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英语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越来越多地与国际接轨。因为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外经济文化从不屑于中国市场而转变为十分重视中国市场。大量的国外资源涌入,使国人见识到了世界。因为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人也开始走向世界,像国外展示中国人的风采。此时,学好英语这种国际化语言已经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再以过去的英语方法教学显然已经有一些不合时宜了。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当代英语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当代英语教育论文 篇1:

基于语言供需理论的中国当代英语教育政策分析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地纵深发展,不同语种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日益重要,语言政策的经济性将进一步迎合市场的发展和需要。基于语言经济学研究的语言供需理论为语言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一个合理、有效的分析工具,同时为语言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提供科学的分析依据。

[关键词]语言供应 语言需求 语言政策

一、引言

在当代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重要性的提高,人际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重要,而沟通的工具非语言莫属。就经济个体而言,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能力又集中表现为各国之间的贸易沟通能力,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也就日益突显出其经济性。格林在考察语言的经济属性时把供求关系应用到语言上,并首次提出“语言类产品和服务(language-specific goods and services)”的概念。语言类产品在快速发展的中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魅力,英语学习的热潮早已从我国沿海大城市蔓延到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乃至偏远落后的县城,目前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

二、语言供需理论

首先,“供应”和“需求”并不适用于语言内部结构本身,而是适用于语言类的消费品或服务、非物质类商品或体现语言相关特征的生产要素(如英语电台、英语阅读资料等)。格林将其称为语言类商品(language-specific commodities)。[1] 因此,语言政策关注的是语言类产品的供应和需求,而非语言本身。

格林指出语言的供需即语言类商品的生产者(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在某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出售(购买)的商品量,并给出了影响语言供需的要素。[2]从需求来看,商品价格的变动、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可替代产品和服务价格的改变(如税收),以及旨在改善人们对待目标语的态度或增进偏好而举办的宣传活动都会影响语言市场商品的需求。从供应来看,语言供应的成本和技术水平、生产者的预期目标会影响供应量。因此,政策选择的有效性不但取决于干预程度,而且还取决于供求决定要素的值以及供求曲线的形状和位置。

描述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可用一种分析性很强的工具,即商品数量相对于市场价格而改变的敏感度。这两个数量都用百分比表示,其比率称为价格弹性。价格弹性对于供应双方都有很关键的作用。如果市场对语言类商品的需求对于价格改变不是很敏感,即存在刚性需求,那么即使某语种的少儿图书的价格大幅上涨,也不会导致父母购买该类图书的意愿下降,或者转而购买其他语种的同类书籍。反过来,市场价格猛跌对于需求者而言也不会产生很大的正面影响。这也就启发语言政策制定者,要想提高对某语种的需求,就必须要投入更多的社会公共资源。另一方面,如果供给对市场价格不敏感(即供给无弹性),这意味着即使某语种儿童图书的价格上涨,生产者也不会出版更多该语种的书,这时会出现对应的情况,即需求推动型措施无效。

三、我国英语教育政策的现状和问题

1978年以后我国外语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英语教育发展更快。1979年3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外语教育的通知,指出语种分布要有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提出“当前主要的任务还是大力发展英语教育”。1982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外语教育的意见》提出:“中学语种设置,从全国来讲,以英语为主。”但是并没有提供一个准确的英语人才培养方案,这也就是多年来对英语教育盲目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3]我国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实际上是有限的,全民英语教育形势下被证明出很多学习者很少有接触英语的机会。因此,我国的英语教育应属于英才教育(elite education)而不是通才教育(liberal education)。[4]随意夸大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将会导致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和语言教育市场的紊乱。现今的教育体制错误地要求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要接受英语教育而且历时整个国民教育系统无疑是人力、物力的浪费。

可以说,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覆盖大中小学英语教育的“一条龙”政策。[5] 关于这一问题,复旦大学的蔡基刚教授近期在《外语研究》2010年第2期发表的文章《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向专业的因素分析》中已将问题很详细地作了分析,他尤其分析了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之间界限模糊,从而使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重复教育问题。[6] 在我国,中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大多数学生基本都在出生地完成中学教育。而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学生面临着重新择校,而又有一大部分学生是跨区域择校,学生的流动性越来越大,但由于英语教育资源的地区差异和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不同,我国整齐划一的教学大纲很难符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这也就使得我国英语教育的一条龙计划很难实现,无可避免地出现重复浪费教学资源的现状。

四、对策

(一)在全面覆盖式的英语教学问题日益彰显时,我们有必要运用语言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语言政策分析方法评估国家宏观语言政策的效果及其长远影响。制定语言政策时要考虑语言的内部经济性和外部需要及可能,国家的语言政策同样要以市场为导向,辅之政策的宏观调控才能更有效地保证语言政策的科学性。政府可以把英语看成一种资源并将对英语的投资列入财政预算、决算的范畴。美国对外语教育投资和外语人才需求方面的精确预算和规划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哈蒙德在《华盛顿笔记》(Washington Notes)中对国会图书馆所需外语人才的数量和各个部门所需的外语技能都作了较详细的说明。[7] 如果我国政府部门和事业部门也能对各部门所需外语人才进行规划,并与教育部门的语言教育规划进行对接,同时把私人部门的需求留给市场自行调节,这就可以使外语教育走上一条方向明确的道路。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对外语教育有的放矢的培养目标来改变我国英语全民化的现状。

(二)在既定的以需求作为课程设置的导向下,为使英语教学投入和产出趋向平衡,可以通过减少时间和金钱的重复投资来优化英语教育的供给模型。减少时间的重复投资,就是要选择好学生接受外语教育的最佳时机。据大量的调查数据证实,英语学习的早龄化其实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大多数早学英语的学生到初中毕业时就基本不再体现其优势。相反,如果能在小学阶段打好母语基础,把基础英语集中在中学的6年学习中,到了大学就可以很自然地进入双语学习阶段。这就需要政策制定者把目前覆盖整个大中小学的基础英语学习“长龙”计划缩短,制定6年学好基础英语的“短龙”计划。

五、结语

语言供需理论为语言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提供了科学的分析依据,基于市场需求的语言政策将更有利于语言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虽然国内的语言政策研究起步较晚,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都比较薄弱,但与此同时,这也具有一种后发优势。国外的实践和经验表明,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能很好地应用到语言政策的研究中来。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数量的语言学习者,科学合理的语言政策必将为蓬勃发展中的中国经济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 参 考 文 献 ]

[1] Grin, F. Supply and demand as analytical tools in language policy[]. In Albert Breton( ed.), Exploring the Economics of Language[J]. Ottawa: Department of Public Works and Government Services Canada.

[2] Grin,F. Language Planning and Economics[]. Current Issues in Language Planning,2003,1-64.

[3] 胡文仲. 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得与失[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4):245-251.

[4] 朱春敬. 用语言规划理论指导我国的英语教育[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9-42.

[5] 江桂英. 中国英语教育:语言经济学的视角[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6] 蔡基刚. 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因素分析[J].外语研究,2010,(2):40-45.

[7] Hammond, D. L . Washing notes: Foreign language careers at the Library of Congress[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65(4), 387-392.

[8] Auerbach E. R.Making meaning, making change: Participator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adult ESL:one step forward or two steps back?.[J] Tesol Quarterly,1992.

[9] Magendzo,A.The application of a cultural analysis model to the process of curriculum planning in Latin America[J].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988.

[责任编辑:雷 艳]

作者:彭莉

当代英语教育论文 篇2:

浅说当代学校英语教育怎样从托福考试中借鉴经验

摘要: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越来越多地与国际接轨。因为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外经济文化从不屑于中国市场而转变为十分重视中国市场。大量的国外资源涌入,使国人见识到了世界。因为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人也开始走向世界,像国外展示中国人的风采。此时,学好英语这种国际化语言已经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再以过去的英语方法教学显然已经有一些不合时宜了。所谓的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恰恰是与国际交流的障碍。提高英语素质是一方面,但同时教师又有繁重的课业任务,怎样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和提高应试分数之间找到平衡呢?美国的英语测试考试托福给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英语 托福 借鉴

托福是美国大学为检验他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儿设立的一项考试。因为英语是美国母语,所以在美国几乎谈不上英语教育,因此,导致了中美两国在英语考试的设计上有了很大的差异。我国的英语教育专家们很早便注意到了英语教育的素质教育问题,提出了摆脱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的口号。但多年来收效甚微。前一阵一位央视记者在节目中采访外国领导人而所说出的口语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吐槽,其口语差到了连国人都不忍听之的地步。连央视记者的口语水平都如此参差不齐,足见我国英语素质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托福考试却没有被这个问题所困扰。一般来说只要托福考到高分的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素质都不会差。而不像中国英语教育之下,即使平时考到高分,但其英语总体水平并不一定高。托福相比国内的英语水平测试来说更能测出学生真正的英语水平。其一是托福真正地把听说读写四大板块考试的内容量化。其二是托福考试的内容有迹可循。在一个整体的大框架内使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明确努力的方向,以便于迅速地提高。

谈到托福的框架,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中国考试的大忌:托福考试拥有题库。考过托福的人基本上都看过机经。而所谓机经就是考过托福的人将考过的试题回忆出来并写下来。因为这些考过的试题有很大的机会会从新再考。而不像中国的考试每一次考试都会出新题。第二层含义是所有的题都有个固定套路,考生只要顺着托福出题的套路走下去,基本上不会失去太多的分数。下面本文就从听力与口语两项中国英语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来讨论从托福考试中可借鉴的经验。

第一是听力,在大学里大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一大早一群学生手握收音机在树林里听VOA或者BBC。这也是中国教师在进行听力教学时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多听。即对一大段语音材料囫囵吞枣般地多听。而在听力课堂上也是以做题为主,短短45分钟听过即可。对学生听力很难有所帮助。一是学生几乎很难拿到当天播报的VOA或者BBC的文本材料,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哪句话没听清的话,也没机会纠正自己,所以不可能有提高。所以我们可以从托福培训中汲取经验。因为托福培训时间短暂,所以除了在课堂上传授技巧外,更重要的就是指导学生课下练习。在听力课下练习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就是大量的文章听力练习,而听力材料则得到相当大的重视,听力材料要求像做阅读题一样深入理解,并且像做口语练习一样大声朗读。等学生熟悉听力材料内容后再进行听力练习。这样使学生十分明确地知道自己在听什么句子,什么单词。从而达到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英语听力的目的。比起中国课堂上漫无目的的听力练习,这种方法要行之有效得多。

第二是口语。口语在中国英语教育中向来不受重视。中国人的英语口语在国际中的口碑向来不好。其一是汉语和英语的发音机制不同,汉语抑扬顿挫都有规定的声调,不得逾越。而英语语调则极少有规定。在英语学习者当中流传很广的一个故事就是: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始终分不清“上海”和“伤害”这两个单词的发音有何不同。向来如行云流水般的英语由发音铿锵有力的中国人来发音自然显得太有棱角了些。二是汉语中极少有元音和咬舌音等发音。而在英语中此类发音又常常出现,所以这也是英语国家人士总觉得中国人发音懒的原因。口语教学在中国英语教育中向来比较薄弱。多为上课前几分钟请两位学生进行一些日常对话。同学之间事前排练好,难以锻炼其反应能力。或者是请学生讲述一篇小短文。而学生多是事前准备好再到课上背诵,同样很难锻炼其口语能力。而中国英语考试基本上不涉及口语,以至于教师在课堂上对英语口语的重视也是不足的。

但高考英语已然改革,现在教育可以相对地把英语教育当做一种素质的提升而不是为高考拿高分而忽略学生的英语素质的教学了。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中国人越来越多地登上国际舞台。如此一来,青年人的英语水平则代表了整个国家形象,而不仅仅是卷子上的分数。因此,就口语教育而言,从托福这种国际化英语考试中借鉴经验是十分可取的。

一是口语的自由度发挥。在托福口语考试中,每当出现一个题目,考生要在一分到一分半之内迅速组织好语言,在两分钟左右的规定时间内说完。这样的话大大得提升了考生的语言反应能力,而不是课堂上那样背书般地练习口语。其作用基本等于背课文,而对于口语则毫无用处。而在现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对话基本上不会打草稿。熟悉中国校园口语教育的学生自然会有些应付不来。这也是中国英语一直以来被取笑为哑巴英语的缘故之一。因此,教师应借用托福的方法教学,在不提前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口语练习,展现并锻炼自己真正的英语水平。而不是在课堂上事前准备,在日常对话时反而因反应不过来而显得磕磕巴巴。二是和听力考试一样,在一定的模板下供学生发挥。如在托福口语考试题中,除第一、二题是给既定题目自由发挥外,第三题是恒定的两人讨论一事是否恰当,第四题为名词解释,第五题是两人对一件事的两种解决方法那种更好,并且选其一。第六题则是名词解释。这样,在答题框架相同但内容不同的情况下,学生既可以按自己的英语水平发挥,又不至迷失方向,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三是将听力引进口语,在托福考试的口语题中,有几道题的题干并非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二是听力材料,这样可以使考试更贴近日常口语运用环境,使学生水平得到综合性提高。

参考文献:

[1]马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与托福、雅思的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2]武和平.从托福模式到雅思模式的嬗变——兼谈我国外语测试改革,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3]陈爱霞.高考英语福建卷与新托福考试的比较研究,福建师范大学.

(责编 田彩霞)

作者:张赫然

当代英语教育论文 篇3:

解析当代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大学在学习环境、学习模式等方面均不同于中学,大学英语是当代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在英语听、说、读、写各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认为,当代大学英语教育工作主要存在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态度、学生认知、教学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广大高校应深入了解高校学生英语水平并分析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着重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从英语读写、听说及写作多个方面进行改善和调整,全面提升大学英语教育质量。

关键词:当代大学 英语教育 问题 对策

一、大学英语教育现状及问题

英语教育相比其他教育工作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英语教育承担着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素质教育等多项重要任务,是促进东西方文化、科技、思想交流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所需英语语法及句型等基本知识已于中学时期基本学习和巩固,但我国中学时期的英语教育工作过分注重应试教育,导致大多数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运用能力十分低下,加之中学与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的巨大差别,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逐渐懈怠英语学习,对英语教育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高校英语教师也“深谙”大学生英语实际水平和学习心态,以得过且过的心态完成大学英语教学工作。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校连年扩招,高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整体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明显下滑,部分大学生甚至连基本的听、说、读、写都达不到要求,教学效率严重受到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影响,这种问题在大班英语教学中更为明显。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育工作主要存在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态度、学生认知、教学环境等方面的问题,集中表现为教学方式陈旧、学习氛围不浓厚、教学效率低下、培养方向存在偏差等方面。英语教学过程中,仍然延续了中学时期的单方面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尽管很多高校教师探索和尝试了新的教学方式,但并不能有效带动学生学习和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仍是被动应付教师的要求。另外,高校英语教学处于职业化与生活化之间的灰色地带,没有明确的教育方向和定位,让学生对高校英语教育模式和内容既有不同于高中的陌生感,又找不到具体的方向感,致使高校学生入校之后找不到明确的学习方向,严重阻碍了高校英语教育的顺利进行。

二、当代大学英语教育改善对策

(一)调整教育主体,注重个性发展

当代的大学教育延续了中学时期的单方面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尽管很多高校教师探索和尝试了新的教学方式,但并不能有效带动学生学习和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仍是被动应付教师的要求,应明确当代大学英语教学中师生“不平等”的问题,应将学生作为教学体系的中心点,确定学生绝对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喜好,尤其是语言学习方面,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每个学生都在独一无二的成长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一套思维体系,在实际英语教育中的看法和思考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化、创新性的思考,充分尊重学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方面。

(二)以阅读带动英语教育

在英语学习中,阅读是一项基本技能,较强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学生对英语的掌握,阅读能力与其它技能交互作用,能带动其他几项语言技能的发展, 同时也为更高的语言成就铺平道路。大学英语教育中应将学生看做英语阅读知识的自主构建者,尊重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和思考中的自主地位,教师仅仅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者地作用,让学生在英语阅读中自主形成阅读思维及构建英语知识体系,建立自己独有的知识背景,依照自身喜好相应地扩展某一方面的阅读,积累自身阅读经验,以良好的阅读习惯带动英语教育的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师生、生生对话平台

大学生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所以教师要做学生的伴游,而不仅仅是导游,正确地定位自身角色,从根本上尊重学生,适当进行师生角色互换,有效引入讲授教学之外的对话教学、交流活动,使讲授、对话、提问、交流有效衔接,进而建立起英语阅读教学中师生、生生对话平台,在这样的对话平台之上进行清晰的学习策略培训,在对话中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进行学习,并实践不同的学习策略,可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引导学生建立起英语阅读学习中的对话意识,生生之间的相互对话能够及时交流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相互解答、相互促进,师生之间的对话能够启发学生学习方法、促进教师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的更新和调整,使整个教学过程活化。

总之,英语教育承担着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素质教育等多项重要任务,是促进东西方文化、科技、思想交流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英语教育应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及模式,从根本上尊重学生,注重讲授教学之外的对话教学、交流活动,使讲授、对话、提问、交流,促进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盛仁泽.教育生态学视野中的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4(6):134—137.

[2] 陈玢,陈明芳,彭石玉等.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问题初探——湖北六所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调查报告[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3):483—484,487.

[3] 刘国辉.国际视野下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0(5):261—265.

[4] 曾小玲,张学进.大学英语文化教学问题与策略——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J].琼州学院学报,2012,19(3):89—90,88.

作者简介:罗伦全,男,汉族,四川甘洛人,1959年2月出生,现任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英语教授。四川省应用外语研究会常务理事,兼任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罗伦全

上一篇:中职英语教育论文下一篇:数字文化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