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2022-04-21

启发式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篇1:

谈启发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多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方式逐渐被引入到教学体系中来,启发式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独立地学习。现探讨启发式教学法的本质及方式,并在新课标基础上分析高中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路,把启发式教学应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關键词:启发式教学;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环节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0.074

虽然新课程标准已经推行了多年,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由于高考的压力,许多教师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的限制下只能被动地记录、接受教材和教师的观点,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性思维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实现知识的探索和获取,已经成为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必然选择。

一、 启发式教学的概述

孔子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来概括启发式教学。“启”即“开其意”,“发”即“达其词”。诚然,“启发”都指的是教师的工作,而启发的对象——达的主体,才是学生。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知识传递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提示、示范、图示、假设等多种教学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其在活跃的课堂中完成综合能力提升的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思想。

二、 高中化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利用比喻启发

比喻启发,是指教师灵活运用自然贴切、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深为浅,达到启智开塞的目的。这种方式常用于化学概念原理及规律等抽象理论的讲解。概念具有逻辑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特征,学生常感到枯燥乏味,不感兴趣。例如,学习化学平衡的移动时,有的学生对V正和V逆大小改变时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不理解,我把它比喻成平面上左右水平受力的物体,向右的力看成正反应速率,向左的力看成逆反应速率,当左右水平受力相等时,物体处在“化学平衡”状态,如果改变受力的大小,如向右的力大于向左的力(V正和V逆),物体就会向右移动,相当于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再结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共价化合物是由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得到电子,它们怎样形成化合物呢?在解释这一问题时,我把两个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当说成是双方势均力敌、各不相让;把形成共用电子对说成为了避免两败俱伤最后双方达成协议,都提供电子来共用,以建立和平共处的原则。这样找准相似点加以表达,形象有趣,记忆深刻。再如,用水稀释0.l mol/L氨水时,溶液中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小的是

A.c(OH-) / c(NH3·H2O) B.c(NH3·H2O) / c(OH-)

C.c(H+) 和c(OH-)的乘积 D.OH-的物质的量

在对0.1mol/L氨水稀释的过程中,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OH-的物质的量增加,但c(OH-)减小,c(NH3·H2O)也减小,但减小的程度要大于c(OH-)减小的程度,我把c(NH3·H2O)的减小比喻成“直线下降”, c(OH-)比喻成“曲线下降”, 所以c(NH3·H2O)/c(OH-)减小,故选B。

(二)利用课堂语言激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的思考和发现给予积极评价,可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到学习上来,使他们积极、自觉、愉快地进行学习;同时使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现在的高中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大部分学生心里非常脆弱,自尊心很强,经不起挫折,本来就对学习兴趣不高,犯错误后,若教师和家长都予以批评,学生就会更加厌学。教师一定要学会摸透学生心理,找学生谈话一定要讲究艺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鼓励性语言积极评价学生的思考和发现,既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愿望,又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对后进生运用鼓励性语言,会使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课堂上适时、恰当地运用鼓励性语言,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三)利用直观启发

教学的直观性是以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规律为依据的。化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实验、化学与自然现象和生活具有广泛联系的优势。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让学生去观察、操作,通过生动形象、具体多样的实验现象,强化他们的感知,激发他们探求其中的“奥秘”,还要由近及远地联系学生已有一定感性知识的问题,如燃料的燃烧、铁器生锈、食品的酸败和岩石的风化等,唤起他们的直观联想,引导他们从化学知识的角度去认识这些事实的本质。然后,运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包括幻灯机、投影仪、放映机以及录音和录像设备等。这是开拓直观教材的领域,拓展贯彻直观启发性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后,各种直观教材都迫切需要语言直观的密切配合。语言直观有利于学生的认识从实验直观和抽象直观向抽象思维转化。比如,用“水乳交融”来形容乳浊液;用“水往低处流”来解释能量最低原理;联系臭鸡蛋的气味来描述H2S的臭味等。这种直观性启发教学,便于学生从具体形象的事物之中了解抽象的道理。

三、 结论

总之,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主性探索和发现,并在不断完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积累,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在课堂上营造合理的启发氛围,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并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实践中与教师实现互动,进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陶沼灵.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2] 蒋青.基于创新教育的启发式教学过程设计与实践[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作者:曾锦旺

启发式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篇2:

启发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应用一个问题、一个现象、一组数据等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提示,学生根据这个提示能找到自己需要学习的方向、能去探索化学知识、能去总结化学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能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次研究将说明启发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给予学生启发

教师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首先就要启发学生观察物理现象,该物理现象将是学生要探究学习的方向.教师可应用问题启发的方法、故事启发的方法、多媒体启发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不管教师用哪种方法启发学生学习,其启发的重心就是要让学生对物理现象产生兴趣.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这一节课的知识为例,一名教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物理学家伽伐尼在解剖青蛙的时候,把青蛙放在铜制的解剖盆上,它用一把铁制的解剖刀去解剖青蛙时,发现死去的青蛙抽搐起来.伽伐尼刚开始的时候,以为生物中会存在一种特别的能量,它能在某种环境中被激发出来,伽伐尼为了证明生物中存在这种能量,就将实验环境改为木质的解析盆,依然使用铁制的解剖刀解剖死青蛙,此时伽伐尼却发现死去的青蛙不会再抽搐.经过数次实验以后,伽伐尼发现只有使用两种不同的铁器才能使死去的青蛙产生抽搐的现象.教师给学生讲完这个故事以后,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这个故事可能发生吗?学生听到这个故事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始思考.学生觉得这个故事绝对不可能存在灵异现象,也就是不可能存在“生物能”这种概念,理由是如果存在生物能,不应该换了一个解剖环境以后“生物能”的现象就不存在了.死青蛙会出现抽搐现象,应该是铜和铁之间产生了一种反应,导至产生电能,因为青蛙本身是导电的,如果铜和铁之间能出现电能,那么电流通过死青蛙的躯体,它是能夠产生抽搐现象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到了一个化学推测,学生在一边接受教师的启发,一边思考化学问题时,就会了解到这一次将要探索的化学问题.

教师要启发学生探索化学问题,就要巧妙地创造情境,让学生对情境中的化学问题产生兴趣,从而找到自己想要探索的化学事物.

二、对比实验给予学生启发

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以后,会对化学问题展开联想,然后结合自己学习的知识、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到一个推测,然而此时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化学问题,就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思考问题.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这一节课的知识为例,学生在教师创作的情境中思考,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到一个化学答案.他们认为将两个能量不同的铁器放在液体中会产生分子位移的现象,这就产生了电能,这个故事描述的是金属产生电能的现象,而不是动物本身存在生物能.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伽伐尼用两种不同的实验来探索青蛙会抽搐是因为生物本身存在“生物能”,还是有别的能量作用在青蛙身上,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探索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能否产生电能呢?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将能理解到要证明自己的化学猜想,就要用对比实验来证明.

学生经过思考,设计出以下的实验:

人的身体是以电解质的形式存在的,那么,将两种不同的金属放在青蛙的两端可以视为放在电解质的两端.那么可以先实验,将两种金属放在电解质中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呢?

实验1:将锌片和铜片平行的放进电解质中,不让两者接触,观察化学反应.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锌片的表面出现气泡了,而铜片的表面没有气泡.学生经过思索得到化学反应方程式为:Zn+2H4Zn2++H2↑,学生认为铜无法与稀硫酸产生反应.

实验2:完成实验1后,让锌片和铜片接触,观察化学反应.学生看到铜片四周也开始出现气泡,学生依铜与稀硫酸不能产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可以推测到铜片周围的气泡是从锌上移过来的.即铜与锌接触,锌产生的分子能量会转移到铜身上.

实验3:用导线连接锌片和铜片,将电流接在锌片和铜片之间,电流表开始转动,由此可见,锌铜这两种金属若被连接,它们在电解质中就能产生电能.

三、总结数据给予学生启发

学生通过对比实验,能够推测出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还需用启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化学现象产生的规律.教师若要让学生发现化学现象产生的规律,就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化学实验中产生的数据.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这一节课的知识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化学能转为电能必须具备的条件.教师引导学生用清晰的逻辑思维记录实验数据、整理实验数据,学生整理的结果为表1:

表1:化学能与电能条件的实验第一组对比实验Zn与Fe相连,插在稀硫酸中.Zn与C相连,插在稀硫酸中.Fe与Cu相连,插在稀硫酸中.Zn与Zn相连,插在稀硫酸中.能否构成原电池能能能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条件1原电池的电极材料活泼性为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石墨.第二组对比实验Zn与Cu相连,插在稀硫酸中.Zn与Cu相连,插在酒精中.能否构成原电池能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条件2电极必须插在电解质的溶液中.第三组对比实验Zn与Cu相连,插在稀硫酸中,然而不形成闭合电路.能否构成原电池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条件3两极相连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要用科学数据整理的方法启发学生找到化学现象产生的规律,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掌握化学知识.

总结:

化学教师只要能找到合适的启发契机,就能引导学生积极的探索化学知识,本次研究提到的启发教学法的实践可作为化学教师教学的参考.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高级中学

作者:伏秋霞

启发式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篇3:

高中化学学习中启发式学习方法的运用

摘 要:当学生的思维受到阻滞、知识出现中断、学习方向发生偏移的时候,教师的启发至关重要。在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相关教学实际为例,浅显论述启发式教学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关键词:高中化学;启发式;学习方法;有效运用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明确地指出了启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可避免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会出现思维阻滞、知识中断移等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启发就显得极为必要。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会出现偏离学习方向、学习误入歧途等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启发同样很重要。

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启发的重要性更是非同小可。有效地启发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贯通学生的知识、拨正学生的学习方向等。那么,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究竟应该怎样运用启发式学习方法引领学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全面达成教学目标呢?窃以为,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启发要恰逢其时、恰到好处

之所以要啟发,是因为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阻滞、知识出现了中断以及方向发生了偏移。也就是说,在这些情况下,如果教师不及时通过启发干预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那么,学生就不能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正因为如此,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密切关注学生实时学习状况的前提下,恰逢其时、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如果学生的思维很顺畅、知识很连贯、方向很准确,教师切不可对学生进行干预。

比如说,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表(一)——原子结构”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某教师就恰逢其时、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了启发。具体如下:在学生知悉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这一事实之后,某教师进一步启发:“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又是怎样的?”

由此可见,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启发一定要瞅准时机。唯有恰逢其时、恰到好处地启发才能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任何不合时宜的启发都会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生能力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启发要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教师在对学生启发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度,即要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如果教师过多、过度、过滥地启发,那么,就会严重干扰学生自主思维的方向与效度,会有碍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样,如果教师的启发不到位、不够量,那么,启发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也就微乎其微。

鉴于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的时候,不仅要紧扣课堂教学目标,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遵循知识的认知规律等。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够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地对学生进行启发。

举例来说,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化学“化学键(一)——离子键”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形象逼真地展示了氯化钠样品和氯化钠晶体结构示意图之后,顺势进行了启发:“氯原子和钠原子为什么能自动结合形成稳定的氯化钠呢?”教师仅此一问,就指引学生目标明确地深入探究氯化钠的具体形成过程。

显而易见,教师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启发不仅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启发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认知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一个连贯过程。这就好比是登山,学生唯有从低处拾阶而上,方能登顶高峰。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连贯的,所以当学生在克服了一个困难之后,就可以向前迈一步。但是,不可避免地,学生在持续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困难。当学生遭遇新困难的时候,又需要教师新的启发、新的点拨。

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启发一定要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如此这般,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中,最终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还是以教学人教版高中化学“化学键(一)——离子键”这部分内容为例。在学生通过观看完视频实验“钠在氯气中的燃烧”之后,学生对于氯化钠的形成过程有了全面的认识。紧接着,教师又进行了启发,即:“从宏观上讲钠在氯气中燃烧,能够生成新的物质氯化钠。若从微观角度来讲,又该如何解释呢?”在学生学会了从微观角度解释这种现象之后,教师又进行了启发:“那么,钠原子和氯原子又是以怎样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呢?”……

教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启发能够指引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相关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益。

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启发也正是让学生产生疑问,学会思考。据此,学生就能够以这些疑问为“进阶梯”,最终登顶知识的高峰。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显著提升。

总而言之,教师要将启发式学习方法有效地运用到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借此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益,进而发展学生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罗琴.浅谈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进行启发式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4):51.

[2]李霞.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8):88.

编辑 刘瑞彬

作者:韩鲁

上一篇:儿童版画教育的实践论文下一篇:法学教学中的国际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