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谈历史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05-07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谈历史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8篇)

篇1: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谈历史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谈历史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推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历史课堂教学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力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新一代创新型人才。[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江泽民同志早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知识经济时代已到来,这是不争的事实。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有没有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历史学科教学之中,探索其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仅就历史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史实基本知识与技能,教学生学会学习

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之上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技能,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历史课本上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罗列,把学生当作简单的知识的“容器”,这种重知识、轻能力传统教育造就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学习的独立性,自学能力低下,妨碍了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等能力的发展。而新型教学模式更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但要防范另一个误区,即由于课时的约束和对能力培养的偏爱,上课时蜻蜓点水,不重视对基本知识的落实、讲解。其实,创新从来就不是空洞的,而是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世上不存在无知识根底的所谓创新。历史学习是建立在丰富的材料基础之上的,对材料的全面了解是学习历史最起码的要求。那种忽视史实基本知识与技能,大谈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教学,其实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学会”走向“会学”;有了这种能力,在这样自主学习的课堂中,学生的创新火花会时时爆发出来。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虽说“学习有法,学无定法”,但历史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一)、联系的方法。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与别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联系法是历史学习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历史教

用心爱心专心 1

学中可以运用联系法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知识存在多种联系,这些联系主要表现为:纵向和横向联系;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联系;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系,如政治与历史不分家;古今联系,如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这种方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世界史中有关改革的问题。日本、俄国等国发生过重大的改革,我重点分析了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影响,使学生理解“大化改新”使日本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那么,在以后学习“明治维新”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参考“大化改新”,分析其原因,学生就会以分析“大化改新”原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借鉴,从而得出。由于封建统治的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内忧外患,同时辩出两者的不同,前者是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封建社会的内外交困的危机,每当讲完同一类问题时,都要总结出这一类问题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共性和个性。当讲完所有改革时,我引导学生思其共同原因,不少学生能归纳出“落后的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导致危机的出现”,能够从现象分析到本质。

(三)、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先对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在讲到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时,历史教师可先分析教科书上的评价:华盛顿会议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失败的会议,中国的多项要求遭到拒绝,这次会议以共同宰割中国为结束。教师然后列举近年来关于对华盛顿会议评价的一种与教科书上的评价相对立的新观点: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外交胜利。中国自1840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以来,这是第一次没有丧失更多的民族权利,而争回了某些东西。山东权利的归还虽然带有附加条件,但已没有像日本当初提出的那么苛刻。为什么对华盛顿会议的评价会有如此大差异呢?历史教师应该同学生共同分析原因,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察历史问题的角度不同而产生的。传统的评价着眼于把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所取得的结果同最初参加华盛顿会议的愿望作比较,而第二种评价则着眼于把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取得的成绩同中国近代史上其它的外交活动进行比较。

(四)、“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时,知道哪些是历史事实,哪些是历史结论,历史结论是如何从历史史实中得出的。

学习历史的方法很多,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系统分析法,分设台阶法,列表对比法等等。作为学生来讲,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做到自主学习。这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用心爱心专心

2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

首先,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敢说、敢问、敢辩,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使他们在无拘无束无压力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让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其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手段一:穿插图片或播放音乐。历史课上穿插图片或音乐,既可以缓解疲劳,吸引学生的注意,又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知识,思想情操得到陶冶。讲到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时,可出示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的中国代表团成员乔冠华、黄华在第26届联大上的一张经典照片;讲解《鸦片战争》时,我出示了被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掠走的鼠首和兔首铜像文物图片,同时播放电影《鸦片战争》中的音乐片段。学生的爱国之情一下迸发出来,个个畅所欲言,跃跃欲试。既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又恨英法联军的野蛮、无人性的破坏。在讲《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师生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学生进入学习佳境,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成立的?其成立有何历史意义?讲到建国后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时,再重温一遍歌曲,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手段二:讲述历史故事。故事生动有趣,人人爱听。如果在历史课上,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当然,我们所选的故事,应做到内容健康向上,紧扣课文环节,时机把握适度,收放心中有底。这样,一切尽在你巧妙安排之中,学生也就会在意犹未尽之余轻松掌握历史。手段三:朗读诗歌。把学生所熟悉的诗歌内容与特定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如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时,可诵读毛泽东同志写的诗歌《长征》。此外,课前点评历史事件或人物,参观历史名胜古迹,小品表演等等,这些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创新意识强的人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可贵的创新勇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同时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大胆想象,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例如,在讲中国古代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标志是四大发明,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创造能力。那么其中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传到欧洲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有的同学用马克思的论述回答: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印刷术成为新教的工具,而罗盘针促使资产阶级进行早期的殖民扩张,进行原始的资本积累。那么中国又用这些发明做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引用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的:“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

用心爱心专心

3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那么为什么西方人对发明成果采取不同的态度呢? 虽然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全面,认识问题有其片面性,但教师不能束缚学生的思维,更不能嘲讽学生,而要以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对学生发出的创造性火花要予以肯定,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在掌握大量历史知识的情况下始终保持一种创造的欲望。

四、鼓励学生质疑,培养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历史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勤奋多问,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例如,有一个学生在回答隋亡唐兴的原因问题时,这样说: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因而历史教师大加赞赏,并鼓励他的这种标新立异、敢于创新的精神。

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教师、教材编写者以及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坚信:只要在教学中,紧跟时代的要求,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绽放出创新之花,培养出二十一世纪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创新与创新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用心爱心专心 4

篇2: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谈历史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东莞市可园中学何玉仪

内容提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这篇文章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初步的控讨。关键词:中学历史创新能力

一、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要创新就必须对创新的对象有浓厚的兴趣,没有兴趣不可能有创新。传统教学中教师主注重“满堂灌”,学生不重视历史课,对历史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并形成“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的概念。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要有所突破,首先要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景和富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例如讲“澶渊之盟”的评价时,让学生看书,找资料,围绕布置的几个思考题进行控讨;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来的?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等。学生经过思考,发表他们自己的见解,展开课堂争论,这样既使学生感到由自己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历史问题而欣慰,又激发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充分发挥个性才能提供舞台

把课堂开辟成舞台,让学生演译教材中的历史人物。我认为,创设情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可以由教师完成,又可以由学生完成。这种尝试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二来使学生在自导自演中掌握知识,也就是在形象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例如讲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做好演出准备。课堂上由学生来表演,师生共同欣赏。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和想象力,同时还可加深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其实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让学生自编自演,充分发挥才能的内容,例如“禅让制”“西周分封制”等等,同样可采取上述的形式。

课堂抢答,小组竞赛。在讲授某些章节时,将教材内容编成一系列问题,课堂上要求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主动抢答,根据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主动性和敏锐性,及时作出肯定。事实证明,这种办法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开一种高度亢奋状态,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准确性、积极性远远超过一般的点名回答。

鼓励学生发问。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对历史现存的有关问题及结论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控究,从而把问题引向纵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课堂上经常进行一边串的设问:“对这个问题还有其他看法吗?”“对刚才那位同 1

学的说法,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想法吗?”学生经过长期的锻炼和熏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在课余时间,师生间也经常相互发问讨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控究,形式独立的思辩能力。

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课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培养学生能够寻求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拓宽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功能,也是创新能力的一种培养,课堂教学中不断丰富学生想象力是不可或缺的。例如讲述甲骨文时,可以用猜字游戏:“你认识这些甲骨文吗?”作为活动主题。活动前准备10个象形性强、简单易认的甲骨文字,制成投影片或写在一张大纸上,将10个甲骨文字编号并同时展示由学生抢答辩认,可以直接回答这是一个什么字,也可以从象形的角度分析它可能是什么字,尤其是鼓励同学科大胆想象这个字在当时所包含的意思。这类活动对提高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显著的作用。

三、课堂教学内容突出开放性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强化记忆和训练,而在素质教育的氛围下,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积极主动地把课本中的知识点与课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讲授的内容综合化,尤其是要注意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开放性。例如讲诸子白家时,联系“遏制校园内破坏公物的不良行为”的这个主题,我尝试把学生分成(或学生自由组合)儒、法、道三组,学生围绕各自的观点进行讨论。儒家组持损害公物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的观点;法家组认为损害公物违纪行为,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教师最后加以引导,帮助辅助手段,自我觉悟是必然的过程各最终目的,三者不应互相排斥,他们都对形成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起着重要作用。这样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加强了学生实际分析应用能力。又如,在讲述中国古代经济开垦荒地的作用时,指出一直以来都给予肯定,但从当今保护生态平衡,加强环保意识思考,大量开垦荒地破坏了森林资源以及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这样既从正反两面引导学生思考,又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开放性内容的切入与渗透,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达到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篇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谈历史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历史教学,思维模式

一、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批判能力

在历史的教学中, 会出现一些“人”篡改历史事件, 否认历史事件的发生, 磨灭自己的罪行, 下面以《南京大屠杀》一课为例。日本军队于1937年12月13日攻入南京, 并对南京城施行大屠杀, 杀死了我30万同胞。这时我向学生出示了日本教科书对这一历史事件的阐述, 然后让学生说出日本的阐述是否符合事实, 如果不符合, 怎样批驳之?同学们讨论后提出了自己的理由:日本人说他们进入南京时, 遇到军队反抗后发生开枪事件, 可事实是日本人进入南京前, 国民政府和军队已迁到重庆了, 怎来的军队反抗;还有就算是军队反抗, 那死伤的应该是军人, 可从资料中看出绝大多数是平民百姓;还有那么多人被害, 怎能说是“死了一些人”等等。在这基础上, 我又问:“既然如此, 那日本人为什么还要那样写?”学生们通过讨论得出:“为了推卸责任, 掩盖历史真相。”这样通过学生的批判, 了解了真相, 并和现实相连, 使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一定高度。

二、更新教学观念, 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要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以往的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培养全能的学生, 要以学生为本, 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 要让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 就是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 那样的教学方式比较死板枯燥, 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推进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所谓科学化, 就是让学生不能死板地去机械记忆, 而是要在理解的情况下去吸收知识。新的教材做到了这一点。例如, 《洋务运动》这一课, 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写, 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 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 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 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 在课堂上要改变师生间的关系, 以往都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接受学习, 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 甚至厌烦这门学科。教师要改革师生互动方式, 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 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要耐心地听, 然后帮助学生解决, 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最后, 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法要有所创新。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课堂上, 学生

如众所周知, 在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 教师的素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外语教师整体素质何作为教师, 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的提高是外语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够的在新, 要不断形势下, 提利益。张提高这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自身的素质, 要向教学科研要质量, , 也是要效高用好教材, 军实施素质教把素质教育渗透于英育对教师的迫切要求。语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创造性地, 中 (宁晋全生动面活一提、泼提高、学主生高教动的的素师的发质展常, 。让他们德规教学能力、智、体、美都得到学县1换根据教.材内容及认真备课, 学生的实际不但备学生, 设计课的类而且备教材、型备, 拟定教法。英马采用的教店备而来”, 每堂课学方法, 认真写好教案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每一课都, 并制作做到“有语中各种利于吸引学该课作出总结, 写好教学后记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 课后及时对教, 2.增强河化, 条理化, 准确化上课技能, , 情感化提高教, 生学动质化量, , 做使到讲线解索清清晰师注北晰, 层次分明意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言简意赅, , 加强师生深入浅出。交流在课, 充分体现堂上特别的宁学生的主体作用晋愉快;注意精讲精, 练让, 在课堂上教师学生学得容易, 讲得尽量学得轻松, 少学, 学得素生动口05虑每一、动手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动脑尽量多;在每一堂课上都, 让各个充分考质555层次0各个3章的.虚节学心的生请学都教习得其上到他都提教积高师。极。征在求教其学他上教, 有师疑的必意问见。, 在学能) 习他们的方法, 同时, 多听其他教师的课, 做到边听力力4边想, .认真批改作业学习别人的优点, 布, 置作业做到精读克服自己的不足。精练。

5. 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注意分层教学。

6. 逐步学习英语学科专业理论知识, 提升自我

的专业水平和处理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7. 增强科研意识, 为专业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原动力, 广泛收集阅读教科研信息。

8. 勤写教学札记、读书笔记, 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二、提高教师的智力素质

教师的智力是从事教育工作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 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基础。教师的智力素质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丰富的想象力。教学是一门艺术,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 创造离不开想象, 所以, 想象力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例如, 教学设计时, 在图中留有空白, 或对实物设置悬念, 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他们对英语作文的兴趣, 减轻他们的惧怕心理, 而且可以促使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去填补空白, 解决悬念。

2.注意分配的能力。注意分配能力是在同一时间内把自己要认真听课, 把教师的讲解与自己对课本的认识进行比较, 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 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 如课堂讨论、辩论, 收集历史资料, 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 开展社会调查, 撰写调查报告, 编演小历史剧, 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三、课堂教学中应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课本知识变得“活”起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优化学习过程, 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举措。因此, 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构建新型的历史教学模式, 对于提高自己的历史教学水平,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把历史教学中的视频、图像、资料等相关资讯有机地结合到历史教材中去, 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优化和整合, 摆脱以往历史教学中“纸上谈兵”的困境, 达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动学生素质发展的目标。

的注意指向主要对象, 而又能分别注意其他对象的能力。教育教学活动是一项辅助程度颇高的活动, 它常常需要教师注意指向不同的客体, 因此, 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教师的注意分配能力具体表现为,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能注意讲授内容, 又能观察学生, 还能根据具体情境调整自己的语言、举止和表情。例如, 教师要一边讲课, 一边写板书, 一边观察学生的情况;或者一边听学生回答问题, 一边观察学生的态度表情, 使自己的注意正确地分配在眼观耳听、嘴说手动上, 这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逐步造就的本领。对于教师来说, 学会这一点尤为重要, 否则, 在教学中往往会顾此失彼, 注意了解讲课内容, 但忘了观察学生;或是在出现问题时, 只顾前面的学生不顾后面的学生, 处理个别学生时就忘了大多数的学生。教师上课时, 在课前应尽量熟悉教材, 精心安排讲课计划, 同时, 课下要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 以减少上课时的紧张情绪。这样, 才有利于课堂教学中的注意分配。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良好的专业素质是构成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当前, 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听力及口语水平普遍偏差, 语音不纯正, 英语表达不得体;缺乏对语法结构、语言规则的系统认识与深入了解;教学能力平平, 教学策略低下, 学生对上课的满意率不高;跨文化意识淡薄, 跳不出“中式英语”的束缚;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止步不前等等。有关人士指出, 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是中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站在新世纪和现代社会去认识提高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更具有现实意义。只有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认识到位, 才会感觉到压力, 才会将无形的压力转变为有形的自觉行动。只有鼓足勇气, 与时俱进, 大胆求索, 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 才会拥有发展空间, 才能在无情的教育竞争中永远不败。

坚持用心读书学习, 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教育的永久性、终身化和社会化决定了每位教师必须自觉主动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读书学习活动中去, 做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知识白领。读书学习亦是生活, 是工作, 是责任, 是创新的源泉和途径, 是个体自我发展与提高的需要, 是我们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阅读英语专业方面的书籍, 以增强自己的知识容量;不仅要掌握英语知识, 更要研究和把握英语的文化内涵;不仅要钻研现代教育技巧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更要用现代英语教育的最新理念武装自己。英语教师要在教学空余长期坚持不懈地学习, 并始终走在学生的前列, 做到一日一读 (读一篇英语原著) , 一日一听 (听一篇英语材料) , 一周一做 (做一套中高考试题) 。除此之外, 严格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活动, 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自己的英语思维和口语表达水平。一个乐学、善学、会学的教师必将在教学实践中永葆青春, 并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总之, 中学英语实施素质教育, 是一次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重大问题,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和实施者,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教育的关键。广大教师要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不断探索和实践。

四、提倡探究学习, 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 教师要努力充实自己, 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 不断吸收新的理念, 进行创新教育。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学生不具有创新精神, 没有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习中只会等待教师的传授, 进行机械式的学习、记忆;一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 自主学习能力很强, 在教师的引导下, 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吸收。在学习中, 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 能理顺知识的整体结构, 学习效率较高。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不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向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学习, 借鉴他们的学习方法, 学习他们思考问题的思路, 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历史学科的内容不像哲学那样深奥、抽象, 也不像数理化有那样多的概念、原理。历史教材是用十分平实的语言叙述的, 内容生动而具体, 更适合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来掌握知识, 借以训练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篇4: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谈历史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历史教学;思维模式

一、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批判能力

在历史的教学中,会出现一些“人”篡改历史事件,否认历史事件的发生,磨灭自己的罪行,下面以《南京大屠杀》一课为例。日本军队于1937年12月13日攻入南京,并对南京城施行大屠杀,杀死了我30万同胞。这时我向学生出示了日本教科书对这一历史事件的阐述,然后让学生说出日本的阐述是否符合事实,如果不符合,怎样批驳之?同学们讨论后提出了自己的理由:日本人说他们进入南京时,遇到军队反抗后发生开枪事件,可事实是日本人进入南京前,国民政府和军队已迁到重庆了,怎来的军队反抗;还有就算是军队反抗,那死伤的应该是军人,可从资料中看出绝大多数是平民百姓;还有那么多人被害,怎能说是“死了一些人”等等。在这基础上,我又问:“既然如此,那日本人为什么还要那样写?”学生们通过讨论得出:“为了推卸责任,掩盖历史真相。”这样通过学生的批判,了解了真相,并和现实相连,使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提升到一定高度。

二、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要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以往的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培养全能的学生,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要让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就是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那样的教学方式比较死板枯燥,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所谓科学化,就是让学生不能死板地去机械记忆,而是要在理解的情况下去吸收知识。新的教材做到了这一点。例如,《洋务运动》这一课,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课堂上要改变师生间的关系,以往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甚至厌烦这门学科。教师要改革师生互动方式,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要耐心地听,然后帮助学生解决,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最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要有所创新。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要认真听课,把教师的讲解与自己对课本的认识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三、课堂教学中应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可以把课本知识变得“活”起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优化学习过程,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举措。因此,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构建新型的历史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自己的历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把历史教学中的视频、图像、资料等相关资讯有机地结合到历史教材中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优化和整合,摆脱以往历史教学中“纸上谈兵”的困境,达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学生素质发展的目标。

四、提倡探究学习,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教师要努力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不断吸收新的理念,进行创新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学生不具有创新精神,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中只会等待教师的传授,进行机械式的学习、记忆;一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很强,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探索和吸收。在学习中,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能理顺知识的整体结构,学习效率较高。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不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向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学习,借鉴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他们思考问题的思路,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历史学科的内容不像哲学那样深奥、抽象,也不像数理化有那样多的概念、原理。历史教材是用十分平实的语言叙述的,内容生动而具体,更适合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来掌握知识,借以训练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总之,只有通过以上方式进行教育教学,使学生不仅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较大提高,而且其思维比较活跃,掌握知识较迅速,解题能力较强,更加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篇5: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谈历史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初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荒谬的、幼稚的,但这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想了解的,想探究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表扬学生勇于提问的精神,婉转、耐心地作出解答。也有的学生会向老师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要鼓励这种“求异思维”,转变观念,和学生们共同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所谓“创新能力”是人们除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即运用各种已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产生出某种新事物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构建能促进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由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过程,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日常的历史教学工作中,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互动式”的课堂合作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要做到“知己知彼”,真正了解学生的疑惑之处。我国古代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朱熹也说:“大疑则大进”。“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疑”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现在的初中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好奇好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潜力极大。而历史学科涉及的问题悬念多,范围大,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特别广,关键是看老师怎样去开发。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课堂上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寻求标准答案无疑是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教师已设计好的模式之中,学生们不会想问题,不会提问题,更谈不上什么创新。如何提倡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但是历史教学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必须打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因而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再发现、再创造,将“单边式”的课堂教学转向多边“互动式”的课堂合作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强调“交流与合作”,即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为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质疑—讨论—解疑”的“互动式”的课堂合作教学模式。其方法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分析教材,然后再通过分组交流、讨论,使疑难问题得到解决。质疑就是为了解疑,讨论就是论疑和解疑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发现初中学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会产生疑问:1、以古律今的迷惑。初中学生常常以今人的思想和行动准则来度量古人。

给学生以充分发展的机会和自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的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从而更有利于师生之间乃至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应从学生的疑惑点出发,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得心应手,既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充分为学生设疑解惑。

二、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前,中学历史教学只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采取灌输式的一讲到底的“单口相声”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立地位得不到应有的确立,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要求以改变学生单纯从教师或书本上获取信息为从各方面获取有效信息,变学生单纯在学校学习为向社会学习和终身学习,这才是新形势下的教育目标。利用这一教学模式可采用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如“主题规定型”开放式教学,即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内容,要求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并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中学阶段常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和学生共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创新精神。这些都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自身应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具备公平的宽广胸怀,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并具备自我完善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注重运用激励艺术,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凭借良好的情感能力和技巧,架设师生情感的桥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从“之”以乐的人,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勤于动手动脑学习意识,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教师应在历史课上充分利用历史故事、历史名人的`典型事例、利用祖国及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巨大的发展变化等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进一步探索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强烈的追求意识积极自觉地学习和探索。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积极上进的学习风貌,在兴趣的吸引下,学生主动参与老师的教学过程,不仅轻松的接受了历史知识,而且懂得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主动参与与体验是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经验的最佳途径。教师应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有梯度,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要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设疑引思,善问善诱,多创设一些悬念,多设置一些障碍,多营造一些氛围,多激发一些兴趣,让学生在频繁的思考和想象中体味“发现的喜悦”和“创造的喜悦”,点燃学生创新求异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做到:开启学生智慧的心灵,使其不断进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篇6: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谈历史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湖南省道县四马桥中学中学胡旭

电话:***;电子邮箱:hx781127@126.com;QQ:1054678036

历史学科作为实现完成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同其他学科一样,其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正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如何能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历史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关键。我们从事历史教育的人应该知道,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每一次飞跃都是以思想的不断解放和观念的不断更新为先导的。为此,我们在历史教育过程中,就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使之养成勤于思考,求新、求异的习惯。要达此目标,我认为:首先,作为教师要有创造性的品质以示榜样作用,这样无形之中就会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比如对历史观点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唯书、不畏权威;要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结合实际去处理教材、课程标准;要能设计一些创新情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等等。其次,要打破传统历史教学的“一言堂”,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和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四十五分钟绝对是老师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现象:当老师正在眉飞色舞之时,某位同学突然站起来对老师所讲的问题持不同意见,老师一般会很不高兴地让他坐下,“有问题下课再谈”。殊不知他可能是在抹杀一个学生的灵感或创新性的思维,因为学生的思维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下产生的,只有“趁热打铁”才能促进他的进一步思考,而且会带动其他同学加入,以便更进一步挖掘同学们的创造潜能。再次,要鼓励学生向传统观点甚或是权威观点挑战。随着历史学科研究的不断突破和历史本位的回归,历史教材的滞后性更加明显,特别是一些陈旧的历史观点和结论已经明显过时了,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学生在学习中只要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唯物主义观点,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我们都应当给予鼓励。对创新观点,我们应多表扬,多鼓励,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并给于适时的引导,千万不能按“常理”一棍子打死。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开辟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

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如在讲二战中“敦克尔克大撤退”,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交战双方的胜负,一部分学生片面认为“大撤退就是大逃跑,打败了才逃跑呢,当然是英法联军的失败。”经过一番激励争论,加之老师的点拨,从整个战局的发展变化,用战略的长远的眼光来看此事。于是最终使同学们对此战役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双方都有胜负,但德法西斯企图将英法联军主力消灭在法国的阴谋破产。英法为以后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保存了实力。在讨论中,同学们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还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在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的基础上,上课尽可能增加课堂中材料容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见多识广,另外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由于种种原因,初中历史老师把教学过多的放在课堂内,而轻视了课堂外这一重要方式,这无疑影响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而且课外的空间资源及灵活性特点是课堂教学无法比的。那如何来实施课外教学以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可以采取:第一,专题辩论。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个能引起学生广泛兴趣而又能引发争鸣的辩论题目,然后帮助同学们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收集相关的史料和论文,选出不同观点的代表并指导他们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双方辩论结果的输赢并不重要,关键是在整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式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撰写小论文。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同学们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老师可以从中确定一个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让同学们在课外广泛收集相关史料,写一篇篇幅不长的历史小论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当然,我们在强调课外教学作用时,并不是说课堂教学不重要。相反课堂教学仍然是学习的主战场,但它不是唯一的战场,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课外教学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补充。

总之,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这些能力将来步出校门后,可以用于实际生活,在这一点上,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评论文

论文标题: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单位:

姓名:

篇7: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谈历史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当前的历史教学活动中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逐渐地由“愿学”走向“会学”,那么如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在本文中,结合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经验,从五个不同层面对此作了详尽的阐述,一,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通过范例创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和认知方法,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三、精心创设历史作业,注意知识的串联,培养学生解题技巧及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

四、开展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通过历史知识竞赛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关键词:创新能力;历史知识;课堂教学;素质教育;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贵在把知识内容教活,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并不是只凭教师讲几个历史故事哄学生开心就行,要指导学生通过“谈古论今”,从历史知识中获取收益,使知识载体鲜活起来,这就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取决于教师怎样激发学生的热情、兴趣、求知欲,使学生尝到获取知识成功的喜悦。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觉得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历史教学目前任然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考试难考、学成绩难以提高”的突出问题,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堂,病根何在?其深层次原因就是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的认识局限于“教参”,方法是“家长式作风”、“保姆式服务”,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这样,学生的认识屈服于“标准”,没有乐趣,燃不起思维的火花,这无疑大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失去了教学的内在动力,教学效果往往是造成学生高分低能,有的甚至是低分低能。因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自身规律的需要,也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必然选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那么什么是创新能力呢?“创新能力指的是能产生新的认识或新的事物的结果的认识过程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种被人意识到了,就转化为人的创新能力。人的创新能力就是一种创新的认识本领。人运用这种认识本领去认识某一未知对象,就会产生一种新的认识或一种新的事物。”我们基础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如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

当前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教学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由“愿学”到“会学”。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和创新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也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努力使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掘自己最大潜力。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上教师应在“导”字上下功夫,在“精讲”上动脑筋,精心布置台阶,把学生引入到发生疑问——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手、互相合作,在互动中以发现者段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充分领略到学习的充实感,体验获得知识、迈向成功的快乐。教师的“教”,贵在设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探究式的课堂学习。因此,本人在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结构,以及研究对课本中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表述方法时,力求符合历史教学规律及学生的思维过程,并根据中学生的基础,精心设计问题,尽可能设计的使学生能调动起自己的经验、认识和创造力,通过或发现或选择、或重组的多种形式,形成答案。在提问时注意启发性,即依据教学重点、难点,提出富于启

发性的问题。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引申处等提问,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份量,也要难易适度,同时也要指给学生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先导入新课,揭示教学目标,展示教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1、假如你是7世纪40年代的大和国的归唐使,你想国家强大,你有机会上书天皇,你会怎么做?为什么要仿效唐朝进行改革。(提示:劝他仿效唐朝进行改革。因为:国际上,中国隋唐的制度非常先进。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高度发达。)

2、教材25页“动脑筋”:回顾中国古代史有关内容,想一想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现在日本的生活中还保留了中国唐朝的哪些习俗?(提示:中日交往是从汉朝开始的。在唐朝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日本当时频频派遣留学生来到长安,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唐朝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日本人今天的和服、文字、家具等等,还保留着中国唐朝的习俗。)

3、讨论:日本是怎样对待其他民族长处的?我们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如何对待其他民族的长处呢?(提示:学习其他民族长处。我们要善于学习其他民族长处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伊斯兰教为什么会在当时的阿拉伯地区产生?(提示:讲述当时阿拉伯的社会状况,人民渴望统一。)

5、伊斯兰教的作用是什么?(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到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

6、为什么伊斯兰教会在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提示:①伊斯兰教宣称:“除安拉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种信仰,极力贬低各部落在分裂状态下传统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贵族统一国家的政治要求。它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②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这种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

然后本人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切磋,纠错改误,既增加了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训练了学生合作意识和技能。在学生阅读讨论、质疑问题、师生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总结归纳概括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巧妙地转化为板书提纲,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完整、系统、有序的认识,形成知识点——知识链——知识面。

二、通过范例创新,促进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结构和认知方法,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范例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提供个别典型的历史事件的具体学习,促使学生掌握同类历史知识的普遍性和共性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最本质的、规律的知识。在对个别典型认知的基础上,以个案为起点,与同类知识内比,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得出同类知识的认知结构,同时帮助学生克服历史知识繁多的困难,使内容典型化、系列化,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在中国古代历史教学中,笔者着重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每个朝代的内容:(1)要熟记各朝代历史演变:时间、地点、人物、朝代名称、统治者的政策内容、结果、瓦解。(2)文化上:掌握科技、文学、思想、艺术方面的成就。(3)人物评价:应以史实为依据,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着重看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否推进历史的进步,来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应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文化等方面做出全面评价。再如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一方面是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史:西方列强先后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应从战争的名称、时间、原因、结果、影响做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总结中国是怎样由封建社会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从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辛亥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建立新中国并使国家逐步走向强盛。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切实感到“落后就要挨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而立志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刻苦读书。

三、精心创设历史作业,注意知识串联,培养学生解题技巧及整合历史知识能力。

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力,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

力的训练上。习题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为了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服务的。笔者认为使学生学友乐趣,同时兼顾减轻学生负担,提升作业品味,在设计作业时尽量用表格和图来直观再现历史。例如:

1、每一课主要让学生写本课历史知识框架;

2、对于每一朝代要求用列表再现它建立进程;

3、对于重要历史人物评价和重要年代的大事记,都要求用列表方式进行认知;

4、归类题:如中国封建社会统一及建国皇帝;

5、思维训练题:(1)猜人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上联、下联分别指谁?(2)判断说明题:隋唐辽宋夏金元完成国家统一的朝代有那些?在国家政治制度及边疆管辖方面有哪些创置?(用表格归纳)

6、读图识图题,培养学生再现历史,进一步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潜能,如战国七雄位置图、三国鼎立示意图等。

四、开展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从选题到制定计划,再到收集资料,最终呈现成果的主动探究过程,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逐步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在学完《中国历史》四册内容以后,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人设计了这样的课题:北京是我国历史名城,假如你是导游,将会带领我们去参观哪些景区,并就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对这些景区作相关的介绍。要求每班以小组长为核心,带领自己的组员分工协作,主要从课本上查找资料、图片,发挥集体智慧,办一期《北京名胜古迹》墙报,课题布置后,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不久,饱含同学们心血的作品交上来了,形式多种多样,编辑非常别致,经过挑选,所办的墙报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也得到领导的好评。而本人也通过网上下载办了两份图文并茂的墙报,师生共同观赏、切磋。此次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同学们不仅增强了学习主动性,而且学习历史的劲头更足了,纷纷表示将来要上北京的大学。目前我正打算组织学生对家乡历史进行调研,进一步把研究性学习深入下去,使历史知识生活化,开拓学生眼界,增长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通过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当初三学生学完《世界历史》进入综合复习阶段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人曾在这方面做过有益的尝试,通过组织初三历史知识竞赛,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即将初中历史知识划分为古今中外的改革、杰出的政治家、党的重要会议、三次科技革命等16个专题,并将全年级各班划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两个专题,但不能重复,代表本班与其他班级比赛,由四个班同一专题小组进行相互交流、评选,然后老师再集中把关,把获得第一名的16个专题材料在各班展示。其中很多专题形式独特,内容详实,学生花了很多功夫,令人耳目一新、赏心悦目。同学们看后,学习劲头、兴趣、态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组织材料的同学都表示这是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

篇8: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谈历史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机动性、灵活性、新颖性的思维活动, 它表现为打破惯常的解决问题的模式, 得出有价值的、非结论性的新思维。其前提是用必要的眼光审视自己一向未曾怀疑过的观点, 然后在符合规律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解答。同样作为资本主义国家, 同样遭受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美国保留了民主体制, 暂时度过了危机, 而德、日却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成为战争的策源地。那么, 美国的民主制度能否在德、日推广, 德、日的法西斯制度又能否在美国盛行呢?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如西晋灭吴、隋灭陈、元灭南宋都有以下一些共性:都是北方统一南方, 南方统治者大都荒淫残暴。那么,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南方能否统一北方呢?如果南方换一个统治者能否摆脱被吞并的命运呢?这种对历史事件的过程、结论、传统观点进行双向思维, 实践上是对多年思维死角的客观、辩证的重新理解, 而这种理解恰恰有助于加深对结论和观点的再认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在于营造一个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将隐含经验类知识转化为编码化的知识并运用于实践, 进而又发展出新的隐含经验类知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流程:感知积累→设置情境→启发诱导→迁移运用。创新思维的前提是要让学生获得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感性认识, 帮助学生获得内隐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如历史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从课本中提炼出来的历史理论等, 然后运用已知信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 让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灵活变通地运用知识, 让学生分析判断历史事件的合理性, 预测其发展前景, 并能提出较为客观、公正、科学的建议和措施。这一学生参与研讨、判断、预测、决策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具备制度、原料、市场、劳动力、科技、资金六大前提条件,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出现较早, 但在封建落后的制度下, 这个萌芽的过程肯定是十分艰难的。那么, 封建专制统治又是如何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呢?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在商品经济日趋繁荣、封建自然经济日渐受到冲击的中国能否自己走上资本主义之路呢?东方国家如中、日的资本主义发展为什么会不如英、法等西方国家顺畅呢?假设中国的戊戌变法能够成功, 中国是否也会像日本一样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呢?这一系列问题涉及上述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 对培养创新能力是有益的。当然, 创新并不是标新立异, 更不是凭空想象, 诸如为秦侩翻案等事例已经混淆了是非界限, 过分夸大了人的客观作用, 是不值得提倡的。

上一篇:坚守文化的本真散文下一篇:关于磨难、节俭议论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