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排放权衡博弈研究论文

2022-04-29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碳排放量的减少已经成为缓解人类气候危机的重要举措。本文认为,随着企业碳减排约束机制越来越趋向严格,供应链上的企业协同碳减排要比单个企业碳减排更有效率。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二氧化碳排放权衡博弈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氧化碳排放权衡博弈研究论文 篇1:

政府配额拍卖和消费者环保意识下企业减排策略

摘 要:为研究碳配额拍卖下的企业环保创新行为,建立了生产商处于领导地位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别求得了生产商在总配额较大和较小两种情形下最优产量、定价、环保创新水平以及利润,并分析了消费者环保意识对生产商环保创新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政府制定的总排放配额较小时,厂商的环保创新达到最高水平;当政府制定的总排放配额较大时,对于清洁型生产商,其环保创新仍为最高水平.此外,当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时,轻度污染生产商的环保创新水平会不断提高,而重度污染生产商的环保创新水平会不断降低。

关键词:碳排放 配额 份额拍卖 环保意识 环保创新

一、 引言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如国际社会在1997年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为了实现《京都议定书》确立的二氧化碳减少排放的目标,欧盟于2005年建立了气候政策体系——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进入2013年,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将开始第三个阶段(2013—2020年).与前两个阶段免费分配配额不同,在第三阶段,拍卖将成为政府分配配额的主要方式,如在欧盟电力行业所有的排放配额都需要通过拍卖途径获得。

实证数据表明,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会考虑产品的环保程度并且这类人群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如在美国有67%的消费者认为购买环保产品是很重要的,并且有51%的消费者愿意为环保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在欧洲,2008年有75%的欧洲人愿意购买较贵的环保产品,相比之下这一数据在2005年只有31%。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已成为影响其支付意愿的重要因素,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越强,其对环保产品愿意支付的价格也就越高。因此,在研究企业的碳排放和碳减排行为时,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鉴于此,在政府拍卖碳排放配额以及消费者具有环保意识的情况下,研究企业的环保创新水平以及消费者环保意识对企业碳排放的影响就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以下四个方面的文献与本文的研究密切相关.一是关于排污权的拍卖,Goulder等认为排污权的拍卖方式不但是对市场价格扭曲的纠正,并且拍卖方式的成本有效性大于其他分配方式;Subramanian将统一价格份额拍卖应用到政府排污许可证的分配,讨论了企业如何权衡生产和减排以应对欧盟出台的ETS;赵来军等分析了存在污染跨界纠纷时的排污权交易调控模型;顾孟迪等分析了排污权私人价值拍卖机制中参与拍卖的费用、佣金比率和绝对风险规避度等对风险规避型竞拍者出价策略的影响问题。二是关于碳排放,Rong通过多周期随机优化模型研究了热电联产企业的碳排放交易计划;Harris等基于仓库数量和货运车辆利用率,评价了传统基于成本的优化方法对碳排放与物流总成本的影响;Hua等从库存的角度研究了碳交易、碳价格和碳排放限额对企业订货决策、碳排放和总成本的影响。

在已有的与碳减排相關的环保创新研究中,大多是在政府免费分配配额或是没有考虑配额分配的前提下进行的,文献[5]虽然在讨论企业的应对策略时考虑了拍卖分配方式,但是它并没有考虑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对产品需求和环保创新的影响.在上述现实背景和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将统一价格密封份额拍卖应用到政府分配配额中,同时考虑了消费者的环保意识,研究了企业的最优环保创新水平,进而讨论了消费者环保意识对企业环保创新的影响。

二、模型说明

考虑n个完全相同的生产商,它们是各自局部市场的垄断者,如美国酸雨计划中的电力公司,因此厂商在产品市场上不参与竞争.厂商每生产一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为c,碳排放量为e0,厂商可以采取减排策略如生产技术的创新,更新污染处理技术等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记为厂商实施减排策略后的单位碳排放量,e越小表示厂商的单位减排量越多,其环保创新水平越高,当时,表示厂商经过最大努力所能使单位碳排放达到的最低极限,即此时厂商的环保创新水平最高.厂商的减排成本函数为η,其中η为减排成本系数。政府确定的总排放配额T通过统一价格密封份额拍卖的形式向个生产商拍卖出售.厂商都不具有信息优势且依据配额的边际收入独立的向政府提交竞标方案S(λ)(“价格-数量”的组合),政府累计厂商的需求,再根据配额的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确定配额的出清价格λ,进而有每个厂商的碳排放配额S.如果有多余的配额,厂商可以为未来储存或是在碳交易市场中卖出,因此假设多余配额的价值为u.垄断厂商的产品定价为p.为保证分析有意义,假设e在区间取任一值时,厂商的需求均大于零。

假设每个垄断商的需求函数为

其中:a为潜在市场需求,b为价格敏感系数,k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表示对厂商碳排放的敏感系数.

进而有厂商的最优化问题

(2)

博弈顺序:第一阶段厂商决定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e,第二阶段厂商向政府提交最优竞标方案S(λ),第三阶段零售商决定零售价零售价格p.由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量涉及到各种固定投入(购买设备和技术),因此最先决策.根据博弈顺序,采用逆向求解法求解厂商各个阶段的最优解。

三、模型求解

给定e,S(λ),求解第三阶段最优化问题.依据式(2)建立拉格朗日函数

(3)

其库恩—塔克条件为

分θ>0和θ=0两种情况讨论可得定理1.

定理1当时,,当,.

说明厂商的配额较小,即政府确定的总配额较小,反之表示政府总配额较大情形.为分析方便,以下以上述两种情况讨论.

符号说明:上标带有*的表示总配额较小情形的最优解,上标带有∧的表示总配额较大情形的最优解.

1.政府总配额较小情形。由定理1,此时.将最优零售价代入式(2)化简可得生产商的利润

(6)

令表示厂商增加一单位配额带来收人,则满足(配额的边际利润=配额的边际收入—配额的边际成本).进而可得配额的边际收入 (7)

其中:

廠商依据边际收入投标,在统一价格密封份额拍卖机制下,可得任一配额价格λ下厂商的配额需求S(λ),进而可得拍卖机制下均衡的配额价格λ*和厂商的配额数量S*。

定理3说明,(1)在政府制定的总配额较小时,厂商的单位碳排放量降到最低极限,即此时厂商的环保创新水平最高;(2)厂商最优产量表明政府分配的配额全部用于生产而没有多余,即此时政府制定的总配额对厂商构成约束,厂商只有通过提高环保创新水平才能增加产量.(3)厂商最优零售商价是消费者环保意识k的减函数,当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时,厂商的碳排放使得消费者不愿意购买厂商的产品,因此厂商需要降低价格以吸引消费者;(4) ,说明厂商的利润是总配额的增函数,是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减函数.原因在于,当总配额增加时,厂商可以在拍卖中获得更多的排放许可,使得厂商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利润会增加;当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时,厂商的零售商价会不断降低,因此其利润会不断减少。

命题1 当政府制定的总配额较小使得厂商将分配的配额全部用于生产时,厂商的环保创新达到最高水平。

2.政府总配额较大情形。由定理1,此时,将最优零售价代入式(2)化简可得生产商的利润

式(10)表示增加一单位配额的收入正好等于多于配额的价值,说明除去使用的碳排放配额厂商还有多余的配额,即此时政府制定的总配额过大不能对厂商起到约束的作用。

定理4阐述了第二阶段拍卖机制的均衡结果。

四、结语

本文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在第三阶段以拍卖方式分配碳排放配额为背景,研究了企业与碳减排相关的环保创新问题,分析了消费者环保意识对企业环保创新水平的影响。

研究发现,当政府环保规制严紧、制定较小排放配额时,厂商的环保创新达到最高水平;当政府环保规制宽松、制定较大的排放配额时,对于清洁型生产商,其环保创新仍为最高水平.此外,当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时,轻度污染生产商的环保创新水平会不断提高,而重度污染生产商的环保创新水平会不断降低。

研究结论说明,一方面严紧的环保规制一定能使厂商达到最高的环保创新水平,另一方面,宽松的环保规制并不一定完全失效,它也能使清洁型生产商达到最高的环保创新水平.研究结论还说明,政府可以引导轻度污染产业的消费者提高环保意识,从而提高这类产业的环保创新水平,但是需注意,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有时却是有害的,它会使重度污染产业的环保创新水平降低。

本文讨论的生产商均是产品市场的垄断者,并没有考虑厂商之间的产品竞争情况,因此,考虑厂商之间价格和环保创新水平竞争将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Bemporad R, Baranowski M. Conscious Consumers Are Changing the Rules of Marketing. Are You Ready? Highlights from the BBMG Conscious Consumer Report[R],2007.

[2]European Commission. Europeans’Attitudes Towards the Issue of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J]. Flash Eurobarometer, 2009,256.

[3]Chitra K. In search of the green consumers: A perceptual study[J]. Journal of Services Research,2007, 7(1):173-191.

[4]Goulder L, Williams P I.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alternative instrument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a second-best setting [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9, 72 (3): 329-360.

[5]Subramanian R, Gupta S,Talbot B.Compliance Strategies under Permits for Emissions [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7,6(16):763-779.

[6]赵来军,朱道立.流域跨界污染纠纷排污权交易调控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 2005,20(4): 398-403.

[7]顾孟迪,李寿德,汪帆.排污权私人价值拍卖机制中风险规避型竞拍者的出价策略[J].系统管理学报,2009,18(2):203-205.

[8]Rong A, Lahdelma R. CO2 emissions trading planning in combined heat and power production via multi-period stochastic optimization [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7, 176(3): 1874–1895.

[9]Harris I, Naim M, Palmer A, et al.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ost optimization based on infrastructure modeling on CO2 emissi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1, 131: 313-321.

[10]Hua G, Cheng T, Wang S. Managing carbon footprints in inventory managemen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1,132: 175-185.

作者:谢小丽

二氧化碳排放权衡博弈研究论文 篇2:

供应链碳管理的权衡因素及其完善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碳排放量的减少已经成为缓解人类气候危机的重要举措。本文认为,随着企业碳减排约束机制越来越趋向严格,供应链上的企业协同碳减排要比单个企业碳减排更有效率。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只有加入碳排放这一权衡因素,才能有效缓解碳排放量的过度对宏观经济所造成的巨大压力;只有把减排的焦点放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一些关键的协同步骤上,才能实现整体碳减排的最终目标,才能实现企业和环境正和博弈局面的出现。

[关键词]供应链;碳管理;权衡因素;优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世界各国有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法规及低碳标准也逐步严格。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每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比2005年减少40%-45%,这一目标将很快落实至每个企业。作为二氧化碳的排放主体,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必将承担具体的减排压力:要么采取拖延策略;要么现在就采取行动减少碳排放。现在就采取行动的企业会获得那些等待法律规范和低碳标准的企业无法获得的好处,包括:不断增长的“良知消费者”(ethical consumer)、市场的“认知份额”(mindshare)以及更加可持续的发展。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已经开始要求零售商和制造商提供产品的碳信息,他们愿意为贴有碳标签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

企业加强碳管理不仅是其社会责任,更是衡量其未来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当沃尔玛、乐购等企业纷纷披露其节能减碳的措施时,国内已经有更多的企业开始着眼于品牌竞争力和巨大的碳市场商机的研究。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碳管理的效率是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从企业碳管理到供应链碳管理

目前,全球已经进入低碳经济时代,碳管理是企业面临的新挑战。一家企业实现有效碳管理的第一步是把重点放在减少其直接排放,这包括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利用清洁能源以及解决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业务。无法测量就无法管理,碳足迹测量可以对企业的碳排放量化,帮助企业更好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提供减碳机会,节省减碳成本。所谓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指的是一个活动或产品所排放的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总量。更根本的解决办法也是必要的,从整个供应链管理产品的碳足迹就是这样一个解决办法。例如,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在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废弃物处理产生的碳排放,也属于产品的碳足迹。

供应链管理是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提出的一个战略概念。供应链是从原材料供货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消费者的一根完整的业务活动链条。强有力的供应链管理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个是数字化,一个是绿化。数字化供应链关注的是供应链内部管理的紧凑高效与灵活,强调成本最小。为此,必须借助数字化技术,对各个环节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综合管理,将全部企业活动集成到一个无缝流程中。绿色供应链关注的则是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供应链内部各环节的环境代价,强调整个供应链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最小。供应链数字化是绿化的必要前提。

一个产品总的碳足迹在整个供应链环节产生,而不只是在生产过程。例如,可乐的碳足迹是一瓶可乐从生产到使用和处置的二氧化碳净排放。应立足于对所有供应链中的步骤(生产、使用和处置或回收)进行碳足迹分析,这种方法通常被称为碳生命周期分析。对单个产品沿供应链的每个步骤进行碳生命周期分析,有可能找到减排的显著机遇和大的经济利益。供应链碳管理就是通过对产品的碳生命周期每个步骤的碳足迹进行测量,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绿化供应链。

对于任何一家有兴趣采取行动捕捉并量化其碳足迹的企业来说,可以从端对端供应链中精确地采集和直接集成能量消耗和碳排放的数据,这是推进碳管理的第一步。由于碳渗透到企业业务的各个方面,通过测量和比较碳足迹,企业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过去忽视的在碳管理成本和碳管理效率方面的问题。供应链上的企业也可从采购、生产到配送、产品再生的整个供应链寻找方法来进行有效的碳协同管理。如果企业愿意扩大其视野,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工作,就将有更多的机会减少碳排放,创造财务回报。企业可以考虑一个产品需要的所有原材料和所需流程,计算最终产品的碳足迹并分配到各个步骤。在供应链中的关键步骤,参照基准,对内部和同行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可以了解哪些事情是必须先做的,在可以实现的领域使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大幅降低。企业能够通过供应链管理提高生产率,减少浪费,节省资本,同样能够通过供应链管理减少碳排放,优化能源使用效率,这种方法可用于各种广泛的产品范围及其供应链。虽然客户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碳足迹可能涉及海外供应商,但是强大的业务联系和共同利益将有助于促进供应链上的企业协作,特别是鉴于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当然,测量一个产品的碳足迹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计算和验证大量的供应链。这种复杂性由品牌所有者和零售商最深切地感受到,尤其是对那些供应链还比较松散,供应商在一年内发生变化的产品来说更为复杂。

麦肯锡在2008年的一项关于气候变化的调查中发现,全球2000多家企业高管中几乎有一半认为,在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中,气候变化是一个重要或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麦肯锡的分析表明,一家企业40%-60%的碳足迹存在于供应链的上游——从原材料、运输和包装到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而对零售商来说,这一比例则是80%。例如,沃尔玛的碳足迹约为20万公吨,但是,沃尔玛全部商品的供应链碳足迹总计约为20075公吨。因此,任何重大的减排行动都需要与供应链伙伴合作,全面了解与产品有关的排放情况,然后系统地分析减排机会。

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全球分布的动态网络,其中制造、分销和物流日益外包。因此,竞争不仅出现于最终产品的生产,还存在于供应链其他环节相同位置的企业之间,在供应链中碳管理利益的压力增加了竞争的复杂性。超先的企业应该将碳足迹量化,将减碳作为选择供应商的一个条件。这不但可以促使供应商从供应链中减少更多的碳排放,还为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运营绩效提供了机会。伦敦碳信息披露项目(CDP)2010年2月提供的报告显示,部分全球性客户已开始要求供应商披露它们的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及相关理念和行动的信息,以此作为保持商务伙伴关系的条件。6%的CDP成员企业已经淘汰了那些缺乏碳管理的供应商,而另56%的也已承诺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类似的做法。一些成员企业还表示它们试图开发一些寻求改善碳管理的合作计划。沃尔玛(Wal-Mart)承诺最迟2015年将其供应链的碳排放量削减2000万公吨。沃尔玛在2009年推出了自订的可持续性指标,以一系列的环境和可持续的因素来评定制造商及产品的级别。2010年2月,乐购(Teseo)表

示其供应商必须在2020年减少30%的碳足迹。

企业碳管理与供应链碳管理的不同见下表:

二、优化供应链碳管理效率的权衡因素

低碳经济时代,供应链管理中的权衡因素不再只是关于价格、可靠性的交货和质量,而是除了这几个因素外还要加上碳排放。碳排放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权衡因素。企业的目标是充分考虑这四个主要因素,从而优化供应链信息流、物流及现金流。通过将减少碳排放的目标融入整体供应链管理战略,可以减少产品碳足迹,提升品牌形象和竞争优势。价格、可靠性的交货、质量和其他因素仍然是确定哪些公司是首选供应商的重要因素,供应链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动。但是,随着碳排放作为一个新增的变量,传统做法的经济效果将会改变,对供应链的优化将会变得更加复杂。

影响供应链碳排放的因素主要有运动、空间和材料,这些因素必须平衡,以确保成本效益。供应链中的任何运动,从船舶进出境,到产品在仓库或工厂车间移动,都要消耗能源,直接产生碳排放。能源消耗量基于运输方式、距离和重量的不同而不同。

供应链的空间,如办公室、工厂和仓库被用来支持供应链活动。然而,空间消耗能源,过多或不必要的空间使供应链效率低下,如库存过剩,或过大的包装设计,不仅提高了供应链成本,还产生不必要的碳排放量。马丁·吉布森博士说:“许多产品并不需要喘息的机会,但它们为什么通过过大或不合身的包装由不必要的‘气’包围?有些企业甚至仅仅因为它们的产品过度包装而增加1倍的运输费用。”

材料的碳排放量比运动和空间更加难以直接测量,特别是如果供应链上的企业还负责产品生命终期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废弃物的管理。因此,捕捉不同产品的碳足迹要评估生产和终期的生活垃圾的处理所排放的碳。例如,一种新材料从原料到成品生产可能需要较长时间和更多的能源,但可能需要很少的能量来处理其废弃物,因此,这种新材料的碳排放总量可能较小。

作为一个整体,材料、包装、运输方式、运输距离、运输频率以及线路等因素需要基于碳成本进行重新分析,以确定新的最佳权衡点。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典型挑战是对运输和库存策略进行恰当的平衡,减少碳排放为这一要求增加了一个新变量。少量和多次运输通常能降低库存,但是增加了运输成本和碳排放;集中运输能提高运量,降低运输频率,减少碳排放,但要以较高的库存水平和库存管理成本为代价。能源和碳排放成本的增加可能在运输和库存策略上向集中运输这一方向倾斜。

三、加入碳排放因素后供应链管理的优化

加入碳排放这一权衡因素后,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将会更加复杂。为了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企业可以从采购、生产、配送、运输、使用和废弃物处理等不同步骤测量产品的碳足迹,管理碳排放:从易于实施的局部改进到涉及延伸供应链的复杂优化。这些行动沿供应链延伸和整合得越远,减少碳排放的潜力就越大。先从最容易实现的目标做起,一个局部的碳减排虽然对总体改进影响较小,却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投资回报。然而,所有这些方面通常都密切联系并相互依赖。局部的供应链碳管理优化努力可能限制可以改进的其他可选方案,并妨碍获得最佳的整体效果。因此,应当以整体观念来分析并解决碳管理问题,根据它们的相互关系来评估整体绩效目标。

供应链内部上下游企业可以采用纵向整合策略,通过优化生产系统、配送没施、运输策略以及库存部署等,以减少碳排放。例如,在供应链伙伴间协调库存和运输能够显著减少运输里程,减少碳影响。供应链伙伴间合作的另一个例子是可退还包装,与可处理包装不一样,其目的是反复利用和显著减少与包装有关的碳影响。只有当供应链上的所有参与者齐心合力并进行端到端优化合作时,才能获得减少碳排放的最大潜力。理论上,生命周期碳评估用于制定减少供应链碳排放的综合方案。但是在实践中,端到端的生命周期评估经常是一项耗时和高成本的任务。把焦点放在供应链伙伴间一些关键的协同步骤上,挖掘整体潜力,能够取得相对较快的效果,并可能获得高于单一参与者所能获得的投资回报。

四、结论

虽然中国还没有对企业碳减排实行强制政策,但当前正是企业减少碳排放的最佳时机,有更多的可选方案用于实现切实和长期的碳减排。这样的决策不仅在财务上是明智的,同时还能够使消费者和环境受益。许多减排机会并不必然会增加产品生命周期的净成本,通过降低能耗与物耗,前期投资的回报将会超过支出;只有在物流和产品设计环节,才需要在排放与赢利能力之间进行权衡。早日实施全面的碳管理战略,有助于企业创造更多可持续增长机会,保持竞争差异和提升其品牌形象。最有效的实现低碳的发展方式是利用供应链和谐机制与监管机制。中国企业开展碳核算和碳管理需要政府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以满足国际供应链的温室气体减量标准。

[作者简介]王蕴琪,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国际商学部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经贸。(广东珠海519087)

[责任编辑: 陈齐芳]

作者:王蕴琪

二氧化碳排放权衡博弈研究论文 篇3:

论低碳经济发展中高能耗产品的海关监管制度设计

摘 要:新能源的运用是国家的政策和人民的期待,但日本地震造成的核泄露却颠覆了我们的新能源观念。本文就我国出口量极大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了分析和再认识,提出新能源未必低耗低排的命题。作为我国进出境产品监管部门的海关应认清事实,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设计,采取相应的监管政策。

关 键 词:低碳经济;太阳能电池板;海关监管;制度设计

收稿日期:2011-12-31

作者简介:陈奕(1978—),女,上海人,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与社会政策。

国际贸易对中国能源环境的影响有着两面性。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大量出口产品的生产增加了国内能源的消费和污染排放,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增长带来了巨大压力。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并在2009年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会议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事实上,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难度都很大。在实践中,我国为应对碳关税和国际气候变换而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已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方面,节能减排限制了传统产业上升的空间。我国是后起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发展的“两高一低”模式还将在一定时间内存在。我国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基础落后,我国从污染排放到能源消耗更多的是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效益的。另一方面,从工业化规律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还处于布局阶段。未来国际减排规则的最终确定和欧美国家出于对碳泄漏的担忧,促使它们积极筹划征收碳关税。这就意味着当今世界将不再具备沿袭以往发达国家以高能源和高消费为支撑的现代化道路的国际环境。我国也只能探索低碳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

“十二五”规划针对实践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提出“调结构、转方式”的方针,国际贸易由以出口为主转向进出口并重所形成的投资、消费协调拉动的局面将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新能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青睐,尤以太阳能最甚。

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和海啸造成了福岛第一核电机组的核泄漏,使切尔诺贝利的阴霾笼罩了日本全国。所谓的清洁能源由此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其实若不是发生这样的事故,核能的确是非常安全、非常清洁的的能源。某个环节的疏漏导致的事故也不能全然掩盖核能的优点。但反过来说,所谓的清洁能源也有着祸及子孙、毁灭地球的巨大破坏力,即便同是新能源的太阳能、风能、水能也有其弊端。

本文通过对太阳能电池板的分析,管窥新能源相关产业的真相,从进出境监管机关的海关这一角度对于高能耗产品贸易的制度设计提出相关建议。

一、 低碳经济·VS·隐含碳排放

低碳经济与隐含碳排放二者相关,但又是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低碳经济是经济社会对于节能减排方面的理想目标;隐含碳排放则是在低碳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所遭遇的严酷现实,它虽不明晰,但确实存在着。如若对此不警醒,低碳经济社会的建构就会受到阻滞。因此,低碳经济这一理想目标只有通过隐含碳排放的普遍周知与有效控制才能逐步实现。如果转化一下方式,相互冲突的二者也能紧密融合,做到优势互补。

(一) 低碳经济与隐含碳排放

低碳经济可以简单理解为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以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现有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体系向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其实质是建立经济高效、能源节约、低碳排放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形成可持续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达到低碳的发展模式。

隐含碳排放是在上游加工、制造、运输全过程所消耗的总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隐含碳排放大于产品在最终加工环节的间接排放,但不包括能源产品本身和下游使用过程中的排放。在国际上的相关学术研究中,隐含碳被称为“Embodied Carbon”。发达国家通过国内消费品制造业的外包把本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在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中,有7%—14%的排放量是由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造成的。

从隐含碳排放净值来看,我国是碳出口排放大国,是以在国内排放了大量的碳来为其他国家生产产品。其中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纺织业等都是主要的隐含碳净出口行业。由于我国的出口耗能即为进口国的进口省能,巨大的出口耗能说明其他进口国为避免在国内生产这些会产生高污染的产品,通过从我国大量地进口来满足其需求的。

伴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波动,我国能源需求已出现显著变化,主要高能耗产品增速已经明显减缓,当前中国的产业增长速度和结构变化有可能成为长期趋势。高能耗原材料产业的高速扩张已趋于停止,但同时所发掘的新能源却在不经意间成为高能耗的发源地。如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更好地发展新能源,并且取长避短是我们下一阶段的目标。

(二)低碳经济的发展

国际上现行的从产品生产角度来讨论一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减排义务是不对的,一味指责中国在经济生产过程中的大量排放问题也是不公平的。中国在大量出口、满足全球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将大量的碳排放留在了国内,为进口国大大减轻了能源与排污的压力。因此,正确认识我国的碳排放问题,厘清责任,有助于我国在未来的温室气体减排谈判中面对其他国家的指责能够有更加合理的解释依据。

当前,中国走低碳经济道路面临发展阶段、国际分工、就业压力、能源结构、技术水平、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而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相当的额外成本和大规模采用低碳相关技术,将有可能延缓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必须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协调长期与短期利益、权衡各类政策目标的低碳发展路径。现在普遍达成的共识为:以低碳经济发展为重点,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引导消费者行为;完善制度支撑。

二、对太阳能电池板的再认识

(一)太阳能能源禀赋

太阳能是新能源,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与矿物燃料相比,太阳能具有清洁和可再生等独特优点。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热能和电能,解决能源危机,造福于全人类,一直是广大科学家的奋斗目标。

现在,似乎只要与新能源相关的产业就很受青睐,地方政府也给予很多的优惠及政策扶持。但实际上,对太阳能这项能源的认识存在着一定误区。太阳能供应能力较低,技术转化上并没有优势。在我国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已明确写有“在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技术进步不断降低使用成本。”但现实是太阳能相关产业是高能、高耗产业,并非人们普遍认为的高能低耗产业。

太阳能的利用分为光电转换和集热两种,前者主要有太阳能电池,后者主要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温室等。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原理把太阳光能转换成电能称太阳能光伏技术,这是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原理。但在电力方面,硅的提取是高排放的过程,所以太阳能电池板生产的最终效率是值得探讨的。

(二)太阳能电池产业的发展方向

世界太阳能电池产业已初具规模,1995年~2004年的十年内平均年增长率达30%以上。据上海海关统计,2011年前5个月,上海海关关区出口太阳能电池4695.1万个;价值55.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分别增长32.8%和77.2%,继续保持去年以来的增长态势;出口平均价格为每个117.4美元,上涨33.4%。

在当今国际社会低碳理念盛行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加强了对太阳能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分别提出相应的光伏发电规划。2010年以来,全球光伏市场需求的爆炸式增长,推动了我国太阳能电池出口量的大增。根据IMS Research的最新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新增光伏安装量增长了1.3倍,达到17.5GW;2011年则进一步达到21.1GW。国际市场的旺盛需求将进一步带动我国太阳能电池的出口保持快速增长。

国内太阳能电池产能快速扩张,出口能力显著提高。近年来,在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等相关政策的扶持下,我国光伏产业日渐成熟。2010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太阳能电池等新能源产业是我国未来几年重点推进的产业领域之一。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快速增长,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国。2010年,国内各大企业纷纷扩充产能以应对市场需求的激增。无锡尚德、天威英利、河北晶澳等国内主要太阳能光伏电池片和组件生产企业的产能扩张速度都达到了50%以上。根据欧洲光伏协会的统计,全球太阳能电池企业10强中,我国企业占据4席。然而,硅提炼的过程却是极其高排高耗的,近来很多专家都撰文力证此项观点。本文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提升技术水平来降低该项产品的高排放,这是太阳能电池板产业今后发展的方向。

三、海关与企业博弈均衡的分析

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在于:一是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二是加强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分类指导和准入管理,狠抓重点企业节能减排;三是加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力度,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开发推广;四是加快推行清洁生产;五是积极推行资源综合利用。针对太阳能相关产业,政府应采取的措施是要认清本质,区别对待这些企业。尤其是海关,面对世界产量第一的太阳能电池,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让这些企业既能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又能做到节能减排,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海关除了四大职能外,非传统职能正在逐步扩展外延。保护环境、“绿色”贸易也是其必须关注的问题,所以,海关与企业之间就服务低碳经济的发展方面也会形成一种新型的博弈均衡关系。二者博弈中最完美的状态就是达到一种纳什均衡,即企业在减低碳排、提升技术、获得奖励的同时也树立了较好的社会形象,而海关则仅需花费较低的检查成本进行检查。应该说,这是二者博弈中最完美的均衡,对于企业、海关、社会都是有利的。想要达到这种均衡的前提是占有信息的完全性及他们的选择带给各自效用的大小。政府能准确掌握企业的碳排治理状况,企业完全相信政府的检查能力及相应的惩罚或奖励措施,但这一均衡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并不存在。所以,向同一的目标进发,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一)建立具有整体功能的海关监督管理体制

近年来,制度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制度创新的效果取决于政府与企业在博弈过程中所常用的激励相容条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海关承担着公益者和仲裁者的责任,企业则承担着减少碳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责任。因此,合理的制度创新是经济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

博弈局中,政府作为制度供给的主体,是“委托人”,企业则是接受制度的“代理人”。博弈局中的个体是经济理性的,代理人是否吐露真实的私人信息依赖于他这样做是否比隐瞒信息得到更高的收益。所以,委托人要实现最大效用,对代理人的支付应当使代理人发现吐露实情同时还认为这是自己的最优选择。海关在缺乏直接或间接的信息渠道的情形下,可以通过改变博弈规则,构造信息成本最低的契约,即寻求最优的制度安排。例如:一方面,海关通过提高税收加强监控,迫使企业减低碳排,提升技术;另一方面,企业出于对利润的追求,理性地“逃避”责任。若海关和相关职能部门拥有足够的技术能力,或者采取“承诺行动”,许诺一定的“失信成本”,那么企业为避免受到处罚而蒙受更大的损失,就会主动运用技术手段,改善生产中的负效应。这就是博弈所产生的较优结果,通过确定改革聚焦点,将低碳减排、提升技术作为海关与企业共同关注的对象,而制度创新、机制完善、责任落实形成链条式反应,则催生科学、规范、灵敏、高效的具有整体功能的海关监督管理机制。

(二)规划科学的政策工具体系

明确了博弈局双方关系后,就要从微观角度设置政策工具体系。作为海关内部职能部门的审价办,应从定价等方面有效地控制太阳能电池板出口,关税处则应相应提高其出口关税的缴纳,而归类分中心则应对其归类编入目录采取规范统一的标准。另外,对在转换、运输、存储技术上有明显优势的企业,适当放宽纳税政策。海关要在“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为原则的贸易政策下,鼓励“低碳型”企业自主创新,加大外贸扶持政策的力度。按产品附加值分类,加大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通过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具体分为三方面:一是继续下调或取消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退税,并将“两高一资”产业明确定性为内需型产业,对其产品出口逐步加以限制,控制这些行业产能过快扩张的势头;二是对于资源能源型以及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按产品附加值进行分类,并按照附加值从低到高的顺序逐级取消或降低相关商品的出口退税;三是对于技术密集型以及高附加值出口产品适当提高出口退税率。

深入推进贸易便利化政策,加强区域贸易合作。一是在我国三大贸易伙伴国的基础上,加强与拉美、中东欧、东南亚及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合作,推进投资、贸易和过境便利化,提升通关效率,促进区域间贸易发展;二是以产业园区、重点项目、合资企业为依托,加强区域间产业、科技、商贸等领域的交流与往来,实现互利共赢;三是加强对开拓新兴市场企业的支持与服务,建立和完善各种经贸合作机制和平台,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四是在我国已颁布的外贸扶持政策的基础上,鼓励“低碳型”企业自主创新,并给予贸易政策上的优惠,还可以通过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税收优惠政策等手段,使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经济逐步向低碳经济发展。此外,相关政策配套亟待完善,海关应从各个环节鼓动企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

(三)建立海关支持、支撑企业“声誉”市场创新管理机制

已经开始实行的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制度,在高能耗产品生产企业同样也可以实施。低碳经济体的最终建立,仅通过有形的制度对企业形成制约还不够,还要建立一种无形的制度——“声誉”。通过加强“声誉”市场的建设,信息的公开披露可以放大和加强惩罚机制的效应,从而最大限度地限制企业的机会主义倾向。海关可以尝试构建企业信用档案,加强信用监督检查等措施。

对海关而言,助推“低碳型”企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增设助推“低碳型”企业的服务窗口。在保证监管的前提下,可为“低碳型”企业增设专门的服务窗口,这样,既可以为“低碳型”企业开设绿色通道,如:享受优先办理货物申报、查验和放行手续等待遇,加快通关速度,降低企业通关成本。也可以为“低碳型”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先放后税”等,这种个性化服务不仅能够减少企业资金周转的压力,还能够支持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帮助企业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企业赢得市场先机创造条件。二是构建助推“低碳型”企业的监管板块。随着通关改革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化,海关要探索和构建一套适合“低碳型”企业的监管板块。首先,结合企业分类管理制度、分类通关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和研究将“低碳型”企业从众多企业中分离出来,如:可以单独设立一种“低碳型”企业(可简称为T类企业),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实现企业差别化管理;其次,加强与“低碳型”企业的联系和沟通,探索和研究与“低碳型”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四)建立高效的信息交流促进机制

高效的信息交流促进制度在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最优博弈均衡的实现上尤其重要。首先,海关需要做到政务信息公开。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及时公布生产产业产品信息及潜在价值信息、最新的应用技术信息、有关的政策保障信息等各种环境信息,这样,才能有效促进环境信息的广泛传播,彻底改变目前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⒈明晰碳关税概念、渊源,推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征收碳关税的要求,虽然现在还未施行,但是温室气体减排已成国际主流,我国政府与企业都应该了解碳关税及其背后的推动力,了解中外博弈碳关税的可能性。“碳关税”究竟是以进口商品的碳含量为标准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还是按照本国生产碳含量为标准对所有进口商品扣除出口商品征收,或是按进口商品碳含量为标准对能源密集型进口商品征收?在这个过程中,各国都将尽力争取对本国有利的规定,因为不同的规定将导致各国应征“碳关税”的额度有很大的不同。而且,要征收碳关税,每位海关关员不仅需要掌握制成品中每一项原材料的原产地和生产方法,而且还需掌握与每一生产过程相关的碳排放量计算方法,包括对碳封存与碳捕捉技术(CCS)的广泛了解。

⒉发挥政策宣传的作用,促进关企之间的信息交流。海关要结合我国“低碳型”企业发展的需求,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指导和帮助企业从高能耗、高污染型企业向“低碳型”企业转变:一是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广泛宣传低碳经济理念。通过举办不同规模的政策宣讲会、图片展览等活动,扩大低碳经济理念在企业中的影响。从我国能源结构看,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二是关企互动共同助推“低碳型”企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电子邮箱、互访、电话联系等形式,搭建关企信息交流平台,宣传有关助推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定等,并适时介绍各类低碳型企业的先进经验,实现关企良性互动和双赢的目标,共同助推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⒊合理界定海关职能, 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机制。在监管高能耗产品进出口的过程中,海关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首先,制定未来碳减排应对策略,包括提高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碳捕捉与埋存,编制碳排放清单。因为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是开展减排工作的基础。 其次,由海关对企业进行宣讲,要求他们在低碳经济理念的指导下,制定未来发展规划,积极向低碳产业转型。再次,协助政府设计一套适当的激励或约束机制。同时大力扶持新兴低碳行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要把好高能耗产品的进出口关,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强行业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确保节能降耗指标的顺利完成。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设立专题进行研究,为制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减排技术路径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发展低碳经济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顺乎世界潮流、合乎我国国情。实现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消费方式创新、政策创新、环境金融创新等方面。对海关而言,如何助推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既是压力,也是挑战,是对海关政治远见和政策水平的一种考验。笔者认为,海关在助推“低碳型”企业发展中应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防止低碳经济概念被“恶用”。海关在确定“低碳型”企业范畴时应防止某些不法企业利用和曲解低碳经济,打着低碳经济的旗号,骗取相关优惠政策;二是防止产能过剩、一哄而上。对于新兴的光伏和风电产业等产能过剩的行业必须要有科学的认知,这样,才能设计出一套具有应用前景的制度。

【参考文献】

[1]付慧.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

[2]郑春芳,赵亚平.“碳关税”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1,(03).

[3]刘志荣,陈雪梅.论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制度设计[J].公共管理,2008,(04).

[4]卢金军.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现状和产业发展[J].科技资讯,2007,(18).

[5]夏蓉.中国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量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06).

(责任编辑:牟春野)

Designing of Customs' Regulatory System about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Products under the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Makes Monitor Solar Panels as an Example

Chen Yi

Abstract:As a responsible big country,China should respond to the international demands of sa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emission.The Twelfth Five-Year Guidelines' goal about "maintaining growth,adjusting structure,promoting transformation" is the positive response against its conditions.The use of new energy seems to be common sense about country policies and the people's expectation.But the Japanese nuclear leak caused by the earthquake subvert our ideas.In this paper,recognition of China's high export volume solar panels' goal is to propose a proposition that new energy unnecessarily lower consumption and emission.Customs should recognize this fact,improve and perfect the relevant systems design,and then implement appropriate regulatory policies.

Key words:low-carbon economy;solar panels;customs' regulation;system design

作者:陈奕

上一篇:课程教学改革下的模具设计论文下一篇: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