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情感化设计论文

2022-07-03

摘要: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文化特色的具体表现,也是加强城市与人类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城市雕塑在城市环境中的作用作为出发点,分析了城市雕塑的表现形式与空间特征,并探讨了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的有效融合,以期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城市雕塑情感化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市雕塑情感化设计论文 篇1:

论城市景观环境中公共艺术游戏化设计

摘要:随着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城市景观环境中公共艺术成为了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在国内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开放体系,与建筑和自然相互渗透交叉,传达着城市的文化理念。相对于架上绘画来讲更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有利于营造和构建舒适的空间环境,创造更适宜现代人们居住生活的公共区域,是城市景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整体性要素之一。公共艺术游戏化设计是通过“游戏”的形式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释放情感,并与伙伴们沟通交流的场所和平台。使人们在简单的“游戏”活动中沟通交流,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体验内心的真实感受,在“游戏”的环境中不再孤单寂寞,在艺术的氛围中享受生活。

关键词:景观;公共艺术;游戏;互动

1 公共艺术游戏化设计的观点阐述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对舒适的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艺术便由此应运而生了。提到公共艺术,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可能就是“景观”、“建筑”、以及“园林”这些在空间及范畴上都极大而极广的词语,若追溯具体形态时头脑中则会浮现出各类形形色色的城市雕塑及园林小品之类。其实不然,公共艺术包含的范畴很大,凡是公众的、民主的、开放的,与私密和封闭的个人性质相对立的艺术设计行为都可归类为公共艺术,它是相对于贵族化、私人化的艺术形式而言的。它不仅囊括了像城市雕塑、环境建筑、园林景观、地景艺术及壁画壁饰等这些无论从空间表现形式还是艺术处理方法上都极其张扬宏大场面的艺术门类之外,它更涵盖了人们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微妙细节之处,像公共设施、标识等这些时刻影响着人们工作及生活且容易被忽视的城市配套设备,是一门触及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而公共艺术对人们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博物馆、剧院这样的传统艺术欣赏场所,当我们行走在大街上,漫步在公园里,就可以感受到艺术的气息,因此许多城市都以此来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促进城市文化建设。

因此,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公共艺术作为一种为大众服务的艺术门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发展程度高低,形象地传递了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水平的个性特征。它所呈现出的审美水平的高低已经逐渐成为了衡量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程度的不可或缺的标尺和参照体系。

再来解释一下“游戏”,一提到“游戏”这个词语,人们便会以习惯性思维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儿童,联想到那些经常被成年人们视为没有意义的天真的玩耍,其实并非如此。“游戏”是人类的本能,它是人类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生来就有着追求“游戏”的自然天性,并对“游戏”有着原始的冲动感和强烈的渴望感,因此它并不是儿童的专利,而是人们常常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况下随时都在进行着的不同性质的行为活动,并且会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直延续到生命的尽头。

“游戏”的实质是对消极情绪的宣泄和释放,当人们被烦恼充斥时,“游戏”可以消除现实的紧张感和焦虑感,愉悦兴奋地表达自己的精神与情感,使疲乏的身心得到有效的放松和缓解,置身于悠然的境地中。因此,“游戏”作为一个能产生愉悦情绪的过程,不仅是儿童的天性使然,甚至对于老年人来说,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公共艺术游戏化是本文要阐述的主题,通过公共艺术作品营造出具有游戏感的情境与氛围,为人们带来轻松愉悦的心情。

至于对公共艺术中“游戏”一词的理解,本文中特指的是公共艺术所具备的游戏性质的核心特质和它本身呈现出的本质属性,在概念上等同于趣味性、可玩性、娱乐性的抽象理解。因为“游戏”的基本特性就是它能够产生趣味性,在投入之后可以获得无差别的满足,所以它既可以是一件作品的形式,也可以是一件作品的内容,既是过程,也是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公共艺术游戏化”观点中的“游戏”并非纯粹意义上的游戏,不能与其混为一谈。与纯粹游戏不同的是,具有“游戏感”的公共艺术意图满足的是人们的深层心理需求,虽具有游戏的基本特征,但不完全具备单纯意义上的游戏快感。它不会像游乐场中的过山车一样刺激,也不会像马戏团里的游戏节目一样热闹,远远不及玩纯粹游戏那样来的那么畅快淋漓。但公共艺术中有效的“游戏”互动是单纯游戏中体验不到的,它通过“游戏”的形式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宣泄情绪、释放情感,并与伙伴们沟通交流的场所和平台。使人们在简单的“游戏”活动中沟通交流,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体验内心的真实感受,在“游戏”的环境中不再孤单寂寞,在艺术的氛围中享受生活。所以它并非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游戏概念,而是一种略带游戏规则和游戏性质但更偏重“游戏感”的公共艺术设施,着重强调的是被放置空间中所围绕的“游戏”氛围和“游戏”味道,它不仅是游戏的乐趣,更是情感交流的乐趣。

所以,公共艺术游戏化的主题观点是对具有抽象“游戏感”的公共艺术的概括,其中的“游戏”是指使公共艺术具有同纯粹游戏相同的核心价值特性,即“可玩性”、“趣味性”。

2 公共艺术游戏化设计的价值意义

2.1 公共艺术游戏化设计的普世价值

公共艺术是衔接人与艺术之间的媒介,它拒绝高高在上、远离生活的神圣艺术和设计师或艺术家孤芳自赏的个性杰作,而更多的是面向大众,反应人们普遍追求的文化艺术。带有游戏性质的公共艺术将公众的参与性作为创作的切入点,通过“游戏”的形式吸引大众目光,让大众去接近它、体验它,从而消除人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感,为大众提供一种通俗化、平民化的艺术表现方式。

人性化的艺术不应只停留在精神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在物质形态上,在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优化和改善的过程中,将能否满足人们的需求,即是否安全舒适、健康环保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照等作为衡量艺术水准的高低是其价值意义的重要体现。

社会发展的速度越快,精神文明的程度越高,人性化的诉求就会越多。游戏性的共艺术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人性化的使用功能、平实的艺术语言传递着积极的精神内涵,用自身潜在的普世价值感染着每一个人,使人们在心灵的最深处产生强烈共鸣和感悟。

2.2 公共艺术游戏化设计的娱乐价值

从字面含义就不难理解,它的另一个很重要的价值意义就是娱乐价值。当步履匆匆的人群偶尔驻足在钢筋水泥铸造的突兀高耸的现代建筑物中时,周围冰冷而毫无生机的环境也许会使人感到一丝的孤立和失落感,即使有电子技术来弥补大众艺术的需求,但常常也会使人们不免感到缺少人文情感的交流和沟通。但是在开放的公共空间内进行的,由公众自由参与的公共艺术却可以使环境中的文化含量丰富起来,改善现代都市人文景观的建设,在引发表层的艺术审美效果的同时,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这种效果升华为一种超越平庸化的精神力量。

它的娱乐价值是区别于其他公共艺术的标志性特点,并且为公共艺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形式和更多的可能性。它以非传统的艺术造型手法,使公众脱离了惯性的思维模式,开始从非传统的视角去审视和体验艺术作品。通过营造“游戏”的互动体验情境,使人们在心理情绪上在然而然地融入到了游戏的氛围,体会游戏的娱乐趣味,拉近人与人、人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让公众轻松地感受,快乐地参与并白然地交流。其具有的娱乐价值大大增强了环境中人文情感的交流和传达,有利于建立一个平稳和谐的高品质空间环境,使人们获得欢愉,体会环境带来的优美感、自然感和生命感。

2.3 公共艺术游戏化设计的创新价值

创新是最根本的表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艺术就失去了生命力。通过研究受众群体的心理变化就会发现,当人们反复看到同一种艺术形式和主题内容的艺术作品出现在各个场所时,不但会产生视觉审美疲劳的现象,感到乏味和缺少新鲜感,而且,地域性的文化特征也会随之消失,陷入“千城一面”的窘境。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永恒话题,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公共艺术游戏化的创新价值正在于,发掘“游戏”蕴含的普世价值和娱乐价值的同时,创造出更新颖的形式来吸引公众,使公众的知识、经验、思维、情感模式等在“游戏”的互动过程中发生创新性的改变,创新出公众与公共文化空间之间的新的共融关系。

3 公共艺术游戏化的设计原则

原则是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的准则,当然在艺术的创作中也缺少不了客观性的原则指示。

(l)环境原则:每一件公共艺术作品都必然与周围的公共空间环境发生联系,环境因素是公共艺术价值体现的必要条件。出于对环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在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选择经过处理的第二次回收材料,减少使用原材料和对环境有害材料的使用。绿色生态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所以,在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要着眼于环境保护,树立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始终保持着科学合理地运用自然资源的态度,将绿色生态意识贯穿到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过程中,倡导绿色,宣传环保。

(2)人性原则:公共艺术是服务于公众,为满足公众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创作的,公共艺术的成功与否和水平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它满足于公众需求的程度,所以设计是否人性化是衡量公共艺术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具有游戏性质的公共艺术的创作应从以人为本的人性原则出发,充分考虑到它的意义所在,将以人为本贯彻到设计创作的全过程中,从而满足人对自身的心理及精神需求。

(3)多样原则:从艺术造型的角度审视公共艺术作品,它主要包括了形式、色彩、材料及空间几大方面的构成要素。从感知公共艺术的角度讲,可以看作是视觉、嗅觉、触觉等几方面的不同感官认知方式。而从环境与公共艺术的关系来看,则可以分类为,自然形态,人工形态等组成方式。这就注定了公共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要增强公共艺术的公众互动性,就要充分利用这特点,通过采取多样性的设计原则使游戏化后的公共艺术达到有效互动的艺术效果。

(4)互动原则:的互动性是公共艺术创作中的重中之重,要实现公共艺术与公众之间自由顺畅的交流是其艺术价值的根本所在。所以,在设计之初就要坚持互动原则,从整体出发,充分考虑好各部分因素的内在联系,在满足了基本需求目标的基础上,增强公共艺术的互动性,达到和谐共融的目的。

4 公共艺术游戏化设计的发展建议与展望

艺术本身是扬弃、否定和升华的过程,它是运动和不断变化的,要反对一切僵死呆滞的格局和氛围,呼唤艺术的无尽可能性与创造性,发展极具趣味性、娱乐性的游戏化公共艺术。

作者:马娳超 谭杰

城市雕塑情感化设计论文 篇2:

城市雕塑艺术与环境空间的融合

摘要: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文化特色的具体表现,也是加强城市与人类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本文以城市雕塑在城市环境中的作用作为出发点,分析了城市雕塑的表现形式与空间特征,并探讨了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的有效融合,以期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城市雕塑 环境空间 融合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城市雕塑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特征。相较于传统的城市雕塑艺术表现手法而言,现代城市雕塑在艺术表现手法与方式表达方面更加自由和非对称。因此,如何加强城市环境空间与城市雕塑艺术的有效融合是当前国家规范城市景观设计蓝图的重点问题之一。

一 城市雕塑在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一)城市雕塑相关简述

21世纪是以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加快城市生活节奏和提高城市艺术品为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因此,城市雕塑作品的艺术审美化和功能化是当前城市景观设计师们探讨的热门话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逐渐转移到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化艺术环境方面。无论是公共场所还是国家雕塑博物馆,城市文化和城市艺术文化已经逐渐与城市生活进行了有机结合,从而将城市艺术文化逐渐深入至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了人类情感与城市雕塑的有效融合。

作为城市空间视觉形象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城市雕塑,也是城市文化领域的重要载体,在城市艺术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占据重要地位。相较于视觉艺术三维立体表现手法而言,城市雕塑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艺术语言特色。不仅加强了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社会公众之间的情感联系,而且一个城市的雕塑彰显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空间生命力。

(二)城市雕塑对城市环境空间的作用

城市雕塑对城市环境空间的作用不仅仅局限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还表现在一个城市是否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城市雕塑—方面装饰了一个城市的建筑景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个美化环境和艺术空间的作用。另一方面城市雕塑是人类情感和城市文化进行浓缩后的标志性作品,寄托着设计师们的情感。城市雕塑的艺术空间表现手法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三维视觉表现手法,而是在设计理念中融入了现代景观设计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激发人们对城市雕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城市雕塑艺术与环境空间进行有效融合的最终目的是调节城市空间场所的外部轮廓,注重城市雕塑与景观环境的互动与沟通。由此可见,现代城市雕塑在艺术设计理念中融合了城市环境空间文化和人文文化。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不仅可以凸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还可以透过城市雕塑看到城市发展的实质情况,即所谓的环境与人文的整体融合。因此,当孤立的城市雕塑与一个城市的环境和人文文化可以做到有效衔接,不仅彰显出一个城市的文化之美,还可以凸显出雕塑本身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与情感交流。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与建筑景观的和谐发展为人类生活增添了一抹情感色彩。

二 城市雕塑的表现形式与空间特征

现代城市雕塑艺术表现手法相较于传统雕塑表现手法而言,具有多元化和多样性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雕塑艺术体系中的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推动了城市雕塑技术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为现代城市雕塑在创作方法、艺术设计和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提供了坚实的基石,丰富了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材料,进一步为现代城市雕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相较于传统的城市雕塑艺术形式而言,现代城市雕塑艺术形式更具文化交流特征。传统城市雕塑主要通过广场、公园等建筑物凸显建筑雕塑的公共性,因此传统城市雕塑具有浓厚的景观性特色。但是现代城市雕塑在建造与设计过程中不仅仅显示着一个城市的建筑文化,而且还代表着城市与公众之间在情感与精神层面的交流与沟通。加强城市建筑、雕塑与公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主要是指利用城市雕塑作品将人类的情感与艺术作品融为一体,不应该在城市雕塑作品中存在与公众隔离、人类不愿意接近城市雕塑等现象。由此可见,现代城市雕塑具有强烈的参与性特征,以期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娱乐玩耍、触摸体验的公共场所,将城市雕塑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形式。城市雕塑成为人类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凸显出传统雕塑的艺术特色以及艺术表现理念,使城市雕塑具有强烈的艺术形式感。而且城市雕塑为现代城市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文化基石,将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现代城市生活进行有机融合,凸显城市雕塑的主体性和层次感,进而扩大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范围。

相较于西方古典雕塑的主题范围而言,中国城市的雕塑在主题范围方面主要集中于城市人文文化和公共环境的认知等领域。西方古典雕塑在主题范围选择方面主要以山花、壁龛为主,其雕塑风格以具有浓厚的建筑风格为主。作为城市比较有代表型的广场雕塑,西方古典雕塑仍然以“歌颂君王”作为主题内容,雕塑的性质以碑柱为主。由此可见,西方古典雕塑在主题选择方面具有单一特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雕塑主题范围的拓展。而城市雕塑在主题内容的确立方面带有浓厚的社会化和生活化特征,不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进行了有效衔接,还将现代人文情感元素与城市景观背景进行了有机统一,从而促使城市雕塑主题逐渐向多元化、生活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城市雕塑主题方向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出公众对城市文化和城市景观文化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因此,只有将城市雕塑与现代生活从实施方面做到有效统一,才能够帮助景观设计家们站在社会公共的角度设计城市雕塑,并在城市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中体会社会公众内心对城市雕塑的认知与了解。现代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手法以“极简主义”和“构成主义”为主,其外在表现形式以现代城市建筑的空间层次感作为灵感源头,将现代城市雕塑进而简单化和功能化。另外,城市雕塑设计师们在设计雕塑景观的过程中将抽象简练的几何知识与艺术设计表现手法的张力和美感有效整合,向社会公众传递城市之美。将几何知识与雕塑设计的机械之美进行有效整合的目的是提高城市雕塑的创新型设计手法,进一步提升雕塑对空间环境的影响。

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和艺术审美观点的变迁致使社会公众对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和了解,而不同社会群体对城市雕塑的艺术观点的不同导致雕塑创作手法的不同。现代城市雕塑还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以革命性为主题的雕塑仍然占据重要主导地位。以革命性和祭奠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城市雕塑以营造庄严的气氛空间作为设计目的,多以对称性和正向性分布为主。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脚步的加快,生态型城市发展理念在城市景观布局中得以广泛运用,以生态型和人性化为主的城市雕塑不仅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法,而且更凸显出一个城市的人文文化。时代的变迁促使城市雕塑的艺术变现手法也在逐步发生变化,由传统的绘画和雕塑创作手法逐步向音乐和建筑为一体的雕塑创作手法方向发展。既有小巧精致的城市雕塑景观,又有简单大气的城市化气息浓厚的雕塑景观。由注重城市雕塑对称性和正向性分布特点为主逐渐向非对称性和自由式为主的雕塑转变,打破原有设计师们传统的创作手法和思维观念,以自由发挥的创作手法拓宽城市雕塑的艺术表现形式。

材料也是现代城市雕塑的表现手段之一,随着城市雕塑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城市雕塑对不同质感的材料要求亦不一致。影响城市雕塑材料质感的因素包含肌理感、色彩光泽度、光感等,设计师在设计景观雕塑是不仅需要全面向系统地了解不同质感的材质,还需要对城市景观空间和雕塑艺术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意义。

三 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如何有效地将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进行融合的关键因素是全面了解雕塑功能和环境性质。就雕塑设计师而言,雕塑设计师们除了了解雕塑艺术设计基本技巧之外,还需要对艺术环境空间设计理论进行全面系统地认识,才能够从根源上把握雕塑作品的动态美。设计师们在设计城市雕塑作品的过程中以创新性思维观念和情感理念作为理论基础,掌握城市雕塑作品的视觉艺术特点和城市环境的空间层次感,进而为设计凸显城市环境和情感的雕塑作品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石,进一步促进社会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发展。

其次,国家需要加大现代城市的服务力度,将现代城市雕塑与社会公众服务体系融为一体,提高城市雕塑的亲和力,加强城市雕塑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联系与沟通。随着生态型社会理念在城市发展体系中的广泛运用,城市雕塑不仅具备亲近性的特点,还具备娱乐性和服务性特点,进一步拉近城市与人类之间的距离。

最后,现代城市雕塑作为拉近城市与人类距离的有效载体,国家需要转变国家职能,由主导型为主的战略决策逐渐向服务性为主转变,将国家关注的侧重点放在民生和服务社会公众方面,树立城市亲民和城市文化形象。除此之外,城市管理者应该根据城市文化和发展特色建立生态型城市,设计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雕塑塑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为一体的城市文化形象,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与人类的和谐健康发展。

结束语

现代城市雕塑在艺术表现手法和空间层次设计方面带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城市雕塑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作为一件孤立的艺术品而存在,而是代表城市人文文化和城市特色的艺术品,因此需要加强城市雕塑与人类情感之间的有效衔接,促进人类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作者:宋书魁

城市雕塑情感化设计论文 篇3:

当代城市雕塑在公共空间中的精神营造

摘要:当代城市的发展越来越重视整体城市内在结构的重组化、精细化。人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参与者影响着生活设施的转变,那些立于公共场所的雕塑,不仅用于装饰、美化城市,同时它也能丰富城市居民的精神享受,营造精神气氛。城市雕塑成为城市精神追求的寄托,对城市精神文化和精神营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文章重点探讨的内容。通过文献查阅、概念分析、列举城市雕塑所营造的精神氛围对城市雕塑在公共空间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空间文化的艺术介入,塑造精神氛围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城市雕塑;公共空间;精神营造

引言

随着市民对城市公共设施要求的提高,城市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再是简单的装饰作用,而更加注重城市精神氛围的营造。城市公共空间是具有公开性、透明性、公众互动性等性质,它不仅是城市在地域上的容积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人们内心的空间理念,它能够带给人不同的精神情愫。城市公共空间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是提供人们参与各类活动的重要场所,营造符合当代市民需求的公共场所,是当代设计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代人们“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渴望获得一个相对安静舒适、充满灵魂的公共空间。城市雕塑在激活城市空间、提升市民日常生活品质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雕塑的发展及类型

(一)城市雕塑的发展

城市雕塑是对雕塑的继承与创新,使城市雕塑艺术美的价值得以实现。雕塑艺术源于西方,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我国城市雕塑在西方侵略者侵占我国领土的苦难中诞生。当时的城市雕塑无论是创作、技法还是材质都是沿用西方传统的手法。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经济得以发展,对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强烈,同时艺术受苏联的影响颇大。直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雕塑艺术才得以发展,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城市雕塑的灵魂在于传承,外观细节上传承日益精湛的创作技法,内在传承作品独有的精神价值,含蓄生动、寓意深远。市民可以借助雕塑作品了解时代的沧桑、事件的振奋、思想的气息,城市雕塑不再局限于一个简单的作品放置在公共空间中,而是塑造有自身内涵价值,可以与周围环境营造精神情愫的雕塑作品。

(二)城市雕塑的类型及作用

城市雕塑的类型较多、涵盖的范围较广但都有独特的内在含义,它的创作往往与当地的民俗风貌、民间传说、历史沿革、地理特征紧密相关,从不同的视觉角度阐释着艺术性,调节着公共空间的气氛,丰富着公众的精神。当代城市雕塑作品注重简练的设计语言、丰富的设计内涵,追求时代特征、科技元素、与人的精神营造和艺术思维。城市雕塑大约能够分为主题性雕塑、纪念性雕塑、装饰性雕塑、标志性雕塑、陈设性雕塑、实用型雕塑,等等。

主题性城市雕塑的主题非常明确,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反映时代或历史事件,如当代雕塑家王红亮的“狼牙山五壮士”的五个英雄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人物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感;纪念性城市雕塑是记录历史重大事件或缅怀杰出人物的化身,以回忆纪念的方式让人们记住永恒的伟人精神;装饰性城市雕塑以修饰和美化空间为主,运用洒脱随性的设计手法,依附于环境和建筑,对整体空间环境起到装点作用,营造出舒适轻松的情调;标志性的城市雕塑代表着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形象,是城市文脉继承与创新的城市景观创作;陈设性城市雕塑是以展示的方式陈列出一组或多组雕塑,让公众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看到群组雕塑作品;还有一种是雕塑家的个人作品展示,围绕一个主题,创作一系列作品供人们欣赏;实用型城市雕塑是集雕塑与建筑于一体的,如卡拉特拉瓦(santiagocalatrava)设计的阿拉米罗大桥,犹如一把竖琴,周身散发着浓厚的雕塑气息,典雅优美,却丝毫不影响它的实用性,主脊到桥边的双翼作为行人和自行车道的桥梁,建筑雕塑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重要的艺术的形式。

優秀的城市雕塑应该是设计师、决策者和市民相互协调的成果,它可以制约三者的发展同时也可以用来促进三者的共同进步。三者相互平衡的关系构建了城市雕塑的“维度”,让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释放自身的魅力。

(二)城市雕塑在公共空间中的意义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外部空间的艺术品,从材质的选用到艺术手法的雕琢和工艺的制作,都要经过艺术家认真的思考。雕塑作品营造的空间氛围是通过作品材质的选用,艺术家制作作品的肌理、造型、动态、颜色等表达出来的。现代城市雕塑通过自身主题的表达,迎合空间主旨创造出有精神内涵的空间氛围,注重丰富市民的精神享受,寄托市民的精神情感。

二、城市雕塑在空间环境中的精神营造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空间重要装饰的组成部分,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不仅要营造出城市雕塑自身的特点,还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因此城市雕塑在整体设计规划中所营造什么样的氛围便显得至关重要。设计师在不同的空间设计不同形式、材质的雕塑所产生的效果,达到的艺术效果不尽相同,在空间环境中所创造的精神气氛也不同。然而,公共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对话,艺术作品与人的互动关系是公共艺术创作的灵魂,无论是尺度问题还是形象问题,都围绕着这一精神而展开。所以,无论城市雕塑营造怎样的精神氛围,都是符合大众心理需求的。

(一)城市雕塑在公园中的精神营造

城市公园是一座城市的心脏和市民休养娱乐的重要场所,城市雕塑在公园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它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运用新型材料创作外形独特具实用功能的公共设施。城市雕塑与整体环境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成为市民聚集精神的空间。

雕塑家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作品以曲线为主,Kapoor创作的雕塑“云门(Cloud Gate)”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位于芝加哥世纪公园。它看起来像一个豆,芝加哥人通常称之为“豆”,它是由一些不锈钢板焊接和抛光的,型态大、柔软、简单。雕塑“云门(Cloud Gate)”材质具有高反射、折射的特性,利用自身不锈钢材质的特点,处处折射市民的生活姿态,妙趣生辉,远眺“云门”,周围的景象尽收之中,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将作品和周围环境形成了一种对话与融合,将人的感受领进了不同的空间中。人的感受不再局限在欣赏城市雕塑,而是置身其中与雕塑和周围的环境形成交流,营造出让人、城市雕塑、公园环境为一体的精神空间。让人们尽情地感受艺术带来的精神洗礼。这种精神在市民体验中实现,在精神上超越现实而又不脱离现实(如图1)。

(二)城市雕塑在广场中的精神营造

城市广场作为公众共用的场所,是人们悠闲放松、文化活动的主要集聚地。城市广场中的城市雕塑有传统的大型人、物雕塑、有较小巧“亲和型”雕塑,同样也有打破常规尺度概念夺人眼球的雕塑。

弗洛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主要创作大造型的雕塑用于城市公共空间,他的作品主要以大众化的材料为主,可以很容易地搜集并创作。2011年,霍夫曼创作的作品“stor gul kanin”(大黄兔),以鲜明的姿态出现在恩厄尔布雷特(engelbrekt)广场中心,专门为瑞典的双年展创作的。一个高13米的黄色兔子像无意掉落在瑞典广场中央,成为城市广场上赫然夺目的主题。空旷的广场被兔子庞大的体形占据了很大的位置,这样超大型的尺寸挑战了常规意义上的城市规模和尺度的概念。这个巨大的雕塑给人以震撼的惊叹,营造出全新的广场空间,同时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尺度感,去试着适应这样一件巨大而醒目的作品。城市广场的开放性造就了市民随性的体验,市民在巨型兔子旁边随意摆出姿态拍照,在兔子的耳朵上面休闲、玩耍,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城市公共空间的雕塑,不论是迎合空间尺度与空间整体和谐统一的精致雕塑,还是运用大尺度超级显眼的巨型雕塑,都能够给予人们精神上的追求(如图2)。

(三)城市雕塑精神营造的作用

当代城市雕塑艺术的核心是人的“普适价值”,尽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都符合公众审美,被公众认可,是一种抒发大众情感的艺术。它能够让公众在雕塑艺术的海洋里潜移默化地受到启示,释放着自己的热情与活力。如已故法国雕塑家妮基.德.圣法勒(NIKI de SaintPhalle)的马赛克雕塑《街道上的舞蹈》(Dancing in the Streets),这些雕塑以传奇^物为题材,其活跃的形式和火热的姿态为城市增添了蓬勃的生机。雕塑的尺度介于人与建筑之间,有空间调节,形态调节的作用;雕塑的颜色及材质有营造空间氛围的作用,成为公共空间中精神营造的標识。

三、城市雕塑在公共空间中的价值取向

(一)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的精神追求

雕塑艺术是对一个事件、一种情感、一段历史的形象诠释,当代城市雕塑更加注重人们精神层面的感知,设计师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雕塑使公众、与整个城市空间氛围产生一种情愫,营造出有灵魂的作品,塑造一座风采神韵的城市。如卡夫尔福伊尔曼(carole Feuerman)的雕塑《幸存的瑟瑞纳》(Survival of Serena)。雕塑形态优美、宁静,仿佛是真实存在的,以至于让我们唯恐打扰到她的酣睡。罗伯特.印第安纳(Robert Indiana)在纽约市中心55号大街的美洲大道上创作的雕塑《爱》,辨识度非常高,市民在这里拍照。同时它出现在唱片封面、电影场景甚至我们生活中的大小事物上,它被运用到个个地方,成为恰当的艺术元素。城市雕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营造的精神价值在不同的时代、场合表达得淋漓尽致。城市公共空间用雕塑点缀,便有了灵动感。公众在整个空间中的视线有了层次,整个空间的次序感增强。城市雕塑与空间环境相互衬托,雕塑不再孤立,环境不再单调,整体性把握大环境的和谐统一,创造性地展示它们特有的个性,设计出能释放人们对整个公共空间的舒适情愫。

(二)城市雕塑的美学价值

城市雕塑作为人们视线中的“风景”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人们的审美。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设计作为高层建筑与人们活动之间的装饰物,有把美还原给社会的意义。雕塑在城市的公共空间,成为市民共同欣赏的作品。人的审美往往受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影响,受到整个空间环境的营造影响,融入环境感知和个人情绪等。审美活动的发生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双向的作用。主体与客体各自处何种状态,对于审美发生关系很大。审美重在对人心理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是深层次的、全面的、广泛的、持久的。因此,审美的方式一般是熏陶,通过经常性与美的作品相接处,对人的心理渐渐产生微妙的改变。城市雕塑对增强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特性,提升市民的审美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结语

城市雕塑在公共空间中营造精神氛围的作用不断提升。设计师在追求与空间“对话”过程中个性设计的同时,也要培养与城市环境空间“同台演出”的视觉度。艺术工作者创造孕育一件雕塑作品,不仅要反复推敲作品自身的设计感,同时要斟酌考虑城市大环境下的城市地理位置、城市文化主题等因素,让雕塑和谐地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中城市雕塑不能以单调的形式出现,而应赋予其精神灵魂。设计师需更加注重雕塑在公共空间中所营造的精神价值,在当代艺术设计甚至其未来的发展中呈现出更多触动人们心灵的空间景象。

作者:冉兴娟

上一篇:可持续设备工程项目论文下一篇:江航道测量施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