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启发式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有机化学”课程具有逻辑性和关联性较强的特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学习此课程相对较为困难,专业任课教师也很难在有限的学时内讲授专业必须的全部基本知识和理论,因此教学效果不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机化学启发式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有机化学启发式教学论文 篇1:

浅谈如何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

摘要:有机化学是工科院校非常重要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教师应从教学方式、手段、考核方法几方面进行改革,结合专业特点,引入与专业结合的案例教学,使枯燥乏味的有机化学反应和机理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从而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课程是工科院校化工化学、油储材料、生物工程、工业分析等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之一,而且有机化学与诸如生物学和医学、农业等学科的交叉渗透逐渐增多,是许多新生领域的研究基础。因此,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把握了解有機化学发展的前沿与动态,为后续如《化工原理》、《精细化工合成》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1]。工科院校的有机化学授课时数相对偏少,而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丰富,反应方程式众多,反应类型复杂,理论性强,学生普遍感到对相关知识难理解,难掌握,更难运用,导致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缺乏信心和兴趣[2]。因此,在有限的学时里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全部的有机化学知识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情。

一、有机化学教学现状

有机化学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因为学时有限,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常常对学生采取“灌输式”的教学形式,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死板枯燥,课堂气氛沉闷没有生机,再加上教学的内容千篇一律,机械被动,使学生有种“被牵着鼻子走”的感觉,大大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存在多媒体教学手段滥用的现象,多媒体教学虽大幅度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但这也使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变成了单纯的“播放课件”的局面,严重地影响了师生间的沟通;更有甚者一个教学课件用了几年内容也没有更改过,所谓的多媒体仅仅是单纯的文字复制,最终造成学生懒于思考及探索,学习热情不高的状况,而这又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热情,形成了恶性循环。那么如何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感呢?这是我们广大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根据某高校对工科院校在校学生和部分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关于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调查结果显示:41.1%的学生认为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在于教师的教学方式,20%的学生认为主要因素是课堂氛围,38.9%的学生认为化学反应繁且多,理论知识较枯燥难懂[3]。笔者认为,要想有效地提高有机化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必要的改革。

(一)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效果,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的认识和发展过程,应避免灌输式授课的机械式学习,如果每堂课都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就会死气沉沉,学生学习兴趣不明显,积极性也就不高。课堂教学一方面要继承和借鉴传统教学的经验和长处,使其不断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教学内容等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如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采用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边讲边实验法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在以研究探讨为主的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开放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4],等等。

(二)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精选练习题、板书提示)

面对有机化学里繁多的教学内容,教师必须深入专研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突出重难点,进而合理选择和灵活应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去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如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不当,课堂上反而是“面面俱全,主次不分”,就会“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不但谈不上确保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章节甚至整门学科或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这样一来,学生没有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和技能就会不断积累,越来越多。这就必然会导致整门学科或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降低。而学生即使在课堂上没有听懂,只要他们弄清楚了这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能在课后有目的地进行复习、巩固,尽快地把问题解决。否则,学生未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和技能就会积累得越来越多,必然会影响到整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对此,教师应该首先对各章内容融会贯通,只有熟悉教材,授课时才能自如运用,实现重点突出、难点讲清的目的,学生在课堂就不会感到内容多杂、无主次之分。另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板书提示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也可以通过设计课堂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气氛

目前,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已经被高校大力推广。有机化学课程内容繁多、理论性强,而多媒体教学具有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教学信息量等特点,能在有限的学时内,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但是,教师也要注意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利用,不要使多媒体授课变成“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使自己变成了课件的“复读机”。

要充分有效地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将相关内容及重点难点经过提炼以后再写入课件,灵活运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媒体信息,使有机分子的结构和空间形状形象化和直观化,充分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加大对学生的刺激,发挥学生视听的感知作用,真正实现交互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化学发展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引入课堂,例如,广泛应用于陶瓷、生物、医学、化工、电子学和光电等领域的新型纳米有机材料的发展现状;再如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富勒烯家族,据最近新研究表明某些C60衍生物在治疗心脏血管疾病、神经变性疾病等方面的应用已有新的突破[5,6];等等。这些学科前沿的知识在教学中无需刻意的插入,只需在平时的教学中适当适时地引入即可,而且不会占用很多的时间,但它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其对有机化学学习的兴趣。

(四)对知识点进行加工处理,避免平铺直叙

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丰富,具有理论性强、高度抽象等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平铺直叙,泛泛而谈,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兴趣听下去。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将较为抽象的有机化学理论通俗化,以形象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化合物的结构和有机反应的机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不对称烯烃进行的亲电加成规律,即著名的“马氏规则”时,可以把“马氏规则”中是“含氢较多碳原子上(亲)上加氢(亲)”这一规律,简称为“亲上加亲”,然后再从电荷的分布上讲解原因。这样能使呆板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7]。再如讲解小环烷烃的结构时,將环丙烷内的碳—碳单键比喻为“香蕉键”,将其与正常的碳—碳单键区分开来;并且由此推导出这种“香蕉键”比正常的碳—碳单键不稳定,性质更加活泼,从而容易发生加成反应。如此一来使得枯燥的知识点变得形象生动,印象深刻,容易理解。

(五)注重课外辅导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各大高校的扩招使学生的化学基础良莠不齐,完全统一教学内容和模式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对于基础好、学习劲头足的学生来说会觉得课堂内容过于简单了而得不到满足;但是对于没有什么化学基础的学生来说仅靠课堂及课前、课后短时间的答疑都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的问题。所以,教师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辅导活动,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进度,有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课外辅导活动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教师除了每周都应安排固定的答疑时间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后辅导。如可以通过E-mail、QQ等形式与学生互动,创建QQ群进行讨论和答疑,并在QQ空间上将作业的答案及典型问题列出并加以解释,及时解决他们的疑问。如果教研室有多位有机化学教师,可以建立轮流值班制度,这样既满足了学生课外辅导的需求,又节省了教师的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辅导与交流,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程度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及方法。

三、结语

总之,要把《有机化学》这门课程教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使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充分有效地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要我学”的教学活动变为“我要学”的教学活动,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立根,颜秀花,张红,等.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4,41(287):268-269.

[2]余梅,黄敏.反思多媒体技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4,42(12):218-219.

[3]朱瑞,丹媛媛,蔡星伟,等.从问卷调查结果探讨有机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4,(32):164-165.

[4]谭丽泉,周怀瑞.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质量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3,(07):136-137.

[5]楼鑫.有机化学的前沿和教学中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1,1(111):60-62.

[6]刘涛,杜荣斌,孔学军,等.突出工程教育特点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为例[J].广东化工,2014,41(21):263-264.

[7]朱志博.提高医学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3):169-170.

作者:谭丽泉 黄敏 余梅

有机化学启发式教学论文 篇2:

环境专业“有机化学”授课中三重表征模式的应用

摘要:“有机化学”课程具有逻辑性和关联性较强的特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学习此课程相对较为困难,专业任课教师也很难在有限的学时内讲授专业必须的全部基本知识和理论,因此教学效果不佳。为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在授课过程中引入化学三重表征教学法,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从三个层面去认识和理解有机化学知识,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构筑三重表征的思维模式。以“有机化学”课程中“自由基反应”部分为例,介绍三重表征模式在环境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授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策略;三重表征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20.01.014

“有机化学”课程内容主要涵盖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组成、结构、性质、制备以及反应机理等,注重在分子水平上阐述化合物分子结构与转化、产物生成与分离、分析与应用等过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科目录指出,有机化学是化学化工、环境、制药、生物等12个一级学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1]。我校近几年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有机化学”被列为学科基础课程,归类于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组别,授课对象为环境工程专业一年级学生。通过较为系统全面地授课,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去认识、分析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激发研究兴趣和创新能力,同时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比其他科目,学生普遍反映“有机化学”更为难学,主要表现为:化合物结构多,稍有差异其物理化学性质相去甚远;化学反应多,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变化都会导致不同的反应过程和产物;反应机理抽象且适用条件要求多,有机化学较强的关联性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造成学习意愿不强和积极性受挫,严重影教学效果,也不利于以该科目为基础的后续课程的学习。另外,本校培养计划中,“有机化学”的理论授课设置为32学时,用如此有限的学时涵盖环境工程专业必须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对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都是一种巨大挑战[2]。为改善教学效果,我们也积极尝试改变教学方法,借助主线法[3],启发法[4],案例法[1]等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很多学生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泥沼中难以自拔。根据本科培养计划要求和课程特点,采取科学实用的教学策略,塑造学生正确的思维模式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5]。

一、化学学习的三重表征理论

自从苏格兰教授Johnstone提出化学学习的三重表征理论之后,有关三重表征理论的研究吸引了众多化学教育学家的密切关注[6]。所谓三重表征,指的是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宏观表征指物质可视的现象或变化以及外部感官器官直接观测到的物质、物理化学性质及所决定的存在和用途反馈的信息。微观表征指难以直接观测到的微观结构和形貌、微粒运动情况、反应机理等微观信息在人脑中的反映。符号表征则指实体符号(元素符号、方程式等)、状态符号(气、液、固等)以及结构符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排布、结构式等)。有机化学是采用符号(符号特征)描述宏观现象(宏观表征)和微观现象(微观表征)及其相互之间联系的学科,非常适合采用三重表征模式进行学习。若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呈现知识的三重表征,指导学生整合三重表征进行学习,构建有效内部联系,就会达到快速掌握和准确理解基本知识的目的。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以饱和脂肪烃章节 “自由基反应”部分为例,探讨三重表征的教学策略在有机化学授课过程中的应用。

二、授課对象特征和所选内容分析

“有机化学”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年级学生。虽然学生的基础知识稍有差别,但大多数学生已具备高中化学知识或已修过“普通化学”课程,对有机化学内容有初步了解,但这种了解只是停留在了解起始物和反应产物以及识别简单实验现象的层面上,没有过多学习具体的反应过程及机理和各种因素影响等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学生对宏观表征和符号表征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微观表征没有过多接触。“自由基反应”部分的学习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中复杂自由基反应以及后续相关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化学”“环境毒理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等专业课程有很大帮助。

所选内容为《有机化学》[7]第二章“饱和脂肪烃”中的一部分,归属于第一节中的第五小节“烷烃的化学性质”。该内容是以饱和烷烃的氯代反应为例,对自由基反应及相关机理做初步探讨。基于具有高中化学知识基础或已修过“普通化学”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通过构建“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思维模式,学生可以充分了解自由基反应的基本知识,以便在学习后续知识时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也为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具体来说,内容主要包括自由基反应条件、反应过程及机理解释,自由基稳定性的初步解释(从能量角度和电子效应进行分析)以及自由基反应在生活中的一些重要应用。

三、教学安排和授课策略

“有机化学”课程中,本部分内容首次探讨自由基反应,不少概念和以往有所不同。因为仅仅涉及初步介绍,该内容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而言不算太过困难,且在绪论部分已经提过自由基反应概念,学生接受起来相对较为容易。内容的重点在于了解自由基反应的特点、反应机理以及所产生自由基的稳定性。由于目前尚未系统学习诱导、共轭等电子效应以及空间效应,学生只能从氢原子氯代反应的选择性(伯仲叔碳上氢的相对反应活性)以及键离解能大小来判断,因此内容的难点在于理解具有不同结构烷基自由基的稳定性。

为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和易于接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思维方式,授课内容由学生身边的两个小问题开始:1)冰箱或空调的制冷剂以前用全氟氯烃,为何现在换用含氢氟氯烃?2)目前社会上“光触媒空气净化器”盛行,用于去除室内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如甲醛、苯系物等,其基本原理是什么?然后,引入有机化学中三大主要反应类型之一——自由基反应,同时告知学生该类反应是水环境化学特别是大气环境化学中最为重要的反应类型。以上部分属于宏观表征的内容,如图1所示。

由氯气和甲烷在高温或光照条件下的反应及产物分析开始,引入相应的自由基反应,反应以能产生高活性和反应性的带有单电子的分子片段为主要特征。根据中间自由基的产生和电子转移,简要介绍反应机理:对详细反应做一步步的描述(解释诸如“反应是如何开始的?经过了什么中间体?反应条件起什么作用?决速步骤是哪一步?副产物是如何生成的?”等问题),如图2所示。该部分属于微观表征的内容,对宏观表征的结论或现象从微观层面进行分析和支撑,如图1所示。此外,介绍自由基反应方程式的时候,对其中的符号如圆点、短线、单箭头和双箭头的物理意义进行说明,这属于符号表征的内容,见图1。根据不同类型碳上氢原子的氯代难易程度和CH键离解能大小,初步判断不同结构碳自由基的稳定次序。另外,结合绪论部分介绍的关于不同杂化碳原子的电负性大小,通过诱导效应也可以判断自由基的稳定性,这也属于微观表征的范畴。

从上述授课过程可知,微观层面的知识是内在和本质,宏观层面的知识是外在和现象,而符号起到桥梁的作用,可以对微观层面的知识进行深入描述和分析,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共同系统地表现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三重表征思维模式,可以使学生自主地把微观和宏观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8]。通过三重表征思维模式的成功塑造,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类并相互联系,了解现象分析本质,通过本质理解现象,形成思维的良性循环,并采用合适的化学符号表征出来,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以两个年级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为例,在课堂引入运用三重表征教学方法后,学习成绩有明显提升,卷面不及格率下降了近10%。另外,在“有机化学”授课过程中,教师也应不断地与学生互动,保证学生三重表征思维模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连贯持续,进而把该思维模式应用到后续相关专业科目的学习过程中。

四、结束语

大学课程的讲授要想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需要任课教师结合科目特点和课程内容特点,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淮南子·说林训》有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学习,如何独立思维意义重大。上述以“自由基反应”为典型实例的“有机化学”课程讲授,让学生学会在三个层面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化学知识和现象,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构筑三重表征的思维模式,把握规律。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泥沼中解脱出来,同时教师也能省时省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汤洪敏.案例式教学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教育文化论坛,2010,2(5):83-85.

[2] 吴翠琴,王筱虹.环境科学专业有机化学的教学探讨[J].广东化工,2018,45(2):219,222.

[3] 袁焜,施小宁,戴红霞,等.主线法有机化学教学实践与总结[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7,37(5):118-121.

[4] 俞善辉.有机化学的启发式教学法[J].化工高等教育,2008,25(3):83-86.

[5] 張丙香,毕华林.化学三重表征的含义及其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3(2):73-76.

[6] 毕华林,黄婕,亓英丽.化学学习中“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研究[J].化学教育,2005,26(5):51-54.

[7] 陈长水.有机化学[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8] 周维友,姜艳,缪春宝,等.基于三重表征的大学有机化学教学策略[J].大学化学,2016,31(10):44-48.

(编辑:程爱婕)

作者:常飞

有机化学启发式教学论文 篇3:

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 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

摘要:针对新形式下大学生培养要求,对有机化学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发挥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方法;应用型人才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实施,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而其更深层含义在于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调整,即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伴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成果向生产力快速转化,不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产业,都需要众多专业知识扎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而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1]。作为基础课程教学单位,理学院应用化学系担负着全校有机化学理论课教学及相关实验的教学任务,有机化学(理论和实验)是农业院校大一学生重要的基础课,每年我校有近2000多名大一新生学习此课,在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知识和实践素质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在较少的学时内掌握有机化学的精髓,如何挖掘学生身上的创新潜能,强化学生创新意识,锻炼创新思维,形成创新品格,全面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课题。为此,我们教研组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重组,并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教材的整改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由我系和其他几个兄弟院校的教师共同编写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规划教材。在教材编写上,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实用够用;注重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删除一些理论性较强、较难及实用性不强的内容,而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理论性知识如有机化学反应历程、有机物的构象等内容则在拓展提高中介绍,便于学生根据各自情况学习。同时,针对重要的知识点,教材配备了相应的“思考题”,以强化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为了拓宽学生有机化学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章后选编了与正文内容密切相关的且有一定趣味性和知识性的阅读材料。此外还增加了常用有机化学词汇的英文标注,为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能力、查阅英文文献和双语教学奠定基础。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认识课程的重要性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直接的影响。师生关系的平等有利于扩大师生间的交流,拓宽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喜欢某位老师,也会对这位老师讲授的课程有兴趣。老师要让学生喜欢自己,就要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师要不断地充实知识,提高自身修养,用广博的知识去征服学生,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产生学习兴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应亲近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使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活动,享受课堂的乐趣。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助于学生积极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提升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重视所学课程。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兴趣能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的心理,对学习有积极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每门新课之前,应通过实例为学生讲明课程在实际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和切实的重要性,使学生真正明白该门课的用途,提高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老师还应通过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有机化学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首先是在新学期第一节理论课就向学生明确学习有机化学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和自己的关系,认识学习的价值。鉴于此目的,我们还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化学小故事并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如烯烃中乙烯的催熟作用及其应用,食品中反式脂肪酸与顺式脂肪酸的作用,在重氮和偶氮化合物学习时,先给学生介绍颜料和染料工业方面的知识,以及染料着色、产生颜色的原理,让学生带着兴趣进行学习,让学生意识到有机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引起他们的兴趣,再进一步重视有机化学的学习[2]。

三、优化教学方法

以往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我们在探索教学方法优化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尝试着采用互动交流式、启发研讨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具体做法是:归纳、指导性地讲授有关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用叙述法讲授概念和事实;用启发式教学法讲解结构、反应及其机理,例如,在讲烯烃与卤化氢亲电加成时,为什么遵循马氏规则,引导学生通过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来解释加成的规律,这样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该反应而不是死记硬背。又如芳香烃的亲电取代反应取代基定位规律进行理论解释时,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得出致活基团是给电子的,使苯环上电荷密度增大;致钝基团是吸电子的,使苯环上电荷密度降低。然后再让学生从理论上解释-OH,-NH2等基团为何是强致活基团,很多学生会自然提出问题,-OH,-NH2是吸电子基,应当使苯环上电荷密度降低,为何和得到的结论不符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是直接回答,而是启发学生确定吸电子基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学生会回答根据诱导效应。此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OH,-NH2和苯环相连时,除了诱导效应外,还应有何电子效应。这样启发学生联想到共轭效应,从而解释了-OH,-NH2和苯环相连时为给电子基,强致活基团。其他取代基的定位规律的理论解释也迎刃而解。与此同时,讲授时注意基础理论知识结合生产实际,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系统传授知识与加强能力、培养素质相结合,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力争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机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有机化学课程中,实验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掌握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培养扎实的有机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对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是尤为重要的,通过有机化学实验课的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已学的基本理论,并且通过实验的训练,对于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科研能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以往的实验课中,通常都是由教师把实验原理和操作要求讲解一遍,然后学生开始做实验。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重复,验证试验。这样就会使学生只看重实验的结果,而忽略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这既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不符合培养新形式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3]。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课前预习。上课前强调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写预习报告,使学生对有机实验的实验原理、相关操作的步骤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在实验课上讲解实验时随机提问,以便督促学生主动的学习实验的相关内容,这对于实验的顺利进行和学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2.课上讲解、讨论和纠错。讲解实验时,教师对实验内容所涉及的具体操作进行演示,并且在讲解时,对于已经讲过的一些操作,教师不再重复讲述,而是让学生主动出来讲解或示范操作,随后教师随机提问其他同学演示得是否正确,如果错了,让同学指出错在哪里,原因是什么,然后教师再给予指导。这样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同时也能反映出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及时加以纠正。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操作,发现问题要及时提醒,对于存在的一些错误操作,要及时纠正。这样学生通过实验课的训练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课后数据处理严要求。实验课结束要求学生如实填写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教师检查后签字,强调学生要注重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实验的重点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果,以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措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从整体上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改善。

随着国家的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的有机化学基础教学,不仅应该教授给学生基本理论及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应该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研究能力,也就是应该注意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高校教师有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吴辉.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分析与能力培养模式创新[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65-68.

[2]郑鲁沂,杨春霞,刘思全.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1):77-78.

[3]袁立丽.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28(6):86-88.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化学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201199)

作者简介:邢志勇(1976-),男,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副教授,博士,东北农业大学理学院,主要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

作者:邢志勇,徐雅琴,白靖文

上一篇:水流域农业经济管理论文下一篇:竞争性行业企业品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