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2022-04-26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在我国经历了十余年平稳的社会转型期之后,又遭遇到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针对不同主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浅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社会民生的重点问题。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理清就业工作思路,创新工作形式,切实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有利于社会稳定和高校可持续发展。文章以普通高校为视角,对如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涵;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毕业时能够找到、保持住工作进而使自己适应、提升所应该具备的能力的总和。根据中国教育报报道,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最看重的指标分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和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以及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1]。通过对以上各项目的归纳,结合我国当前高等学校教育实际,可以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归为:专业学习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规划能力。专业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必然接受的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基础。综合素质能力是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之外所学到并体现出的有利于其就业的个人综合素质,如环境适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个人特长等,因此,综合素质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保证;创新能力是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作对象产生的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就业能力的催化剂;发展规划能力是大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对自身以及周边、社会环境了解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及未来人生规划并积极付诸于实践的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社会民生的重点问题。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切实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创新工作形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高校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激增,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就业难很大程度上原因在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缺失。认识到其就业竞争力的缺失表现及原因,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好人生规划,推动其顺利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缺失表现及原因分析

专业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认识和提高的一项基本能力。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水平、软硬件建设等都会直接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产生影响。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或部分专业仍然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轨的现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相对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课程轻基础课程,从而导致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对专业基础支撑。

综合素质能力是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爆发力和后续力的集中体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贯穿于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始终。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外的思想道德修养、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人特长,也应包括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情绪调控及抗挫折能力。然而在当前高校教育过程中,对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认识部分地存在以偏概全和重个体轻整体的现象。学校对于实践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较为重视,对于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难以做到相对准确的把握和相应程度的提升,因此学生对于自身遇到的学业、感情、交际等问题难以进行心理调控,同时缺乏合理的思想疏导和心理指导,导致其抗挫折能力低,面对困难和问题心理准备不足,最终导致学生在步入就业过程阶段中面对求职中的压力和挫折无法化解,产生逃避求职或厌世轻生等异常行为。在针对学生素质提高所开展的活动方面,内容欠丰富、形式较单一也会导致活动涉及范围较小,影响了高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创新能力也可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已逐渐成为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缺乏创新的观念和创新欲望,缺乏创新的兴趣和毅力。学校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对于启发性教学和创新性实践力度不够,学生对于互联网的过度依赖使学生思想懒惰、思维倦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年富力强、富有创新力的人才支撑,学生在求职和初入职场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力不足的情况降低了企业对毕业生的人才期望和用人需求。

大学生的发展规划能力决定和影响着学生在人生道路选择的方向,因此其职业规划能力高低对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乃至人生发展至关重要。学生对于自身缺乏客观的了解,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不仅与学生自身有直接关系,也和目前高校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存在不科学、不协调有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没有贯穿大学始终。同时,作为规划指导者,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辅导员老师承担和发挥着重要职能,学生的就业指导课老师多由就业办及学工相关老师来担任,授课水平高低不同,同时单纯的靠就业指导课进行个人发展教育缺乏个体针对性,因此导致指导效果差,学生对于本专业日后的出路和中长期目标缺乏关注和了解,影响了其就业过程中的职业选择。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是长远而系统的工作,任何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缺陷或失误都将对学生的就业观、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产生影响。作为担负学生成长成才培养者的学校,应当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到关系学院生存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不同层面,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改善毕业生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

1.专业知识、课程设置

当前高校的部分课程在教学方式、教材选用、考核方式上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错位。应当杜绝填鸭式、快餐式的教学方式,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材的选用上,根据院校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校学生档次的课本,淘汰与社会脱节、实用性不强的教材。在教学过程的编排上,应当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同时应特别注意素质教育公选课的开设质量,目前部分院校公选课的课程设置仅停留在满足学生修学分、内容较空洞的基础阶段,因此应当对选修课课程的开设、内容的设计、教师的选择等方面加以重视,真正做到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视野,提升能力。

在理论知识学生的基础上,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在校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作为学生专业知识在社会实际操作领域的延伸,专业实习发挥着促使学生由理论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检验的重要作用。学校应当在合理统筹下,制定科学完善的学生实习和毕业见习制度,督促各教学单位根据不同专业、年级情况,开展学生专业实习活动。如可在大一年级中后期进行到企事业、工厂参观活动,使其了解企事业的运作或生产环节,形成对实习和就业的感性认识;大二年级可安排学生到企事业进行短期(两周以内)的业务(商务)实习或生产实习,使其初步具备专业操作技能;大三时可利用暑假安排学生进入专业相关企业或工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务实习,使学生在专业技能、人际交往、创新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得到全面的认识和提升,为就业打下牢固的基础;大四下半学期可按照国家对大学毕业生见习的相关规定,进入企业进行正式就业前的见习,毕业见习一方面使企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专业知识、综合能力有比较深入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为毕业生发挥个人才能、争取获得工作岗位和得到用人单位认同有了更为宽广的平台。因此,四年的分层次分阶段实习,在大学生专业知识培养方面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当对实习见习制度不断加以创新和完善,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以加强校企合作为切入点,增强学生实习动手能力,最终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企事业实践的顺利对接。

2.综合素质能力

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实践教育可以使学生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深入实际,依靠社会力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能力[2]。当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心理调节能力,导致学生求职和就业过程中,面对压力无法合理宣泄,初入职场后与人沟通存在障碍,导致系列挫折感产生,影响其职场发展。学校应当根据学生学习、生活各阶段的心理状态,打造一系列有利于提升学生团队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精品实践活动,同时应当扩大活动覆盖范围,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面;任课教师应当深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贯穿大学四年;辅导员及学生心理咨询老师应当及早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压力或问题,帮助其树立责任意识,将各种心理问题化解在初始阶段。总之,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不仅应当及早进行和始终贯彻,更应当做到“弹钢琴”,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兼顾各方面实际。

3.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升其日后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学校应当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责任,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通过对教室、基础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设施的科学使用,以及对课程的合理设计,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设创造性思维系列课程,使学生对创新意识有更加充分和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围绕专业或学生课外兴趣进行创新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另外,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就业思路进行拓展,指导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创业实践,丰富大学生就业形式。

4.发展规划能力

学校应当重视对学生职业规划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建立和完善职业规划服务体系,建立科学的信息发布制度,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和职业指导工作的长期性,就业指导部门或辅导员开展的职业规划教育不能仅局限于职业指导课的开展,而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所有环节和层面。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应关注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认知,并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对其制定的目标和实施环节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指导,在对学生的就业或职业目标进行了解后,应当教育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定位,将自己“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进行比对,找出差距,科学认识自己及未来的职业选择。除了个体指导,也可根据学生各阶段特点,组织开展职业规划讲座、职业规划大赛、拟真面试等活动,从就业意识、就业技巧等方面入手,提升学生就业求职竞争力、掌握就业主动权。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是系统而长远的工程,不仅需要学校部门和教师的教育、管理和引导,也需要到政府、社会、家庭的全程参与和配合。要实现统筹规划,实现就业工作的全员化、全程化和专业化[3]。只有通过多方面多管齐下,才能使毕业生从思想上提升就业意识、行动上提升就业竞争力,将自身多年的知识和能力积累在就业的过程中得到释放,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实现由“学校人”到“职场人”、“社会人”的成功跨越。

注释:

[1]高杨文.大学生就业能力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9(8):74.

[2]郭开宇,马俊红.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与社会实践教育[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4):129.

[3]陈娟.浅析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体系构建重点[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4):105.

参考文献

[1]张鸣,任元军.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85-90.

[2]邱文芳.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72-174.

[3]吴友石,王振岩,李幸平.鼓励自主创业,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33-35.

[4]朱新秤.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广东社会科学,2009(4):164-168.

[5]朱新秤.大学生就业能力心理结构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3):85-88.

[6]郭鹏.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与对策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2):63-65.

作者简介:姜海鹏(1981-),男,讲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生政治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管理。

作者:姜海鹏 杨杰斌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2: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数量的增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在我国经历了十余年平稳的社会转型期之后,又遭遇到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和机遇并存。本文在分析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及其原因的基础上,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针对不同主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金融危机;人力资源管理

我国在经历了十余年平稳的社会转型期之后,遭遇到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原本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在目前显得更加突出,被称为近30年以来最难时期。本文在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表现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减少。2008年下半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总量矛盾突出

据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加上前几年沉积下来的480万未就业毕业生,2009年需要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官员表示,2009年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屋漏偏逢连夜雨,面对这样两个“过剩”的数字,金融危机又波及全球,对我国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不得不缩减开支,减少人员的招聘。

1.2结构性矛盾突出

这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学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素质与企业的需求脱节,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以致出现“毕业生求不到一职、企业高薪聘不到人才”的局面。

2 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2.1近几年来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大增

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了48%,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扩大到159万人,接着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到2009年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将达611万,约占城镇新增长劳动力总量的一半以上。由于扩招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就是突出的一项。诚然,我们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需要大批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只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迟早是会出问题的。

2.2当前形势下对大学生的需求减少

是否能充分就业离不开当前社会发展的大环境。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性的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遭遇到困难,尤其是出口企业,用人需求减少,有的甚至采取裁员措施,能提供给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也必然会减少。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2.3教育与需求脱节现象严重

一方面,大学部分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改进;另一方面,学校的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就为了毕业后谋到一份好工作?不是的,工作是一方面,学校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从这方面来提高学生素质才是高校教育根本性的任务。另外,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的用人需求、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也不完全匹配。

2.4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

许多毕业生存在就业渠道不畅的情况。一方面,受现行户籍、人事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干部身份等制度的制约,高校毕业生从非公有制企业到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流动存在不少困难,导致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积极性不高。一些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难以吸引和留住高校毕业生。另一方面,城乡基层对高校毕业生有较大需求,但由于相关政策和制度尚不完善,大学生下基层就业的渠道也有待进一步畅通。

3 相应的措施

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从国家到学生个人都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各地政府之间应该以吸引人才、促进发展为目的,大力开展区域人才服务合作,实现人力资源区域间的合理配置。

加强校企合作,进行录用前实训。目前,已经出现大学生“订单培养”的情况,且实训与就业相结合效果良好。因此,建议企业从注重“现货”向注重“期货”转变,和高校签订人才智力合作协议,设立学生实训就业基地,建立学生实训就业合作关系。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给员工恰当的绩效评价和薪酬回报,留住员工。

毕业生自身加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众多大学生不进行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以后的就业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大学生在进大学门的时候选择专业,包括选择学校,甚至选择老师等,可能都要和就业紧紧挂钩。在就学的四年期间,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就业紧密相结合,逐步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毕业生本身具有专业优势,要想把优秀的自己推荐给用人单位以使今后谋求到发展机遇,必须具备优秀的素质,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在自身素质提高的同时根据经济和就业形势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和期望值,灵活择业。

面对就业困难,我们不应该一味抱怨,而是应该积极应对。国家、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应该齐心协力,渡过这一就业难关!

作者:陈笑波

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3:

浅谈当前形势下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摘要: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相应地共青团如何适应就业工作的转变,发挥其优势和作用,服务大学生就业,进一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实现共青团事业的新发展,是摆在共青团组织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共青团;高校;大学生

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和充分就业,宝贵的人力资源是否得到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就业市场在一定层面上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一方面社会需求难以满足,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困难等问题,促使高校就业工作模式进行改革。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协助改善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共青团事业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加大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9.8%,2002年达到了15%,2014年达到35%,预计2020年毛入学率将超60%,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普及高等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使教育更好、更快地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致使教育质量难以保证,从而造成毕业生质量下降,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比扩招前大的多。

2.毕业生自身择业观念存在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评价自我,不能以大局为重,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的期望值过高,互相攀比,强求平衡;有的茫然无主,犹豫不决;有的稍遇挫折就灰心丧气;还有的毕业生不敢面对就业,坐等观望。这些都是毕业生自身原因造成就业难的问题。

3.我国人事体制改革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容忽视的现实是,近年来毕业生到非国有单位工作的比例已经增大到50%以上,很多大学生毕业时,对于“户口”、“干部关系”越来越淡漠。国家实行自主择业政策,非国有单位的用人机制冲击着目前的人事制度,人事体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二、高校共青团应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作用和优势

高校共青团应该充分发挥团组织的优势,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指导大学生就业,服务大学生就业等方面有所作为。“这既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体现,又是团组织积极实践和探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方法和路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校毕业生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前景,关系到全社会的安宁稳定,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高校共青团的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就是在为青年学生的根本利益服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共青团事业在新时期实现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党和政府关心、社会各界关注、青年学生需要、共青团能够有所作为的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面对新形势,高校共青团应该认识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及时转变工作思路,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纳入到团的日常工作体系之中,融入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之中,主动去占领团学工作的新领域和新阵地;高校共青团应该着眼于学生就业工作的难点、疑点、热点问题,制定适应就业新要求的长远规划和具体措施,协同其他有关部门,共同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三、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主要途径

1.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现在大学生一度出现就业难和就业紧张的情况,很大程度是因为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比较滞后。很多大学生一心向往大城市,向往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向往外企,甚至部分大学生宁愿放弃所学专业在大城市打零工,也不愿意到基层、到农村去工作。因此,高校共青团组织应该发挥组织优势,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主动适应社会的需求。

2.强化高校共青团的服务功能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发挥自身的组织体系广泛、宣传阵地多样、联系青年紧密的组织优势,加强与地方团组织的联系,共同拓展大学生就业渠道。高校共青团要充分认识到地方团组织的资源优势和组织力量,运用多种沟通方式,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如通过共同举办就业双选会,实现供需交流;发挥青年企业家联合会的作用,与优秀企业实行订单式就业;通过选派优秀大学生到地方进行挂职锻炼,充实地方党政机关岗位等,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得到进一步的拓宽。高校共青团应该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具有鲜明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科技、文化、知识三下乡”、义务家教、企业帮扶、社会调查等活动,科学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让大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端正就业态度,调整就业预期,培养优良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促使大学生自身不断更新知识,主动适应社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择业就业技巧,积累择业就业经验,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就业能力。

3.强化高校共青团的育人功能,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求职能力。高校共青团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自身的就业指导能力。多方筹集经费,积极支持高校团干部特别是基层团干部参加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方面的培训,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强化育人功能,创新辅导形式,实施差异化、个性化的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其次高校共青团要大力开展各种职业规划设计指导活动。以职业规划和学习规划为主要培训内容,优化育人环境,指导大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规划的理念。通过职业规划设计和指导工作,让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做到有目标、有追求、有规划、有行动。再次要立足职业发展对能力素质的要求,精心设计培训内容,科学组织实施素质训练,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共青团要研究和建立保障学生成长成才的长效机制,从活动经费、指导教师、学习环境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进取精神;大力支持学生参加“挑战杯”等专业竞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开展“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择业技能。

4.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1)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目前大学生创业所必需的配套措施、规章制度还没有健全或者落实,这就要求国家制定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需改善创业环境,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优化创业环境,指导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一方面要开辟融资渠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金融支持。自主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往往是资金的缺乏,毕业生跨出校门进行自主创业时,他们根本没有任何资金积累,这就需要政府开辟融资渠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加强服务意识,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之门。要简化手续,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进而形成全社会都来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氛围。再者,政府、社会和学校的指导、支持和保护等一条龙服务应贯穿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前、中、后三个时期,积极有效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2)要转变社会观念。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帮助。因此我们要打破那些认为“学而优则仕”、去大公司或政府机关才是找了一份好工作的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尤其是大学生的父母应当敢于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探索。在创业过程中,父母要关心他们的创业,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社会还必须提供一定的舆论导向,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广泛宣传,给予大学生舆论上的支持。在创业者遇到暂时的挫折时,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

5.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就业。要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确保西部计划取得更大实效。大学生志愿者能否切实发挥作用,志愿服务能否取得实效,事关西部计划发展全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是确保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要在总结两年多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动员招募、培训派遣、日常管理、评选表彰、就业服务等工作机制,用制度推动发展,用制度确保成效。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共同推动西部计划发挥更大的综合效益。西部计划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长期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通过两年多的实践,西部计划在全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更加重视这项工作,大学生志愿者身后的高校、老师、亲友等许多人士长期关注这项工作,社会各界对这项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热情明显提高。有效整合这些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将推动西部计划实现深入发展,发挥出更大的综合效益。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既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利益和学校的发展,又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是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重要使命,也是共青团组织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因此,要及时研究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集思广益,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积极引导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王子成,杨伟国.就业匹配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效应[J].教育与经济,2014,(3).

[2]黄敬宝.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12,(3).

[3]石铮.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4]朱永永.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个方面[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8,(1).

作者:刘洋 张宏雷 闫伟歌

上一篇:水电工程建设体系研究论文下一篇:中职档案管理学校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