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传媒问题论文

2022-04-16

摘要当代传媒体育信息对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在社区体育物态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及延续社区体育文化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受传媒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不良思潮的侵蚀渗透,社区居民文化层次的参差不齐等因素,对社区体育居民的体育道德、体育暴力、体育消费行为等方面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当代传媒问题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当代传媒问题论文 篇1:

当代传媒的伦理道德问题浅析

摘要:伴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传媒作为我们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代传媒的伦理道德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当代传媒伦理道德问题并对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传媒;伦理道德;网络传播

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传媒作为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个新领域,也在迅速发展,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在一个较为开放的现代社会,传媒的影响力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每一方面。

一、当代传媒的伦理道德

传媒,就是传播信息的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载体,也就是指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从开始的传播者到最终的接收者之间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传播媒体可以是私人机构,也可以是官方机构。传播媒体现在主要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以纸质的新闻报纸、杂志等和电视广播为主的传统旧媒体;另一类是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当代传媒具有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的社会功能。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中,社会结构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共同构成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结构基础的部分,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就当代传媒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来看,传媒是一种上层建筑,是思想上层建筑,是一种意识形态形式。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基础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而传媒则属于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范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当代传媒的主要传播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以前的单纯依靠书籍报纸电视传播变成以网络信息为主纸质为辅的新型传播方式。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具有传播速度快、时尚简单方便、传播范围广等优点。这些优点使得传媒在日常的宣传工作中,可以有意识的引导社会公众遵守伦理道德规范,维护社会公共道德秩序,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优化了社会道德环境,从而对社会公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传媒发挥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作用,可以培养和提高了人的社会道德感,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在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基础上提倡社会公众更好的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且发挥着监督和纠偏社会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广反腐倡廉活动,传媒对政府腐败问题的曝光和对清廉官员的大力报道,引起社会公众对腐败问题的大力关注,公众对腐败问题的指责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压力,更好的敦促国家有关部门惩治腐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民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监督,增强了公共权力的公正与合理。

但由于网络本身的特性也造成了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违反社会伦理道德的情况,比如,随意编造新闻、避重就轻的有选择的播报新闻、任意凭着个人的主观看法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播报新闻点评新闻等。在2012年7月上映的中国电影《搜索》,2014年11月韩国SBS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匹诺曹》都把公众的视线引到了传媒的伦理道德这方面。相较于韩国电视剧《匹诺曹》国人更熟悉陈凯歌的电影《搜索》。2014年11月播出的韩国电视剧《匹诺曹》带给观众的,是对其职责的思考,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传媒其所蕴含的社会舆论导向力量是巨大的。大部分社会民众认为新闻媒体传播的都是真实可信,但是由于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职业责任感,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为了赢取更多的收视率,为了博取大众的关注,制作虚假新闻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基本底线。在电视剧中,主人公奇河明在幼年时期,当消防员的父亲在一次救火任务中失踪而引发的记者们的质疑和谴责,电视台断章取义地重复播放吸引眼球的镜头,致使其母亲被逼之下带他一起跳海自杀,其兄长在与记者解释的过程中与家人分散最终家破人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的力量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科技的发展使得网络空间、博客、微博本身就成为社会公众情感宣泄的主要空间,网络具有隐蔽性,网友通过匿名的方式获得在网络空间里自由表达、批评他人的机会,而这些对于当事人的压力是巨大的。前段时间成都女司机被男司机当街暴打的视频在网上自传播开来就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在谴责男司机的同时,被打女司机也被网友“人肉搜索”,网友把其个人生活隐私示于公众眼球之下,女司机就这样无情地被攻击、被辱骂和污蔑,承担着身体的病痛和现代网络攻击的双重压力。女司机随意变道固然有错,但网友的肆意攻击不得不让人思考,什么是才是社会真正的公正?

二、当代传媒出现伦理道德问题的原因

出现这些违反伦理道德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有些传媒工作者本身就缺乏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面前,选择了满足个人利益,没有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

部分大众媒体相比较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来说,更关注的是能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提高销量提高大众对其的关注,这就产生了一大批所谓的“标题党”等等。他们一味的只注重为自己谋取商业利益,长期以往就失去了社会公众对其的信任和支持,失去了社会公信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互联网的虚拟化,为网民们提供了保护,在参与网上讨论时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和看法。但是有些人利用这种隐匿性发表一些不负责的观点看法,造成网络网民的非理性。网络暴力就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伤害与诬蔑,不但是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是把矛头指向了现实生活中,对当事人的隐私公布于众。

社会的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没有起到对大众传媒的规范和制约的作用。网络媒体等新媒体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新媒体的管理机制的制定和实施过于滞后,管理过于分散。

三、提高当代传媒的伦理道德的方法

当代媒体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要坚持客观公正的报道真实有效的新闻消息,忠于职守,清正廉洁,遵纪守法,这是规范传媒伦理道德的客观要求。对传媒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提高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努力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出台,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完善政府管理机制,规范信息发布的渠道实行网民实名制,政府应及时有效的发布事件真相,让社会公众了解事件动态,并建立完善处理网络言论问题的应急疏导机制,对有可能造成网络暴力的言论进行有效控制和引导。政府也应该加强技术创新,完善监管手段,增强治理的有效性。

提高社会公众的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展相关伦理道德知识培训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的素质,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在社会伦理道德建设实践中,也应该大力培养社会公众认识、辨别传媒的能力,增强其对传媒信息的鉴别和过滤能力,以便使社会公众在形成自己认识的过程中不被传媒的负面影响所左右。(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展江 《各国舆论监督的法律保障与伦理约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5、4

[2] 覃孟念、陈华明 《传媒伦理道德的失范与规范》 新闻界 2007、6

[3] 罗国杰主编 《伦理学》 人民出版社 1989

[4] 郑洁 《网络伦理问题的根源及其治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4

作者:周敏

当代传媒问题论文 篇2:

当代传媒体育信息对社区体育文化影响研究

摘要当代传媒体育信息对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在社区体育物态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及延续社区体育文化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受传媒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不良思潮的侵蚀渗透,社区居民文化层次的参差不齐等因素,对社区体育居民的体育道德、体育暴力、体育消费行为等方面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就建立适应的体育信息传媒发展体系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社区体育文化更好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当代传媒体育信息社区体育文化影响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传媒环境已成为继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后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环境。图书、音像制品、报纸、期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地提供具有导向意义的社会公共价值观念。当今体育事业的突飞猛进,体育信息也已成为当代传媒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媒体的全球化加快了体育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大了体育信息的社会覆盖面,缩短了体育活动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距离。人们处于海量体育信息环境中,在接受体育信息的同时,不仅获得了刺激的视觉感受、震撼的心理体验,还会沉浸在一种体育文化氛围,获取体育知识,理解体育精神,把握体育价值,拓展体育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体育认识和体育行为,引导人们的体育观念、体育参与、体育投入、体育消费等体育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国城市体育的社区化,社区体育逐渐成为人们健康休闲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文化作为城市体育文化的一部分,是反映一定地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作用人的体育文化现象,是社区居民在本地域内长期生活实践过程中积累沉淀形成的富有个性特色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1]。当代传媒体育信息对体育文化的影响最基本反映的就是对社区体育文化的影响。

一、当代传媒体育信息对社区体育文化正面影响

(一)有利于优化社区体育物态文化

社区体育物态文化是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包括体育场所、体育设施及体育传媒资讯[2]。社区体育场所以广场、公园、街边(角)、居住小区的健身路径为主,据资料显示,我国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缺乏整体性和规划性,在体育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设施重复建设,使得资源分布不均和相对闲置。如何解决社区体育资源缺乏与资源闲置的矛盾,如何建设真正符合社区居民需要的体育设施,以及对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进行充分利用等问题是社区体育物态文化面临的一大难题。当代传媒体育信息中有大量的有关优化体育设施资源可供社区体育管理者相互参考、相互学习、交流。如在百度输入“社区体育资源布局、分配、优化”进行检索,可找到相关结果约5,710,000个。社区有关体育负责人可根据本社区的具体情况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案。

社区体育传媒资讯,包括体育宣传设施、体育公共服务等相关指导咨询处及社区体育文化网站。信息传播是当代传媒最主要的功能之一。传媒对体育的宣传,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各社区体育文化活动交流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具有面广、内容多、传播快等优势。当代传媒是我国政府和体育相关职能部门发布、制定有关体育法律、法规、政策等信息传递给社区居民的主要渠道。人们通过传媒接触、了解相关体育活动的政策、法律,为社区体育组织、制度寻求支撑。国家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在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9年8月19日由国务院第77次常务会议通过《全民健身条例》等政策,让“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响遍全国,深入社区居民的心。

(二)有利于完善社区体育组织制度文化

社区体育组织制度文化是社区体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包括组织保障制度文化和管理制度文化,其中组织保障制度文化又分为:社区体育的管理机构人员、社区体育服务体系、具体发展规划、社区体育政策落实状况、社区体育经费投入等方面[2]。当代传媒对有关体育政策的宣传,有利于其实施,有利于居民监督社区体育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完善社区体育服务体系,提升社区体育服务水平。促使他们研究本社区各层次居民对体育文化的需求,鼓励他们多层次、多角度开展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吸引居民自觉参与体育活动,为社区体育发展做出详细具体规划,促使其顺利发展,促使社区体育组织制度文化不断完善。当社区体育发展壮大,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社区体育文化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亮点时,其经费投入的渠道就会加宽,有了经济保障,这样社区体育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三)有利于培育社区体育精神文化

社区体育精神文化是社区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体育正向价值观集中体现,是社区体育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具有导向、凝聚、激励、放射功能,包括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观、体育态度等。

我国传媒体育信息的传播活动与政治功能的重视程度相适应,是社会主义主流体育价值观的最佳载体,对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建立国家民族观念起到积极催化作用。如2008年对北京奥运会的宣传,不仅掀起了巨大的爱国热潮,促进人们的民族精神、国家荣誉感得到升华,还促进人们体育态度的正向转变。同时,当代传媒体育信息向人们传递的竞争、公平、平等等观念,逐步深入人们的思想意识,潜移默化改变人们体育文化价值观、道德观。通过欣赏、观看体育竞赛,感受竞赛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比赛规则、行为准则和行动规范等示范作用,影响人们的体育行为规范,无形中主动、自觉遵守行为规范。政府通过传媒发布的有关体育活动的政策、法律,为人们依法进行体育活动提供法律学习平台,有利于建立公民的法律意识。可见传媒信息对社区体育精神文化的培育具有强有力地推动作用。

(四)有利于发展社区体育行为文化

社区体育行为文化包括社区体育管理部门的行为和社区居民体育行为。当代传媒社区体育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大城市丰富的社区体育活动传播,对中小城市社区体育行为文化具有引导、推动意义。有利于社区间相互学习、效仿,如举办社区体育文化节、社区传统体育项目开发、社区创新健身器材等信息传播为社区体育管理部门提供参考,有利于社区体育管理部门工作的开展。针对社区居民不同的体育爱好,科学开展适宜的体育文化活动,富有地方特色,体现本社区的人口特质、文化传统和地域特点等,丰富社区体育行为文化。

当代传媒体育信息对体育锻炼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等体育信息的传播,不仅为需要体育锻炼的人们提供丰富的科学的体育知识,发展体育技术、技能,满足社区人们求知欲,还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成为潜在的体育人口,当条件成熟时,这些人就会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当代传媒体育信息不仅可以丰富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方式、内容,还可以增加社区体育人口,改变人们体育消费行为等,引导并促进社区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

(五)有利于延续社区体育文化

当代传媒体育信息对体育文化的传播,人们从中了解到体育的物质、政策、法律、规则、行为规范、道德、技能等,这些体育文化逐步被受众接受并内化,影响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行为,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社区,体育物质、制度、精神等方面随着社区居民体育生活丰富而逐渐完善,形成具有社区特色的文化,逐步塑造和展现社区体育文化形象,使社区体育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二、当代传媒体育信息对社区体育文化负面影响

当代传媒的受众最广泛,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具有商业市场性、流行时尚性、依赖技术性等大众文化特点。其大众文化取向,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性的弊端。在对体育信息的传播中消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虚假新闻、体育明星绯闻、盲目炒作、广告泛滥、夸大事实等不良现象。人们在接受这些不良信息的时候,同样会给人们的心理、行为带来负面的影响。

当代传媒竞争激励,为追求经济效益,个别体育新闻、信息的发布者为争夺观众“眼球”而姑息、默认甚至放纵体育假新闻,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好的体育信息的公信度和影响力。当代媒体对体育暴力、色情、黑哨、假球等违反体育道德行为信息的报道,隐含着社会对不良体育行为的姑息,对社会主体价值观、社区体育道德文化产生不良影响。对女性体育文化非正常宣传,如以传递性感、漂亮的“足球宝贝”、“赛车美女”等体育栏目,降低了女性在体育中的地位,异化了女性体育意识形态,影响社区女性体育文化健康发展。对体育用品的大肆宣传,一方面促进体育消费,有利于社区体育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广告泛滥,夸张宣传,社区居民经济、消费水平的差距,引起社区居民的攀比心理,存在过度消费问题。总之,当代传媒体育信息对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受传媒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不良思潮的侵蚀渗透,社区居民文化层次的参差不齐等因素,对社区体育居民的体育道德、体育暴力、体育消费行为等方面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营造良性体育信息传媒建议

要实现当代传媒体育信息对社区体育文化正面影响,就要建立适应的体育信息传媒发展体系,为当代传媒体育信息传播提供良性文化运行环境。

(一)健全体育信息传播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体育信息传播活动。

(二)健全体育信息传播组织体系,提高体育传媒组织的管理水平。

(三)提高体育信息传播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减少负面体育信息的传播。

(四)社区有关负责人要关注本社区体育热门话题,积极引导,建立社区体育信息网站,指导培养本社区居民体育信息意识、技能等提高信息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为梧州学院2012年院级科研项目“体育运动对梧州市老年人生活影响的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2012C034)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田彤.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是促进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落脚点[J].体育与科学.2006(4):50-53.

[2] 周凯,吕万刚,聂应军,郑湘平.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文化评价的指标体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8):54-60.

[3] 唐东辉,张文羽.当代传媒话语权下对女性体育文化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6(2):22-25.

[4] 柳杨.当代传媒的大众文化品格及其价值引导[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5):87-89.

作者:徐梅

当代传媒问题论文 篇3:

性别视域下的中国当代传媒文化反思

摘要:中国当代传媒建构的几乎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思维模式。然而,在这个全世界都在关注女性问题的时代,传媒有义务用多元化的包容态度消解两性的刻板印象,构建一个更为和谐的性别社会,而不是一味地强化女性的传统形象。

关键词:性别;传媒文化;男性思维

一、媒介与个体社会化

个体通过媒介的使用来接受社会化的训练从而使自己具备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个体在社会化后烙上了很深的文化痕迹,无意识地按照社会文化所传递的观念生活。因此,媒介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价值观念与思维习惯。

二、当代传媒文化所塑造的性别形象反思

性别分为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生物学上的性别概念,社会性别是指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社会性的方式建构出来的社会身份和社会期待。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男女两性所承担的性别角色的不同和社会地位的差别,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是在社会文化的建构过程中形成的。

中国当代传媒文化几乎无法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烙上了很深的男性思维,对女性的形象存在着诸多偏见,而当代传媒文化也就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性别角色定位完全是社会性别建构的产物,本应该积极淡化,消解的两性刻板印象被无情地淹没在男权社会的话语中。传媒文化所建构出的女性价值观,行为准则,文化观念,思维特点几乎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女性自身也因受到男权社会的压迫无意识地接受了由男性所构建的女性价值体系。在这种性别的压迫下,一切对两性平等的努力都显得苍白无力。

(一)牺牲者的女性形象。

社会主义制度一直强调的是整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往往忽略了个体的发展。所以为了维护社群或家族的利益,女性往往以一种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形象出现在当代中国传媒的荧幕上。这样一种形象的潜台词就是以女性的个人利益换取他人的幸福与安全,这就是你们女性的价值所在,是这个社会全力推崇的价值观。这种观念,完全忽略了女性自身的需求,用道德将女性绑架在这样的价值观念的枷锁之上,仿佛这就是女性存在的意义。

(二)性感女神的形象。

当代中国传媒依旧把女性作为被看对象,男性作为看的承担者。女神的形象离不开男性的审美思维的作用。当代传媒无时无刻不在呼吁广大女性认可男性的审美方式,以男性的审美需求塑造自己。女性在当代传媒的主流文化里无法获取性别意识,个体发展依旧沦落在黑暗里。

(三)贞洁烈女形象。

这种形象在古装剧中尤为突出,完全符合传统行为标准和行为规范,而这种传统也是男权社会下的传统,塑造这种贞女形象的根本目的在于向更多的女性强化一种朝着贞女的目标改造自己的意识。这种形象的塑造使得很多女性在失贞后走向极端,完全意识不到自身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

(四)贤妻良母外加职场女性形象。

中国的女性能够走出家庭步入职场看上去像是时代的一大进步,然而剥开层层面纱后发现中国的女性解放运动与其说是女性的解放不如说是一场男性集权的政治运动,所谓的男女平等只能称得上是形式上的平等,这种性质的解放的实质是父权制话语机制的运行,并不是基于女性自身对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认识与改变。

当代传媒在强化传统文化对“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角色定位的同时,也强化了女性步入职场独立自主的新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要时刻做好角色的转变,否则要么出现家庭矛盾,要么工作压力变大。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平衡好各种角色不起波澜,又能不甘人后,证明自己,这又谈何容易!而对那些工作着的男性而言,他们在事业起步时即被告诫要将此类困扰抛在一边。在这种状况下,平等几乎是一种乌托邦的存在。

当代传媒的主流文化强调女性的主观努力,强调女性的贤妻良母形象,并以超常的“优秀”事迹为她们树立“榜样”,再次传递给女性一种男权思维模式下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正是当今中国的传统理念和主流意志形态的结合。长此以往,一些女性也用这种要求,使自己强鼓起勇气,去承当与本性相悖的重担,她们几乎很难摆脱因家庭生活引起的焦虑和不安。这种模式已经在中国半个多世纪的观念营造中成为一种新的习惯和心理定势。在这种价值观误导的传媒文化下,大部分女性根本无法摆脱男性话语权的烙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形式上的平等中只能通过主流话语的评判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全然看不到自身作为个体的意识。

三、改变性别的刻板印象

媒介的受众认同是相互的,一方面大众的潜意识里对女性积淀了颇深的偏见,媒介并没有起到监督与处理问题的作用,反而在市场化商业化的环境中为了使其产品得到大众的认可,加深了男权社会的烙印。若是这种情况无法改变,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将会在这样的双重作用下永远生活在男女无法平等的障碍里。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生下来时,社会是这样,是我们的无奈;我们的孩子生下来时,社会还是这样,是我们的无能。我们有责任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在这样一个以经济利益为前提的媒介环境中也为男女平等提供一个新的契机。

女性长久以来受限于男性中心的视野,被迫透过男性的角度观看并认识世界。当代传媒文化必须有所建树,有意识地发展以女性的眼光观看世界,打破根深蒂固的以男性为中心的传媒文化,建立起女性的主体性,以女性欲望带动并组织传播,以女性观点带动观众的心理认同,借此让女性发声,从而促进传媒领域社会性别意识的主流化。

四、总结

在父权制社会中,女性意志一直都是被压抑,被驱逐的;女性自身对男性话语保持着一种习惯和依赖。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带动了当今世界社会性别文化的深入发展,带来了两性关系的变动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如何思考决定了女性将走向哪里,从男性思维中剥离,是漫长而艰辛的,是充满挑战的。在当今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中国传媒也应大胆质疑男性社会构筑的语言体系和女性在其中的从属地位,传播社会性别意识,让女性逐渐脱离以男性为主导的公共语言模式,在不断的反思、实践和矛盾中引领更多的女性去寻求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蔡帼芬著、《镜像与她者:加拿大媒介女女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廖雯著、《女性艺术——女性主义作为方式》、吉林美术出版社

[3]曾娅妮著、《媒介批评:理论与例证》、四川大学出版社

[4]周宪、刘康主编、《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田进(1991--),女,汉,江苏如东,学历:研究生,单位: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作者:田进

上一篇:城市建设研究论文下一篇:救援应急通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