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质量文学研究论文

2022-07-03

摘要:文学研究工作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个重点工作,但是文学研究的学术性创新严重缺失却成为了我国文学领域的诟病,从而在西方文化以及文学研究成果的入侵下,使得我们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与“学术失范”症,本文将对文学研究的跨学科创新之路进行分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研质量文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科研质量文学研究论文 篇1:

定量分析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摘 要: 定量分析法是一种非常科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法,然而它最初并没有被用于文学研究,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才得到合理的运用。本文主要从定量分析法概念入手,分析它被应用于文学研究之后的优点及不足。

关键词: 定量分析 文学研究 教学应用

1.定量分析法的概念

实证主义研究法的一种是定量分析法,理解定量分析的基础是将其与定性分析法区别开来。首先定性分析法是一种科学策略,主要适用于针对科学现象展开质的理论思辨。然而定量分析法则是一种基于理论思辨,致力于对科学现象内外部关联进行数量的解析和察验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对某一对象的本质成分的数量进行研究或者对象内容不同性质的关系,或者从数量上对研究对象的主要特点进行对比以厘清性质和相互的关系,最后借助数据的形式描述研究成果。与定性分析对比而言,定量分析法赋有实证性、明确性和客观性三个基本特征。

定量分析法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起初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16世纪下叶到17世纪上叶期间,首次把定量分析应用于天文学研究中,此后定量分析法便成为研究自然科学使用比较普遍的方法。在人文科学方面,该方法投入使用的时间较短,直到20世纪才得以实现。与此同时,在文献计量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面开始慢慢使用。定量分析法应用在文学领域中主要是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相关内容,具体包括:计量学统计学,都是借助定量分析法中的数学内容作为研究的基础,当然还有其他学科也是如此。此外,在文学研究和定量分析结合的过程中,计量风格学及文献计量学等人文学科的分支逐渐衍生开来。

2.定量分析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历程

当代著名的意大利文化研究学者弗兰科·莫莱蒂近十年来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法研究文学。他现已著有专著《图表、地图和树图》、论文《文体:对7000个小说标题的反思》、《网络理论、情节分析》、《“操作”或测量在文学理论中的作用》等研究成果。莫莱蒂对于定量分析法的使用从2000年开始,重点对斯坦福小说作为文学内容深入研究。正缘于此,陈晓辉在论文《大数据时代的文学研究方法——基于弗兰克·莫莱蒂文学定量分析法的考察》中强调莫莱蒂的文学定量分析法的重要性,即其为后续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典型例证。值得注意的是,莫莱蒂在剖析了英国7000部小说的标题后,揭露了小说标题改变所隐含的文学意蕴,这样定量分析应用于小说文体研究的有效性便得到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更具有突破性的进展在于,莫莱蒂在采取网络理论分析戏剧情节后,证实了选取定量分析法对文学内容展开研究的可行性,换言之,定量分析法并不囿于形式研究,内容研究也是可以实现的。

定量分析法逐渐运用于我国文学研究领域始于1980年左右。主要是在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作家作品研究、文学风格研究、文学报刊研究、海外传播研究、研究成果评价这些领域,定量分析法应用得较为广泛。至于其发展历史,从实证主义研究到系统研究,从系统研究再到人文类数据库的建立这样的发展阶段正是定量分析法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具体而言,以胡适为代表的文学家在研究《红楼梦》时,对该作品中的文学研究采用了定量分析法,将各种实际数据套入分析法中,对文学的研究做出了准确的定论,这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要运用方法。通过采取这种方法,文学研究真正使用实证主义批评法,并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创新研究,不再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定量分析法之所以进入文学研究,主要受到当时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1980年在实证分析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系统研究方法,这种方法需要借助定量分析法而推进,加快了定量分析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入20世纪后,科技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于各种文学的研究需要更加精准,更加系统,提高了人们对定量分析法的应用程度,后来作为一种系统的研究方法使用。系统理论的内容主要是由定量化和数学建模两种方法构建而成的,这种方法的优势是能够利用数学语言和工具,对各种复杂的系统进行计量和统计分析,确保分析的数据准确。到了1985年,文学研究者对各种文学研究方法进行尝试,后来逐步采用系统科学研究法作为主要的尝试方法使用。最初的使用者是林兴宅提出想要有效使用这种方法,必须结合我国文学的实际情况,以思维学视角为出发点,绝对不同意照搬照套这种方法,而且他还提出,通过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能够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属于一种方法上的改革,从文学研究领域来说,这种方法论能够在文艺批评模式上实现更好的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和数据库不断更新,定量分析法的数据越来越庞大,作用越来越强,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应用逐步扩大。1980年6月,在美国召开《红楼梦》研讨会时,华裔学者陈炳藻针对这一著作的词汇使用问题进行了解读,主要从统计学的角度进行的问题研究。而且他借助计算机,对《红楼梦》中不同章节的用字情况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前80回和后40回的用字相关度达到75.58%,从而证实了红楼梦作品都是由曹雪芹所做。他的方法一经使用,便在文学界的研究方面得到了认可,评价很高,后来人们对文学的研究基本都采用定量分析法。

自从中国文学研究学者借助定量分析法进行研究以后,许多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罗忼烈在1983年借助定量分析法对《试论宋词选集的标准和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张三夕在1984年针对这一研究发表了《作家作品研究中的数量分析-唐代诗人总数考实》一文,采用定量分析法对唐代诗人数量的问题进行了修正。王兆鹏和刘尊明在1994年利用定量统计法对宋代词人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进行了评估,通过宏观角度的宋词研究,发表了《历史的选择: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一文,后来两位学者又对唐诗、宋词作品的创作层面和接受层面采用定量分析法进行研究。尚永亮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创作作品时所处的环境,通过定量分析法的研究提出代群周期性的概念。发展到當代的文学,陈平原的研究获得文学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他通过有效运用定量分析法对《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进行研究,从作品的结构、时间和角度方面对叙事模式的小说进行分析,并对当前的中国效果进行随机抽取,根据研究情况制定表格和曲线图,从而让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我国叙事小说的发展变化。这种方法是充分借助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提高文学研究的科学性。

3.定量分析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领域

当前在文学研究中采用的定量分析法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和使用,其中使用比较广、影响力较大的方面是对作品及作家的研究。通过对作品的有效计量和统计分析,能够了解作品的创作时,作者所在的地理位置及特种。定量的研究方法能够深入到作品的内涵中,对于作品内容的研究比较细致,能够从时间、用词、方言等多个角度进行统计计量。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情况可以采用定量分析法进行研究,重点对作品或作家的影响力和人们对作品的喜爱程度进行研究,具体采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抽样分析法等。通过对某一类作品的统计研究或者对某一作家的作品研究,展开对文学研究的综合评价。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当代文学报刊的研究越来越多,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到了1980年左右,媒介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文学报刊的出现,成为研究者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作品的风格的研究,主要以文本语言的方式展现出来,用计量分析法对语言的特种进行分析。在运用统计方法时,重点对文学中的字符、词类及段落等内容的特征进行统计,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4.定量分析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之优点

定量分析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之优点主要表现在:定量分析法展现出区别于传统文学研究方法的优势;运用定量分析法获得的诸多成效;定量分析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有明亮的运用前景。

定量分析法展现出区别于传统文学研究方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分析问题的方式层面,它采取的看待问题的方法具有动态性、联系性和发展性,就这一点来说,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分析法相似,这是我国文学研究者比较看中的一点。在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方面,定量分析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有效使用,提高定性判断的准确性,对内容进行量化,让研究结论更加科学合理。

从使用效果看,我国的当代文学研究中,通过对定量分析法的有效运用,在现有的研究结论上又有了新的发现,同时在研究领域范围上进行扩大,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措施。定量统计作家作品数量能修正史误,确保后续研究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通过定量分析法进行文学研究,了解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的情况如何,借助这种方法对文献综述进行有效的计量。许多期刊的影响因子和研究范围通过定量分析法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定量分析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有较好的运用前景,未来将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定量分析法能够对外部研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文学与时间、空间及传播媒介的关系进行有效分析;对于内部研究,对文学词汇用法、修辞手法等文学风格进行研究;对于学术评价的研究,通过定量分析了解或预测出未来学术研究方向。

5.定量分析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之不足

定量分析因其具有特定的使用价值而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研究领域,然而由于它尚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很常见的问题是借助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在进行描述性统计、质量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时易犯错。李德俊等人在《论语言研究中定量分析方法的常见错误》中指出学习相关统计学基础理论知识是科学地使用统计软件的必要前提,否则盲目使用统计软件会直接造成定量分析的诸多错误。

除此之外,当把定量分析法应用于文学研究中时应该注意两大问题,即定量分析在文学作品研究的适用度及定量分析中采集数据的精准性。由于部分学者对于定量分析在文学中的应用存在偏见,始终认为文学是作为精神层面的内容存在,而定量分析则是通过数据生硬地分析,这就与文学的特质相冲突。在以后的研究中,还需要加入定性分析法,做到定量与定性结合使用。正缘于此,张铭涧等人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兼论其对外语教学科研的启示》中提出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分析方法结合的模式以应用于外语教学科研的实施。

至于指标设定及数据采集,在定量分析过程中采集数据的精准度尚待提升,这使得研究结论的可信度遭到质疑。在对文学的研究时,定量分析所需的数据量、内容要全面考虑,确保定量分析指标的合理性。也要注意定量分析的数据采集要全面且准确,将数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样才能够提高计算数据的准确性。

总而言之,定量分析法历经漫漫长路才被科学地运用于文学研究领域,这种将定量分析法运用于辅助文学研究的思路在研究方法上实现了创新和突破。雖然定量分析法以独特的优势而在诸多领域应用中独领风骚,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搜集整理前辈对于定量分析的研究资料,探究定量分析法应用于文学研究中的优点及不足,以期为未来定量分析法更好地应用于文学研究领域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陈红春.系统论方法[A].林骧华,主编.文艺新学科新方法手册[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56.

[2]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5-13.

[3]林兴宅.论系统科学方法论在文艺研究中的应用[J].文学评论,1986(1).

[4]罗忼烈.试论宋词选集的标准和尺度[J].文艺理论研究,1983(4).

[5]王顺燚.定量分析方法及其相关概念探讨[J].今日南国,2008.

[6]杨建军.定量分析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J].厦门大学学报,2016(4).

[7]张霭珠,陈力君.定量分析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8]张三夕.作家作品研究中的数量分析——唐代诗人总数考实[J].徐州:江苏师范大学学报,1984(2).

作者:朱小燕

科研质量文学研究论文 篇2:

浅析文学研究的跨学科创新之路

摘 要:文学研究工作是我国学术界的一个重点工作,但是文学研究的学术性创新严重缺失却成为了我国文学领域的诟病,从而在西方文化以及文学研究成果的入侵下,使得我们患上了严重的“失语症”与“学术失范”症,本文将对文学研究的跨学科创新之路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学研究;跨学科研究;创新之路

由于受到传统文化影响严重,我国文学研究工作的开展一直萎缩在自我建立的价值世界当中,从而影响了文学研究价值的发挥,封闭了自己的前进之路。为此只有做好文学跨学科研究创新之路的探索,才能够为文学发展提供提条光明大道。

文学研究的跨学科创新之路是当前社会发展理念影响下,人们对文学研究提出新看法、新常态。不过对于快学科研究工作的开展,在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首先有人认为文学跨学科研究就应该立足于文学,认为他是文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不过这种关系过于单纯,缺乏独立性。其次是认为跨学科研究不应用于文学研究之中,认为这会让文学泛滥,成为无根之作。最后一种则认既然跨学科是文学的一种研究方法,那么就必须满足于学科本身对文学的限制,即必须跨越文化体系,不能将所有与文学有关的跨学科都理解为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在跨越文化体系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是立足于文学的研究。

受到闭关锁国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虽然在近几年逐渐地吸收了西方及外界的大量文学研究成果,但是自身的文学研究创新能力依旧不足,并且这种缺点的存在正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我国著名文学学者曹顺庆先生就认为我国现有的文学研究体系就是照搬西方的结构,从而让西方跨越式文学研究方法独霸中国文学领域,反而让我们自身失去了话语权,成为了文学领域学术界的“聋哑人”。

该言论一经出现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文学大咖的认同,并一致认为我国文学研究领域严重缺少创新性、跨越性的研究能力。正是由于我国文学研究长期照搬照抄西方思想观点以及研究体系,才导致了我国疏于本国文化的创新研究。导致文学研究出现一种贫瘠的态势,这种态势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前学术界大搞文学大跃进,所有人都在搞科研、都在出论文,每年的论文发表数量正在成几何的方式递增。另一方面,在进行文学的研究中都是照搬照抄先人观点,丝毫没有创新性的观点与思想出现。正是由于我们对文学研究认知的匮乏,才让我们在拥有在全世界最人数最多的文学队伍的同时却无法做好文学质量的提升。正是由于文学研究缺乏创新性、缺乏高质量成果,才导致我们的文学领域受西方影响巨大,此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基于文学研究的角度对学术创新进行分析,就是指在文学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前人所不曾获得的。一般来说,首先是先人已经在该领域做出了一定的成果,接着我国后人通过基于相关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所取得新成果。其次就是先人并未踏足该领域,后人在这个空白的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就是学生跨学科性的创新。不仅如此在研究中,我们必须熟悉学科发展史与研究领域的问题史,要明确所要研究领域已经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然后在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在文学研究中,应重视对历史所产生的结果分析,要重视对文学问题研究者本人论点的研究,在研究中要立足于文学材料的基础上对所有研究过该问题的人所取得成果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文学学术的跨学科创新研究,推动文学研究的创新发展。

在现实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是存在紧密的联系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文学与其他学科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做好其他学科的研究有助于梳理文学研究工作。其中文学与画的边界问题 、文学与音乐的联系都属于跨学科研究,但是他们却存在紧密的关系。这种跨学科研究自古至今一直备受关注,但是在当今社会细致化的分化下,其受到了严重的束缚。但是文学跨学科研究已经是当今社会文学学术研究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他是文学研究分支合并的一个必备过程,做好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有助于突破相关顽固问题,所以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具有巨大的创新应用价值。

在进行文学跨学科创新的研究中,应做好文学与各学科之间的接触、融合。面对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应积极地开展文学学术以及其他领域学术联合研讨的方式,创新文学研究的研究模式,为文学跨学科研究提供宝贵的交流空间。从而让不同文化、理念能夠得到交流,创新交流模式、打破单一的文化内部循环交流的壁垒,破除文学研究边缘化的现象,让中国文化逐渐的走向世界文化交流的霸权领导中心,为文学学术的热点交流模式进行重新的构建,通过与西方各国进行文学与文化的交流,改变大众对文化故步自封的审美看法,增加文学研究的课题、打开文学跨领域研究的大门,从而加速世界范围内文学领域跨学科研究的能力,提高文学领域跨学科研究的冲击力,激活文学研究的学术创新能力,为文学研究的跨学科创新之路的建设铺平道路、奠定基础。

总之,文学跨学科研究创新之路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事情,面对当前文学学术性成果匮乏的现状,只有对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好自身的文学跨学科创新研究,才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文学领域学术性研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秦军荣 国内文学研究的学科性与跨学科性述评 学习月刊 2013年24期.

[2]姚连兵 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跨学科思想探赜 当代文坛 2015年01期.

[3]王宁 场外征用与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再识——答张江先生 清华大学学报 2015年02期.

作者:王宝奇

科研质量文学研究论文 篇3:

文学传播视角下的英国左翼文学

【摘 要】 左翼文学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另一种声音: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选题新颖、内容丰富、系统全面,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思想性,是近年来英国文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为中国读者全面认识和评估英国左翼文学提供了重要学术指导和文献参考。

【关 键 词】英国左翼文学;文学传播;陈茂林

【作者单位】黄丽华,福建工程学院国脉信息学院。

左翼文学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进步文学。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其核心思想特征,具有丰富的工人阶级文化和社会主义政治传统。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在30年代和60年代形成两次高峰,出现了一大批进步作家和马克思文论家,具有重要认识意义,是英国文学的重要传统。然而,这一重要传统却长期被学界忽视、误解甚至歪曲,未得到客观公允的定位和评价,左翼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边缘文学或非主流文学。事实上,在当今文化多元的时代,应该改变英国左翼文学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作为书写、再现和表征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共产党员等群体工作、生活以及情感的文学,左翼文学理应与英国“主流文学”分庭抗礼。

杭州师范大学陈茂林的《另一种声音: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以下简称《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是近年来英国文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作者清晰勾勒了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发展阶段和演变脉络,系统阐述了英国左翼文学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客观评价了它的艺术价值,消解了它的“他者”地位,解构了它与“主流文学”之间二元对立的关系,积极推动了英国左翼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读者全面认识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发展状况、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基于文学传播视角,本文试图从文学传播者的学术素养,以及《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对左翼文学做出的客观公正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具有敏锐学术眼光的文学传播者

文学传播属于文化传播的一部分,是传播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而文学传播者的主观审美意识、学术眼光以及研究团队等,对文学文本的传播有积极作用。

首先,作者具有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创新精神。陈茂林2010年在论证和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过程中,敏锐地发现英国左翼文学的研究价值及其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意义。《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无论是在内容的创新性和学识的渊博性,还是严谨的结构框架和准确通顺的语言等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学术敏锐性、内容的独创性和严谨的科学性。2010年6月,作者发表在期刊《外国文学研究》的书评《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宝典——评<现代英国左翼小说研究指南>》,尤其是以M·布克的《现代英国左翼小说研究指南》等为代表的大量珍贵资料,为其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该研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批准号:10BWW002)的重要成果,以著作形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无论是从质量还是从研究内容的意义和价值等方面,都得到了国内权威专家的认可。

其次,作者拥有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研究团队。如国内知名的外国文学专家殷企平,以及李公昭、陈正发、曹山柯等30多位专家学者,这些专家学者形成一支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科研团队,近十年来该团队已获得国家课题10余项。作者身在其中所受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正如作者在后记中坦言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就研究方法咨询团队的多位专家,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还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去英国剑桥大学访学,获得与国际学者交流学习的机会,拥有更加宽广的研究视野,这些对著作的编纂和完成都大有裨益。

再次,作者具有丰富的学术积淀和学术成绩。陈茂林教授不仅是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学术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的评审专家,而且是一位学术成果丰硕的科研工作者。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和参与完成省部级项目19项;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被美国A&HCI收录3篇,CSSCI收录9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收录9篇;出版著作2部,译著2部,参编教材3部。陈教授的研究志趣广泛,主要有英美文学、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文学翻译等,他还是我国较早介绍、研究生态批评的青年学者之一。

二、内容丰富、系统全面的综合性研究

与作家研究、理论研究和流派研究相比,断代史研究更加复杂,文学断代史往往截取和选定某一个历史时段,尤其是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时段进行考察,是一种综合的、相对集中和相对深入的文学研究。作者对左翼文学研究具有清晰的思路和合理的脉络框架,他创作的《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是一部研究英国左翼文学大部头的学术著作。

首先,选题新颖,创新性强。作为一名学者、英国左翼文学的积极传播者,作者具有敏锐的学术眼光和宽广的学术视野,在课题申报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英国左翼文学的学术价值和重要意义。他在客观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认识到英国左翼文学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边缘和附属地位,大部分左翼作家及其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中很少被注意到。2010年,作者在期刊《外国文学研究》发表的书评《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宝典——评<现代英国左翼小说研究指南>》,以及作者申报的“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成功获批,两者看似偶然,而实际上存在许多必然性,作者在课题申报和论证过程中就已经着手搜集并获得以M·布克的《现代英国左翼小说研究指南》等为代表的大量珍贵研究资料,对M·布克著作的评论更像是抛砖引玉之作,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无疑增加了研究的信心和勇气。

其次,结构框架合理,内容丰富。《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属于断代史研究,也是對英国左翼文学的综合性学术研究,内容丰富,系统全面。整部著作的结构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总体论,分为四章,系统考察了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左翼文学,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英国左翼文学,20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左翼文学,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的英国左翼文学。详细介绍了每个阶段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背景及主要特征,比较全面清晰地勾勒出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发展阶段和演变脉络。中编为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主题思想研究,分为八章,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主要采用主题研究的方法,立足文本,对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思想内涵进行比较深入、系统的阐述,科学提炼出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八大思想主题:“20世纪英国工人阶级生存状况的一面镜子”“工人阶级受压迫命运的根源及反抗”“左翼视角下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探索和追求”“停留还是跨越:工人青年的彷徨和愤怒”“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女性主义思想”“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国际视野”“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反殖民主义主题”。下编是对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艺术特色探讨,分为四章。作者以文本为主线,围绕这一时期罗伯特·特雷塞尔的《穿破裤子的慈善家》、刘易斯·格拉西克·吉本的《苏格兰人的书》、艾伦·西利托的《周末晨昏》、约翰·布莱恩的《向上爬》、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以及帕特·巴克的《联合街》等多部具有代表性的左翼小说,透视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演变过程和艺术特征,指出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经历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大阶段,系统归纳出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阶段性的艺术特征。

再次,史论结合,读评并进。既然是英国左翼文学的综合性研究,就不可能脱离历史语境,更不可能丢弃这一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作者很明智地采用了史论结合、读评并进的方法。一方面,作者将“史”与“论”相结合。既然是研究,必然会强化“论”的色彩,不能写成文学史,但也不能没有“史”的内容。著名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也一直强调文学的历史性,文学的发展与特定的历史语境密不可分,作者在多次咨询专家、研究讨论和深入思考后,决定采用主题研究的方法,既打破时间、作品的界限,又打破体裁的束缚,用左翼文学的思想性来统摄全书。在作品的选择方面,作者挑选每个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具有典范意义的《穿破裤子的慈善家》,在内容、风格和技巧方面都堪称英国第一部成熟的无产阶级小说;《苏格兰人的书》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左翼文学杰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金色笔记》是多丽丝·莱辛的女性主义代表作等。作者重点研读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左翼文学文本,解读和阐释其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这样一来就能够保证研究能够落到实处并且有一定的力度和深度。另一方面,作者尽可能将作品的研读与评论齐头并进。作者在上编中对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进行系统、整体的考察,阐述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起源、发展阶段、演变脉络,重点论述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各个阶段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背景及其主要特征。由于内容涉及诗歌、戏剧、小说、文论,想要做到系统全面深入,必须在论述的过程中体现“史”的内容,勾勒出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发展状况: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英国左翼文学的成熟,20世纪30年代英国左翼文学的第一次高峰,20世纪60年代英国左翼文学的第二次高峰,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英国左翼文学陷入低谷。中编是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主题思想研究部分,凡是涉及流变的主题,作者都坚持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文本阐释中体现“史”的关照。比如第五章“20世纪英国工人阶级生存状况的一面镜子”就分为20世纪初、“福利国家”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三个阶段进行论述,第六章“工人阶级受压迫命运的根源及反抗”中对“反抗”的论述也分为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和20世纪80年代三个阶段。

三、客观公正的评价

首先,该书客观评价了英国左翼文学的历史价值。英国左翼文学没有得到公正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一直以来被边缘化,成为英国文学的“他者”。该书对英国左翼文学系统全面的研究有助于读者重新认识和评估英国左翼文学的历史价值。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宪章派文学和20世纪30年代英国左翼文学的研究上,片面地以作家研究为中心,从而忽视了对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整体发展脉络、内涵外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左翼文学是英国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经历了两次高峰,涌现了一大批进步作家和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席之地,形成了英国文学的重要传统。该书采用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立足文本阅读,系统深入地讨论了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艺术特色,勾勒出其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脉络,对重新认识和评估左翼文学在英国文学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其次,积极评估英国左翼文学的现实意义。该书对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解读与阐释,能够引导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20世纪英国工人阶级与劳动大众的生活、情感以及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反映和表征他们工作、生活、情感以及精神状况的社会主义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从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中借鉴有益的、合理的因素,更好地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的创作和理论构建。

再次,为中国读者提供重要的学术指导和文献参考。国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译介研究比较重视,威廉斯、汤普森、伊格尔顿等人作品的中译本都已出版,对英国左翼文学的研究局限于宪章派文学和20世纪30年代英国左翼小说研究,对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进行系统讨论的著述少之又少。《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为中国读者和英国文学爱好者提供更多的文献研究资料与学术指引,引导学界重新认识英国左翼文学的历史价值。

總之,《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是一部研究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学术专著,勾勒出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发展阶段和演变脉络,科学提炼和归纳出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八大主题思想,系统概括和总结了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艺术特色,有利于读者全面准确地认识左翼文学在英国文学史中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中国读者研究英国左翼文学不可多得的参考用书。

参考文献

[1]陈茂林. 另一种声音: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2]黄海. 走出学术著作评价之误区[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7-28.

[3]甘峰. 洛文塔尔文学传播理论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08.

[4]金丽娜. 论大众传媒对英美文学传播的助推作用[J]. 出版广角,2015(8).

[5]陈茂林. 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宝典——评《现代英国左翼小说研究指南》[J]. 外国文学研究,2010(3).

[6]陈茂林. 《苏格兰人的书》:一部优秀的左翼历史小说[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1).

作者:黄丽华

上一篇:企业跨国公司管理论文下一篇:公路行业人事档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