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科研论文范文

2022-05-14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研究生科研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首先分析研究生应具备的科研能力的内涵与结构,并讨论了科研平台具备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在分析构建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与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

第一篇:研究生科研论文范文

科研院所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收集汇总并研究有关科研档案管理的法规制度,分析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适应科研院所中长期发展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构建思路,促进提升科研档案管理规范化水平,以期确保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发挥科研档案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2020年10月,国家档案局、科技部发布了第15号令《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规定》。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也于2021年1月正式实施,增设的档案信息化章节明确电子档案的法律效力。这两项法律规章作为科研档案管理的最高“上位法”,对科研档案管理具有国家层面的指导作用,迫切需要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构建完整、系统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体系。

1 科研院所科研档案管理的现状

1.1 档案意识和档案收集情况

科研院所一般都有专门的科研档案管理部门。这些部门近年来致力于不断宣传档案有关法律法规和档案知识,科研人员的档案意识都有所提升。但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收集的文件范围不太熟悉,对归档要求也不甚了解,容易忽视对过程性文件(如阶段报告、进展报告、实验数据、数据分析材料等)的收集归档。

目前,许多国家部委批准建设的重大专项项目开始实行档案专项验收制度,把通过档案专项验收作为通过科技项目最终验收的一个前提条件。科研院所的管理人员也逐渐开始重视档案工作,但由于大型科研项目实施周期长、管理人员的流动变更大,若没有很好的前端策划控制,在立项之初没有建立相应的档案制度,不确定好归档职责和编制归档计划,就很容易造成如科研项目的立项文件和其它管理性文件收集归档不及时、不齐全、不规范,等项目面临验收,才开始关注档案收集整理,工作容易造成混乱和缺失。

1.2 科研档案制度和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科研院所有关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为数不多,且制定年代久远,不成体系。很多科研院所有关科研课题的归档要求和归档范围只进行了比较笼统的规定。目前科研院所承担的科研项目还呈现出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的特征,项目来源日益广泛,种类繁多,仅靠国家层面的法律规章是无法做好科研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从上(国家、行业层面)至下(院所和部门层面)进行制度构建,建立管理网络体系。

1.3 缺乏接收电子档案条件

通过前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部分科研院所已经实现了馆藏档案数字化和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线上运行,但是很多科研院所产生的电子文件在线归档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如何建立与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接口,如何将科研项目档案纳入到数字档案资源等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关于数字档案资源管理的内控制度、工作流程细则、人员行为规范等。

2 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

2.1 科研档案工作法规制度依据

新修订的《档案法》要求档案工作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转型,从“双套制”“双轨制”过渡到“单套制”“单轨制”。强调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与时俱进、迎合时代的需要。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规定》是档案和科技工作的最高主管部門联合出台的,在最大程度上保证科研档案工作落地的效力,对构建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1)重新定义了科研档案的概念,明确了科研项目的三个阶段,指出“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材料以及标本、样本等实物”都属于科研档案;(2)各单位应当把科研档案工作要求纳入科研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与科研项目工作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将科研档案管理列入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并予以考核;各单位应当按照集中统一管理原则,建立健全科研档案工作规章制度;(3)明确了科研档案管理责任,对于跨部门、跨机构的科研项目,应由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含牵头承担单位)对所承担科研项目的档案工作负总责,对科研项目参加单位提出科研档案管理要求,明确档案归属与流向,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查或验收;(4)提出科研项目结题验收时,各单位应当按照分类分级管理的原则,对科研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进行审查或验收。

国家科技部2017年11月印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档案管理规定》,对于国家科技计划中专项档案管理的组织领导及职责有了明确的要求,增加了由专业机构具体落实专项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明确提出了重大专项档案归档范围和质量,明确档案验收是重大专项项目(课题)验收和重大专项验收的必要前提。

2.2 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制度体系构建思路

2.2.1 集中统一、分级管理的原则。科研项目管理部门应按照有关法规、规范对科研项目实行分类、分层次管理。根据立项评审、审批或竞争性课题资助经费等情况,科研管理部门可将科研项目分成重大专项、重大课题、重点课题和一般课题等层级,根据实施情况实行动态管理。

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可以先从档案管理的环节顺序入手。“没有完善的档案收集,档案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应将科研档案的收集视为科研项目档案工作的关键环节,编制科研档案收集管理实施细则,将科研档案收集管理目标落实到相关管理部门和具体负责人;再通过若干相关管理细则,对科研档案的归档、分类编号、积累整理、移交归档、保管保护、复制利用和鉴定销毁等主要环节进行约束和规范。从科研工作发展的趋势来看,作为牵头(或参研)单位的竞争性科研项目呈现出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的典型性特征,针对这类重大专项的科研档案更需要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以本单位档案管理部门为核心的专题档案管理工作网络体系,明确项目各主体的职权范围,加强对档案工作的分级管理。

2.2.2 档案工作与科研项目管理深度融合。科研项目档案管理需要融入到项目管理之中。科研项目管理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项目策划、进度策划和资金策划等,并按时间节点对项目进度实行跟踪管理。项目管理需要档案进行系统化、模块化的管理,只有完善的项目文档管理程序才能使整个项目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使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档案符合目标的要求。

科研项目管理的各个流程其实也是催生各种文件的过程,档案融入项目管理,就是要将文档管理从项目审批开始就融入项目管理中并且扩展到项目实施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

2.2.3 明确职责,完善科研档案工作体系。提高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档案的管理意识,重视科研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对科研档案的有效利用与科研项目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档案部门、科研管理部门、科研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组、科研人员等相关主体应明确其档案职责及其相互关系,档案部门、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科研项目承担单位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3 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有效方法

3.1 建立健全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强化档案管理职责

建立完善高效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体系,是实现科研项目档案工作有序开展的保障。构建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体系没有现成模式,档案管理制度体系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以国家有关档案规范标准为核心,以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为基本保障,最终落实到档案工作网络体系中的档案管理岗位职责,档案管理制度体系才能不断得以改进和加强。建议将本单位科研档案各阶段形成的文件及档案管理的职责写入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实施细则中。

3.2 科研档案与项目管理融合,实现全过程跟踪管理

科研档案管理融入项目管理之中,就打破了原来文件与档案工作相互隔离的状态,文件转化为档案管理的过程自然、顺畅,能够真正实现文档全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状态管理,确保项目档案不留空白、不留死角、应收尽收、修正及时,既提高了档案管理质量,也以规范的项目档案管理促进项目建设,实现档案管理和项目管理双丰收。

3.3 重视科研项目档案编研

加大科研档案的编研力度,积累有应用价值的编研材料。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科研档案的深度开发,及时对科研档案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编辑,将其编研成为有应用价值的材料,使之既能为科研人员申报新课题提供实践依据,也能为初进人员的科学研究提供学习素材,既可以提高科研项目的申报质量,还可避免同一课题重复研究,有利于同类研究的不断深入,便于将技术成果进行实践应用,服务于科研和生产。

(作者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

作者:王爽

第二篇: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研究

摘要:首先分析研究生应具备的科研能力的内涵与结构,并讨论了科研平台具备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在分析构建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与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

关键词:科研能力;评价指标;科研平台;研究生

作者简介:嵇英华(1960-),男,江西临川人,江西师范大学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江西

南昌 33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科研平台是一整套支撑科研的系统,包括团队分工协作、资金、设备等物质条件支持、技术支持、与其他团队交流的机会、相应的激励机制等等,对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科研平台支撑战略”。通过强化对科研平台的重点支持,努力夯实科研发展基础;优化科研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无疑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创新源于实践。杨叔子院士认为:“如果‘教’讲的是知识,‘研’讲的是思考,那么实践是最根本的东西,教和研是绝对离不开实践基地的。”显然,基于科研平台的基本功能,其就是学生实现“教”和“研”实践的基地。因而,科研平台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在高层次、高水平尖子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基于科研平台与科研项目使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活动更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最近几年,江西师范大学依托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探索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机制,探索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

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科研能力是在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时,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领。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就是作为社会人的研究工作者探索事物发展规律共同具备的一种能力;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主要是指进行某一领域具体科学研究探索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技能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各学科的交叉,现今的科研能力内涵中还包括组织管理能力与表达交际能力。

1.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内涵

研究生教育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准备优秀的人力资源,因而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基于高校学习环境、学习时间限制,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重心应落在:大力提升研究生在各自的学科领域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和工程实践过程中所需探索精神、创新意识、综合素质(能力)上。主要包括善于提出新思想、新方法与新设计的创新能力,善于多角度、多途径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敏捷度高、条理性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实事求是、融入技巧性的实践操作能力等。

2.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结构

(1)信息获取与综合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是指采用多种方式从众多的信息资料中查找出相关信息的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然后,有能力对获取的信息资料加以整理与归纳。

(2)敏锐的观察能力与提出问题的能力。科研工作总是从问题开始,一般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发现问题是进行科研工作的第一步,如何发现问题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些需要培养而形成。

(3)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4)实践能力。提高实践能力有助于扩展深入认知领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5)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人格特征。创新的本质内涵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遵循人的创造活动的规律、发挥创造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创造意识是驱使个体进行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造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和发明。

二、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与现状分析

1.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

(1)提升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提出:“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需要在研究培养的过程中既要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更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实际的学术研究与工程设计研发。重在学生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格品质的塑造与培养。

(2)科研能力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主要衡量标准既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系统性、扎实性,也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然而,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是:是否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是否具备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格品质。

(3)科研能力提升是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完善的唯一动力。创新是人力资源的核心。通过对研究生创新人格品质的塑造不断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特别是科研创新能力将会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升产生倍增效应。

2.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现状分析

(1)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应试教育的弊端集中反映在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导致学生缺乏不断学习的动力,更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的能力。这表现在一部分的大学生既缺乏智商,也缺乏情商。由此也就导致我国的研究生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缺乏科技创新过程难能可贵的批判精神与勇气,不善于提出新见解、新观点和新理论。

(2)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传统文化与应试教育的弊端导致学生的自信心不足、多元智能缺失、兴趣单调等人格缺陷,由此必然导致不少研究生对多事物的发展进程不敏感;不善于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与提出问题;不善于明确表述和界定问题;更不善于主动根据现实条件提出并实施问题解决的对策方案。

(3)组织协调能力不强。当前,一方面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越来越强调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然而,网络文化、独生子女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现今的研究生不关心集体活动,缺乏有效的人际交流,导致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弱化,也导致不少研究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公共关系的沟通能力存在较大的问题。

(4)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受传统文化、应试教育的深度影响,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是当今研究生科研能力构成要素中评价最差的部分。具体表现在:不少研究生害怕进实验室,乐于纸上谈兵;不少研究生面对具体的科技任务,离开导师的指导就不会拟定实施方案与技术路线;不少研究生也不知如何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理论创新,不知如何将自己的设计变成实用的产品。

三、研究生科研能力初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研究生科研能力考核指标体系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功能:

(1)积极的导向功能。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责是其教育属性。研究生作为受教育的群体,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为此,科研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中必须反映这一培养目标。通过针对性选择一些指标,成为评价体系的基本元素,从而能引导、促进导师与学生围绕根本的培养目标进行专业学习、组织科研活动。

(2)多角度的描述功能。从前面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基本构成可以看出,科研创新能力是多维度、多方位的,建立起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这一特征。为此,要从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角度选择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元素,要从现有的科研实力、未来的发展潜力角度选择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元素,要从适应科研环境、人际交流、组织管理角度选择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元素,从而能够全面、真实、综合地描述和反映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综合的评价功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状况需要通过合理评价指标衡量。但是,科研创新能力呈现必定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产物,合理的评价体系应该是定性与半定量相结合的。因此,研究生科研能力指标体系要具有综合评价的功能。

(4)登高望远的预测功能。每一个人都具有个性,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的潜能;科研灵感的呈现、潜力的发挥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为此,建立的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能够适度反映当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更应该具有登高望远的预测功能。这对于培养研究生良好的人格品质、潜心学问、抑制急功近利的学术心态大有好处,对揭示每一个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空间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大有好处。

2.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基于科研平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建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然而,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综合评价,要考虑研究生自身知识能力有限的特性,要有利于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意识,还要兼顾考虑科研平台建设的现状与成效。因此,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指标体系的选择与制定都要围绕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围绕如何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意识来展开。

(2)实事求是原则。每个具体的评价指标要符合国家对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要体现科研平台的特点、水平与现状,更要与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一致。

(3)全面设计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相结合,要将品德修养、团队合作精神、能力培养与潜能发展综合起来进行整体设计。

(4)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学生科研能力的评价绝对不可能完全靠定量来实现,必须贯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评价以导师组、科研平台管理者的综合评价为主体,定量评价则要求方便计量,相应的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测性与可比性。

3.构建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江西省一些高校科研平台的建设、高校科研平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功能与作用,尤其是依托江西省光电子与通信重点实验室对研究生培养的实践,认为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要重点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团队精神。当今的科技实践成就表明,标志性的科研成果的获得离不开高效、合作的科研团队。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对研究生进行团队精神的评价与考核不仅能保证科研平台的高效率运转,更有利于研究生人格魅力的形成。

(2)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科研工作任务对科研资源进行分配,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使之相互融合,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对研究生进行组织协调能力的评价与考核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全局意识,有利于培养研究生实现科研目标的心理特征,更是独立科研能力形成的根本保证。

(3)课题选择能力。选择好适合自己的科研方向是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最重要、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在同一个科研平台中,一方面有一个基本共同的科研发展目标;一方面多学科的交叉、多个科研团队分工合作又提供了多种选择;另一方面,每一个研究生个性不同、天赋不同。因而,对研究生进行课题选择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在构建科研创新体系、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中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4)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出真知,一切具体的科研活动都离不开每一个具体参与者的智力与精力投入。依托科研平台对研究生进行教育与培养就必须对他们进行真实的、具体的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这样才能保证提升他们的科研技能与技巧,提升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结语

比较完善的科研设备、丰富的科研项目、合理的管理运行机制有利于现代化的科研平台形成。以此为依托,科研平台又为创新型人才资源的教育培养提供了物资保证、优秀引路人、信息支持和管理服务。不断提升科研平台的水平必定更有利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科技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叔子.创新源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8):1-10.

[2]齐凤珍.高校在科研平台建设中的现状及探讨[J].科研管理,2007,(28):103-105.

[3]李伟,李斌,郝微.高校科技创新研究平台的构建与实现探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2-234.

[4]于国波,张永宁,陈磊.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合作动力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8-101.

[5]孙景芬,于淼.科技创造力发展的内在动力[J].发明与创新,2005,(9):14-15.

[6]张俊,李忠云.高校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探讨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1,(22):35-36.

(责任编辑:王祝萍)

作者:嵇英华

第三篇:基于高校科研平台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摘要: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意义重大,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高校在利用科研平台加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比较好的优势。该研究论述了基于高校科研平台加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以及科研平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展望了该培养模式在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科研平台;科研创新;本科生教育;培养模式

高等学校的本科生教育直接关系国家的发展,而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我国倡导和谐教育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方式,加强高校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对全面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逐步推动我国社会和谐发展,以及稳步提升本科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1-2]。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十分注重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提高本科生的整体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本科生参与大学教授的科学研究项目,提出了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大大推动了美国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训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随后,美国的伯克利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等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项目,以期为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和提高创新能力提供服务,并逐步使大学本科生的创新科研训练项目规范化和制度化。我国的清华大学在1996年提出并实施了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而后,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也开展了本科生创新科研项目和活动,为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培养兴趣提供机会。国家教育部也为促进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提供了资助和支持,每年国家和各省市都组织和开展一系列的大型科技竞赛,如大学生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3-4]。众所周知,高校科研平台汇集了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和各种优质资源,虽然通过各种技能竞赛可以较好地提高和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科研能力,但是这些方式都没能充分利用和发掘我国高校科研平台的各种优势资源。大学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种科学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科研平台的各种优质资源,才能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和目的。因此,高效发挥和利用各个科研平台的优质资源,必将为高校本科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1 高校科研平台参与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高校科研平台主要是为了开展科学研究而建立的大型实验室,其相应的仪器设备配置相对比较完善和先进,运行经费比较充足。而在用于教学的实验室的建设方面,虽然很多高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实验室,但是明显存在投资经费不足,很多实验用仪器设备欠缺和比较陈旧,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尚未完善等问题[5-6]。科研平台实验室中很多先进仪器设备及优质资源没有更好地发挥其在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未能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用于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未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科研平台无用武之地,实际上造成一种资源的浪费。

我国大力倡导高等教育应为精英型和创新型的新型培养模式,即整合和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优质资源,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为本科生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和实验条件,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通过高校科研平台,可以为本科生提供广阔的科研空间和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激发其科研兴趣,让学生勤思考、勤动手,实现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而大大提升我国本科人才的素质水平。因此,高校科研平台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为科研创新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奠定了重要的平台基础。

2高校科研平台参与培养科研创新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利用高校科研平台的优质资源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时,应遵循因材施教、取长补短的原则,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科研能力。本科生的创新科研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方式在不同培养阶段应该有所不同。

在能力培养初期阶段,主要锻炼学生开展各种科研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如查阅课题所需文献资料的能力,总结和撰写文献综述的能力,以及学术交流中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等。通过定期开展平台内部的学术讨论和交流,扩宽其知识范围和学术视野。

在能力培养中期阶段,通过定期互动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科研平台的各种优质资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通过实验研究来证实其可行性。同时,学生通过参与平台已有的科研课题,积累一定的科研经验,也可在指导教师帮助下申报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

在能力培养的最后阶段,可以结合本科生毕业设计要求,由指导教师为学生分配研究课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文献查阅、外文翻译、设计试验、开展试验及论文撰写等一整套流程,为其毕业后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培养过程中,以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为导向,通过支持本科生开展科研立项,提高本科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加快促进本科创新科研型人才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习和接触科研成果,开拓学术思维,把握科研前沿动态,从而提升科研创造力。通过设置相关的选修课程和提供实践操作机会,让本科生更多地了解科研平台,走进科研平台,实地操作和使用有关仪器设备,激发本科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科研问题的兴趣,进而增强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3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方法和评价标准

科研创新是一种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应尊重本科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开展科研的状态由被动转为主动,系统培养和提高其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7]。在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对学生实施激励,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主动性,提供合作性学习和开展科学研究的氛围,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如高校科研平台可以通过建立本科生科研创新基金,鼓励本科生参加全市、全省和全国级技能竞赛,并对获奖者予以奖励,有利于增加学生科研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激发其科研创新的热情。同时,加强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发掘本科生的研究兴趣和特长,因材施教,激发其对科研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鉴于依托科研平台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其评价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对培养过程和获得科研成果的评价。其中培养过程评价可以从其科研态度、合作和创新意识以及个人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科研成果的评价主要是指学术理论成果和技术专利成果两个方面。

4前景展望

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潜力和发展势头是本科院校的宝贵财富,因此,依托科研平台培养本科科研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建立和完善了相关的科研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以提升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科研平台优质资源,在科研实践活动中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该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当然,也应该清醒认识到在培养本科生创新科研能力方面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譬如激励方式和保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还有待改进等。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为此,全国高校要充分运用好科研平台,加快科研和教学的结合,通过增强科研平台科研者的参与意识,加强相关政策的保障力度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科研指导,促进培养模式的高效运作和科研平台运行机制的完善,充分发挥科研平台优质资源在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促进作用,实现培养科研创新型本科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彪.大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29-31.

[2] 彭少兵,贾小明,李周歧,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园林植物育种学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5(11):377-378.

[3] 杨慧,俞安平,恢光平,等.国内外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65-68.

[4] 易丽丽.科研平台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4):24-26.

[5] 李玉平,张帆,魏安智,等.高校SRT及大学生科研素质全程化培养模式的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8):142-148.

[6] 金立波,黄海,尹海燕,等.高等院校科研平台承载作用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8):112-116.

[7] 卢少然,苏弟华,严会超.高校科研平台高效管理及其激励机制[J].实验室科学,2013,16(4):194-196.

作者:姚伟段真珍涂万富

上一篇:品牌战略论文范文下一篇:对话式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