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堂教学的初中历史论文

2022-04-27

摘要:历史是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近代和现代历史中的重要课程,不仅承担着学生的历史知识教育,还具备极强的育人价值,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唯物史观的关键途径。面对这一全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必须衡量教学理念、目标、手段和评价,对其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改进,不断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基于课堂教学的初中历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基于课堂教学的初中历史论文 篇1:

基于学情分析的初中历史“学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 要】在教学工作中主动将学情分析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以学生快乐学习为主体,老师优质施教为支撑,注重学情分析,打造“学讲”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自主思考和学习的空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学情分析;初中历史;“学讲”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各中小学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为初中历史课堂吹入了一股新风。趁着这股态势,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主动将学情分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学生快乐学习为主体,老师优质施教为支撑,打造“学讲”有效教学的历史课堂模式,为学生创设自主思考和学习的空间,并取得了一些收获与成果。下面笔者用《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例,希与各位同行分享、切磋。

《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对长征的影视剧比较熟悉,基于艺术的创作与宣传,学生的关注和理解往往滞留于故事情节与情感层面,对于历史的真相,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实质缺乏客观认识。加上年龄阶段特点和知识储备的限制,要在短时间内有效实现教学内容的掌握、历史思维的提升、学科目标的达成,的确有很大的难度。基于这一层面的认识,笔者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了点功夫,通过“自学-激趣-展示-探究-提升”几个环节的层层推进,注重学情分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讲”方式引领下,设计了“学、讲、思、做”四个层面的活动,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课前准备:自主求索——感知历史

上课前一天发下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并完成,对这一段历史要有初步的了解。这一学段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先让学生通过“知识储备”的方法“学进去”,深入文本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

把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围成四个圈,改变了原来整整一班,学生容易吃大锅饭,懒得自主思考,滥竽充数。分别选出四个小组长,组长抽取老师设计的四个题目的号码,每组一个,并宣布竞赛规则:每个题目有五个得分点,本组答不出的题目只能将机会让给其他组,所以同学们要对全部题目进行思考,抓住机会。只要胜出就有奖品,同学们想要得到它,就该自己努力争取。这样创意设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奖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强化,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手段,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奖励可以迅速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上进心和表现欲,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二、课堂教学:集体智慧——感悟历史

老师下发四个思考题,学生小组讨论,老师在黑板上贴分组号码,老师巡视指导,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并确定回答问題的学生。为了缓和气氛,可以播放背景音乐。思考题如下:

思考题A:红军长征过程中有哪些特别令你难忘的历史镜头(故事)(至少两个)?(2分)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是什么?(1分)造成这个原因的原因又是什么? (1分)你能否以长征开始后的相关史实来说明它? (1分)

思考题B: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诞生,期间经历了多少年?以1935年召开的哪一次会议为界, 前后又各是多少年? (2分)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担任中央局书记的是谁?在他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曾经遭遇了怎样的挫折?(1分)遵义会议以后到新中国成立时,中国革命又经历了哪些重要的胜利? (2分)

实践题C:请两位同学合作完成“重返长征路”游戏。(一位同学操作电脑,一位同学回答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5分,允许错两个,否则多一个扣1分 )

思考题D: “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难”包括什么? 红军为什么会战胜这些“难”? (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长征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精神又是什么? 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感想。 (5分,答满任意5个知识点给满分,多答加分 )

这样创意设计,通过四个“合作探究”活动,形成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交流模式。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使学生养成通过交流倾听,吸取他人意见,学习中互相帮助的习惯与品质,感受到参与历史课堂和深入探索历史事件的无穷乐趣。

这个学段是通过“组织语言”的方法“讲出来”,展开组内合作、互助,最后小组之间展示、交流、补充、完善。这一“进”一“出”两个步骤,有效实现了学与讲的交融,完成了思维的碰撞与延伸。让学生通过鲜活的细节,去发现历史深处的内容。这一环节切实贯彻了“学讲”精神,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并使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亲切、鲜活,易于接受。

通过这四个思考题,学生通过小组集体智慧,把重要的知识点提炼出来,将零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化,为下一步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和做习题打下基础。这一做法有效引发了学生思考,检验了学习效果。学生的展示交流,补充修正,在学与讲有效交融的同时,以初步形成了“学、讲、思、做”的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也有效诠释了“学讲”课堂的理念。

这一学段中的“合作探究”,展示的不仅仅是课堂学习形式,更重要的是学习者人人参与、相互合作、深度探究的精神与品质,在问题的引领下,将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与相互帮助融于整个学习过程。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关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思维逐层推进,实现了思维的拓展;将学科价值有效渗透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

三、“思做”理念:风采展示——实战比拼

下面学生要再次进行思考活动,并抢答问题,哪组的同学抢到并答对了,可以为本组加分,否则倒扣分数,所以要拿准了才能出手。本学段再一次进入一个课堂小高潮,学生你抢我夺,完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课堂气氛极度活跃,这样进一步形成了“学、讲、思、做”的初中历史学习方法,也有效诠释了“思做”课堂的理念。

四、总结提升:个性拓展——史海探寻

老师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想要了解世间大道就必须学习历史,因为历史可以让我们吸取教训,收获经验,从而了解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学完了本课,你有哪些感受和收获呢?学生畅所欲言,老师总结升华:有人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长征又是人类历史上一部悲壮的史诗,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全国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一路上,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了共产党的思想。长征又是播种机。它使得许多群众成为革命的种子,种子在全国范围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本学段既进一步彰显了本课的“课魂”,又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有效达成学科价值目标。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学习历史的目的就是在于提示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并以历史的火炬照亮未来。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感觉历史,升华情感。

临近下课老师再提出两个作业题,题目如下:

1.查阅关于博古、李德的资料。两人在我国革命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查阅长征中两组令人肃然起敬的数字。一组是反映红军将领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年龄数字,一组是反映长征艰苦卓绝历程的数字。

通过这两个题目,学生对长征整个事件的了解更加完整、清晰。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的有效达成。综观整个历史课堂,自始至终注重学情分情,在“学、讲、思、做”中掌握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展示交流、补充完善,在学讲交融、合作探究中演绎了“乐学优教”课堂的精彩;走进历史、探究本质、总结提升。学生在思考和感悟、在历史与现实中实现了学科价值。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以学生活动为平台,让学生活动贯穿整个课堂,充分发挥了初中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才能极大地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钱斌.《浅谈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的途径》[J].成功(教育),2007.09

[2]刘成业.《谈基于网络环境如何设计初中历史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实例》[J].科学教育01期

[3]潘学跃.《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J].历史教学问题2010(01)

作者:陆丽芳

基于课堂教学的初中历史论文 篇2: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历史是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近代和现代历史中的重要课程,不仅承担着学生的历史知识教育,还具备极强的育人价值,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唯物史观的关键途径。面对这一全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必须衡量教学理念、目标、手段和评价,对其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改进,不断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引言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只有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价值取向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加强对他们家国情怀的培养,有助于他们的良性发展。鉴于此,广大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有效价值,全面掌握歷史素养的培养要求,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从而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重要的保障。

1设计全方面、多元化的评价教学体系,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只要学生的文化成绩分数高,便认为达到了教学任务要求。但是在现代教育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够单单从成绩方面妄想定论,还需要根据学生的日常学习状态、精神面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解决实际历史问题的能力等综合方面入手进行评价,这样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可以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发展,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另外,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是与师生互动相联系的,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可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通过有效良好地沟通与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与学习需要,进而更好的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遇到生活、家庭中的问题时,教师还要用历史的思维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建立阳光,自信的心理素质,为学生正确人生观念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保证学生在收获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得到一份亦师亦友的情谊。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目前的历史教学,很多教师在讲解历史事件时,都会直接从课本中搬出他人对事件的看法和分析,教给学生,让学生依照其进行记忆和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会扼杀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分析能力,压制了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维,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和解读能力,在讲解完一件历史事件之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对这个事件的看法,结合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其做法进行分析,对于有些重要决策,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当时选择了其他的做法,历史是否将会被改写,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加深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和掌握,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评价,集思广益,进行思想的碰撞,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和修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上有了明显的变化,针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往往有基于自身的认识和思考。因此,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具体来说,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出发点,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程时,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方式,为学生展示采集打猎所用到的石器,然后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生活在这个时代,自己会如何运用这些石器。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指导学生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还能让学生在发散想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4注重加强对初中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家国情怀,简单来说就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家国情怀也是现如今初中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社会责任。家国情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民族精神、科学精神、完善的人格、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世界观等。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注重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以此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时,教师可以先介绍发生这一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促使学生初步了解发生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大体情况,理解我国奋力反击、抗击侵略的目的,从而树立起捍卫民族尊严、保家卫国的意识。

5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

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标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从而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以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帮助学生更客观和科学地理解历史知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安排探究方式,如角色扮演、竞赛游戏等。

6健全教学评价模式,促进核心素养落实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过分关注知识记忆,着重强调筛选。但在历史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必须从这一片面化的教学评价模式中跳出来,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构建一套多元化、多样性的评价模式。一方面,从评价标准上来说,历史教师在优化教学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应着眼于学生历史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包括:课前预习情况、课堂笔记、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堂纪律、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确保教学评价标准更加全面、客观,能够精准反映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还应关注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不仅要将学生这一主体纳入评价中,积极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模式,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差异化的评价模式。确保所有学生均可在针对性的教学评价中获得发展和成长。

结语

现代化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此需要初中历史教师能够适应历史学科改革的要求,强化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拥有正确的历史学习思维以及习惯的基础上进行历史知识点的积累,实现学生历史学习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7):89.

[2]侯旭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7):20.

作者:杨连

基于课堂教学的初中历史论文 篇3: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提出,明确了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向。基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结合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内容,重塑课堂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最终完成高效初中历史课堂的构建。本文以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切入点,针对历史课堂教学现状简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以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4.036

历史是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近代和现代历史中的重要课程,不仅承担着学生的历史知识教育,还具备极强的育人价值,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唯物史观的关键途径。面对这一全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必须衡量教学理念、目标、手段和评价,对其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改进,不断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教学观念滞后。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依然束缚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制订的历史教学目标集中在理论知识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对其学习兴趣的培养,单纯进行知识灌输。这种滞后教学理念的制约导致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与历史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相背离。

第二,教学模式滞后。教学模式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在历史核心素养下,教师必须从单一的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结合历史核心素养、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设计多种教学手段,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当前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只是一味讲解课本知识,按部就班地带领学生在学习中勾划重点等。这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导致初中历史课堂枯燥无味,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第三,教学评价欠缺。教学评价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性因素,当前历史教师在优化教学评价时,都是采用考试的形式进行,以学生取得的成绩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不相符[1]。

二、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一)聚焦历史核心素养,优化教学理念

历史学科本质上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和教育价值,历史学习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和相关人物,还应促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和能力,强化自身的爱国情怀,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新课改下,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得到了教师的充分关注,提出了“历史核心素养”这一教学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中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基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必须从滞后的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

首先,教师应尊重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紧紧围绕“历史核心素养”内容,分别从“知识层面、过程层面、情感态度层面”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和优化初中历史教学资源,以便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其次,初中历史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生本”教学理念,紧紧围绕既定的教学内容、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多样化的历史教学方案,促使学生以更好的态度参与多种教学方案的课堂学习;最后,面对历史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教师还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设计差异化的课堂教学方案,确保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均可在针对性的教学中获得发展和成长。

(二)围绕历史核心素养,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但是在新课程改革前,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制约,制订的教学目标常常局限于理论知识中,不贴合实际,与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相差甚远,导致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面对这一现状,初中历史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应指向历史核心素养内容,重塑历史教学目标,在针对性教学目标指引下构建高效课堂。而要实现这一点,首先,教师应深入了解历史核心素养,不再局限于历史基础知识,还应关注学生的能力、思维、情感等方面,分别从“知识层面、过程层面、情感态度层面”三个维度,设置与其相契合的课堂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在教学目标引领下,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其次,以往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基本上都是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而在核心素养下,教师应关注学生这一主体,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认知发展水平等,精心设计与学生认知发展区相契合的教学目标,以便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2]。

(三)课前准备落实核心素养

课前准备工作是否充足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必须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首先,教师应“备自己”。教师自身的素质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教师在备自己的过程中,应关注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唯有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时旁征博引,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最终唤醒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同时,面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历史教师在“备自己”时,还应关注自身的知识面,包括文学素养、地理知识、现代化教育技术、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以便教师更好地開展教学。其次,备教材。为了促使历史核心素养有效落实,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还应全面、深度、精准地把握教材,以便在教学中一目了然、胸有成竹;同时,教师在备教材时,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和分析教材,以便制定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契合的教学计划和方案;还应深刻解读历史新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历史核心素养的内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设计教学方案。最后,备学生。教学是一种双向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但学生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包括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学习兴趣和态度等,教师唯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确保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3]。

(四)围绕历史核心素养,优化课堂教学

面对历史五大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应紧紧围绕“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个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借助针对性和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在针对性的学习中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首先,开展互动式教学。面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应指向教学内容、目标,科学设计与学生认知发展区相契合的问题。借助问题的引导,指导学生结合历史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和分析,完成历史知识的深度学习,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还可以结合历史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在教师营造的特定历史时空中,通过角色演绎感悟、体验历史等。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活跃了历史课堂氛围,也促使学生在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历史知识,有效落實历史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其次,解读图文资料。面对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必须从传统过分关注文字的形式中解放出来,更加关注历史教材中的图片、图表等,最大限度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图文资料,引领学生深刻解读历史图文资料,并在具体解读的过程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最终逐渐强化自身的历史材料理解、解读能力。最后,积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美”。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包括:艺术珍品、文学艺术等,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必须立足于历史学科中蕴含的美,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进行欣赏和品味,充分领悟其中蕴含的美,最终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唤醒自身的爱国情感[4]。

(五)健全教学评价模式,促进核心素养落实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过分关注知识记忆,着重强调筛选。但在历史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必须从这一片面化的教学评价模式中跳出来,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构建一套多元化、多样性的评价模式。一方面,从评价标准上来说,历史教师在优化教学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还应着眼于学生历史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包括:课前预习情况、课堂笔记、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课堂纪律、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确保教学评价标准更加全面、客观,能够精准反映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还应关注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不仅要将学生这一主体纳入评价中,积极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模式,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差异化的评价模式。确保所有学生均可在针对性的教学评价中获得发展和成长。

三、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向。基于此,初中历史教师必须全面审视当前历史课堂教学理念、目标、方式和评价等,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紧紧围绕历史“五大核心素养”内容,分别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循序渐进地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不断促进历史核心素养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   刘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7):89.

[2]   侯旭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7):20.

[3]   丘雪雯.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44):139.

[4]   卞铁军.基于学科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1(21):39.

作者:张保成

上一篇:中职机械制造一体化教学论文下一篇:教学与实践模式仪器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