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普适模式管理论文

2022-04-25

摘要:小学生阅读板块的语文教学极易出现错误导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借助多元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来增加阅读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设置独立的阅读教学板块对升华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作用,并且应当在日常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就融入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小学生综合阅读素养优化的同时保障了自身获取有效阅读信息能力的提升。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阅读教学普适模式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教学普适模式管理论文 篇1:

也谈课堂模式的从众性推广问题

【摘 要】课堂模式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标准的规范的样式,对师生角色定位、课堂行为做了规范,对课堂活动形式和活动程序进行了设定。课堂模式的表层是形式,内核是教育思想,新课改以来涌现出很多有特色的课堂模式,承载着新课程理念,引发了从众性推广。推广形式主要有三种:研究交流和言论发表、管理者的行政干预、追随者的自主选择。课堂模式的从众性推广造成声势,有力地普及了新教育理念;提供了现成样本和一般程序,便于执教者操作;形成聚焦,引起广泛的反思与交流,促进模式自身完善。但从众性推广也易导致教学失去独立性和个性,带来形式主义问题,导致课堂的僵化。教者宜从遵循规矩起步,积累素养提高技能,以开放的心态实现建模到化模的蜕变,从而到达随物赋形的自由王国。

【关键词】课堂模式;推广形式;从众性;利弊

一、课堂模式的表与里

模式,模,规范、标准、模范之意;式,样式、格式之意,词典上解释为“事物的标准样式”。课堂模式,即课堂标准的规范的样式。课堂,是一个时空的存在,固定的时间,在班级授课制下是相对固定的空间,组成人员的身份是固定的老师和学生,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师生达成一个共同的学习目标。这四个同向性决定了课堂应有自己规范的样式,课堂模式从哪些方面规范了课堂的格式呢?以下三个典型的影响深远广泛的模式可以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

1. 传统的讲授学练模式

这是一种很古老的模式,是古代教学的主导模式。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解三个字明示了老师的课堂行为,同时又暗示了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接受式的,学习结果好坏的评价是能否反馈老师传授的内容。这种模式生命力很强劲,它依然活跃在当代的课堂上。解放初期“红领巾教学法”,在前苏联教育专家指导下北师大中文系学生执教《红领巾》一课,继而语文现代文教学的五个环节模式风靡全国,基本模式为题解——范读——分析课文——总结主题思想——研究写作特点,教师的讲解分析体现的仍是传统的讲授教学。即便是在今天的课堂上,老师传授学生听讲,学生通过练习反馈,老师检查、批改、订正,说到底,还是讲授学练模式。

2. 情境教学模式

杜威的五步教学法模式,课堂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强调创设合适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突出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理念下的课堂,倡导创设情境的几种范式:生活展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

3. 基于资源的合作研究模式

信息技术飞快发展,在互联网时代,知识资源的获得极为便捷,直接网上搜索,海量信息便呈现在我们眼前。翻转课堂模式来了,学习过程前移,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成为交流、展示的舞台。杜郎口“三三六”模式设置课堂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从上述三种典型模式可以看出,课堂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课堂行为作了规范,对课堂师生的活动形式和活动程序进行了设定,有的还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的样式。这些都是可以看得见的课堂里时空存在的形式,它们是课堂模式的表层,透过表层,其实课堂模式的存在更有其思想内核,每一种模式的背后是庞大而丰富复杂的教育思想。比如基于“以儿童为中心”思想的情境教学模式,基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杜郎口课堂模式。新课改实行以来,各种课堂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有各的形式、程序,但它们的内核都是新课程理念突出的“素质教育”思想和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课程观。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素质教育”已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但是在“应试”的指向下,学校里实则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搞活动,扎扎实实抓应试”的双簧戏。这不能归咎于教师不愿改,而是传统的力量太强大,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并且“素质”如何体现到教学的具体行为里,缺少一个系统性的起到引领作用的思想。新世纪初,《新课程标准》颁布,标准对师生角色的定位、对学生主体的突出、对教学与生活相连的要求、对课程开设整合的提倡等有力地冲击了传统教学,使人们盼望多时的“素质教育”终于找到了一个落地生根的肥沃土壤。各地各校纷纷开发个性化的特色化的课堂模式,实则是为新课程思想的落实寻找一个的载体。因此,课堂模式及其被推广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课堂模式的推广形式

1. 研究交流与言论发表

作为规范性、格式化的课堂模式,某一种模式的提出绝不是一个人一时冲动的“拍脑袋”行为,有的来自于学校內部管理层和教学骨干力量,或是区域的教研指导,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的是一个老师长期教学实践的提炼。比如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四式”导读教学模式,钱老师执教三十余年后,于实践中提出“自读”“教读”等概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观,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语文导读法”,这套完整的语文教学模式通过教研活动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于漪先生领衔主编的丛书《名师讲语文》,是新课改以来第一套新生代语文名师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自我总结大系,名师程红兵、余映潮、李震、邓彤等,他们风格独特的课堂教学艺术通过这套书在全国引起学习的热潮。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面向全国全面开放校园、开放课堂,这也是一种推广形式。推广者通过教学研讨交流、发表论文、出版书籍或开放课堂主动向外界推广,这种形式体现了推广者敢于作为的勇气和已有作为的底气。

2. 管理者的行政干预

新课改是由顶层设计的改革引发的一场大规模的运动,但传统力量的强大和必需的“应试”评价体制使得课改的推进阻力重重,在这样的情况下,管理者通过行政干预,强力推行一种课堂模式的做法应运而生。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06年起,教育局金海清局长亲自抓管,在如皋区域推行“活动单导学”课堂模式,2013年,金局长调到南通市教育局,他率领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向全市推广“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模式,提出了“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课堂教学的三点基本要求。这是管理者行政干预的推广形式,它体现了管理者非凡的魄力和研究的姿态。

3. 追随者的自主选择

一线的教师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课堂模式还有一种在民间的被推广形式,便是老师们自发地主动追随。像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受到了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热捧,笔者曾经听过他的一堂公开课,那是在南通市通州区的一个大礼堂,千余人听课,余老师明晰生动的教学艺术让听课的老师深深折服。课后,老师们像追星一样追着余老师要签名。打开余老师的语文潮网站,可以看到很多文章的点击率上万。这种推广形式让我们看到的是老师们投身课改的热情,也让我们思考,是否可以从一线老师的反应来反推某种课堂模式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三、课堂模式从众性推广之利弊

以上三种,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推广,都会带来“跟风”,形成从众性推广现象,这有它的益处也有其弊端。

益处:首先,从众性推广能快速广泛地推进新思想。从众心理是人的普遍心理,有学者做过从众心理试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只有1/4~1/3的人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课堂模式的从众性推广从区域上看是大规模的甚至于某个局部的全面覆盖,从接受人数上看是数量众多的,这就造成了浩大的声势,使被推广的课堂模式成为一种流行,对于个体而言,接受它就会变成一种心理习惯,一种无可抗拒的选择。反之,不施行者会产生一种异样的心理,因为和众人不“同步”而带来无形的心理压力。这对于革除教育思想上的陈旧落后理念,树立和普及新的教育理念是最有力的方式。像基于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课堂模式,课堂上如果没有小组的共同学习时间,没有小组学习结果的汇报等这些内容,就会让人产生课堂教学不合乎规范的感觉。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充分参与了课堂,占得的课堂时间多了,陈旧的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自然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其次,从众性推广的课堂模式提供了现成的样本,设定了一般的程序,直截了当地告诉教师课堂上应该怎么做,就像流水线上的一道道工序一样,老师拿来就可以使用,上手快,这样执行效率就高了,并且执教者套用模式,只要替换模子里的内容——在信息时代极容易获得的知识——就能上出一定的教学效果,这个效果往往能体现出模式承载的教育思想。这就会促进教者跟进新思想,对教学能力比较一般的老师也能起到很好的弥补作用。对于教学新手而言,课堂模式的从众性推广使他们能较快进入角色,模式立出的规矩能规范新教师的教学行为,模式设定的程序,提供的活动样式让新手有章法可依循,组织课堂活动也容易得心应手。

再次,在实践中,在教学研究交流中,拓宽和延伸了课程改革之路。鲁迅有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某种课堂模式使用者多了,使用面广了,它就会被置于聚焦境地,由实践而引起的反思会增多,会产生更多的思考与交流,这样使模式本身在质疑中得到完善,在批判中获得长足的发展。

弊端:首先,课堂模式的从众性推广之弊在“从众”上,随大流,随从众人去做,跟随者容易失去独立性和个性。没有独立的判断,依附乃至依赖现成的模式,易滋长教者的惰性,不利于教者教技长进;缺乏个性,人云亦云,大众化的模式,带来的是千人一面,千课一型,不利于教师教技精进为教艺。课堂成了名师或名牌模式的“模仿秀”,有可能就是画虎反类犬,抓不到教学内容的实质精髓,而成了形式、流程的走过场。

其次,从众性的推广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某种课堂模式具有普适性,所谓一招鲜吃遍天,似乎一种模式就适用于所有学科课堂或者一门学科的所有课型。事实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课堂模式不存在一种万用模式,一个老师的课要能吸引学生,也绝不是仅有一种模式或依赖于模式上的花拳绣腿。

此外,从众性推广之弊可能导致“皇帝的新装”的上演,有的模式还只是在试验阶段,有的模式也可能是研究者的“乌托邦”,甚至有的模式不排除出于一种功利目的,但因为某些因素,它被从众性推广了,说“好”的人多了,“不好”的声音被覆盖,渐渐地“不好”声音的发出者也因众人的判断怀疑自己的判断,于是,这种模式的效能就在众人的推波助澜里被无限夸大了。

四、从规行矩步到随物赋形

北宋大文豪苏轼在谈到他的散文写作时说:“吾文如万斜泉涌,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干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地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苏子的诗文因其如水般“随地赋形”不拘一格而具有百代不衰的魅力。笔者以为,这可以用来作为课堂模式运用的最高境界的描述:课堂教学内容如水一般,教学目标是流淌方向,方向合适了,在课堂行进中不在乎模式之套路,而顺乎学生之实情,随物赋形,焕发无限的生命活力。这样的课堂并不是随性而为,而是不仅合乎规范,更是千模万式化为一堂,看似无形实则形在骨子里,让人不觉形,只觉神采动人。苏子是五千年才能出此一人的奇才,很多名师也有过人的禀赋,但是一个有成长追求的普通老师也可稍加努力达到具有个性化的课堂境界。

必须放首位的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凡称之为职业的都有其规矩,教师主导的课堂需要遵循基本的规矩,这规矩有对人(学生)的态度规定,比如尊重,有对教学行为的方法方式规定,课堂模式的程式部分侧重于后者。学习一种课堂模式,将其规矩成为了常规习惯,这种模式才算真正地在心中建立。

其次是厚积。一是积累学科素养,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要广博而深厚,并能紧随时代步伐,了解该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此才能对教学内容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有教学的独立性。现在流行的有些模式,从推广的宣传看似乎借助一些手段,如信息多媒体操作、网络资源的利用等,非专业的教师一样能胜任专业教学,而从教与学的参与者来看,本人对此持保守态度,技术再先进也要人发挥作用,一个专业素养深厚的老师较之一个专业素养贫瘠的老师,肯定是前者更能发挥技术的作用,对学生更有影响力。学科素养厚积的重要价值还在于它能使课堂有模式而不拘于模式,学科素养深厚的老师面对教学更有独立性更有自信心。二是课堂模式的积累,学习了解各种各样的课堂模式,并进行模式化的教学实践,了解得多了,教学方面的一些问题思考就深了;实践了,何种模式使用何种类型的课堂就清楚了。各种模式用得娴熟了,同一模式也能具有灵活性,不同模式之间就会建立起一条协调的通道,由建模到化模才有了可能。

再有是开放。开放的心态,模式的优点是格式化规范化,但此优点也会导致封闭式固定化,一个人经验累积到足够丰富,很容易导致排他性,便是很难接受与“我”的经验有冲突的事物。一种课堂模式流行了,用习惯了,也容易导致使用者封闭的心态,难以使用其他模式,且浑然不觉此模式的限制。开放,有容乃大,就不会狭隘地固步自封。模式自身也可以开放,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现被聘任为深圳明德中学校长,他解读明德课堂,特别将模式与模型进行了辨析,提出不蹈“教学模式化”的覆辙,他认为,“模式常指‘程序建构’,侧重于教学的‘程序步骤’,模型,则是‘要素提炼’‘要素组合’,要素之间可以组合成多种课型,具有灵活性,富有弹性张力。” 笔者以为程老师用“模型”一词打开了“模式”的外壳,把内涵的东西剖析开来,是“模式”的解放,通過“模型”,教者就能变“我”用模式为模式为“我”所用,模式的僵硬的外衣化而为轻灵的羽翼,帮助老师在课堂的天空自由翱翔,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课堂模式立规矩布程序,内核是思想,建模是教学的起步,是改革的发端;课堂模式的从众性推广是课程改革的必然,也是一线教师避不开的心理常态;课堂模式的从众性推广利在大处开路,弊在小处封路;化模,可以是一个普通老师课堂教学理想境界的追求,积累经验而不满足于此,深谙模式之道而不止步于此,开放视野与心界,丰厚学科素养,从而到达随物赋形这课堂模式的自由王国。

(编辑:张 婕)

作者:邓荷蓉

阅读教学普适模式管理论文 篇2: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小学生阅读板块的语文教学极易出现错误导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借助多元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来增加阅读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意识到设置独立的阅读教学板块对升华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作用,并且应当在日常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就融入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小学生综合阅读素养优化的同时保障了自身获取有效阅读信息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阅读能力;策略探讨

引言

以优化阅读能力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计划革新是把控课堂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学语文教师将学生理解能力的优化定为自己阅读教学计划革新的重要目标,能够促使小学生在教师统一有序的指导下逐步完善自己的阅读文本领悟能力。为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探讨当前教学方法改革桎梏原因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实践,进而能够立足阅读能力优化导向来保障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在课堂教学中分层次对学生阅读认知能力教学现状分析

(一)缺乏系统全面以阅读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受到的传统教学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中依然无法建立完善的能够全面优化阅读能力的教学体系,对教材阅读文本基础知识缺乏系统性的知识讲解,导致了学生对于隐藏在教材阅读文本中的有关阅读能力学习的重点内容缺乏明确的认知。

(二)教材文本教学知识与阅读能力培育间的转化过于机械化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兼顾阅读能力的发展,其中最难的是语文知识输出和转化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的还是机械化的阅读训练模式,很多时候仅仅只是对于模仿教材文本来进行阅读理解训练,缺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输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这种机械化的模式并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语文阅读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而会对他们提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产生妨碍。

二、在实践中构建以优化阅读能力为导向的课堂策略探讨

(1)以思维导图为辅助进行新型阅读效率化语文课堂的构建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探索新型思维导图创新应用于语文教学课堂的普适性规律,实际上在以语文阅读教学为基础的思维导图的建设中也能够恰当地加入培育优良阅读能力的内容,通过逻辑化的阅读方法的应用来提升阅读实践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学会从理性角度去把握阅读文本的写作情感。通过思维导图能够将学生对文本分析的注意力统一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样既有助于对整体教学节奏的有效把控也能够逐步增强教学效率。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这一课的内容时,小学语文教师要借助思维导图这个教学工具将文本内容构建成一个健全的知识体系,不仅要在语言上对这篇文本的写作风格进行探究,也要挖掘出其中深层的教育思想,从而能够为学生的阅读探究提供一个全面的角度,并创新他们的文本分析技巧。

(二)借助分层管理方法来构建阅读能力优化教学课堂

对于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实践而言,分层管理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创造性地加入其中,并且在对学生的课堂教学任务进行分层管理的实践中也能够加强阅读教学成果的转化。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立足分层教学管理的科学内涵,启发学生以联想记忆和知识迁移的形式进行自主化创作,让学生将阅读能力认知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够真正领悟语文教师为其打造的读写结合的课堂中的教学可贵之处。为此,小学语文教师也需要逐步探索分层管理与效率提升结合的尺度。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三首》这一课的内容时,由于这几首诗风格迥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基于不同学生个体对古诗鉴赏能力的差别进行分层管理教学,这样才能够以因地制宜的方式来帮助不同语文阅读能力的学生补齐短板。

(3)以语文学科能力的综合提升作为阅读教学的课堂主线

优化阅读认知能力也是健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教师为此需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问题导学和任务探究的教学过程中,以提升阅读能力为目的对语文的基础语言知识进行组织和口语表达教学。并且将不同的语文实践能力结合阅读能力进行系统的课堂构建,这样学生仅仅在课堂的参与过程中就可以充分调动自己阅读文本分析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授完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一课的内容后,由于这两篇文言文的形式较为灵活,因此需要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文言文类型文本分析能力。

结束语

在立足优化教学效率来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師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的综合语文学科能力的培养,结合分层管理以及思维导图等方式来逐渐提升现代化阅读教学课堂的效率,使得学生通过阅读能力的逐步提升来优化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并且小学语文教师要立足阅读能力优化的内涵实行普适性框架下的差异教学,进而能够整体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内化质量。

参考文献

[1]雷艳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1):81-82.

[2]李昱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11):91-92.

作者:王丹丹

阅读教学普适模式管理论文 篇3:

美国综合学校改革运动发展述评

[摘 要] 21世纪初,美国兴起综合学校改革运动,其目的是改善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教育机会均等。该项目为美国经济贫困地区和处境不利儿童高度集中的社区公立中小学实施的综合改革提供资金资助,在使所有学生适应州教育内容和达到成绩标准等方面具有值得肯定的效果。综合学校改革运动的改革机制和有效的教育模式具有探讨价值。

[关键词] 美国;综合学校改革;改革机制;教育发展

美国高度重视基础教育改革,21世纪以来,美国联邦教育部实施了一系列基础教育改革项目,旨在改善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综合学校改革”(Comprehensive School Reform ,CSR)即为其中之一。该项目最早在1998年签署通过,2002年美国开始实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后,进一步深化综合学校改革项目。2003年后,布什政府继续对该项目提供资金支持。2009年美国相关部门的报告显示,美国联邦政府自2003年至2007年对该项目共累计拨款30亿美元,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美国综合学校改革的历史背景

美国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一,其教育实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是长期以来,基础教育质量问题,特别是薄弱学校问题一直困扰美国。几乎每个州都存在相当数量的薄弱学校,它们的教育质量相对较差,对学生的发展制约较大,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基于此,美国长期关注基础教育,提出很多改革措施,以求基础教育问题的彻底改善。

20世纪6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中小学教育法》(1965年),该法第一条款中明确规定,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提高学业成绩并使其达到与其他学生同样高的学业标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兴起“有效学校运动”,企图通过学校重建,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但是“有效学校”并没能改变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学生学业发展受阻的状况。实际上,改革影响的不均衡,使学校之间的质量差距进一步扩大。1983年美国发布《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学校质量问题再引全美关注。此后,联邦和各州运用多种方式持续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整合教育资源,帮助孩子们的学业。1999年,美国出台《班级规模缩小法案》(Class Size Reduction Act),至2002年几乎全美所有中小学都进行了小班化教育的改革,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涉及范围最广的,规模最大,也是最成功的教育改革运动”。 但是,缩小班级规模仍未能完全改善学生的学业,各州仍存在教育的不均衡状况。

美国联邦政府于1998年决定对基础教育进行“综合的变革”。综合学校改革以改变基础教育薄弱学校的内部结构为根本点,寻求教学模式的彻底变革,使校方在教、学、管多方获得方法的指引,从而改善薄弱学校的质量。持续20余年的改革克服了以往各种改革缺乏针对性的缺点,改善了美国薄弱校质量,最终获得成功。

二、美国综合学校改革的框架与模式

美国联邦教育部主要通过综合学校改革项目对经济贫困地区和处境不利儿童高度集中的社区公立中小学提供资金支持。该项目的实施有较为清晰的框架支撑和经多次教学实验获得的有效模式支撑。

1.综合学校改革的目标

改善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教育机会均等是美国历次教育改革的主题。有研究表明,美国基础教育各地区间差异明显,各区域内部也存在优势学校和薄弱学校,而薄弱学校部分学生的学业甚至落后于全美教育平均水平。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1998年,美国联邦教育部探索使用综合学校改革模式彻底改善中小学薄弱校状况。美国综合学校改革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提高美国基础教育学生的学业成绩;(2)通过系统、全面的改革,整体提高美国基础教育的质量;(3)提供均衡的优质教育。

2.综合学校改革的框架

美国综合学校改革运动的基本运作,具有合理、实用的运行架构(见图1)。主要包括5个方面:(1)针对存在的教育问题,联邦教育部授权教育中介研究解决;(2)教育中介组织研究设计专家,设计教育模型,并进行试验;(3)教育中介对试验效果比较明显的教育模式进行推广,众多学校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型;(4)教育模型与学校的配型,联邦教育部对配型成功的学校给予拨款支持;(5)教育研究者对教育模式的实施进行连续的跟踪指导,直至教育模式在学校“本土化”。

综合学校改革包含很多可控环节,这些环节对改革的结果产生很大影响。美国综合学校改革特别关注以下环节:(1)确定资助资格。各个学校依据自身具体状况,向联邦政府提出申请,经过教育专家的考察、反馈,可立项为联邦教育部“综合学校改革”资金支持学校。每个取得被资助资格的学校每年可获得联邦教育部5万美元的支持,并依据改革的推进而调整。(2)教育模式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这也是该改革能否成功的最重要环节,如果能够成功的运用综合学校改革模式,并切实提高学生成绩,改善学校不良处境,则明显有利于改革的进一步推行和学校的长远性发展。不成功的配型则既耗费金钱,也挫伤改革。(3)推广成功的模式。设计的教育模型要经过教学检验,对学生成长提高较为显著方可推广。那些效果不佳的模式不应予以推广。(4)协调各州教育传统与改革的关系。基于美国教育传统,各州分享教育权力,改革推进过程中能否使学校在州教育标准和联邦教育部教育改革之间做出协调,是学校改革成功的基本前提。薄弱学校既不能因为参与综合学校改革而违背本州的生存法则,也不该为固守自己的亚健康生存或病态生存状态,放弃优厚的联邦改革支持。

3.综合学校改革的成功模式

美国综合学校改革设计了100多种实践模式,经过10多年的检验,2003年后,29种模式获得重点支持。据统计,美国联邦政府2003~2007年已累计对所有模式提供资金30亿美元。至2009年,直接指导教学模式(Direct Instruction)、学校发展规划模式(The School Development Program)、全体成功模式(Success for All)被证明效果显著并被广泛应用。

(1)直接指导教学模式

直接指导教学模式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模式,主要用于促进基础教育学困生的学习。主要内容是:①普适经典教材。经典教材经过编写、检验、再编写、再检验,以便90%的学生都能接受和掌握。同时给教师配备课程与教法的详细说明,提供特定的技能与内容样板。普适教材是快速教学的前提。②自动连接课程。教学有清晰的难易梯度。此模式下的上课顺序经过广泛的实地检验,能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教师也能够大大加快教学步伐。辅之以有指导的练习和检查,确保学生理解的连贯性。③跟班辅导促进。跟班辅导员定期监测每个课堂,帮助教师解决面临的任何问题,也可以根据情况承担一部分上课任务以示范教学。④节奏问答教学。教师通过有节奏的小组齐声回答和个别学生的回答来突出重点,是该模式的另一突出特点。⑤灵活成绩分组。设置跨年级的共同的阅读和教学课时,按成绩对学生分组,以确保所有学生都可能一致快速进步而没有学生落在后面。小组并不固定,而是灵活地依据成绩不断调整,进步快的学生会被及时调整到快组,而困难的学生会得到及时的帮助。⑥不断评估。不断评估旨在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查出哪些学生可能需要额外帮助以及确定哪些学生需要重新分组。

直接指导教学模式带来的结果是令人振奋的,一些参与改革的薄弱学校报告其学生平均成绩高出了年级水平,有的还高出好几个年级水平。

(2)学校发展规划模式

学校发展规划模式由耶鲁大学儿童精神病学家James Comer设计,旨在通过改进教育者对儿童发展的理解和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积极的关系,解决学生成绩低下和消极的学校气氛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协调小组管理机制、细化小组职能和共守基本原则3个版块。①协调小组管理机制。学校发展规划模式要求学校确立三个协调小组来共同管理。第一,学校计划与管理小组(School Plan Management Team,SPMT)。由12~15名代表组成的合作性管理小组取代学校传统的组织管理结构。小组成员包括家长、教师、学校辅助人员以及学校行政人员,他们负责制定学校学业目标和学校气氛目标。小组确定学校最迫切的需要,制订计划来满足这些需要,并且检查和协调学校的各项工作来遵循计划。第二,家长小组。该模式鼓励家长有组织地参加3种主要活动:学校决策、日常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家长小组应积极促进自我改进,如参加专题讨论会,加入家长资源中心等。也可参加其他非正式的聚会,如音乐晚会和学生表演等。家庭参与使学校管理更加顺畅。第三,支持小组。通常由校长及一些儿童发展和社会服务人员组成(如学校辅导员、社会工作者、资料员、心理工作者等),其主要工作是改进学校气氛,处理学生行为问题。在周会议上,支持小组与教师一道制定课堂策略,预防有害于学校实践的问题产生。②细化小组职能。第一,学校计划与管理小组制定综合学校计划。内容涉及提高学业成绩、改进学校气氛、满足专业发展需要和改进社区关系等。第二,教师发展计划。SPMT与学校教职员合作,帮助设计专业发展计划,使学校能达到综合学校计划的目标。第三,评估与修订。SPMT要及时把握学校的各项进步,不断对计划实施进行评估和修正。③共守基本原则。为充分实施学校发展计划,大家必须共同遵守以下基本原则。第一,负责。此模式主要依靠小组成员负责地帮助小组确定、分析和解决问题,并由小组成员分担成功与失败责任。第二,共识。该模式倡导通过充分讨论达成共识,而不是通过投票来做出决定,造成一群疏远的“失败者”。第三,合作。校长与有关的成年人在学校管理中分享发言权,通过合作解决一切问题。

学校发展规划模式带来的结果包括更好的学生自我概念、更为积极的学校气氛及学业成绩提高等。

(3)全体成功模式

全体成功模式最初由霍普金斯大学Robert E·Slevin设计,他结合幼儿园至小学六年级学生的特点,关注学生基本技能掌握和持续的学生评价,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主要内容包括:(1)以每天坚持阅读为核心。全体成功模式围绕最有效的阅读教学,每天给学生们安排90分钟的阅读时段,每天坚持这样的阅读,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信。(2)系统地导、读、练、析。“教师导读—学生合读—语音词汇学习—写作—讨论分析”是成功教学的基本环节。(3)合理地分组与评价。学生分组的依据主要是他们的阅读水平,高低年级学生可以一起上课。每8周进行一次评价,允许进步学生重新分组。对评价显示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20分钟师生一对一辅导。全体成功正是有这种关怀,才使得合作学习和柔性评价近乎完美的结合。

在综合学校改革的多种模式中,全体成功模式是典型的“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范例。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该模式已经在全美48个州的数千所学校中应用,数百万学生从中受益。随着该项目影响力的扩大,加拿大、英国、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家相继证明了此模式的有效性。美国国内的实验还证明了这个模式在双语教学和非母语英语教学方面有积极作用。

三、评价与思考

美国综合学校改革从最初几个简单的教学模式发展为一场运动,政府给予了长达20余年的支持。富有活力和成效的教育模式,使很多薄弱学校得到彻底改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2007年底,美国政府最终停止对“综合学校改革”继续追加资金。目前,还没有“综合学校改革”模式促进作用不明显状况的最新数据,也缺乏对“综合学校改革”的进一步反思。

综合学校改革创造性的教育模式构建,为美国的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回顾整个改革过程:美国联邦教育部一直进行资金等支持,保证了改革的连续性。严格的资格审查和改革指导为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广泛开展、联邦与州的教育关系协调提供了保证。基础教育学校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2009年的一份报告认为,综合学校改革充分调动了各改革主体的积极性,这场运动的经验将会深刻影响以后的改革取向。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基础教育的改革,实现教育的全面优质化,美国综合学校改革对我国持续推进教育改革的主要借鉴意义在于:第一,教育改革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方案需要精细化的设计,要进行严格的教育改革实验。第二,教育模型一定要与学校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配型是学校改革成功的前提。第三,要正视薄弱学校现实,努力做到观念变革、制度变革与技术变革的有力结合。美国综合学校改革过程及其机制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析。其经验或许对我国弱势群体的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教育“质量多样化指标”、学校标准化建设、示范性学校“软实力”建设等都会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 http://dpi.wi.gov/fscp/pdf/ne-wechsler11-06.pdf. 2010-04-05.

[2] 李素琴,何逢春等.美国CSR影响及原因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4,12(54).

[3] http://www.eric.ed.gov/ERICDocs/data/ericdocs2sql/content_storage_01/0000019b/80/46/38/51.pdf.2010-04-08.

[4] http://www.edu.cn/shi_ye_656/20060323/t20060323_12400.shtml.2010-04-05.

[5] Geoffrey D. Borman,The 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Comprehensive School Reform.http://www.centerforcsri.org.2010-04-06.

[6] http://www.eric.ed.gov/ERICDocs/data/ericdocs2sql/content_storage_01/0000019b/80/45/2f/5c.pdf.2010-04-02.

[7] Chamberlain,A.,Daniels,C.,Madden,N.,& Slavin,R.(2007). A Randomized Evaluation of the Success for All Middle School Reading Program. Middle Grades Research Journal,2(1),1-21. http://www.successforall.org/_images/pdfs/Chamberlain.pdf.2010-03-09.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王永丽)

作者:孟靖岳

上一篇:全方位电子化统计分析论文下一篇:监督管理中的机电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