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采购绿色经济论文

2022-04-16

[摘要]政府绿色采购是采购人员使用财政资金依法采购绿色的产品、工程、服务的经济行为。政府绿色采购活动主要是受到了外部性理论、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指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绿色采购绿色经济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绿色采购绿色经济论文 篇1:

从经济学视角分析绿色采购中政府补贴的作用

[摘要]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发达国家提出了绿色采购。由于绿色产品成本高于传统产品,生产技术也有待提高,所以,可以通过政府给予生产企业补贴的形式使购买者以更低的价格采购更多的绿色产品。政府补贴有价格补贴和财政补贴两种形式,通过博弈分析,认为财政补贴中固定补贴的缺点较大,而随企业生产规模变化的补贴对企业绿色生产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国家应当通过适当的补贴形式,促进绿色采购的开展。

[关键词]绿色采购;政府补贴;价格补贴;财政补贴

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政府、企业、各种组织和个人越来越关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了推动环保行为,发达国家提出了绿色采购,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在社会中的示范和引导效应[1]。2006年11月,我国颁布了《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中央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预算单位实行,并于2008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实行,表明了我国政府推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政府绿色采购对于引导、拉动和培育循环经济市场以及提升绿色产品消费量将会产生示范作用,绿色产品采购将是企业和政府采购的一大趋势。

然而,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传统产品往往成本较低,多数绿色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费用要高于非绿色产品,市场售价也高于传统产品,这会造成采购者没有动力实施绿色采购;生产企业没有动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发绿色产品生产技术,因而市场上没有足够的绿色产品供给。实施补贴是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绿色采购的一条成功的经验,通过补贴引导、鼓励更多的企业从事绿色生产进而促进全社会绿色采购的开展。目前的补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实施价格补贴,二是财政补贴[2]。

一、政府在绿色采购中实施价格补贴的经济学分析

假定目前市场上绿色产品由于价格过高并未得到采购者广泛认可,就使得生产者没有生产绿色产品动力,政府通过补贴使生产者获得应得的利益。市场经济下,产品流通由市场供求规律决定,假定产品供给数量一定,SS供给曲线为直线,市场需求曲线为dd(见图1)。供求平衡时,采购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是P,采购者愿意支出的价格与传统产品价格相同。而在价格P’以上,生产者才有生产绿色产品的动力。政府给每单位绿色产品补贴至少为EE’,补贴总额最少是E’EPP’。在这种方案下,采购者以较低的价格同时采购到绿色产品和非绿色产品;生产者可以从生产绿色产品中获利,绿色产品产量上升;但政府多支出了E’EPP’,这是政府倡导绿色采购和消费付出的成本。

二、政府在绿色采购中实施财政补贴的经济学分析

对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和开展绿色产品开发的企业给予必要的补贴更新、改造生产设备和工艺手段的资源消耗型企业也给予必要的补贴。政府的财政补贴一般情况下有两种:一是不随企业生产销售规模变化的补贴,即给与固定数量的补贴;二是随企业生产销售规模变化的补贴,即企业生产销售的绿色产品越多,获得的政府补贴越多,政府按一定比例给以补贴。

下面我们用博弈的观点分别对这两种补贴形式进行分析。假定政府打算通过补贴鼓励企业研发新型生产技术,通过技术的提升生产出绿色环保型产品。企业可以选择开发和不开发新技术,还要选择企业自身的投入,到底是高投入还是低投入。而最终技术是否研发成功既受企业的努力程度影响,也受到随机因素的影响,政府无法监督企业是否努力,要确定哪一种补贴形式更能够激发企业研发技术的能动性,也就是激励机制的设置[3]。

整个博弈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政府选择是否通过补贴鼓励企业研发新型生产技术。如果不补助,企业没有动力进行研发,也就没有绿色产品的生产和市场流通,政府应当进行补贴。第二阶段是企业选择是否进行研发。

第三阶段是企业决定进行研发,有高投入和低投入的选择。高投入的情况下,技术研发成功的概率是p,不成功的概率是1-p;低投入的情况下,技术研发不成功的概率是p,成功的概率是1-p.

由于政府与生产企业存在信息不对称,这是一个不完全信息的三阶段动态博弈问题,我们分别按照两种补贴形式讨论:

(一)政府给予企业固定金额的补贴

假定政府补贴为固定量B,博弈过程如图2所示:

R是政府投入以后收到的社会收益,表现为企业绿色意识的提高、绿色生产技术的提高,R(S)是企业成功研发技术生产绿色产品的社会收益,R(F)是企业未能成功研发绿色产品的社会收益;C(H)和C(L)分别是企业高投入和低投入的成本。

动态博弈的分析一般使用逆向分析法。我们先分析企业在第三阶段各种情况下的期望收益(Payoff),用E表示。

E(高投入)=p[B-C(H)]+(1-p) [B-C(H)]= B- C(H)

E(低投入)=p [B-C(L)]+(1-p) [B-C(L)]= B- C(L)

由于C(L)

(二)政府视企业研发是否成功而给予的补贴

设政府的补贴视企业是否研发成功。

其他的符号表示仍然与上面相同, B是政府补贴,B(S)和B(F)分别表示企业研发技术政府给与的补贴,且B(F)

企业在第三阶段各种情况下的期望收益,仍用E表示。

E(高投入)=p [B(S)-C(H)]+(1-p) [B(F)-C(H)]

E(低投入)= (1-p) [B(S)-C(L)]+ p [B(F)- C(L)]

只要企业选择高投入的期望收益大于选择低收入的期望收益,即当2(p-1) [B(S)- B(F)]- [C(H)- C(L)]>0时,那么企业就会选择高投入。

因为B(S)- B(F)>0 ,C(H)- C(L)>0 ,所以企业是否选择高投入主要是看p是否足够大和B(S)与B(F)、C(H)与 C(L)之差额。

p是技术研发是否成功的概率,多取决于制度因素,所以,政府应当大力改善技术创新的环境,提高技术研发成功的概率。

B(S)与B(F)是政府按企业生产绿色产品规模的变化进行的补贴,企业投入越多,生产的绿色产品越多,B(S)与B(F)之差就越大。

C(H)与 C(L)是企业投入的成本。当企业的绿色技术走向成熟,就会以较低的成本生产更多的绿色产品。从另一种更深的层次看,因为绿色采购的目标是长远角度考虑的,绿色采购的效应必然传递到绿色产品的生产厂商,生产的规模效应必然体现在成本上的降低,而越来越多的厂商投入到为绿色目标服务时,竞争又将进一步降低成本和提高技术,此时绿色的标准再适当调整拔高,形成良性的循环。

第三阶段企业选择高投入,在讨论第二阶段,只要企业选择研发的期望收益大于不研发的收益∏(0),企业就会选择研发新技术,生产绿色产品。

在第一阶段,由于信息不对称,虽然政府无法预料第二、第三阶段企业的选择,但是对与开发绿色产品的新技术试制期间给予适当的财政贴息扶持,以降低有关企业和科研单位的投入风险,调动其开发研究高新技术的积极性并建立重点结构调整项目的补贴机制,应当是政府的理性选择。考虑到实际中的情况,政府通过一定的机制可以判断出企业是高投入还是低投入。如果政府判断企业选择高投入,根据模型的假定,当社会的收益

p[R(S)-B(S)]+ (1-p) [R(F)-B(F)] >0

在这个条件下,政府会选择补贴。在上述条件均满足的情况下,就构成了模型的纳什均衡[4]。

三、政府对绿色产品生产进行补贴的作用分析

假设政府对生产绿色产品的供应商按每单位产品补贴s。补贴对绿色采购不同的当事人产生不同的影响。最直观地看,补贴会增加绿色生产企业的收益。生产企业是最直接受到影响的。假定政府对某企业补贴为s,其产品需求曲线为D,补贴之前的供给曲线为S0,补贴前供需均衡点为E0,产品价格为P0;补贴之后供给曲线为S1,供求均衡点为E1,产品价格为P1。从补贴角度来看,补贴后,生产者和采购者福利都增加了,如图4所示:

对供应商而言,由于企业得到了政府的补贴,供给曲线向右移动至S1。虽然补贴后绿色产品均衡价格由P0下降至P1,但由于生产量由Q0增加至Q1,生产者总的收益还是增加了 P1E1AP3这个梯形的面积。补贴对采购者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同等支出水平下,采购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更多绿色产品。虽然政府由于鼓励绿色产品的生产和采购支出了补贴金额,但是,促使供应商和采购者都注重生态,绿色产品生产得越多,越有利于环境保护。从长远来看,全社会都将从改善的环境中获益。

四、结 论

市场经济中,企业有趋利性,很难主动承担“绿色”责任,政府必须有有效的环境管理手段。由于绿色产品技术含量较高,生产成本也较高,资金投入大,导致市场价格偏高。企业不愿进行投资,消费者也不愿购买。政府应当与企业一起,采取有效手段,增加科技投入,在提高绿色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不断降低成本。政府可以在产品面市初期对这类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者价格补贴,扩大绿色产品的市场份额,使绿色采购管理真正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政府为促进绿色采购而实行的对生产企业的补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实施价格补贴,二是财政补贴。财政补贴可以分为固定补贴和随企业生产销售规模变化的补贴,通过用博弈的观点分析,笔者认为,固定补贴的缺点较大,随企业生产规模变化的补贴对企业绿色生产有较强的激励作用。

所以,政府对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实施一定补贴,对于更新、改造生产设备和工艺手段的资源消耗型企业也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建立环保科技进步投入机制,促进环保科技进步及其产业化。应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证政府科技投入的逐年增长。对因技术落后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企业,强制淘汰设备或进行技术改造等,政府给予一定补贴,如提供贷款贴息、社会保障和配套资金等。

[参考文献]

[1]Markku Simula.Public Procurement Policies for Forest Products and Their Impacts[R].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United Nations,2006:15-19.

[2]刘黎明,等.财政体制的方法理论与模型方法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27-39.

[3]弗登博格,等.博弈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5-154.

[4]全贤唐,等.经济博弈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58-73.

The Role of Governmental Subsidy in Green Purchase

Hou Fangmiao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Key words: green perchase; government subsidy; price subsidy; financial subsidy

(责任编辑:张积慧)

作者:侯方淼

绿色采购绿色经济论文 篇2:

政府绿色采购文献述评

[摘 要] 政府绿色采购是采购人员使用财政资金依法采购绿色的产品、工程、服务的经济行为。政府绿色采购活动主要是受到了外部性理论、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指导。政府当局在政府绿色采购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和缺陷,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和认知3个层面,而影响政府绿色采购的关键因素可以归纳为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法规、采购者的思想意识和能力、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财政经济和环保技术等。政府绿色采购的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产品政策、技术政策和管理政策4个方面。方法研究、绩效评价研究和GPP实践扩散系统的调查研究是政府绿色采购的可能研究趋势。

[关键词] 政府绿色采购;困境与障碍;影响因素;政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7. 096

政府绿色采购自1992年首次由欧盟推广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出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实践活动。但各国对政府绿色采购的理论研究十分有限,政府绿色采购仍是一个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综观国内外政府绿色采购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政府绿色采购的内涵、政府绿色采购的理论基础、政府绿色采购实践的困境与障碍、政府绿色采购的影响因素、政府绿色采购的政策研究等方面。本文将围绕上述方面依次展开述评,并提出了政府绿色采购的可能研究趋势。

1 政府绿色采购的内涵

1.1 政府绿色采购的定义

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对政府绿色采购的定义并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丹麦绿色采购及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工作组(2000)将政府绿色采购定义为“公共机构采购对环境和人类具有最低影响和最安全的产品、服务和建筑,包括自然资源、原材料、消耗品、性能、运行及废弃等方面”[1];OECD(2002)将绿色政府采购政策定义为“许多成员国当局应用政策,鼓励采购人员购买可以减少环境破坏的产品和服务……作为提高公共采购环境绩效的一个手段”[2];欧盟委员会(2008)将政府绿色采购定义为“政府当局寻求采购货物、服务、工程,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减少环境影响”[3]; Erdmenger(2003)认为政府绿色采购是政府寻求环保产品的采购,在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采购的同时,优先选择更环保的产品[4];Bouwer et al.(2005)[5]将政府绿色采购定义为“政府当局将环境标准集成到采购过程的所有阶段,因此鼓励环境技术的传播和环保产品的发展,通过寻求和选择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有最小可能的环境影响的结果和解决方案”;Markku Simula(2006)认为政府绿色采购是在采购整个过程中,把环境问题与采购过程相结合的活动[6];Parikka-Alhola(2008)认为政府绿色采购是一个减少采购产品的环境影响的方法,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通过鼓励制造商来实现环境友好产品的设计和生产[7]。

尽管对政府绿色采购定义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其基本概念是建立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标准之上;尽管所使用的术语存在差异,政府绿色采购活动的本质是,政府当局应该承担责任,在自己的采购实践中,识别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和服务,然后优先采购这些产品和服务,因此政府绿色采购活动是一种生态经济活动[8]。综上分析,本文将政府绿色采购定义为采购人员使用财政资金依法采购绿色的产品、工程、服务的经济行为。

1.2 其他相关概念

政府绿色采购的其他相关概念有环境责任政府采购、可持续政府采购、低碳采购。环境责任政府采购(ERPP)是环境产品政策工具集成的驱动力,在美国被称为是环保采购(EPP)。EPP是联邦或州政府计划、鼓励并协助采购的执行机构购买环保产品或服务,它们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环境影响和危害被认为是很小的[9]。Walker et al.(2012)将可持续政府采购(SPP)定义为“通过采购和供应过程,结合社会、环境和经济方面,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10]。Fernando Correia et al.(2013)将低碳采购(LCP)定义为“在组织寻求采购货物、服务、工程和公用事业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考虑其直接和间接排放,减少碳足迹和/或导致整个组织碳足迹减少的过程”[11]。由上述定义看出,政府绿色采购(GPP)和环境责任政府采购实际上是同一概念,都是属于生态采购或环保采购。由于低碳问题是更广泛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一部分,而生态环境是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部分,因此低碳采购应从属于政府绿色采购或环境责任政府采购,而政府绿色采购或环境责任政府采购是可持续政府采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何种政府采购都应追求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1.3 政府绿色采购的效应

政府绿色采购实践被认为是一个对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有效的政策工具。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政府绿色采购至少存在经济效应、生态效应、示范带动效应和扶持效应[8-12]。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考虑到生命周期成本,政府绿色采购不仅节约了采购成本,而且提高了采购效率;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政府绿色采购的生态价值导向,GPP对环境友好产品的开发和消费者需求有间接影响,通过市场触发器的操作,GPP可以强烈地刺激生态创新;示范带动效应主要表现在政府绿色采购的消费导向,政府绿色采购可以产生溢出效应,欧盟证实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不仅有利于政府“创建或扩大环保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又有利于刺激私人采购使用绿色标准[3];扶持效应主要表现在政府的绿色采购活动能够帮助和促进环保型企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清洁生产的推行[8]。但是,根据一项对欧盟政府采购政策的研究表明,政府采购政策不仅没有推动欧盟的创新行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碍其创新活动的作用[13]。

2 政府绿色采购的理论基础

综观国内外文献,主要是从新制度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论述政府绿色采购的理论基础[14],具体而言,政府绿色采购活动主要是受到了外部性理论、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指导。

外部性理论是环境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一方面,生态产品或环保产品正外部性很强,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由于公共物品的特点,导致了生态产品或环保产品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产生“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由私人企业负责生产,政府采购后再提供给公众消费;另一方面,为消除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根据外部性理论和科斯定理提出了现代产权理论。碳排放交易制度就是一种很好的产权制度创新,其中碳足迹制度直接影响政府低碳采购活动。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传统供应链管理基础上增加了环境因素的环境管理手段[15]。一方面,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制度、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环保标准采购清单等,是各市场主体内部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政府绿色采购供应商评价体系,由产品环境因素评价、生产过程清洁评价和绿色采购评价3个方面构成。

可持续发展理论旨在创建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一方面,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要求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发展性”和“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低碳消费和绿色消费都属于可持续消费范畴,低碳消费和绿色消费是可持续消费的源头和重要的实现机制,可持续消费是根本目的[16]。因此,政府低碳采购受到低碳经济理论的指导,政府绿色采购受到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的指导,但这些理论本质上都属于可持续发展理论。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政府绿色采购的发展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比如政府组织、采购人员、企业、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介、公众等)的投入或参与,政府绿色采购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行为主体的利益。在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在相关监测和促进环境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非政府组织等非政府利益相关者组织、媒体和公众,可以促进政府绿色采购的发展。

3 政府绿色采购实践的困境与障碍

政府绿色采购实践可以定义为集成环境对政府采购流程的担忧,GPP实践构建包括绿色产品和服务的偏好(GP)、绿色物流(GL)和绿色供应商监控(GS)[17]。尽管政府绿色采购有许多明显的效应,但在政府绿色采购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和缺陷,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和认知3个层面。根据对意大利和英国政府当局的调查,政府绿色采购实践具体的障碍是绿色产品的成本比那些非环境友好的产品成本要高、缺乏政治支持的组织资源、缺乏产品的真正的环境影响的信息、找到供应商或准备要求招标和采购的困难、缺乏从当局高层的指导方针以及缺乏政府之间的合作[18-20]。根据OECD组织的一项对国家环境政策中实施GPP的调查,发现通过采访的大多数人认为,政府绿色采购的障碍在于对政府采购人员缺乏培训、缺乏金融方面的信息、缺乏环境好处的信息。事实上,Varnas et al.(2009)调查了瑞典广泛的建设项目采购组织,揭示了限制政府绿色采购应用的一个原因,是缺乏知识来制订具体的、可测量的和可核查的环境偏好[21]。根据Yong Genga et al.(2008)[22]对中国政府绿色采购能力建设的研究,虽然GGP在中国很有前途,但GGP的实现仍然缺乏必要的指导信息及相关技术,主要的实施障碍有:①对政府绿色采购的概念界定没有统一;②环境法律体系不完善;③绿色产品成本较高阻碍采购决定;④政府采购人员和供应商的环境意识普遍较低。

4 政府绿色采购的影响因素

政府绿色采购的有效实施取决于很多因素,对于政府绿色采购影响因素的研究,既有定性研究也有定量的实证研究。Brammer et al.(2011)[23]构建了一个有用的概念框架,来识别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如何转化为GPP实践的4个影响因素,这4个因素分别是:①这些GPP政策的成本和收益的感知和比较;②绿色产品或服务的可得性;③组织压力;④对政策的“熟悉”。很多文献是通过问卷调查、因子分析等计量经济方法,从众多影响因素中识别出关键因素。这些关键因素分别为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法规、采购者的思想意识和能力、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财政经济和环保技术等。

(1)政府法律法规对政府绿色采购的影响最大[24]。政府的采购法律法规对政府绿色采购的有效实施是一个重要的保证,在我国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地方层面,政府为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制定了许多法规条例,完善强制性的政府绿色采购法更能促进政府绿色采购的发展。

(2)政府采购者的思想意识和能力是政府绿色采购的关键。政府采购人员对GPP技术及采购的意识和知识,是发展政府绿色采购的最大驱动力,政府绿色采购的能力受到政府采购人员认知水平的制约,而认知是刺激GPP实践的一个重要因素。

(3)利益相关者可以激励政府绿色采购。各级环保民间组织等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介、绿色企业以及公众对政府绿色采购的关注,给GPP的实践带来了动力和压力,Qinghua Zhu et al.(2013)使用收集自193个中国政府官员的原始数据,发现利益相关者施加压力可以激励GPP实践的采用[17]。

(4)产品的初始采购成本是采购人员首先关心的问题。与传统产品相比,绿色产品采购时的初始成本虽然更高,但其操作、维护运营成本和最终处置成本更低,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绿色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可能更低[25]。政府绿色采购成本的计算,可以左右政府绿色采购的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成本的计算,不仅应考虑采购时的初始成本,还应考虑操作及维护运营成本、回收及最终处理成本。

(5)环保技术是政府绿色采购实施的保障。为保证在采购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并采购大量绿色采购清单目录外产品,在政府绿色采购实施过程中需要运用相应的政府绿色采购技术。这些环保技术和方法可以概括为绿色产品的界定与评价、产品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运输及安装的环保性以及在使用过程中的环境跟踪和报废后的生态处理等方面[24],也就是说,这些环保技术应该考虑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这些环保技术可以提高政府绿色采购的效率和竞争力。

5 政府绿色采购的政策研究

综观文献,政府绿色采购的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产品政策、技术政策和管理政策4个方面。

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绿色采购的实践来看,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制推行或鼓励实行政府绿色采购是颇有成效的做法。比如,美国、日本、韩国、奥地利、德国、中国台湾等都利用法律作为政府绿色采购的制度保障,很多文献将我国的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政策与GPP实践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发现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对政府绿色采购缺乏明确的规定、强制力和操作性不强[12,26-27]。

集成产品政策(IPP)是将政府绿色采购与一些相关产品的环境政策工具,如生态标签、扩展生产者责任相融合,以全面提高产品属性,保证绿色产品价格合理,以刺激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并进一步推动绿色产品的生产。因此,政府可以借助经济手段,对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对采购者实施价格补贴,鼓励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政府绿色采购技术标准是绿色采购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绿色采购技术标准的建立,可以有效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与发展。政府绿色采购技术标准给政府采购人员提供的只是一种标准,而不是某种特定的产品。根据国内外的经验,绿色采购标准可分成3类[8]:①强制性标准。即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执行该标准,采购满足该标准的产品、工程、服务;②硬性标准。即在技术水平和市场条件都允许的情况下,要求尽可能地执行这类标准;③弹性标准。即执行这类标准的条件不是充分具备,但确实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据此,政府绿色采购的技术标准至少也可以分为上述3种类型,只有制定技术标准,才能有效调控绿色产品市场。

要提高政府绿色采购的监督和管理效率,还应当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政府电子采购被认为对构建一个高效、透明和更少的官僚社会有重要的贡献,并对买卖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Helen Walker et al.(2012)对可持续采购和电子采购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来自20个国家280多个政府采购从业者为样本,研究发现电子采购和供应商的交流可能有助于环境、劳动、健康和安全方面的可持续采购,电子采购的采用可以实现更高的效率和透明度[28]。

6 政府绿色采购的可能研究趋势

尽管学术界对政府绿色采购的关注越来越多,但相比于私营部门的绿色采购,GPP研究仍十分有限,而且大多数研究是描述性的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的调查研究[17]。为促进政府绿色采购的发展,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以更好地用理论去指导GPP实践,同时从实践中更好地去发展GPP理论。

6.1 政府绿色采购的方法研究

发达国家在长期政府绿色采购实践中形成了多种绿色采购方法,比如有生命周期成本法、价格优惠法、绿色权重法、绿色资格法和绿色清单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些发展中国家绿色采购的方法比较单一,对绿色采购商品标准认定方式过于简单,这将削弱对本国民族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因此,政府绿色采购的方法研究对一国政府绿色采购的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维护国家经济利益有重要影响和意义。许多研究强调,政府绿色采购的工具包和文档在促进政府绿色采购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工具包和文档的影响,可能是改善政府绿色采购实践的重要方法。

6.2 政府绿色采购的绩效评价研究

政府绿色采购理论上可以带来经济效应、生态效应、示范带动效应和扶持效应,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但效果如何还需要检验。因此,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对政府绿色采购的绩效进行评价。比如,政府绿色采购是否能够引导企业和供应链绿色发展、是否能够带动公众绿色消费、是否能够促进资源能源节约、是否能够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分析这些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但绩效评价指标的缺乏是政府绿色采购实践的关键障碍。然而,什么样的绩效评价指标被采纳,在相对较长的GPP历史实践中,无论对发展中国家,还是对发达国家,均是一个挑战。

6.3 政府绿色采购实践扩散系统的调查研究

政府绿色采购实践是一个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效的政策工具。然而,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政府绿色采购实践的采用是一个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促销和扩散政府绿色采购实践的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和采购人员,对发达国家有关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知之甚少。向政府绿色采购实践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学习绿色采购网络,发展中国家需要考虑更多的实际情况,进行更多的调查研究,这是因为,这种全球扩散需要考虑各种文化、社会和制度障碍。

主要参考文献

[1]The Working Group on Public Procurement and on Environ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troduction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for Public Procurement[R].Denmark,2000.

[2]OECD. Recommendation of the Council on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Public Procurement[R].2002.

[3]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Public Procurement for a Better Environment[C]//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the Council, 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ttee and the Committee of the Regions.2008.

[4]C Erdmenger.The Financial power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Green Purchasing,Buying into the Environment:Experienees,Opportunities[DB/CD].Physiea-Verlag HD,2003.

[5]M Bouwer,Jong K de,M Jonk,et al.Green Public Procurement in Europe 2005-Status Overview[R].The Netherlands: Virage Milieu and Management,2005.

[6]Markku Simula.Public Procurement Policies for Forest Products and Their Impacts[R].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2006.

[7]K Parikka-Alhola. Promoting Environmentally Sound Furniture by Green Public Procurement[J]. Ecol. Econ.,2008,68:472-485.

[8]秦鹏.政府绿色采购:逻辑起点、微观效应与法律制度[J].社会科学,2007(7):69-76.

[9]H Walker,S Bramm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tainable Procurement and E-Procur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J].J. Product. Econ, 2012,140 (1): 256-268.

[10]Fernando Correia, Mickey Howard, Beverley Hawkins,et al. Low Carbon Procurement:An Emerging Agenda[J].Journal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2013(19):58-64.

[11]Federal Register.Part VI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Final Guidance on Environmentally Preferable Purchasing for Executive Agencies[R].1999.

[12]许光.我国政府绿色采购的效应分析及其完善策略[J].当代经济管理,2011(5):47-51.

[13]姜达洋.公共采购是一项创新政策吗?从欧盟的采购政策谈起[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6):85-89.

[14]路晓非.政府绿色采购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15]刘建琼.政府绿色采购理论探析[J].观察与思考,2013(5):38-42.

[16]郭立伟,饶宝红.低碳消费文献综述[J].经济论坛,2011(4):178-181.

[17]Qinghua Zhu, Yong Geng, Joseph Sarkis.Motivating green public procurement in China: An individual leve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3(126):85-95.

[18]M Bouwer,M Jonk,T Berman,et al. Green public procurement in europe 2006-conclusions and recommendations[M].Haarlem,Netherlands: Virage Milieu & Management BV,2006.

[19]J Thomson,T Jackson.Sustainable Procurement in Practice: Lessons from Local Government[J]. J. Environ. Plan. and Manag,2007,50 (3):421-444.

[20]H Walker,S Brammer.Sustainable Procure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 Public Sector[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9(14):128-137.

[21]A Varnas,B Balfors,C Faith-Ell.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 in Procurement of Construction Contracts:Current Practice,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 in Green Procurement in the Swedish Construction Industry[J]. J. Clean. Prod. 2009,17(13):1214-1222.

[22]Yong Genga,Brent Doberstein.Greening Government Procur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Building Capacity in Chin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88:932-938.

[23]S Brammer,H Walker.Sustainable Procur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J].Int. J. of Oper. and Prod. Manag,2011,31(4):452-476.

[24]朱庆华,田凤权.影响绿色政府采购制约因素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1(3):25-31.

[25]朱庆华,曲英,武春友.基于统计分析的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6(5):765-770.

[26]马海涛,程岚.构建和完善我国绿色政府采购制度的思考[J].中国政府采购,2007(9):44-48.

[27]展刘洋,鞠美庭,杨娟.我国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的完善建议[J].生态经济,2013(6):95-98.

[28]Helen Walker, Stephen Bramm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stainable Procurement and E-procur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J].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2012(140):256-268.

作者:饶宝红 陈金友

绿色采购绿色经济论文 篇3:

我国政府绿色采购的实践与对策研究

[摘要] 本文简要概括了我国政府绿色采购的实践,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的从法律法规、采购标准、环境标志和认证制度及采购清单制度、政府优惠政策、加强监督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政府绿色采购 绿色采购清单 绿色采购标准 环境标志

Erdmenger认为,政府绿色采购是当供应商提供同等质量和功能的产品时,政府寻求更环保产品的行为。我国多数学者认为,政府绿色采购就是通过政府庞大的采购力量,在政府采购中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生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为。

一、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实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政府绿色采购的实践

2006年10月,我国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预算单位实行,2008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这是我国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从而推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制度与政策上的突破。

近年来,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取得了一定进展,一些部门和单位开展了一些试点工作。如北京2008奥运会行动规划中明确表示:“在奥运设施建设中,广泛使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北京奥组委对每一类采购产品都规定了产品的环境要求,优先选购获得环境标志的产品。一些地方政府已颁布或正在制订地方的政府绿色采购法规,如贵阳市政府颁布了《贵阳市政府绿色采购管理办法》,以地方规章的形式保障政府绿色采购,青岛市已经开始了政府绿色采购的实践,深圳、厦门等一些城市正在制订本地的政府绿色采购法规。

2.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实践中存在的若干主要问题

(1)法律制度不完备。我国2003年通过的《政府采购法》第九条明确将环境保护规定为我国政府采购的公共政策目标之一。除此之外,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涉及推进政府绿色采购的政策文件,如2004年12月发布《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2006年年底进一步颁发《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首批《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2007年年初再次发布调整后的《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虽然以上这些政策和法律文件为我国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和法律基础,但在整体上还存在结构性和功能性的欠缺,具体表现为政策法律协调性差、操作性不强。而且缺乏对非绿色采购行为处理措施的规定,如果采购人不愿意接受环境标志产品,政府主管部门也没有有效措施强制其实施绿色采购。

(2)绿色采购清单需要进一步扩充和调整。2006年年底我国参照国际惯例颁发首批《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首批《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包括轻型汽车、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等14类产品81家企业856个型号的产品。2007年初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再次发布调整后的《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将政府绿色采购清单从调整前的81家增加到444家。与我国政府绿色采购的庞大需求相比,上述清单是显然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同时,对于清单上已列的企业和产品,应该根据企业生产经营、技术革新等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3)缺乏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政府绿色采购产品标准的确立是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实施的基础,我国当前与绿色产品相关的认证标准有多种,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执行的强制性产品国家标准;中标认证中心执行的是该中心颁布的环保产品标准;中环联合认证中心执行的是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这些认证标准都具有国家承认的法律效力和各自的特点,但由于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其标准设定的门槛和要求不同,所以也很难达到标准的统一。标准的不统一不但给政府绿色采购带来障碍,也无形中增加了绿色产品生产企业的成本。

(4)绿色产品生产成本过高造成采购障碍。由于计入了相关的社会、环境成本,所以绿色产品价格相对偏高,在采购时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现有的采购管理机制没有体现政府鼓励绿色采购的政策,尤其在编制采购预算、制定采购法规与政策、对政府采购事务进行协议与管理、进行采购统计分析与评估时,不能充分考虑绿色产品在其开发过程中提高了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成本,因而在招标管理办法与程序中没有给予必要的价格倾斜。此外,各政府机构经常受到必须优先采购特殊团体和区域产品或其他受法令指定优先采购项目的限制,这些特殊规定势必与绿色采购发生经费挤压现象,从而造成采购障碍。

(5)对政府绿色采购的监督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国还比较缺乏对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执行情况和绿色清单中所涉及企业的监督检查,没有统一的绩效考核标准来对政府绿色采购的比例进行科学的考核,对违反政府采购要求的单位和企业也缺乏处罚力度。同时,我国政府绿色采购信息公开在广度和深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完善我国政府绿色采购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我国政府绿色采购的实践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通过立法强制推行或鼓励政府绿色采购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例如,美国《联邦政府采购法》就对政府绿色采购做了详细规定,日本和韩国则分别制定了《绿色采购法》和《鼓励采购环境友好产品法》。我国的政府绿色采购法律法规体系整体上还存在结构性和功能性的欠缺,具体表现为政策法律协调性差、操作性不强。例如《政府采购法》第九条只是笼统地将“保护环境”作为政府采购的公共政策目标,而对如何在政府采购中保护环境、促进政府绿色采购,则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具体措施。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修改《政府采购法》或出台我国政府绿色采购条例,要制定专门的《政府绿色采购法》,对政府实行绿色采购的主体、责任、绿色采购标准和绿色采购清单的制定和发布、在政府绿色采购中“国货优先”等做出明确规定,为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建立绿色采购标准制度

绿色采购标准制度是与绿色采购清单制度相辅互补的一种制度。绿色标准制度注重的是技术标准,给政府采购者提供的是一种标准而不是某种特定的产品。绿色标准制度具体,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非常强的可操作性,采购人员可以根据标准简便地判别所采购的物品和服务项目是否符合政府绿色采购的要求。政府绿色采购标准的制订,需要根据节能和环保以及产品的使用特性,进行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和多方面的详尽论证,得出一个科学的指向标准。比如,建筑工程项目,由于建筑能耗占了我国能耗的30%以上,绿色采购就应主要参照国家建筑行业的节能标准;对于市政建设工程的采购,就应多考虑环境问题,所使用的产品应更多参照环保标准。

3.完善环境标志计划和认证制度

从国际经验看,环境标志产品也是各国制定绿色采购产品标准和指南的重要基础。例如加拿大在采购产品时把产品是否有环境标志作为选择标准之一,挪威也是通过环境标志认证体系来推动绿色采购的。1993年,我国开始实施环境标志计划和认证制度。迄今,我国已批准颁布环境标志标准56项、1000多家企业、18000多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认证。我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包括了环境保护国际履约类、可再生回收利用类、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类、改善居室环境质量类、保护人体健康类和节约能源资源等六大类,基本涵盖了政府采购的产品内容。目前,我国已借鉴国际经验将环境标志认证产品作为政府绿色采购的指定产品,并编入我国政府绿色采购产品清单。由于环境标志认证产品是下一步我国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标准、清单和指南的重要基础,因此,我国应不断扩大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范围,并要不断完善环境标志认证产品的认证方法。

4.以环境标志产品为核心,完善绿色采购清单制度

绿色采购清单制度是国际上实施政府绿色采购的通行制度,许多国家在政府绿色采购中都实行了该制度。如日本政府在环境机构的倡议下创立了采购商品的建议清单,韩国也由多个部门共同商讨并公告生态产品清单。目前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即I型环境标志认证与ISO14024国际标准实现了对接,实现了向国际标准认证的转化,这为提高我国环境标志产品竞争力有积极意义。建议在编制我国政府绿色采购产品清单时,应以认证技术标准为依据,以环境标志认证产品为基础,将环境标志认证产品作为我国政府绿色采购清单中的核心产品。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绿色采购清单制度还须进一步完善:一是要进一步扩大清单所涵盖的范围。对那些还没有进入清单的企业及产品,经认证符合要求,应及时补充进入清单,为政府绿色采购提供更多的选择。二是要及时合理地调整已列入清单的环境标志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并不是一经公布就长期有效,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要及时合理地调整环境标志产品的政府采购范围。对那些已列入清单的环境标志产品,如果其认证证书有效期已到,或在生产过程中环境标志指标达不到相应的标准,应及时清理。

5.制定和实施针对绿色产品生产企业的优惠政策

由于多数绿色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费用要高于非绿色产品,因此,对于节能和环保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应当给予优先采购,同时采取价格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为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实施价格补贴。实施价格补贴是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绿色采购的一条成功经验。例如,德国政府对生产绿色食品的农场每公顷补贴300马克~500马克。因此,要允许政府优先采购绿色产品,并可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来购买绿色产品。二是实施财政补贴。对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和开展绿色产品开发的企业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对于更新、改造生产设备和工艺手段的资源消耗型企业也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通过财政补贴以补偿生产企业对环境的治理费用和保护稀缺资源,引导、鼓励更多的企业从事绿色生产。三是对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适当减免税收,对浪费性消费和污染环境的消费课以重税。比如,开征高额的增值税和资源税,抑制其生产和消费,而对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在税收上给予适当地减免,降低厂商的生产成本,激励公众消费绿色产品。

6.加强监督,加快推进政府绿色采购

促进政府绿色采购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起对政府绿色采购的监督机制。一是严格管理,加强监督检查。要从政府采购目录的制定、采购限额标准的规定以及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批准上,全面落实绿色产品采购政策。要加强对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执行情况和绿色清单中所涉及企业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违反政府采购要求的处罚力度。二是公开绿色采购信息,建立绿色信息网络。公开绿色采购信息可增加政府绿色采购的透明度,以便于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建立绿色采购信息网络可为采购方和供应商了解和搜集绿色信息提供方便,同时还可提高政府绿色采购效率,拓宽政府采购信息流通渠道。如日本1996年成立了全国绿色采购网络联盟(GPN),建立了一个包括600多家供应商、超过10000多种产品的信息数据库。三是实行并强化政府绿色采购(尤其是大宗采购)听证制度。四是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强化法定购买比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施行必须与政府的绩效考评制度挂钩,可以考虑制定政府机关绿色采购绩效考核办法及评价指标并赋予一定的分值,纳入年度考核中进行考评。

参考文献:

[1] C.Erdmenger.The Financial Power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Green Purchasing-Buying into the Environment:Experiences,Opportunities.One Chapter of Research Methodologies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Z].Physica-Verlag HD,2003

[2]陈燕平:绿色采购[N].政府采购改革与国际化研讨会.北京,2002,02,02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R].2002,06

[5]沈晓悦:大力推进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J].环境经济杂志,2005,09

[6]刘丽萍:国外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J].科学决策月刊,2007,06

作者:郭远远 段 庆 张 凯

上一篇:当前汽车行业经济论文下一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