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问题下启发式教学论文

2022-04-23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在学科教育越来越重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在化学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学生应该能够从化学教学中启发思维。因此,在化学课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此背景下,本文论述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在化学课中的应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化学问题下启发式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问题下启发式教学论文 篇1:

打造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摘 要:“问题意识”无疑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学生“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引发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学会提出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这是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问题意识;学习能力;提出问题;互动;途径

“问题意识”无疑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发明的源泉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更是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强化学生“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不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谈创新精神及创新教育,是空洞抽象、毫无意义的。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力呢?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关键,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扼要阐述在新课程背景下着眼于“问题”,如何打造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一、教育学生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是创新的前提。

1.近代英国科学哲学家K.R.波普尔说:“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触发新问题的问题”。因此,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只有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赶超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2.教学中要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多思多问,自问自答,刻苦努力、创造发明的事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阐述“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3.化学教学中的概念、规律是如何总结出来的?这些概念、规律有何条件限制?有何用途?新元素、新物质是怎样发现的?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在工农业生产实践中如何运用?凡此种种,均有问题可以提出。教育学生在学习中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适时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教育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教学、自主学习,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解决问题。因此,在备课和教学中,教师应进行“心理换位”,设想处在学生的地位,能提出哪些问题。当学生没有提出问题时,教师可扮演学生的角色:“假如我是学生,我会提出下面的问题……”,给学生以启发。

(一)对“内容”提出问题

教材中每一章节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如何理解掌握?这些问题不仅教师应该掌握,学生也应明确。教师可在章节学习(复习)前,出些问题要学生回答,再由老师解答,对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能力是十分有利的。例如,对“氮气”一节的内容可提出如下问题:1.氮气的存在方式、重要性有哪些?2.哪些性质体现了N2的稳定性?如何从物质结构加以说明?3.1molN2和3molH2反应,能否使H2的转化率达到100%?4.“雷雨发庄稼,一场雷雨一场肥”的科学道理是什么?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氮有哪些化合价?写出其氧化物的化学式。在这些氧化物中,哪一个是硝酸的酸酐?哪一个是亚硝酸的酸酐?为什么?6.N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不是46?为什么?凡此种种的提问,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最终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是非常有益的。

(二)对“科学思想方法”提出问题

怎样分析、综合?如何归纳?怎样总结?如何分类?怎样类比?如何探究?怎样联想?如何转化?怎样讨论?怎样构造数学模型?如何掌握數形结合?……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地方实在太多了。为此,引导学生从科学思想方法的角度去提出问题,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例如,化学概念、规律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和核心,而概念、规律的建立往往有其共性可寻。其形成过程如下:提出问题→感性材料→方法运用→概念、规律。在上述进程中,往往需要运用分析、比较、抽象、归纳、综合、类比、数理、理想化等科学方法。比如,在讲授“气体摩尔体积”这一重要概念时,教师可提出这一概念是如何建立的?进而师生间通过交流,明确建立理想化模型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其目的是使实际问题简化,便于研究。简化的原则是突出主要因素,忽视次要因素,同时还必须指出,任何理想化模型的确定都有一定的条件,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有严格的科学依据。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气体摩尔体积”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及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对“基本概念”提出问题

化学知识的基石是一些基本概念,弄清概念的涵义和它的运用范围是学好化学的基本功。化学概念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因此,对于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的含义,对组成概念的词语和句式,对概念中的数量词、加注语都应认真剖析。例如,在讲“气体摩尔体积”这一重要概念时,教师启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这一定律适用于任何物质吗?2.有何种限制条件?无限制条件行吗?3.怎样准确地判断“气体摩尔体积”?4.相同条件下的任何气体体积相同吗?5.这一定律是如何“引出”的?这样的启发可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又可以使学生养成逐字逐句质疑的好习惯,使学生能对基本概念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四)对“解题方法”提出问题

乔治·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对你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当你有目的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时,它就变作你的问题,假使你能适当地应用这些问句的提示来问自己,它们可以帮助你解决你的问题。假使你能适当地应用同样的问句和提示来问你的学生,你就可以帮助他解决他的问题”。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教师可给学生归纳下列的提问:1.未知条件是什么?己知数据是什么?2.以前曾经见过它吗?3.你知道与未知有关的问题吗?4.能否想出一个有相同或相似的未知条件的熟悉的问题?5.是否有一个与以前解过的问题有关的问题,你能运用它吗?6.你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问题吗?一个更一般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似的问题?7.你能解答问题的一部分吗?8.你用了全部条件吗?9.能否找到一个解决计划并实施这一计划?10.你能检验结果是正确的吗?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去做?11.不这样做行不行,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这些方法哪个最好?12.这个问题改变设问角度,还会变成什么样的问题?13.这个结果与方法还能运用于其它问题吗?等等。为此,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按照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因而不少学生也逐步学会了按照这些问题自问自答,解题能力将会大大提高。正如波利亚所说:“一个问句,若屡次有帮助,学生就会注意它,他将会在相似的情景下自问这个问句”,这也正符合了一般启发式教学应注意的三个原则之一:强化原则。例如,习题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习题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要求教师要站在科学方法论的高度上去精选例题和习题,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特别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局部思维与整体思维的训练,以及统摄、归纳知识的能力,真正达到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为培养创造型人才创造条件。同时,当我们面对一个复杂、繁难或陌生的化学问题时,可以通过某种转化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陌生为熟知,从而使问题变得容易解决。

【案例】BGO是我国研制的一种闪烁晶体材料,曾用于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的著名实验,它是锗酸铋的简称。若知:1.在BGO中,锗处于其最高价态;2.在BGO中,铋的价态与铋跟氯形成某种共价氯化物时所呈的价态相同,在此氯化物中铋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3.BGO可看作是由锗和铋两种元素的氧化物所形成的复杂氧化物,且在BGO晶体的化学式中,这两种氧化物所含的总质量相同。请填空:

1.锗和铋的元素符号分别是 和 。

2.BGO晶体的化学式是 。

3.BGO晶体中所含铋氧化物的化学式是 。

这是一道给予新信息的迁移试题,所推断材料的化学式(锗酸铋)可为情境新、知识起点高。学生初看试题似乎无从下手,怎样把两种金属氧化物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化合物BGO呢?此时,学生必须学会根据自己贮备的相关知识,进行大胆的思维发散,并对自己提出如下问题:1.过去见过这类问题吗?2.该题涉及到哪些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哪些化合物的性质?3.过去的哪种解题特点与此相关?可以运用吗?等等。从上述学生的自问自答,就可形成下面的解题思路:

1.BGO简称为锗酸铋,它是由锗和铋二种氧化物构成,如何确定这两种氧化物呢?

2.依据元素周期相关知识及题给条件,如何确定出锗的氧化物和铋的氧化物的化学式呢?

3.锗为ⅣA元素,且处于最高价态,则其氧化物为GeO2;铋为ⅤA元素,且铋的价态与铋跟氯形成某种共价化合物时所呈的价态相同,在此氯化物中铋具有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故可推知鉍为+3价,其氧化物Bi2O3。

4.在BGO晶体的化学式中,锗和铋两种氧化物所含氧的总质量相同,即两种氧化物中所含氧原子的个数应该相等,所以有如下的化学式:3GeO2·2BiO3,即为BGO的化学式。

依据上述由简单到复杂、一步步的解题思路分析,题中的正确答案就显现出来了。其正确答案如下:1.Ge、Bi;2.3GeO2·2BiO3或Bi4(GeO4)3或Bi4Ge3O12;3.Bi2O3。

当然,在化学习题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向学生传授一些处理解决化学问题的科学思想方法。比如,整体思想、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等,这对提高学生独立处理化学问题的能力无疑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这些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让学生受益终身。

(五)对“知识的串联综合、各学科的交叉渗透”提出问题

如何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如何把数学的思想方法运用到解决复杂的化学问题之中来?如何把化学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或其它学科问题来解?这些问题都是经常遇到并要求解决的,很有研究的价值。当然,解决这类问题要有相应方面的知识和较高的综合能力,如果教师在这方面多加引导,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好处的。例如,中学理、化、生知识相互交叉渗透的地方很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从中找出突破这些知识障碍的桥梁。如能量守恒定律贯穿于物理、化学、生物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过程之中;电化学与物理电流定律密切相关;物理中的气体状态方程和化学中阿伏加德罗定律相结合等等。這些知识的交叉点都可构成情景新颖的问题向学生提出,同时,鼓励学生从问题意识的角度去寻找知识的交叉点和增长点,采用架桥变通的方法,来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育鼓励学生要敢于“提出问题”

学生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提问。除了对敢于发问教师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外,还应根据课堂中出现的意外情况抓住机会鼓励学生提问。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不注意出现了笔误或者知识性错误,一旦发现后不要马上向学生声明这个地方我弄错了,要让学生看看有没有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有时教师的思维突然受阻,被问题一时难住了,可求助学生帮助解决。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怕羞情绪,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古怪、幼稚可笑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能取笑学生、批评学生,应该善意地加以解释、引导。只有不断地提出问题,从解决问题中再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

当然,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和“问题”的提出方式必须经历一个由简单到有一定深度的发展过程。由最初很肤浅的、大多数都是集体回答“对不对”、“是不是”、“能不能”等、缺少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逐步过渡到能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

从思维方向上来看,“问题”的提出应该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思维活动持久地进行;从思维力度来看,“问题”的提出应该是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再现的问题,如果学生将书本上或记忆里的信息原封不动地搬出来就能解答,那么该问题就没有什么思考价值。

(二)提出“问题”应具有适宜的难度

怎样的“问题”才是难易适度的呢?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也就是说,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最能有效地驱动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实践证明,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三)提出“问题”应具有合适的梯度

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即用“问题组”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使他们深刻理解有关知识。“问题组”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核心主题,逐层递进,既不能梯度太大,使学生迷失了思维的方向,又不能将问题设计得太琐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问题”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启发——交流——互动”式的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教师引导下,去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以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科学地释疑、解疑,真正做到师生互动,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作者:颜建河

化学问题下启发式教学论文 篇2:

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化学课中的应用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启发式教学在学科教育越来越重要,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在化学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学生应该能够从化学教学中启发思维。因此,在化学课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此背景下,本文论述了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在化学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化学课;应用

目前我们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要将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相应知识的概念和原理。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科技出现,这对每一个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将基础性知识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结合,将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进行统一。在新时代下,越来越也注重素质教育,化学的教学目标也不在仅仅局限在要求学生掌握化学的有关知识,也要求学生能够从化学教学中启发思维,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滿足新时代教育对于化学的要求,因此对于启发式教学在化学课中运用是必须的。

1.启发式教学的介绍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设置问题情景,运用案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强调学生是主体,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启发学生思考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启发式教学在化学课中的重要性

化学课对学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能够提现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并且与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能源科学紧密结合,是推动社会科技发展的重要学科,学生通过学习化学,应该可以利用自身已有的化学知识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化学制品的组成成分等。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更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改革,而这必然会反映到学校的课程中,学校课程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对培养人的要求,所以学校的相关课程就要进行改革,与时代发展变化相协调和适应,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相应知识的概念和原理,在化学课中培养学生思维,不能仅仅局限在要求学生掌握化学的知识,而启发式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和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我们应该重视启发式教学在化学课中的应用。

3.启发式教学在化学课中的应用

3.1设置问题情境,实现启发式教学在化学课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在于设置问题情境,并且要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在化学课中设置问题情境,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从而启发学生的化学思维。化学属于一门自然学科,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化学课中设置问题情境可以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启发学生的化学思维。例如,在化学课时会有一个课是关于“水的组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瓶矿泉水,并且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矿泉水的特点,然后再结合化学知识向学生提问“水是什么组成的?”或许很多学生通过预习知道水是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但是学生却无法将实实在在的水与氢氧两种元素结合起来,所以通过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化学中宏观与微观的探索思维,培养学生化学素养。

3.2在化学实验课中运用启发式教学

在化学学习中,实验课是探究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兴趣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还可以通过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化学知识,感受到化学的奥秘所在。例如在化学课中会有一个课时讲解水的组成时,必须会进行电解水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水电解出的氢气与氧气必定会出现在不同的电极,所以在出现这种实验现象时,教师可以进行提问,如那一极是氢气那一极是氧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没有类似的实验现象?等等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然后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化学思维。

3.3采用讨论的方式,实现启发式教学在化学课中的运用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因此在化学课中通过采用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新的化学知识知识,这也是一个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从而实现启发式教学在化学中的运用。例如,在化学课中讲解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对这部门内容进行预习,并了解的有关碳以及碳的氧化物等有关知识,然后在课堂中进行讨论,老师提出碳由原子构成,并且原子是存在的,并在不断运动,但是原子间是有间隔的,这样把有关原子的抽象概念和学生们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对于原子间关系以及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更多的了解,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化学思维的目的。

结语:在课程理念的实践下,化学课程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同时要结合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利用化学学科的自身优势,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启发式教学在化学课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思考和自主探究。

参考文献

[1]李强,任庆云.浅谈启发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2,40(03):144-145.

[2]何建军.“启发式”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6):171-173.

作者简介:姓名:王秀梅;出生年份:1967年7月;性别:女,单位:宁夏青铜峡市职业教育中心;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化学教育

作者:王秀梅

化学问题下启发式教学论文 篇3:

提高化学启发式教学实效性的探索

【摘 要】在化学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使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状态,让课堂充满生机,使师生双方处于平等、民主、宽容关系之中,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师;学生

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启发式教学的探索。

1.启发式教学的涵义

启发式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因此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教学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启开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启"是教师的活动,"发"是学生的活动,"启"是"发"的前提,"发"是"启"的内因,教学效果最终要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出来。如果启而不发就不能促进学生完成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的转化。

启发式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双边活动相互促进,教学与发展等基本教学规律。

2.提高启发式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2.1启发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兴趣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起点,也是启发式教学获得成功的起点。化学教学要使学生做到"要学-学会-会学",其中"要学"是前提。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在烦恼和反感,紧张和压力下进行不愉快的学习,学生的思维太多呈抑制状态;相反地,在愉快的心情下进行主动的学习,就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学习效率高。

2.1.1利用实验,启发直观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建立,化学定律的论证,难点的突破和重点知识的巩固,常常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来完成。实验演示可以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乏味为形象生动,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地学习积极性。因此,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是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的特色所在。因此,充分发挥实验的直观作用,是化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兴趣的特色所在。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直观的暂时兴趣入手,把学生引导到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方面来。

2.1.2结合生产实践,循循善诱,启发兴趣

理想是勤奋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学实践证明,发掘课本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是启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进行化学定律,化学原理等知识的教学时,有意识地介绍科学家发现这些定律的思路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动人事迹,向学生展示化学科学的形象美,规律美和科学研究中理性美,以启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1.3疑解惑,启发自觉兴趣

"疑"是深入学习的起点,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善于思考的好习惯,首先要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使之生疑。造成一种期待获得知识的心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现能力,启发直觉兴趣。

2.2适时设问,启发思维

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希腊教育学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与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要有中心,要突出重点为;要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简单的师生问答,并不是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是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教师在讲课中能适时,恰当地提出问题,只是启发学生思维的第一个必要条件。

设问实质上是将教材内容转化成一个个有逻辑顺序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促使他们按这个逻辑顺序对所学的化学事实、现象及概念等进行推理和分析,并独立地作出结论和概括。因此,设问应注意知识的逻辑性:由己知到未知,由浅入深。并注意疑点间的内在联系,以便尽可能适合培养学生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还要注意词句简短,词语明确和通俗易懂。例如在讲"离子化合物"时,针对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可设问如下:Na,Cl原子结构稳不稳定?→怎样变化才能达到稳定结构?→Na,Cl原子最外层失得电子后,是否还能保持电中性?→Na,Cl原子变成→Na﹢,Cl﹣离子后,它们又如何作用呢?在接下来的"共价化合物"教学中,针对氯化氢的形成过程可设问如下:H,Cl两种非金属元素能不能形成化合物?→H,Cl原子要怎样变化才能使最外层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它们又是如何形成HCl分子的呢?→类似H,Cl的一些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又属于什么化合物呢?

由于设问是以提高思考性部题为焦点,以揭露关键性矛盾为手段,给学生带来较强的信息刺激,为了回答问题,解决矛盾,就要开动脑筋思考,从而引起大脑皮层经常处于兴奋状态;更由于学生要不断回答问题,就需要不断思考问题,在大脑皮层里就不断产生新的兴奋中心,这就是保持学生持久的注意力和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要原因。

3.重视实验,鼓励创新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应改变以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化学实验,对学生都极具诱惑力,充分利用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极有价值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技能训练同时还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应将书本中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探究的欲望,培养他们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同时要注意:实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动手能力,当前的药品仪器制定方案,讨论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知识基础,安排好层次与难度,整体设计不仅要做到有趣、恰当,还要安全。同时实验探究要合理科学,问题讨论要有中心、有层次,要有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驗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作者:潘建

上一篇:幼师女生教育责任分析论文下一篇:世界经济对外失衡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