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高中历史论文

2022-04-21

陶行知先生说:“好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又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辅之于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以人为本的高中历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以人为本的高中历史论文 篇1:

基于以人为本视野下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改革

摘 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以人为本理念已经渗透到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去。以人为本,充分肯定了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高中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以人为本理念也日渐突出。因此,基于以人为本视野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改革课题。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教育改革

引言:伴随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也逐渐深化,世界所有国家之间的竞争外表是国家国力的竞争,而实际是国家人才的竞争。伴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提出并开展了学生素质教育。在多年的实践过程里,发现重视学生在教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教育部门基于传统教育模式下进行反思和探索,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引入了以人为本理念,希望能够对国家教育的未来走向产生积极作用。

一、我国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忽略学生在教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教育理念从古延传至今,并对后来的教学工作产生了十分重要影响。在传统教学工作中,一直比较推崇教师在学生以及教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要绝对服从老师的安排。不仅如此,在传统教育实施中,老师一直都是教学课堂的主导者,并知识的创造者以及知识的传输者,学生是需要处在一种被动地位来接受知识。学生只是知识的传输“载体”。相对于枯燥乏味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来说,一些高中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就像是在听教师说“天书”。基于这种教学模式下,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以及创造力的培养与提升。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已经逐渐发现了忽略学生在教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二)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

曾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亦如此。世界上的每个个体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与特征,正是所有人所具备的不同特征才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然后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性特征。在备课的时候,总是一味地根据自己的标准来制定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忽略了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化特征,此举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利地影响。

(三)忽略学生个体的情商培养

基于人类学视角来说,人类情感的最大特征就是具有感染力,在一些特殊环境下,人类情感可以转化成人类的动力源泉。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并不能一味地重视知识的传输,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个体的情商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学生个体的情商培养。动力源自于兴趣,假如一些历史教师依然采取一种枯燥乏味地教学模式,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如此,长期以往,学生甚至会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

(一)解放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主导者。因此,教学改革首先要基于教育理念改革出发。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中,学校以及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工作要围绕学生为中心开展,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帮助学生培养并且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良性循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对师生角色重新进行定位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学生是两个最基本的中心元素。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好坏,对学生自信心和培养也有着十分不好的影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表现了举足轻重的主导地位。然而伴随着新时期教育环境的改变,这些教育思想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不利于新时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基于以人为本视野下,一定要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将教书育人的目标应用到当前教学工作中来。

(三)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一直采用传统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我国教育质量的提升有过很大的影响。然而伴随着我国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变,传统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教学环境,不能满足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为了有效加快教育改革,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所有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以及教学目标采取一些针对性教学策略,并要积极反思和探索,总结出一套符合当前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许多各种新式教学法也出现在日常教学课堂上,例如说情景教学、合作教学、分组学习等,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然而,并不是所有教学法都能够实行“拿来主义”,我们需要依据自身的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性格特征,总结出适合当前教学环境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快速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

总结

“以人为本”,主要就是提倡在日常教学中,要以學生为中心,提升学生在教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倡个性化学习,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育工作者要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探索、反思、总结出一条符合自身教学环境的教学方法,促进我国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亮.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04):119+132.

[2]吴明华.以人为本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研[J].成才之路,2017(33):25.

[3]赵艳丽.以人为本教学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7(15):62-63.

[4]南友锋.新课改视野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19):179-180.

作者简介:占文倩,女(1988年—),江西鹰潭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研究方向:专门史。现任教于江西省鹰潭市鹰潭一中。

作者:占文倩

以人为本的高中历史论文 篇2:

浅谈以人为本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策略

陶行知先生说:“好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又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辅之于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师能够更有效地了解学生想要学习的知识,进而结合学生的兴趣,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历史事实,从而保证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积极实现以人为本视阈下的教育教学改革。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以人为本的意义

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具有以下几方面意义:一是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传统教学理念下更重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中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在运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后,教师能够更有效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教师在课堂中能够积极与学生互动,促使班级形成更和谐的氛围,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成果,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也会大增;二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教学背景下,教师更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根据学生对历史不同阶段的喜好程度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方针和策略,会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还原历史知识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更感兴趣,在课堂中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保证了历史学习的效果,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策略探究

(一)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

要想实现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教育工作者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在以往教学理念的支持下,教师常常采用“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常常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学生很少会产生独立思考的地位或者是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这也是造成高中历史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基于这样的事实,教师需要建立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在课堂中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领路人,更要认识到教师是课堂中的参与者,而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在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同时,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高的地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授高一必修三《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课时,由于该课属于近现代历史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讲述在父辈祖辈那里听到的关于社会变迁的故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要发言者,参与课堂、主导课堂。

(二)还原历史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部分高中生认为历史知识枯燥无味,且记忆量较大,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只有当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时,才能将身心投入到历史课堂中,从而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

1.课堂教学导入的趣味性

有趣的课堂导入对历史课堂教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在一节课开始的短时间内,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在课堂开始之前运用趣味性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稳定学生的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趣味导入的方法很多,有故事导入、诗词导入,等等。

2.课堂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还要讲究一定的教学策略,运用相对轻松、幽默的教学语言,用个人魅力感染学生。比如,在给学生讲到甲午中日战争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邓世昌这个人非常“给力”,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让知识点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事实上,高中历史教师要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就要加大自身修养,扩充知识面,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语言生动直观、富有形象性。在讲解秦国统一天下的时候,可以用“势如破竹”“纵横驰骋”等成语,而到秦朝的残暴统治的时候,可以用“巧取豪夺”“倒行逆施”等成语,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这都是学生比较乐意接受的授课方式。

3.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要增强高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就要注重历史内容跟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在讲课的时候不能把一门学科孤立起来,要把历史内容跟其他知识相互渗透与融合。事实证明,当历史学习内容跟学生的其他

学科知识结合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就越高,这成为历史学习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在讲解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引出一副对联“中华民国万岁,袁世凯千古”,让学生找出这幅对联的巧妙点,问题提出来之后,一部分思维比较敏捷的学生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对联讲究对仗,但是这里的“袁世凯”是三个字,“中华民国”是四个字,没能对仗。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解:站在文学角度上分析这个不是对联,主要的寓意就是说明“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国”。这种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轻而易举明白袁世凯的复辟专制是不得民心、也是违背历史潮流的举动,必然失败。

(三)以学生为本,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性

1.老师精讲,引导学生“会听”

听课是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环节。较多的教师“满堂讲”,學生“满堂昏”,导致教学恶性循环的产生。精讲,并不是说教师不要讲。相反,教师更要讲,而且是会讲、精讲。即内容精要、语言简洁、分析到位,既有针对性,不面面俱到;有启发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有种“四两拨千斤”之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精讲”且又有效率呢?首先,矫正学生听课思路,保持同一状态。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讲与学生听的时间差,学生的听跟不上教师讲的节奏。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调控学生的听课状况,使课堂教学处于“同时态”,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到保证。其次,指导学生的课堂板书。一般的课堂板书突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等问题,把知识点浓缩,可减轻学生的记忆量,又提高学习效果。

2.巧设“包袱”,引导学生“会想”

相声能吸引人,就在于它不断地抖出一个又一个“包袱”。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必不可少的,而设问也应有“立意”,制造出“包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练习,引导学生“会用”

历史练习,是教学中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在实践中巩固自己学到的知识。不同变式的呈现,培养学生“会用”的层次性。教师根据内容、能力的要求不同,设计不同题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巩固了知识,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尝试学生自主命题,体现训练的主体性。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动手设计能力训练题。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的有益尝试,同时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对学生和考试都有益处。
三、借助多媒体手段,真正实现师生共赢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学生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自身的学习效果。要想真正实现师生共赢,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一方面,教师使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被形式新颖的知识所吸引,在一定程度上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保证他们的课堂学习时间;另一方面,教师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在课前做好教案,更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讲授知识,减少板书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由此可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有效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师生共赢。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能使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交流关系,平等对待班级中的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及进行趣味性教学,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真正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邱丽

作者:叶少坤

以人为本的高中历史论文 篇3:

以人为本视阈下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深入,不同国家之间的有效竞争实际上也是一种综合国力的竞争体现,本质上实际是人才和人才之间的强大竞争。为了良好的培养且全面性的发展处于现阶段十分适应于新时期的人才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我国早在21世纪开始的时候已经开展了很多素质教育的新型理念,经历过很多年的创新之后,素质教育的理论不断深入,且为了符合新课改的世纪星需求,关注学生教育的主体性地位,注重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性差异,很多新型理念开始被创新出来,很多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总结和反思的过程当中,开始利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解决很多的问题和弊端,将以人为本的实际理念真实的引入到教育的水平中,努力的寻求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中历史 教学改革

一、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收到很多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很多学生受到“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很多陈旧思想观念的指引,很多教育体系中十分注重老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本体上针对于老师已经形成了一种绝对的尊重和绝对的服从的观念,且教师的主体地位还是根深蒂固的[1]。很多教师属于课堂教学中的主宰地位,实际上学生属于知识和学问的具体输出者,学生在学习上的地位还比较被动,只是知识的单独接受者,因此讲台已经成为教师个人表演的主要舞台,学生只是简单的看客或者配角的角色。对比来看,历史课程的教学实际上是很枯燥乏味的,很多学生坐在课堂上有一种听天书的感觉,老师好像只是知识的传送者。由于教师主体性地位的教学影响,可能很难良好的提升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扼杀了学生的实际创造能力和创造天赋,和教育发展的真实性轨道已经发生偏离,具体的实践结果显示,该种教学模式已经和时代发展道路发生偏差,将来也会被历史摒弃的。

2.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世界著名学者和哲学者莱布尼茨的观点可知,世界上是不可能存在两个一模一样的树叶,自然界是这样,其实人类社会也是一样的,人类世界的组成包含了很多鲜活的生命体,不同个体之间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都是不一样的,由此营造出一个十分丰富且差异化的环境。学生也是一样的,就课堂教学来看,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个性化的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忽视学生的情商培养

就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人们的情感实际上十分具有感染性,基于特定条件完成情感的转化,提升情感力量。由此可见,教师需要关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很多的情感培养过程,但是观察目前的教学现状可知,就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分析,关于学生的情感教育呈现出很多缺陷。俗话说得好,兴趣是人们最好的教师,但是很多老师依然忽视了学生的个人兴趣培养,还是采取十分传统且十分枯燥的模式完成说教,简单的利用知识堆砌的方式完成授课,讲的很多学生学习中十分无精打采,在课堂上表现的昏昏欲睡[2]。除此之外,很多老师给学生留下了的印象都是独立且高大的,没有深入的走近学生的真实内心。由于生活节奏还在不断的加快,人们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也在不断提升,老师和学生的可能很难直接面对面贴心的交流,完成交流的心灵相通,很多教师下课之后可能就不见了,师生之间的差距很大。

二、构建学生主体地位的历史课堂教学措施

1.解放思想,更新理念

思想实际上是行动的主导力量,教育改革的实施实际上是一种思想理念先行的模式,当然很多高中历史教育教学改革也是十分不例外的,只有和原先十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摒弃教师作为主体的一种模式,树立起十分先进的将学生作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增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地位,良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彻底改革。

2.重新定位师生角色

就舞蹈教学的实际过程来看,老师和学生实际上属于基础性的组成元素,建立起十分和谐且和谐的师生关系,十分不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目标的实现,同时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创造性思维拓展提升等具有有效价值。教师实际上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渠道和工具,在教学中实际上是辅助性的作用,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面对新时期素质教育发展的新需求,教师的辅助性作用可能已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思维,对于新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具有十分不利条件的。由此可见,需要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完成再次创新性的定位,良好的将教书育人的理念引入到正确的教学轨道上。

3.创新教育方法和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显示出教学的一种模式,即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基于新型历史条件的指引,该种传统被动的教学模式可能已经和时代发展的需求相差很大,为了良好培养综合性素质人才,提升人才的创新性特征,很多教育工作者需要按照差異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按照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实施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3]。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融入,不同种类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得到了拓展,很多新型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例如,近年来兴起的情景教学、互动教学等,对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很多教师还利用历史沙龙或者角色扮演的模式提升教学的多元化,启发学生思维。

参考文献:

[1]卢建玲.新课程视阈下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缺失与追探[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01:84-88.

[2]魏恤民,周朝阳.关于构建广东特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教材体系的思考[J].课程教学研究,2014,08:68-72.

[3]王昌沛,姜雅婧.基于高中历史教学变化的高校应对策略探析[J].菏泽学院学报,2015,06:106-110.

作者:胡强

上一篇:分析化学多媒体教学论文下一篇:课程改革下农业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