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以“主要表现形式”“诱发原因”及“具体策略”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围绕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集中展开了分析、研究与探讨。旨在切实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效果,促进农村初中生以家庭教育为基石,实现自身和谐、健康的成长与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家庭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村家庭教育论文 篇1:

改善农村家庭教育环境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村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据省妇联统计,黑龙江省目前约有农村留守儿童17.8万人,占全省儿童的3.45%。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核心在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不仅对个人、家庭乃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逆性。

一、黑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省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历时两年选取我省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且具有代表性的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大庆市、黑河市及绥化市的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的在校生,年龄分布在6-16岁之间。发放调查问卷1017份,访谈留守儿童72人,访谈留守儿童教师及家长15人。

本次调查男生人数占49.6%,女生人数占50.4%,男女比例较为均衡;调查对象中独生子女占54.7%,非独生子女占45.3%;父亲外出务工比例为39.2%,母亲外出务工比例12.7%,父母双方均在外务工比例高达47.8%;留守家庭中,父亲监护占9.5%,母亲监护占33%,祖辈抚养占37.9%,其中祖辈抚养比例最大。

调查表明,我省留守儿童能够得到基本的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保障,但在生理卫生知识的了解上,留守儿童所知甚少。只有28.6%的留守儿童了解相关知识。留守女童缺乏对青春期相关知识的了解,自我保护意识差;相比于城市同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参与家务劳动的比例明显偏高。在访谈中,有93.1%的儿童参与简单家务劳动,有37.1%的儿童参与比较繁重的田间劳动;留守儿童休闲娱乐方式单一,内容单调,64%的调查对象课余时间会选择去同学或亲属家玩儿;在对留守儿童的零花钱管理上,父母外出打工前后的情况并没有太大变化。调查显示,74.2%的留守儿童把零花钱花在书籍文具上,说明在零花钱的使用上,留守儿童能够理性认识,正确对待。

留守儿童父母对子女学习上的关注度较高,基本不管的仅有6.0%。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比较明确,认为读书非常有用的占78%,但是对学习成绩的自我评判高于实际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初中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最高,辅导学业能力有限;情感缺失也影响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其自我评价不高。对父母的思念,对家庭现状的无能为力,让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与父母分别的痛苦,从而产生的苦闷与焦虑等内心情绪波动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正常生活与学习;留守儿童因无法与父母经常性交流,受年龄与观念的影响,他们也无法和抚养人探讨更多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二、黑龙江省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不完整,情感缺失影响儿童成长。调查显示,47.8%的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导致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儿童在遇到生活问题、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问题时,缺少来自父母直接的关怀。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的缺席,会使儿童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及心理上的失落感,容易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父母绝大部分半年甚至一年才能与子女见面一次,平时多以电话沟通联络。留守儿童不能经常感受到父母所给予的关爱,在情感上逐渐与父母疏离,有的甚至产生隔阂。父母外出打工对子女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这种在儿童成长时期形成的亲子关系的疏离,往往是很难弥补的。另外,在访谈中发现,很多受访儿童的家庭现状是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父母长年分居两地,最终造成了情感破裂而离婚,很多儿童由最初的留守儿童变成了单亲家庭儿童,或是留守儿童随着再婚的父母成为新家庭中的一员,这种复杂的家庭状况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形成了更大的阻碍。

2.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教育功能弱化或缺失。我省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由祖辈或单亲抚养,而留守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绝大部分为初中以下,祖辈抚养人的受教育程度更低。留守儿童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受自身文化素质等的局限,如文化水平低,劳动负担重,还有远离孩子生活区域等局限,缺乏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与亲子互动,使得留守儿童所获家庭教育严重不足或缺失。一是对留守儿童学业的辅导能力有限。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多处于班级平均水平以下,成绩突出者仅占少数。随着留守儿童年龄的增长和课业难度逐渐加深,抚养人的家庭教育能力越来越不足;二是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指导,教育方式单一,只满足于让孩子吃饱、穿暖,对孩子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关注较少。另外,我省农村祖辈抚养留守儿童比例过大,抚养人的教育方式比较传统,也比较落后,许多老人对孙辈的家庭教育感到力不从心;三是抚养人与留守儿童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很多抚养人和留守儿童之间难以形成亲密的亲子关系,仅能在生活上为留守儿童提供照顾。

3.留守儿童所受社会关注不够,家庭和社会支持不足。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内部支持不足,亲子之间的联系方式比较单一,频率不高。调查发现,有近一半的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经常性的呵护。76%的留守儿童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父母与子女沟通时间短,内容简单,多集中在吃穿住等物质生活方面和学习方面的话题,往往忽略了儿童的心理需求;学校教育能提供给留守儿童的外部支持也明显不足,除了专门的留守儿童寄宿类学校,很少有学校设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去特别关爱这些处于弱势的留守儿童群体。绝大多数班主任能在工作所要求的范围对留守儿童加以特殊的关心与照顾,但也有少数教师对自己班级的学生留守情况不知情或无暇顾及,这也与农村学校经费有限、师资不足的现状有关;另外,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也明显不足,如社区、村委会对留守儿童提供的支持与帮助还远远不够。目前,我省最为缺乏的是关爱留守儿童的专业机构、专业教师和长效机制,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1.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家长监护责任。一是要通过宣传和教育等手段,使留守儿童父母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监护责任和教育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充分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二是要加强与子女的联系与沟通,保持亲子关系的良性互动与完整。在沟通内容上,要更多地关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三是在同子女短暂相聚时要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困难,要注意言传身教,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另外,在外出务工人员较多、较集中的地区,可以定期组织对留守儿童抚养人的家庭教育培训。

2.完善学校各项机制,弥补家庭教育不足和缺失。一是学校要制定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建立起“学校—班主任—家长—抚养人”的管理网络,建立完整的留守儿童档案,建立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络机制,使父母和抚养人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状况与需求,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二是要建立并完善留守儿童心理疏导机构。注意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化;三是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开办家长学校,开展留守儿童家访活动,让留守儿童父母或抚养人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正确的辅导方法;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情感上有所寄托,以此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与缺失。

3.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一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使留守儿童有更多机会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二是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共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的改善。建议由政府牵头,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所实施的儿童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构建留守儿童指导服务体系,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三是完善相关政策与法规,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法律保护力度,确保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此外,应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留守儿童能够在父母打工地就学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让更多的父母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同孩子共同成长。

农村家庭教育论文 篇2:

重视农村家庭教育是当今促进农村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以“主要表现形式”“诱发原因”及“具体策略”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围绕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集中展开了分析、研究与探讨。旨在切实起到抛砖引玉的良好效果,促进农村初中生以家庭教育为基石,实现自身和谐、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主要表现形式;主要原因;具体策略

家庭教育,即指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孩子的最基本的启蒙教育。现代社会学研究认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在促进个体成长、发展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家庭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及问题。笔者将以德育工作者的身份尝试就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诱发原因以及具体的应对策略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农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

1.忙于挣钱,忽视了对初中生的教育与管理

现代农民或外出打工经商,或留守当地发展大规模的养殖、种植,较之以往有了更多挣钱养家的渠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其家庭生活状况,却也致使部分农村家长过多地将自身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挣钱、如何赚钱上,忽略了思考“如何才能同自己的孩子进行正常的交流与沟通”这一重要问题,更谈不上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与管理了。

2.家庭破裂,无力给予初中生充足的家庭教育

相对于之前,农村的离异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相当一部分农村初中学生处在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阴影之中。更有些父母在家庭破裂之后直接将孩子扔给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代为照管,自己却对孩子不闻不问。家庭温暖的失去使得这些孩子的身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严重缺乏的父母家庭教育也使得他们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冷漠。

3.“读书无用论”思想盛行

现代农村家家户户都变富裕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家庭的状况,但现在有钱了,就认定读书没有多大的作用。大部分的家长认为反正有钱了,只要自己的孩子不做出违法的事情就行,至于读书不读书、上学不上学则都无所谓。

4.新形式赌博的盛行使得家长无心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使得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家庭大部分逐步富裕起来;再加上通过征地拆迁获得赔偿,农村不少家庭都变得相当富裕。在此背景下,部分农村家长不再努力工作,却经常参与到各种形式的赌博之中,从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有效教育。

二、導致农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因

1.农村家长自身素质较低,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较低,自身的素质较差,既缺乏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相对来说也较为狭窄、浅薄,这些都导致他们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更谈不上拥有足够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灵活解决初中生身心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了。

2.农村家长受工作等的影响,在给予初中生家庭教育方面有心无力

纵然现代农民有了较多的收入渠道,但同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作者不同,他们往往依靠繁重的体力劳动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沉重的体力负担以及生活上的压力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在给予初中生家庭教育方面表现得有心无力,纵然想着应该同孩子进行适当的沟通与交流也总会因为时间、精力等不足受到严重的制约及限制。不可否认,这是导致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农村社会生活环境的整体影响

相对于发达城市地区的教育氛围来说,现代农村仍然与其有着较大的差距与落差。如,农村从整体上缺乏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大部分家庭不注重孩子的教育与管理,更不注重家庭学习氛围的创设与营造。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孩子没有养成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的良好行为习惯,更有甚者,不思进取,沉迷于网络、电视、游戏之中。

三、加强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具体策略

1.加大社会舆论宣传,让初中生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我个人认为,加大社会舆论宣传,积极开展针对初中生家长的公益活动,让初中生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是发挥农村家庭教育重要作用的首要前提。为此,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尽量多组织召开家长会,以此为平台,在借助典型家庭教育生活实例的基础之上,向初中生家长宣传家庭教育之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例如,农村初中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筹划建设家长培训班或者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可以采取讲授面对面的形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辅设备为学生家长适时播放一些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的电影、焦点新闻等,还可以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家长列举一些他们身边家庭教育成功或者失败的真实事例,相信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村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

(2)社会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针对初中生家长的公益活动,建立必要的家庭教育咨询室,辅助学校机构扩大有关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在了解农村家长关于孩子教育困惑的同时,更多地普及一些基础的家庭教育知识。

2.教会农村家长科学教育初中生的方式方法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真正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质量,只单纯让初中生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教会他们科学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式及方法。

(1)教育孩子首先要信任孩子

信任是社会个体支撑自我获得进一步发展、成功的内在情感动力。因此,家长要想切实收获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首先要做到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对其持有足够的信心,这是保证同孩子站在同等角度与地位,进而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与管理的首要前提。

(2)教育孩子自己必须做好表率

作为孩子接触做密切、最频繁的人,家长的行为举止、言谈表现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甚至对其未来的一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例如,有的孩子目睹父母拾金不昧的举动、助人为人的举动,他们自身会从中受到启发,督促自己也朝着这一方向改进、完善;相反,假如,孩子看到家长捡到财物之后却私自将其据为己有的不良举动,很有可能养成类似的不良行为习惯。鉴于此,家长只有自己首先做好表率及示范,才能带给学生积极的正面力量,也才能确保家庭教育作用的更好发挥。“身教重于言教”说的便是这个道理。为此,农村家长必须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文化素质及个人行为道德修养,这样才能为孩子树立正科学的教育导向,也才能真正将家庭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足可见一斑。为此,作为一名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农村家长树立起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教给他们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方法,共同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相信,这样必定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初中生健康、和谐地成长与进步,从而为他们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合格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章春良.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的缺憾与对策[J].网络科技时代,2007(05).

[2]何伟方.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弥补[J].学苑教育,2011(08).

[3]裔在役.填补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J].新课程,2010(12).

作者:桂莲

农村家庭教育论文 篇3:

农村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品格成长的影响探析

摘要:农村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的启蒙教育,正确的农村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品格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当今部分农村家庭因家长过分溺爱、文化素养欠缺、祖辈隔代教育、家庭结构失调等因素致使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学习教育和人生教育缺失,对青少年品格成长产生了消极影响。为此,农村家庭要从营造良好氛围、讲究教育方法、及时沟通交流、端正教育理念等方面培养青少年养成积极健康的品格。

关键词:农村家庭;家庭教育;青少年;品格成长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培养青少年成长的启蒙教育。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则担任着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启蒙老师的职责。青少年从婴儿期到儿童期再到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前,所接触到、感知到、学习到的事物最初都是从家长那里获得的。尽管子女在适龄以后接受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甚至是大学教育,都是从学校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或技能层面的提升,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同样需要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当然,家庭教育的方式和内容随着子女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又因时而异。笔者认为,家庭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学习教育、人生哲理教育等诸多方面,家庭教育应该以灵活的教育方式、全面的教育内容、严谨的家教,来规范青少年行为习惯,使其形成良好的品格并成长为阳光、向上、向善好少年。

一、基本情况概述

在中国传统社会家庭中实行的是家长制,家庭教育也深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以“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及家风、家规、家教等为准则,对下一代进行严格的家庭教育。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过去传统的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从传统的大家庭逐渐变迁为核心家庭,甚至出现单亲家庭。家庭结构变得越来越简单、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小,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的家庭教育不仅包括传统的道德教育,而且还包括行为规范教育、知识技能教育、心理教育等等各个方面。

然而,无论是在城市家庭抑或是农村家庭,不管家庭结构如何变化,家庭教育的形式、内容、手段如何多元化,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在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中,也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长依旧要十分重视家教,家教是一个人品格成长的关键。所谓农村家庭教育是指以农村家庭为分析单位,农村家庭中的家长为施教者,农村家庭中的子女为受教者,对其子女进行包括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学习教育、人生哲理教育等在内的启蒙教育。而青少年品格是指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的个体,在成长发育阶段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素质,包括品性和性格。

本文从农村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品格成长的关系视角出发,阐述农村家庭教育对塑造青少年品格的重要性,在着重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具体表现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为培养青少年向上向善的品格提供建议。

二、农村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品格成长的关系

农村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子女青少年时期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处于这一特殊阶段的青少年,其生理和心理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也是其迈向成熟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青少年心理意识影响下的行为习惯更值得特别关注,如果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与关怀,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很容易出现心理迷茫、心理扭曲等情况,甚至会导致行为失范及精神疾病。因此,良好的农村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品格成长至关重要。

1.良好的德育促成高尚的修养

家庭的德育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家庭道德教育有利于促使青少年提高内在的修养。在某些农村地区,尽管部分农村家庭的家长文化素质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高度,但是家庭道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优良的家风、和谐的家庭氛围都会影响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青少年的行为模仿能力很强,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处事、生活习惯等等,都在无形之中对青少年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良好的道德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养成优秀的品格,进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心理健康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健康是培养良好道德品格的重要条件,而良好的道德品格也有利于心理品质的提高[1]。

2.严谨的规矩减少迷茫的失误

社会有法律、学校有纪律、家庭有家规。严谨的家规外化于良好的家教,良好的家教有助于塑造遵规守矩、品格友善的向上的青少年。对青少年品格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是三大场所:家庭、学校和社会。其中,家庭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场所[2]。在农村家庭中,家长理应从小培养青少年的规矩意识,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要作出明确的规定,让青少年从小养成遵规守法的好习惯,不触碰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从而减少青少年因失误而出现“越轨行为”。

3.正确的思想引领正确的方向

正确的意识形态有利于指引正确的方向,正确的方向有利于引导正确的行为。农村家庭中的思想教育必不可少,其中包括人生哲理、学习意识、心理健康、禮仪规矩等等多个方面。全面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在农村家庭中,家长要充分意识到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思想引领,这既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也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认知能力。

三、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现

1.道德教育的缺失

尊老爱幼、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中倡导的做人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传承优秀传统美德是没有时间、地域、身份界限的,是每一个人都应该铭记于心的道德规范并使之付诸实践。然而,当下部分农村家庭中道德教育的缺失使得青少年在家庭中不尊重长辈,对长辈说话不分尊卑、对长辈的教诲不屑一顾、我行我素,在学校中不尊敬师长、不和同学友好相处、不懂礼貌、不乐于助人、不守诚信等等。

2.法律教育的缺失

无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做任何事情都要以法律规范为约束,每一个人都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事,规矩是规范行为的准绳。部分农村家庭法律教育的缺失使得青少年在社会中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不遵守交通法规、偷盗行窃、吸毒贩毒、勒索他人等等。有的农村学生在学校中不遵守校规校纪,不遵守学生行为守则。如:迟到早退、无故旷课、不遵守课堂纪律、考试作弊、拉帮结派、打架斗殴、抽烟酗酒、顶撞老师、早恋等等。

3.学习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家长从小培养子女学习意识、发掘子女学习能力是子女进入学校以后养成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的前提。子女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控子女的学校生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永远的底色[3]。一些农村家庭学习教育的缺失使得青少年在学校中自主学习意识淡薄,认为学习是应付老师、应付家长,有的农村青少年受其家长观念的影响认为“学习不一定有出路,不一定能够赚大钱”,因此对待学习态度不自觉、不主动、不重视、不认真、不上心,导致学习能力差。如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不及格、没有进取心等等。

4.人生教育的缺失

青少年不仅需要学校提供的正规教育来引导自己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同时家庭教育中的人生教育同样十分重要。家长正确的人生观会在耳濡目染中对青少年产生深刻的影响,正确的人生观可以引导青少年现阶段乃至未来的人生道路和处事法则;正确的世界观可以引导青少年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观点和看法;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需求、认知和动机。然而,部分农村家庭教育中人生教育的缺失使一些青少年不知道成长以后该如何面对社会,缺乏对社会中的事物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不明确走入社会以后该如何开始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面对困难或选择时不能理性思考并作出合理的行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茫然,不清楚该如何在职场中为人处事。

四、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1.家长过分溺爱造就子女性格偏差

当今社会不仅是在城市,在农村同样存在溺爱孩子的现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改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农村生活条件改善了,大部分家庭有能力给予子女更好的物质生活。但是部分农村家庭过分追求物质生活、物质享受,认为现在家庭条件好了不能亏待了子女,极力满足其物质追求,却忽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行为教育、品格教育,同时青春期却是青少年性格叛逆、行为叛逆的特殊时期。另一方面,部分农村家庭对于子女的错误不及时纠正并加以教育,在子女犯错误的时候不从自身内部找原因,而是从外部找原因以至于袒护其过错,甚至有的家长放任错误发展,导致青少年养成“唯我独尊”、目中无人、自私自利的错误性格。

2.家长文化素养欠缺引发错误教育方式

在农村部分家庭,由于受经济状况、传统观念、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的家长受教育程度偏低。这部分家长不清楚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具有隐性,察觉不到自己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4]。在自身缺乏文化素养的前提下,对于子女的教育多半来自于长辈教育子女的经验或者受农村落后的文化传统观念的影响,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棍棒下面出孝子”这种落后的暴力教育方式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子女犯错时,一味地用暴力言语甚至是武力解决问题,而不是教育子女如何正确改正错误,使得子女对这类父母产生心理上的畏缩、惧怕,尤其是青春期的青少年,容易产生叛逆或逆反心理、不服从管教。

3.祖辈隔代教育存在力不从心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展现出现代化、文明化、先进化的面貌,这些对生活在农村的、有生活追求的、渴望发展的青壮年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诸多想要改变现有生存现状、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改变自身命运的农村劳动者开始放弃土地的“根”,走入城市寻求新的就业致富的机会,因此将子女交给年事已高的祖父母养育,这就导致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现象。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5]。大量的留守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长为“留守青少年”。由于祖父母对孙辈的教育缺乏严谨的管束,有的过分溺爱,甚至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在缺乏科学管教的环境下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有的“留守青少年”在学校不遵守校规校纪旷课、迟到、早退、顶撞老师;在生活中打架斗殴、迷恋网络、吸毒赌博;在家不尊老爱幼,欺负弱小甚至辱骂漠视祖父母。这些不良行为、不健康心理不加以及时改正,极容易导致这类青少年形成扭曲的人格。

4.家庭结构失调营造不和谐家庭环境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文明开放与进步,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上升,使得传统婚姻家庭观念发生巨大的变革,当今社会因家庭婚姻关系破裂而选择离婚的现象在城市和农村都屡见不鲜,这就导致很多青少年在幼年时期在单亲家庭或者离异重组家庭中成长。这样不完整的家庭环境,容易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缺乏父母完整的关爱和教育会导致有些青少年产生心理不平衡、扭曲、仇恨等。这种不健康的心理情绪带到学校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习、与同学老师的相处,走入社会会导致一些青少年容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有学者曾考察过一个正常家庭儿童和离异家庭儿童在“学习情况”“认识发展”“社会性发展”和“问题行为”等四个方面的情况,结果发现,离异家庭的孩子在这四个方面都比正常家庭的孩子差很多[6]。

五、对策与建议

1.营造良好氛围,家长以身作则

家庭的氛围和生活习惯,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孩子的心灵[7]。因此,在农村家庭中长辈理应注重礼仪,注重家风,良好的家风有利于营造优良的家庭环境,在潜意识中培养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提高文化素质、塑造健康人格。

2.讲究教育方法,科学实施家教

时代在变迁、科学在进步、观念在更新,现代学校教育方式方法在不断地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家庭教育也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讲究合理方式和科学方法。农村家长需树立終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8]。在农村家庭教育中,应避免暴力教育与错误式的挫折教育,要采取激励式、鼓励式的家庭教育方式,根据青少年的自身发展情况采用合理的科学教育方法,鼓励和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积极向上、诚实善良、文明礼貌的好品质。

3.关注行为动态,及时沟通交流

切实关注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和心理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沟通交流,以谈心的方式了解青少年所思所想,给予青少年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传递正能量。在部分农村家庭中,家长容易忽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家长应关注青少年的日常行为动态,防患于未然。作为家长,必须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尊重并积极引导他们的兴趣爱好,满足孩子健康成长的需求,正确地认知,合理地引导[9]。

4.端正教育理念,养成正确“三观”

当前国家积极倡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在农村家庭中,教育理念同样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加强对青少年价值观念的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让正确代替错误,先进代替落后,重新构筑家庭教育观念的新体系,促进农村家庭教育的和谐发展[10],努力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心灵完整、感情丰富、品格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蒋芳云,周晓阳.论家庭德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10).

[2]张克锋.家庭与青少年犯罪[J].广东社会科学,2006(3).

[3]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方法研究》课题组.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人民教育,2012(1).

[4]冉隆锋.农村家庭教育的忧虑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

[5]全国妇联课题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 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J].中国妇运,2013(6).

[6]樊荣.离异家庭父母对子女心理成长的影响[Z].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7c48af0100bp35.html,2009-01-01.

[7]于佩琴,张玉霞,种涛,李木金.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4).

[8]王平,李梦园.谈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及改善策略[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9]付敏.家庭教育缺失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7).

[10]王兴勇.浅析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关于推进农村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思考[J].甘肃农业,2011(7).

作者簡介:李敏,单位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责任编辑:李直)

作者:李敏

上一篇:有线数字电视论文下一篇:高校旅游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