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创造问题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创造问题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创造问题管理论文 篇1:

浅谈语文教学中关于创造力培养的看法

摘 要:本文从国民的创造力谈到语文教学的创造力培养,点出后者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地位,并举例展现近年来教育界制度创新的成果,以体现“创造力”教育的可期待性。最后,从学校、教师两方面展开关于语文教学领域创造力培养可以努力的方向的讨论。

关键词:创造力培养;语文教学领域;现状;努力方向

提到写作,大家似乎能轻易将其定义为“创造性活动”。而语文教学却未必是创造性活动,学的是经过千年沉淀而适用于今日的传统知识,老师讲而学生记;写的作业,考的试卷,皆有套路可循;即使作文,也从小学的天马行空故事写到了高中的假大空论文。需要创造力的地方,实在不多——这是语文教学的现状。

然而,这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吗?

一、从国民的创造力到语文教学的创造力

1988年,邓小平便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响亮的口号。科技的核心,不就是创造力吗?

然而,将近30年过去,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是充斥着各种“山寨”产品,模仿国外先进产品的技术;我们的工厂,大多属于科技产品生产的下游环节,用人力换取微薄利润;我们的娱乐传媒,许多运营模式也不过是正正当当地向外国购买核心版权而来……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实在任重道远。

于是,对于“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创造力的民族”这一广为流传的诟病,我们不完全接受,却无法理直气壮地反驳。

事实上,1999发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早已指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从政策层面明确把培养创新精神放到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

依我看来,培养创造力,更应被放在语文教育的重要位置。

我国语文教育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这也决定了它具有言语教养和精神陶冶的功能。学好语文,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如一篇文章的总开头为全文奠定了基调,语文的作用,也贯穿了我们的一生。

我们大多数人刚一出生接触的便是汉语和汉字,随后在语文氛围中成长至今,日常交流自是离不开汉语。而我们的文化传播和传承,更离不开语言这一载体。

不知是否每个人小时都写过这么一篇命题作文: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这么一句看似简单却蕴含丰富的话语,正是上述理论的最好印证。

既然“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最基础而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创造力培养的教育,本应是最便捷而效果最理想的办法。

然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应试性强,更像“快餐式”教育,讲求高速快捷地让学生记住教育大纲范围内的知识点,考试考出好成绩,以此作为学校间、老师间绩效比拼的资本,把这个当做“教育事业”中的“成就”。

然而,创造力的培养是一项投资时间长而回报无定期的投资,总的来说投资风险颇大。创造力无规律可循,并非认真努力便总能得到一份不错的成绩,而是需要天赋、运气、个人兴趣、多方支持等多种因素融合而产生的不定向产物。创造力需要耐心去培养,需要费心去引导,并非十年如一日用着同一份课件即可获得不差的效果。

这样一种耗费时间和精力且回报不定的教育,于现在的我们而言,既没有成功而具普适性的经验可参考,没有有规律可循、有法可依的系统予以保障,国外的成功案例又太具颠覆性,仍处于应试教育体系中的我们也没有以学生们的前途为代价的破釜沉舟的勇气。于是,明知创造力的重要性,我们仍依循“懒惰的本性”选择了应试教育这一“捷径”。

二、近年来教育界的创造性举动

可喜的是,近年来教育改革似乎在一点点撼动着“应试教育”这座冰山。例如,我的母校于前几年已开始实行小组学习的制度,将班里同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划分,小组成员的桌椅围摆在一起,便于在课堂上共同讨论,课下也可以相互探讨和帮助。教师也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自主权和思考时间。一开始,大家颇为忐忑,大家围坐一团,会否影响课堂秩序?每一堂课老师都需花费更多时间去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留更多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会否影响到课程进度?最重要的是,对第一批“吃螃蟹”的高二生而言,这个改革会否打乱他们的学习节奏,影响成绩,影响升学?硬着头皮试验了一届,结果出来,成绩反而表现出较为积极的变化。学生们也更喜欢这个制度,感觉自主空间更大了。

另一例子是广州的一所学校,办校特色是近来较热门的吟诵教育。园区里建了“小型孔子庙”,提倡尊师重教;走廊上、课室里贴着各式名人古训,从三字经到论语;古文学习采用吟诵的方式进行……传统教育的氛围浓厚。更令人惊讶的是,该校正在践行“混龄大班”制度,即如过去私塾一般,将不同年级的学生混在一起进行教育,大孩子带小孩子,相互学习。而周末和假期,也会举办不定期的课程,推广吟诵教育这一概念。这看似颇具颠覆性和风险,但几年下来,学校办的有声有色,慕名而来学习的老师和家长也不少。

以上两个例子似乎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无甚关系。的确,例子讲的是制度创新的问题。然而,整个社会创造力的培养,不能光靠少数学生和老师的努力。以学校为基层代表的教育系统敢于创新教育体制,包容创造性制度的存在,给学校办学更多的自由度,而学校也带头进行创新性尝试,方能带动教育领域关于创造力的改革,带动整个社会来重视和培养下一代的创造力。

重要的是,“敢于尝试”,同时重视科学性地尝试。

三、语文教学领域的“创造力”培养

语文教学领域亦然。

如何在语文教学领域提倡“创造力”?

如前文所述,光靠部分人的努力是很难带动整个社会来进行教育变革的。其中必须含有政府牵头的自上而下的变革和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中师生自下而上的创新性实践。

根据行为主体的不同,可以从学校和教师两个方面来进行尝试。

(一)校方:从制度的创新性尝试到创新性校园环境的营造

校方作为管理者,可以努力的方向有教学制度变革和校园软性、硬性环境的管理。

教学制度的创新性渗透,关键是,敢于尝试,科学尝试。有上述两个例子为依据,在此不再赘述。

校园创新氛围的营造,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大标语到“科技之光”等科普知识宣传栏,从科技展的举办到诺贝尔奖项公布的电视节目的组织观看,在语文教学领域,从创新作文大赛作品的展览到科普知识黑板报大赛的评比……如那所以吟诵为办学特色的学校般,将“创造”的观念渗透在校园的每个看似随意的角落,营造一种重视创造力的校园氛围。

校方的重视,自会带动师生们一起为新生代创造力的形成而努力。

(二) 教师:从思维到实践的转变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

教师无法手把手教学生开发自身创造力,能做的唯有保护其天生爱探索的好奇心,并予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

1.转变教学观念

(1)允许学生犯错。创造与发明,本不是一项“循规蹈矩”的事业。历史证明,大多发明都是“阴差阳错”的结果。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便要允许“阴差阳错”的存在。

具体到语文教学领域,基础知识的学习自是不允许随意犯错。但关于文本的解读、文字的组织等方面,尤其是低年级教学中,教师不应压制学生“出格”想法的存在,而应在肯定学生积极思考的行为的同时,循循善诱,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并引导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继续展开想象。为此,我颇为欣赏语文试卷中的“言之有理即可”的题目,学生自成独立的逻辑系统,无需被标准答案所束缚。当人们忠于自己的感觉,而非千方百计去琢磨出题人的心思时,独立的思维便可四向奔驰了。

(2)强化“教学相长”的意识。语文学科主观色彩浓重,题目的标准答案自有其道理所在,然而往往并非唯一的答案。教师要做的,除了让学生们认识到标准答案的由来,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得出不同看法。所谓“头脑风暴",即多方思想的碰撞,往往带来妙不可言的结果。教师因知识面广,思考问题较全面,但易墨守成规,而学生虽思考片面,但敢于创新,且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强。教育家陶行知曾言:“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这样的大事。”教师能跟学生如同龄人般讨论,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大胆想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激发,且有助于教师教学的适时补充和更新。

2.适时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体系

祖先们千百年前的训诫自是不敢忘,然而,对新生代而言,最近的网络热搜似乎是他们更熟悉的内容。教师适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学习国际先进知识,紧密结合时代,在语文教学中不时穿插时事热点进行举例和讲解,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同时,相对于从古至今保留在书籍上的平面文字,有画面感的三维新闻更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有兴趣听课,能听明白,自然有助于知识点的传授。

可能有人会说,正因不熟悉传统知识,才要让学生多了解中华文化的精华,专门引用网络热点来引起学生兴趣,似乎有“讨好”之嫌,也颇失师尊。

然而,将心比心,老师批改学生作文看到满眼“牛顿被苹果砸”、“孔融让梨”等被用滥了的“著名例子”时心情之无奈,正如老师十年如一日用同一个年代久远的教学事例时学生满心的无力感。

创新语文教学,在教师的角度,其中一项便是创新内容,让学生更愿意去学。而创新内容的基础,便是教师自身知识点的更新和知识面的拓展。

3.创新教学模式和技巧

创新教学模式和技巧,是同创新教学内容同样重要的部分。讲授同一点知识,引导学生按思路自己逐步得出结论,会比老师一开始先抛出一个抽象的理论或概念学得更印象深刻,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师生间、同学间放开讨论,会比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学生们一味记笔记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创造性;更科学地结合发展心理学,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引导,逐渐改变灌输概念和理论的做法,换以“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创新概念和内容,让学生不仅真正学到知识,且学会如何自行探索知识,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创造性思维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起来。如上述所举的分小组学习模式的例子,其实与大学的“放羊式”教学模式较为接近。而事实证明,这种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的开放是值得尝试的。

4.拓展教学空间

语文教学是一门主观性强的课程,一门感性多于理性的课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文字的感受,从自然和社会中得到的印证自然比光从书上读到的要更生动而令人动容。

教学环境不一定要局限于严肃的长方体空间内,尤其中小学教育,正是孩子多动而好奇之时,校园一隅,也可以满是“语文”的气息。即使无法常带学生外出进行自然教学,也可借助多媒体工具,从思维上扩大学生的知识边界。知识的视野有多广阔,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对世界的认知度相应地能在多么广阔和全面的层面上培养起来。

当然,学生作为教育的接受者、父母作为孩子教育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努力,同样必不可少。但因不是语文教育的主要施行者,可以做的努力相对有限和被动,更多的是配合校方和教师。因此,关于这点笔者不再赘述。

四、小结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有言:“重要的问题不是‘什么培养了创造力’,而是究竟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有创造力?人类的潜力在哪儿丢失了?”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做的是挖掘学生心中“创造力”的种子,并营造良好氛围促其成长,而非在它尚未开花结果前视其为杂草而“斩草除根”。语文学科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奠基性学科,正是渗透创造力的“最佳培养皿”。如何大胆创新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大胆创新,值得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建伟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马达《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看法》,《大观周刊》第1期

[3] 魏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012年8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作者:车梦婷

语文创造问题管理论文 篇2:

浅谈如何培养初中语文教学创造力

摘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造力 引导

站在新纪元的开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挑战,造就一代具有高素质、高文化修养、高科技水平、高管理能力的创新人才成为我国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我国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的行动计划中就明确地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从幼儿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务。创造力,是指在一定动力推动下,从事创新活动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育,当然责无旁贷,应当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益的途径。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认为主要应当从鼓励、启发、培养的角度出发。

一、给予自由空间鼓励创造精神

所谓给予学生自由空间,其实就是教学中的民主精神,即为学生创造一个既严肃紧张又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他们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及时完成作业;答题时与老师的讲授一字不差,可是一旦离开课本,离开老师他们就不知所措,寸步难行。的确,长期以来的模式化教学和语文教学中教条主义的习气,从内容到形式都给我们的教学造成许多有形无形的“牢笼”。面对丰富多采、日新月异的生活,学生的感觉、想象、思维和情感却都被“引导”就范于固定的模式,只有符合这模式的才被允许,才能得高分。这样僵化的教学只能造就僵化的头脑,它不仅使学生心情压抑而且严重禁锢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因此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还应鼓励和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开发学生创造性智力,即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是优化课堂教学,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趋势进行诱发性教育。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引起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分析、综合、推理,进行创造思维。而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敢于发表独特见解,才会使其遂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引导学生质疑启发创造思维

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质疑,是深思的结果。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只听,只记却疏于思索的状况。不少学生你问他有问题没有,他总是说没有,但一考试起来成绩总不好;还有部分学生作文书看了一大堆,可是写起作文来仍旧无从下笔。究其原因,就是他们虽记住了某些知识或词句,但没有深入理解,不会应用,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启发创造思维,首先要引导学生质疑,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遂渐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

三、培养创造能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知识的积累沉,就谈不上创造力的发展。可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时间、精力等的限制,中学生知识面多数较狭窄,尤其阅读的数量与质量都还处于较低下的水平。在让阅读教学走出费时低效的问题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介入又一次充当了好帮手。

首先,提供阅读情境,优化阅读心理

不可否认,语文课本是学生们最基本的阅读素材,课堂是他们走向阅读殿堂的途径。可是我们许多语文教师总怕学生看不懂,还没让学生读就先把好端端的一篇美文由字词句逐步解剖得体无完肤,不仅完全破坏了文章美感,也驱逐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尽力为学生装提供良好的阅读情境。如诗歌散文,我为之添加相应的音乐背景渲染气氛;实物说明,我为之补充对应的实物图像加深印象;戏剧小说,我为之介绍写作的背景缘由帮助理解等。在阅读教学中运用CAI,能将人类第一信号系统反映的实物和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直接联系,结合使用,将无声的书面语言、有声的口头语言和形象直观的画面结合起来,为阅读教学提供质感受极强的形音义集合体,使教学信息传递的量和质都产生了飞跃。

其次,补充阅读材料,管理阅读活动

信息业的快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采的信息资源,各式各样的学习软件和网络资源也为我们的阅读需求提供了便利的途径。结合课内学习的进程,我和学生一起收集、编制了一些补充性文章,建立了自已的“阅读库”。这样不仅查阅方便简捷,而且有方向、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同时我们的教学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而他们的理解和阅读水平却是千差万别的。这样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不同信息,自主查找所需资料,这样既扩大了学生阅读视野,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第三、勇于质疑,善于求异是创新教育的最高境界

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

四、教师的不断创新,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学生思维的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水平直接相关。因此,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如我在讲《孔乙已》一文时,让学生表演孔乙已“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钱”时的表情和动作,通过表演让学生把握了人物的迂腐清高、拮据而又穷酸的性格特征。我还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给学生播放一些构思精巧的小说佳作,去掉结尾,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猜测、续写;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我还给学生推荐一些名篇名著,让他们去阅读,再谈谈自己读后的心得,学习作者优秀的写作方法。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力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而且是社会前进的原动力。尽管创新由于还处在探索阶段,难免也会有不足,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定会给中学语文教学注入无限生机。

作者:李慧君

语文创造问题管理论文 篇3:

谈职教语文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

摘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探讨在职教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发挥职教语文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

关键词:职教语文;陶行知;创造教育;创新人才

引言:

人类社会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而创新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在这种大背景下,研究和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把职业技术院校建成学生“创造教育”学习的第一场所,建立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配合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发挥职教语文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这些对于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创新型城市的建立均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笔者及课题组的成员,在职教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总结出如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

一、树立陶行知创造教育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初提出了创造教育理论。这主要是针对当时的教育弊端所提出的。创造教育思想内容主要是注重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和创造思想,注重培养学生“别出心裁”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至真至善至美”的活人。而达到这样目标的途径就要让学生去做,在做中学,要行动起来,解放学生手、嘴、脚、大脑,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只有通过做,才会发现困难,困难解决了,新价值才能产生,而想办法解决困难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这一思想对于占据中国教育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借鉴价值和意义。首先从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而言,培养的是能够从事于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实践性人才,而不是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科研人员。这就强调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同时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适应时代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如果不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很容易被淘汰。其次,针对职业教育的对象而言,职校生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能较快地获取经验性和策略性的知识,而对陈述性的理论知识却相对排斥。所以学习中应该以感性认识、行动把握为主,也就是“做”很重要。最后从职业教育的现状而言,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方法仍未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重讲有余实践不足,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同时功利性较强,过分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忽略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所以严重排挤语文等人文素质的软科学严重排挤。这也与职教语文教学存在众多弊端进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有重大关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后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因此职教语文教师应该秉承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以生活为内容,让学生灵性地学习语文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强调只有以生活为内容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创造教育,也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学生的聪明才智。他进而指出“语文即生活”,语文教学应该生活化。只要善于挖掘,就会发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果能够很好地取舍,引入课堂,学生喜闻乐见,教师也会教学轻松,师生在一种和谐共生的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容易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那种脱离学生、脱离生活、脱离社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符合职校生的智能类型,在教学中必然会举步维艰,教师痛苦,学生沉闷。那么如何把生活和语文相联系,实行语文教学生活化呢?笔者有如下建议:

语文教学生活化,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的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

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致使语文学习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这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了。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摆脱“三脱离”,实现“三贴近”,即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和贴近社会,把生活充分引入到课堂中,用生活诠释语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理解生活,目的是更好地懂得生活,将来更好地改造生活,成为生活的主人和创造者。

1.观察生活。善于观察生活是热爱生活的人具备的能力之一,所以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生活的能力。在教材中,有的课文所写的内容或对象经常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或现象,但学生因为平时不善于观察,所以对此在内心并未存在相关的知识架构,造成对文章的深入理解的障碍。如果老师去讲,学生们不屑去听。所以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指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学习季羡林的《清塘荷韵》一文时,笔者就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不过多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去观察不同时期荷花生长的过程和形态,甚至要求学生把不同时期荷花的形态画下来,进而思考荷花在人们生活中的用途。学生们积极参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攻自破,同时还衍生出很多新知识。

2.再现生活。职业教育的教学应该以情境教学为主,这是建立在“建构优先”的教育哲学基础之上。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是基于行动、生成和建构意义的“学”,学生是主动存在的,而教师是基于支持、激励和咨询意义的“教”,教师是反应存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真实再现课文内容,使学生如临其境,有助于促进学生获得对一個知识领域的生成性理解,事半功倍。如学习《氓》《雷雨》《祝福》等文章时,笔者要求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倾情演绎。学生们认真研读课本,反复讨论,揣摩不同人物的心理和角色定位,这个过程便深入理解了课文。同时,学生们思维活跃,紧跟时代,演绎了现代版的《氓》,把文中的生活和现代生活进行了比较再现,效果很好。

3.体验生活。这里的体验即为“有目标的活动”,即行动、做。“通过行动来学习”是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实施的方法,也是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关注的一面。教师把课文内容形象展现给学生之后,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的元认知,进一步加深体验和感悟。如学习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一文,笔者把课文中描写的幸福瞬间结合学生的实际做成幻灯片,让学生们体会到自己每天生活在幸福和爱中,应该学会珍惜,学会热爱生活。同时要求学生给爱自己的人做一件事,让别人感到幸福。这样学生明白了“生活即语文”,提高了生活的觉悟,拓展了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克服了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样,有利于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职业教育的教学所涉及的教学方法,应该有所创新,由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传统方法向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转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注重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这也是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陶行知反对偏重书本知识、偏重主观研究、没有发明的心理教育,注重体验教学法,侧重培养学生独立思想的能力,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能想。通过实践,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协调人的角色,勤于提供帮助、咨询,在课堂上流汗的应该是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以师生及生生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实践能力为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

如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第一步,笔者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给以分析、评价和质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谈出了不同的见解。如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篇文章简短而有内涵,有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此文很普通,甚至在用词上存在不妥之处。第二步,笔者并没有忽略学生的看法,而是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分组展开辩论,通过精彩的唇枪舌剑,学生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达成了共识。第三步,教师针对辩论多元评价,同时给以明确的指导,把此次课的重点和精华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第四步,就文章主题,结合社会现实,谈谈自己对美的认识,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第五步,请一位同学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大家观瞻墓地,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给大家建构了一次生动感人的旅游历程。同学们重新回归课文,也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这样,通过师生多种形式的互动,学生不仅开阔了思路,展示了思维的灵活性,并表现出一种探求知识的欲望。对于学生碰撞出的思想火花,教师要从正面给以肯定和启迪,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善于否定的思想品质,从而不断创新。

四、营造和谐民主的创新教育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保证

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在教学中建立一种师生间民主、平等、理解的和谐环境,创设一种宽松、宽容、宽厚的氛围,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能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能到生活中去扩大视野,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支配。这样,把自主权还给了学生,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思维活跃,真正成了自己的主人,创新型人才必将日渐增多。

这里,关键是语文教师要更新创新观念。创新型人才需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而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创新型教师。一位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语文教师要树立起素质教育观念,树立起多元智能的人才观,不断更新教学模式,不断完善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外在内化与内在外化的过程,真正贯通阻隔语文学与用之间的壁垒,要不断实施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刘昌来.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J].文教资料,2005,(1):5-7.

[3]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本文为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010年立项课题“建设创新型廊坊培養创新型人才方法的研究”研究论文,参研人为:龚金彦、陈银梅、余慕川、华亮、潘书文、孙杰、郑敬

作者简介:马玉琴(1978-),女,河北廊坊人,高校讲师,主要从事职教语言教学研究。

作者:马玉琴

上一篇:教师素质提高分析论文下一篇:欠发达地区物流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