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技论文范文

2022-05-09

第一篇:当代科技论文范文

科技文化与当代创新型国家建设

摘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理论是党立足国情做出的重大战略,通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力量和创新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奋斗。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离开了适合并且能够积极推动创新活动的文化环境,自主创新能力就难以实现。为了更好地建设当代创新型国家,我们必须要重視新时期科技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将科技文化建设融入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开创科技文化建设的新境界。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科技文化;内涵;意义

党提出并不断发展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是党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决策,同时也是我国全面发展中的一场重大变革,体现了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技文化不仅是有科技含量的文化,也是具有自身发展规律,与经济、政治发展协调一致的文化,它的发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关于科技文化的基本内涵问题

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而科技文化作为一种特色文化形态,它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历程积淀而成的。科技文化表现为理论形态的科技文化和实践形态的科技文化:“理论形态的科技文化是人类观念地把握外部世界的思想结果,是人们对于外部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也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理性精神、怀疑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协调精神的最集中体现。实践形态的科技文化(即科学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文化样式),是人类在以区别于动物的方式改变外部世界、不断建立属于人世界的活动中最具有人类学意义的部分。它不仅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物质基础,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社会空间,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而且在最根本的意义上影响甚至决定着人类其他一切活动(包括道德、宗教、艺术等活动)的深度、广度和运作方式”[1]。纵观人类科技文化的发展历史,它是近代科技革命的产物。西方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打破了长期以来“地心说”的统治地位,虽然该学说仍有局限性,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改变了科学对自然的思考,也改变了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思考,传统的宗教神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从神学中得以解放,不同于封建愚昧的一个崭新的世界从此拉开帷幕。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2]602,在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科学既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之源,也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在他们看来,“自然科学每前进一步,就是为人的解放做一份准备,也是一场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2]602。

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在全球竞争中日益成为主导力量,更成为改变世界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程度丰富了人类的物质财富,提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明水平。邓小平曾言:“当代的自然科学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效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3]生产力能够作用于生产过程,渗透于生产力要素和生产构成要素之中。而科学技术作用于劳动对象,科学技术及其文化内涵影响了人的理解和思考习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从潜在生产力转变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越来越短,在生产过程中作用日益突出,甚至成为决定性要素,从而成为科技革命中推动生产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及其文化内涵在对人们生活领域各个方面发生重要作用的同时,其快速发展也为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新技术、新媒介、新内容,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例如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论坛、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信息传播从“点到面”向“点到点”直接传送。人们的交流方式日益多元化,接收的信息更加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作为一种高级形式的文化,科技文化既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正确反映,也丰富和提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从整体上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卡西尔经典地概括为“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它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才可能得到发展的非常晚而又非常精致的成果。……在我们现代世界中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相匹敌。它是我们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被看成是人类历史的最后篇章和人的哲学的最重要的主题。”[4]

二、深刻认识科技文化建设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意义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发轫于20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以及其所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推动社会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了巨大而影响深远的深刻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发展,但我们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大量投资和消耗资源取得的,这种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不能继续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依据我国现阶段国情,从实际出发,深刻分析世界科技革命的特点,做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性决策。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需要加强科技文化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一)科技文化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基础作用

当今社会,知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纵观世界主要经济大国发展历程,谁在知识与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突破,谁就能够在国家竞争中占有优势。

从科技文化的构成可以发现,科技文化蕴含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深水区、关键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将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原动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二)培育创新型人才

我国科技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虽然差距在逐渐缩小,但整体上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学研究实力有待提高,高端人才缺乏。人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科学技术的传承者、创造者和体现者,大量优秀人才的聚集才有科学研究实力的提高。选择走建设创新型国家道路,我们必须培养大量的具有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而科技文化对创新型人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科技文化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科技文化体现人的精神状态和能力,人受科技文化的影响,不仅思想和观念得以解放,并且生活质量水平显著提高,通过增强人的主体性,提高自由度、拓展发展空间,相应的精神境界也一同提高。

第二,科技文化启迪人的智慧。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是人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科技文化是一种理性文化,在人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并且提供了思想方法,促进人认识水平的提升。

第三,科技文化促进人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方式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科技文化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思维方式受所处时代的科技进步与科技文化水平的影响。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5]437

第四,科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弘扬,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极大提高,人们的必要劳动时间得以缩短,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自由空间;劳动时间、劳动形式的变化为人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三、充分发挥科技文化建设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作用

在新时期,立足时代背景,国家制定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的。而具有创新性、发展性、开放性的科技文化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科技文化的创新性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科技创新的本性就是创新性,科技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科技的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最终都是从批判和创新开始并相互作用地推动着科技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创新主要分为知识创新、思想创新、方法创新以及体制创新等,科技文化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始终处于文化发展的潮头,创新是科技的根本,是科技发展的动力之源,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反作用于经济的力量日益显现,极大地促进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对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还不是科技强国。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我们必须提高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与综合国力。

二是科技文化的发展性增强创新型国家的竞争力。科技文化根植于科技的发展,它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科技的实践有一个从零散到建制化的系统过程,科技文化也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科技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巨大进步,涌现出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例如“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成果发挥着有力的支撑作用,推动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建设创新型国家,特别是在科技发展方面,一定要遵循科技文化发展性规律,“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6],在这些关键领域的科技发展成就,正是遵循了科技发展从无到有、从零散到整体、吸收前人的思想精华再创造与扬弃的过程。

三是科技文化的开放性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世界资源。科技文化思想具有多元、自由、开放等特征,它的这些特征决定了科技文化不是科技霸权也不是文化霸权。科技研究的主观目的、科技研究的客观对象都决定了科技文化的开放性特点,虽然世界上各国国情不同、环境不同,但对科技文化的追求与向往却是相同的,只有立足本国传统根基,在世界不同国家丰富多彩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之下,才能长足发展。有人说过,科学家有祖国,科学没有国界,因此科技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世界性的。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科技文化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借鉴吸收,这个过程既要继承与发展传统科技文化,做到“古为今用”,也要借鉴国外优秀科技文化,不是照搬而是“洋为中用”,更好地将全球科技资源为我所用。做到“坚定不移地把开放学习和提升实力统一起来,增强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提高参与制定全球创新治理新规则的话语权,为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7]。

四、大力推进中国科技文化建设

(一)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孕育了积极向上的科技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要大力发展经济,从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生产力与经济的发展。

(二)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大力加強科学普及工作

科学精神是一种“自觉的意志”,能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等都纳入科学的轨道,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做科学研究。吴国盛曾经分析:“如果一个人知道若是按科学精神如何行事,也就是说他懂得科学知识,但他就是不这么干,那他当然是没有科学精神的;如果一个人能够自觉这么做的话,那他就是有科学精神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讲,那不见得有科学精神,因为他还没有上升到自觉的意志的高度。所以我们说弘扬科学精神,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很自觉地、不由自主地、自然而然地就按科学的方式来做,那就上升到了精神的境界”[8]。科学精神的弘扬需要坚实的社会基础,这个基础建立在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上。科普的特征就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广大社会公众能够理解,让大家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支持科学、参与科学、运用科学,真正能够让科学成为大家的自觉意志。弘扬科学精神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在实践中积极宣传科学精神,促进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升,内化为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怀中.科技文化软实力及其实现路径[J].自然辩证法,2011(8):118-12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李醒民.科学是一种文化形态和力量[J].民主与科学,2005(7):12.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G]//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胡锦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N].人民日报,2006-01-09.

[7]冯之俊,方新,李正风.塑造当代创新文化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J].科学研究,2016(1):1-3.

[8]吴国盛.让科学精神成为我们的自觉意志[G]//王大珩,于光远.论科学精神.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86.

作者:蒋达

第二篇:浅论当代科技发展特点及中国科技战略的选择

摘要:描述了当代世界科学技术急剧发展、科学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不同学科领域相互渗透交叉融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加快等当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包括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新的主导产业的出现、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等;阐述了我国重视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要进一步强调创新和跨越、注意各种技术的集成,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等。

关键词:中国 科技战略 必然选择

经济理论研究的结果证实,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在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经济全球化日益凸显的今天,科学技术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和突出的作用。尤其是在当今全球经济充分融合、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把握当代科技发展突出特点,了解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制定我国科技发展战略显得十分必要。

一、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突出特点

(一)科学技术急剧发展,呈现知识爆炸的现象

近30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以此推算,人类在2020年所拥有的知识当中,有90%现在还没有创造出来。今天的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有60—70%已经过时。预计今后100年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将占世界总人口的20%,创造性的科学工作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活动。

(二)科学技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大大缩短

20世纪前,人类从发明电到应用电,时隔282年,电磁波通信时隔26年,而到20世纪,集成电路仅仅用了7年的时间就得到应用,而激光器仅仅用了1年。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在短短50年里,经历了5次大的科技变革:1945—1955年,人类相继开始利用核能;1955—1965年,人类开始摆脱地球引力,进入外层空间;1965—1975年,人类开始控制遗传和生命过程;1975—1985年,微处理机大量生产和应用,扩大了人脑的能力;1985年以来,以软件和网络化为标志,人类进入了信息化和网络化等新时代。这5次大的技术变革,构成了上个世纪最为壮观又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

(三)各学科、各技术领域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

最近几十年来,科学的发展越来越依赖多种学科的综合、渗透和交叉。用于解决科学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导致了一系列新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的出现,比如环境科学、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空间科学等等。学科的分支已从20世纪初的600多门,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门。

(四)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所存在的内在紧密联系。比如环境问题,既是科技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超出了自然科学家的技术范围。

(五)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加快

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科研机构、科研仪器、资料等基础设施的流动和信息共享,大幅度降低了研究成本,使得全球研究开发资源有了可以充分流动和利用的新的、巨大的空间,逐步地形成了一个全球的研究村。在这个过程当中,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挑战。

(六)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当代,生产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出现逆转现象。科学理论不仅走在生产和技术的前面,而且为生产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比如,先有了量子理论,而后促进了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又比如,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最新成就,发展了生物技术。所以,当代重大技术工艺往往是理论超前的。这种特点,决定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成为主导力量。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是当代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我国手工业人均年产值大约2000元,传统工业人均年产值大约2万元,而高新技术产业的人均年产值超过20万元甚至上百万元。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性潮流,所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因素,成为一个国家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总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它与社会、经济、文化互动的多样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启示和新的理念,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二、科学技术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信息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

今后5—10年,因特网将迅速发展。计算机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软件技术及其产业将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信息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美国的计算机和通信社会的投资占资本设备总投资的40%,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为美国创造了1500万个高薪就业机会。这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程度,已经远远超过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从农业化向工业化变革的影响。

(二)生物技术的突破,正酝酿着新的主导产业

20世纪70年以来,以DNA重组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蓬勃发展,全世界每年受益的1万项专利技术当中,有近1/3出自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已在酝酿大突破,表现在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芯片技术、缘于生物技术的新药、农业生物技术等。

(三)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决定性因素

从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亚洲四小龙中,台湾地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最小,新加坡次之,韩国最重,它们的科技竞争力强弱也和这个顺序一致。在科技竞争力的排名表上,台湾地区、新加坡、韩国的名次分别是第7名、第9名、第28名。所以迅速提高科技实力特别是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自强自立的当务之急,是事关民族利益、地位乃至民族生存的迫切任务。

(四)在激烈的技术创新能力竞争中,企业组织结构经历新的调整

有如下特点:高新技术大企业研究开发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的一体化;生产经营的分工专业化;公司之间强强合并、技术结盟,谋取在行业国际市场中的垄断地位;跨国公司加强网络化和国际化。

(五)高新科技的发展强烈影响国家安全观念和格局

1、经济安全。集中表现在对一体化国际市场的占有,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2、文化安全。西方发达国家赁借着科技优势,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种靠文化传播和渗透的潜在影响不可低估。

3、国防安全。高新技术已经成为国家军事安全的核心技术和支撑力量,是决胜的关键。

4、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广义的安全包括了人与自然的

关系,包括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

(六)人类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

终身职业的概念将会成为历史的陈迹,信息革命对生活方式的变革,标志着人类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方面大踏步的跨越。

三、当前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对策

(一)要进一步强调创新和跨越

从加入世贸组织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跨国公司通过在中国抢注专利,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的专利,设置这种专利壁垒,已经对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在这种条件下,只有一条路,就是横下一条心,强调原始创新、强调跨越、强调走在人家前面。

(二)要进一步注意各种技术的集成和在集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产品和产业

注重单项技术,从技术发展角度是必要的,要继续做好基础性工作。但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结合特别是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出发,更加要注意强调在研究开发当中,贯彻以产品和产业为中心,实现各种技术有效的集成。

(三)要进一步集中力量,突出重点

一是以产品或者新兴产业为中心,把我国的力量集中起来,办实事。二是把一些创新型的小项目适当分散,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新的重点。

(四)要进一步贯彻应用性研究当中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

在今后的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中,选择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电动汽车、信息安全和电子政务、电子金融、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奶业发展、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等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专项,和企业的投入、地方的投入结合起来,在一些重大的产业技术方面力争实现突破,形成新的产品和产业。■

(张宁,沈阳市皇姑区委党校)

作者:张宁

第三篇:我国当代居住形式的科技环保发展趋势

摘要:别墅产品的开发与建设在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及深远的意义,其作为居住的特殊和终极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展。发展至现在,从广义上讲,那些具有独立院子和独立出入口的低层住宅,都属于别墅的范畴之内。但由于早期开发水平与经验的匮乏,整个别墅产业出现了许多乱象,如忽视环境质量和配套设施、建筑单体与庭院关系混乱、平面户型不人性化和建筑风格雷同等缺点,这也给中国的别墅建设开发带来了新的课题。通过小区规划、街景及私家庭院、建筑单体及科技环保理念等四个方面论述我国第四代别墅的开发建设特点,有助于让人们对我国当代别墅的建设开发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进而提高这一类产品的开发建设水平。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6.03.015

引言

别墅即别业,通常是指居宅之外用来享受生活的居所。在英语中,别墅译为“VILLA”,其英语解释为富人阶层为享受生活乐趣从城市向农村或郊区迁移的居住方式。这些解释都说明,别墅属于第二居所而非第一居所。但是,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别墅作为第二居所的属性也开始发生变化,“在郊区或风景区建造的供休养用的园林住宅”开始更多地具有第一居所的性质。别墅产业的开发与发展也变得更大众化,被更多人所享用。因此,现在从广义上讲,那些具有独立院子和独立出入口的低层住宅,都属于别墅的范畴之内。

一、别墅的历史和发展

(一)源远流长的西方别墅

西方别墅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到罗马帝国时代,并在自此后的每个时期都形成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和代表作,如德良离宫、圆厅别墅(图1)等。但随着现代建筑运动的兴起又产生了许多现代别墅建筑风格,具有代表性的有勒·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赖特的流水别墅等。中国古代别墅,如著名的明代苏州的拙政园、清代北京的勺园等,均是中国式古典建筑和中国式古典园林紧密结合的产物,是古人享受自然美景,追求天人合一的完美居所。然而,近代中国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近代别墅具有了西方舶来品的属性,成为西方各国别墅的拷贝,上海则成为万国别墅展览馆最典型的代表,如上海的丁香花园(图2)、沙逊别墅等。[1]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别墅也由极少数人的专利品而逐渐成为大众居住消费品。从深圳的怡景花园别墅区建设开始,中国兴建了大量用于市场销售的商品别墅。然而也应该注意到,由于早期开发水平与经验的匮乏,整个别墅产业出现了许多乱象,如忽视环境质量和配套设施、建筑单体与庭院关系混乱、平面户型不人性化和建筑风格雷同等缺点,这也给中国的别墅建设开发带来了新的课题。

(二)别墅产品在中国的发展演变

我国的商品别墅开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历经了四代变更,详见图3。第一代别墅(1994-1996年),属于典型的城市别墅,由于每幢别墅占地面积及建筑间距均较小,使得每户几乎没有私家庭院,而规划结构则是以简单的“行列式”布置为主,每个小区配备一定规模的公共花园,建筑立面处理常以粉刷或涂料为主。第二代别墅(1997-2004年),在小区开发过程中引入了景观设计的理念,在规划设计时注重将取景作为单体朝向的根本要求,而且在别墅单体建筑上更多地采用传统美式建筑的平面布局、建筑立面以及私家庭院的处理方式。第三代别墅(2005-2008年),是我国别墅的开发、研究和提升的重要阶段,开发建设不再停留在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这些硬指标层面上,更通过对建筑风格、景观营造的深入挖掘,形成了“前庭后院”的建筑布局,并完成了从造房、造园向造生活的转变,使别墅产品获得完整的居住体验。第四代别墅(2009年至今),重点探索和发展私家庭院的私密性、居住舒适度的提高、科技含量的增加、绿色环保理念的植入,庭院生活向室内的进一步延伸。

别墅社区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产品向人性化、多元化、精细化以及技术化发展,社区的品质也不断得到提升。[2]本文将通过小区规划、街景及私家庭院、建筑单体及科技环保理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着重介绍我国第四代别墅的产品特征。

二、我国第四代别墅的产品特征

(一)小区规划

1.组团分级更加明确

早期的别墅很少形成明确的公共区(主干道)、半公共区(组团路)、半私密区(主入口)和私密区(后院)的空间过渡和递进。小区规划时主干道和组团的层次也并不十分明确,进入园区没有明确的组团归属,公共区和半公共区没有明确的界面划分,有些单体在主干道直接设置别墅的出入口(图4)。而第四代别墅强调道路设计主次有序、层级分明,形成鲜明的组团规划。园区中道路分为市政道路、园区主干道、组团道路乃至支路入户路等多级系统,并通过道路宽度及绿化差异等手法,形成等级分明的道路层次并形成各具特色的组团规划,强调私密性和领域感。如图5所示,西侧为小区市政道路,图中虚线为园区干道,每户别墅入户又需通过各个组团路而至。

2.进行别墅单体“预定位”

早期别墅项目开发建设更多地是将重心放在“建房”阶段,对于别墅私家庭院的认识也停留在能养花弄草或挖池叠石的程度上,因此从未将建筑与庭院的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考虑。常常我们能看到很多项目将单体定位在庭院的中心区域,把花园支解成无主次之分的前、后、左、右几个小花园(图6),使之没有足够的空间营造主花园,较难形成建筑单体与庭院景观、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协调关系。而第四代别墅在规划初期,就十分注重建筑与庭院的关系。典型的私家庭院可分为前庭、后院及侧院。根据各个庭院设定恰当的比例及尺度,结合整个路网结构及入户方式,从而选取合理的建筑平面轮廓,并将其设于庭院的一隅,形成一块较为完整的集中花园,统筹解决建房和建园的问题,如图7。

3.展开建筑单体功能布局规划

在第四代别墅小区进行规划时,就会考虑路网的结构,特别是组团路的走向对今后建筑单体室内主要功能空间格局的影响,即家庭厅、客厅、主卧等向阳和取景面及与私家庭院(后院)的室内外相互关系,对建筑单体功能布局在别墅地块内进行初步规划,使向阳面和取景面得以最大利用。

(二)街景及私家庭院

1.街景

公共道路系统区域(一般指组团路)的不同划分范围是第四代别墅区别于以往别墅的主要特征之一。以往别墅组团路及两侧公共绿化带的宽度一般为7米左右,而在第四代别墅小区将建筑前院部分均划入组团路系统区域,使其宽度一般为12米左右,其范围大幅扩大。在这放大的空间,一方面可提供充足的营造空间,有利于沿路景观,协调景观与建筑、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提高别墅小区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市政管线、井盖、标识等与前院景观统一协调处理,使路面更为整洁。另外,这种划定范围还可适当减小建筑与道路的间距,增加对土地的利用率,却又能获得比以往别墅小区道路更宽阔的景观区域和更好的景观效果。公共区域与私家庭院的分割形成通常有完全私密、半通透、半私密和通透性围合形式等,改变了以往完全敞开或仅以绿篱相隔的单一形式,增加了围合形式的种类和多样性,营造了统一、丰富、有趣的社区居住空间。

2.私家庭院

第四代别墅的私家庭院强调景观性和使用性的双重属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早期产品庭院中种几棵树或挖个水池等。在景观性方面,一方面强调自身庭院的观赏性,另一方面追求与整个小区景观的融合性,在手法上加强硬质部分与绿化的结合。在使用功能性方面,强调使庭院生活成为室内活动的自然延伸部分,因此私家庭院平面布置必需结合建筑室内布局,使生活空间从室内延伸至室外。同时协调处理好室内外标高、庭院铺装与室内铺装材料、室内主要空间与庭院对景等关系。

(三)建筑单体

1.建筑风格多样化

建筑立面是别墅单体设计的灵魂所在,它对物业本身的附加值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早期别墅产品存在着盲目追求欧美风格的不良倾向,风格趋于雷同(图8)。然而第四代别墅的立面风格,趋于多元化,其产品大体上有西方古典风格、现代风格、中式风格、东南亚风格等。第四代产品立面风格特征,除市场因素考虑外,它更多地考虑人们精神的需求、地域和时代的特征,并不是一味地“拿来主义”,照搬照抄欧式建筑立面。它强调风格与地域环境相协调,保持与历史文化的连续性,立面融于自然环境与中,创造出具有风格特点的建筑立面,如图9。

2.平面户型人性化

别墅建筑,从深层次讲反映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内容。由于早期对别墅生活不了解,使得在平面户型的设计上,仅仅是将公寓楼功能空间放大,无法真正串联起整个别墅生活。

然而第四代别墅的开发建设是在对别墅生活进一步理解和认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归结起来平面户型的特点有:功能和空间进一步细分,如西式厨房、家庭厅的引入;舒适性的进一步加强,如每个卧室都含独立卫生间,有些户型配备电梯等;交通流线的进一步深化,如增加工作流线,更强调动静分离;建筑空间进一步利用,有意识地增加如廊、阳台、露台等室内外的过渡空间。

(四)科技环保理念的植入

建筑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在于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人性化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设计的重要特征。别墅作为高级和特殊的人居建筑,其设计更应该走人性化、科技化、可持续发展原则之路。然而早期的别墅产品,即便是宣称为生态化的科技性社区,其生态也只是侧重于园区内的绿化种植,从某种意义而言,这只不过是种“建园”方式罢了。而第四代产品,强调了别墅居住舒适度的提高、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减小、对自然资源损耗的降低等,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依据建筑所在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在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学原理、建筑学原理,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出一个优质、健康、高效、低耗、无污染的建筑环境。[3]因此,在这代产品建设中,如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建筑节能保温技术、全置换式新风系统、同层排水系统及地源热泵系统等被科学合理地采用,大大提升了人们居住的舒适度,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三、结论与展望

别墅产品开发水平的提高,是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样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和时代进步的表现。产品特征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产品的规划设计;反之,产品的规划设计也可以影响到产业的发展走向。本文着重介绍我国第四代别墅产品的特征,即从小区规划、街景及私家庭院、建筑单体及科技环保理念等四个方面予以详述。然而,别墅作为一种人类居住形式的终极产品,其所包含的内涵更深,所涉及的范围更广,[4]如别墅物业管理特征、别墅产品配套和环境特征、别墅市场销售策划特征、别墅区施工管理特征及别墅产业开发模式特征等,这些都将成为此类产品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宋泽方.花园别墅与独院住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赵卫东.从地产角度看别墅区规划设计[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6):85-86.

[3]张晓玮,杜韬明.基于生态基础的别墅区景观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13(24):217.

[4]张金秀.别墅设计的系统论探究[J].山西建筑,2015(21):3-4.

责任编辑:张 炜

作者:戚继亮

上一篇:中专英语论文范文下一篇:专科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