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沿线绿色经济论文

2022-04-16

摘要: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有很大提升,现在人们对环境问题加以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前相比获得显著改善与提高,由此逐渐增加了对于高速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促使绿化养护管理工作逐渐成为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不仅能够满足驾驶人员的安全保障功能需求,且生态保护功能日渐凸显。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公路沿线绿色经济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路沿线绿色经济论文 篇1:

绿色低碳可循环理念下的高速公路设计优化策略

摘要:文章基于当前国内外高速公路绿色低碳可循环理念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绿色低碳公路的设计原则和理念,并提出了可循环的绿色低碳高速公路评价准则。

关键词:低碳;高速公路;设计;优化

0 引言

高速公路设计引入绿色低碳可循环理念是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目前关于绿色生态高速公路的设计还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但是仍然还存在着相关理念不清、评估体系不全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高速公路绿色低碳可循环设计理念,有必要建立起高速公路绿色设计的评价标准和体系,以供参考。

1 绿色低碳高速公路设计理念

为了更好地建设可持续生态社会,建设低碳、绿色可持续的高速公路已经成为我国交通建设领域未来的重要发展目标。根据2016年8月交通运输部颁布的《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绿色可持续高速公路就是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原则,来实现我国交通路网的转型和升级,来更好地实现我国的“四个交通”的发展目标。

对于绿色低碳可循环的高速公路设计理念而言,是在保证高速公路质量的基础之上新建高速公路能够实现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节能高效、服务提升的目标。通过这样的生态节约型设计理念来促进低碳、绿色高速公路实现可持续的循环发展。

在传统的高速公路设计工作当中,往往只关注对路线区域交通功能和经济效益的审视。绿色低碳可循环高速公路的设计需要摒弃以往先开发再保护的理念,避免大开大挖。并且要在项目可行性规划阶段就介入,在绿色、低碳、可循环发展的理念下,综合考虑高速公路路线范围内的经济、生态、社会功能等各方面的要素,选择最佳的高速公路设计方案来实现高速公路路线最大程度地和环境相融合。同时,绿色低碳可循环的高速公路设计理念还需要贯穿整个高速公路的全寿命周期,如下页图1所示。通过全寿命周期的设计管理,统筹管理高速公路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服务全过程,真正做到绿色低碳可循环发展。

2 高速公路设计原则和设计考虑因素

实际上,绿色低碳可循环高速公路的设计是在原有的高速公路设计方法和原则基础之上演变发展而来的。具体的绿色低碳可循环高速公路的设计原则和主要考虑因素如下:

2.1 绿色低碳可循环高速公路设计的原则

对于高速公路的设计工作而言,选线设计工作无疑是前提和基础。路线是高速公路的骨架也将直接影响整个公路的设计方案。绿色低碳可循环高速公路的路线设计需要从高速公路的路网功能出发,综合考虑路线所经区域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具体的原则如下:

(1)加强在高速公路工可阶段的设计方案,细致深入地讨论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通过详细对比诸多路线设计方案,为建设方提供最佳的绿色低碳路线方案。

(2)经济性也是绿色低碳可循环高速公路的一个重要考虑指标。经济性就是在保证高速公路的安全性和功能的基础之上,以最小的工程量来实现高速公路最低的建设和运营费用。

(3)路线设计选择过程中需要可持续地考虑路线的平纵线性,结合国家的農田规划红线,尽量做到少占耕地。

(4)高速公路的社会经济价值也十分重要。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盲目扩大路线,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进行路线方案选择时需要考虑沿线的经济产业带、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等众多的因素,提升路网的协调能力。

(5)加强对路线方案的审查工作,对比不同路线方案,选择低碳环保的建筑材料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 绿色低碳可循环高速公路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于绿色低碳可循环的高速公路的评价,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规范。在当前的具体工程当中,目前行业内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3.1 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原则

3.1.1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评价体系的关键和前提,旨在通过评价体系的建设,实现对整个高速公路的全寿命周期进行评价,对高速公路的设计方案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来评价项目的绿色度和可持续性。由于需要对整个项目进行评价,因此需对评价体系提出较高要求。评价体系的科学性需要将整个高速公路沿线所在区域、沿线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调查。

3.1.2 特殊性和普遍性原则

我国地域广阔地势地貌复杂,高速公路涉及的区域非常广,不同区域的高速公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果评价指标采用的是比较普遍的通用性标准来评价高速公路,会造成评价不准确不科学。根据高速公路绿色低碳可循环的设计理念,高速公路的绿色设计是一个综合性高且复杂的系统。按照普遍性的原则只能对高速公路一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无法对高速公路的特殊性方面展开全面详细的评价和考核。考核标准必须要兼具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原则,来适应高速公路每一个区域的社会特点。

3.1.3 系统性原则

所谓的系统性就是要整个评价系统能够贯穿到整个高速公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囊括绿色高速公路的每个专业和领域,建立起系统性的评价体系。对于绿色公路的评价体系而言,最基本的特性就是需要能够对高速公路工程本身和工程所处的功能、生态以及社会经济统一为一个整体,对高速公路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和审视。

3.1.4 可操作性原则

高速公路的设计建设周期一般需要几十年。绿色高速公路工程的评价体系需要贯彻到整个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如何在如此长的期间内实现对高速公路的绿色低碳可循环指标进行评价?因此,绿色高速公路的评价体系需要具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

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就是要定量化地制定评价指标,确保评价指标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每一个阶段的高速公路的定量化评价指标,避免全寿命评价停留于表面。

3.2 绿色低碳可循环高速公路评价系统

当前国内外关于绿色低碳高速公路的评价体系和模型主要有压力响应模式、基于经济的模式、人类生态系统福利模式这三种模式。其中压力响应模式(PSR)模式是被采用最多的一个评价模型,以此模型建立起的评级体系能够对高速公路的可持续和绿色、低碳指标进行评价。

这一评价体系主要对通过PSR绿色低碳高速公路的框架模型,参照《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中的设计指标对高速公路设计阶段的绿色可持续性分阶段地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基于专家的审查意见对整个高速公路的压力类指标、状态类指标和响应类指标进行分析和评价,来确定高速公路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本考核模型的设计阶段的评价指标体系,其具体又包括个三个一级指标和十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在设计阶段高速公路的生态、绿色可持续的影响因素有设计合理性、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其中,设计的合理性主要是公路选线的合理性、路面的长寿性、设计指标的合理性以及沿线配套设施的合理性。这部分的定性指标评价是在《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展开的,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再展开赘述。

社会环境影响主要是对高速公路设计方案的土地利用率、基础设施影响程度、出行与安全保障程度以及拆迁与安置率。其中土地利用率分为五个等级,如表2所示。

拆迁与安置率=拆迁建筑总面积/建设项目总占地面积。同样可以分为五个等级,如表3所示。

通过对高速公路的社会环境影响指标进行定量的计算,通过具体的指标等级就可以定量地分析出高速公路对环境的影响。综合分析三个一级指标就可以定量评价高速公路的绿色低碳可持续性。

4 高速公路绿色低碳可循环设计的影响因素和主要步骤 高速公路是一个综合复杂的项目,沿线同时也会涉及各种各样的地质、水文、社会等情况,这些因素对于高速公路的绿色低碳可循环发展具有非常多的影响。高速公路绿色低碳可循环的设计步骤及考虑因素大致如下:

(1)高速公路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前提和基础,也决定了高速公路的起终点。因此在考虑高速公路的绿色低碳可循环发展时,首先需要基于高速公路的功能和政治定位。在满足高速公路基本运输功能的基础之上,综合设计高速公路方案。

(2)地形、地质条件直接影响着高速公路路线走向和方案。在高速公路路线设计时,需要充分尊重地勢,结合地势的具体走向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案,避免选择地质不良区域或违背自然规律的路线方案。在满足功能和安全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经济性和绿色可持续性。

(3)生态环境是近年来随着绿色低碳可循环的高速公路概念的提出而应运而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在整个高速公路设计工作中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多,综合整个高速公路的每一个阶段对周围的环境的地质、水文、植物、气候等因素进行考虑,舍弃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影响的路线方案,建设环境友好性可持续发展公路路网。

(4)不科学不合适的路线方案不仅会增加高速公路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及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如开挖量、征地量等,同时也会增加公路的使用运营期间的能源消耗量。例如,会增加行驶车辆的能源消耗量,增加运营管理的成本。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将公路的设计准则和规范考虑进去,还要将节约能源的目标贯彻到整个公路的设计全过程当中。

5 结语

本文基于当前绿色低碳可循环高速公路的设计原则,讨论和分析了绿色低碳可循环高速公路的主要评价和考核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绿色生态高速公路设计的主要步骤和影响措施。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的高速公路事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郝培文,蒋小茜,石 载.绿色公路理念及评价体系[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1(5):29-35.

[2]张跃志.阳蟒高速公路绿色公路建设施工管理[J].北方交通,2019(7):66-69.

[3]李 楠.低碳理念下绿色公路建设的技术要点分析[J].交通世界2017,442(8):136-137.

[4]翟晓成.低碳理念下绿色公路建设关键技术与应用的探讨[J].中国科技投资,2017(19):20.

[5]张 琴.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公路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1.

收稿日期:2020-04-17

作者:蓝生斌

公路沿线绿色经济论文 篇2:

论高速公路绿化养护技术及管理措施思路分析

摘 要:现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有很大提升,现在人们对环境问题加以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前相比获得显著改善与提高,由此逐渐增加了对于高速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促使绿化养护管理工作逐渐成为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的重要内容,这项工作不仅能够满足驾驶人员的安全保障功能需求,且生态保护功能日渐凸显。作为一项系统工作,主要涉及四个环节,即建设、涉及、施工与养护,建设期需要严格按照科学合理、质效优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然后从建设投入、设计理念、施工质量严格把控这项工作。

关键词:高速公路;绿化;养护技术;管理措施

引言

作为一种大型基础设施,公路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这会给沿线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并产生一系列生态问题,因此对路域生态的保护与恢复显得刻不容缓。公路生态恢复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学科多、技术难度大,是全球公路行业研究的热点。相关单位要通过科学的恢复措施,在受干扰破坏的生态系统上重新建立一个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生态系统,这不仅仅是地表植被恢复,还包括边坡的立体生态防护、动植物及水资源的保护等方面。文章以公路绿化在生态恢复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对此提出一些措施,希望给公路生态恢复工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1高速公路绿化特点

公路主要提供交通运输功能,其沿线各区域的绿化和城市景观、风景旅游区等绿化并不完全相同,一般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构成要素复杂性。公路路线较长,沿线可能存在自然和人工、有机与无机等各种绿化元素,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组成复杂的公路绿化体系。

(2)时空多维性等特点。公路工程是一种三维带状结构物,从空间上看,公路路线走向不定、起伏转折,使得各区域绿化也随之变化。

(3)绿化评价多主体。公路绿化评价受到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评价主体(各参建单位、沿线居民等)、评价原则、利益出发点不同,得到的评价结果也会有较大差异必有显著的差别。如建设单位评价公路绿化更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设计人员考虑的主要是公路技术指标和方案可行性,沿线居民则更在乎出行便利和周边环境的影响等。

(4)区域差异性。如果公路路线较长,可能跨越多各区域,各区域的水文地质、气候条件等不同,则沿线绿化在建设时要因地制宜,不仅要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还要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要能体现出当地的历时文化、民俗等。

2高速公路绿化生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不能合理的搭配植物层次,配置缺乏科学性

一些路段护坡道在配置植物时不能严格按照实际条件,补植的树种不能结合常绿、乔灌、立体层次,单一的树种、单调的景观,再加上专业知识的缺少,导致后期很难提升绿化效果。如混种刺槐、紫穗槐,刺槐是一种外侵物种,极易造成群落杂乱且还会干扰紫穗槐的正常生长。另外,一些低矮的路堤段护坡道依然喜欢补植高大的杨树,而实践证明杨树根系不深,再加上木质比较疏松、存在较多落叶,在大风天气发生倾倒的可能性较大,从而会直接威胁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

2.2高速公路生态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工作人员往往只注重公路的技术指标,强调公路运输的服务能力和对国民经济产生的效益。公路规划设计主要以满足交通功能要求、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节省交通时间和运行费用、减少交通事故损失等为目标;施工期间只注重工期和质量问题,对施工过程中造成地表动植物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视而不见。虽然近年来对公路生态保护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工程项目中也有相应的生态论证及设计,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停留于纸面上,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公路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

2.3绿化养护资金紧张

绿化施工过程结束后,还需定期进行养护与修复,但由于全国高速公路数量较庞大,且仍有大量高速公路在铺设中,养护高速公路两旁绿植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相关部门在绿化养护方面的拨款非常有限,分到各个高速公路的养护资金较少,使维护工作不能持续推进,造成公路绿化生态不完善,而绿化养护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绿植养护技术的人员进行持久的维护。

3高速公路绿化生态恢复与养护的综合措施

3.1生态原则为指导,合理配置植物

现代高速公路绿化生态设计需要以当地自然环境为基础,从内容和形式上融入植被搭配技巧,不能一味的追求视觉冲击,必须考虑到城市以及周围环境的协调性。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高速公路绿化生态建设当中,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植被搭配,尽量使用同类色系。所谓的同类色系指的是深浅不同的颜色,但是有属于同一种色系的颜色,一般被运用到同一种主题风格的高速公路绿化生态设计当中。不同的植被具有不同的功效和价值,注重植被搭配的实际效果,也就是说充分发挥植被应用的作用和效果,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还应该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3.2建立公路生态保护理念

在高速公路建设的全过程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的理念,贯彻“保护为主、恢复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生态保护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规定。在施工阶段要严格监督施工单位按照生态保护方案开展工程建设,因工程建设需要而遭受破坏的,也应及时跟进公路绿化生态的恢复工作,将生态破坏的影响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3.3植物的选取需经济合理化

在对高速公路进行绿化时,需选用经济合理的植物品种。如果仅选用一种物种进行种植,会增加日后的维护成本和维护难度。如果只种植单草坪,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且草坪的存活时间较短,约五到六年就需要重新种植。同时种植的过程较复杂,价格相对较高。与之相比,种植树木具有经济优势,维护难度较小,更新的速度也较慢。因此,应经济合理地选择植被物种,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果条件不允许,可选择当地的植物品种,方便运输的同时突出当地的特色。

3.4路堤边坡绿色生态防护

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因回填或开挖而形成的裸露边坡是公路生态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回填边坡土石混杂、质地松散,而开挖边坡往往是“硬、高、陡”,导致边坡植被难以自然恢复且人工建植困难。目前的边坡防护多以各种现浇(或预制)框架防护、片石混凝土挡墙、挂网喷混凝土等硬性工程防护为主,这些办法多强调功能性,无法完全达到生态防护的目的,应根据不同的边坡类型采用人工撒播、湿式喷播、三维网植草、厚层基材等更加生态环保的柔性防护手段。

结语

如今,人们愈加重视高速公路的绿化生态恢复与养护,环境友好觀念也逐渐融入高速公路的建设当中。高速公路建设中可能会对周边的植物或建筑物造成损坏,因此高速公路的绿化工程必不可少。为长久保持高速公路两侧的整体美观性,应长期养护植被。对高速公路两侧进行绿化时,应合理设计其造型和结构,并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和文化特色,提高高速公路视觉美观程度。

参考文献

[1]涂鸣英.高速公路绿化生态恢复与绿化养护综合研究[J].现代园艺,2013(10):126.

[2]薛凤梅.高速公路绿化生态恢复与绿化养护综合研究[J].居舍,2018(29):116.

[3]莲花.高速公路绿化生态恢复与绿化养护综合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22):136-137.

[4]顾晓楠.高速公路的绿化养护管理技术分析[J].现代园艺,2017(22):203.

[5]苟永兵.高速公路绿化生态恢复与绿化养护综合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9(18):132-133.

作者:张丹丹 仇岩岩

公路沿线绿色经济论文 篇3:

浅析梅河高速公路沿线客家文化景观设计

摘要:本文根据实际工程,结合自身经验主要对梅河高速公路沿线的客家文化特色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速公路 景观设计 文化景观

前言

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人们对高速公路的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代高速公路的建设不坍塌局限在原先的仅仅是解决行车快捷和舒适、安全的问题,而且更加强调高速公路建设中生态观念的展现。文化景观的建设就是这种生态观念的一个重要的体现。但目前高速公路文体景观的设计还停留在传统的“绿化”的层面,不能凸现调整公路沿线景观设计的“文化性”和“地方性”结合广东省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文化大省”大省的总体发展思路,本文就梅河高速公路沿线的客家文化特色展开探讨

1 梅河高速沿线客家文化景观设计的原则

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不同于公园、住宅小区、广场的园林景观设计的静态性特点,它是集园林艺术、建筑艺术与路政建设三位一体的环境工程艺术。高速公路文化景观的设计首先要满足高速公路的行车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司机、乘客的行车感受,使司机和乘客在乘车和落车的动静结合中充分享受文化景观 带来的视觉和心理上的愉悦感。有鉴于此,梅河调整沿线客家文化景观设计的总体原则是整体规划,分段设计。在规划设计中具体要体现以下三个原则:

1.1 整体性与特色性相结合原则。

即沿线客家文化景观的设计要人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丰富内涵出发通过沿线客家文化景观 的展示,使人们对粤东客家文化的有一个较完整的把握,避免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文化破碎感;同时在不同地段,要凸现当地的“特色”客家文化现象,避免客家文化景观类型的重复设计和流于平淡。

1.2 传统性与现休性相结合原则。

即沿线客家文化景观的设计既要突出客家历史文化坐标追求。这就需要在景观的设计上,对客家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吸收精华,不盲目地进行文化移植或再现。

1.3 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在注重不同路段客家文化景观特色塑造的基础上,在一些重要的交接点或互动立交处,突出标志性客家文化景观的设计建造。

2 梅河高速沿线客家文化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2.1 隧道文化景观设计

梅河高速沿线主要有葵岗隧道、三断岭隧道。黄牛坳隧道、东山岗隧道四个隧道。隧道的客家文化景观设计主要体现在隧道洞口和隧道内部两个方面。隧道洞口的景观设计要考虑与隧道洞口的开关及与周边的植被、山形相融合、协调。并且与进出口路基自然过渡,避免复杂,以免分散司机的注意力,从而妨碍行车安全。

2.1.1 洞口设计 隧道的吸引人处是其出入口,造型别致大方的洞门会引人入胜。

2.1.2 隧道内部设计 基于隧道内的封闭性特点,在隧道内部的文化景观设计上主要通过照明灯光的设计来达到景观效果。传统隧道内部根本无景观可言,隧道只是一个单调枯燥,令人标的的行车通道。车辆在驶出隧道时,司机乘客都会产生一种“重见天日”的感受。因此在梅河高速的隧道文化景观 设计可考虑运用“灯”这种民间艺术形式,通过“花灯”形广告牌或隧道内用“花灯”形路灯来展现当地的独特管家文化内涵。

2.2 房建工程文化景观设计

房建工程是高速公路的附属工程,也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梅河高速公路房建工程主要有服务区、收费站、停车场及公路养护区等服务设施。他们在景观分类上属于景点景观。因此在进行文化景观设计时要注意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在单个建筑元素上应体现地域文化的特点,在整个建筑群体上要相和谐,并且还要与周边的社区聚落或自然环境相融合。梅河高速公路房建工程主要分为服务区、收费站和养护区。

2.2.1 服务区是工作人员、司乘人员集中活动牟地方,在保证使用性能的原则基础上,应将管理中心、服务区作为一个较系统、全面展示客家文化风貌的示范窗口。其文化景观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管理中心、服务区的先址。服务区应该是高速公路司乘人员及服务人员活动时间较长的地方,因此在先址上适宜分布在风景名胜、历史古迹、建筑艺术遗址附近,这样不仅能阄候车亭通过小径与这些景观相连,而且可以根据地势修建一坡道、阶梯形成山地型休闲场所,供疲劳司乘人员休憩,游览附近的名胜景观,体现景观 设计的自然、文化、生态的理念。

二是体现在服务区自身主体建筑 造型及色彩设计上。梅河调整所经过的粤东客家 文化区表现在建筑 形式上的特征便是被 誉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的围龙屋建筑。民居不仅是洞察客家民系意识 的窗口,而且也是关照客家 生活方式、经济景观,社会结构风情习俗的具体途径。

三是体现在服务内雕塑、小品园林等建筑构成部分上,并利用这些载体体现企业文化,使其他地域景观保持协调。

2.2.2 收费站、养护工区不同于服务区、管理中心,司乘人员一般不作过多停留,以至于高速公路景观中的变迁这景观类型。因此在具体的文化景观设计上,应体现简洁、直观的特点。可考虑在收费 站的建筑 造型上运用客家地区历史上存在的牌坊或门楼式造型,既简洁明快,又具有历史待续性。至于养护工区,司乘人员主要是在调整行驶的车辆上一掠而过,因此在景观设计上不必做过多的“润色”,只需在建筑物的顶部,主要是屋顶稍加修饰,如屋顶设计成圆形或半圆形,凸现出客家围龙屋或土楼的创意。

2.3 互通立交文化景观设计

立交区是高速公路整体结构中的节点,也是与其他道路交叉行驶时的出口,是景观构成的重要区域,直接影响道路景观的总体印象。它是公路景观设计中场地最、立地条件最好、景观设置可塑性最强的部位,最道路的标志性景观。梅河高速公路共设置了9处互通式立交,在整个景观设计中应以绿色为主基调布局上采用规则式和自然相结合的手法,强调整体效果。

2.4边坡的文化景观设计

梅河调整由于所经地区为山岭重丘区,高填方,深挖路堑,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路段数量众多。全线高填方大于20米的有46处,大于30米的有12处,高坡路堑105处,这种线路特点使得沿线出现大量的边坡,对边坡的处理成为梅河高速文化景观设计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以往在高速公路建设中对于边坡的处理主要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对于挖方边坡一般在裸露的边坡上铺设三维植被网植草,在坡面上凿设凹槽,培土种上爬山虎,地棉,迎春等攀藤或者悬垂植物,在每层路堑平台上种植不同高度的灌木,竹林等方式,形成多层次的绿化,营造一种层次的绿化韵律。对于填方边坡,主要是采取将高填方路段的坡率降缓,在坡顶种草,坡脚种植根系发达,生命力强的灌木,花草,或者是当地种树,使其与周围环境协调,消除高速公路带来的灰色视觉污染,上述边坡设计只是注重从绿化,生态环境的角度消除挖方,填方带来的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视觉污染,而忽视了边坡景观设计中文化理念的介入。

实际上,无论将边坡设计得如何美观,始终给人一种人工斧凿的痕迹,高速公路边坡的景观设计应该以恢复自然地形地貌景观为主,使人们感受到边坡是自然地形的一部分,而不是人为的整齐“贴面”。近年来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者逐渐意识到这一点。如京珠高速公路广珠段宫花收费站附近的上边坡大面积的砌石边坡对沿途景观造成很大的破坏,设计师采用少许混凝土在大面积的边坡石壁上绘出突起的图案:“逍遥之旅”和“幸福的黄手帕”,人为破坏的景观经过加工,成为高速公路的点缀,景观得到很大的改善。然而这种景观设计理念还是割裂了设计创意与地方文化的联系,达布到很好的效果。

在梅河高速边坡的文化景观设计中,可以运用两种设计手法来凸显客家文化的地方特色。一种是在边坡绿化的基础上,运用不同颜色的花卉,植被制作客家地区实物景观图。如围龙屋,圆形土楼等,文化与生态达到和谐统一。另外一种便是将高边坡改造层层而上的梯田形式,再辅之以植被,既能防止山体塌方,又可以凸显客家农耕文化特色。

3 结语

客家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界一般认为客家文化形成语赣南,发展于闽西,成熟于梅州。因此可以说梅州的客家文化事项充分反映客家文化的真正内涵。围龙屋与闽西土楼,赣南围屋以及走马楼五凤楼等其他形式的客家民居一样,其体现在建筑文化上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采用当地的生土,运用版筑技术。这种建筑材料与技术的运用,不仅节约了能源,保护了环境,使建筑本身的山水环境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景观意境,而且这种生土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的居住效应,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表述”的淋漓尽致。

作者:陈振雄

上一篇:威权政体转型分析论文下一篇:社会工商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