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2024-05-13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精选6篇)

篇1: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高中历史教学反

对于进入高中的新生,他们往往对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实施途径和课堂结构,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下面笔者就高一新教材(人民版)有关专题为例,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反思。

一、对新教材特点的分析和反思

历史新教材采用“模块”来安排历史教学的知识体系,突出特点有以下三点:一是在知识处理上更加灵活。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教学系统,时间压缩为半个学期,内容相对独立、完整,便于调控和整合。二是知识的专题性和包容性突出,必修课25个专题,主题突出;贯通古今,融汇中外,涵盖性强。三是知识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明显,选修课6个专题在激发兴趣,拓宽视野方面独具匠心,有利于学习的个性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历史学习的多种选择。

新课程历史知识深挖形成专题,围绕专题组织史实,围绕专题形成知识结构,依托专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形成认识判断,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思辨性加强,因为通过各方面教学任务的分解,最终完成某一项综合性的教学任务。

但是,那时着眼于教师的“教”,研究的是知识如何落实;现在;着眼于学生的“学”,研究的是知识如何在启智方面发挥最大的效益,知识是怎样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素质的。再具体点说。按照旧的教学观念组织教学。教师会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和认识。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会让学生就宗法制和分封制自主提出问题,在筛选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学生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为他可能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切入点。总之,反思模块化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认识层次。

二、对教学现状的反思,发现问题

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否则可能成为我们新课程实践中新的难题。首先是关于专题授课的问题,在专题模块和问题中心的内容体系下,专题和问题的选择就变得尤为关键。然而专题的选择

与设置都不可回避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量度,也就是说学生是否在学习某一专题时已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新课程一开始就采用专题教学,而现行高中教学只是在高三总复习时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因此新课程教学中不少内容老师必须要做大量的知识铺垫,学生也是如此。另外一点,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古今中外的历史混编为若干专题是符合了综合史观的趋势,但是从另一层面而言,又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这种相类似的遗漏对历史的连贯性会造成伤害,也影响到教学中过渡的流畅性和学生的理解。第三,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问题在新课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憾,《课程标准》虽有较强的指导教学作用,但标准宜宽松,不可绝对化。这样老师可以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自主地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程序,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学生主体

作用的发挥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通过教学反思来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让学生凭借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去感受,通过自己的摸索去发现,教师将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的探究的时空,让他们有更体验,感悟,实践的机会。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自信力,想像力和创造意识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实践证明,其效果是相当可观的。

篇2: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 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 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 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 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 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篇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教学,差异,问题,原因

随着近几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脱节问题越来越凸显。初中学生在升入高中后,常常会听到高中历史教师抱怨学生基础知识太薄弱, 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严重不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习惯根本不具备……与此同时不少刚升入高中的学生也感觉高中历史学习的广度和深度难以适应, 教材上的理论性语言晦涩难懂,要记忆的东西实在太多,历史学习太困难,以至于他们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好历史的信心, 特别是经历过高考的学生更加觉得文综试卷中最难拿高分的就是历史。为什么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这种“苦恼”呢? 这种“苦恼”产生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一、从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差异中找原因

首先,从课程性质看,初中历史虽然是必修课,但是由于初中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初中历史教材相对浅显简单,比较注重历史学科的情感教育功能。而高中历史课程则是一门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这门基础课程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还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从历史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其次,从课程基本理念看,初中的历史课程要求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是高中的历史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构建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的能力, 还要求教师教学体现出多样性特点,要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从而体现出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更高要求。

第三,从课程目标的设置看,在知识方面,初中历史教材主要从微观角度入手,兼顾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和故事性。高中历史教材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 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在能力方面,初中要求掌握最基本的历史能力,比如: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阅读和处理历史信息、口头或书面表达历史问题、历史想象和知识迁移等能力。而高中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以上能力外还要求学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初中主要要求学生感知历史、对历史的发展脉络形成初步认识。高中则重点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学习习惯,主要包括: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探究学习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同他人合作和交流的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在初中,主要是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与态度,高中不仅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还特别强调加深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和加强历史意识的培养。

第四,从课程内容的设置看,初中历史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以主题形式呈现给学生, 基本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线索,分为六个学习板块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使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及其基本规律, 体现历史的时序性和线索性,比较容易学习和接受。而高中课程内容对历史知识的体系进行了重新组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形式构建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内容。其中必修包括3大模块,主要涉及政治(9个专题)、经济(8个专题)、文化(8个专题);选修共6个模块,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对高中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横向对比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主题是专题学习的基础,而专题则是主题学习的提高和深化。

最后,从教学建议的层面看,初中的教学建议,着重强调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强调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高中则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客观和及时评价。在探究学习方面,初中主要要求教师给学生更多参与探究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高中除了要求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还特别强调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注意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提高自身的历史意识及人文素养。

二、从初、高中历史课程地位的差异中找原因

在本地区的初中毕业学业水平测试中历史考试是开卷考试,在这种考核机制下,再加上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功利主义的影响, 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是被严重忽视的。因此,不论是家长、学生还是老师和学校在时间、精力和重视度上都明显轻视,大家普遍认为历史是“副科”,出现了课堂教学课时不足,教学方法简单重复,侧重知识的灌输,不注重历史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历史情感的熏陶等现象,而学生更是对历史课不感兴趣,敷衍了事。这些都导致学生在进入高中后出现严重的知识断层和能力欠缺,尤其是极大地影响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这些都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提高。

三、从初、高中学生思维特点及学习方式的差异中找原因

初中生总体年龄处于12岁至15岁左右, 根据初中生的思维特点看,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对事物的感性认知阶段,喜欢故事性强的感官性知识,对于有理性思维的问题兴趣不高,这属于典型的经验型思维特点, 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高中生的总体年龄处于16岁至18岁左右 ,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思维应该具备理论性思维特点。他们是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归纳综合各种材料信息,通过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其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有研究表明从初二开始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变, 到了高二年级这种转变初步完成。

从以上初、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可以看出,由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较低,他们对老师的依赖性就会比较强,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普遍形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学习模式。这种被动的学习方法再加上“临时抱佛脚”复习应考策略,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时紧, 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但很多学生仍以老一套的被动学习方法对待高中历史学习, 课前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课上也没有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忙于埋头做笔记,死记硬背,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结果学得很辛苦,效果却很差。

四、从初、高中教师教学方式的差异上找原因

由于受课标要求、学科教学地位、教材形式、学生思维特点等方面影响,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很大差异。在初中阶段,很多学校是根据中考学科分数比值确定课时的,因历史学科在中考中分数比值低,课时安排与教学内容不成比例,那么教师只能根据有限的课时安排教学进度。在教学上就出现教师赶进度,整合或者复述教材,给学生划教材、背教材,考前实施题海战术的情况。现在的高中教学,受到新课改的积极影响,许多知识的教授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中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等方面的要求很高。

篇4: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教学;差异

新课程下的初高中历史教材由于编写的结构、体例不同以及对学生能力要求的不同等各方面的差异,导致高中历史教师普遍感到高中历史难教,学生难学。因此,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问题就成了同仁们热议的话题,但大多数教师是从高中历史教学的角度来加以讨论和阐述,提出了许多有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鲜有人从如何加强初中历史教学来讨论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问题。这里,我想就这一问题来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和能力要求的差异

1.教材编写的不同

初中历史教材是完全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编写的,即所谓的“通史”体例,这样的教材时序性强,易于掌握。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了模块+专题的体例。这样的教材时序颠倒,知识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初高中历史教材这样编写不同的用意在于初中学生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到了高中阶段能“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样的理想很美,可现实状况却并非如此。

2.对学生能力要求不同

由于初高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所以对其的能力要求也不同。根据课标要求,对初中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具有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历史想象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这说明对初中学生的能力要求侧重于对知识的识记和简单理解;对高中学生的能力要求则是“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说明对高中学生的要求侧重于理解和应用方面。

二、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1.从教师配备看

专业历史教师明显不足,不少学校是以其他科目的教师来兼任历史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从学校态度看

由于历史科目在中考中是开卷考,而且是等级打分,分值低。所以学校对历史教学是不够重视的,甚至还会有缩减历史教学时间的可能。这也是导致初中历史教学环境恶劣的一个重要原因。

3.从学生角度看

由于学校及教师的不重视,特别是历史科在中考中的分值极低,因此学生自然不可能对历史有太多的兴趣。这样的状况必然导致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到高中阶段后感到历史难学也就在所难免了。

4.从考试方式看

由于历史科目的边缘化,平时历史几乎无书面考试。以上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存在,归根到底就是由学校升学率的功利主义思想决定的。因此弱化历史教学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对改变初中历史现状的几点建议

1.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

要加大对各学校专业历史教师的配备,同时要站在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以及充分体现历史科目的德育和智育任务的角度出发,切实改善初中历史教学的恶劣环境。

2.学校要重视

各学校应把历史教学与语、数、外放在同等地位,建立和完善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评估制度和方法,以能较好、较快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3.教师要重视

历史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静下心来加强教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适应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在初中如何提高学生对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是初中历史教师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4.考试方式和分值比例要改革

在把“升学率”当作指挥棒这一客观现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应改变初中历史的考试方式和分值比例。在学校的历次考试中,如阶段考、期中考、期末考试中,历史都要参与进来,并且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中考也是如此。在分值比例上可以参照高考分值,语、数、外各150分的前提下,历史分值提高到100分。在考试方式和分值比例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自然就能引起各方面对初中历史教学的高度重视,初高中历史的衔接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当然,以上只是我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对初中历史现状的一些粗浅认识,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各方面对初中历史的重视,从而真正实现历史的德育和智育任务。

参考文献:

宋山林.中学历史教学中内容观的更新[J].教学与管理,2003.

篇5: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古人曰“左图右史”,足见对历史地图的重视。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道破了文字叙述与图片之间的关系,即文字叙述在于说理,图片在于使道理形象化,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确,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当遇到疆域、重大历史事件和战役等方面的内容时,历史地图与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比起来,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正所谓“即书而求难”、“即图而求易”。作为历史老师,在实际历史教学当中,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多运用历史地图这种形象、直观的表达方式,加强他们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求事半功倍。以下是笔者对教学中如何运用历史地图所作的一些思考。

一、据史读图

即把教材文字叙述中涉及地理分布的内容落实到地图上,能准确地再认再现其空间位置。例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开辟了10个通商口岸。这10个地名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仅枯燥无味,而且不容易记牢。对此,我们可以借助教材所配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形势示意图》来记忆:首先把这10个地名分为3类,长江沿岸的从东往西依次为镇江、南京、九江、汉口,沿海的从北到南依次为营口、烟台、汕头,位于岛屿的有琼州、台湾、淡水。然后把这10个地名编成口诀:长江镇南和九汉,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琼台淡。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弄清它们的方位,记住它们的名字,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史读图有两点应予注意:

1.中国古代史教材上历史地图下面的古今地名对照,必须作为重要知识掌握。这个在高考试卷中多有考查。

2.教材文字叙述涉及到地理分布状况,但教材相应章节没有历史地图,这种情况有三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借助与材料配套使用的中学历史地图册进行落实。二是利用材料其他章节的地图落实。三是借助地理知识的学习来落实。一般来讲,中国首级行政区及其简称、省会及重要城市、重要山脉及河流的分布;世界政区、大洲大洋的位置、重要山脉及河流的分布、各国首都及重要城市位置的掌握,对于历史学习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准确的历史空间概念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历史知识的掌握。

二、据图说史

即根据历史地图复述材料内容,借此检查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和巩固记忆。其方法有:

1.根据地图,按照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全面回顾材料内容。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为例,即可据图复述协约国阵营、同盟国阵营的国家组成、参战时间及意图,复述欧洲战场态势(战线位置及对阵国家,分析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对德国的影响)和战争进程,又可由此回顾一战爆发的原因,分析一战的性质和影响。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邻土的变化》图还可着重分析一战对欧洲、中东及非洲政治格局的影响。

2.根据地图,把历史知识系统化。例如,通过对中国近现史下册《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1978-1999年工业建设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图》四幅图的对比分析,学生就能掌握各个时期建设的主要特征,把散乱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

三、据图分析

例如,在《第一个一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中,一五计划建设的一些大型重工业项目主要集中于东北三省,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得益于苏联的帮助)?反映了什么问题(说明50年代中期以前中苏关系非常友好)?。再如,在《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中,建设成就明显比此前时期减少了,说明了稳定的政治环境是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条件。

四、以图释文

即利用地图,对教材文字内容进行诠释和说明。例如,教材正文在讲百团大战时只提到作战区域在华北,具体涉及哪些抗日根据地并未说明,借助《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即知是指晋察冀、晋绥、晋冀豫三个抗日根据地。

五、以图补文

就是利用教材地图中隐含的知识点,补充教材正文内容。例如教材中讲锦州战役是整个辽沈战役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一战,是东北解放和平津解放关键性的战役。然而具体的原因教材却并未提及。但通过《三大战役作战形势》图就不难理解。锦州地处关内外交通要冲,辽宁省西南部是丘陵地,在渤海湾沿岸有一条狭长的平原,宽度从一两公里到十几公里不等,最狭处正是位于“山海关”这个点。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这条“辽西走廊”背山面海,形势险要。锦州位于“走廊”的东北端,人民解放军夺取了锦州就是握住了东北地区的咽喉,拦住了东北敌军向关内撤退的通道,锦州及其外围的地理形势是理解这一战役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旦锦州战役胜利结束,入关的通道打通,平津战役的胜利便已成为军事上必然的结论。这一形势发展在地图上表现得很清楚。但如没有地形图的帮助,仍然是不容易理解的。

篇6: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论文摘要] 实施素质 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是教育 现代 化的主要目标,而其根本在于课程教材改革。课改的基础是加强师生的互动,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突破口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核心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我们教师应当以 历史 课程教材改革为契机,努力构建创新教学模式,实施创新教学。

一、新课程改革,呼唤创新课堂

当今是知识 经济 时代,而“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它要求人们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社会人生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是孩子们以启迪、哺育和成长的主要方式。是教师的生命活动场所,是师生生命涌动和生存 发展 的重要时空。正如有关教育学家所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能有真正的生活。”

二、把探究引进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课堂教学必须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一种热烈、沸腾、多姿多彩的而又温馨和谐的气氛,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体会思索的快乐和享受收获的喜悦,使他们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1.学生自主学习,是探究引进课堂的前提

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 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把探究引进课堂,有利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优秀的智慧品质,而前提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性超前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潜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同样也具有巨大的自学潜能。

2.开放性课堂是把探究引进课堂的关键

传统的课堂是一个封闭系统,有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师围绕教案转,期望达到预定的答案。

开放性课堂是在师生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富有爱心的交流,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是相互尊重与创造,是师生共同进行的美好创造活动,是老师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的课程,这是课堂充满生命力的体现。历史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尽量运用参与式教学,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辨论会、故事会、历史剧表演、历史知识竞赛、制作历史卡片、举办历史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考查历史遗址等等,让学生去参与实践,去感悟历史,去体验历史。

三、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方法

俗语说:“教无定法”。新课堂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是灵活的。把探究引进课堂,采用的方法可以是:1.采用小组制;2.确定探究的主题、步骤、方式;3.课堂演示;4.对结果进行评价。在讲《改革开放带来的日常生活的变化》一课时,可将学生分成卡票组、交通 组、家居组、时装组四个小组,确立不同的学习探究目标,指导他们分头去搜集资料。然后,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探究目标,完成了相关项目的任务。卡票组:通过小品的形式,实物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票证---粮票、油票、布票、肉票以及改革后的各种各样的信用卡,让同学们大开眼界。交通组:运用多媒体演示了不同时期的交通工具的演变---竹排、木头船、自行车、轮船、电车、高速列车、航空飞机,海陆空,从南到北,形成了强烈的历史意识。家居组:同样运用多媒体演示了改革开放前后城市 农村 住房的变化---茅屋、瓦房、花园式的别墅、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鲜明的历史对比。时装组:伴随着轻快的 音乐,带来的是一组赏心悦目的时装SHOW,从唐装、中山装、旗袍、列宁装、军装、时装。他们的精彩表演赢得阵阵的掌声,把改革开放前后人们服饰的变化演示得淋漓尽致,把整个课堂推向了高潮。我不由感叹学生的魅力和风采。学生的可塑性和潜力真的是无可估量的。之后,是学生、老师对各小组发言进行了评价。在欢笑中,在丰富多彩的节目中,展示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成果。可见。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这必定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

上一篇:公司新年晚会朗诵词下一篇:江西上饶公务员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