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成果公报

2024-04-25

《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成果公报(通用6篇)

篇1:《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成果公报

《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成果公报

河北师范大学史晓燕教授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体育艺术卫生国防教育研究专项《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课题批准号:GLA102062)。课题组成员有:赵华、王桂平、左海云、霍素君、蔡雅萱、齐天、孙惠娟、张健龙、梁静毅、赵利曼。

一、内容与方法

(一)主要内容

本研究首先要构建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新的评价理念,尝试融入开放性的教师评价思想和操作模式。对比新的评价理念,调查和发现现有的公共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并在调查师生对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需求的基础上,研究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的建立和改革的具体措施。具体的研究内容为四个方面。

1.高校公共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新理念

研究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新理念,主要是对比为管理服务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研究构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的新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探索开放性的教师评价模式。

2.调查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现状

调查了解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开展中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及评价结果的运用,从而发现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3.调查高校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师生需求

了解高校师生对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学质量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过程及方法、评价结果运用的态度意向,特别是被评教师的需求,从而为构建新的评价机制提供依据。

4.研究高校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策略

主要是结合基础研究,在评价组织建设、评价过程及方法、评价结果的处理等问题上研究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机制,提供具体的改革措施。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收集信息过程中主要涉及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处理信息过程中,对结构性的量化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而对于非结构性的文献、访谈资料等主要运用逻辑分析,发现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

文献法:利用文献法主要是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并以理论推演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

问卷调查法:利用此研究方法主要是了解以往高校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现状,以及相关师生对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态度意向,主要的调查角度是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过程的组织及方法、评价结果的处理。

访谈调查法:为编制调查问卷提供基本问题;了解师生对以往公共艺术课选课及评价制度的认识和态度;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追查,同时更好的归因。

二、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开展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建立开放性的教师评价系统。打破预定式教师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对教师发展的局限性,通过评价活动为教师发展提供切实的帮助。故而建立开放性的教师评价系统,评价中重实效、重教师的主体参与性。以“观察——理解”为基本的评价范式,即通过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共同开展教育活动,即利用参与性观察,多角度收集信息,在共同协商不断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改善评价对象的教育行为。其没有预设的、固定的操作程序,但是基本操作过程可以包括建立组织系统、收集评价信息和进行评价分析这三个方面。

2.现行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在评价标准及方法上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评价标准缺乏针对性。指标较雷同,更多涉及的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教态等外显的内容,而缺乏对教学设计、师生关系及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内容的考察;重量化打分,只重可量化内容的考察,而对于内在的能促动教师教学改进的项目很少涉及;一些指标不适宜学生评教,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逻辑性”“教师教学过程组织的合理性”,像这样的评价内容学生难以把握。评价过程的组织欠科学。高校公共艺术课评价组织过程缺乏各因素间的联动性,表现在选课与评课、评价者与评价对象、教学过程与评价结果、教学水平鉴定与教师发展间。评价信息不能有效利用。无论评教主体来自何方,由于目前学校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是鉴定教师教学水平,利用评价结果区分教师、奖惩教师,所以重视的是评价结论的获得,较少反映教师的需求来征集和反馈评价信息。

3.在评价主体、评价组织形式、评价内容及结果处理上师生具有改革需求。通过调查发现,在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由谁来评价、评什么及怎样评的问题上,师生态度基本一致,且符合教育评价改革取向。

(1)关于评价的主体。被调查学生较认同由听课学生评教,支持率达81.1%,对被评教师参与评价的认同度与专家(39.7%)、同专业教师(39.8%)大体相当为38.1%。授课教师支持听课学生评教的程度显然与被调查学生不同,尤其是较年轻的教师更支持由专家和同专业教师评教,一些受访者对于学校以学生打分为教师排队的做法颇有微辞。被调查学生在是否应建立由多方人员参与的专门的评价小组来评价教师上基本持肯定态度,选择“赞同”和“很赞同”的比率之和是66%,而受访的多数授课教师强调不希望建立以打分排队为目的的专门的评价小组。在评价结果应由谁来主导问题上设置了“专家” “被评教师”“同专业教师” “学生”“学校管理人员”“其他”选项,被调查学生的选择结果分别是6.6%、3.9%、4.7%、3.9%、81%、0.2%,显然倾向于由学生来评教,这与受访教师意见存在分歧,他们更希望由专家和同专业教师参与评价过程。

(2)关于评价的组织。在是否需要学期中间进行一次有组织的评教上占总人数67.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且追问采取何种形式评价时32.4%的学生选择了以评价表打分的形式,还有38.1%的学生选择网上评价。而受访的教师却认为没有必要专门组织一次评价打分,最好以开座谈会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部分年轻的受访教师认为在学校BB平台上建立论坛区与学生交流是很好的评价形式。在列出的“问卷”“座谈会”“ 网上评教”“其他”几个选项中,学生认为最好的评价方式的选择结果分别是26.2%、30.2%、40.8%、2.7%。在是否应为艺术公选课教师单独编制评价标准问题上,赞成单独建标准的比例是60.1%,而所有受访教师都倾向于单独建标准。

(3)关于评价的内容。学生认为完全适宜学生评价的指标依次为“按时上课,不随意调停课,无迟到早退现象”(4.62分)、“课堂上敢于严格要求,严格管理”(4.58分)、“教学有激情,课堂气氛活跃”(4.46分)、“衣着整洁大方,教态自然,体态语运用恰当”、“ 尊重学生,辅导学生学习时耐心、细致”(4.29分)。认为完全不适宜学生评价的指标为“教学目标制定正确、具体、符合学生实际”(1.29分)、“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进度合理”(1.39分)。调查相关教师对学生适宜的评价指标的态度与学生选择完全一致。

(4)关于评价结果的处理。学生普遍不赞成只给教师打分并以得分排队的做法,只有4.3%的学生持支持态度。而所访谈的教师也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学生选择“打分与评语结合”的占到了一半以上为55.7%。教师不赞成打分方式主要是担心评分的可比性问题,认为评语对教师的改进提高有更多的价值。在反馈问题上,81.5%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反馈,教师也持相同的态度。对于评价结果学生们认为一定要反馈给被评教师,同时也应反馈给学生。如果以会议形式反馈评价结果,学生们普遍认为应有被评教师参与,同时学生、同一教研室的教师也应在场。对教师访谈结果表明,教师们较希望了解学生评价的结果,大多数教师建议在学期中进行几次面谈式的评价活动,并能直接与学生交流,表达自己对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想法,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自己,也想更多地了解学生对已授课的意见。而在以会议形式反馈评价结果应由谁来参与问题上,教师们普遍认为应有学科专家,被评教师参与是理所当然。在评价结果反馈的形式上,学生们认为应单独告知被评教师的占51.2%,认为应张榜公示的占了26.9%,认为应开会宣布的占了20%。

4.应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并改革现行的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开展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应引入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思想,建立新的教师评价机制。使评价主体多元化,且被评教师应成为评价主体;评价组织形式多样化,倡导面对面的评价活动;评价内容分化,对应评价者确定具体评价内容;评价结果处理定性定量相结合,实现激励功能。

(二)对策

建立发展性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1.建立有效的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1)课程选择与课程评价联动机制。从当前的高校课程管理现状看,学生选课与评课是两个独立分设的系统,意味着选课与评课没有直接的联系。学生如果不满意教师的教学,可以在课程结束时给教师差评,但无法影响其最初的选课。有些学校设计了课程退选制度,如果对课程不满意或感觉不适宜可以在学期开课的两周内退课,其实在退课的同时也失去了评课的资格。如此看来,需采取相应措施联结课程选择与课程评价。具体措施是建立评课结果的质量控制线、搭建多元、透明的评价信息平台。

(2)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联动机制。从目前对公选课教师评价的情况看,基本上采取的是终结性的评价,即在一定标准下对教师所授课的质量进行一次性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支持开展奖惩性评价,评价结果直接为教师评优、晋级等提供依据。但就课程的改进及教师的发展而言,这种评价方式有局限。且不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假使评价是准确的,但课程已完结,没有了改进的机会。因之联结评价过程与结果是提升公选课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即时满足学生需求的手段[3]。可采取累积满意性及建立适切的评价标准等措施造就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的联动机制。

(3)评价者与评价对象联动机制。由于现行教师评价多采用泰勒的行为目标导向模式,根据评价标准(既定目标)考察教师的目标达成度,评价者与评价对象间处于分离状态。致使现实中无论是学生于评价系统中为公选课教师打分评价,或由督导或相关管理人员通过听课为公选课教师做出评价,都使得被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成了局外人,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只能接受评价结果。不仅被评教师不满评价结果无以应对,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无法了解自身的问题所在,这样也就无法改进和提高。其实对于评价教师的学生而言也同样处于不利地位,真实的需求无法表达,没有与教师沟通的渠道[5]。如此,需要使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平等互动、创建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双向沟通渠道。

(4)教学水平鉴定与教师发展联动机制。评价的本质是价值判断,教学评价进行教学水平鉴定这也是评价的本质使然,然而评价的目的决定了评价方法及手段的不同,如果开展教师教学评价只是为了鉴别教师的优劣或为教师评优晋级提供依据,则重在开展教学水平鉴定,为所评教师排序或评出差异。而若改变评价目的,以教师发展为根本则评价模式及方法需要改变。一方面是推行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另一方面是倡导开展质性的教师评价。

2.具体的改革措施

(1)确立被评教师的评价主体地位。

随着新的评价理念的建立,我们倡导要将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活动变为一种教育活动,在活动中促成教师成长和发展。正如教育界已公认教育教学活动存在 “双主体”一样,教师是教的主体而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那么在评价活动中被评价者也同样是改进和发展的主体,如果在评价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或者游离于评价活动之外,则评价活动便缺失了实践的承载者。

而要使公共艺术课教师在评价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应考虑:

第一,被评教师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评价活动应是吸收被评教师一同进行的过程,无论是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信息的征集方式、评价信息的分析都应与被评教师共同协商,使被评教师最大限度地享有信息。

第二,评价活动过程中,评价者与被评教师处于合作平等的关系。允许被评教师解释、质疑,并最终对评价意见达成共识,让所有参与者特别是被评教师共享经验。

(2)改进评价方法,建立形成性评价机制。

以往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主要采用的是泰勤模式,即先确立评价标准或称评价目标,由指定的评价者打分而产生评价结果,明显采用的是一种终结性的量化评价方式。而为了使评价过程对被评教师产生实际的帮助,应强化对教学过程的评价,让评价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同步开展,真正地将评价活动纳入公共艺术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建立形成性的评价机制。

第一,强化自我评价环节。应使教师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每节课后、一定时期要进行自我评价,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方法的适宜性,教学效果等方面检视自己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这样有利于公共艺术课教师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改进、自我完善。

第二,开展即时性的评价。不要僵化地认识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具有相对性,终结性评价是以形成性评价为基本内容的,而形成性评价也是即时性的评价,可以为终结性评价提供评价信息,更多的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矫正问题为目的。也不要将评价本身功利化,开展评价不单是为了获取评价结论,所以形成性评价并非都要做成正规性的评价活动,可组织包括被评教师在内的相关人员面谈、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映需求等等。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强化公共课师生的交流反馈。

以往我们开展教师评价,强调评价结果的准确、客观,而现代评价科学性的标准有所改变,更强调评价对教师产生的实效。所谓实效不仅评价本身要对教师产生影响,而要使教师切实获得帮助。在评价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强化师生交流反馈则是重要手段,可以使被评教师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也可以使学生更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和设计思想等。

第一,利用“博客”交流信息、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师电子档案袋评价。博客被称为网络日志,是教师进行反思和传达个人思想的重要工具,也可用于评价活动之中。一方面满足评价者与被评教师交流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教师将相关课程资源,如教学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事件记录等上传到博客存储空间,形成电子档案袋,以开展教师电子档案袋评价。

第二,建立用于开展公共艺术课教师评价的“论坛”。这里所谓的论坛是基于网络供师生发表言论的平台,在论坛中,无论是评价者还是被评的公共艺术课教师,均可以发贴或回贴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形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评价者与被评教师间的实时交流和共享信息。还为教师提供了与专家、同行、学生、家长等交流的场所。尤其是对于被评教师而言,不仅可以了解到评价者及有关人员的意见,还可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可见,“论坛”为评价者与评价对象间创建了双向沟通的渠道。

三、成果与影响

(一)成果

本课题研究完全依开题报告设计如期完成,包括研究综述、评价新理念建构、评价现状、评价需求调查、评价机制研究。现已公开发表论文5篇,论文《开放性教师评价研究》,史晓燕、霍素君,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2011(11)(北大核心期刊);《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现状及改革策略》,史晓燕、蔡雅萱,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6)(2008北大核心期刊);《高校教师评价研究综述》,蔡雅萱、史晓燕,发表于《保定学院学报》2011(1);《以CIPP模式开展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赵华,发表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2)(2008北大核心期刊)。另《高校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师生需求调查》报告,史晓燕;《学分制下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探索》史晓燕,正在发表中。

其中基础性的研究成果《开放性教师评价研究》被评为第十三届河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二)影响

由于本选题缘起于普通高校本科新生对艺术类公选课选择及修学后的困惑。经对多所高校公选课设置比较发现,一般院校中学生公选课修学的学分限制在20%左右,而且绝大多数学校不足20%,意味着本科生可选修的公选课比例很少。而专业选修课常常设置于第二个学年后,这样对于新生而言选修课则固定在公选课上,而现实是,在有限的公选课选择上学生又集中于艺术类公选课,这有可能是学生兴趣使然,也不乏有些高校的强制性规定。经对部分修习了艺术类公选课的高年级大学生调查发现,普遍存在着认为自己当时选课较盲目、所选的课程不能反映个人需求、对教师教学质量不认同的问题。

故而,本研究对指导普通高校大学生选课、对艺术类公选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而通过对大学师生对高校艺术类公选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如何开展的态度意向调查,可以为高校建立公共艺术课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提供决策依据和策略参考。

四、改进与完善

由于课题组财力、精力及能力所限,无论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具有不足之处。如所调查样本的类别及数量均有必要再行扩大,同时研究成果的适用性也有待在较大范围内试测及评估。

今后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及改进完善的内容:

第一,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问题;

第二,将成果引入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成果的实际效果并完善相关研究。

第三,现有的研究成果形成于现行的环境,需不断研究环境的变化,随之不断地加工和提炼研究成果以适用于现实的需要。

篇2:《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成果公报

摘 要 研究目的: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有效地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与健身方法,培养学生体育创新意识,为体育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客观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调查法、系统分析法等对高校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体系进行探索。研究结论:高校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体系更好地发挥考核促进作用,研究从体育教学评价标准、形式、内容、主体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此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保障高校体育公选课教学质量的稳步推进,继而彰显体育教学的开放、共享、绿色发展的时代趋向。

关键词 高校 体育公选课 体育教学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在新时代,体育项目的发展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立体化等特点,体育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育以一种文化特色引领社会时尚,其时尚型在于体育的普及与推广。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体育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当前三大体育领域范围内,竞技体育提升了体育的高度,群众体育构造了体育的普及性,学校体育塑造了体育的基础性。在这样一种观念背景下,本研究着重凸显学校体育教学的效能发挥,如何提升体育教学的品味和效能,关键在于评价。在教学评价中包含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的评价在于师德建设、专业化、职业理念、教学与科研素养等方面;学生的评价在于学业成绩、运动能力、德行、情感体验等方面,着力体现学生自身素质的完善与优化。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体育一直受到国家、社会、个体的广泛关注。在坚持全面发展的背景潮流下,举国体制牵动着竞技体育飞速发展,而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的氛围下,映射其发展速度之迟缓。在体育教学评价上最主要的是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各省地市均采用不同的层级的评价与考核。例如体育中考,山东省侧重1000米、引体向上、投铅球等项目,而河北省及东北各省侧重八百米、三级跳远等项目;南方各省还加入了蛙跳、100米、游泳等项目,等等。可见评价内容与标准方面各式多样较为繁杂。主要原因在于平时的体育教学评价,目标单

一、“唯分数论”、“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教师和学生不切实际,学生不能发挥其优势,教师的教学技能亦不能展开。由是引发了对高校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的思考,在当前形势下,如何使得体育教学发挥其最大之效能,成为当下值得关注和深思的时代性话题,进而促其研究的必要性。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搜索系统检索、图书馆查阅有关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评价的优秀硕博士论文及期刊文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2调查法

本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高校中农、医、工、理、师范以及综合类院校等10所学校为研究样本,自行设计教师与学生问卷,对目前湖北省武汉市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评价的实施情况、考核标准、考核内容、考核评价方法、考核评价主体、考核评价结果以及教师和学生对待体育课程考核的认知程度进行调查。

2.3访谈法

在本研究中,通过访谈体育教学专家,了解更多有关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相关内容,并在上体育课时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并记录。

2.4系统分析法

体育教学评价研究是较为复杂而又零散的领域,涉及到评价,就会产生出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方法以及手段等,因而为了研究的需要,对体育教学评价进行系统的整理与探究,从全面的理念下,坚持整体性的原则,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推促高校体育教学生态化发展的基本趋向。

3反思:高校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的作用及影响因素探究

3.1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的作用

3.1.1彰显“健康第一”的育人理念

构建科学的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是体育教育理论日臻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当今高校体育教学贯彻“以人为本”、凸显“健康第一”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指导思想的大势所趋。真正从健康的角度出发设计更科学、更合理、更完善的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体系。

3.1.2教学信息反馈的中介效应

评价是体育教学的一种手段,是学校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信息反馈,是判断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通过考核与评价能够为学校、教师提供学生成绩、教学效果,为教学质量的评估提供依据。更有助于学校管理者、任课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反思、探讨分析、互相学习,探讨对策。

3.1.3激励与引导功用

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是对体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检查或反馈,也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正确认识,从而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完善教学考核制度。通过考核评价要使学生在每次的考核评价中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练习次数,让学生对体育教学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觉锻炼的主体意识和行为习惯。

3.2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

3.2.1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的针对性不强

研究中发现,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标准主要以相对评价标准和绝对评价标准为主,使让学生无法具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让学生无法认识到自身在班级中的位置。同时,也会导致技术较差的学生丧失信心,不断影响学生形成一种以他人为标准的目标定向,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3.2.2体育教学评价内容缺乏系统性

考核评价不仅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对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在调查中发现,在考核评价内容中多以理论、技术与平时成绩为主,在技术考核中多以规定技术动作为主要内容,忽略学生的竞赛能力、裁判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平时成绩中,以上课考勤和随堂测试为主要内容,而学生的态度、课堂表现、学生进步程度却被忽视。因此,考核评价的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3.2.3体育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调研中发现,在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时,教师很少采用诊断性评价,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以过程性评价为辅助的评价方式。这两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在教学中能够全面、准确、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在过程性评价的运用中,利用率较低,种类少,多数学生认为应该提高过程评价的利用率,完善过程评价种类;同时,学生也认为不断进步的程度也应该作为过程评价的方面之一,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更好地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3.2.4体育教学评价主体的片面性

考核评价主体开始呈现出多元化评价趋势,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导,同时也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但是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依然处于被动状态,学生评价机会较少,学生评价意见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以教师为主体中,教师会在一定程度受主观因素影响,导致考核评价偏差,影响考核评价的全面性。单一的考核评价主体不仅影响了考核评价的客观公正性,还影响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健康发展。

3.2.5体育教学评价结果激励机制过于形式化

传统的考核评价结果方式主要以等级、分数来衡量,而单一的考核评价结果的呈现只是对学生在本学期的技术、理论、能力等各方面的直接体现,并未对学生自身的不足、教师的期望等方面做出表述,同时也未体现考核评价的人性化和个性化。这种考核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使学生不仅未能真正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而且在下一阶段的练习中出现同样错误时,对动作的纠正产生一定影响,无法真正体现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4建构与重塑: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体系优化路径

4.1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导向效能

考核评价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目的性、灵活性和针对性非常强的一种活动,在体育课程中起着“定标导航”的作用。各项体育课程考核后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帮助教师和学生及时诊断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明确教学评价的方向。同时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师的专业性教学行为为引导。学校应依据体育公选课的教学目标,组织体育部教师、各项目专业教师、部分学生代表进行讨论,制定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案,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要求教师结合各科教学内容、教学特点和特色、灵活设计教学评价标准,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评、以考促建的目的。

4.2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育理念的重塑

教师是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起着引导的作用。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是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首先,需要教师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重塑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次,学校应增加体育教师培训学习与交流机会。做到“送出去-请进来”、“互助学-指导学”、“以老带新”互相学习;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各科教学内容运用多种现代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如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微信平台等方式,这样既有利于推动考核评价方式的现代化,也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体育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思考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4.3完善教学评价标准

在数据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社会要求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的同时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运动水平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设定教学评价标准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生活背景、体育学习兴趣和体育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运用多元化的考核标准满足学生不同需求。因此,体育教师在真正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制定不同的考核评价标准,以多角度、多形式、多方面灵活地去综合评价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努力练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尊、自信中快乐的学习体育课程。

4.4建构教学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发展理念

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在教学评价内容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理论、技术、能力和平时成绩,同时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重视学生在体育运动学习中,是否为达到目标主动思考、反复训练及接受教师专业指导。关注非认知因素,也是完善考核评价内容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其中包括:参与考核评价的主体;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宽松与开放的教学评价氛围等多方面因素。教师要关注不同程度的学生,合理地正面评价与鼓励学生。

4.5实现教学评价方法全方位共享发展

在体育公选课教学评价方法中:(1)可以通过师生学习记录本,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记录体育学习中各种竞赛活动、作品拍摄、访谈记录等方法来合理分析与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2)通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对学生的考核过程表现进行全面拍摄,之后进行系统整理传入专门的网络平台,能够对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组织教师与学生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3)采取多次考核,提高考核评价的科学性与人性化。在影响考核评价的因素中除了会受学生自身因素外,还会受到时间、心理、环境及生理状况等其他因素影响。因此,针对在考核中表现与平时表现相差较大,并自己提出重考的学生应给第二次考核机会,真正检验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体现了考核的人性化和科学性。

4.6体育教学评价主体的开放性与协同性

体育教学评价中包括被评价者和评价者,他们是相互统一,相互影响。不能将两者分为对立的两个部分,在体育教学评价中两者应相互配合与协作,这样更有利于体育教学评价的公平性。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的自评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引入到具体教学实践中来,采取由多位体育教师同时测评的方法,减少单一评价主体的主观性所导致的偏差,在体育教学评价主体上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学习的积极性,并能体现出体育教学评价的应有价值。

4.7完善体育教学评价结果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评价结果是对学生在某一阶段内学习情况的总结和分析,可以间接反映和分析教学问题,为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有效参考。通过专家访谈发现,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主体一般采用的等级、分数为主,这种呈现方式并未对学生自身的不足、教师的期望等方面做出表述。因此,在结果呈现方式中可以运用评价方式,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显现其在考核评价结果中的激励作用,教师也可以通过评语发掘学生不同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

5结语

(1)转变教师的体育教学评价观念。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建立终身体育思想、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使评价活动成为教师教学水平、学生学习提升的一种必要手段。(2)提升教师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现代化评价方法。教师要以“以人为本”、“终身教育’为主要思想,形成全新的教育观念;同时,学校应增加体育教师培训学习与交流机会,学习、掌握现并合理运用现代化、多元化的体育教学评价方法。(3)加强教师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交流与沟通、配合与协作。认真了解和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不同标准,从多角度去评价学生。教师与学生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彰显体育教学评价科学性、全面性、发展性。(4)结合师生需求,完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评价与教学内容是息息相关的,体育教学评价能够反映出教师与学生需求,反映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做到以评促教,根据师生需求、学生实际水平和学校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实现体育教学开放、共享、生态化的发展趋向。

参考文献

篇3:《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成果公报

一、传统的公选课教学评价指标的弊端

尽管各高校为了重视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陆续提出了很多评价方法, 构建了一些相对比较客观的评价体系, 出台了很多考核制度, 这对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都无一的暴露这些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缺乏量化的考核标准, 各考核指标没有具体参照而言, 完全是靠“感觉”来评价。如以我们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公选课教师课堂教学以学生评价为主, 但从层次上讲似乎很科学但并不尽然。

我校实行每学期末前2周, 统一组织学生到电子实训室进行现场评教, 评价指标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批改作业及教学效果各占20%, 为了能保证学生按时评教, 把评教作为学生选修下一次公选课的基本条件, 每个学生在下列的五项当中为任课老师打分, 每项设A、B、C、D、E五个层次, 而且系统设定规则:学生给每个老师评价的时候不能选都相同的。学生由于统一集中机房评分, 相互之间都了如指掌, 一般都是凭个人喜好来评价或者往往照别人评分来评价, 即别人怎么评, 自己也怎么评, 这样很多教学要求严格、考试通过率低的老师往往分数相对较低。

由于所评项目权重都一致, 因此没办法具体衡量一个老师讲课实际效果, 比如说批改作业, 这里面没有细化, 究竟批改多少次才算A, 多少次才算B, 举某个班评价为例, 一老师公选课上布置了三次作业, 全班共有53名学生, 该班对该教师评价时, 20人评价为A, 25人评价为B, 8人评价为C, 单此一项就可大致看出我院教学评价指标过于宽泛, 因此对于教学评价, 大部分老师喊冤, 而大部分学生觉得评价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意义, 评价前后, 老师的上课方式并没有改观, 相反一些敢于大胆尝试教学改革的老师, 付出了很多努力, 但由于对学生要求较严, 反而评价分数较低, 另一部分老师, 因为对学生管理比较宽泛, 及格率较高, 虽然上课并没有太多的精心准备, 反而教学评价却很高。

二、构建新型的公选课评价的设想

公选课教学区别于常规的专业课教学, 因此让学生在单项打分中, 也非常难以选择, 我们随机抽访了营销1120班的学生, 他们对每个项目的选A或选B对任课老师的总得分的高低都不清楚, 问及他们如何衡量一个老师该选A还是该选B的时候, 89.4%的同学回答凭个人感觉, 3.4%的同学是所有任课老师对比来选择, 更有少数同学给所有的任课老师都打相同的分数即4个A和1个B, 由此可见, 要想真实的评价教学质量确实需要将指标量化, 这样才能显得客观公正。

教学评价体系中, 借鉴全省其他相关院校的经验, 应将教学评价适当的拉开权重, 即教学效果应占权重的30%;教学态度应占权重的25%;教学内容占权重的20%, 教学方法占权重的15%;作业批改占权重的10%。然后在每个具体指标中将其细化, 以此来判断一个教师公选课教学水平, 具体指标见表1。

三、实例验证

我们通过教学系统随机抽出6名教师的评价, 测试班学生认可度ABC老师趋于教学效果好, DEF老师趋于效果差, 而各老师系统评价排序D>E>B>A>F>C, 我们通过上述细化的教学评价方法, 使用测试班学生进行评价时候, ABCDEF各老师分值分别为89.56;90.23;88.67;82.39;82.34;83.112教学质量排序为B>A>C>F>E>D, 与测试班学生预测吻合, 可以看出细化指标后衡量教师公选课教学方法基本可行。

摘要:宽泛性公选课教学评价指标, 并不能真实性的反应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 借鉴省内相关院校经验, 将教学指标进行细化, 通过实例验证, 证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公选课,教学评价,指标,细化

参考文献

[1]刘湘辉, 黄胜, 邹立君.职业教育课程评价失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5) :55-56.

篇4:《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成果公报

摘要:

高校艺术类素质公选课的开设旨在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在如今大量需要高素质人才的社会中,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今高校艺术类公选课普遍存在学生选课无目的性、上课无纪律性、课程考核态度敷衍等不良现象,这样一来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分析,探讨了公选课在课程建设、课程管理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艺术;公选课;教学质量;改进措施

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对于高素质、全面化的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不仅要求人才对专业知识的深度掌握,而且提倡学科交叉化,也就是所谓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现在高校普遍开展的公共素质选修课正是为了满足社会的这一需求所产生的。顾名思义,公选课即是面向全校各个专业学生所开展的课程,主要目的在于优化学生的知识构架、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拓宽学生的视野最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所有公选课当中,艺术类公选课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既可以认为是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础,又可以说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内容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书法、摄影、工艺美术、现代艺术设计以及渗透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服装服饰、饮食文化、建筑园林、公路交通等衣食住行的艺术。”[1]所以,艺术类公选课是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笔者从进校至今一直在教授公选课“设计风格与时尚品味”,通过每个学期不同的授课方式,大致发现一些艺术类公选课存在的问题,以下是我的一些分析和建议。

一、艺术类公选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古今大贤之士都非常认同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艺术教育对于科学教育具有很好的辅助性。孔子在论语里提到“文之以礼乐”[2],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认为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以美导善”[3]。遗憾的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概念产生了偏差,很多时候是为了教育而教育,忽略了对于思想和人性的启迪和开发。不过现在大部分高校都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丰富多彩的公选课的开设正是为了纠正之前的错误,让学生能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能力。真正做到大脑的全面开发,成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虽然现在各大高校都开展了种类繁多的艺术类公选课,在课程建设方面也都有值得肯定和借鉴的成绩、经验,但是教学质量和授课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笔者分析其主要问题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前期选课指导不完善

在每学期的选课阶段,一般教务处会要求学院组织学生进行选课指导,但是一般辅导员只会跟学生强调学分的分布问题,基本不会对课程的内容做太多的介绍,有些辅导员本身也不太清楚。而现在普遍运用的网上选课系统也只能让学生看到课程名称和任课老师,对课程内容和老师的情况一无所知。所以就导致了学生在选课的时候严重存在盲目性、随意性和从众性,只要选够要求的学分,对于自己所修课程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并不在意。这样一来还导致了一个客观存在结果,就是那些考查类容易得到学分的课程就成了抢手货,但是来上课的学生只是为了混学分而非真正愿意学习这些知识。另外,有些学生来上了一两次课以后,发现不与自己想象的不同,于是就产生了严重的逃课或是睡觉、做作业等开小差的现象。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学生所开设的课程,这就意味着来上课的学生可能文理工商什么专业的都有,所以,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就得斟酌。有些课程内容太过随意化,没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考核方式,而有些课程设置专业性又太强,忽略了听课人群的知识储备量和学习需要。而且艺术类公选课基本都没有选用教材,这也是整体知识结构不完善的一个体现。

(三)授课方式有待改进

艺术类公选课授课教师大多都是艺术专业出身,不喜太多束缚,特别是年龄偏大的老师,基本上是凭自身阅历和经验想到哪讲到哪,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例如美术名作鉴赏,或者音乐鉴赏之类的课程,基本授课方式都是对一幅名作或者一首名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进行滔滔不绝的讲解,在学生听来都是比较乏味的。又或者类似影视欣赏或戏曲鉴赏类的课程,授课方式一般都是直接整节课的放电影或者其他相关视频,也不做太多讲解,这其实是教师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加之艺术类课程很难像自然科学类课程那样出试题卷,更多的都是感性的认识,所以考核方式一般都选择写小论文,也就让学生有了抄袭偷懒的机会。正是由于这些现象的存在,才让大部分学生对艺术类公选课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艺术类公选课就是来休闲放松的,是混学分的不二选择。

(四)教学配套资源不足

现在的高校教室一般都具备多媒体配套设施,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教学环境。但是艺术类的很多课程会涉及到其他的设施需求,因为如果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没有实际演示和感受,那整个课程肯定是相对乏味许多的。例如音乐类课程可能会需要乐器现场弹奏,设计制作类课程可能会要求在课堂上制作一些东西,摄影类课程也需要充足的场地进行示范和练习。诸如此类对于教具、器械、场地的一些要求,也是造成课程教学质量不理想的因素之一。

二、 改进措施

笔者在自身教授的公选课过程中也出现过上述问题,在不断思考和改进之后,采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得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此,将自己的教学心得和关于艺术类公选课课程建设方面的思考与大家一同探讨一下。

(一)强化艺术教育的概念和作用

“深刻理解艺术类课程的教育作用关键在于全员特别是管理层的教育理念的‘转换或说是‘复归,转换、复归为中国传统上历来奉行的‘成人、‘做人的教育。”[4]一定要明确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在于对学生素质和情操的培养,而不是硬性的知识的灌输。我们应当把艺术类公选课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规划当中,明确中心思想,使高校的艺术教育逐步科学化、规范化。

(二)规范艺术类公选课程体系

首先,优化艺术类公选课的课程结构设置,尽量与其他相关的特别是人文类教育课程相融合,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渗透和交叉!其次,细化和拆分那些涵盖面太广的课程,使之成为新型的艺术类课程,这样才能逐步形成系统的教学计划和体系。再者,编写适合学生的教学大纲,选用或编写实用性强的教材,规范考评机制,保证授课学时,当然这也是所有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最后,在给学生做选课指导的时候,辅导员应明确告诉学生该门课程开设的目的、课程的设置、教师情况等相关信息,以便学生能够完整地把握学校艺术类公选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课程。当然,这也就要求学院对辅导员也应进行相应的培训。

(三)改进授课模式

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一味的复制以往的授课模式是肯定不行的。所以要求任课教师一定要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学生汲取知识的地方。接下来,笔者结合自己的授课经验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优化课程内容

照本宣科是绝大多数老师一直无法改掉的习惯。有教材就照教材念,没有教材就照着准备的课件念,PPT上也是一大段一大段的概念性的文字,这样很容易使整个课堂变的沉闷乏味。而且照本宣科存在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一旦脱离课本思路可能就会断。老师的思路不连贯,给学生的印象就是这个老师对于课程的内容太不熟悉,信任度也就会降低,随之对于课程的兴趣也就慢慢减弱。所以,尽量在备课的时候多花心思,这样整个课程内容才能在掌握之中,上课时才能得心应手、随机应变。

另外,在备课的内容方面,以笔者的经验来说,应尽量避免照搬教材或是网络上的文字。只需要把握好课程的大纲,更重要的是准备更多的可以发散出去的相关实际案例,这样在讲课的时候才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少了大段大段文字的东西,教师本身也不用担心出现忘记课件内容的尴尬局面。

2.优化课程安排

在课程的安排上,尽量做到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相结合。有些教师偏好讲理论概念方面的东西,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例如美术名作鉴赏之类的课程,学生整学期就面对几幅画,然后盲目的听老师讲一大堆不感兴趣的东西。其实可以找一些相关时期的动态图像资料,甚至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让学生通过实际感受来了解一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才能达到课程的目的。有些课程又恰恰相反,例如影视欣赏,整节课整节课的放电影,也不对影片做讲解和分析。这难免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是在敷衍了事,从而产生负面情绪。

其实回到上文提到的,在备课阶段多用心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做到的。笔者在课程安排方面,经过几次尝试和改进,找到了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模式。即每次课分两小节,一节进行理论概念的讲解,讲解的同时会穿插一些短小的视频资料作案例分析;另一节会以一个比较完整的视频资料为例,让学生完整感受上一节所讲的概念,在播放视频的时候也会插入一些讲解。在整个学期的课程中,还会安排一两次大型的互动课程,邀请一些校外相关企业公司的人员来给学生讲解一些实际的东西,在课堂上也会做一些互动的游戏。这样一来,课堂绝对不会沉闷,而且每节课对于学生来讲,都充满了期待。当然,这种模式也不是一定适合所有课程,还是要根据课程的特点做相应的调整。

3.优化课堂管理

除了提高课程本身的吸引力之外,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杜绝破坏课堂纪律次序的现象也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教学中,点名的确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过这种方法带有强制性,学生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通过提高课程质量达到学生自愿留在课堂上当然是最佳的途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优化考核制度来间接的约束学生。“考试考核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更是促使学生深入学习的一种手段。”[5]将以往的期末成绩定终身改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一定比例,平时成绩的构成可以有多种形式,如不定期布置小作业,分组进行讨论并登台演讲,随机抽查点名,根据缺课和缺交作业次数决定平时成绩。而期末考核方式也可以更加多样化,论文、试卷、做课件等。

以上方法实行起来势必会有一个过程,但只有做到加强管理,才能彻底摒除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我们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公选课当中真正的学习到知识,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而不是为了“混”学分而来上学的。

三、结语

近些年来,各大高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都越来越高,对艺术类公选课的建设和管理方法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在不断的努力之下,课程的开设逐步规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然而,为适应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应及时调整课程的内容,并辅之以更加规范的教学管理和严格的质量监控。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机构,高校教师应时刻牢记自身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进艺术教育的发展。

【注释】

[1] 刘研.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0 (8):140

[2] 孔子.论语[M].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56.

[3] 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5.

[4] 谭秀丽.高校艺术类公选课建设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4):76.

篇5:《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成果公报

本文系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教改课题。课题编号为:hkyjg_2011_13

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 在注重技能教学的同时, 还必须重视素质教学。

艺术素质与人文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一样, 为当代大学生所必备。而公共艺术课程是普通高校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为此, 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 明确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将《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8门课程列为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 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或至少修满2个学分方可毕业。

目前, 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公共艺术鉴赏类课程一般都列入公共选修课系列。相对于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广泛与深入, 对公共艺术鉴赏类选修课教学的研究探讨其广度和深度则都显得远远不够。因此, 在教育部强调公共艺术教育的大背景下, 进一步探讨如何加强高职公共艺术鉴赏类公选课教学, 提高高职公共艺术鉴赏类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就显得极为必要与迫切。笔者在所在的高职学校开设《书法鉴赏》公选课, 并对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已进行了两轮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本文想以

2.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西方设计史理论教学主要通过对设计史的脉络、设计史境界再现、创造性的表达等问题形象、生动的分析讲解, 使学生了解设计史的本质和创造的价值, 改变学生们设计目的是为了工作, 改变学生们要做设计软件熟练工“绘图员”的想法, 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更高远的志向, 发掘学生们的潜质, 发挥学生们的最大才能, 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3.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在理论课程学习中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 艺术设计各门类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 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点的同时, 看到各门类艺术设计课程的相通性, 互相借鉴性、互相渗透性、互相融合性, 从而变换出一种崭新的艺术样式。增强其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 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4.培养学生的设计观。正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一样, 设计人也会有自己的艺术观。西方设计史理论课充分利用其理性思维方式和前辈设计大师成功的经验,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们的思辨能力, 阐明设计观的内涵及其对一个艺术设计工作者的重《书法鉴赏》为例, 谈谈对提高高职公共艺术鉴赏类公选课教学质量的一些认识。

一、目前高职公共艺术鉴赏类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鉴赏类公选课的开设, 主要有《美术鉴赏》《影视鉴赏》《书法鉴赏》等8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公共艺术教育还存在着学校管理者对公共艺术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师资力量较薄弱, 较多的学校是文科老师兼任的;高职高专公共艺术鉴赏课的教材缺少等一些问题。而在公共艺术鉴赏类选修课教学中则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 教学目标确定不够准确

提高文化素质、提高鉴赏水平、提高艺术素养、掌握艺术技能、爱国主义教育等等, 孰轻孰重, 如何取舍, 有些老师认识不够清晰, 教学目标的确定不够准确。尤其是以技能训练为主, 还是以艺术鉴赏为主, 往往定位不准, 如书法鉴赏课往往上成一般的书法课。

(二) 教学内容选择过于宽泛

由于教学目标确定的不够科学性导致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缺乏把握。艺术技能训练、文化知识传播、美学原理阐述、鉴赏方法讲解、艺术历史介绍、名家名作赏析等等内容, 如何根据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学生基础等去选择, 对教材加以处理, 有所选择, 有所舍弃, 有所补充, 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比例如何确定, 许多老师在教学中没有把握好。往往涉及面广, 重点不突出。

(三) 教学方法运用较传统

许多老师的教学主要还是依靠讲授法, 教室、设备条件许可的, 适当有些示范。缺乏直观性形象性, 师生交流、生生讨论较少。如何结合课外活动、艺术社团活动、社会活动也缺乏考虑。

(四) 教学手段使用较单一

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没有调动多种教学手段, 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氛围浓烈的情景中, 感悟艺术的魅力。

二、高职公共艺术鉴赏类公选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运用

针对高职公共艺术鉴赏类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要提高高职公共艺术鉴赏类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必须要从教学目标、教

要性, 从而促使大学生向着自己的艺术观这个目标不断地努力。

参考文献:

[1]胡范畴.《幽默语言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2]何群.《艺术理论教学的培养目标探索》中国成人教育1997年第12期

[3]全鹏.《对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教学的思考》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十卷

[4]孙丽姝.《艺术人才与艺术理论修养》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7月

赵磊 (1982.6) , 女, 黑龙江望奎县人,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师, 讲师, 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入手。

(一) 教学目标确定的科学性

公共艺术鉴赏类公选课的课程性质定位决定了教学目标主要是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 培养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要把艺术鉴赏课与艺术技能课区别开来, 鉴赏课主要要解决一个“懂”的问题, 懂得每门艺术基本的美学原理, 懂得欣赏。而不是“会”的问题。如《书法鉴赏》, 教学目标可以从素质、技能、知识三个维度去确定。素质方面是提高高职生艺术素养, 初步具有对书法作品的鉴赏能力;技能方面是提高高职生汉字书写水平, 大体能写出一手规范、端正、美观的字, 在此基础上初步尝试书法创作;知识方面是掌握书法基础知识;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书法艺术文化。这三个目标, 必须将素质目标定位主要目标。

(二) 教学内容选择的针对性

目前, 在这一类课程的教学中, 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最大, 而切合高职特点的好教材又缺乏, 到底这一类课教学内容应包括哪一些, 没有一个标准。我们以为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材的选择与处理的依据应是课程的性质、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基础。以《书法鉴赏》为例, 我们确定了这样五块内容:既然是鉴赏, 就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的书法作品是美的以及怎样去欣赏书法作品, 因此, 第一块内容应是书法美学的基本原理与书法欣赏的内容与方法;鉴赏包括鉴别与欣赏, 而要学会鉴别, 必须了解历代的名家名帖,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 因此, 第二块内容应是书法简史;了解了书法美学原理和发展历史后, 就应进行鉴赏的案例教学, 因此, 第三块内容应是历代名家名作赏析, 对具体的书法作品进行点评。这三块是书法鉴赏的核心内容, 但要讲书法鉴赏, 必须建立在学生有基本的书法知识基础上, 而高职学生大多是缺乏的, 必须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书法, 认识五体字, 懂得笔法、字法、章法这些书法的技巧, 因此第四块内容应是书法基础知识;为更好地让学生感悟书法的美, 还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着线条、结构、布局的训练, 使学生对理论有感性的认识, 同时也促使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端正、写美观, 这样第五块就是书写训练。当然, 基础部分要放在开头讲, 顺序可以是:1.书法基础;

2. 书法美学与书法欣赏;

3.书法简史;4.名作鉴赏。而第五块训练则贯穿在前面的每一块中。当然在教学中, 必须把握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 要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的多样性

艺术鉴赏类公选课在教学中要力求直观生动, 通俗易懂, 一味的理论阐述必然导致枯燥无味。在《书法鉴赏》教学中, 我们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一是讲授法。涉及基本概念理论, 用这种方法来加以阐述。二是展示法。为避免枯燥, 讲授同时, 应展示大量的图片来例举, 以达到直观的效果,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有感性的认识。如历代名家名帖欣赏时, 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大量展示书法作品以及书法家的画像。又如文房四宝的介绍、五体字的认识, 我们都用这种方法, 起到了很好效果。三是演示法。光是图片说明是不够的, 还必须老师拿起笔来现场演示、示范, 来加以诠释, 嘴动与手动结合,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才能使学生信服。如在讲解露锋与藏锋、中锋与侧锋、方笔与圆笔等基本笔法时, 老师必须提笔示范。四是比较法。如认识五体字、名家名帖点评时可运用这种方法。五是讨论法。主要用于进行鉴赏评析时, 让学生交流讨论, 老师再作小结点评, 而不是老师一人介绍评点。

教学手段的运用也要多样性。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如《书法鉴赏》, 根据具体教学内容, 可穿插名家的创作、名家的谈话视频。历代的名家名作图片也都可从网上找到。如“书法空间”网页, 资料齐全、丰富, 给教学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当然, 这都需要老师事先精心挑选组织, 而不是偷懒, 将视频一放了事。二是要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服务。把课外活动看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兴趣小组活动、参观县级以上的书法展览以及学生在课外的书写作业与书法创作尝试。

三、高职公共艺术赏析类公选课应贯穿的一些教学理念

针对目前高职公共艺术赏析类公选课存在的问题, 在艺术鉴赏类公选课的课堂教学改革中, 应贯穿以下一些教学理念与思路:

(一) 体现高职特色, 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实施教学

高职的公共艺术赏析类课程教学, 应与其他普通高校有所区别。高职学生艺术素养、艺术技能、文化素质都比较薄弱。如书法鉴赏, 学生只知道极少的几个书法家, 对于书法的美学原理、对书法作品的鉴赏更是一无所知, 他们的书写水平同样糟糕, 歪歪斜斜, 笔画没有力感, 结构没有美感。因此, 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 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 切合高职学生的实际。选用好教材。教学中学术色彩、理论色彩不能过浓, 力求通俗、直观、可感。

(二) 尽可能结合专业进行教学

公共艺术赏析类课, 虽然目的是提高艺术素养与艺术鉴赏能力, 但在教学中仍可寻找与专业的结合点。从我校设置的一些专业看, 还是有可能渗透的。赏析的案例、训练的内容尽可能与专业相关, 这样会使学生感到亲切, 容易激起兴趣。如旅游专业, 可以名胜古迹的书法作品为案例进行点评。当然这方面不必勉强。

(三) 让学生参与到赏析活动中来

从赏析理论到具体作品赏析, 老师一味照自己讲, 满堂灌, 学生讲话的睡觉的都有, 这种现象的存在, 严重影响到了公共艺术赏析类课的教学效果。因此, 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可提问、可讨论, 对一个艺术作品, 可以让学生先评论交流, 然后老师作点评小结。

(四) 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课堂教学不是孤立的。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兴趣小组活动、参观艺术作品展览、课外艺术作品创作练习、网上搜索名家作品进行欣赏等。只有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课堂教学才有可能建立在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上, 其容量才会更大。

(五) 体现出鉴赏课的特色

艺术类鉴赏课开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欣赏水平, 与一般艺术课不同。如《书法》与《书法鉴赏》《美术》与《美术鉴赏》《音乐》与《音乐鉴赏》《舞蹈》与《舞蹈鉴赏》, 前者教学目标着重在“会”, 后者教学目标着重在“懂”。因此, 在教学中要体现出鉴赏课的特色。不能上成一般的艺术课。如《书法鉴赏》课, 要以理论讲述为主, 书写实践为辅;以提高书法艺术鉴赏素养为主, 以提高书写水平为辅;以欣赏为主, 以创作为辅。

以上是我们对提高高职公共艺术鉴赏类公选课教学质量的一些实践探索, 希望抛砖引玉, 能引起大家对这一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克煜, 关于书法鉴赏课程标准设想〔J〕, 书法赏评, 2009年06期

[2]王强, 高职院校书法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 大众文艺, 2010年17期

[3]吴永斌, 普通高校书法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年03期

[4]黎茂金, 普通高校书法教学建设研究[J], 咸宁学院学报, 2011年05期

[5]单华锋, 书法欣赏在高职书法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方法[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01期

篇6:《高校艺术公选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成果公报

关键词:公共关系学 公选课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159-01

《公共关系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课程,以培养“懂管理、善策划、会传播”的公共关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选修课,旨在拓宽学生知识面,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

《公共关系学》具有其自身的课程特点,形象地说就是培养“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跑出去能干”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质量并末达到开设公选课的标准,教学质量亟待提升。

1 高校《公共关系学》公选课教学质量问题分析

1.1 教学对象方面

(1)重结果轻过程。学生认为考试采取写论文、做设计、交调查报告等非闭卷方式进行考核,过关容易,因此,对于课程知识无心学习,只求最后通过考核拿到学分即可,学习态度不端,学习兴趣不浓,甚至还出现选而不修的情况。

(2)重老师轻课程。选修课程有试听过程,在试听阶段不是选择优秀老师进行选课,不是以知识结构理性选择,而是盲目追求“轻松通过、纪律松散”的授课老师进行选择,以便有机会逃课,或是在课堂上学习外语,做其他作业等。

1.2 授课老师方面

(1)重知识轻技能。

公选课教学模式仍旧以传统讲授为主,主要进行理论灌输,《公共关系学》重在公共关系的处理技巧,而枯燥的理论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感觉学而无用。

(2)重形式轻内容。

在大力提倡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部分老师在有限的课时中大量使用游戏法、讨论法等教学模式,因为多样的形式耗时较多,看上去学生很轻松愉快地学习,实际真实掌握的知识极其有限。

(3)重课内轻课外。

课程多安排的晚上进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汇聚在大教室中上课,很难进行良好的教学组织与管理,因此老师以上完课为根本,只要站在讲台上讲完课就算完成任务,至于与课程紧密相关的课外实习观摩等活动一概不予以组织,而《公共关系学》需要课内学习课外实践,比如社交礼仪、广告宣传等章节,既需要课堂模拟,也需要课下练习,否则只能出现知而不会、会而不用、用了却出错的结果。

(4)重传授轻互动。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面对人数在50~120人左右的大课堂,老师进行教学互动相对受到场地与人数的限制,因此,多以讲授法的方式进行教学,师生互动性差,学生没有听课的主动性,因此,课堂最终成为一言堂,本来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变成生硬的填鸭过程。

(5)重专业轻共性。

公选课的授课对象来自全校各院系,具有完全不同的知识能力背景。而课程内容必须能基本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这对公选课的课程内容有很高的要求。有的老师照搬专业体系,将专业课简化、缩化,不针对大课进行备课,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知识量供给不足。

1.3 授课教材方面

公选课缺乏适合的教材,由于课程目标不明确,加之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教学过程形式多样,公选课教材建设相当薄弱。教材过于专业化,无法适应选修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有的公选课教师用自己制作的课件进行教学,而学生却没有相应的辅助教材或参考书;有的老师上课时所讲内容与实际采用的教材不相符,教材与课程内容脱节,听课学生无所适从;同一门选修课,由不同的教师开设,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考核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学效果差异很大。

2 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措施

2.1 准确定位课程目标

现代公共关系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以传授公共关系基本技能的前提下,侧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的培养。课程建设要体现特色建设原则,即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技能的养成。《公共关系学》公选课课程应与社会发展需求,与学生专业特点,与学生学习层次相契合,实现公选课的价值。在公选课中,除了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外,还需要按照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考核办法,帮助学生学会发现与观察“思考与辨析”批判与创新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提高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2.2 因课制宜调整教学方法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课程,除了采取传授的“讲授式”教学法外,还要有以学生探索为主的“发展式”教学法,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的“启发式”“愉悦式”等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灵活运用图片、表格和演示等多种方法和现代化声、光、电教学手段。以课堂为平台,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的能力,学会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形成知识、能力、做人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多样化,才能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锤炼,实现多元化发展。

2.3 科学创新打造特色教材

由于教材版本较多,教学中选取的教材并不符合本校专业特色,不能完全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业背景学习需求,因此授课教师应就选择什么样的教材进行教学讨论,或根据公选课的特点进行教材开发,对不合适章节进行重新撰写,把握《公共关系学》公选课的特点,以创新的精神选编高质量的公选课教材或简明讲义,是通过校际间合作编写的方式,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教材,使公选课教材充分适应学生需求。

2.4 加强考核管理学生

课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选课观,对于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对个人素养提升的收益点,要在选课前提前告知学生,同时就进行公选课授课的老师进行简介,让学生对师资及教学风格等有所了解,这样就能在试听的同时有比较准确的选择,以防出现选后不认真修、修后又想退的情况。因为公选课期末考评形式多样,所以应对学习过程中的课外实习调研活动加强考评,以掌握实践技能为考评主要目标。

上一篇:给清清姐姐的信初一作文下一篇:表达对公司感恩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