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对策论文

2022-04-24

【摘要】我国目前内部审计存在管理控制流程薄弱、项目管理流于形式、审计风险控制能力较差等问题。本文对上汽集团内审项目质量控制进行了探索,以期为促进企业内部审计科学化和规范化提供参考。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对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对策论文 篇1:

浅议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要】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有必要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而审计项目质量是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试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涵义和必要性入手,以审计项目流程为主线,浅析加强内部审计项目各环节质量控制的对策,以供相互探讨和学习。

【关键词】内部审计  质量控制  影响因素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银行体系逐步商业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由此产生并在近年得到长足发展,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效益、促进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使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涵义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规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两个层次,其中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程序与方法应体现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的要求。可见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的一部分,其涵义是指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目的是通过对内部审计项目质量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和监督,最大程度的保证所实施的审计活动符合审计规范的要求。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其颁发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001修订版)中,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和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组织的目标”。由此可见,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企业控制风险,增加价值,是企业管理者延长的手臂和眼睛。因此加强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非常必要。从商业银行角度来说,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内部审计部门在商业银行组织管理中定位的特殊性,要求其加强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多元化和金融业务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管理层希望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逐步建立起总行垂直管理下的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使审计活动能够独立于其所审查的活动之外,内部审计部门相对于组织内的其他部门和机构而言,其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中具有更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能够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管理风险,并将审计结果直接报告给董事会,使审计建议更易得到重视和采纳。因此,有必要加强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更好的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加强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出色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必然要求

银行业作为一个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行业,整体风险较高,而伴随着金融全球化趋势的逐步加深,业务领域已经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拓展到基金、保险、信托、租赁和投资银行等,更加加剧和分散了银行业风险,同时,来自于外部监管的各种要求更多,也更加严格。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线”,不仅要履行监督职能,还要履行评价和建设职能,审计模式已经从以发现和防止错误与舞弊为重心的帐项基础审计和以内部控制测试评价为主的制度基础审计发展到管理咨询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不仅要事后查出问题,还要主动提供咨询服务事前提出建议;不仅要做好审计监督工作,更需要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这种既要充当警察,还要当好管理层的参谋和助手的职责要求,使内部审计承载了更艰巨的任务,也对内部审计项目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加强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才能够确保出色履行内部审计职责,更好的为管理服务。

(三)加强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第17号关于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诚然,只要开展内部审计活动,审计风险就必然存在,但内部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之间是此消彼长的,说明我们虽然不能完全规避审计风险,但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的水平或将审计风险最小化却是可为的,而降低审计风险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通过规范审计工作,提高审计活动的质量,最大限度的规避审计风险。

三、影响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审计人员素质提升不能满足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客户需求更加多元,也催生了银行业的加速发展,审计人员面临的金融审计环境更加复杂,要想做到审计有深度、成果有价值,必须以审计人员熟悉业务为前提。因此,对审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审计人员由于审计任务重,真正用于学习业务的时间不多,加上学习渠道单一,学习效果不理想,甚至存在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脱节的情况。审计人员素质提升滞后于业务发展,制约了审计人员查证能力的提高和审计敏感性的增强。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运用受到限制

商业银行除了众多的物理网点外,还通过电子服务渠道延伸服务半径,并利用发达的服务网络处理业务,数据网络化、电子化程度相当高,其内部审计具有审计范围广,业务数据海量的特点,传统的手工审计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审计需要。因此,商业银行开发了计算机审计系统,通过为业务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设置审计接口,传输审计数据,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应用,逐步扩大内部审计电子化运用范围。但由于新业务层出不穷,相关业务系统上线速度快,而审计电子化率相对滞后,制约了计算机审计技术的运用,使部分业务审计效率不高,审计针对性不强,影响了审计质量。

(三)审计流程的事中控制不严格,影响了质量控制的效果

完整的审计项目流程包括审计准备、审计测试、审计报告、审计追踪、项目考评5个阶段,其中,审计准备、审计测试和审计报告是审计项目的具体实施阶段,属于事中阶段,对审计项目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项目考评则是事后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的最终评价,是事后控制阶段。《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对事中和事后各流程都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商业银行也建立了相应的配套要求,为规范实施内部审计活动提供了依据,但由于缺乏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内部审计对审计执行情况及结果进行适时监督和检查还存在不足,难以利用事中控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审计偏差,导致项目实施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审前准备阶段分析研究不充分或审计方案指导性不强、审计重点把握不准确,审计方法不够有效、审计发现缺乏深度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审计质量。

(四)激励约束机制不科学,责任追究落实不到位,不利于审计质量的提升

激励与约束是影响人的行为的两个方面,有效的激励本身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而有效的约束则为激励提供有效运行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协同作用,缺一不可。可见,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能够有效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审计项目质量考评难量化、难考核、难评价,责任追究难落实,无论是对项目整体质量还是对项目人员的考评更多的是以定性考评为主,主观性较强,如果考核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干多干少或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况,既不利于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不利于有效约束审计行为,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缺乏推动力。

四、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控制措施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是衡量审计工作优劣的标准,直接关系到审计目标的实现和审计作用的发挥。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核心,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保证,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因此,需要对影响审计项目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重点改进:

(一)加强审计项目全流程的管控,促进审计目标全面实现

1.建立覆盖审计项目全流程的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评价体系。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是指内部审计机构提供审计服务符合审计规范的程度,如何衡量质量控制的实现程度,一是需要建立衡量的标准,要细化明确审计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和环节的具体要求,便于审计活动有规可循,有标准可衡量。二是制定合理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完整的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审计项目整体评价和审计组人员工作业绩评价。其中,审计项目整体评价指标至少可包括审计项目实现总体目标的程度,审计成果显著性,审计结果反映被审计机构现状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审计程序合理性,审计项目难度和工作量等,并将上述指标细化分解为项目实施和报告质量控制指标;对审计人员工作业绩评价指标可至少包括是否完成所承担的工作,审计发现是否充分和有理有据,是否应发现而未发现或避重就轻和隐瞒不报,审计技术方法运用是否恰当和可借鉴、审计建议是否合理和可操作等,对评价指标还应根据审计活动的重要性赋予不同的考评权重,通过量化考评,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有显著成果的给予正向激励,对应发现未发现重要风险事项或违反职业道德隐瞒不报的进行责任追究。通过建立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和实施考核评价,在审计机构内部形成“争先创优,奋发向上”的氛围,充分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2.充分、有效的开展审计准备阶段的工作。有效的审计准备是实施好审计项目的基础,而审前调查和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是审计准备工作的重点。对审计调查,应做到充分收集和研究审计对象及审计事项的特征,深入分析相关业务数据,并通过访谈、调查问卷或公示等灵活多样的审计调查方式,尽可能多的获取信息,提炼重要线索,以较好的确定审计重点、明确审计思路和查证方法,合理确定抽样量和样本。对审计方案,要通过有效的前期调查,提高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3.抓好审计测试的关键环节,提高测试质量。审计测试是形成审计证据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首先要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针对审计重点、审计样本量、审计内容的复杂程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为审计实施提供人力资源保证。其次,要确保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执行审计程序。在审计取证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充分利用审计经验和职业判断,采取恰当的审计方法,有效执行审计方案中确定的审计步骤,准确、完整地记录审计过程、结果和审计证据。再次,要强化复核。专业小组长、主审、组长既要严格履行审中三级复核制度,还要组织开展审计证据的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必要时进行补充测试。只有抓好项目实施中的关键环节,才能确保对重点问题查深查透,获取的审计证据充分、适当。

4.加强审计报告阶段的质量管理。审计报告阶段是审计实施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形成审计结论的阶段,报告撰写人要善于对审计发现进行分类归纳、深入分析审计发现中的代表性、典型性和严重性风险,形成审计结论,并就相关审计建议与审计对象进行充分讨论和沟通,确保审计建议有针对性和建设性。审计报告应执行审计组内部讨论和所在审计机构审议的报告流程,强化质量控制。其中,在审议流程中,应保证审议人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审计报告和发表意见,确保审议不走过场,并建立督办机制,保证审议组的意见得到有效落实。

5.严格审计全过程的复核。审计复核是发现和纠正审计偏差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项目实施的各阶段都要严格落实审计复核制度。审计复核包括两个层面,即审计组内部复核和独立于审计组之外的督导组复核。审计组内部复核即通常所说的专业小组长、主审、组长三级复核,包括复核工作底稿、复核审计程序的执行等。督导组复核是来自于机构内的审计组以外人员的复核。对于督导组,审计实施机构可在机构内部组建覆盖各专业的督导人才库,每次根据审计的专业需要从督导库中抽选专业人才组成督导组,督导组人员不能是审计组内部人员,以保证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对审计组项目进度、审计方案编制与执行、审计取证过程、审计程序遵循性、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和复核。

(二)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研究和运用

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数据电子化程度高的优势,大力发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针对系统分支多以及新上线系统多的两“多”情况,建立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团队,加强对系统数据转换为审计数据库的研究,使计算机审计技术紧跟业务发展步伐;并做好计算机审计模型的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计算机审计技术在提高审计效率、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深度方面的作用。

(三)抓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1.通过专业化管理培养专家型人才。审计人员熟悉和了解业务,是做好审计项目的基础,但审计人员精力有限,个人的专业知识不可能覆盖所有银行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必须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各审计分支机构应根据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组建若干专业团队,明确审计人员的专业主攻方向,通过专业化建设培养出一批术业有专攻、专业钻研有深度的专家型人才。审计项目分别由专家团队承担,切实改变审计人员样样都懂,但不甚精通的状况,以使审计系统整体专业水平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2.丰富培训形式,提高培训实效。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日新月异,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更多,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秉行“终身学习”的信念,增强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同时,审计机构也要留出时间,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有针对性、有特色的培训,培训内容应涵盖业务知识、国内外先进审计理念和审计技术、依托于案例的审计思路和技巧等各方面,并通过专家授课、审计人员互动学习、网络学习、短期脱岗跟班学习等,拓宽培训渠道,提高培训实效,提升审计人员专业素质。

3.开展业务跟进,增强审计主动性,提前做好审计准备。商业银行业务的加速转型和发展,使审计领域、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不断拓展和延伸,需要内部审计建立持续的业务跟进机制,提前研究,为实施审计项目储备好资料、技术、方法和人才。业务跟进可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度和流程跟进。不论是传统业务还是创新业务,在新的环境和形势下,其制度依据、流程设计、风险控制、管理模式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审计工作应予以持续地关注。二是审计技术和方法跟进。通过主动地加强分析和研究,梳理关键控制点,配套研究审计技术和方法。三是与业务部门建立日常联系制度,时常听取业务部门对业务发展情况、风险点分析及控制措施的讨论会,紧跟业务发展的步伐。

作者:邹蜀虹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对策论文 篇2:

企业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探索

【摘要】我国目前内部审计存在管理控制流程薄弱、项目管理流于形式、审计风险控制能力较差等问题。本文对上汽集团内审项目质量控制进行了探索,以期为促进企业内部审计科学化和规范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内部审计 项目质量 产品质量 控制 探索?

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组织为使某一具体审计项目按已拟定的总体计划顺利进行而制定的控制程序或政策。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概括为以责任为核心,按照审计作业程序,规范各个环节的作业标准和方法,分层次实施审核、监督和责任追究。本文以上汽集团为例,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进行探讨。

一、企业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环节与重点

(一)审计立项计划阶段质量控制

企业应做好审计前立项规划工作,项目计划进行风险评估和可行性研究,确定重点审计领域、重点审计部门和重点审计资金,并且建立审计计划执行进度报告跟踪,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以确保审计计划得到落实。制定审计方案前,需对审计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和风险评估,明确审计期间、审计方法、审计内容、实施时间、抽样方法和数量比例等。

(二)审计实施过程阶段质量控制

要建立流程化和具体量化标准,审计人员运用检查、观察、询问及函证等方法收集、分析汇总审计证据,为审计建议提供合理保证。并规范审计底稿的编制,全面反映审计全过程,记录审计工作中实施的审计手段和审计测试所收集的审计证据以及审计结论。其次避免审计样本的分析应用偏差,提高审计抽样准确率,有效避免审计风险。

(三)审计报告质量控制

一是客观反映审计结论,审计报告需以审计底稿和确凿的审计证据为基础。二是按问题的重要性排列,统一审计报告结构、报告层次。三是统一审计信息管理的标准,建立类同审计项目的审计结论用词和审计成果汇总、归集标准明确挽回损失、处理处罚统计的标准。四是重视后续审计跟踪,确认管理层针对报告的业务发现和建议所采取的行动是否适当、有效。五是积极开展内审项目质量评估,认真总结项目成果,为今后的审计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有利于不断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二、企业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实践探索——上汽集团

(一)立项阶段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立项质量控制目标主要是审计项目立项的重要性、针对性和可行性。审计立项主要应集中在重点领域、重点资金和重要事项。在审计实务中,常用的方法工具有脑力激荡法、分层法、ABC分析法等。

脑力激荡法利用创造性想法为手段,集体思考,并从中选择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内部审计部门一般在当年年末启动项目的收集工作,为下年度审计项目确定做好准备。通常采用三种方式,一是向公司最高管理层征求意见,了解公司面临的重大战略风险;二是向业务部门调查,了解业务部门认为的风险因素;三是审计部门内部工作经验讨论,从审计经验中了解业务失控点。表(1)为脑力激荡法在内部审计立项阶段运用的示例。

(二)计划阶段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计划是内部审计组织为完成审计任务而进行的一种安排。该阶段质量控制目标主要为明确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知悉审计程序和审计步骤。通常使用控制图、分层法、里程碑图等方法。

控制图是以图示的方式通过活动列表和时间刻度形象地表示出任何特定项目的活动顺序与持续时间。表(2)就是根据运用控制图编制的任期审计和内部控制测评项目的计划进度和人员分工。

分层法是将不同类型的数据按照同一性质或同一条件进行分类的统计法。内部控制检查中,可以运用分层法将审计重点按照业务部门进行归纳分类后明确审计小组分工,见表(3)。

(三)过程阶段审计质量控制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 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通常应用在汽车制造过程中,在审计实务中,我们也将PDCA运用于内审过程质量控制中,见表(4)。

(四)工作底稿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工作底稿控制通常应用检查表法、里程碑图等工具进行控制。以检查表法为例,检查表法是将需要检查的内容或项目一一列出,然后定期或不定期的逐项检查,并将问题点记录下来的方法。

表(5)是上汽集团2013年运用检查表法开展汽车经销商索赔审计项目的示例。通过检查表该索赔审计项目问题主要为:经销商对退回零件堆放杂乱,无明确故障类型和供应商标识;40%的损伤件置放时间超过半年以上,未及时处理;抽样发现存在价格变动的零件,整车厂支付经销商的索赔价格未相应调整,索赔费用多支付。整车厂支付的索赔费用缺乏复核程序,存在人工和零件费用计算错误的情况,根据抽样估算,多支付了索赔费用;整车厂已支付给经销商的索赔费用,未及时向供应商进行再索赔。

里程碑图通过建立里程碑和检验各个里程碑的到达情况,来控制项目工作的进展和保证实现总目标。审计实际工作中将程碑图应用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可以以时间顺序,全面、完整、真实的记录审计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有利于增强审计人员责任意识和检查实施方案执行情况见表(6)。

(五)审计结论质量控制

审计结论质量控制应当以问题定性是否正确、评价是否到位、证据是否确凿为重点。在审计工作实务中,一般运用矩阵数据分析法、因果图、排列图等方法进行质量控制,表(7)是以矩阵数据分析法为例,说明在审计结论质量控制中的实际应用。

根据表(7),上汽集团对每次审计项目发现的问题定性,确保不同审计项目结论的一致性。2013年上汽集团开展某下属企业经营者任期审计时,发现该公司通过购销业务为某民营企业垫付资金获取收益,垫付资金未按期收回,存在资产损失风险;2012年开展某下属企业经营者离任审计时发现,总经理及公司高管舞弊,虚假采购原材料,列支成本,套取公司大量现金,该问题被认定为重大缺陷;2013年开展某下属企业内控评价时,发现该企业某施工项目不规范,调整报告未经上汽集团批准,并因未获得施工许可等相关行政许可手续被监管机构罚款。

(六)审计风险控制

审计实务中通常运用风险地图、因果分析图法、散布图、概率分析、SWOT分析法等对项目风险实行有效的应对和监控。以风险热图为例,风险热图是一种用图形技术表示识别出的风险信息,风险热图广泛地应用于风险监控和风险报告中。表(8)为风险热图在审计项目风险中的运用,作为初始风险数据库,包括已识别的项目风险和潜在风险,有利于审计项目计划制定。也可以用来监控风险应对措施是否得当,项目风险是否不断出现变化,有利于审计方案不断调整适应审计项目。

三、企业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对策

(一)制定有效质量控制标准

企业应当结合《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等行业准则,并考虑企业的自身特点和业务特点,建立包含审计政策、操作手册、审计技术指南、审计工具应用等在内的一系列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二)建立审计业务数据库

根据不同性质的审计项目,建立相关审计程序,如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在工作底稿中设置董事会议题检查、任职期间主要工作摘要、保值增值计算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法律法规遵循调查表以及廉政遵循调查表等一列审计程序,帮助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具体工作,确保实现既定目标。又如业务流程审计,通过建立审计信息交流及分析平台,集成采购、销售、合同管理等各流程环节的具体审计程序,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参考借鉴有关项目的审计程序、审计发现和后续跟踪情况指导实际工作,不断补充更新审计程序数据库,日趋完善。

(三)提升审计信息化进程

一是通过信息化管理,将审计项目作业流如审计方案、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审计考核等环节纳入全面系统管理,确保进度管理和质量标准统一,项目内部各环节之间程序与项目之间审计底稿要素标准一致,审计成果统计口径相同,从而实现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二是建立长效数据分析检查,将审计分析进行前置,面向审计业务数据层,应用审计特征发现确定审计模型和审计范围,捕获问题和疑点,实现审计数据层面的基础控制。三是运用专业审计业务数据分析技术,如ACL、IDEA等,实现对大容量的信息进行全面或大样本抽查,提高样本数据准确性,通过对比、重算、特征筛选、孤立点分析、不符合逻辑数据分析等方法增加发现缺陷的可能性,减少审计抽样风险,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实现审计建议量化,直观体现审计价值。

(四)强化审计项目质量评估

建立审计质量评估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审计质量评估包括审计环境和审计项目的评价,对审计环境的评估包括审计机构、审计人员、汇报机制等,对审计项目评价包括审计目的、审计方案、审计过程、审计底稿、审计问题及审计沟通等。通过质量评估及责任追究,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必要的监督和制约,促进内审项目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基本准则[S].2003.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S].2005.

[3]?赵爱宁.项目管理技术在国家审计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审计研究,2011(5).

作者:张亚东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对策论文 篇3:

审前调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就必须搞好审前调查,事先做到心中有数。《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第二章第六条到第十一条对审前调查(试审)作出了详细的要求。审前调查是确定审计重点、提出审计观点的基础环节,审前调查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审计结果。

一、审前调查存在的问题

从审前调查实际执行情况来看,目前还存在以下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问题:

(一)对审前调查重要性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

部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对审前调查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重审计实施,轻审前调查的现象。一些审计人员对近年来多次审计过的单位和项目,自以为情况熟悉无须调查,把审前调查工作作为应付程序,敷衍了事。在审前调查开始之前,没有制定详细的调查提纲,对项目的了解仅限于审计工作方案的计划内容,不能根据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收集审计项目的相关信息,审计实施方案编制简单粗放、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

(二)审前调查过程蜻蜓点水、流于形式

审前调查没有明确的调查实施方案,调查重点、审计延伸的范围、审计力量的安排不够合理;对常规审计、专项调查、效益审计等不同审计项目所要达到的审计目标、采取的审计方法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对审计收集的资料、采集的财务和业务电子数据未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以致审计实施阶段目标不明确、审前调查结果未得到充分利用。

(三)对数据重采集轻分析

有些审计人员只采集、转换数据,而不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分析;有的则是到审计正式进点后才对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是对相关业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审计人员应把实际业务情况与计算机系统管理的数据对应起来,正确地采集、转换和分析数据,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如果在审前调查阶段没做好充分准备,势必增加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量,加大审计成本,也不利于发现大案要案线索,确定审计工作重点。

二、完善审前调查工作的对策

现代审计过程中,要强化审计质量控制,保证审前调查的质量,节约审计时间和成本,审计人员必须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转变固有的思维方式,在审前调查阶段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制定审前调查提纲

认真学习审计工作方案,明确审计工作思路和方向,制定详细的调查提纲,做到“全面掌握基本情况,突出审计项目重点”,注重审前调查的深度和广度,促使审计目标能够较好地结合具体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现性。

(二)强化审前培训

组织审计人员学习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财经制度和政策法规,掌握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行业规范和会计制度。必要时,还可邀请相关部门专业人员讲解该行业的行业特点、规定、规范;也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走访与被审计单位有密切关系的单位或个人,进一步深化调查内容;还可到有关单位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力求通过培训学习,使审计人员对审计对象业务流程、管理状况有全面清晰的了解。

(三)全面收集和分析信息资料

审前调查时,应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采集、整理、分析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和业务等相关数据,初步评价其财务管理状况和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寻找有价值的审计线索,确定实施审计的重点,为降低审计风险提供保障。

(四)充分利用以往审计资料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检查结果

通过查阅被审计单位以往的審计档案,了解有关政府职能部门作出的检查结论、处理决定和执行情况,掌握以前年度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了解其执行财经纪律情况及单位的经济状况,从中发现内部控制薄弱环节,为正确评估判断审计项目风险水平、快速抓住审计工作重点、发现案件线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进而准确地确定审计重点,以节省审计时间和审计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五)精心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人员不仅要细致、深入、扎实地开展审前调查工作,更要投入人力和时间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提炼,并结合审计项目的总体目标,确定重点和内容,形成审前调查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重点突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保证集中力量突破重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充分发挥审计实施方案作为审计工作指南的作用,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作者:范璞玉

上一篇:金融机构民营企业融资论文下一篇:金融保险专业建设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