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法上的教师德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学生从普通基础教育学校进入职业教育院校,不仅有学习内容上的衔接,还有道德行为习惯、生理心理素质、学习情趣方法、家校联系互动等的衔接,这中间班级集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衔接建成温馨快乐、好学上进、和谐共赢的班级集体,能使教育教学工作事半功倍顺利完成。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教师教法上的教师德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教法上的教师德育论文 篇1:

英语文化教学中藏汉双语学生的国家意识培养

摘 要:英汉语言普及教育对藏语造成了事实上的生存压力,加上毗邻区域土著语言危机四伏,藏汉双语教育在模式和梯次上还不够完善,多民族杂居区藏族学生语言上的文化焦虑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了意识形态领域的认同偏差,并进一步导致了文化上的政治冲突,成了地区文化乃至国家安全的一个隐患。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藏族乡土文化,通过乡土文化优越感效应和藏汉英三语文化的积极比较加强国家意识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

关键词:语言;认同;乡土文化;国家意识

一、研究背景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四川省藏区工作座谈会有关“民汉合校”的精神促进了异地藏汉双语办学的迅速发展。四川省汶川县水磨中学就凭借灾后重建的优势资源承担了这样的工作,并从红原、阿坝等县牧区招收了藏汉双语学生八百余人。在语言能力上,这些学生入校时汉语和英语水平都很薄弱;在价值观上,不少学生的中央政府和国家意识比较模糊,甚至存在价值信仰的认同偏差。双语班开办的前两年,双语学生与本地师生之间小矛盾不断,规模化冲突时有爆发,而一旦非藏族教师介入干预,他们就假装听不懂汉语或者故意只说藏语而不予合作。起初我们认为是学校双语办学经验不足造成的,但调查并未发现明显的过错。其后的调查从每次冲突的起因到学生的小学教育逐个进行,最终仍然找不到足够的理由。在几个月的驻校研究中,笔者发现该校其他各民族学生对藏族学生一直都很忍让,即使爆发冲突也极少还手;而这些藏族学生平日也不喜好勇斗狠,相反对各族教师都很尊重,半路相遇也会行大尺度鞠躬礼;至于上课,其他各科基本正常,唯独(汉)语文和英语课上容易表现出烦躁与不安,课堂上肆意啸叫、走动、脱鞋、敲桌子和大嚼口香糖,甚至还对教师搞恶作剧,与课后行鞠躬礼完全判若两人。

二、原因分析

以笔者多年文化教学研究的职业敏感推测,双语学生在汉语和英语课上的躁动不安反映了他们在语言态度(language attitudes)与身份认同(identity)上的敏感与焦虑,这可能与笔者2008年发现的汶川大地震民族学生灾后异地复课存在文化冲突的问题[1]以及2012年提出的“过分强调文化差异,很容易导致学生,尤其是民族学生在紧张、焦虑和排斥中产生文化休克”[2] 有关。换言之,这些双语学生小学和初中所受的汉语和英语教育以语法翻译法为主,很少接受语言之间文化差异的知识普及和跨文化的适应能力训练,在面对各种“莫名其妙”的语言现象时得不到合理的解释,更谈不上与自己的母语文化进行比较,加上从牧区到异地藏汉双语班,办学风格、教学理念乃至生活习惯上均有较大调整,一时无法适应,最终导致语言上的文化和政治冲突。

为慎重起见,笔者又从多个角度与其他科目的任课教师作了交流,并亲自深入到若尔盖、松潘和茂县的藏族聚居区、回族聚居区(这里还有一种古老语言的残存)和羌族聚居区调研,最终又发现这种躁动心态还可能与羌语区的语言焦虑(language anxiety)有关——德国尚且允许移民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将自己的母语作为必修外语或第二外语,而英语成为小学必修课的同时羌语课竟然被取缔了。学龄儿童羌语能力的丧失让有着辉煌历史的古羌人突然在文化上成为一个无根的民族,时刻被语言和族群认同的焦虑袭扰着。羌人的痛苦迅速蔓延到了毗邻藏区,松潘、若尔盖的很多原住民都表现出了对土著语前景的忧虑。“对于世界上大部分人而言,语言之间不平等的权利分配永远是造成语言不安感和语言压迫感的原因。”[3] 尽管藏语保持(language maintenance)在语言人群数量和语言活力(ethno-linguistic vitality)上能够得到足够的支持,但语言人群在经济地位和制度支持等方面的劣势仍然让藏语的前景充满变数。出于本能的对民族语言认同的保护,他们反应异常极端,拒绝学习英语和汉语,唯藏语独尊,甚至认同达赖喇嘛。

三、基于文化教学的实验论证

上述对水磨中学藏汉双语学生烦躁情绪的猜测最终都可以归结到一点——跨文化焦虑。由于此前在乡土文化进课堂的实证研究上,我们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理论基础与教改经验,并预期对缓解双语学生的文化焦虑会有所助益,于是笔者与水磨中学共同申报了课题《藏族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期间,我们对全体英语教师进行了藏文化普及培训,同时深入藏区搜集整理学生的母语文化,并跳过汉语(媒介语)文化直接与英语文化进行比较,以避免学生在文化差异的紧张和排斥中产生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同时,我们将英语课本中所有生僻难懂的单词和语言现象全部换成了藏族的文化元素,并设计了一系列支撑模块[4]。在理论上,我们结合实验成果,对文化导入(cultural introduction)教学法的原则、内容、方法、尺度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证性研究,纠正了以往学术界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5],并进一步提出了“乡土文化优越感效应”和“语言立场”理论体系(叶小军,2013)。经过一年艰苦卓绝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乡土文化导入让双语学生从家庭和社会获得的既得认知在英语课堂上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延续,切实感受到了英语课堂对其母语文化的尊重,“同时也加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吸收与理解”[6],烦躁心理与潜在敌对情绪得到了明显有效的控制,校园规模化冲突从此绝迹,对英语课和英语教师也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学习成绩更是平均提高了近20分(叶小军,2013)。实验证明了笔者对藏汉双语学生文化焦虑的猜测,并且在英语课堂上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但是我们并没有得意于上述成绩,相反学生对英语的热情和学习效能远远超过(汉)语文的情况又让我们对语言的文化安全问题产生了警觉。

四、母语与国家文化安全

过去少数民族自觉自愿学习普通话至少有工具性和功利性目的,于潜移默化中也并未产生过分明显的文化冲突,但随着英语普及教育的推进,少数民族语言的课堂空间被大幅挤占了,语言生态平衡明显恶化。当少数民族语言受到生存威胁时,族语的认同功能(主要是文化的,而非交际的)就会得到加强,汉语作为国语而不是通用语的国家性也会被凸现出来,其政治功能就会被夸大。水磨中学的实证研究表明少数民族语言的生存状况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和外部反应之间存在关联,并且是可能引发社会冲突的,也就是文化问题上的政治冲突。虽然藏语的学校教育得到了有效保障,但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迅速弱化的残酷现实毕竟让人感到不安,而且越靠近民族杂居区,藏语的优势地位(language dominance)就越弱,语言人经济上的劣势地位反而越明显,母语和文化认同焦虑也越严重。

“语言及其文化乃一国之国脉所系,是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质,是国家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的历史与传统的精神纽带”[7] 。最典型的佐证莫过于以色列为了维护国家形象和满足国人对于寻根的需求,成功恢复了作为日常口语已经死亡近二千年的希伯莱语,并作为“全部文化和文明中最基本、最稳定、最持久的构成部分”[8]得到了强化,成了犹太人文化身份和民族认同的基础。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强势高调地普及英语教育的同时却任由少数民族语言从课堂上消失。虽说一种语言消失的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语言认同,但这种认同是有风险的,特别是在当代多元文化社会,这种认同可能是模糊的、多维度的。以本案为例,在羌语严重退化的同时,与成都平原接壤的地区选择了汉语认同,与黑水、松潘接壤的地区选择了藏语认同,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无论中年人还是年轻人都没有真正把自己看作是汉族人或者藏族人,而作为羌族人的族群认同又不如以汉语为母语的回族强烈。羌人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上的遭遇进一步加剧了毗邻藏区的语言生存焦虑和民族危机感,语言上的文化问题逐步升级为文化上的政治问题,这其中就包括不少人英语学得比汉语好,故意挑战汉语作为国语的政治核心地位,加上双语学生的国家意识本来就比较模糊,缺少足够的理解与坚守,任其发展必将导致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混乱以及意识形态的被动。

王宁、孙炜(2005)认为“当前世界上的民族问题,大多与语言有密切关系” [6]。当年印度独立后,各少数民族为争抢官方语言地位而导致社会动荡,最后殖民者的语言(英语)却渔翁得利成了官方语言。本案中藏族同胞很清楚地知道藏语不可能与汉语对抗,故意选择英语来与之叫板,一旦这种情况被广泛复制,很容易演变成语言上的文化和政治冲突。而且,当英语成为升学和职场门槛的时候,“外语实质上已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一些人的受教育权并且影响到了其人生的发展”[9],很多人因为英语问题被迫止步于继续深造或晋升的大门外,进一步恶化了当地本就薄弱的人才水平,并导致经济和文化的连锁反应,最终“语言的弱势”导致了“民族的弱势”[10],地区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又成了国家安全的另一个隐患。

“文化安全的其他方面,无论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还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都没有像语言文字那样成为一个国家文化中最稳定的要素”[11]。在如此复杂的局面下环顾世界,追溯历史,也许我们可以从瑞士的语言国防政策上得到一些启事:面对法西斯的虎视眈眈,瑞士政府宣布罗曼什语为官方语言,从而剥离了该语言区与意大利的身份联系,有效保护了国家领土安全。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放弃外语谋求语言自保已经不可能,关键是我们要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学会应对挑战,尽可能消减对外经济文化交往中产生的负能量。瑞士利用语言规划(language planning)成功化解了安全危机,我们也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根据国情着手制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兼顾的语言战略规划,同时在微观层面的语言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自觉,也就是潘一禾所说的“通过经常的自我反省,真正清楚自己和他人的地位、所属、所有和所求”[12],以让全社会产生对各种负能量的免疫力,或者至少通过外语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不能忽视语言主权和少数民族语言自治。

五、乡土文化与英语文化的抗衡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会通过语言来调整自己的身份以适应所处的环境” [13],特别是跨文化经济活动中,汉语的通用语社会功能是可以让少数民族自然产生“适应性的工具认同”[14]的,但同时Noels(1992)也指出“如果让某个人选择,他或她就会选择最具活力的民族语言群体”[13],这其中就存在一种风险——尽管眼下英语在民族地区的实用性还及不上汉语,但英语的国际国内霸权地位却有可能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和选择。解决问题并不一定要取消英语课,只要顺应语言的文化认同功能,重新确立起少数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的核心地位,建立起两者之间应有的文化脉络,就能从文化认同上缓解当前的语言和文化危机。

“中国具有深深扎根于历史的民族文化,作为国家稳定和统一的基础,这种历史文化根基要比思想意识形态更加坚实”[12]。借鉴Phinney和Tarver(1988)对个人民族身份和民族知识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即有强烈民族身份认同的学生对母语文化会特别感兴趣,我们可以从学生最亲近的乡土文化出发,本着“根在家乡,家在中国”的基本思路,将民族乡土文化导入英语课堂,通过对学生母语文化的肯定,让他们找到更多的母语文化自尊和自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养成对文化差异的普适心态;通过藏、汉、英三语文化的比较,寻求藏、汉语言的文化共性和情感共鸣,谋求藏、汉文化的“大同”格局,从而加强人文教育和国家意识教育。也就是从乡土文化向国家文化衍射,以乡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带动国家意识的培养,并最终与英语文化霸权抗衡。

从过去的实证研究来看,过分强调文化差异,容易导致学生在文化困惑中产生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过分强调文化共性,或者“理解其他民族”,又容易导致认同偏差;相反寻求“被其他民族所理解”,也就是石坚(2012)所谓的“用中国的观点和立场,用国际接受的表述形式讲好、讲透、讲深中国故事”[15],倒是语言学习与文化产品打造的双赢良选。于是我们开始在现有政策框架内着手基于乡土情结和国家意识的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并且以英语乡土教材开发和文化教学法作为主要突破口。

就教材本身而言,校本教材开发不能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兴趣而在文本内容上过分迎合学生甚至有些世俗倾向的需求,必须兼顾统编教材的权威性和校本教材的灵活性。比如,我们在水磨中学的实验就尽可能在确保高中以前单词总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高考毕竟是刚性需求)进行教材的文化内容改编,用反应藏区文化和生活的文本替换原来的内容。就教法来说,教师要在熟悉学生母语文化的基础上(为此我们做了一系列文化普及培训)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完成McDon ough & Shaw(2004)所谓的“匹配”(matching)的过程[16],最终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而对教学过程中的语言文化现象,则应该看成是对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再认识、再学习,“以往理所当然的东西,在学习中被重新审视,重新认识”[17],努力做到以富有乡土特色的英语直觉学习代替规则讲解,在提高英语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寻根意识和国家意识。

当然了,英语课毕竟不是德育课,所有的改革都必须在确保英语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于是我们将藏—英文化直接比较改成了藏—汉—英三语文化相互比较,并且一改过去刻意寻求藏英文化共性的做法,转而营造藏汉文化的大同格局,谋求文化共鸣。举例来说,虽然表面看起来英语和汉语都是SVO结构,藏语是SOV结构,但其实英语的结构是程式化的,不能随意更改,而汉语却不同,SOV结构普遍存在于日常口语中,比如“他北京去了。”“你们饭都吃了吗?”等等。再如,藏族以左为尊,接待客人要在帐篷内部的左边(阳帐),与中国古代“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的历史典故相同。通过这些藏汉文化相融相通的举证分析,学生很容易产生历史文化的共鸣,继而形成共同的华夏历史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实验表明,虽然藏英文化的共性比较少了,藏汉文化的共性认识多了,但英语课堂对学生母语文化的尊重没有变,“乡土文化优越感效应”仍然在发挥作用,因而他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没有受到太多影响,更重要的是润物无声中藏汉英三种文化的博弈能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六、结束语

波兰作家约瑟夫·康拉德一直被认为是从对英语的主动认同发展到对英国文化认同的典范,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整个民族身上,那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汶川县水磨中学异地藏汉双语学生在语言认同上的偏差虽为个案,但该校从青海、甘肃借调的双语教师也存在英语比汉语精通的情况,一旦此类情况在民族地区被广泛复制,语言上的文化问题就可能演变成文化上的政治问题,因此刘跃进才会把语言文字看作国家文化安全的第一个构成要素[18]。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在课堂上,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课堂上厘清民、汉、外三种语言的关系,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文化认同意识,为促进地区文化安全,社会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叶小军.灾后复课需要理性的凸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9).

[2] 叶小军.语言立场及其在藏汉英三语教学中的应用[J].学理论,2013,(9).

[3] 戴曼纯.国家语言能力、语言规划与国家安全[J].语言文字应用,2011,(4):128.

[4] 叶小军.文化导入与英语教学——藏语学生英语学习的思路突破[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4).

[5] 叶小军.外语教学与文化导入——基于实证研究的几点思考[J].黑河学刊,2013,(8).

[6] 王宁,孙炜.论母语与母语安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73-74.

[7] 李克勤,朱庆葆.加强语言战略研究,确保国家文化安全[J].汉语学报,2009,(1):11.

[8] 艾萍.语言安全与民族文化安全[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9,(4).

[9] 王银泉.从国家战略高度审视中国外语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外语,2013,(2):14.

[10] 佟丽莉,田桂荣.采取由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3):11.

[11] 刘跃进.国家安全体系中的语言文字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6):40.

[12] 潘一禾.当前国家体系中的文化安全问题[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8-19.

[13] 吴海英,左雁.从族群认同角度看近年国外少数民族语言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08,(5).

[14] 黄行.论国家语言认同与民族语言认同[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0.

[15] 李希.高瞻远瞩,与时俱进,从国家战略高度规划外语学科发展[J].中国外语教育,2013,(1):60.

[16] McDonough,J & C.Shaw,英语教学中的教材和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6.

[17] 赵洪玮.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与民族性[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1):91.

[18] 刘跃进.解析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J].北方论丛,2004,(5):88.

The Cultivation of Tibetan-Chinese Bilingual Students’ National Consciousness in English Culture Teaching

——Also on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Security

YE Xiao-jun

(Aba Teachers College,Wenchuan 623002,China)

Key words:language;identity;the local culture;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责任编辑 陈丹丹]

作者:叶小军

教师教法上的教师德育论文 篇2:

“两教”对接默契 教育事半功倍

【摘 要】学生从普通基础教育学校进入职业教育院校,不仅有学习内容上的衔接,还有道德行为习惯、生理心理素质、学习情趣方法、家校联系互动等的衔接,这中间班级集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衔接建成温馨快乐、好学上进、和谐共赢的班级集体,能使教育教学工作事半功倍顺利完成。

【关键词】普通;基础;职业;教育;衔接;建设;班级集体;共同体

学生从普通基础教育升入职业教育院校,不但有学习课程内容的变化,还有教育教学节奏的变化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在普通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以下简称:普教与职教)两教衔接中,班级集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接受职业教育院校的学生统称为职校生。本文仅对两教的“手指对接”,如何尽早建成良好的班级集体,提出一些简单的建议:

一、明鉴万里,职教春天倍重“两教”衔接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当前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这次会议的精神,不仅对职业教育,而且对整个教育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可以说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

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具有重大的意义。

近年来,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都上了一个台阶。这些都为职业教育院校取得圆满的办学成果,提供了必要的良好条件。但是要取得成功,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例如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问题、职业院校的道德教育和习惯培养问题等。普教与职教的“手指对接”教育,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研究。

之所以把普教与职教的衔接比喻成左右手的“手指对接”,不但是“两教”知识内容和教学教育形式的衔接,而且是“两教”教育培养人才目标共同体的衔接,是对每一位培养对象的承上启下、修偏归正、继往开来的教育。

两教衔接组织职业教育,及时培养良好的班级集体至关重要。对于职业院校教育中的班级集体,既是组织形式的基层集体,也是相关学科接受教育的群体,又是一群有着共同学习目的和兴趣爱好的共同体。

一个功能健全、健康向上的班级集体,不但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情趣的陶冶、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成果的取得。

二、知己知彼,“手指对接”注重因人施教

普教与职教的衔接不仅有学习内容上的衔接,还有道德习惯、心理素质、学习方法和情趣及家校联系互动的衔接等。当然在这“手指对接”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工作方向,贯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宗旨,从德育、心理、学法和教法等方面做好“无缝”对接和优化教育工作,使学生都能顺利地度过衔接后的转化适应期,尽快融入新校园的学习生活,从而更好地张扬积极向上的个性,健康快乐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前几年,职业教育院校的招生一度困难,各校为了生存,极力招兵“买”马,校方根本就谈不上对生源质量的选择。近年来,也由于“普高热”及初高中生源的逐年下降,职业教育院校的生源相对其他教育院校的生源而言,绝大部分是考分的“失败者”。照例职业教育院校招来的生源是相对统一的教学培养对象,好比什么样的汽车在什么样的道路上行驶,采用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可相对统一。但是也应该看到,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中也有考了高分而选择的,有的是相信职业教育今后的就业创业前途,有的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等原因,造就少读几年书学个技术早点工作而被迫来的,有的是考场失误而无奈来的……,这样一来,导致班级集体中学生素质良莠混杂,针对学生如此复杂的状况,职业教育院校的班级集体管理者(包括班主任、任课老师、班团干部、食堂工作人员和宿舍管理员)等必须及时介入,主动出击,熟悉概况,因势利导,修偏归正,规范行为。了解熟悉学生的个别情况,可以通过试卷摸底了解,私信互动了解,个别谈心了解,旁敲侧击了解,电话家访或面对面家长了解等方法。

在新的学习环境中,相信学生会朝着学校和老师既定的目标方向,改造培养自己。虽然教育部已经重视了“开学第一课”,每年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但是还要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切实可行的细化教育,切莫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班级集体管理者决不要在新班级集体组成时,忙于其他事务而忽视这一点,因为初到新环境大多学生“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三、倡导主流,班级文化充满课余生活

营建上进好学的班级集体,确立人心所向、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班级文化至关重要。班级成员的言行举止、人际环境、班级风气(包括宿舍文化)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宿舍文化及教室布置和卫生包干等是具体反映,班级集体全体人员的日常言行是最终的载体。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激发努力参与的积极性,锻练提高综合素质,班级集体管理者要善于思考,勤于组织,设计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余活动。在整个校园的学习生活中,用文明健康的文化占领指导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并且对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起着潜移默化的倡导作用。

学生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健康向上、和谐团结、干净整洁的宿舍文化,能使学生向着职业教育预定的目标快速前进。

针对学习职业教育这一群体对象,尤其要进一步加强宿舍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宿舍有限的空间里,有更多更好的交流合作,弘扬亮点,遏制陋习,相互感化,取长补短,携手进步,用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引导他们,掩饰污点,重塑自己,保障学生愉快生活,努力奋斗,健康成长。

宿舍与宿舍之间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后,这种潜在的精神催化和极富凝聚力的宿舍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胜利的原动力。通过宿舍文化建设,营造出一种既有传统继承又有时代气息的年青一代的新生活,使宿舍成为学生健康身心、塑造人格、美化生活、培养素质、比学赶帮超的茁壮成长的摇篮。

四、因人而宜,随机应变察视查漏补缺

随着学生的生理变化,照例父母是孩子性教育第一任老师,但是传统父母本身面对少年儿童的一些提问,不知如何面对为好。照例接受过普通基础教育的学生,学校是接受基础性知识教育的主阵地,但是部分学校的性教育课依然形同虚设,不是放羊自学看教材,就是偷梁换柱做其它。但是,日常生活中,电影电视里激情镜头越来越多,报刊杂志上不雅图文随处可见,游戏网络内露骨暧昧接二连三,大街小巷色性服务若隐若现,这就诱导了一些缺少家庭监管、缺乏辨别和自控力的学生另辟蹊径,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尝试欲。

许多家长很少与子女沟通,更不过问子女的青春期内心变化,没有很好地担负起家庭性教育的责任。据调查显示,家长对孩子和异性交往采取不管不问态度的,初中女生占16.12%、高中女生占19.66%、初中男生占19.44%,高中男生竟然有31.25%。当问起如果发生性行为导致怀孕求助什么人时,求助家长的初中女生为56.50%、高中女生61.11%、初中男生占42.06%,高中男生占50.00%。实际上,家长应该在性知识教育方面多下工夫,让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健康成长,跨过青春期的“雷区”。

有的学生残缺家庭关爱和帮教,对异性朦胧好奇,容易受一些言行的诱惑,盲目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越轨。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30.09%初中男生、68.75%高中男生、29.71%初中女生、46.58%高中女生通过网络获取性知识。而66.36%初中男生、40.18%高中男生、67.77%初中女生、41.45%高中女生通过课本了解性知识。此外,中学生获取性知识的渠道依次为教师、周围人,最后才是家长和报刊。同时,58.25%初中女生、87.18%高中女生、50.09%初中男生、79.46%高中男生均希望通过学校上课的方式进行青春期教育,40.39%的初中女生、49.15%的高中女生、35.33%的初中男生、43.30%的高中男生希望以医学讲座的方式进行青春期教育,仍然有33.07%的中学生希望通过网络获取性知识。

调查发现:是否关心性方面的事是青少年性意识发展的标志,在最初关心性知识的年龄上,男女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别,女生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关注年龄也比男生偏小,通常女生比男生早一两岁进入青春期,这就说明性意识是随着青少年性生理变化而引起的,是人生自然发育的结果,尤其“关心性知识”的职校生较多,也许是这群学生早前的学习生活态度和处境而惯纵的。

在调查中还发现,30%左右的职校生有过早恋经历,早恋现象总体情况是低龄化、普遍化和公开化已经屡见不鲜。这就成了职业教育阶段不可违避的教育重点领域和补缺漏洞。

邓小平说:“我们在10年中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发展不够”,而最近二十多年教育的最大失误是思想品德教育重视不够!前些年出现的浙江慈溪职高“摸奶门”,北京顺义五中“脱裤门”,上海一中学惊现“喂奶门”等,从小的方面来说,家长有责任,老师有责任,大的方面是中国教育的失败,是媒体社会舆论导向的失误。媒体社会对一些低俗文化起着推波助澜,使一些人失去了是与非、对与错的鉴别能力。奉劝影视导演们不要再以票房、收视率为唯一追求,不要忘了你们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准则,不要肉麻当有趣、有趣当高雅,贻误百姓了!

中学阶段的学校忙于升学知识的学习考查,没有很好地承担起性知识教育的任务,所以职业教育院校要及时补上性知识教育这一课,不要犹抱琵琶半遮面,用科学的知识释放他们的好奇心,用正确的方法纠正他们的无所谓,用积极的舆论督促他们的随意性,用严重的后果唤醒他们的没关系。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和恋爱观,区分交异性朋友和恋爱的不同界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掌控自身的一言一行。

职业院校应该把学生的青春期性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甚至青春期性教育要首先组织教育。及时纠正职校生不良的性心理、性行为,做到以防为主,以堵为先,以引为辅,防治结合。当前,职业院校性教育可采取“单独开课、部门协作、全员参与、个别咨询”的模式,立足课堂主阵地,加强课余生活正确引导,把性教育知识和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法制教育、体育美育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人心所需、健康有益的活动,增加异性群体间的正常活动,正规交友,常态交往,吸引学生的精力和注意力,使其不良的性心理和性冲动得以宣泄。通过开设性知识讲座和性心理咨询,消除职校生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及时排除职校生性心理方面的困惑,纠正其不良的性思想和性行为,使他们都走上健康正规的交友恋爱轨道。

参考文献:

[1]加强职高生青春期性教育的意见与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2).

[2]中学生获取性知识首选网络.上海:青年报.

本文获2011年江苏省“蓝天杯”二等奖.

作者:贡文君

教师教法上的教师德育论文 篇3:

勤耕不辍立名校 开拓创新洒阳光

黄水英,一个挚爱教育、矢志不改、长期坚守在小学教育岗位上的孩子王;一个本色质朴、无悔无怨、默默耕耘在平凡岗位上的共产党员。她把对教育的真爱、对信念的坚守、对追求的恒常蕴含在普普通通的日常工作中,用平常心书写了一份不平常的美丽。

32年的从教经历,18年的学校管理经验,使她成熟睿智,淡泊从容。心底无私,呕心沥血建设阳光校园;爱字当头,殚精竭虑培育优秀人才。爱老师,她赢得了教职工的敬重;爱学生,她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爱戴;爱事业,她获得了数不清的荣誉。

在教育这块滚烫的热土上,黄水英一步一个脚印,从普通教师到教研组长,到校长、特级教师,她用自己执着的追求,用自己火热的爱心,谱写着奉献者的华美乐章。

一、书海畅游厚积淀

黄水英校长爱书,读书是她每天的必修课。她研读教育专著,阅读文学历史,广读专业报刊,每年做4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她撰写的读书随笔《以书为伴,醉享书香》在国家级刊物《基础教育参考》上发表,散文《又享读书情》博得领导和同事的一致称赞。她说:“开一页书籍,便开了一方画境;闻一缕书味,如闻着一阵花香。”这种对书籍的深沉的、执着的挚爱,奠定了她成为专家型校长的基础,也形成了她独特的处世准则:“得我应得,不为钱累;用我能用,不为权累;享我该享,不为名累;爱我所爱,不为情累。”

黄水英校长用自己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积淀,站稳三尺讲台,成为特级教师。她在一些人醉心于功、名、利的时候,自己伴一盏孤灯,让思想在教海里遨游,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教科研中。她一边钻研教研,一边注重细研笔耕,及时总结教学中存在的经验、问题,写出了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案例100多篇。其中,《常规讲话,莫循常规》在《小学德育》上发表;《让评价与师生更亲近》在《当代教育论坛》上发表;《构建三维教育网络,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在省级刊物《湖南第一师范学报》上发表;《化尴尬为契机》在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上发表,更有多篇论文获省级奖励。

她不光自己读书,还着力推广“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在学校成立“泉声学社”,提倡琅琅早读、无声午读、课外自由读,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她创办了泉湖小学校刊《泉声》,将办刊宗旨定为:“寻访校园足迹,享受亲情呵护,捕捉社会剪影,品尝成长滋味。”其中,《阳光地带》报道学校活动,《烛光点点》刊载教师美文,《岁月珍藏》展示学生作品,《家长之友》倾吐家长心声……每一个版块都文思灵动,情思飞扬。

在她的带动下,读书已成为该校教师的一门爱好,一种习惯,就像树要呼吸,人要吃饭一样自然。每当学校购进一批新书,教师们总是争相借阅,他们不但认真阅读,而且用心摘录,热情写作。打开他们的QQ空间、教育博客,时常能读到他们自己创作的诗歌和散文,老师的新作,成了空间里最美丽的文字。

二、教坛耕耘精提炼

既然选择了做教师,就要思考教育。带着思考上路,才是真正的教育人。黄水英校长深知“离开科研实践,理论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她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贯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课程论,带领学校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之中。着眼于孩子们的素质发展,提出一个个新课题,坚持实践、研究,不断探索创新。

2006年,黄校长她积极参与研究了湖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的“家长教育培训社会化研究”,任领导小组成员,研究小组副组长。10月,她主持研究的德育课题“单亲、再婚家庭教育问题研究”在株洲市立项。现都已顺利结题。2011年11月,她主持研究的课题“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立项为湖南省“十二五”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正在积极实践研究中。黄水英校长通过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并及时把课题发展的最新动态转化为新鲜生动的教学经验。

黄校长积极带领全校教师大胆地开创教育的新天地。把教育定位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点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方法途径的探究。她坚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详细记录师生的双边活动,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对各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具体指导,还深入教研组和老师们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她爱教育教学,力求构建生动、活泼、高效的现代课堂。针对目前许多课“满堂灌”、“满堂问”等低效现象,她提出了彰显学生主体,构建自主高效课堂,引领学生一生发展的课堂16字方针——大胆大声,敢想敢问,善听善辩,能结(小结)能展(拓展),被全校教师广泛接受并认真实践。她提出的16字方针根植于以下几点:

⒈以生为本,突出主体

黄水英校长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传统教学多为老师主宰课堂,三尺讲台前,是师者滔滔不绝的讲解和绵绵无尽的灌输。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呼声越来越高。可由于传统教学的根深蒂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总是放不开手脚,时不时就把学生的自主权抢过来。老师的“主导”仍是“主宰”的翻版,学生的主体也多流于形式。结果却适得其反,你越是干预得多,学生的思维就越放不开。于是,黄校长适时提出了16字方针,完全尊重学生主体,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尝试,大声表达,敢于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善于争辩,能够小结,能够拓展。学生只要以如此情态活跃在课堂,以主人翁的风貌展现在课堂,课堂教学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方针,彰显了学生主体,诠释了生本理念,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⒉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在课堂上,黄校长看到,面对老师和众多同学,有的学生胆小害怕,即使开口也不自信,声音小听不分明。针对这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她首先提出 “大胆大声”,不管说的质量如何,先要大声开口说话。为了言之有物,以疑促学,要求学生“敢想敢问”。学生思索了,质疑了,并把思考和疑问都表达出来,课堂就有了生机,有了情趣。

现在的学生,一部分孩子害怕出错,羞于表达,只做一个被动的听者。一部分学生乐于表达,喜欢唱主角,但自己说完后便如打了胜仗的将军,感觉大功告成,不会静心凝神再去听取别人的发言。基于上述几点,黄水英提出 “善听善辩”,即以自己的思考去分析别人发言的正误,同时对不同观点予以辩论和更正。这样,教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结能展”是课堂的最高境界。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往往要进行提炼,如一个算理,一种方法,一段结语。有时在此基础上要延伸拓展,如类比,迁移,课内向课外展开等等。这些较高难度的环节,以前多是由教师完成,而她要求学生“能结能展”,实现了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由被动接受到主动研学的根本转变。

从“大胆大声”到“能结能展”,黄校长始终抓住学生这个主体,紧紧围绕自主这根主线,从形似到神似,从过程到结果,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⒊便于操作,利于评价

在教研教改的园地里,目标导学是一枝亮丽的奇葩。一节课先将目标交给学生,再围绕目标进行学习,不转圈圈,不走弯路。在这里,黄校长要求执教老师也将这16个字先抛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这是在课堂上的总体要求,是优质课堂和优秀学生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一步一步实现这些目标。寥寥数语,便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依托,指明了方向。

有了16字方针,评价自主课堂就有了标准,“大胆大声 ”“敢想敢问”一听便知,“善听善辩”“能结能展”一看就明,不用纷繁复杂,只需对号入座就见分晓了。

⒋立足课堂,放眼一生

16字方针提出后,黄校长把它分为四个层面,在各年级贯彻落实。一年级把“大胆大声”定为必须达成的目标,其它目标鼓励尝试;二年级要求达到第二层面——敢想敢问,后面的目标鼓励尝试;三四年级要求达及第三层面——善听善辩,提倡尝试“能结能展”;五六年级便要求16个字全面落实了。

在实施过程中,泉湖小学的老师还关注学生态度、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例如:在“大胆大声”发言时,提倡抬头,挺胸,面带微笑。在“善听善辩”一环中,提供参考句式,如:“XX同学,我想请问你……”“谢谢你,我明白了。”“我有不同意见,可以说说吗?”“我赞成你的看法,不过还想补充一下”等等。这样的课堂,真正成了学生锻炼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的自主意识强了,创造思维活了,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他们既不会人云亦云,也不会独断专行,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黄校长认为:“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自主课堂练就的这些,必将让学生受用一生,它铺就的,是一条名符其实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通过实践,课堂16字方针已深入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心中,自主学习已成为课堂上必不可少的环节。几年的实践证明,贯彻16字方针行之有效,行之有乐。市教研室专家来学校听课,对泉湖的自主课堂啧啧称赞,说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走在了全市前列。教育局期末进行质量抽测,学生的成绩年年名列前茅。毕业班学生升入初中后,不管在哪所学校,都在各类活动中崭露头角,其学习、组织、管理和引领能力令人刮目相看。一大批年青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业务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逐步提升。教师们的论文、课件、教学案例、教学竞赛中在省市级频频获奖。学校的教研活动的成功经验和成果,也多次得到推广和辐射,学校的社会声誉越来越高。自主课堂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促成了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三、阳光管理显特色

泉湖小学地处醴陵城区,现有师生一千余人。黄水英校长从专家的角度提出了“六年引领一生”的办学思想,让师生在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感受人本的温暖,书写发展的佳话。

思想是行动的先驱,行动是思想的载体。怎样让办学思想落到实处,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呢?黄水英校长在思索,在寻找……

陶行知说:“学校放在阳光中,必能生长,必能继续不断地生长。”阳光代表着光明、温暖、多彩、活力、简约、热烈、生机等等。光明——寓意对公平公开公正等真、善、美的追求;温暖——包含悦纳博爱、幸福快乐的人生体验;多彩——那是对多元价值的尊重和对创新精神的欣赏;活力——向征积极向上、自主发展的生活态度。这不正是现代教育的显著特征么?于是,黄水英立足校情,谋求发展新路,想到了让“阳光”作为学校文化的主题元素,兑现了让孩子们“阳光快乐每一天”的教育承诺,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最大限度的增值发展,让学生学业成功的同时,实现了精神、性格的华美转身。

经过多次考察,反复论证,2011年2月,黄水英校长确立了泉湖小学打造阳光校园发展路径,将“阳光”作为学校文化之魂。同时梳理出了阳光校园建设体系——以“六年引领一生”为指导思想,分六个板块开展工作:阳光文化,阳光德育,阳光课堂,阳光体育,阳光心理,阳光校务。其最终目的是,促成师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即:

这六大板块各有方案,各自行动,又相互交织,相辅相成。每一个板块都阳光灿烂,每一个设想都情思飞扬。

⒈崇尚阳光,自主快乐的校园文化体系

泉湖小学在黄水英校长的带领下以“六年引领一生”为核心,打造了以感染教育为重点的校园文化环境,精心创设泉小师生原汁原味的校园文化,让有形无形的文化自然流淌,做到目之所及都带有教育性,让学生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如让墙壁说话——走廊文化、班级文化;让标语唤醒——垃圾箱、花坛、洗手池旁的“温馨提示”;让花草传情——号召全体学生对花坛、树木进行领养,让学校里的每一棵树都有了小主人。同时鼓励师生参与校园文化的原创。现在,学校不但有自己提出的办学思想“六年引领一生”,自己提炼的自主课堂教学16字方针“大胆大声,敢想敢问,善听善辩,能结能展”。也有自己创作并获得省一等奖的校歌——《飞向未来》。每天清晨,悠扬的校歌开启一天的音乐之声;每个黄昏,师生踏着校歌的节拍告别校园。还有自己创立的校刊、校报——《泉声》。广播里有自己编制的《泉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歌》,宣传窗中有自编的校本教材《三月踏歌》,教室里有学生自编的板报和手抄报,操场上有自创的古风遗韵课间操,墙壁上悬挂的是师生共创的画作,花坛、走廊、楼梯间装点的是师生自创的温馨提示语。

⒉博爱友善,人本和谐的阳光德育

泉湖小学的“阳光德育”以“四大支柱” ——尊重、理解、赏识、激励为核心理念;以 “管理自治——活动自主——行为自律——精神自强”为德育的基本模式。引领学生 “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阳光一点点”。尤其是养成教育,做得特别出色。

为了实施养成教育,该校推出了“一二三四五六”方略,即:定准一个基调:六年引领一生。平衡两手力度:一手抓学生的智力因素,一手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三园”氛围:将学校建成美丽的花园,快乐的学园,温馨的家园。把握四个教育点:以课堂为立足点,以日常行为规范为切入点,以社团活动为生长点,以校外实践为升华点。打造五支队伍:打造一支管理与业务双优的行政领导班子;打造一支认真负责,能力出众的班主任队伍;打造一支敬业乐业,业务过硬的学科教师队伍;打造一支自主自治,积极进取的学生干部队伍;打造一支热心教育,热爱孩子的校外辅导员队伍。实现“六子”联动:举旗子,做样子,出点子,搭台子,压担子,奖牌子。

⒊轻负高效,多元发展的阳光自主课堂

泉湖小学的“阳光”课堂注重师与生的和谐——如温馨、爱心、民主、平等,教与学的和谐——如立足“三维”目标,放眼多元发展,轻负与高效的和谐——如崇尚简约,多快好省(多:笑声多,掌声多,欢呼声多;快:快速,快捷,快活;好:设置目标好,达成目标好,反馈目标好;省:省时间,省精力,省资源)。

“大胆大声,敢想敢问,善听善辩,能结能展”的16字方针突出主体,关注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科教师积极贯彻,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孩子们在老师的组织下,漫步在学习的殿堂,沉浸在书籍的海洋,徜徉在创作的乐园,享受学习和创作带来的乐趣。

⒋全员参与,凸显活力的阳光体育

泉湖小学树立 “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推出 “我阳光,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阳光体育口号,保证“阳光锻炼一小时”活动,全员参与体艺二加一。阳光腰鼓、大课间操成了学校的亮色,得到领导和专家的广泛赞誉。每天清晨,操场上跑步、打球、操练的师生,是校园里一道生动的风景。运动,已成为泉湖学子的兴趣爱好!健康,已成为泉湖学子全面发展的不懈追求!快乐,已成为泉湖学子成长过程的伴奏音符!

⒌积极平和,“三性”并茂的阳光心理

学校还接纳了“葆有天性,启蒙心性,尊重个性”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灵课堂,心灵讲坛,心灵案例剖析,建心灵工作坊,评选心灵天使等活动,让师生掌握完善自我心理素质的基本常识,构建阳光心理。

⒍崇尚“三公”、民主平等的阳光校务

“公平、公正、公开”是阳光校务的核心词。泉湖小学明确了15项校务公开内容,大到学校发展规划,重大决策,评优评先,财务收支,小到学校财产保管情况。有的在职代会报告,有的在校务会、家长会上报告,也有的通过公示栏、意见箱、监督电话等予以公布和监督,做到大事有人管,小事有人提。对学校发展、改革方案、重大建设、教师奖金、学校财务、食堂管理等大事,进行集思广益,采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方案草案—职代会审议—最后通过”的程序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

不同的教育土壤孕育不同的教育理念。走进泉湖小学,你会深切地感受到阳光教育理念的魅力。阳光教育关照生命本质,回归教育本真,以师生发展为本,以自然有效的引导和鼓励,激发教育对象的内在潜质,让教育教学活动焕发蓬勃生机,使快乐、激情、活力成为校园内最普遍的教育符号。

仙岳巍巍,渌水悠悠。在泉湖小学跨越发展的今天,黄水英校长正在用自己最博大无私的爱,书写着学校和谐发展的锦绣诗篇。泉湖人正紧跟时代的步伐,激流勇进,追求教育的幸福,收获奋斗的快乐;用太阳般的笑容去照亮学生灿烂的心,用和谐的音符去创造更美好的景致!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

作者:激流

上一篇: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控制论文下一篇:体育活动农村小学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