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组织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本文对我国高校中的学生组织进行了行政意义上的划分,明确了各种学生组织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同时分析了在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中运用人才测评技术的重要意义,提出行政性质学生组织人才测评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校学生组织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校学生组织管理论文 篇1:

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中奖惩制度理念缺失问题研究

【摘 要】本文以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中的奖惩制度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奖惩制度在高校学生组织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其与我国高校的素质教育相辅相成,能有效的引导学生组织中管理者和学生的行为,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组织中奖惩制度存在缺乏相关的管理理念、操作过程缺乏监督、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需要构建有效的奖惩管理体系,加强监控力度保障奖惩过程中的客观性和公平性,提高素质教育成效。

【关键词】学生组织;奖惩制度;理念缺失

一、完善奖惩制度的重要性

首先,奖惩制度能有效引导高校素质教育。奖惩制度不是由个人或单个部门单一作出的制度规定,而是需要结合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相关教学教育目标,因此在其执行过程中,传递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也将具体的实践与强化相结合,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行为的规范,明确行为目标,同时通过相关的测评手段,对其进行相关的客观评价,也让学生清楚在行为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提高自身的素质的同时提升综合能力。

其次,奖惩制度的完善能有效引导学生的行为。奖惩制度是在高校素质教育目标体系下形成的,是对教育理念的具体化过程,由具体的操作程序、评测的关键指标和操作者行为规范等内容组成,其评测的关键指标在测评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向学生传递一种评价标准,能有效引导学生的行为。

再次,奖惩制度是对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的丰富和完善。其作为管理过程中的强化因素,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奖惩制度是在针对学生的综合测评基础上对高校学生的综合奖励或者惩罚,其是对高校学生行为规范的测评的综合反应,也是将测评目标进行内化的重要过程。其作为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的丰富和完善。

二、高校奖惩制度实施中的问题

1.奖惩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奖惩制度是对高校学生综合测评结果的强化和内化,由于测评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的措施,因此导致之后的奖惩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测评体系往往与学生自身的切身利益相关,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带有主观的随意性。因此其结果所测评的信度和效度并不高,这也严重影响了之后奖惩过程的客观性。通过反馈其对之后的学生行为的规范将起到反作用,也破坏了高校学生组织奖惩制度的权威性和严重性,同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2.奖惩制度与高校素质目标相背离。奖惩制度与高校素质教育目标相辅相成,是对其目标的强化和内化过程。在实践操作中,出现了奖惩制度与高校素质教育目标相背离的情况。其主要在于学生组织中管理对于自身利益的过分追求所造成,同时学生组织区别于其他的企业组织,其奖励和惩戒主要是以精神奖励为主,而并非以物质奖励为主要奖励手段。因此,对于其奖励过程中,尤其是奖学金评定过程中课外的加分学生尤为看重,往往通过非正当手段来实现,这就与高校的素质教育目标相违背。

3.奖惩制度缺乏公开的监督制度。奖励制度的形成和完善都需要公开公平的流程程序作为保障。我国高校的奖惩制度操作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使得其在操作过程中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其次,学生组织自身的管理也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相关的制度规定规范其行为。对操作人员也缺乏有效的制度规定,使得其奖惩往往带有管理者的主观意识,同时学校中奖励的力度很大,但是惩戒制度往往被忽视,使得其在管理过程中作为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完善高校奖惩制度的对策研究

首先,明确学生组织奖惩制度的标准。需要构建学生组织奖惩相关的制度和体系。例如出台相关的奖惩的标准和程序。明确学生和老师在奖惩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将制度规定中的标准与高校素质教育相关目标进行结合,体现高校素质教育的方向。并向学生传递相关的素质教育理念。

其次,建立奖惩管理体系,明确奖惩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需要构建相关的管理体系,来规范管理者的行为和奖惩制度操作过程中的客观性,尤其是需要加强操作过程中的监督力度,不仅需要对管理前、管理中和管理后进行监控,也需要增加学生的民主监督力度,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增加操作的透明性,也增加了奖惩制度的合法性和客观性。

再次,需要进行及时反馈。奖惩制度是对高校素质教育效果的强化和内化。因此就需要进行及时的反馈,以便在反馈过程中发现奖惩过程中的问题。同时需要加强惩戒力度,在透明基础上,发挥惩戒制度在负强化过程中的建设性作用。反馈过程中需要关注其信息的准确性,增加测评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以提高测评的准确性,达到奖励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秉林.建设创新文化 造就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2]徐金梧.大学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3]章兢,何祖健.从“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

[4]苏志刚.创新机制 强化内涵 提升服务[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

[5]孙广福.创新高校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构建和谐教学科研环境[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6]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J].中国高教研究,2006(3).

作者:黄博卿 诸葛蔷薇

高校学生组织管理论文 篇2:

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中人才测评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对我国高校中的学生组织进行了行政意义上的划分,明确了各种学生组织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扮演的角色。同时分析了在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管理中运用人才测评技术的重要意义,提出行政性质学生组织人才测评在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学生;学生组织;人才测评

我国高校中的学生组织作为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的发挥是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的有效性的关键。高校的学生组织主要分为以学校管理建设的行政学生组织和非学校管理的学生自治的学生组织。

一、行政性质的学生组织和非行政性质的学生自治组织主要区别

首先,其价值取向不同。行政性质的学生组织主要是服务于学校的管理,包括了一般国家政策的执行、学校内部政令的执行、学生组织自我价值的实现等,而非行政性质的学生组织主要是以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为目标,不同的价值取向可能出现不同的行为方式的偏好和管理方式的选择。

其次,行政性质的学生组织的组织构建主要是以正式组织呈现,具有明确的组织构建、组织目标和行为模式,而非行政性质的学生自治组织是以非正式组织为形式,其组织构架并不明晰、行为模式带有创建者的个人偏好。两种性质学生组织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学生管理的民主偏好和积极性偏好。

再次,组织机构的稳定性不同。行政性质的学生组织相对于非行政性质的学生自治组织其更具有稳定性。非行政性质的学生自治组织则根据管理者的实际要求进行组织的更迭,具有随意性。

二、行政性质的学生组织建立人才测评的重要性

首先,有利于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完善。高校学生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行政性质的学生组织中建立人才测评体系是对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丰富和完善。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中对学生组织建设要求并未提出具体的要求,在学生组织中学生人才的测评和预期并未形成有效的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缺乏相应的管理系统而无据可依。因此需要建立相应的学生组织人才测评机制,来完善和丰富高校行政性质的学生组织。

其次,有助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科学良性发展。因为我国高校目前尚未建立完整的学生组织人才测评体系,因此在学生人才的选拔、培养、任命和退出等方面工作往往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不具备科学选拔的客观条件。学生组织人才测评机制的实施,从某种意义上使得这种操作有据可依,人才的选拔目标不带有个人色彩,更多的考虑组织的发展和学校的管理体制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组织中的工作人员——学生的绩效考核、奖惩管理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再次,有利于学生组织民主化管理。学生组织的民主化主要体现在人才任命过程中的科学化管理。科学化人才管理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管理氛围,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同时有利于组织的优胜劣汰,形成相对能进能出的人才管理模式优化组织的人才结构,提升组织的人才管理和行政管理能力,同时有助于提升高校的行政管理的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完善我国高校的学生育人机制的构建,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明确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

三、实施高校学生组织人才测评机制的关键因素

首先,学校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组织建设。作为学校管理者需要明确认识到学生组织是高校行政管理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织作用的发挥关系学校的行政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尤其是人才培养机制,需要相应的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人才测评机制可有效的选拔相应的学生管理人才,为我国高校学生组织人才管理打下基础,同时为学生的职业化发展提供了参考,使人才培养更具有目标、更明确。

其次,建立相应的人才测评量表。人才测评量表的制订是人才测评机制目标的细化。尤其需要通过对行政性质学生组织工作岗位分析,制订相应的岗位说明书和能力分析量表。这个过程是组织对于人才需求的一个定性,有助于明确学生组织中的岗位需要什么样能力的学生。同时也需要制订相应的学生综合素质分析量表,一个学生组织的岗位不仅需要有相应的管理能力的学生,同时也需要有相应的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其支撑。因此,人才测评中的能力量表和素质量表的制订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需要实践的检验。

再次,需要完成测评考核机制。高校学生组织中人才测评的实施,是为高校的行政管理服务的,因此需要和合理的测评考核衡量标准。首先是测评目标体系的衡量标准。学生组织人才测评是以高校行政管理目标为基础的,所以在进行人才测评时要检验其目标的明确性和合理性。其次是人才测评的有效性检验。有效性检验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学生组织本身的有效性检验,这主要来衡量学生组织在高校行政管理过程中是否发挥了重要作用;2.学生组织人才测评体系的有效性检验,主要考察人才测评是否能反映学生组织的科学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滕祥.论高校学生工作绩效的提高[J].教育评论,2010(4).

[2]赵红路.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7).

[3]徐洁.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2).

[4]王超然.浅谈高校学生干部培养[[J].科技通讯,2010(36).

作者:胡毅恒

高校学生组织管理论文 篇3:

基于无物质激励的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探究

[摘 要]课题组通过调研的方式,探究对高校学生组织成员影响最大的六个无物质激励因素(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提出了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并依据信息量的传递方式和获取方式将金字塔式管理结构与扁平式管理结构进行了量化处理,同时依据这种量化方式提出了新的管理结构,添加了两种管理方法来使该结构发挥最大作用,最后得到了一种全新的、有效的基于无物质激励的学生组织管理模式。

[关键词]管理模式;管理结构;量化处理;无物质激励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学生组织定义及其现状

在缤纷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学生组织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学生组织被定义为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学生志同道合的组织。因此,高校学生组织属于非正式组织的范畴,但又不同于老乡会这样的非正式组织,它接受团委的指导,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它的产生依附于正式组织,但又不像正式组织一样具有很强的物质激励和规范性。所以,学生组织是以非正式组织为基础,又介于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之间的称为“隐形非正式组织”的组织形态。

学生组织从学校的角度,能够代表全体同学的利益,面对学生,又可以传达团委的通知和精神,一般采用行政管理方式和科层制的管理模式。学生会管理体制设置三层,分别为主席、部长、干事。学生干部的选拔主要采用基层推荐、民主选举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办法,首先确定主要负责人(学生会主席、副主席等),再由主要负责人去确定第二、第三层级的学生干部。组织内部的工作信息自上而下传递,主要负责人往往更多的是起到决策和监督的作用,而第二、第三层级的学生干部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更多。学生组织之间的沟通一般由老师进行协调。学生组织的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拨款。

(二)学生组织现今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者孙德芬在《高校学生组织的功能及管理模式研究》中阐述了学生组织具有教育、稳定、中介等方面的功能。因此,做好高校学生的组织管理工作,对于学校的稳定发展、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组织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型,学者张康华等在《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探讨》中也明确提出了学生组织在当前的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体制层面的问题包括:其一,组织结构僵化,岗位职责不明晰,工作效率低下;其二,缺乏合理健全的组织管理制度,组织成员流失情况严重;其三,缺乏激励和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员满意度低。学生干部工作中的问题包括:其一,依赖思想严重,做得多、想得少,只有办事能力,没有创新能力;其二,缺乏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官本位思想严重,活动流于形式,没有生命力;其三,学生学业受到影响,不少优秀的学生干部甚至因为学生工作而失去了更多学习专业知识的机会;其四,工作积极性下滑很快,往往是“第一学期风风火火,第二学期畏畏缩缩”。

(三)已提出的改进方法及其利弊分析

相关文献已经提出的改进方法主要包括重新构建法、企业模式法和国外引进法。

学者张康华等在《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探讨》中提出了重新构建学生组织管理模式的方法,其主要思想在于要创建大学生联合会,其不但可以全方位代表学生利益组织,还可以监督其他学生组织,其中成员必须定期接受同学的质询。但再创立一个学生机构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倘若该机构管理不当,则会出现大量的冗杂人员,短时间内实现可能性不大,需要进行试点,若经过实践检验和修正后,就可以作为一种长期的机构设立下去。

学者王向菊等在《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亟待创新》中提出可以参照企业化模式进行管理,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提出了建立共同愿景、提升自主管理能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健全人才驱动机制四个方面的改进方法。该方法未考虑到高校学生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但是其思想还是非常具有实际借鉴意义的,尤其是企业管理中的各种非物质激励方法,它可以直接应用于学生组织的管理当中。

学者金国锋等在《日韩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及其启示》中提出了重视健康发展、加大经费投入和加强有效指导三个方面的改进方法。由于现在国内各个高校在资金支持上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而本课题致力于建立一种普适性的学生组织管理模式,所以意义不大。但是,在一些经费支持较多的高校还是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四)研究意义

高校学生组织的管理模式(包括管理理念、管理结构和管理方法)亟待改革。因为任何一个积极主动性不高的集体最终都会走向没落,所以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组织成员的积极性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课题以追求学生积极性最大化为原则来寻找最优的管理结构,再结合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最终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由于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为目标,所以欲尋求的管理模式应可以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使得更多的成员在做学生工作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锻炼自身能力,收获成就感;从学校老师的角度来说,也应可以使管理变得高效优质。由于高校学生组织是非盈利、非正式组织,所以探究一个合理的非物质激励方法背景下的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的得出

本研究通过问卷分析建立了无物质激励条件下的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共有五点管理方法,具体分析如下。

(一)工作内容要与本部门职责紧密相关

在这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87.7%的学生干部认为工作内容与兴趣的契合度高,会使他们非常积极地参加学生活动,详见图1。

具体来说,在部员(干事)进入部门之前,就需要向他们阐述清楚部门的职责以及一些日常的事务,确保他们在进入部门前能够选择和自己兴趣契合度最高的一个部门来保证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会下滑。当他们认为做工作是自己的兴趣的时候,自然会非常积极,这也是每一个管理者所希望看到的组织状态。

(二)消除“官本位”思想和“阶级”意识

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有87.3%的学生干部认为一个亲和力较高的上级会让自己有更大的工作积极性,详见图2。在一般的学生组织里,会有三个级别的学生干部:常委、部长、干事。这是一个有等级的金字塔式管理结构。一般来说,由于中国从古至今的“官本位”思想,所以总会有一些学生级别的管理者(常委、部长)萌生出一种“阶级”优越感。这次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干部并不希望这样的上级出现,他们更希望有一个能力较强的、亲和力较高的人做自己的上级,这样能让自己做工作时非常积极。为了促进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就必须消除“官本位”思想和“阶级”意识。

具体来说,在日常的部长级以上的会议里,老师应当多向学生干部灌输“学生会是服务于同学的,而不是凌驾于同学之上”的思想,并提醒管理层干部在用人的时候也要多多关心和体谅学生干事,从而保证学生干事能以一个较好的心态来应对繁重的工作,切实做到在用好学生干事的同时也保护好他们。

(三)建设组织“家”文化

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有89.6%的学生干部认为一个氛围好、情感好的部门会使自己非常积极地工作,换句话说,一个具有“家”文化的部门可以极大地提高部门内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详见图3。现在我校校内“家”文化做得比较好的学生组织主要有绿队和达尔文协会。由于它们都是公益环保类社团,所有成员的目标一致,所以就会有比较大的优势来构建“家”文化,主要表现为在社团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团名”,使得大家聚在一起时更有亲切感,再者就是把庞大的社团分为小队的形式,增进每个小队成员的归属感,再通过小队之间的各种联谊活动来增进整个社团的归属感,最终形成一种“家”文化。

具体到学生会组织,由于已经分设了几个部门,所以不用再像社团一样分设小队,建设部门的“家”文化就尤为重要。“家”文化亦可理解为一种归属感,要建设一个具有归属感的组织,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有部门的共同价值观念,即整个部门要有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不是空想的;部门有了共同价值观念后,整个学生会组织就需要一个激励机制,或者说是一种奖评机制,因为有竞争才会有发展,如此良性循环必然可以增加所有学生会成员的积极性。

(四)防止人才流失,改进选拔机制

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有49.6%学生干部认为倘若自己的上级能力不足,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就会变得“非常消极”,详见图4。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中,大部分人认为学生会是一个精英汇聚的组织,如果他们发现学生会内有那么多碌碌无为、能力不足的人,就会感到非常的失望,这样也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使得学生组织越来越招揽不到人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防止人才流失,最好的办法就是改进现在的选拔机制,在选拔干部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能力与责任都具备的人被选拔上来,学生组织的管理层一定要做到宁缺毋滥。当一个部门缺人手时,完全可以让几个能力出色的干事做一些部长的事情,一则锻炼他们的能力,二则增加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改变后的选拔机制可让学生看到学生组织的管理层宁缺毋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得到那些对学生组织失望的同学的理解,达到一种良性循环。

(五)控制干部权限自由度,加强上下级沟通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51.5%学生组织成员认为上级“朝令夕改”会使自己在工作的过程中感觉“非常消极”,详见图5。何为“朝令夕改”?就是上级之前给你布置过任务后,又在任务完成途中更改了你的任务内容,使得你之前做的努力都付之于东流。这或许使组织成员在感到非常消极的同时,还会感到愤怒。可以说这和第四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下级肯定会怀疑上级的能力,并不断提出质疑,最坏的情况就是完全丧失对学生工作的热情,在工作上变得非常消极。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作为部长或是常委,他们难道想“朝令夕改”吗?明显不想。那么“朝令夕改”的根本原因就值得探究。其实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状况,最主要的就是管理者对全局的把握程度和他的权限自由度不等价。权限自由度即指学生干部有权自己去决定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可以做了再向上级汇报)的多少,倘若权限自由度很高,他们做的很多事情很有可能因被自己的上级提出质疑而改变,也就造成了“朝令夕改”。

所以,为了让“朝令夕改”这种事尽可能少地发生,一定要控制干部的权限自由度,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决定权限在什么程度。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上下级的交流与沟通,上级需要及时采纳下级的好建议,或是指出问题让其改正,这样不仅增强了下级人员的能力,而且也可以给他们一个证明自己的舞台。

三、管理结构的得出

(一)对现有管理结构的量化解释

现今的学生组织内主要有两种管理结构:金字塔式管理结构和扁平式管理结构,详见图6。

可以看出,在金字塔式结构中,信息都是从顶层逐层分裂下传的,而在扁平式管理结构中,信息将会从顶层直接分布完毕,减少了信息向下传递的层级。

我们发现,可以通过信息量的传递方式和获取方式来解释金字塔式和扁平式的管理结构。我们将一件事情的信息量看作是1,具体分析如下:

(1)在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中,每一个层级所获得的信息相加都小于1,因为总有一些信息在传达中被省略或丢失;而且下层每一个个体都不知道整体的信息,获取信息的方式为被分配式。

(2)在扁平式管理结构中,只有两个层级,两个层级的信息获取量都为1,每一个个体都知道整体的信息,获取信息的方式为被分配式。

(二)新的管理结构的构建

从本课题调研结果中可以发现,当自身兴趣和部门职责结合紧密时,自身的积极性会极大地提升,但是当上级把握不好自己手中的权力时,就会引起较大的反感。若去除部门,变为老师直接领导学生会,老师负担和压力太大。依據上节论述,这类型的管理结构不太适用于学生组织,于是我们构建出一种具有如下性质的新型管理结构:

(1)每个个体都能获取信息量的全部;

(2)每个个体获取信息量的方式为自主选择。

可以看出,当有一个任务需要完成时,组织中的每个个体都能够首先获取全部的信息量(获取事件的全部细节),然后依据自身的兴趣进行信息淘汰,最后得出其需要完成的信息,相同信息的个体组在一起成为新的“部门”,然后完成该任务。依据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在这种管理结构下,因为消除了最打击组织成员积极性的因素,故每个个体的积极性都达到了最大。

通过分析,本课题得到了该管理结构易产生的问题:在每个个体进行信息淘汰的过程中,很可能有一部分信息完全被淘汰,从而导致整个任务无法完成;重组新“部门”的时候,效率可能过低。

根据如上两个问题,本课题补充了“学分毕业”式管理方法和攻坚团队管理方法:

(1)“学分毕业”式管理方法:学生组织每年举办的活动都是较为固定的,首先依据重要程度给每个活动定一个学分,然后根据表现由二年级成员给一年级成员打分,常委给二年级成员打分,学期结束后算出其最终成绩,该成绩决定各成员是否继续留任。

(2)攻坚团队管理方法:组织一个攻坚团队来完成被完全淘汰的信息,该团队由成员自愿组成,在学分毕业管理方法中作为额外加分部分。

四、管理模式的得出

综上,本课题已经得到了最终需要的管理模式,其包括了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结构三个方面,可以很好地改善现今学生组织所存在的弊病,但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详见图7。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向菊,白云利.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亟待创新[J].学习月刊,2011(12):106.

[2] 张康华,孔晓明.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24):124-125.

[3] 金国锋,宋磊.日韩高校组织管理模式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信息,2011(6):161-162.

[4] 吴扬.高职院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2):152-154.

[5] 庞豪.基于非正式组织研究的高校学生组织管理模式[J].经营管理者,2010(6):278.

[6] 闫伍夫.扁平化管理与金字塔式管理区别[J].商业经济,2008(10):52-53.

[7] 周佩. 高校学生组织的激励管理:基于双因素理论[J]. 才智, 2018(15):123.

[8] 詹捷慧. 我国广东与台湾地区高校学生组织的对比分析研究:基于两地八所重点大学的考察[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112-118.

[責任编辑:钟 岚]

作者:崔永晶 魏可染 张锡煌 李楠 周文洁

上一篇: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管理会计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