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电子化统计分析论文

2022-04-25

摘要:随着我国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高,我国专利申请量仍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请求人向专利复审委员会请求复审、无效宣告的请求量也在逐年递增。在人员不变的情况下,审查量增加,审查压力增大。在现有审查工作模式下,合议审查员在审查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审查主要依赖个人经验和能力,审查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全方位电子化统计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全方位电子化统计分析论文 篇1: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集团财务风险管控领域的应用与实践

摘 要:按照某集团公司财务实时管控体系建设的思路构想,XY公司针对基层单位多、地域分布广财务管控难度日趋增大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践实信息化技术在财务稽核管理与风险防控领域的应用。以全方位提升财务稽核监督检查及财务风险管控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为重点,围绕问题发现、问题核实、整改跟踪、统计分析、完善内控,闭环管理流程,依托ERP、财务管控、员工报销系统等主要业务信息系统,开发业务凭据电子化平台,探索集团财务风险管控新手段,优化事前引导、强化事后监督,从两头促进事中控制,增强集团本部对各单位监督管控能力,最终达到“情况看得清、手段管得到、风险防得住”的风控管理目标。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财务实时管控;业务凭据电子化

一、建设背景

对企业而言,完善有效的内控体系非常关键。它是保障企业经营合规、资产安全、财会信息准确、效率效果提升、发展战略实现的必要条件。然而建设好的内控体系不容易,将内控措施真正落地更难。常言道,“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规章制度不会自动执行,必须通过有效的方法,良好的机制,可靠的手段,督促公司上下全员形成遵章守纪的工作习惯。

“十三五”期间,某集团公司要以信息化为技术手段,紧紧围绕“实时管控”要求,以业财主数据统一为主线(1条主线),围绕财务信息实时反映、过程实时控制和结果实时监督(3个实时),完善提升具有“厚云薄端”特征的企业级财务共享、经营管控、资源调控、风险防控、智能决策等多场景应用(5组应用),构建精益高效的财务实时管控体系,实现“业财融合、信息贯通、流程在线、风险可控”,全面提升财务的实时反映、实时控制和实时监督能力,努力打造财务集约化升级版,进一步推进财务与业务有机融合,提升财务管理现代化水平。同年,财政部会同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最新版《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了电子会计档案的管理要求,肯定了其法律效力。在此背景下,XY公司致力于以更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内控措施落地。

二、总体思路

XY公司积极探索,整合资源,提出围绕稽核及风控工作闭环管理的核心流程,全方位提升财务监督检查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在问题发现环节。建立现有业务系统与稽核监督模块的集成互联,以账务数据为基础,扩大风险发现渠道,实现“看得见”。

在问题核实环节。推行业务凭据电子化。运用影像扫描、智能识别、系统集成等多种方式,采集业务凭据影像、数据等信息,奠定在线监督基础,实现“看得清”。

同時,以公司原始凭证管理手册为依据,在系统中固化各类报销费用所附业务凭据相关要求,在业务经办环节即起到提示、规范的作用,实现“管得细”。

在完善内控方面。通过业务凭据电子化数据多维统计分析功能,发现问题多发领域,风险热点,探索共性问题产生原因,从而为从公司顶层设计层面完善相应内控措施提供支撑,同时,将具体案例列入分享库,供各单位参考学习,引以为戒。为财务风险管控树立一面镜子、划出一条红线,最终实现“防得住”。

三、具体做法-业务凭据电子化

业务凭据电子化是指基于统一的业务凭据标准和现有业务信息系统,遵循“流程优化、标准统一、记录规范、易用灵活、过程受控、永久追溯”的原则,运用综合采集技术将业务凭据影像嵌入标准业务处理流程,突破审核检查凭据实物存在的时空限制,规范凭据种类、内容等要素,在线控制凭据完整性、准确性,促进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深度融合。

业务凭据电子化的运用的关键技术包括:统一标准、业财协同、实时管控和安全保障。统一标准,就是统一各单位凭据电子化标准,实现各类单据格式标准化,业务流程标准化,审核规则标准化。业财协同,就是把财务管理范围延伸至业务前端,将财务管控要求前移至影像采集阶段,进行业务事前引导,促进及促使前端业务按照财务规则或财务管理要求进行经济业务和交易事项的处理。实时管控,就是将业务凭据实物所载信息实时转换为电子化信息,提升记账凭证和业务凭据相关性、及时性、准确性,实现凭证实时、异地在线查询、追溯、监控,提高在线稽核与业务管控效率。安全保障,就是采用文档权限控制和加密技术,设置水印戳记功能,记录凭据经办人员创建、修改、变更等信息,落实相关责任,有效保障文档安全。

业务凭据电子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工具精准高效的天然优势,将有力弥补或解决财务基础管理工作中下列不足:一是提升业务规范执行刚性,降低业务处理风险。纸质业务凭据的审核基本依靠人工判断,风险点的把控不够智能,存在审核风险。通过按照不同业务类型,将所需附件一一列示于影像系统当中,并一一设置解释说明信息,将财务管理标准固化前置,较好的引导经办人员在业务之初即及时把握财务管理要点,“少走弯路”;根据附件重要性程度,设置强制控制规则,如发起业务时缺少必要的业务凭据,系统将自动中断审批流程,达成财务端对业务端的刚性监督。从源头上强化业务凭据合规性管理。二是拓展集团本部管控广度和深度。实践中,纸质业务凭据存放于各单位,造成集团本部难以及时掌握各单位经营管理合规性的真实情况,难以切实发挥上级单位的监督管理职能。目前,公司主要通过传统的现场稽核、现场审计等方式,履行管控职责。但是随着新成立项目日益增多,现在的“跑现场”方式受限于人力、时间等因素,将越来越难以满足管控广度和深度。凭据电子化帮助集团本部练就一双“千里眼”。 三是打破信息孤岛效应,为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层次、大范围挖掘经营管理发热点奠定基础。纸质业务凭据本身是一个微小的“信息孤岛”,无法与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智能分析。纸质凭据上的信息是相对孤立的。凭据电子化为实现财务管控系统、ERP系统、经法系统、电子档案系统等跨系统数据共享应用,运用大数据智能分析提供了可能性。四是从根本上扭转业务审批线上线下双轨运行,徒增工作负担,降低工作效率的落后管理方式。在业务凭据影像系统上线前,由于现有业务信息系统仅能承载经过“人工加工”后录入的诸如金额总数、事由描述等二手信息,而无法全面完整地反映数字背后的经济业务原貌。各单位出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严谨性考虑,通常采用一笔业务线上审批线下查看纸质凭据的做法。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业务链上各个环节工作量增加。业务凭据电子化后,凭据影像能够嵌入线上流程同步流转,让各环节审核人员能够仅借助信息系统就能实时看到经济业务原貌,摆脱对纸质凭据的依赖,减少重复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五是有助于凭据查阅调取。随着管理日益细化,内外部检查自查增多,业务凭据被追溯调用的频率显著增加,存在调取效率低且损失风险高等问题。由于业务凭据多数为纸质实物,在传递和保管过程中容易遗失、破损、污染等。同时,其人工检索方法相对使用信息技术检索来说比较落后,查阅调用时所需的时间和人力成本远大于在信息系统同中查阅电子数据的成本。业务凭据电子化后,可利用信息技术,在影像系统中方便快捷查询到需要的单据。

四、管理成效

业务凭据电子化的建设是公司积极践行集团公司财务实时管控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上述项目的实施将从根本上解决集团公司总部管理机构普遍存在的“看不见、看不清、无力管、管不细、管不严”等痼疾,显著增强了本部信息实时反映、过程实时控制、结果实时监督的实时管控能力。具体体现为:一是提升了信息实时反映能力(信息看得清)。利用信息系统数据共享、传输高效精准的特点,及时、准确、真实、完整反映各项经济活动。二是提高了信息管理效率(过程管得严)。在业务凭据电子化建设的过程中,将控制节点和规则前移,实现业务流、信息流和价值流的全面融合、。三是强化了内部监督效力(风险防得住)。以风险为导向,以电子化业务凭据为载体,固化在线监督策略和规则,及时预防、发现和纠正违规经营行为,确保全价值链风险可控在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

[2]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财会,〔2010〕11号.

[3]黄莉、王东峰.《浅谈原始凭证电子化在国家电网公司的实践》,《财经界:学术版》,2015,(18).

作者简介:

刘晓妍(1990-),女,山东省济南市,学历本科,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作者:刘晓妍

全方位电子化统计分析论文 篇2:

专利复审无效判例智能检索应用

摘 要:随着我国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高,我国专利申请量仍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请求人向专利复审委员会请求复审、无效宣告的请求量也在逐年递增。在人员不变的情况下,审查量增加,审查压力增大。在现有审查工作模式下,合议审查员在审查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审查主要依赖个人经验和能力,审查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本文从我国复审无效审查现状入手,分析建设专利复审无效判例智能检索应用的必要性,提出建设我国专利复审无效判例智能检索应用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专利复审无效 智能检索 应用

专利复审委员会主要负责复审、无效案件的立案受理审查,复审、无效案卷全流程管理,2010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建成了E系统①,开辟了无纸化专利审批流程和专利审查业务工作模式的变革,实现了从复审、无效请求提出到复审、无效决定的全部法律程序、全流程、全方位的电子化审查。

2013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开通了专利复审和无效宣告电子请求系统(复审无效电子请求CPC客户端②),专利申请人可以以电子文件形式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复审请求,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可以以电子文件形式提出宣告专利权无效的请求,针对该日或以后提出的宣告专利权无效的请求,专利权人可以以电子文件形式提交文件,提高了从复审、无效请求及复审中间文件的受理效率,缩短了审查周期。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③设计及发展战略,使复审委员会审查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充分挖掘多年来复审委员会积累的大量的优秀决定、典型案例、结案分析报告、历史案例等审查经验,并充分利用、探索新的审查模式,以不断提升审查工作效率和质量。

1 我国复审无效审查现状

1.1 复审无效审查业务现状

我国复审无效审查业务主要包括复审业务、无效宣告业务、诉讼业务、咨询鉴定四大类。

(1)复审业务主要包含:复审请求受理、形式审查、前置审查、合议组成立、合议组审查、结案等阶段。

(2)无效宣告业务主要包含:无效宣告请求受理、形式审查、合议组成立、合议组审查、结案等阶段。

(3)诉讼业务主要包含:一审立案、开庭、判决、结案等阶段。

(4)咨询鉴定业务主要包含:咨询案件立案、合议组成立、合议组审查、结案等阶段。

1.2 “E系统—复审无效子系统”现状

2010年2月,E系统①上线运行,主要完成了以下任务:

(1)实现基于代码化的无纸化业务处理功能,同时为审查员提供辅助审查功能,方便审查员审查案件,提高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

(2)适应无纸化的流程优化,建立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使电子文件传送流畅,信息及时,缩短审查周期。

E系统①复审无效子系统主要涉及立案及流程管理、合议组审查、行政诉讼三部分的主要工作,其中立案及流程管理主要负责复审请求、无效宣告请求、行政诉讼、咨询鉴定4类案件的立案以及相关的流程管理工作;合议组审查主要负责对复审请求案件、无效宣告请求案件进行审理并依法做出审查决定,对委托咨询鉴定案件做出咨询意见报告;行政诉讼主要负责当事人对专利复审委员会做出的复审决定或无效宣告决定不服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应诉工作。围绕这三部分的主要工作复审无效子系统还提供了较为强大的辅助审查功能、管理功能、查询统计功能、系统维护功能等。

2 我国建设专利复审无效判例智能检索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2.1 现有信息化系统无法满足日常审查业务要求

现有“数据库信息检索系统”和“内部工作文档管理系统”截止到2016年,该系统已运行逾11年。目前该系统仅提供检索委内编号、决定号等基本著录项目检索;对法律问题检索范围宽泛,仅停留在法条层面。无法对证据进行检索,需要大量的人工翻阅和比对,浏览结果时需要手工频繁切换和翻阅定位,现有系统已经无法满足对业务要求。

2.2 有效提升审查效率、管理水平

随着我国复审无效请求量的不断提高,在审查员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幫助审查员提高审查效率、管理水平,做到审查中质与量的统一,成为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现有业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在现有审查工作模式下,合议审查员在审查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审查主要依赖个人经验和能力。兼职复审员(新审查员),对案由撰写、证据认定、法律问题评述等能力薄弱。审查员对相同法律问题、相同证据组合方式优秀决定和典型案例、法院判决案例的参考需求无法满足,审查效率难以得到有效提升。而合议审查周期长达10个月左右,立案完成后,等待合议组成立的周期约一年周期,审查压力巨大。

(2)复审委员会大量的审查经验得不到有效利用。多年来复审委员会积累的大量的优秀决定、典型案例、结案分析报告、历史案例等审查经验得不到利用。

(3)近年来,复审委相关课题研究伴随业务发展不断地深入,每年复审委内部承担的自主研究课题平均多达15个,承担局内一般课题平均每年3个。一方面,研究案例的收集和加工依赖人工,对案例的收集往往需要调动相关处室或动员全委审查员,征集案例往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影响研究质量。另一方面,研究成果得不到有效利用,对案例的评述、标引、分析的研究成果无法进行检索利用。缺乏必要的研究分析工具,研究人员目前主要依赖Excel等原始工具进行大量数据分析,研究效率低。

(4)审查员个人无法对已结案件进行有效管理,审查员往往通过系统外其他方式标引法律问题、评述说明等内容,迫切需要对已结案件进行标引、分类、统计,便于后续审查快速定位和借鉴。处室管理人员对处室案例掌握不全,往往依赖日常人工整理,统计信息不全面,难以支撑科学化管理。

综上所述,建设专利复审无效判例智能检索应用,将有力支撑审查工作,提高审查效率、提升审查能力。

3 建设专利复审无效判例智能检索应用的几点想法

3.1 建设复审无效判例智能检索应用

复审无效判例智能检索应用的建设目标,应当在于设计和构建能够反映复审委业务特色,具备智能、高效、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审查辅助支撑系统。复审无效判例智能检索应用的建设应实现如下几个目标。

(1)提升审查能力:提供一套具有检索条件丰富、智能推送关联案件、判决、证据的检索工具,将复审无效决定、司法判决等审查经验充分利用,有效提升复审无效审查能力和行政应诉能力,促进审查标准执行一致。

(2)支撑管理和研究:为管理人员、研究人员提供案例统计管理、样本筛选、自定义标引、多维分析等支撑工具,支撑业务科学化管理,避免重复研究、实现资源共享,提升研究效率和质量。

复审无效判例智能检索应用应面向审查人员、研究人员、管理人员,提供包括快速、高级检索、法律问题检索、证据认定检索、样本筛选、自定义标引、多维分析统计、个人案例管理、处室案例统计等多种服务手段,满足提升审查撰写能力、提升行政应诉能力、降低样本收集成本、提升研究效率质量、提升案例管理能力、支撑业务精细化管理。

3.2 复审无效判例智能检索应用设计的想法

复审无效判例智能检索应用应当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强大检索服务、丰富管理功能的信息化系统,它应当提供全面丰富的加工数据,提供给检索用户便捷的个性化服务,同时需要有效地与外部系统进行融合,复审无效判例智能检索应当具有如下内容。

(1)具有强大的检索服务。

复审无效判例智能检索应当提供丰富的检索入口服务,例如可以提供快速检索、高级检索、专业检索、相似性检索、语义检索、分类检索、二次检索等多种不同的检索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同时检索入口可提供更多交互性操作,提升用户体验。

对于检索结果的展示,可通过申请到审查判决全过程可视化的方式展示,支持双屏灵活切换、自定义导出、高级分析等功能。

强大的检索服务需要具有全面的检索能力,复审无效判例智能检索应用应当包含扩展检索功能,可以通过对输入内容进行分析获得相似、相关词扩展检索,对输入的文本进行特征分析,自动识别检索项,进行模糊检索,记录全部用户检索词,进行分类汇总,智能推送用户常见的检索词,自动检查用户输入,对拼写有误的检索词,进行校正检索。

专利复审委员会作为国家复审、无效请求审查部门,与人民法院、地方知识产权局和社会公众的一直处于常态业务交互,所以,复审无效判例智能检索应用的建设需要支持这几类用户的业务关系,支持行政、侵权诉讼案件的检索,为地方行政执法提供依据参考,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开的法院判决检索和复审无效决定的检索。

(2)提供丰富的管理服务。

面向复审委员会内部管理层面提供灵活的统计定制功能,为管理层提供复审质量分析数据,提升管理水平;面向地方局提供复审无效相关统计服务,为地方局提供基本的统计分析数据,提升复审委员会作为国家知识产权行政单位权威形象。

(3)提供便捷的个性化服务。

复审无效判例智能检索应用面向公众提供检索服务,需要提供个性化的定制界面,界面可罗列其保存或常用的专题库、查询条件等,同时,系统可记录用户的检索条件、检索结果和检索历史,便于用户调用,用户也可对检索结果做排序和标注,并收藏以便后续查找,也可专门设置个性化订制模塊,允许用户对自己关注的特定当事人、特定领域等的案件进行追踪,对相关结果进行定期推送。

(4)全面丰富的加工数据。

数据的加工是检索系统检索结果准确与否、后续开发是否可行、研究和管理价值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数据加工对于检索系统的功能实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方式包括人工标引、机器标引、人机辅助标引、检索过程标引、审查过程标引、公众查询标引等。检索数据的加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整合利用复审无效相关领域数据,包括复审无效决定、法院判决、法律法规、地方行政调处决定等。

②根据复审委的业务特点及系统建设的功能要求,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深加工,建立和完善复审数据的深加工规则。

③复审无效决定除标引基本著录项目外,还须标引如下内容:复审阶段权利要求的修改情况、法律条款、对比文件、无效证据及其类型来源、区别技术特征、无效案件争议焦点、被无效的权利要求等。

④法院判决除标引基本著录项目外,还须标引如下内容:历次诉讼的诉讼理由、事实认定、判决/裁定结论、证据、争议焦点、判决要点等。

⑤此外,还要撰写中英文摘要,并提取中英文关键词,实现中英双语检索。

(5)需要与外部系统有效融合。

为了使智能检索效果更加显著,复审无效判例智能检索应用应当与外部系统有效进行融合,有效融合主要可以体现在3个方面。

①能够为专利局核心业务系统专利电子审批系统能够推送相似案件,核心审查系统可参考审查决定信息,确保审查标准一致性。

②可以调用专利检索与服务系统、外观设计专利智能检索系统钻取加工后的证据、图形,可对加工后的证据、图形进行钻取,同时可进行证据定位,并浏览相关文献。

③为复审无效智能审查系统提供相关案件检索服务,引用决定内容,并且能为智审系统获取案源分配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S].20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S].20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S].2010.

注释

①E系统:中国专利电子审批系统,2010年2月正式上线,该项目包括一个主平台和19个子系统,11000多个功能模块,3600多个界面,集专利申请、流程管理、审查、公告、复审、无效为一体,实现了从专利申请提出到专利权失效的全部法律程序、全流程、全方位的电子化审查,实现了“E时代”无纸化专利审批流程和专利审查业务工作模式的变革。

②CPC客户端:中国专利电子审批系统的一个离线应用,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建设,支持离线撰写复审、无效请求文件,以电子方式提交申请文件和中间文件以及接收电子件通知书。

③《规划》:“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为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水平而制定。

作者:林赞磊

全方位电子化统计分析论文 篇3:

“电子教材”对新型立体教材开发的启示

摘   要:教材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资料,也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在各级教育系统中,教材作为教师传播知识以及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既是教育教学的手段,又是社会经验获取的来源。但是现有的教材已不能满足教与学的全方位需求,因此,本文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立足于细化分析现流行的电子教材,从电子教材的多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出“新型立体教材”开发的若干原则,给出案例设计,以求优化教材资源建设。

关键词:教材;电子教材;新型立体教材

一、引言

本文意在立足于教材的本质,对电子教材进行多维对比分析,以求对新型立体教材的开发获取启示。电子教材是当下较为新型的教材,但其不足以全方面支撑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它的出现伴随诸多优势与问题,对于电子教材的细化分析研究,可以使得新型立体教材的开发建设更加全面优质。

二、教材与电子教材发展

1.教材

教材、教师、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三种基本要求,也是教学质量生成的三种基本要素,它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产生决定性、根本性、实质性的影响。教材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料。广义的教材是指课程中,教师和学生所使用的所有教学资料,比如书本、练习册、实验册、模拟卷等等,由教师自己撰写或开发的资料也可以称作教学材料,利用计算机网络使用的学习资料也是教学材料。狭义的教材指教学过程中学生或教师所使用的书本,是一个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也称为“传统教材”[1] 。传统的教材以书本为主,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教材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根据其不同特点,主要分为印刷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从呈现方式、媒体类型、具象程度、支持功能四个主要方面进行对比,教材的发展和特性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教材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从纸质教材、视听教材再到电子教材,它的呈现方式愈渐丰富,媒体类型多样,功能越来越全面,从文字呈现到直观性图片呈现,再到音频视频呈现,越来越关注并支持人的认知度,从单向呈现到双向互动,越来越关注并支持人的情感体验度。但是,教材的发展并非代替而生,而是走向混合使用的趋势,而对于教材的立体多元开发也是教材资源发展建设的潜在趋势,因此,新型立体教材的开发对于教材的发展有着极大意义。

2.电子教材

电子教材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 早在10多年前,就有许多专业学者开展相关的研究。但是当时的电子教材,仅仅是流于新闻的焦点,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仅仅是对纸质教材的“电子化”,即采用磁带、光盘和电视作为教材的载体,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教材的表现形式。如今的电子教材已经称之为纸质教材的“电子化”,它不仅仅是一类符合学生的阅读规律、方便组织学习活动、符合课程目标要求、按照真实的图书风格编排的电子书或电子读物,而且是以电子产品为载体,呈现多种表现形式的学习内容,综合各种教学管理、学习工具以及辅助资源等来支持教与学的“电子书包”[2]。

从电子教材的发展来看,电子教材的媒体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全面,电子教材的发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也顺势而上,被广泛应用。电子教材从单一媒体向双向交互、综合功能发展,具有共享性、适时性、便捷性等特点[3]。

三、各類电子教材的比较分析

电子教材的教材属性、呈现方式、组织结构、学习方式、内容范围、终端、功能如表2所示。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由Course、Smart、Scroll Motion、Kno、Inkling、创而新、明博、人教社等单位开发的电子教材产品出现。这些电子教材根据不同的方式可进行不同的分类,为了分析不同类型电子教材的特点,及其各方面功能的最优化,本文利用蜘蛛网图,对其个性化、稳定性、交互性、全面性、便捷性进行立体对比,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蜘蛛网越靠近外圈,则其对应的性能越强。可以发现,教学及管理是电子教材最为强大的功能,它具有多方面功能支持,无论是对于学生、教师、教务管理都具有很大的帮助。综合来看,移动式终端和教学及管理功能是目前性能最优的设计,移动式终端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学习者的需求,而双向共享交互式功能的开发可以使得学习者在情感的体验度上更加强烈,这对于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持续性学习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4]。与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不再是简单的纸质教材的“电子化”, 它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支持功能表现在多方面,比如学习记录和管理、个人工具的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提供、个性化界面的设置等;在利用计算机通讯技术和人机交互技术上,电子教材开发出可以双向交互的功能,打破了以往传统教材的单向使用特点,更加满足学习者的情感需求以及认知需求;在呈现方式上,利用多媒体技术,电子教材设计开发出图片、文字、视频、动画等多种丰富的表现形式,使得教材的趣味性大大增加,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5]。

当然,这些电子教材仍然有许多不足的地方,需要继续进行改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许多电子教材开发者自身对于教材的表达,不能够非常准确地被使用教师所理解,以至于教材内容的含义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一定曲解;第二,许多电子教材虽然被学校购买,但是使用并不充分,许多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纸质教材和纸质练习册,课堂上使用投影仪播放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多功能的电子教材被搁置;第三,市面上的电子教材没有统一标准,在进行筛选甄别的时候,遇到形形色色的电子教材,很难挑选出最为合适的进行使用;第四,电子教材虽然已经使用了很多技术进行开发,但是大部分需要拥有平板电脑或者笔记本才能够支持学习,这对学生的家庭条件有一定要求,以至于无法快速进行普及,因此,在开发电子教材时,应该注意其成本和使用的便捷性。

四、电子教材对新型立体教材开发的启示

新型立体教材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集研究、建设、应用于一体,是一个动态调整的系统。开发出一个“好”的新型立体教材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并且注意部分开发策略。

1.四个原则

(1)全面性原则

教材的功能更全面,对于教学具有极大的支持作用,新型立体教材的开发要注重全面性资源建设的原则。首先,对于学生,要支持线下阅读教材、在线阅读教材、在线学习模块,具有资源查找、活动参与、个性化工具、个性化评估记录、作业考试、在线交流讨论等功能。对于教师,要支持说课讲解视频资源、活动安排指导手册、个性化教学设计方案、视频发布、课件查找下载、资源共享、在线发布作业考试、个性化工具、学生学习情况统计分析、在线交流等功能。其次,对于新型立体教材的开发,需要注重其系统化构建,纲明目清,介绍全面,使得使用对象能够清晰明了地进行了解和选择。

(2)交互共享性原则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交互的过程,由于教学对象和教学者的特殊性,教学具有稳定性与动态性结合的特点,而教材的开发和使用是为了更好地支持教学,所以在新型立体教材的开发中,要遵循交互共享原则,应设计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功能,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体验感,比如活动参与、作业互改、在线交流、资源分析等功能,以便更便捷、全面地支持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3)便捷性原则

在教材发展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虽然教材趋于混合式发展的趋势,但是光盘的使用已逐渐销声匿迹,光盘播放不方便,需要有固定的地点和终端进行支持,已不能满足使用者的基本要求。因此,教材的使用只有更加便捷,才能够不被淘汰。

(4)适时性原则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内容也会不断发生改变或调整,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不同,教学环境的改变等都会对教材提出新的要求,新型立体教材的开发,要注重适时性原则,稳定性与更新性并存,追求稳定的同时,对于需要及时调整和改变的部分提供及时的优化,留出足够的空间。

2.两个策略

(1)注重用户体验感的模块设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良好体验感对于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型立体教材”的开发设计中,不仅仅要注重教材自身的功能设计,更多要把注意力转向学习者的用户体验需求上进行设计开发。目前,在新一代教材的开发中,较为广泛使用的是Morville提出的用户体验蜂巢模型和Garrett提出的用户体验元素模型。在教育领域,已经有研究学者将用户体验模型应用于网络课程的开发建设中,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新型立体教材的开发,亦可在此方面进行尝试和优化。

(2)提供详细的教材使用说明册

新型立体教材在开发中融入了许多元素和资源,将课程与教材结合。因此在新型立体教材中,包含许多不同的内容和使用功能,而对于这些创新性的设计,要想最优化地得到使用,需要让学生和教师掌握教材的设计初衷、使用的方式方法、配套的支持服务,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

3.以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文“珍珠鸟”为例的新型立体教材设计

教学对象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些基本的表达能力,但是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注意一些字词的学习及课文的朗读。学生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对于抽象的知识接受度有限,但是能從真实的画面和交流中进行积极感受,对形象、直观、生动的画面兴趣强烈,因此,趣味性、直观性、交互性的教材更能够支持学生进行全面学习。普通教材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类。

(1)纸质教材

纸质教材以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教材为例,如图2所示,标准版纸质教材设计的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课文、重点生字、课后习题。这种纸质教材,是学校普遍使用的教材。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仅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内容,无法为学生提供朗读范文、生词解析、全面测试交流沟通等功能。对于教师来说,无法提供教学设计指导、活动安排、作业发布与自动批改等功能。

(2)电子教材

中小学电子教材大多数用移动终端支持学习,被称为“电子书包”,其支持的功能有:《珍珠鸟》课文电子阅读、文章朗读、生词注释及朗读、选择、填空课后习题测试、测试批改。但其最大的问题有三点:一是无法支持教师进行自主教学设计、线上交流;二是测试习题固定而狭窄,无法真正进行全方位测试;三是学生之间及教师之间无法进行及时交流讨论。

(3)新型立体教材设计

《珍珠鸟》一课的新型立体教材设计,不仅要支持学生线上学习,也要支持线下学习,设计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在全面性原则上,提供纸质版课文、电子版课文、视频学习模块、测验模块、交流模块、作业模块、个人工具使用模块、学习总结及反馈模块。在交互共享性原则上,设计“班级交流群”、“新建讨论组”、“私信”、“资源分享”等功能,供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教师和教师之间进行自主交互。在便捷性原则上,使用“线上应用软件”和“线下资料邮递”进行教材呈现,支持移动终端随时随地登陆学习。在适时性原则上,利用“后台统计”,设计教师与学生在线评价、教材问题反馈模块,支持使用者的问题反馈和需求补充,以便可以对教材进行及时更新与补充,以更好地满足教师与学生的需要。本课教材设计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生支持设计”:

a.纸质版课文:供学生课上使用。

b.电子版课文:可进行生词查看、《珍珠鸟》课文朗读欣赏。

c.视频资料:珍珠鸟资料补充讲解视频、课文讲解视频。

d.课前测验:朗读课文录音、生字词测试题、课文中心思想提交。

e.课前测验反馈:课文朗读字音纠正、测试题评价反馈、课文中心思想解析。

f.问题提交:可针对疑难问题在线对老师进行提交。

g.交流讨论:与同伴进行学习群讨论。

h.课后作业:课后作业完成与提交。

i.作业评价与反馈:作业互改、总评价的反馈查看。

j.课后巩固:个性化巩固练习(根据个人测试与作业成绩进行练习)。

k.个人工具:课文注释标记、错题、交流信息收藏。

l.学习总结:本课学习反思与总结,可导入学习档案。

m.教材评价与反馈:本课教材打分、评价、问题反馈。

第二部分“教师支持设计”:

a.教材说课视频:可供教师对教材设计理念与思路进行准确把握,以便更好地进行使用。

b.纸质版课文:供教师进行课上使用。

c.教学资料:教案设计、课件、视频、资料包等支持资料供教师进行参考选用。

d.视频发布:教材自带预习教学视频发布或根据学生学习特点自主录制视频进行发布。

e.课前测验修改:可根据学生情况对教材所带课前测验进行自主修改或补充。

f.课前测验统计:对学生朗读情况、测验结果、易错题统计进行查看,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g.学生问题查看:查看并统计学生疑难问题、在线答疑。

h.课后作业修改:可根据学生情况对教材所带课后作业进行自主修改或补充。

i.作业评价与反馈:作业批改、学生作业总评价统计、反馈查看。

j.课后巩固题发布:个性化巩固练习题(根据学生个人测试与作业成绩进行选择性发布)。

k.个人工具:可对教案设计、课件、视频、资料包、学生错题、学生问题、交流信息进行收藏。

l.教学反思与交流:对《珍珠鸟》一课的教学反思与总结提交,教师之间可进行本课程交流,查看其他教师发布的反思与总结。

m.教材评价与反馈:本课教材打分评价、问题反馈。

第三部分“后台支持设计”:

a.教材更新与补充。

b.教师与学生在线评价。

c.教材问题反馈。

五、结束语

新型立体教材的发展需要克服许多问题,如技术支持、设备支持、人力支持等,但笔者相信,通过不断研究与开发,新型立体教材的发展会更加快速而优质。

參考文献:

[1]朱彩蓝,李艺.电子教材的本质辨识:来自三个世界的观察[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75-80.

[2]杨琳,吴鹏泽.面向深度学习的电子教材设计与开发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7(9):78-84.

[3]石静,乐向莉,刘军.我国电子书包研究的热点追踪与趋势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备,2017(20):26-30.

[4]李宝,唐明珍.电子书包环境下个性化学习资源建设服务模型的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2016(2):10-16.

[5]于滨.高校课程立体化网络教学资源建设[J].文化学刊,2015(12):110-112.

(编辑:王晓明)

作者:张佳琪 曹殿波

上一篇:人文精神教学外国文学论文下一篇:阅读教学普适模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