的《二部创意曲》片段。在介绍模仿性复调音乐时,先播放教师吹奏巴赫的《小步舞曲》片段的视频,再由教师现场演奏《小步舞曲》片段,形成了一先一后、交替演奏的“卡农”形式,较好地表现出模仿型复调音乐前赴后继、你追我赶的音乐特点。

4 教学流程:

了解代表作品、比较对象:《马太受难曲》中的第1和第72分曲、比较目的:了解复调音乐的表现作用、比较方法:视听结合。具体实施过程:首先播放《马太受难曲》中的第1、第72分曲片段,让学生对比听辨,第1、第72分曲分别属于“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中的哪种形式?然后教师稍作分析,明确第1分曲是复调音乐形式,第72分曲是主调音乐形式。

接下来在播放视频资料的同时,复听第1、第72分曲片段,并请学生思考:这两段音乐的速度、情绪怎样?分别表现怎样的场景?为什么要用复调形式写耶稣被游行的场景?为什么要用主调形式写耶稣被钉死后的场景?让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明确:第1分曲采用复调音乐形式,更能表现出耶稣临刑前被游行示众,围观人们内心情感各自不同和复杂多变;第72分曲采用主调音乐形式,更能展现出“人们都沉静在耶稣死去后的悲痛气氛之中”这一场景。这个环节以视听结合、两次复听并小组讨论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复调音乐表现作用的理解。

5 教学流程:实践。

比较对象:以复调音乐形式创编的《保卫黄河》与以主调音乐形式表现的《保卫黄河》、比较目的: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复调音乐、主调音乐的理解。比较方法:学生创作实践。具体实施过程:音乐教学应该“通过对歌唱、舞蹈、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和基础知识,能够参与到音乐实践与表演,以及创作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与其相关的表演、创作能力,以及表演自信心”。因此,为了能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复调音乐的认识,并达到自主创作实践的高度,笔者设计了一个创作实践环节,即让学生以歌曲《保卫黄河》为素材,分组进行主调、复调音乐表现形式的创作设计。学生根据课堂上所学的音乐知识,自主讨论如何用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的形式来进行创作,这是一种难度较大的对比,也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检验。

本课以“比较教学法”作为教学的中轴线,按照“导入(初识)——了解概念和特征——了解类型——了解代表作品——拓展——实践”的流程,将“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的比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能在比较中更清晰地理解复调音乐的知识。通过循序渐进的多次比较,学生对复调音乐的认识经历了从“了解概念、把握特征——了解常见类型——了解表现作用——再次辨识——自我创作实践体验”的深化过程,学生对音乐的自我发现和判断能力也得到了强化和提高,从教学效果来看,本课中“比较教学法”的实施是比较成功的。

二、“比较教学法”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实施“比较教学法”要在比较中突出重点。比较双方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比较只是一种方法,实现教学目标,掌握课程内容才是目的。因此在比较中一定要突出课程内容的主体地位,不能两者平均用力,否则会显得课堂重点不明、目标不清。比如,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复调音乐”,因而在比较中要把重点放在“复调音乐”上,对“主调音乐”的介绍可以稍稍简略一些。

(二)注意“比较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定位。“比较教学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自我发展与判断”,因而实施“比较教学法”时应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比较”,千万不能用老师的思考代替学生的探索。教师的角色是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和引导者,教师的工作主要是设计比较对象、比较内容、选择比较形式、提供比较资料,并在课堂上不断地引导、启发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最终的自我判断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中学)

篇4:科研论文:浅谈音乐活动在主题课程中的实施和评价

一、教师在实现《英语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中必须改变教学观念

“当前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问题, 不是传授知识太少了, 而是能力的培养没有落实到实处;课堂教学不是师生之间的交际搞过了头, 而是学生的参与不够, 有些教师教学思想不对头, 教学方法因循守旧。”[1]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从人的生命性的层次, 重新理解课程教学中师生之间结成的交往关系, 并思考如何使课堂教学本身充满生命的气息。因此, 教师要树立新观念:教师要摒弃“理所当然”的观念, 尊重学生的人格, 站在学生的角度, 设身处地地了解学生、关心学生;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平等的、有能力的人, 在师生人格平等、意愿一致的前提下进行各项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要从“严遵教材, 以知识传授为重点”转变为“师生互动, 进行信息的交换”。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是受到教师尊重和认可的, 以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2]。

二、教师实现《英语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策略

1. 建立“教师即教材”和“用教材教”的教材观

教师应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即依据学生的实际, 大胆删减、增补和重组教材内容。教师没有必要把教材中所有的板块都教完, 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任务”都做完。现代教学理念认为, 教师的作用大于教材。优秀的英语教师是最生动活泼、最富有弹性和活力的教材。他们知道“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他们的口语就是听力材料;他们的激情应变就是教学任务;他们的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就是最佳的校本课程。

2.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只有将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 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掘出学生的潜能。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注意用新颖有创意的教法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上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3. 教师在课堂上要建立和学生平等对话的机制

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平等的、有能力的人, 在师生人格平等、意愿一致的前提下进行各项教学活动会促使学生开始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其实是他们中的一员。这时, 学生就会把真实的想法和存在的困难主动地与教师交流, 和教师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在我国的课堂中教师处于主动地位, 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应积极主动地与学生平等交流。

4. 在教学中教师要循循善诱, 寓教于乐

语言常常是学习者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而学会的, 而且如果学生对正在用这种语言表达的内容产生兴趣时, 则更能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乐学”是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之一。寓教于乐, 最根本的途径是把课堂教学还原为生活交际, 因为人的交际是充满着乐趣的。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按照人的交际准则, 组织好每堂课, 使学生学有所乐, 学有所得, 提高课堂的凝聚力。

5. 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劳动是受到教师尊重和认可的, 以此来保护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参与学习的时候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是必要的。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及表现出来的善意, 能更快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融洽师生关系。

摘要:面对中学英语新课标和新教材,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既要改变教学观念, 又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和探索出了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师,新课程标准,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上一篇:冷链配送合同下一篇:高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