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企业内部审计论文

2022-04-24

一、引言内部审计质量是指内部审计工作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由内部审计的业务管理机构或部门,对内部审计的各种业务活动或行为进行有计划的监督、综合和协调的一种活动或行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仅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保证,同时也是提高内部审计效益的需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质量控制企业内部审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质量控制企业内部审计论文 篇1:

浅谈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摘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进行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确保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审计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的高低则是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加大企业内部审计队伍建设的力度,才能实现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本文主要是就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 质量 因素 措施建议

一、影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

(一)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较低产生的影响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进行的内部审计工作与国家、社会等审计工作相比较而言在独立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主要是在企业管理人员的领导下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正是由于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充当了这种中间人的角色,因此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最终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无法有效的提升,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二)项目审计质量控制效率较低产生的影响

审计工作准备不充分以及缺乏对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的了解,是影响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有效提升的关键因素。比如,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没有认真的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只是简单的复制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并以此为基础做出了最终的审计报告。正是因为没有认真仔细的分析被审计单位审计资料中存在的问题,所以不仅导致了审计报告出现了深度不足准确度不高的现象,同时也造成了审计建议可操作性的降低。

(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执行不力度不足产生的影响

大多数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着对内部审计不重视的现象,所以导致很多审计项目只停留在形式上,最终导致审计质量控制检查出现了真空地带。审计质量控制力度的不足,不仅不仅降低了审计报告的质量,同时也增加了审计报告错报、漏报现象发生的几率,降低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期望值,最终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另外,由于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时还存在着责任划分不清晰、制度落实不到位等各方面的因素,从而导致企业针对内部审计建立的责任体系无法有效的执行,最终也严重的影响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素质较低产生的影响

企业内部设计人员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是现阶段大多数企业内部审计队伍建设過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都存在着,过度的重视财务和审计专业知识,而忽略了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生产业务流程等各方面知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最终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无法满足现代企业促进经济效益以及预防风险发生效率全面提升的要求。

二、促进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效率提高的测量

(一)内部审计组织及其质量控制制度的完善

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独立与企业内部其它部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同时根据审计工作开展的需要建立一支熟悉财务知识、审计等相关知识且业务能力相对较高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队伍,才能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另外,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必须严格的按照审计质量控制的要求和相关原则,才能确保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效率的稳步提升。随着企业内部审计模块化审计质量控制机制的形成,不仅有效的降低了企业内部设计工作的随意性,同时也促进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审计队伍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的提升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确保审计队伍的相对稳定。根据审计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定期的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训,同时邀请审计行业的专家深入企业开展审计知识的讲座,从而达到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全面提升的目的,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多元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培训机制的建立。不仅有助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的更新,同时也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内部审计过程监督力度的增强

企业在日常经营的过程中,必须对内部审计监督所发挥的作用予以充分的重视,针对内部审计系统制定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同时加强企业生产、销售、供应、财务等各个部门的指导和约束力度,才能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审计行为的规范是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有效提升的关键因素。企业在日常经营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发展以及内部审计准则的相关要求,科学合理的进行审计计划、审计方案、审计目标的制定,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稳步提升。企业内部审计复核工作力度的加强。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必须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正确性、审计结果评定等各方面进行审计工作的复核,才能及时的发现并解决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降低审计质量控制风险发生的几率。

(四)内部审计质量考核与评价机制的完善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定期的进行内部设计工作的考核与评价,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完成的同时,必须对其工作成效予以相应的评价,才能全面的掌握审计工作开展的质量,为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目标的制定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另外,企业通过综合考核与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方式,对于内部审计结论准确性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在完成内部审计质量评价之后,必须根据其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及时的进行改善,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升,从而确保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大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力度。同时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科学合理的监督和评价企业内部审计活动,才能将内部审计功能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随着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全面提升,也有效的预防了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促进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丁有钢.浅谈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中国集体经济,2017,No.51301:42-43.

[2]孙倩倩.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转型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作者:张新凯

质量控制企业内部审计论文 篇2: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实践研究

一、引言

内部审计质量是指内部审计工作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由内部审计的业务管理机构或部门,对内部审计的各种业务活动或行为进行有计划的监督、综合和协调的一种活动或行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仅是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保证,同时也是提高内部审计效益的需要。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工作质量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及其内部审计人员履职能力的标准之一。安然、世通会计丑闻表明,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不仅影响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和权威,而且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甚至企业的命运。因此,控制好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所在。审计实践和理论探索告诉人们,采用如下对策措施,可有效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二、构建审计管理体制

(一)理顺审计管理体制

企业内部审计,就性质来说,是受托责任的履行。审计部门受企业决策、经营机构的委托,履行相关事项的监督、评价责任。审计质量的好坏,最终体现为受托责任履行的优劣。企业内部审计要履行好受托责任,其独立性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确保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才能摆脱各种干扰,客观、公正地进行职业判断,没有顾虑地反映和揭示问题,提交真实、客观的审计结果。

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地位、职能、经费、人员的独立上,这取决于企业组织架构的设置。一般来说,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所隶属的领导层次越高,工作中可能受到的干扰就越少,权威性也就越强,地位就越超然。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董事会是企业的决策机构,因此在董事会或其附属的审计委员会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较为理想的机构设置方式。这样可以减少来自经营层的诸多干扰,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工作,有利于把问题查深查透,提高审计质量。所以,在我国目前大力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背景下,理顺现行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为企业内部审计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是企业发挥内部审计部门职能作用的良策之一,也有利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二)完善质量规范体系

质量标准是质量控制的基础。古语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也一样,需要有一系列的法规制度进行规范和约束。因此完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法规制度体系,让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法”可依,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必须面对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法规制度体系应是多层面的,既要有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也要有证券交易部门的规定和行业标准,还要有企业层面的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规范体系。

在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法规制度体系中,既要有保证审计质量的审计管理方面的制度,也要有保证项目质量落实的业务操作规范,还要有强化质量保证的监督、检查、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等制度。

从执行力角度讲,法律具有强制执行的属性。在法规制度体系中,首要的是在国家法律层面要有明确的企业内部审计及其质量控制的规定,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内部审计协会及企业要共同努力,推动和促进内部审计质量国家立法。其次,要建立具有权威性和执行力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标准体系。这一体系既要有管理标准,也要有实务标准;既要涵盖审计程序,也要包涵实体控制。同时要积极探索发挥行业管理作用,强化行业标准的执行力,使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行业准则真正在企业落实。再次,企业要进行制度细化,一方面落实上位制度的规定,另一方面对上位制度作必要的补充。制度要具体,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得以有效执行。

三、抓住审计工作重点

(一)把握影响审计质量的主要环节

(1)重视立项调研。调研环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编制审计项目计划的基础,如果调研不到位或方向把握不准,就难以提出高质量的立项计划,从而错过符合决策层和管理层需要以及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或增加企业价值的项目。因此,必须了解宏观政策、管理层需求、经营管理的薄弱环节,并在分析评价调研成果的基础上,为立项提供参考依据。

(2)科学编制计划。审计计划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工作的重要环节,审计计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项目实施的效果,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往往来自高水平的审计计划。企业内部审计计划的制定,必须着眼宏观,立足微观,既要落实和执行政策,维护国家法律政策的权威,又要围绕企业中心工作,体现决策和管理需求。只有将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切合本企业特点和企业急需的项目计划,只有做到这一点,项目实施后才会产生达到或超越预期效果,从而体现出项目的高质量。

(3)强化实施监控。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对项目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个审计项目,如果实施环节控制不好,就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审计产品。在这一环节中,审计组构成、审前调查、审计实施方案、现场查证共同影响着项目的质量。实施环节质量体现的最终载体是审计实施方案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方案指导审计实施,对审计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因为它是审计成果——审计报告、审计处理——审计决定的编制依据。实践表明,审计组成员的经历、经验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查证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审计组成员的构成,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审计组既定以后,项目的组织实施就是关键性的质量控制。在这一过程中,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主要是审计人员的敬业精神、主审的技术指导程度和组长的组织把控水平。

(4)精心编制报告。尽管审计报告是基于审计工作底稿,但两者质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同向关系。即使有了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也不一定产生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原因在于编制审计报告也需要技术和技巧。审计工作底稿带有一定的专业性,有的底稿非专业人士难以看懂;而审计报告一方面不应是工作底稿的简单叠加,要用简短的语言对工作底稿作概括描述,反映底稿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审计报告要表现出通俗性,要能使非专业的人员看得懂。要达到这一点,报告编制、审核的质量控制也就成为必然需要。

另外作为企业内部审计,报告一定要有及时性和富有建设性,否则容易形成事过境迁,达不到应有效果,从而影响内部审计的总体质量。

(5)强化整改跟踪。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发现问题,其根本目的是为了防范经营风险、规范和促进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基于此,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督促整改。尽管整改的主体是被审计单位,但绝不能轻视审计部门在这个环节所起的作用。现场整改是体现审计成效的最佳方式,在不具备现场整改的情况下,审计部门要督促跟踪,直至完全整改。因为如果问题得不到整改,会影响审计的宏观质量;所以对审计整改环节实施控制,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掌控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要素

(1)严格遵循审计程序。按规定程序开展审计是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企业内部审计,要遵循程序合规原则,依照规定的程序、流程开展工作,既包括工作步骤、顺序,也包括履行各种手续,如先通知后审计,进入信息系统之前的申请与审批,底稿的复核和签字确认,报告的交换意见等。

(2)核清审计事实。以事实为依据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因而“事实清楚”是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要做到事实清楚,就必须满足审计所揭示的问题、事项或反映的情况是客观存在、实事求是的,而非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或主观想象的。

(3)获取充分可靠证据。用证据说话是审计质量控制必须把握的原则。审计所认定的事实,必须有充分、可靠的证据加以证明,才能保证得出客观的审计结论。因此,企业内部审计要重视审计证据的收集。作为证明事实存在的证据应首选直接证据,只有在直接证据无法取得或无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才可运用间接证据,且要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间接证据加以相互印证,形成证据链,才能加以认定,否则就会有审计质量风险。

(4)依法依规准确定性。对审计查出问题给予准确定性,是审计部门进行责任界定和企业进行责任追究的客观需要,因其涉及对相关事项、人员的处理,政策性强,因而也是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点。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最相适应的条款定性。对于同一事项,如果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规范规定相矛盾或不一致时,按照“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即专项规范)优于“普通法”(即一般规范)、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优于企业制度的原则适用和定性;如果相同级次的规范对同一问题有不同定性及处理规定时,按从轻原则适用。否则就会有“申诉”、“翻案”的质量风险。

(5)正确发表审计意见。发现问题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高质量审计的体现。因此,审计意见与建议成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之一。审计报告所提意见或建议切忌空洞、就事论事,意见或建议不但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更要富有建设性;要能“以小见大”,立足企业全局,着力从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意见。

(三)重视审计复核、推行审计审理

(1)强化内部复核。审计复核是指在审计组内部通过对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产品(如底稿等)或具体事项(如证据等)的复查、核对,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复核就其实质来说,既是核对,又是把关。就审计项目而言,复核主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由主审指定的人员和主审、组长完成,是一种过程控制方法。在审计人员的工作产品正式上交前,通过强化复核,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或补救措施,能够有效防止或减少上一流程(环节)的错误流向下一流程(环节),从而起到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复核必须是实质性的、而非程序性的履行形式需要;只有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了形式符合性、程序合规性、内容真实性等实质性的复核审查,才能起到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作用。

(2)实行审计审理。审计审理是指由审计部门专设机构或人员,在审计项目实施完毕后,对审计组提交的审计报告以及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等审计资料进行检查、审核、把关的质量控制过程。实行审计审理是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方式。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内部审计还未建立审计审理制度,这说明审计审理的作用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在审计项目形成最终审计报告前,通过审理,对审计项目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间产品(如审前调查报告、审计实施方案等)、审计产品(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及其形成依据,从程序、实体等方面进行审查、核实,可以及时发现质量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有利于进一步采取补救措施,纠正错误,从而降低审计质量风险。审理可以分级次,如果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具备分级审理的条件,拟实行分级审理。程序的审理应侧重于合法、合规性,实体的审理应侧重于内容的真实性、证据的可靠性、定性的准确性、审计意见建议的适当性、可行性和具有形式要求事项的符合性。

四、创新审计质量控制方法

(一)推进技术进步

推进技术进步就是将先进的技术手段、方法运用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借以提高审计水平、审计效率,促进审计质量提高的质量控制方法。推进技术进步既要在审计装备、审计方法、审计手段等方面进行技术革新,更要在审计人员技术运用上进行层次提升。一方面企业要随着控制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适时进行审计装备的升级;另一方面企业及其审计部门要不断适应新技术、新管理的变化,积极研究开发与之相适应的审计软件,进行审计手段、方法的升级改进。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审计的软、硬件条件落后于企业生产管理现状,才能为审计质量控制提供基础条件。

(二)推行标准模板

推行标准模板、实行审计工作标准化是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在技术成熟的审计领域,对以往工作成果或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解剖,提炼出具有规律性和可格式化的因素,制作成模板,供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使用或作为判断参考依据。运用标准化方法,可以实现不同审计人员在工作要求、工作标准相统一的情况下,得出的审计结论不会有大的差异;由于标准是统一的,这样既可以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又能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同性质事项的质量控制,并为同类项目质量控制进行横向比较提供了可能。

(三)采用专业分工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专业性越来越强,在人员配备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内部审计部门可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化分工,如确定专门人员从事信息系统(IT)审计,将审计人员分为现场查证人员系统分析人员等,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审计人员进行知识、经验的积累,做精做透专业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四)运用专家指引

专家指引就是在不具备由专家组成审计组的条件下,让审计专家和业务专家承担审计项目中的主要和专业工作,其他审计人员作为专家的助手,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这样可以较好地解决审计人力资源不足情况下的审计质量控制问题。

(五)引入外部评价

尽管企业内部审计是监督部门,但目前普遍缺少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因此,探索对企业内部审计开展监督,将外部监督、外部评价引入企业内部审计及其质量控制,是现实条件下促进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有效办法之一。

相对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来说,对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状况有发言权的外部机构有企业决策经营机构、被审计单位、外部审计和各种专项检查。决策经营机构能够从审计报告反映的内容、深度以及审计意见的层次,判断出审计项目的总体成效及质量。被审计单位最了解自己的底细,对审计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了问题以及审计意见是否切中要害、是否科学合理最有感触,因而对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状况有话语权。外部审计和各种专项检查能够从不同方向,运用专业标准,对企业内部审计已审过的事项作出专业的评判,从而比较得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状况。

五、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一)加强审计管理

再完善的制度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无异于废纸一张。因此强化制度的执行力是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只有强化审计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检查与考核,才会促使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需要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加强审计管理,通过建立质量管理台账等形式,进行质量考核资料积累;通过严格的质量考核,推进各项质量控制措施的落实,为审计质量控制营造好的环境和氛围。

(二)完善激励机制

人都有满足自尊的需求,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利用人的这一特点,通过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将经济手段和精神奖励措施运用于审计质量控制。一方面要依据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量的考核结果,确定审计部门、审计人员的经济待遇、职位提升、职称晋升、绩效奖励;另一方面要畅通审计人员流动机制,将经过审计工作锻炼的高素质人员交流到业务、管理等岗位。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又能提高审计部门的责任感和审计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从而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

(三)实行责任追究

审计质量责任追究是指在发生审计质量问题时,追查对审计质量控制负有责任的部门或人员的相应责任。实行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对因工作不到位或工作失误,以及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岗位职责,而导致审计工作未达到预定目标或者出现严重错误、遗漏重大事项等审计质量事故的审计部门或人员,进行相应的问责,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包括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从而对审计质量的控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提升审计人员素质

(一)优化审计人员结构

随着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的拓展,审计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有些审计事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如果以非专业人员从事专业性强的事项审计,绝不可能达到查深、查透的水平,也不可能获得高质量的审计成果。所以企业要进行内部审计人员结构优化,一方面要将高素质的人员充实到审计队伍中,另一方面要合理确定审计队伍中审计、财务、工程、法律、管理等不同专业人员的比重,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适时进行调整,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质量控制创造条件。

(二)培炼人员胜任能力

尽管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受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素质对审计质量的影响是很大的。美国著名的审计权威托马斯·P·豪克(Thomas P.Huock)认为,提高审计质量所要采取的措施“最重要的是所有审计师都必须是受过良好培训的专业人员,这样他们在实现目标时才能显示出良好的判断能力”。所以加强对审计人员进行教育,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加强对审计人员培训,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保持审计人员对新技术工具的掌握运用,对于提高审计人员执业胜任能力,保证审计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尽管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企业及内部审计部门从影响审计质量的管理体制、制度体系、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力等方面入手,抓主要环节、关键要素,恰当运用好审计方法、激励机制,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是可以做好的。

编辑:彭秋龙

作者:陈平

质量控制企业内部审计论文 篇3: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是企业发展进步的重要防线之一,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审计质量。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在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任务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巨大的矛盾,我们要对内部审计工作所存在的矛盾进行充分深刻地认识,进而积极主动地对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任务进行改进,从而对我们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事务的质量有所提高。

一、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性作用

内部审计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可以说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关乎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局,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内部审计具备客观性与独立性的特点,在企业规划组织当中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利用合理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手段,能够提升企业自身的工作效率,进而实现所预期的目标,对企业组织的经营境况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企业内部审计包括企业的内控、企业的账务处理、税务风险、报表和财务指标等多项具体环节,对组织的不同领域都有所涉及。利用增强质量控制的手段,可以及时准确地察觉内部控制的缺陷,从而推动内部管理漏洞的修补。内部审计的员工可以利用审计工作,使各方的关系更为融洽,对内部审计树立在组织中的话语权和权威性十分有利。增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于顾客需求的满足的保证、对自身信誉的维护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审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企业自身能否评价经济责任,鉴定经济业务,维护财经法纪,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和发展 。于严格把关的质量控制上建立的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在相关进程的内部控制之下开展扩大测试的方式来验证与发现问题的本质,充当两者之间的媒介,进而对双方的各种需求进行满足。

二、企业内部审计所面对的重重难点

(一)企业的内部审计境况并不完备

很多企业的集团整体战略并不明确,其内部审计计划与目标也并不统一,子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由其自身负责,不能形成合力的内部审计效应;很多企业所具备的组织架构十分不合理,控制的宽严无法达到适度的原则,其实际上的控制力不足。如,母公司经济效益匮乏致使其在资产上不具有优势,子公司对于母公司的控制没有积极的服从意愿,从而增加了企业自身内部的管理成本,并且内耗变得严重。与此同时,虽然现今我国的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系统于公司的运用当中进步巨大,然而很多企业的领导层对内部审计活动并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促使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愈加边缘化,内部审计结果的效用无法得到最大的发挥,企业领导层对内部审计部门无法给与足够的认同感,进而促使了内部审计环境进一步恶化了。

(二)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质量的监管不足

在企业自身的实际活动当中,在其内部中没有监管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专门部门的时候,大部分时候皆是依赖内部审计工作职员的自觉和自律的;审计部门外部的行业协会和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的有效监管具有较大的难度,力度和权限上都具有较大的缺陷。相应的,大部分企业因为当前尚未具备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致使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客觀性评价的难度增加。

(三)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制的执行力度不够

部分企业已经具备相当完善的内部审计的工作环节,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完善的审计循环。但是由于确实责任与考核追究体系,致使某些环节责任的模糊。相应的,因为当前的考核机制缺乏完善,致使内部审计的责任由于主体的模糊而追责难度加大,导致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机制推行起来难度很大,审计活动仅仅只是停留在表面和形式

三、企业自身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些举措

(一)对企自身业内部审计活动的监督进行增强

为了落实企业内部审计活动的各项具体的工作,我们要对企业内部审计活动的监督进行适度的增强。我们要对内部审计的监督任务建立严格科学的监督机制。

(二)对先进优秀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学习的加强

我们应当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内部审计活动中陈旧的观念,就是利用对国外先进的企业内部审计的学习,借此对以往老套的工作方法进行改良,同时应当与企业的实际境况相结合,以此来学习应用先进优秀的企业内部审计机制。

(三)对企业自身内部审计职员的培训教育体系进行增强

目前,我国自身的企业内部审计的职员素质较低,我们要对企业内部审计职员的培训进行加强,提升内部审计职员的素质,确保并提升审计的质量,就应该具备一些优秀的、能够胜任的、素质较高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对建设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队伍的增强应该从下面的几个方面下手:建立健全从业资格机制与职业准入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化教育与后续的教育机制;建立健全企业自身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晋升与待遇体系。

(四)对建设企业自身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信息化进行进一步加强

企业应当依据自身的现实情况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进行推动,审计人员应当不断积累计算机辅助化审计工作中的经验,并相应的产生系统化的审计思维,并且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与改进,争取早日完成对行业中计算机化审计模式的完善。依赖网络信息技术,达成企业自身经营业务体系和内部审计体系和财务体系切实有效联接的目标,建立健全层次分明的管理体系与审计数据库,达成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这对审计成果的应用水平、审计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与审计质量控制的增强能够产生十分积极有效的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自身的价值已经不需要重复累赘地叙述了。内部审计质量的发展进程良莠不齐,这是我国企业自身内部审计所需要面对的关键性问题。我们要用理性的目光去看待我国审计部门尚存的矛盾,并结合我国企业自身的实际境况去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审计活动进行积极改进,进而提升企业自身的内部审计的质量。 (作者单位为河南邦威会计师事务所(特除普通合伙))

作者:陈文学

上一篇:中国金融立法完善研究论文下一篇:油田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