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创业教育适应就业形势论文

2022-04-30

摘要: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数量逐步增多、规模逐渐扩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变革与完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越发重要。因此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引入创业教育适应就业形势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引入创业教育适应就业形势论文 篇1:

“项目参与式”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要: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及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创业教育已然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本文在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高职院校自身情况出发,借鉴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从目标体设置、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师资建设、保障体系及评价体系六个方面对“项目参与式”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进行了构建。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职院校;项目参与式;体系



收稿日期:2011-12-12

作者简介:于利(1987-),女,山东泰安人,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早的开始于欧美发达国家。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及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受过高层次教育的失业者的数量与日俱增。为逐渐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并进一步强化创业教育思想,使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稳固的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明确指出:“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本文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结构及创业的心理品质,是以能力而非学历为导向的教育。

一、国内外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创业教育的国家,发展至今,其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已相对完善,且成绩相当显著。美国不仅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形成了成熟、稳定的发展教育模式,并且在全社会形成了以大学为依托,企业、社会相结合,专门研究机构进行技术指导的合作与咨询模式,这种全方位的在全国范围内予以重点推广的方式为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英国创业教育的开展,是伴随着政府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计划开展实施的。不但有效开展了创业教育研究,而且积极构建了创业教育体系。[3]

我国的创业教育是随着创业活动的开展而逐步展开的。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正式拉开了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帷幕。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给予政策和经费的支持,探索我国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模式。[2]2005年8月起,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在中国大学中开展KAB创业教育项目(know about business简称KAB),并把国际劳工组织作为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开设的课程引入高等学校,并且在全国对进行K A B教育的教师培训的培训教师进行了培训认定。就近六年的情况来看,这些项目的开展对于我国当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011年11月21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指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8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严峻。面对如此情况,“创业”对现在的高职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选择。

但在我国整体的创业教育现状下,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对创业教育支持不够、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缺乏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及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从目标设置、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师资建设、保障体系及评价体系六个方面来构建“项目参与式”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

二、“项目参与式”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

(一)明确可行的目标

“项目参与式”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是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的,通过让高职生参与项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促进学生的创业交流并提高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

(二)完善的课程体系

“项目参与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在各个阶段注重项目参与(项目可以是各类课题、竞赛、实践等多种模式和途径)。具体由创业知识普及到创业实训模拟,再到创业实战演练,三个阶段由初级到高级,由理论到实践,呈梯字形依次推进。

第一,创业基础教育。主要面向一年级学生开展创业基础知识普及教育。开设《高职生职业生涯设计》、《创业教育基础》等课程,聘请校内外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创业导师担任主讲教师,并组织开展创业知识普及和创新系列活动。通过基础教育,让学生普遍接受创业系统知识,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为以后的创业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5]

第二,创业模拟教育。主要面向二年级学生开展创业模拟体验活动。在普及创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与校外专门培训机构联合举办创业教育培训班,选拔学生参加创业模拟训练。在导师的指导下,模拟企业的创立过程,撰写创业计划书,办理工商税务登记注册手续,对创立企业进行运营管理,开展创业企划竞赛等活动。从而对创业有更真实的体验与更深刻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其创业技能。[5]

第三,创业实战教育。主要面向三年级学生开展创业实战演练。创业团队在获得创业模拟体验的基础上,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或企业展开合作,开发并组织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学校按照考核标准和流程,选拔优秀创业团队及其项目入驻校内大学生创业园,参加创业实战,聘请创业成功校友等做兼职指导教师。在实战演练过程中,依靠创业导师团队,通过一对一把脉和创业提升班集训等形式,及时解决创业项目在实战中遇到的问题,力争孵化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批。同时,将创业实战演练与毕业生实习和就业有机结合起来。[5]

(三)有效地实践体验

主要有三个层面,即“学生创业社团—院系创业工作室—学校创业园”。在学生社团、院(系)、学校三个层面同时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三个层面的活动内容既有交叉又有侧重。

第一,学生创业社团。在学生社团层面,大力发展学生创业社团。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托专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一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开展创业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观企业、走访创业校友、市场调研与分析、社会服务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动机,夯实学院创业教育基础[5]。

第二,院系创业工作室。在院(系)层面,建立学生创业工作室。工作室一是借助校内实训基地,在现有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增加创业经营方面的内容。二是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企业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协助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发创新创业项目,激发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5]

第三,学校创业园。在学校层面,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园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学生自主创业区两大区块,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为学生自主创业区项目起示范带动作用;学生自主创业区块则是建设的重点,主要是选拔与专业紧密结合、有科技创新的优秀创业项目入驻大学生创业园。[5]

(四)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要坚持“专兼职相结合和专职稳定、兼职动态发展”的原则,一方面,选配经过创业教育培训和从企业引进有管理工作经验或创业经历的校内教师;另一方面,聘请企业家、成功人士尤其是知名校友来校担任创业导师,主要为学生创业团队在项目选择、计划制定、市场分析、营销策划、财务分析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在学生创业实践中给予具体的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提高其创业的成功率。

(五)有力的保障体系

实施创业教育还需要教育领域外一些相关的保障,这些要素包括资金、政策法规和社会文化三个组成部分。在资金支持方面,政府应该有意识地给创业,学校为入驻项目提供场地、教育的开展提供财力支持,以推动创业的顺利进行。同时,鼓励企业和个人通过资金援助的方式设立创业基金,为那些经过一定阶段创业教育、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受教育者提供创业实践的资金支持。在国家政策方面,我国政府应该在加大对创业扶持力度的同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做好创业政策的落实。在社会文化方面,由于受我国传统“重农抑商”思想及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晚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创业”、“创业教育”的概念还相对陌生,甚至对创业行为还有一些负面认识。因此应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广泛宣传创业政策与创业的成功案例及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以便为创业的进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心理氛围,促进创业文化和社会规范的构建,引导人们通过努力自主创业、不断创新。[7]

(六)科学的教学评价

创业教育评价内容是对创业教育目标、任务实现和完成的程度、水平、状况所作的价值判断。首先,在校大学生的评价,重点应该放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评价上,可以通过自评、互评、导评和学校总评等方式,通过系统采集分析,确定教育活动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高校的创业教育方向,并最终达到创业教育目的。其次,毕业生的评价,应着重于反馈与交流。毕业生可以将自己在创业中、工作中发现的高校创业教育的不足与缺陷反馈给高校,以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优化发展。同时,学校应与社会建立反馈毕业生创业素质状况的社会评价系统,即与政府、企业建立一种长期的反馈合作方式,客观的反映学生创业素质及创业活动的真实情况,使学校能够认清自身创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从而更好的调整办学思路,以适应社会需求,进一步提高创业教育水平。[8]

参考文献

[1]王景坤.澳大利亚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10.

[2]应一也.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3]张振龙.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

[4]许朗,熊素兰.“项目参与式”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策略[J].江苏高教,2011,(2).

[5]许兴苗.构建“三三五”高职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J].学院党建与思想建设,2011,(4).

[6]戴雪头.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1,(9).

[7]张琳琳,张桂春.美国创业教育实施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8,(1).

[8]刘晖.我国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9]刘素婷.论高职生的创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3).

[责任编辑:杜红艳]

作者:于利

引入创业教育适应就业形势论文 篇2:

初探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数量逐步增多、规模逐渐扩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变革与完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越发重要。因此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论文在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特点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创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同时,论文介绍了目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给出针对性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应用型本科人才; 培养模式

一、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当今社会人才和科技竞争越发激烈,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对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旨在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业动力,以创业带动就业。相比于综合研究型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更加侧重于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实践运用,因此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的核心目的是在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的基础上,阐述完善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与意义,并给出对策建议。

二、研究现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的是我国高等院校为提高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而开展的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深化和实践探索,不同高校对二者的重视程度和发展定位有所差异。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要抓手,创新创业教育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便在各大高校开展,其中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就是国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较早的高校,为后期全面推行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1]应用型本科人才指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大学生,应用型本科院校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部分是本科二批和三批录取院校,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特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创新创业教育意义的研究。马永斌、柏喆等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科技创新成果結合起来,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高新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新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是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实践形式。[2]二是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于淑玲、张占国等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意义着手,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师资建设、资源投入和实际运行等方面对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理论性过强而实践性不够。人才培养注重专业技术的学习,在整体规划中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位置。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不完善,缺乏专业化的指导老师。同时投入资源不多,或者投入大产出下,面子工作较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运行效果不佳。[3]三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研究。王占仁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与制度变革作出了整体构想。认为要构建与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创建创业教育模式,最核心的是更新观念,需要在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对象、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战略规划中来。[4]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二个方面。一是特定专业类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春宇等着眼于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点、不足与完善方向。认为要明确会计学专业的特殊性,从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弹性学习等方面完善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5]二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的研究。徐理勤、顾建民以目标为导向,认为要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与特定行业人才需求紧密联系的特点,探索适合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并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6]

总体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多,从现状问题到解决对策都有所涉及,但多是定性说理、泛泛而谈。而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则不多。本文在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与意义,并给出了完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把"创新创业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7]。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不仅在于对在校学生的培养,而且面向全社会那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的创业群体,对他们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的锻炼。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创新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就是要培养人的创新思维、提高创业能力。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和特点产生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人才与研究型本科人才有较大区别,二者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体系上均有所不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目的是培养出拥有某个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行业精英和人才,因此它更具有社会性、现实性和实践性。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不断发展,高新技术行业突飞猛进,由于行业更新升级快、业务复杂、学科交叉性强等特点,对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时,学校更加注重技术知识的复合性、多学科交叉性、知识的前沿性和应用实践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人才与行业的适配性和兼容性,达到人才促进行业的发展、行业推动人才进步的目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实践的能力,比如自我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四、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出适合特定行业需求的创新性人才,而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又直接相关,因此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即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也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视角、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掌握创业知识与技能,从而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配合行业运作。

具体来说,建立和完善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五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现在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上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提升,难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门的学习内容融入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能够直接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进而促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营造创新创业社会氛围。第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步伐加快,建立和完善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质量、加快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第三,我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放缓,就业形势也较为严峻。因此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毕业后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够鼓励学生成为自主创业者,更好更充分的实现个人价值并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第四,创新创业不仅是我国近年来的着力点,也越来越被世界各国高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最早是在西方国家兴起,一直延续至今。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来,是符合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大趋势的。

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建议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是否能够成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取决于学校的重视程度和学生、教师等的参与程度。然而,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主要体现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本质的认识不足上。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为了响应创新创业政策而组织一系列竞赛,或者开展部分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素质拓展课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主动探索。同时,由于学校层面不重视,对教师的工作定位影响是很大的,教师的工作内容决定工作绩效,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指导老师只是为了完成课时量来教授创新创业课程,只是被动的迎合教务部分的绩效评估,缺乏自我创新。学校和教师的不积极,直接影响授课质量,也自然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许多大学生只是为了赢得某项创业竞赛或者获得素质学分来参与创新创业,实质上对创新创业的内容没有多大热情。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是否能够产生实际效果,取决于学校的具体制度设计。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也引入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效果不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学校层面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学校的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匹配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学校的整体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没有单独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或者教学相关的组织机构,一般都是由某个相关部门,如教务处或者校团委等下发相关创新创业文件,然后由各个院系组织开展。其次,学校层面没有建立完善的师资队伍和教学体系。大部分高校都不具备专业性的创新创业导师,很少将产学研结合起来。教学体系方面也更加偏重理论性的授课模式,而不是引入创新项目或者创业公司的实践活动,难以发挥实效,多是纸上谈兵。再次,难以把握时代环境的变化。信息化社会加速到来,互联网的时代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但是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是基于已有的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网络时代背景联系不紧密,因此在创新意识不强的前提下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停滞不前。最后,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缺失。许多应有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平台的软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社会资源支持非常有限,大部分模式是政府学校"自我输血"做平台,而不是利用创新创业项目或者团队"自我造血"支持平台的发展。许多高校对网络时代背景的不敏感,导致难以有丰富的媒介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建立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发挥实效,需要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基于上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引入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性的从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第一,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校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这是影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学校不能为了应付上级关于创新创业的政策意见而做表现工作,要落到实处转到重点。要在学校战略规划层面将创新创业教育列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

第二,高校各主体要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首先,学校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以指導各个院系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其次,教师要变被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为主动探索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再次,学生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不能为了完成学分任务敷衍了事,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三,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创新创业教育载体的建设。要积极推进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让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发挥纽带作用。同时,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促进课程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最后,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相关项目孵化基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或团队实施创业项目。

参考文献

[1]刘宪杰,王荦,包琳等.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探索[J]. 科技创新导报, 2016, 13(25):156-156.

[2]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6):99-103.

[3]于淑玲,张占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机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05):179.

[4]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07):75-78.

[5]李春宇.新建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128-129.

[6]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02):57-60.

作者简介:

解道赟 (1986年8月) 女 ,云南昆明人,硕士研究生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创业管理

作者:解道赟

引入创业教育适应就业形势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从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意义内涵,并从创业教育目标体系、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创业教育政府责任体系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构建创业教育体系的管理要素。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根据21世纪社会发展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析认为:现行毕业生50%将难以获得挣工资的工作机会,自营职业是大多数青年人获得经济独立的最大机会所在。在我国,2003年以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就业岗位短缺,供需矛盾尖锐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2008年以来,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更使高职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有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职业教育专家认为,实施创业教育是职业学校推行素质教育、迎接挑战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职业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

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已经非常明确,很多高职院校也都以不同形式和深度开展了创业教育,但由于对创业教育系统工程认识得不到位,在创业教育实践中没能形成科学的体系,使创业教育的现实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创业教育理念相对落后

我国高职院校长期以来按“就业教育”模式培养人才,创业教育理念还没有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之中。在认识层面上,把创业视为是少数人的专利,没有教导学生树立“处处是创业之地、人人是创业之人”的创业态度;在操作层面上,没有将创业教育渗透于专业教学之中,仅仅停留在开设部分与创业相关的课程、搞一些创业活动的阶段上;教学模式也往往局限于知识传授型,只注重实际创业技巧的培训,忽视了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二)创业教育服务不够完善

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实施创业教育的机构、师资、制度等必要条件。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依托教学或学生管理部门来组织,整个过程只有负责就业指导的教师参加;保障创业教育的制度不健全,现有的规范办法缺乏相互的衔接和配套,缺少鼓励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没有对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创业教育没有良好的服务体系作支撑,处于自发、分散、探索状态。

(三)创业教育实践严重缺乏

从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情况来看,由于创业实践的资金投入不足,真刀真枪的创业教育实践设施不完备。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创业实践只局限于“纸上谈兵”,缺少学生实际体验创业的基地和场所。同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不够,缺乏社会实业界的支持,也使创业教育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

(四)创业教育中政府功能缺位

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业环境的营造上。创业环境是政府为创业者顺利创业搭建的公共平台,而目前政府功能缺位的现状使大学生创业困难重重。国家出台的创业政策不完善、地方政府对国家创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创业政策缺乏可操作性,使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体系未能形成。政府的创业投资机制尚未建立,使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没有可行的渠道。政府没有设立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支持和帮助的组织,缺乏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等社会服务体系,使大学生创业成本高、创业效率低。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

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内涵

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创业教育新理念转变为创业教育实践的有效载体。

西方发达国家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开展得较早,创业教育体系已经相当完善。其基本结构体系可以概括为“以企业为中心,高校、其他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为这个中心服务”的创业教育体系。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对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由于创业环境不同,西方创业教育体系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但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同样也涉及高校、企业、政府、学生等多方关系协调问题。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体系,而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以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整合政府、企业和所有社会组织力量的一个综合、立体的教育体系。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贯穿于高职教育整个实施过程中,不仅突出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而且需要创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更需要重新定位教育功能,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

教育体系构建的管理要素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包括构成与推进创业教育的管理要素:创业教育目标体系、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创业教育政府责任体系。

(一)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共性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即在学校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学生主观积极努力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创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并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如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品质等。在创业教育中,应转变学生对传统工资性就业岗位的依赖,启发他们产生创业的要求和愿望,树立主动创业的意识,注重学生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困境中保持自信、乐观心态和不懈斗志的重要性。

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体系构建和实施以创业教育课程为载体,把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创业知识教育三者融为一体。一方面,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结合,在价值观教育中引入就业价值观、科学创业观教育,在意志品质教育中引入创业挫折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引入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业品质。另一方面,与职业技能课程、创业教育学科课程、创业教育活动课程相结合。职业技能课程是使学生习得从事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为今后就业、创业积累发展后劲;创业教育学科课程是使学生了解创业过程、掌握与创业相关的法律知识、企业运营知识,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课程;创业教育活动课程是按照各种创业教育项目活动组成的一种辅助性课程形态,以类似创业的活动让学生获取直接经验,感知创业程序、方法。

(二)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指高职院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服务和支持的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对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构建和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有:(1)设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服务组织机构。如建立学校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全校创业教育工作;建立大学生创业指导办公室,制定和落实校内创业政策,鼓励、支持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建立大学生创业中介服务机构, 为学生创办企业提供工商、税务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担保。(2)为学生创业提供信息服务。学校要加强创业教育网站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反馈适应大学生创业需要的市场信息。(3)为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支持。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为学生创业提供技术、信息、资料、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开发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创业项目,把教师的发明专利、大学生实践创新的科研成果优先提供给有创业愿望的学生。(4)把校内创业服务体系和社会化创业服务体系嫁接起来。实现创业项目与技术成果转化、风险投资的交融,校内创业指导办公室与社会创业服务组织、创业园区的交融。

(三)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是通过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各种资源,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形成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科技创新、自主创业提供可以依托的平台。

大学生创业实践体系使创业实践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形成一个系统的活动链。在这个体系中,可以让学生在实训基地体验企业管理和文化,完成实训实习等职业素质教育;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社会实践,到企业进行参观考察或到新创企业中兼职,在职业实践中受到创业熏陶;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办“模拟创业企业”等实战场所,让学生实践从寻找商机到制定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融资和创业管理的全过程模拟;可以开展创业专题讲座、科技活动月、学术节等科技创新活动,以设立创新基金等方式对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可以出台配合创新基金的科研项目实施方案,办理大学生创业手续,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为自主创业提供长期支持与指导。通过循序渐进的创业全过程训练,把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实践实习、创新创业活动结合起来。

(四)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保障体系是为了保障实施创业教育而建立的,它主要包括政策、管理、师资、校园文化环境等若干环节。

高职院校在政策上要提出推进创业教育的指导性意见,明确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要求和对策,形成对创业教育的统一认识;把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过程,研究制定创业教育教学方案;制定鼓励和推进大学生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在管理上,配合创业教育课程模块,采取学分制等弹性教学管理制度,允许修满学分、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提前毕业,对不能在规定学年内修满学分的学生推迟毕业;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申请创业、就业,实行工学交替,分阶段地完成学业。在师资上,组建从事创业教育研究的教师队伍,针对高职创业教育发展规律开展理论研究;组建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和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的教师队伍,为学生创业提供知识、技能和经验方面的指导。在校园文化环境上,加强以创业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学校网站、校园刊物、宣传板报等各类宣传工具,以学生创业社团各项丰富活动宣传创业经验,树立创业典型,弘扬创业精神,营造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五)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政府责任体系

大学生创业教育政府责任体系是政府在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保护创业中形成的责任机制。

政府在大学生创业责任体系建设上的工作包含几方面内容:(1)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和法制环境。政府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清除一切限制创业的体制性障碍,努力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使大学生创业时能够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和经济活动,依靠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2)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和资金支持。政府通过在高新技术孵化园区中设立大学生创业分区、建立大学生创业的“一站式”政府服务中心等方式,为扶持大学生创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政府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完善大学生初创企业融资担保制度、制定专门为大学生创业服务的财税政策、建立有效的创业投资体系和运转良好的风险投资机制等途径,解决大学生在企业初创时期资金紧张的困扰,提高企业融资能力,真正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问题。(3)为大学生创业构建社会服务配套体系。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为主体、企业为支撑、全社会配合,形成大学生创业教育格局,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在政府协调下,争取市场和企业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大力支持。在政府扶持下,建立创业教育非营利性第三方组织,扶植大学生创业中介机构,提供创业信息、成果转化、产品开发、资金筹集等支持,分解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压力。

参考文献:

[1]陈学飞,等.高等教育理论精神论集[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孙继伟.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82-83.

[4]杨飞,等.浅论加快落实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17):153-155.

[5]黄亲国.论大学科技园对大学创业教育的作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6,(6):36-37.

作者简介:

易飚(1973—),男,上海市人,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副教授,江苏大学机电学院在读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及机械制造技术。

胡清(1975—),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系教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及教学管理。

作者:易 飚 胡 清

上一篇:网络技术在远程教育中应用论文下一篇:职业院校信息系统科研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