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成果保护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国务院颁布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立法,在立法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协调,这种做法在中国现行知识产权法中是十分可取的,这标志着我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制度的初步建立。这有利于保护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鼓励集成电路技术的创新,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设计成果保护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设计成果保护研究论文 篇1: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外观设计法和不正当竞争法

编者的话:本文节选于伦敦大学皇家玛丽学院知识产权法律与政策中心的高级讲师Umaxuthersanen的研究报告《发展中国家的实用新型和创新》。这一研究是联合国贸易及发展大会/贸易和可持续发展国际中心有关知识产权及可持续发展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实用新型在发展中国家创新及知识全球化中的作用。不久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审查部集中力量对该研究成果进行翻译。为了使广大读者更多地了解各国实用新型制度,特别是实用新型制度在发展中国家应用的经验和作用,本刊特请研究报告的译者进行提炼和节选,将该报告的精华部分呈现给广大读者。

当将知识产权延伸到新的“内容”时——本文指专利性较低的发明,立法者可能的选择有两种——将这样的产品归入现有的知识产权体系中,或者重新建立一种新的知识财产权利。正如WilliamComish所说:知识产权通过“附加”或者“类比”的形式延伸到新的客体上。“附加”是指通过重新定义现有的权利以使其覆盖新的内容;“类比”则需要从已有的知识产权类型中或多或少地进行折衷选择从而建立一种新的,明确的权利。

实用新型就是“类比”这种模式的一个例子。但是“类比”有其固有的风险性,因为这种模式本质上具有试验的性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附加”或许是较为安全的选择。一个原因是,本章我们要探讨的是将专利性较低的发明通过外观设计法来保护。我们从对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实用新型制度发展历史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二级专利体系的初始建立以及随后的发展都是对专利和外观设计法中的不足作出的补充。在德国和澳大利亚,现有的外观设计立法不能保护具有功能性的创新,同时,英国为了弥补日益增长的小创新和发明之间的保护上的差距也调整了外观设计法。此外,对各种各样的欧洲实用新型法中现行保护客体的关注也表明“实用新型”这个术语结合了通常所述的功能上和技术上的许多因素。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从不正当竞争中获利。这可能基于下面的事实证明其是正确的——正如先前介绍的那样,虽然,实用新型法授予权利人排他性的财产权,但是,设立该制度的潜在的基本原理在于顺应工业界关于反复制权和不合理侵权的需要。事实上,大量的实践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许多发明易于受到不正当复制的侵害,并且在许多情况下,那些专利性较低的发明更易受到侵害。

美国联邦设计专利法和商业外观法

1、外观设计专利法

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外观设计专利法的要求是相当严苛的。专利法中对“任何新的,原创的并且具有装饰性的产品的设计”提供保护。并且,如果一项设计要获得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它必须具有并非由功能带来的外表的美感,还必须满足专利性的一般条件。如绝对新颖性和非显而易见性。简言之,该外观设计法不仅要求给予保护的是“新的设计”或“原创设计”,并且更要求这些设计符合专利性条件,尤其是较高的要求——非显而易见性要求。这里所说的“非显而易见性”比专利标准中的“创造性”更加明确。

高标准带来的问题影响了外观设计。事实上,外观设计专利的无效率高的原因在于联邦上诉法院惯于将侵权诉讼中涉及到的外观设计专利机械地判定为无效。此外,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门槛远比一般专利要高。有关保护的具体标准及相关问题如下。

(1)新颖性虽然专利法中对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都规定了一年的新颖性宽限期,从而使设计者有机会在市场中检验他们的设计,但是,对外观设计来说,新颖性标准仍旧是很高的。

(2)装饰性:只有法庭认为展现在眼前的设计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美感才认为该设计具有装饰性,这种判断装饰性的标准也是很高的。

(3)非显而易见性或“创造性”:有关这个标准的主要结论取决于判断对谁而言是显而易见的。海关和专利上诉法院认为,第103条所述的“假想的人”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即具有设计出申请表现出的产品设计能力的人。

由于合法的伪造和不断发展的功能性定义而更加恶化,这种发展的功能性定义目的是试图通过引入技术设计以避免其不能得到专利法的保护。大多数法院都认为外观设计法应当排除那些纯功能性的设计,但是,到底哪些设计应当排除仍旧不能明确。其中,一个方式是通过关注该设计在市场上是否成功或者关注相同生产领域中其他设计的存在来前后参照市场环境下检验该设计的功能;第二种方法就是把功能性看作是非显而易见性中较为次要的方面;第三种方法,也是最为常用的方法,就是用具有美感这样的标准来排除功能性的设计。用第三种方法来判断将何种功能性设计排除外观设计保护的原则可以参见AviaGroup International v L.A Gear Califor-nia判决的决定。该决定中,联邦巡回法院认为,该鞋子图案的外观设计是有效的,并不是功能性的,……如果功能性的内容或者目的能够在该设计中通过其他方式完成(原文如此),这样的事实就足以说明该设计不是单纯功能性的。

2、商业外观法

外观设计在美国也受联邦著作权法和商业外观法(商标法保护的一个分支)的保护。理论上,功能性设计是排除在上述保护之外的。事实上,美国专利局对外观设计法中功能性设计的控制比商业外观法或者联邦商标保护法的要求要严格。有关不正当贸易和终止的普通法是在1946年的Lanham法案中正式成文并作为商标行为的基础的。鉴于在专利法,版权法及国家不正当竞争法下保护小创新和设计所面临的困难,人们正尝试利用Lanham法案,通过不经登记的商业外观保护产品的形状和构造。保护的基础是该法案的43(a)部分。该部分规定“任何人,在任何商品或者服务上,或者任何商品的容器上,在商业中使用任何文字、术语、姓名、符号或图案,或者以上各项的组合,或者任何虚假的来源标识,虚假的或误导性的事实描述,而可能引起混淆、错误,或者造成此人与他人有隶属关系、联系或联合上的欺骗,或者误导与他人商品。服务或商业活动有来源,认可、许可上的关系,或者在商业广告或促销中,虚假陈述自己或他人商品,服务或商业活动的性质,特点、质量或地理来源,则应当对因相信此类行为而遭受或可能遭受损害的人,承担民事责任。”

产品商业外观的概念包括“将产品展现给消费者的所有外观,它包括(不完全列举)产品的大小、形状、颜色、图形、包装以及商标”。虽然,传统的商业外观一般只保护包装外观和用于广告的展示,但是,由于产品本身具有物理特性,现在的商业外观保护已经扩大到包括产品本身的物理特性。过去,存在两个基本原则以保证商业外观保护和外观设计专利保护之间的平衡。第一个原则是,只有在产品的形状获得第二含义

的情况下,外观设计才能够得到商业外观的保护;第二个原则是,任何成功的商业外观诉讼案件必须能够证明所谓仿造的产品必须与被保护的产品足够的相似以至于能够给公众带来混淆。

有关扩大商业保护的第一个发展就在于摒弃了所谓第二层含义的标准。1992年,最高法院在Two Pesos公司和Taco Cabana公司一案中明确了这种观点。该案中最高法院认为,与生俱来的有特色的餐馆标志虽然缺少第二含义也能够得到商业外观的保护。商业外观的第二大发展在于将其定义从产品的包装扩大到实际的产品。最终,法院对公众或消费者的混淆提出了包括削弱在内的很宽泛的定义。最高法院最近明确,如果商业外观是独具特色的,那么,这一要求不再是必要的。这样,在商业外观的保护下,产品能够获得无限的保护。因此,商业外观与实用新型专利或者外观设计专利已经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但是,前者的保护程度受到功能性原则的限制,该原则认为,产品有关功能的部分既不能得到商标的保护也不能得到商业外观的保护。究其原因在于,唯恐这样的保护会阻止竞争者进入市场。但是,只有小部分具有功能性不会导致整个产品的效果不具功能性的商业外观保护被无效。

涉及到产品形状或商业外观的保护,如果功能性特性是产品的用途或目的的本质特征,那么,就认为该形状或外观中存在功能性。在Re Morton-Nor-wich制造公司一案中,法院重新评价了功能性问题并因此作出了以下推理——商标法只是将具有法律意义上功能性的产品设计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关于喷涂容器的Morton-Norwich形状,法院认为,通过判断该容器是否是可获得的最优设计或者少数较优设计之一,可以解决法律上的功能性的问题。没有证据显示该容器的形状是按照要求如此设计的。许多其他样式的形状设计也能够产生相同的效果。另一方面,在Re Deister集中器公司一案中,法庭由于其形状是功能性的而拒绝对一张用于清理煤的长菱形桌子进行商标登记,该法庭提到,任何为功能性考虑而带来的特征都不应得到商标法的保护。然而,该法庭也再次强调,仅仅具有某种功能并不足以使一件设计不能得到商标法的保护。

欧洲外观设计法

1、欧洲外观设计制度的实质特征

欧盟的外观设计制度是由2001年共同体外观设计法和1998年外观设计共同体指令制定的。预期的权利获得者,根据共同体外观设计法的规定,提供两种层次的制度。

(1)授予基于登记的排他权的共同体外观设计权利登记;

(2)对未登记的外观设计权利基于其第一次进入市场自动授予反复制权。

在欧洲外观设计制度中对一些小的创新进行保护是可行的,原因在于法律较宽的保护范围。例如,外观设计的定义已经宽泛到足以将所有类型的产品(包括有意组合在一起的各部分)压缩组合成一个复杂的产品。对于小创新来说,唯一的问题在于他们可能与排他性条款相冲突。外观设计不能保护下列客体。

(1)仅仅由其技术功能带来的产品外观上的特征;

(2)“相互关联的特征”,例如,为了使设计的产品机械地与其他产品相关联或置于其他产品中或围绕其他产品或对立于其他产品进而使每件产品都具有其功能而必须重建其构造和尺寸的产品的设计;

(3)与公共政策对立或者包含暴力思想的设计。

显然,“技术性功能”的排他性已经被狭义地加以解释——只有在设计特征实质上是为了获得技术结果的情况下,该设计特征才被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换言之,只是功能带来的形状改变不能得到保护。因此,功能上的创新,只要能够证明其他的形状也能带来相同的技术功能,就可以得到保护。

外观设计法的保护条件不高,仅要求外观设计具有新颖性,并且具有自身的个性品质。新颖性的评价标准是绝对新颖性标准,即指公众能够获得的任何包含相同设计(或者仅仅在非实质性细节上存在不同的相似的设计)的,都属于现有技术。具有个性品质的外观设计是指,该设计呈现给他人的整体印象与现有的公众可获知的其他设计带给他人的整体印象不同。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考虑新颖性和个性品质设立的目的而进一步限定了现有技术的范围:某些情况下,当公开的设计不能在合理的情况下在一般商业程序中为特定的欧洲商业运行过程所获知,那么,这种已经公开的设计也不属于现有技术。

外观设计所有者可以选择登记或未经登记的共同体外观设计权利。对于后者,所有者享有排他性的使用权。事实上,登记的外观设计权能够提供比建议设置的实用新型权和实际上存在的专利权更长的排他性专利权保护期。外观设计保护可以获得一个最初的5年保护期,随后可以有四次每次5年的权利延续,因此,最长可以获得25年的保护。对外观设计的审查仅限于形式和保护客体的审查,不进行新颖性和个性品质的检索。

另一方面,如果外观设计所有者选择未经登记的共同体外观设计权,那么将被授予一种较低的权利——反复制权。并且,反复制权在某些情况下是受限制的——如果某设计者复制了受保护的设计,但是,该设计是由设计者独立的创造性活动获得的,并且他理所当然的不认为其设计与公众可通过权利所有者获知的设计相同或相近似,那么对上述设计的应用,反复制权就失去了效力。诚然,未经登记的共同体外观设计权与登记的共同体外观设计权和英国未登记外观设计权(该权利未受到整个欧洲外观设计权利发展的影响,依旧保持其独特性和自身的特点)的联系都不是那么紧密。未经登记的共同体外观设计权是自动获得的,并且其保护期为自在共同体范围内公众首次获知该设计之日起3年。

2、欧洲外观设计法的经验

2004年的上半年,负责共同体商标和共同体外观设计登记的机构——欧洲内部市场调整机构(OHIM)的统计数字表明,已经受理了30162件外观设计申请。表1列出了欧洲登记机关、德国登记机关和日本登记机关之间的横向比较数字。

欧洲内部市场调整机构(OHIM)的统计数字表明,与申请登记的总数相比,驳回的案件数量是很少的。表2列出了被驳回的申请数量只占受理数量的不到1%。

3、政策性启示

欧盟的其他法律体系中对具有三维形状的产品还采取何种保护?这些体系中是否对小的创新采取比较宽泛的保护制度?这些体系(诸如未经登记的外观设计权和不正当竞争等快捷、廉价。无需登记的保护制度)能够解释登记数量低的缘由吗?

在欧洲外观设计法中,小的创新要想获得保护的主要问题,在于保护范围限定在外观设计的“整体印象”中。换句话说,除了保护产品的外观之外,不保护内部的功能或原理。这就与英国未登记的外观设计法有所不同。英国法中将保护延

伸到设计的形状和构造,与设计产品带给使用者的直观印象相对。虽然该法将“构造的方法或原理”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但是,有实例证明,英国未登记的外观设计法确实给内部技术性的功能和原理带来了保护,尤其在这样的特征存在于被保护的形状和构造的情况下。

发展中国家可以进行两种选择:引入英国形式的不登记外观设计法将保护范围延伸到具有功能的形状,或者引入实用新型类型的法律,专门保护具有技术功能的设计。

不正当竞争

根据巴黎公约第10(3)的规定,由于下列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而将其禁止:

(1)不择手段地对竞争者的营业所、商品或工商业活动造成混乱性质的一切行为;

(2)在经营商业中,具有损害竞争者的营业所,商品或工商业活动商誉性质的虚伪说法;

(3)在经营商业中使用会使公众对商品的性质,制造方法、特点、用途或数量易于产生误解的表示或说法。

许多国家拥有基于过错原则或不道德行为的一般不正当竞争法。任何知识产权的侵权包含仿效者一方的过错或不道德。因此,虽然不正当竞争法是为了惩罚仿效者的侵权行为,但是,该法律也可以间接地保护所有者的权利并以此作为外观设计保护的补充。

1、不正当竞争法的基本原理

有关不正当竞争法的作用,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是随竞争法而来的产物。当竞争法将竞争制度作为市场的选择秩序加以保护的同时,不正当竞争法的理论规范各行业竞争者在市场中的行为。该理论与“不正当竞争法与仿效者的行为,而非被仿效的产品相关联”这一观点前后呼应。第二种观点认为,不正当竞争不应当基于道德准则判断行为的标准,而是应当判断竞争者的行为结果是否阻碍或抑制了区分竞争的过程和仿效竞争的过程。这种观点赞同消费者权利作为首要考虑这一理论,反对在市场中支持道德标准。举例来说,市场中的仿效产品可能反映了仿效者不诚信的商业活动,但是,也应当考虑到如果该种产品带来了市场价格的降低以及促进了产品的标准化,是否也给消费者带来了经济上的利益。

2、小创新和不正当竞争

首先,创造性程度低的发明不符合专利性标准,因而传统观点认为,应当将这样的发明保留在公众领域。将不正当竞争保护延伸到这种创新的问题在于,这种趋势破坏了将必要的技术特征或者功能性特征排除在版权法、外观设计法和商标法保护范围之外的感官需要。后者将其排除在外的所有原理在于,不满足专利性标准的技术发明不能通过“走后门”(backdoor)的形式实现保护。

其次,在某些立法体系中,不正当竞争法不保护这样的复制或仿制。虽然一些国内法发展了某些法学理论,认为不正当竞争法不能侵占其他知识产权的法定权利,尤其是那些与专利性特征相关的内容,该法并不是完全清楚,并且已经出现了许多盲目复制的侵权行为保护技术或功能性特征的案例。

再次,“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存在面临仿效和复制的投资或创造力,该知识产权产品都应得到保护”,这是目前知识产权法中的一般性原则吗?我们都赞同Justice Pecerson先生的格言“值得复制保护的东西就值得保护”吗?将非正当竞争法不加限制地用于保护知识产权客体的危险在于它能够使知识产权不予保护或者任何知识产权停止保护的内容成为难以消灭的独占权。不正当竞争法会破坏知识产权法与竞争法之间微妙的平衡,进而给小创新带来反竞争的保护。

3、欧洲的不正当竞争

欧盟成员国法庭很不愿意将不正当竞争的保护客体延伸到能够获得其他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上。基本原理在于,如果不受其他知识产权的保护,那么,就应当允许这种仿制存在。在没有进一步行为或者特别情况下(比如,与有道德的商业实践相悖的行为,误导或混淆性行为,不正当利用原告善意的行为或者阻碍原告从自身产品中获得经济利益的行为),上述理论更加正确。德国最高法院对此给出了一个比较适当的概括。

一般来说,任何人都有权自由地以可能的最佳方式开发自己的工业产品并将其利用到最高程度,除非该排他权已经通过专利或版权的方式转让给他人。专利法和版权法防止以下情形——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或者防止竞争者带来可能带来的伤害,而采用了创造性的方法并体现在其产品中,甚至仅仅当他自身的产品和竞争者产品之间存在使用上的混淆……这样的话,是不允许竞争者对该种产品进行模仿的。另外,只有在没有给功能和用途带来任何损害的情况下,并且也没有带来混淆的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选择其他的途径。

4、德国

德国不正当竞争法禁止所有不正当的以及能够通过伤害竞争者、消费者或其他市场参与者而使竞争在本质上得到扭曲的竞争行为。不正当竞争不存在明确的保护期限,每个案件都由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决定。然而,一般来说。法院会对没有经过保护的创新提供一定合理时期的不正当竞争保护以使创新者能够实现其竞争优势。所谓的保护在于,提供给原告以要求停止侵权行为以及消除侵权产品的权利。

德国不正当竞争法假定,如果不存在知识产权制度,就不应当存在任何能够阻止对创新进行复制的事物。因此,仅仅是复制了竞争者的产品并不一定等于违反了不正当竞争法,尤其在该产品原先已经得到某种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是,后来期满终止的情况下。只有在额外的因素或情况存在的情况下,法院才会将被复制的产品基于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这样的因素如下。

①误导消费者或者不诚实的行为;

②带来混淆和,或不正当利用了原告的善意;

③妨碍原告从自己的产品中获得经济利益;

④创新的功能性或成本效率的价值;

⑤创新的寿命长短;

⑥直接滥用和/或正规的、系统的复制。

当然也存在例外。首先,如果法院认为被告需要保护以防止竞争从而获得利益,尤其是算上创造新产品的资源花费后,那么,就会保护该创新。其次,较高原创性和创新性的产品不总是会被公开复制,尤其是如果这样的创新作为资源的指示计并且模仿者的行为能够被认定为不正当时。

虽然复制他人的产品在一般情况下以自由贸易和竞争的名义被允许,尤其是当没有带来混淆问题的时候,但是,法学上有时确实禁止直接滥用和盲目复制他人产品。在以下事实中能够发现这些行为的不正当性(除了模仿之外,被告还直接利用了原告的产品),制造者没有任何自身的风险,没有进行任何自己的投资,就获得了原告的金钱,技术以及劳动。证明直接滥用不合法,需要以下三个要素。首先,寻求保护的产品应当具有值得保护的特征,比如,必须有证据证明该产品中包含原告的投资或者产品本身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其次,复制必须对给产品的创造者带来了实际上的伤害,最后,模仿者可能合理地利用了与原创产品不同的其他特征。

5、法国

在法国,不正当竞争法为任何发现存在错误的民事或司法漏洞提供救济。

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客体,不正当侵权行为最频繁发生的情形是,混淆,竞争轻视及不合法的攻击。然而,尤其是在产品没有被其他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模仿本质上是否足以构成这样一种行为是存在争议的。作为一项基本原理,在没有任何知识产权存在的情况下,产品是可以被其他任何人利用的。但是,这样的自由并非没有其本身的限制,尤其是当存在带来商业损害的过度利用时。因此,如果是为了不正当的目的而复制某产品或者如果产品间的最终混淆不能被其他理由证明其是正当的,那么,仿制行为就会构成侵权行为。

对产品复制的监管原则可以简化为以下几项。

(1)复制公有领域中存在的物品,不应当算作过错;

(2)当复制一件未被保护的产品不属于民事错误行为时,即使带来了损害,也不能利用不正当竞争法吗?还需是要其他因素?

(3)对属于公有领域中的产品的复制是错误的,前提是如果这种复制引起了公众对已经出售的原有产品的混淆;

(4)利用了其他工业或投资的成果,属于不公平致富和寄生竞争。

作者:冯媛媛 赵晓睿

设计成果保护研究论文 篇2:

浅析中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

摘要:国务院颁布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立法,在立法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协调,这种做法在中国现行知识产权法中是十分可取的,这标志着我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制度的初步建立。这有利于保护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鼓励集成电路技术的创新,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法律保护;知识产权

集成电路的出现是微电子技术革命的动力源与受动者,在技术领域和信息社会具有革命性的意义。集成电路产业同时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先导性的行业,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关于集成电路的知识产权公约》的规定,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是指集成电路中多个原件,其至少由一个有源元件组成,或者全部集成电路互连的三维配置,以执行某种电子功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作为人类高科技成果,是知识产权的客体之一。目前我国集成电路出现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局面。针对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我国需借鉴其他国家立法及国际公约的先进经验,加强对该智力成果的法律保护,也为激励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人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主要国家的立法概况

美国是集成电路的发源地,于1984年率先实施《半导体芯片保护法》,以单独立法的方式来保护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该法对集成电路的掩膜层的专有权利中规定权利人有权进口或销售包含有该掩膜层的半导体芯片产品。这种产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含有布图设计图层的芯片,二是用前项制造出的产品。美国这种立法模式影响到1989年缔结的《华盛顿条约》和1994年达成的《TRIPS协定》。继美国出台的《半导体芯片保护法》之后,日本于1985年5月31日颁布了《半导体集成电路的线路布局法》,该法的立法体与内容同美国《半导体芯片保护法》极为相似,也将布图作为单独民事关系客体来保护。

受美国和日本立法的影响,欧共体于1986年12月16日颁布了《关于保护半导体芯片产品拓图委员会指令》,要求各成员国根据指令,通过授予专有权的形式来保护半导体产品的布图设计。随即,英国、德国、荷兰、法国、西班牙等国也相继以专门立法的形式出台了保护布图设计的法律。

二、我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的法律保护

1984年我国颁布了专利法。1985年我国加入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1987年颁布的《技术合同法》使得技术成果在流通领域中的关系有了调整的依据。1990颁布了《著作权法》,1999年颁布了新的《合同法》,这些法律条文的颁布使我国初步具备了保护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的基本条件。

集成电路的布图设计实质上是一种图形设计,如果根据该设计生产出的集成电路产品符合专利法所规定的条件,就可取得专利权。但由于大多数的集成电路的布图设计缺乏专利保护所具备的新颖性和创造性要求,因此很难得到专利法的有效保护。集成电路的布图设计具有独创性特征,故而在我国也受到著作权法保护。但集成电路的布图设计不属于作品,同时,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复制与著作权法中复制作品的含义不同。另外,著作权法的保护期限过长,不利于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长期发展。因此,希望通过著作权法有效保护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也是不现实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终极目的是使生产者能生产出能在市场上流通的电子产品,一旦电子产品进入市场,那么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作为附着于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受到商标法的保护,但商标法保护的重点是品牌而非实物,所以商标法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保护力度也是有限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技术,可以通过技术合同来获得合同法的保护。要想得到合同法的有效保护,设计者必须作为技术合同的一方与另一方签订合同,然而这种保护仅在集成电路设计者与确定的合同相对人之间存在法律保护,实际上有些设计并不能满足这一条件,因而就失去了这种保障。

综上所述,这几种法律无法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形成有效的保护,因此需要一种针对性强的法规来弥补这一系列缺失。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于2001年10月1日施行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立法目的是为了保护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鼓励集成电路技术的创新,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该《条例》规定了主体、权利取得方式、权利内容、保护期限及权利限制五个部分的内容,以下对其中部分内容作简要介绍。

1.主体部分

为达到鼓励集成电路技术创新的立法目的,《条例》贯彻了著作权法上的保护作者权利的原则,规定布图设计专有权通常由布图设计的创作人享有;多人共同完成的,根据民法中的共有原理,由参加创作者共同享有。对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布图设计专有权的归属,则兼采尊重意思自治与保护创作人利益的方法,即双方有约定的从约定,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专有权由受托人享有。由于集成电路产业迅猛发展,制造工艺日益复杂,依靠单个创作做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布图设计较为困难,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参照专利法上职务发明模式,规定由布图设计完成人所属的法人享有专有权,但我国《条例》对此未作明文规定。

2.客体部分

《条例》限定了受保护的布图设计的条件,即独创性。专利法规定的独创性要求受保护的技术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技术进步,但布图设计往往达不到这种创造性承担,所以《条例》将独创性界定為“是创作者自己的智力成果,并且在其创作时该布图设计在布图设计创作者和集成电路制造者中不是公认的常规设计”。我国台湾地区1995年8月公布的“集成电路布局保护法”第16条也有类似表述:“本法保护之电路布局权,应具备所列各款要件:一、由于创作人之智能努力而非抄袭之设计。二、在创作是就集成电路产业即电路布局设计者而言非属平凡、普通或习知者。以组合平凡、普通或习知之组件或连续线路所设计之电路布局,应仅就其整体组合符合前项要件者保护之。”

布图设计仅是集成电路制造的一个中间产品,要保护专有权人的利益,就必须从保护其复制权与商业利用权入手。布图设计专有权人经济利益的实现主要依靠布图设计的权利人对受保护的布图设计的全部或者其中任何具有独创性的部分进行复制。《条例》第2条对复制进行了界定,即重复制作布图设计或者含有该布图设计的集成电路的行为。布图设计权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商业使用权,商业使用权的主要权项集中于进口权、销售权及发行权。除复制和商业利用以外,对于未经权利人许可而进行的其他行为,《华盛顿条约》还允许缔约方将其确定为违法。TRIPS第36条规定的商业利用范围,除布图设计、含布图设计的集成电路之外,还将范围扩大到含有上述集成电路的物品,其范围最广。《条例》的第2条也采用了TRIPS的三层保护模式,对含有布图设计的集成电路的物品也予以保护。

三、布图设计权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根据《条例》第24条的规定,布图设计、含有布图设计的集成电路或含有该集成电路的物品,由布图设计权利人或经其许可投放市场后,他人再次商业利用的,可以不经布图设计权利人的许可,并可以不向其支付报酬。作为促进公共政策目标实现,维护公共利益的手段,法律规定了布图设计权人的权利,也划定了例外情形作为该权利的边界。

1.反向工程

所谓反向工程,是指利用特殊技术手段,从集成电路成品着手了解他人集成电路产品的功能设计特点,获得布图设计。运用反向工程对布图设计进行复制,不构成侵权,但该行为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其目的在于对他人的布图设计进行分析、评价、用于教学或在他人的布图设计运用的基础上创作新的布图设计,单单出于商业目的不能对他人的布图设计运用反向工程;二是利用反向工程所创作出的新的布图设计必须符合原创性的要求;三是对于所复制他人的布图设计不能进行商业利用。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反向工程的采用促进了日本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甚至使其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超过了美国。

对反向工程的合理性与合理范围的界定在国内存在不同看法。反向工程能很好地促进集成电路的发展,在合理限度内实施反向工程应不视为侵权。较明显的是,这种非商业性行为的例外与版权法中的合理使用制度非常相似。

2.合理使用

各国关于布图设计保护的法律一般都规定,为个人学习目的或为教学研究所进行的复制或利用他人受法律保护的布图设计的行为,不视为侵权。对于布图设计人的专有权来说,合理使用是一种例外,它允许第三方在特定环境下使用版权材料。

3.权利用尽

布图设计权利人或经其授权的人将布图设计或含有该布图设计的集成电路或含有该集成电路的产品投放市场后,对该布图设计有关的商业利用行为,不再享有控制权,即进口、销售或以其他方式来使用该布图设计的行为无效征得布图设计权利人或其授权人的许可。就此而言,该原则限制了布图设计人在产品销售后对布图设计的控制权,购买者可以行使自由处分行为。

我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还规定了一种特殊的权利限制制度,对自己独立创作的与他人相同的布图设计,即使其未通过登记取得专有权,但由于其付出了创造性的劳动,仍然应该予以肯定,以此来保护独立创作人的利益。

结语

国务院颁布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能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立法,在立法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分进行协调,这在中国现行知识产权法中是十分可取的,这标志着我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制度的初步建立。但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许多新的法律问题不断涌现,有必要不断完善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提升该法的位阶效力,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集成电路产品的开发与保护。

参考文献:

[1]吴汉东,胡开忠.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应明.计算机软件的版权保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吕丽.试述我国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立法保护[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3-03-26.

[4]郑成思.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5]郑胜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法比较研究[J].中外法学,2002,(2).

[6]曹伟.集成电路知识产权保护评析[J].现代法学,2007,(2).

[7]郭禾.知识产权法选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作者:夏晶

设计成果保护研究论文 篇3:

产品部分外观设计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摘 要:本文在分析当前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的漏洞与缺陷后,认为应该扩大外观设计制度的保护范围,才能更好地对设计者的创新成果进行保护。文章主要从我国专利制度的适用基础着手,尝试思考在当前法律框架中建立产品部分外观设计保护制度的可行性。最终得出,我国应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对产品部分外观设计采取行之有效的法律保护,充分激励设计人创新的积极性。

关键词:部分外观设计;保护范围;可行性;创新

一、世界各国产品部分外观专利制度的施行情况

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确立部分外观设计制度,在《专利审查指南》中规定工业产品的部分属于外观设计的客体,外观设计不是产品本身。继美国之后,亚洲地区也纷纷着手实施部分外观设计保护制度。1999年,日本颁布的意匠法中提到对工业品局部创新采取保障措施。在此之后的两年,韩国同意以工业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连同组合的外观设计的局部来登记。同年,部分外观设计受专利保障被写入欧盟颁布的《共同体外观设计保护条例》中。纵观世界各个国家的法律条文,我们或许能总结出局部外观设计的含义。与整体设计有所不同,它是对物品的某一部分的造型、构造、颜色或者其组合的创造,同时兼具美感并在生产上大量使用,且排除仅仅对物品上的零部件本身作出的新创造。由于该制度的建立,可以避免抄袭的人模仿有独创性的局部产品外观,使权利人创造的主动性不受到打击。故国际上已经逐渐形成外观设计局部保护的趋势,遗憾的是中国目前还没有引入这一制度。

二、我国现行外观专利制度面临的挑战

众所周知,工业品外观设计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提升产品的美感,满足大家对于精神更高层面的需求,还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为工业品外观设计的重要性,国家出台相关法条来保障,然而法条仅仅局限于整体性保障,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其一,一些外观发展相对成熟、设计基本定型的产品,整体上难以进行创新,设计师只能对部分外观创新。这种情况如果根据当前知识产权法的规定,部分外观设计并不受专利法的保护,会导致设计师辛苦劳动获得的智力成果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笔者认为,某种程度上,虽然外观设计确实能起到类似于商标识别作用,但这仅仅只是它的辅助作用,并不是它的关键作用。保障外观设计专利权,理当从保护工业品设计创新的角度出发,因而只有作出了改变,才能受我国法律保障。对此有学者表示,尽管把虚线改为了实线,在后设计并没有改变设计内容,依然可以得出申请主题一致的结论。其三,将设计纳入整体保障往往忽略产品要部,而这种忽略不可避免增加了外观设计专利保障的范畴,进一步加大了侵害权益界定的难度。

这些问题对现行的外观专利制度是不小的挑战。当前知识产权法所采用的外观设计授权标准来源于《TRIPS协议》,相对原本的外观设计专利授权规范有所提升,旨在鼓励产品创新的积极性。从中看出,知识产权法不是保障纯粹的外观设计,它保障的对象是与物品相关的外观设计。那么区分整体设计和局部设计取决于是不是能够和物品分割,物品能与之分割就通过整体外观设计进行保障,分割不了只能通过部分外观设计进行保障。

三、中國引入部分外观设计保护制度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专利法》对工业品外观设计采用整体保护,规定的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应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当前这种整体保护方法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早就开始展现,假如不尽快建立部分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制度,将对权利人的创新积极性造成重大打击,建立该制度已经势在必行。而它的建立离不开之前在专利法理论和践行中打下的基石。

1.部分外观专利制度施行的理论基础

部分外观设计判断的理论在专利审查被经常性运用。虽然我国现有法律制度并未明确对部分外观设计专利的保障,但根据《指南》中将要部的定义记载为“某些产品存在着容易引起消费者注意的部位”,这个定义虽然没有承认部位在整体设计中的地位,但是涉及到“部位”这个词语,本文认为这恰恰体现了在审核中对部分外观设计判断理论的应用。建立部分外观设计与原先知识产权法的整体保护不产生冲突。一些专家认为外观设计的载体只能是全部物品。一旦引入部分外观设计保护制度,就意味着将外观设计的载体局限为物品的部分,特别是不能以独立形式存在的物品局部。认为二者存在冲突,主要基于对相关概念的误解,部分产品外观设计制度的出现提高了整体设计水准和设计品质,增加权利人或公司的投资回报,促进公司打造良好的公司品牌,从而有助于促进诚信质量体系建设,稳步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

2.部分外观专利施行的实践基础

在实践中,往往运用设计要点来判别是否相似,这一特性也为制度施行打好基石。我国专利权申请的现实状况是大部分申请人未提交设计要点说明,专利局也并未作相关要求。在审查中,审查人员着重审查的不是专利的要部,而是外观设计的整体效果。这主要是因为在知识产权行政部门发布的专利公告中并未明确规定区分设计的要部。然而,要部在整个专利中属于具有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但在专利公告的视图中一般未说明标注出来。具体来说,相关审查人员并不要求申请人注明创新的部分,无形中为判定权利是否真的受到侵害增加了难度。

综上所述,产品部分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制度在我国法律上有其存在的法律空间和基础。同时,引入局部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制度并不排斥当前整体外观设计专利制度,反而是它的有益补充。因而,从立法上分析,保障局部外观设计专利在我国有其发展的法律空间。

四、完善本国部分外观专利保护制度的提议

1.明确产品部分外观设计专利的定义

由于种种因素限制,我国当前法律中并没有部分外观设计的定义,知识产权法中只记载了外观设计专利的定义。一般看来,外观设计保障的范围仅仅是整体产品,不适用于部分产品。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障部分产品设计权利人的利益,需要修改现行专利法中外观设计的概念。对此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法律,把保护的范围由产品增加为产品或产品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特指产品不可分离或不可以独自售卖且不脱离整体使用的非模仿性的部分。从法律角度重新定义部分外观设计专利,将现行专利法中外观设计专利概念加以完善,在此基础上对实施细则和指南中部分外观设计概念加以改动。

2.统一规范部分外观设计的简单说明和具体范围

保持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形式审查不变的基础上,适时提高申报门槛,建立部分外观专利保护制度。根据眼下知识产权法的规定,权利人向专利部门提出部分外观设计专利请求时,要求对此有简单解释。然而,申请时仅要求简单说明专利文件,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一些说明并不能清楚完整地描述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特征组合。实际上,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障范畴是以它显示在图样或者照片中的物品来设定准则。造成的后果是与比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保障范畴相比,外观设计专利权由于没有更多能用来参考的文字解释素材,导致更难明确保护范畴。由此可知,统一规范部分外观设计的简单说明和具体范畴是申请外观设计专利时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完善外观设计的定义只是第一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将外观设计制度立足于保护智力创造成果,同时全面完善外观设计的其他规则进行配合才是最根本的措施。也就是说,仍然需要对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进行系统调整,将部分外观设计的保护纳入其中。这样不仅有助于明确外观设计专利的保障范畴和侵害权利判断,也有助于鼓励权利人产品创新的积极性,并最终利于加强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动性和创造水平。

五、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国外关于部分外观设计的法律规定,来突出中国部分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制度的缺失。再进一步讨论它的缺失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中得出中国建立部分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制度的可行性,提出相关建议。完善中国的产品部分外观设计保护制度,可以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对专利法和实施细则进行修改,明确产品部分外观设计的定义并扩大外观专利保护范围。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产品部分外观专利保护制度进行的简单思考,对完善中国部分外观专利提出自己的构想,为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吴溯,陈晓,秦锋.美国部分外观设计保护制度和图形用户界面保护制度的发展及启示[J].电子知识产权,2014(9):58-64.

[2]刘小青.韩国外观设计保护制度及其文献检索[J].专利文献研究,2005(2):60.

[3]陳晓洁.工业产品的外观设计与法律保护[J].设计,2016(3):112-113.

[4]陈艳.外观设计“富有美感”的法律问题探究[J].设计,2016(12):80-81.

[5]李媛媛.我国引入部分外观设计保护制度初探[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3(11):22-24.

作者:朱燕

上一篇:防水工程质量控制论文下一篇:高等学校项目评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