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大鼓语言艺术论文

2022-04-21

骆玉笙(1914-2002)是我国已故著名的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她开创了女性京韵大鼓艺术的代表性流派,她的演唱风格至今还影响着京韵大鼓艺术的发展。在骆老诞辰95周年之际,本文对她的艺术贡献做以简要梳理和回顾,以更好地缅怀她对我国鼓曲艺术发展的杰出贡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京韵大鼓语言艺术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京韵大鼓语言艺术论文 篇1:

浅谈教师的语言艺术

文学评论家刘勰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文心雕龙·论说》)的确,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证明,语言艺术运用的好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教师语言是一门艺术。

一、教师的语言应规范、准确、简洁、严密

(1)作为一名教师,语言的规范使用是毋庸置疑的。说普通话必须说规范的普通话,教师说话要求字正腔圆、口齿清晰、发音纯正,使学生听起来不费劲,非常清晰。

(2)语言必须正确使用,达情及义。教学语言必须正确使用,合乎语法规则和逻辑要求。教师讲话的句子要完整,流畅,把判断、推理的程序要求把握准,把修辞手法掌握好。做到说话时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因果联系恰当,无错别字。

(3)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在课堂上,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勿使用晦涩艰辛的语言和大量的术语、典故来显示卖弄自己的学问。教师应尽量使用同学们易于理解和平常的用语。教学中的语言切忌拖泥带水、重复罗嗦、乱用语言、堆砌词汇、夸夸其谈、华而不实、漫无边际。

(4)作为一名教师,语言要有严密性,讲究逻辑。说出的话脉络清晰,言成理,语成序,前后连贯,一脉相承。切忌颠三倒四,语无伦次。

二、教师的语言应具有启发性、激励性

对于一个问题,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同学们答案,然后再去解释为什么会是这样。优秀的教师对于问题的解释是启发激励的。学生能否积极思维,思维能否产生矛盾冲突,能否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关键在于教师语言的启发,只有教师语言富有启发性,才能引起学生的想象,迅速开启学生的思维。

三、教师的语言应生动、风趣、幽默

(1)教师的语调要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声音洪亮。郭沫若说过:“语言除掉意义之外应该追求它的色彩、声调,同样的语言或字面有明暗、硬软、响亮与沉郁的区别。”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语调、语气表达情感,并注意语言的恰当适度和合适的停顿。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的演讲稿。教师在朗读的时候就应确立作品的基调,把握作品总的感情色彩。

(2)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有位作家曾经说过:“语言像君主一样统治着文化的国士。它宣布:一个民族想要从愚昧达到智慧的彼岸就必须走上这座桥,但是它不能强迫别人而是靠着自身的吸引力,使人来到桥上漫游,不知不觉达到智慧的彼岸。”如钱玄同老师在北师大中文系讲传统音韵学,讲到“开口音”和“闭口音”时,一学生请先生举例说明。钱玄同先生这样讲到:北京有一位京韵大鼓女艺人,形象俊美,有一口洁白而整齐的牙齿。后因一次事故,掉了两颗门牙,应邀赴宴陪酒时,她在宾客中显得很不自在,尽量避免开口,万不得已,有人问话才回答,她一概用“闭口音”以免露馅。如这样的词:“贵姓?”、“姓伍”“多大年纪?”、“十五”、“家在哪里?”、“保安府”、“干什么工作?”、“唱大鼓”。

等这位女艺人的牙齿修装好后,再与人交谈时。她又全部改为“开口音”。对答成了:“贵姓?”、“姓李”、“多大年纪?”、“十七”、“家在那里?”、“城西”、“干什么工作?”、“唱戏”。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顿悟“开口音”和“闭口音”的区别与妙用。教师要提高课堂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之具有示范性和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与时俱进。

四、加强学习,丰富教师知识

(1)锤炼语言看似容易实艰辛,决非一日之功。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好语法关,修辞关,逻辑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有丰富的古文底子,要善于从我国古典中汲取语言的精华,储存多,底蕴足,教学时才会根据需要信手拈来,使自己的语言大放光彩。

(2)教师要提高语言修养,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专一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在“专”的前提下向“博”发展。

五、精心备课、设计语言

教师要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语言。如怎样导入新课、设置问题、评价学生回答、结束教学等。每个细节教师都要了然于心,精心设计,必要时,要在教案中反映出来。这样,教师讲课时,才会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不会出现语言贫乏或语言罗嗦甚至语无伦次的现象。在备课时,教师还要认真备学生,揣测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上课时的心理状况,以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这样才能增强自己课堂语言的针对性、教育性,做到有的放矢。

六、提高教师创新能力

教师要善于学习,了解教学改革信息,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正确运用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与时俱进。教師必须懂得一些现代生活的新知识和新事物,更好地和学生沟通,施展教师的知识魅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上好每堂课,教师应熟练掌握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语言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掌握了语言的艺术,运用自如,才能适应教师教书育人的需要,才能成为合格而优秀的教师。

作者:尹立杰

京韵大鼓语言艺术论文 篇2:

骆玉笙对京韵大鼓的艺术贡献

骆玉笙(1914-2002)是我国已故著名的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她开创了女性京韵大鼓艺术的代表性流派,她的演唱风格至今还影响着京韵大鼓艺术的发展。在骆老诞辰95周年之际,本文对她的艺术贡献做以简要梳理和回顾,以更好地缅怀她对我国鼓曲艺术发展的杰出贡献。

早期京韵大鼓流派对骆玉笙的影响

京韵大鼓是曲艺鼓曲类的代表性曲种之一,旧时也称京音大鼓,主要流行于京津地区。其产生是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与“清音子弟书”相结合,并吸收京剧、梆子及其他说唱艺术发展而成,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宋五(宋玉昆)、胡十(胡金堂)、霍明亮等都是京韵大鼓在“怯大鼓”时期(1862年木板大鼓艺人进入城市到1905年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前)的代表人物。大约在1900至1905年间,出现了刘宝全、白云鹏、张筱轩等有贡献的京韵大鼓男艺人,其中尤以刘宝全的成就最为突出。刘宝全早年演唱京剧,有着演唱、表演京剧的基础,后来改唱大鼓。早年他曾跟随“怯大鼓”时期的前述三位代表艺人学习,并吸收了他们的长处,后又从京剧、梆子腔等其他艺术中汲取了养料,大胆灵活地把它们运用于大鼓的演唱中,使“怯大鼓”在演唱和伴奏方面都突破了旧时的形式而得以极大地提高,因此正式形成了风格独特的京韵大鼓形式。白云鹏、张筱轩随后吸收了刘宝全的改革措施,如借鉴京剧的慢板,将“怯大鼓”的“一板一眼”改为“一板三眼”,吸收京剧、梆子腔的演唱方法并改方言为京音,以及对京韵大鼓鼓套子和伴奏乐器的丰富等。由此,在20世纪初期,形成了京韵大鼓早期的三大代表流派(刘、白、张),这也是京韵大鼓在定型后所出现的第一次重要改革。

在京韵大鼓逐渐定型、成熟之后,对其发展起到第二次巨大影响的就是女声大鼓时期。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从1914年开始,逐渐有女性演员进入京韵大鼓界,且多是向男演员或男琴师行弟子礼。因此,初期女演员的表演大多带有“男相”,演唱上也有意回避女性的演唱特点。到30年代以后,部分女演员才依照女声的发声及演唱特点有所改革,如骆玉笙、良小楼、孙书筠、阎秋霞等。

在这一时期,对女声大鼓的发展影响比较大的流派主要是以刘派和白派为代表。刘宝全的嗓音清脆嘹亮,发音多用丹田气,高低音兼备,行腔流畅,运用自如;多演唱金戈铁马的武段子,在演唱时配以表演动作,形成了气势磅礴、酣畅悠扬的唱腔风格,获得了“鼓界大5E"的美誉;也因为他在此时期具有较大影响,使得多数女演员都宗于他的门下。白云鹏的嗓音宽厚,发音多用鼻腔共鸣,他的唱腔比较和缓、迂回,发展了以阴柔为主的演腔风格;演唱的内容主要以《红楼梦》故事为主,适合女性演员表演;因其擅长抒情性风格,也吸引了不少女声大鼓演员跟他学艺。

30年代,刘宝全的弟子白凤呜在刘派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嗓音特点,形成了少白派。但和张筱轩(张派)一样,少白派的唱腔风格对于女声大鼓发展的影响,基本没有取得与刘宝全和白云鹏相对应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两点原因所致:一是其发声及嗓音特点不适合女声大鼓演员演唱,表演也比较男性化;二是这两派的风格都与刘派的特点相近,并都以表演武段子见长,而善于唱武段子的女演员多数又都宗于刘派,从而导致张、少白两派在随后的发展中逐渐走向衰落。

在随后的40年代中,女性大鼓演员逐渐开始替代以往的男性演员,成为京韵大鼓乃至鼓曲艺术中的主角。骆玉笙就是在这一时期的京韵大鼓女演员中逐渐开始崭露头角的。她通过广泛吸收前人各派经验,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终于根据自身特色开创了独具一格的女声大鼓代表流派——骆派。直到今天,活跃在京津地区舞台上的京韵大鼓演员仍以女性为主,且以骆派传人居多,足可见其影响的深远。

骆玉笙的主要艺术贡献

(一)骆玉笙所创立的骆派京韵大鼓,代表了近代女声大鼓发展的高峰,归理其艺术道路,当大致总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31-1949)。在一个流派形成以前,往往有一个广采博取、兼收并蓄的阶段,骆玉笙也不例外。她从小就学唱京剧,直至17岁改唱京韵大鼓。在京剧功底之上,她又学习了京韵大鼓各个流派的传统曲目,尤以学习刘派唱段最多,同时拜刘宝全的弦师韩永禄为师,并将京剧、评弹、单弦等姊妹艺术的精华融入京韵大鼓艺术之中,逐渐形成了华丽委婉、优美含蓄、抒情色彩浓郁的骆派京韵大鼓流派,创作出了《剑阁闻铃》等一些独具个性风格的代表作品。

第二阶段(195-1975)。新中国成立后,骆玉笙又创作了部分新题材的作品。例如《邱少云》、《光荣的航行》、《珠峰红旗》、《卧薪尝胆》等一部分革命历史题材的优秀作品。在唱腔方面,她更多地借鉴吸收了其他姊妹艺术的营养,大大丰富了京韵大鼓的唱腔和表现内容。

第三阶段(1976-1991)。这一时期是她对京韵大鼓的改革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重要阶段,她创作演唱了许多短篇的作品,如《重整河山待后生》、《万里春光》、《迎春曲》、《文人与酒》等。以新的编曲方法创作的作品,打破了京韵大鼓以往上下句结构的程式化规律,融入了新的素材,并在调性和节奏上也做了新的尝试和突破。

在当代曲坛,刘、白两派的女性京韵大鼓演员中,刘派以孙书筠为代表,白派以阎秋霞为代表,虽然孙、阎二人也都在前人荩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新的艺术特色,并有传人发扬光大,但在创新曲目方面却没有骆玉笙那么丰富,所以其艺术影响力都不及骆派深远。由此可见,在我国创作与表演高度统一的民间文化中,只有具备了更多的创新才能,才会拥有更为长久的艺术生命以及更多观众的认可。

(二)骆玉笙声腔的艺术特色

1 音域宽广、音色深沉

骆玉笙自幼学习京剧的经历,使她练就了一副能高能低的好嗓子。她不仅可以轻易演唱一般男性无法演唱的高音唱段,而且也可胜任像京剧《钓金龟》中老旦声腔的一些低音旋律,这使得她的演唱不仅可以在高音区控制音色高亮不尖,也可以在中低音区表现得宽厚、深沉。也正是由于她这种嗓音上的特点,比起男声演唱的叙事性说唱音乐风格更具有了抒情性的突出优势,也使得她在演唱上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2 丰富唱法,善于运用颤音

《剑阁闻铃》是骆玉笙的成名作,也是骆派京韵大鼓的代表作。在骆玉笙之前的京韵大鼓,特别是刘派的曲目,大多都是讲唱长篇故事,以叙事性音乐风格为主,所以旋律性并不强。而《剑阁闻铃》却以抒情风格为主,音乐旋律优美动人,唱腔衔接自然流畅,其哀婉凄凉的曲调,极力渲染了秋风秋雨中行宫的萧条寂寞。当唱到“我的妃子呀”、“不作美的雨呀啊”,其中的“妃”和“雨”字,骆玉笙都用了沉痛的口气和有力度的颤音进行处理,更增加了唱腔浓郁的抒情色彩,使故事中主人公的那份真挚情感骤然爆发出来,

令人回肠荡气。

3 丰富了京韵大鼓唱腔的歌唱性

《丑末寅初》是京韵大鼓历经几代艺人传唱不衰的传统唱段。作品以极简练的笔触,形象地描述了存“丑末寅初”这个时段里,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境况。骆玉笙对这个作品的处理,足以看出其对京韵大鼓唱腔旋律的娴熟。下面仅将刘、骆两派演唱的《丑末寅初》第一段唱词做以比较:

刘宝全演唱:丑末寅初日转扶桑,猛抬头,遥望见,天上的星、星和斗、斗和辰,是那渺渺茫茫、恍恍忽忽、密密匝匝,直冲至霄汉,减去了辉煌。

骆玉笙演唱:丑末寅初日转扶桑,(我)猛抬头,(见)天上星,星共斗,斗和辰,(它)是渺渺茫茫,恍恍忽忽,密密匝匝,直冲霄汉(哪),减去了辉煌。

仅从以上的唱词就可看出,骆玉笙演唱的《丑末寅初》不尽保留了原曲的骨架,又在传统文言的基础上加入了口语化的音乐性衬词。在音乐处理上,速度也放慢了许多,使得语言与旋律更加流畅,衔接更为自然,改进了以往男性硬朗的以讲唱为主的叙事性风格,融入了更多的歌唱性,丰富了京韵大鼓的唱腔,也使得这首典雅的小段更具有了歌唱的艺术性。

4 大量使用偏音

《重整河山待后生》等一系列短篇作品,是骆玉笙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对京韵大鼓风格的另一种突破。这首作品是作曲家雷振邦、雷蕾为电视剧《四世同堂》所写的主题歌曲,但是与歌曲演唱不同的是,曲艺作品的“韵味”是带有很大演唱难度的,它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字与音的结合,即所谓“腔”的把握。传统的京韵大鼓创作,一般是由演唱者以传统的唱腔旋律为基础,以板腔变化体的发展为依据,根据唱词的具体辙的来安排作品唱腔旋律的发展。而这首作品,是由作曲家创作出旋律骨干后,骆玉笙再根据字词的声腔安排将其润色丰富。这种由专业作曲家与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共同参与创作的方式,也是京韵大鼓历史上的首次尝试。所以作品多处旋律都具有很大的创新性。例如:从前奏部分开始就没有使用传统伴奏的模式食路,而唱词中“一腔无声血”的“血”字(fa、si);“为雪国耻身先去”的“先”字(fa、si)等多处拖腔,都有很多偏音的加入。这种偏音的使用,不仅使歌曲保留了说唱艺术的语言特色,而且也大大增加了作品以京韵大鼓为创作素材的现代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骆玉笙的表演风格

曲艺艺术一直以说唱故事为主,表演为辅。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演唱者需要参与伴奏(击鼓或弹琴),所以表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以往民间传统的京韵大鼓表演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变异现象。例如,在如今留存下来的30、40年代京韵大鼓艺术家的表演视频可以看出,演唱者有时为了迎合观众,经常加入很多不必要的人物模仿和身段表演,既破坏了讲唱故事的连贯性,又不符合曲艺表演的特性,破坏了“一人多角,跳进跳出”相平衡的曲艺表演审美。作为讲唱故事的京韵大鼓表演艺术,演唱者需要带领观众“跳进”故事情景,塑造并扮演人物故事中多个人物角色,还要再“跳出”故事内容并加以评论。这就要求演唱者不仅要注意人物塑造方面的表演,也要注意在叙事与人物进出之间营造出“间离效果”。这样才符合曲艺艺术本来的表演特质。

骆玉笙的舞台表演风格独具特色,她的孙女曾经回忆其表演风格时说道:“奶奶脾气一直很耿直,甚至清高,无论是年轻的时候,还是晚年,都是这样。年轻时上台从没笑过,面容冷若冰霜,黑衣素袍,不施粉脂,从不烫头,只梳一根大辫子。直到晚年上台也只是淡妆和极素雅的短衫或旗袍。”

也可能正因为骆玉笙的这种性格因素,使得她更多地注重表现故事人物的内心,有时仅仅加以简单的肢体动作就可以达到很好的人物塑造效果。而她冷静、不苟言笑的舞台风格,也使得观众们能静下心来聆听她娓娓道来的故事表达。

小结

在如今的曲艺舞台上,受女声大鼓发展的影响,京韵大鼓基本仍是以女性演员为主。而在风格众多的京韵大鼓流派中,骆派之所以能成为女声大鼓的代表性流派,首先是因为骆玉笙能够将自身的演唱特点、表演风格与作品内容相统一,将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在演唱作品和塑造人物形象上。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次,她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其他流派以及其他民间音乐艺术的优秀特点,创造性地丰富了京韵大鼓的声腔音乐,改进了以往男性声腔讲唱故事为主的叙事性风格,融入了更多的旋律性音乐,使得唱腔衔接优美自然,发挥出了女性声腔抒情见长的演唱优势。刘派的《丑末寅初》、白派的《黛玉焚稿》、少白派的《红梅阁》等代表性作品,经她重新润色演绎之后,又使这些传统作品焕发出了另一种新的风味。

作为流派形成的标志,骆玉笙也创作出了众多独具风格特色的代表作品,如《剑阁闻铃》、《卧薪尝胆》、《和氏璧》等等。她所创作的这些优秀唱段,对传统京韵大鼓的发展和流派风格的丰富,都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这其中,她所录制的唱片《剑阁闻铃》,销售量曾超过了50万张。为此,骆玉笙于1989年获得了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金唱片”大奖。这种市场的受欢迎程度,在我国当代的传统乐种中,也是很难见到的。

此外,骆玉笙晚年演唱的一系列京韵大鼓新作品,对京韵大鼓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最具代表性。这种借用京韵大鼓音乐素材与歌曲体裁结合的新作品,一经借助电视传媒便得以在全国范围流传。这在我国传统民间文化暂时萎缩的时期,能够打破曲艺地域流传的局限性,使得更多的听众认识并喜欢上京韵大鼓,这种影响更具有深远意义。在此作品之后,骆玉笙还演唱了众多与通俗音乐相结合的新作品,例如《万里春光》、《文人与酒》、《迎春曲》等等,不仅从不同程度上对传统京韵大鼓的音乐发展有所创新,而且也使得传统的京韵大鼓具有了时代感,为青年朋友们所喜爱。

可以说,在骆玉笙的艺术生涯中,一直都引领了京韵大鼓发展中的主要潮流,她对京韵大鼓乃至鼓曲、传统曲艺艺术的发展也都产生了领头羊的作用,而她的这些贡献仍将继续对我国民间音乐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启示。

作者:张英华

京韵大鼓语言艺术论文 篇3: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摘要:语言的艺术随处都在树立着语言美的典范和楷模,特别是语文教材中的语言,明净如山间的清泉,清纯似含苞的花蕾,欣赏这样的篇章,自然而然地会受到语言之美的教育和熏陶,所以我们不能忽视语文中的语言之美。

关键词:语言美 文学艺术 感悟能力 形象美 幽默美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传道、授业、解惑”,往往只抓住字、词、句、段的分析与理解,而忽视语文教学中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美。语文课要把学生的目光、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除了我们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充分地备课等外,语文老师上课的语言美也是个关键。那么语言美的魅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

语文不光是交给学生认字、读书,它也把不同的美带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欣赏美。中学语文新教材所选入的中外作品,大多娴雅精致、情意浓厚,文辞优美,构思缜密,脍炙人口,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在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显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通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文学语言的美,激发学生发现美的事物,培养他们正确审美观和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很多作家在作品中以多情的笔触对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以浅显优美语言,多视觉,多层次,全方位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学生如能从语文教学中真正感受到自然美,就会理解“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真谛,把爱景之情升华到爱国之情。

二、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形象美

所谓形象美,是说美总是显现为生动、具体,能为人的感官所接受、反映和感知的,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感性形象。没有具体、可感的形象,美就无所依附,美的生命在于形象的显现,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它可以借助多种形象化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更好地表情达意,给人以形象生动之美感。如《荷塘月色》,“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月下荷花特有的风姿。“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写出了荷香的若有若无。“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于和花上”,唤起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写出了弦音的繁密,“小弦切切如私语”写出了弦音的幽细绵密,用“大珠小珠落玉盘”写出了乐音的低细交织,“间关”之声,轻快流利,“幽咽”之声,悲抑硬塞,“银瓶乍破”,激越奔涌,“铁骑突出刀枪鸣”,高昂雄奇。一连串的比喻写出了乐音的疾徐抑扬变化,再现了琵琶声,使语言具有听觉感、形象性,展现了语文课内外语言的形象美和语文的魅力。语言的多姿多彩使学生产生热爱语文之心,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幽默美

优秀的语文老师无不具有幽默的语言、幽默的品质。相对而言,现代的学生是不太喜欢一本正经的老师,他们倒乐意接近幽默的老师。因为幽默给人平易、给人轻松、给人开心、更给人智慧。当年幽默的钱玄同教授在北师大讲传统音韵学,讲到“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区别时,一个学生请他举一个例子。他说——北京有一位京韵大鼓女艺人。形象俊美,特别是一口洁白而又整齐的牙齿,使人注目。女艺人曾因一次事故,掉了两颗门牙,应邀赴宴陪酒时,坐在宾客中很不自在,尽量避免开口,万不得已,有人问话才答话。她一概用“闭口音”,避免“开口音”,这样就可以遮丑了,如这样的对话:“贵姓?”“姓伍。”“多大年纪?”“十五。”“家住哪里?”“保安府。”“干什么工作?”“唱大鼓。”以上的答话,都是用“闭口音”,可以不露牙齿。等到这位女艺人牙齿修好了,再与人交谈时,她又全部改用“开口音”,于是对答又改成了:“贵姓?”“姓李。”“多大年纪?”“十七。”“家住哪里?”“城西。”“干什么工作?”“唱戏。”——学生听了都捧腹大笑。笑后牢牢掌握了知识。让学生感受语文中的幽默美,同时在幽默中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应具备的才艺。但幽默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上课时的很多动作,无不能体现幽默。事实上也是,形体语言的幽默,有时更加幽默。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语言美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为此就要求教师努力在教学中寻找美的音符,去拨动学生美的心弦,使他们感受到美就在平凡中,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使他们自觉地去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

作者:闫智勇

上一篇:经济建设农业经济论文下一篇:学生阅读词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