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养育标准管理论文

2022-04-19

孩子的养育从来就不是流水作业。医生、心理学家、儿童绘本作家、玩具设计师、保姆、游乐场管理者、儿童营养师、婴儿服装设计师……都在为我们的小宝贝付出着、思考着、创造着。听一听达人ask达人会碰撞出什么火花。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孩子养育标准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孩子养育标准管理论文 篇1:

高效能父母的秘密

为什么有的父母可以事业有成,在生活中也是好爸爸、好妈妈,有的父母就不能两者兼顾呢?为什么有的父母能把孩子养育得非常出色,而且和孩子的关系亲密,有的父母就总和孩子像“冤家”呢?看来,这些高效能的父母是有秘密的。这些秘密是什么,又该如何修炼呢?

高效能不是急功近利,也不是快速或省力的代名词。它隐含着一种很深的努力和坚持,也是一种从观念上进行的转变。

本期特别策划,我们特别邀请到著有无数职场人士奉为成功宝典的《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一书的作者史蒂芬・柯维教授,帮我们解读高效能父母的秘密,并为我们搭建修炼成为高效能父母的阶梯。

第一个秘密:修正观念,找对“第一要事”

烦恼贴

有了孩子之后,我感觉生活挺混乱的。我的工作压力很大,也非常忙。这就意味着我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孩子。孩子其实成长得挺好,活泼可爱,也很健康,但基本只是黏着妈妈和保姆,不怎么跟我,不喜欢我。妻子有怨言,说我不关心孩子、不知道做爸爸的责任等等,真是烦死了!有时候妈妈带孩子去参加一些活动,比如亲子课的试听、社区组织的爬行大赛什么的,她都想我能一起去,但我真的没时间也没精力呀!这又会让她生气很久。我觉得,因为孩子,我俩的感情都变味了。我也不是不爱孩子,这么拼命工作不就是想给他好的条件吗?难道我应该抛弃工作回家照顾孩子才是个好爸爸吗?

我也看到有的爸爸事业做得成功,家庭也照顾得很好,为此我相当困惑,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我也想做高效能的爸爸,但又束手无策啊!

一位被妻子称为“不称职爸爸”的男人

在职场上,如果想高效能地完成工作,就要遵从“要事第一”的原则,即把最重要的事想明白,列在第一位。这会让我们跨越重重障碍,所有的事情都将为“要事”让路,直到完成这件事。这会使得工作效能提升,获得成功。

想做高效能的父母,这个原则依然适用。只是,什么是第一要事,现在必须统一观点。

任何工作都是临时的,无论商人、银行家还是设计师,只要有人从职位上退下来,马上会有人顶替,公司可以得以继续运作。但是,当一个人从家庭中退出来时,生活会马上有很大的改变。我们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永远不会结束,而且没有人可以代替。所以,生活告诉我们,家庭是最重要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工作,只关注家庭。这只是帮助我们修正或强调一个观念:父母的角色是独一无二的,对家庭的重视应该提升为第一要事。如果不预留时间用来建立良好的关系和团结家人,那么之后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修补破碎的关系,挽救婚姻。

对于“没有时间”的说法,我们都知道,任何事只要想做就能做到,关键是看你怎么想,以及是否有一定的计划和坚持。如果真的是把家庭当做第一要事,那一定有时间为它付出。而且付出之后,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开始有一种深层次的宁静感,不会再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左右为难,甚至更有能力和精力去做别的事情了——高效能的生活由此开始。

修炼方法

每周家庭时间

每周给家庭留出一段特别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把焦点放在家庭上面。一开始,没有必要弄得很复杂,甚至可以从一次周末晚餐开始。比如,这次的晚餐你来操办、掌勺;在饭桌上弄点小花样——放一瓶花或换个桌布;吃饭的时候讲几个笑话,让全家人都开心起来。家庭时间是在向家人宣告“我非常重视你们”,这样的重视也能获得更多的回报和尊重,你会发现,家人好像也越来越能体谅你。

家庭时间还可以有家人一起散步、短途出游、一起游戏、喝茶谈心、家庭会议等形式,这段时间将是家庭沟通的最好时机,而且也会让你的心灵感到平静,对未来充满信心,觉得自己更有力量。因为当你可以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家庭,明确地知道自己已经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留出了时间之后,就会更加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知道自己在事业或其他方面也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一对一时间

把自己完全地交给一个人时,对方会感受到被重视,也会非常珍视这样的机会。一对一的情况下,是最容易完全打开心灵的时候。

● 夫妻之间

当然,最理想的是二人世界——把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保姆,夫妻俩出去轻松一下。但也许孩子还很小时,这只是个理想的状态,那么打电话也能形成一对一时间。每天用工作的空闲时间打几个电话,就一些问题充分沟通,就能加固关系。还有孩子睡了之后的一个小时,两个人可以在一起看看电视、听听音乐,闲聊几句,这都绝不是浪费时间,而是非常必要的“休养生息”,是我们成为高效能父母的“加油站”。

● 和孩子

如果能经常有和孩子一对一的时间,你会发现,对他的教育、和他交流会变得非常有效率。当然,这个时间,需要孩子可以完全地表达自己,能感到自己受到关注。在孩子小的时候,陪他尽情玩耍就是最好的“一对一”方式。当他大一些,也许才会有听他发牢骚、抱怨、诉说秘密等这样的机会。

不断更新

再好的环境,时间一长也会让人感觉平淡甚至厌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庭的生活到最后就变成了按部就班、死气沉沉的原因。因此,不断更新是建立良好的家人关系,让家庭更有活力的方式。

● 和家人一起运动,相互提醒健康的重要性。

● 和孩子一起学习新的东西,比如做手工、制作航模、编织等等。

● 全家一起尝试新的活动,比如参与公益事业,给别人带去一些帮助。

● 一起参加劳动,租一块地共同耕耘。

● 举办特别的生日会,用特殊的礼物表达祝福。

第二个秘密:积极主动

烦恼贴

生完宝宝之后,我们请了一段时间月嫂。月嫂很能干,我什么也不用操心。但是我们的房子很小,所以月嫂走了后,没法再请保姆,我开始一个人带孩子。只过了几天,我就崩溃了。自己吃不上、喝不上、没法睡觉不说,孩子也照顾得不怎么样:起湿疹,拉肚子,爱哭……每天老公一回家,我恨不得马上把孩子扔给他,自己倒在沙发上。看着上了一天班的老公要张罗做饭又要哄孩子,我心里也不是滋味,但自己真是累得动不了了!

我开始埋怨婆婆不来帮我看孩子,埋怨老公挣得太少,没钱换大房子让保姆住。我的生活充满了怨恨,和老公的关系也差到了极点。突然有一天,我认真地反省了一下:难道每个全职妈妈都是像我这么狼狈不堪?我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月嫂就能兼顾做饭、带孩子、自己休息好几件事,而我的效率就这么低呢?

想明白之后,我首先做了个表格,把自己一天带孩子要做的事情事无巨细、清清楚楚地列了出来:几点喂奶,几点起床,几点换尿布,几点给自己做饭……列好之后,我开始安排时间,当然,也留出了一定的机动量。其次,是删除、修改一些事情,比如每天擦地改为两天擦一次,孩子的衣服随换随洗改成晚上集中一起洗等等。第三,就是请了小时工来帮我做午饭。这么一整理,我的生活开始慢慢有条理起来,而且孩子也跟着变得更有规律。我每天都可以跟着小家伙一起小睡两次,精力也不错,晚上老公回来后,他陪着孩子玩,我就能从容地做饭。我们的小家庭又进入了良性运转。

现在,每当再遇到任何让我狼狈的状况,我都会先停下来,好好整理一下思路,看看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把事情合理地规划后再开始面对。我发现,这样做事的效率确实比较高。

一位曾经狼狈不堪的妈妈

积极主动从来都是获取成功的一种重要态度,也是育儿中成为高效能父母的一项重要修炼。故事中的妈妈之所以能从慌张、混乱的状态,成长为一位高效能妈妈,积极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究竟什么是积极主动,可能需要我们仔细分析。积极主动不是一种冒进,相反,想要做好这一点,第一步是按下“暂停键”。比如这位妈妈,面对困局时,首先做的是退后一步自我反省。这么做可以让我们和所发生的事拉开距离,能让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然后着手改变和进步,是具有深刻洞察力的前提。

第二步是判断,包括对自己所遇到的情况的判断,以及对未来的设想。比如这位妈妈能够判断出自己面对的情况是可以改变的,而且改变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像月嫂那样有条不紊地安排生活。

第三步是采取行动。光反思、判断不行动,不是积极主动的做法,只有在此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行动起来,才能掌握主动权,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这一点来说,职场的成功也是同一道理。

修炼方法

画个生活圈

我们想改变的生活可以用一个同心圆来表示,外层的是关注圈,里层的是影响圈。当我们被动关注时,是一种消极态度,影响圈会越来越小;当我们积极主动地把重点放在影响圈时,影响圈就会变大。

举个具体的例子:

一位父亲想和女儿谈一次话,他把女儿必须要改变的事情列在卡片的正面,如果不改变,他想请女儿搬出家住。由于女儿还没有回来,他又把女儿有改变后他自己要做的改进列在卡片的背面,结果他发现那单子很长。女儿回来后,他决定从卡片的背面,也就是自己能做的事情开始谈话。结果是做了一次非常透彻的沟通,女儿向他袒露心扉,自此之后也变得非常优秀。其实,纸片的正面就是所谓的关注圈,纸片的背面就是影响圈。

如果我们总是从自己能改变的事做起,少一些抱怨、少一些对别人的期待或者要求等等,整个生活圈就会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主动权会握在自己手里,效能就会显著提高。

学会求助

任何人单枪匹马地奋战都比不上团队合作,这在职场已是真理。所以,看看我们势单力薄时,能不能很好地去求助。老人、老公其实都是不错的对象,也更容易和我们组成默契的育儿团队。但是就像管理团队一样,我们要做到发挥出每一个人的长处,避开短处,而不是强人所难。

如果家人不是最好的求助对象,那么,周围一个个看似的陌生人,也许正好能帮助你。小时工可以提供各种零碎的服务;快递员可以实现让你足不出户买到必需品;网络上陌生父母发的育儿帖子可以减缓你的育儿焦虑;晒太阳时和其他带孩子的人聊聊天,也许都会获得不少高效能带孩子的启发。

有一个妈妈不擅长做辅食,总是发愁。后来,她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里组织了一个十几个人的育儿团,这些孩子的妈妈每天轮流给所有的孩子做辅食。于是,所有的妈妈都更有了精力精心制作十几天才轮做一次的辅食,而且还避免了一个小家伙吃得太少而造成的浪费。这十几个孩子就在这样的“育儿团队”中成长起来,每天吃着花样翻新的好吃的,在一起玩耍;妈妈们彼此交流育儿经验,安排好时间出去健身、聚会。一直到孩子们3岁左右上幼儿园时,这个团队才解体。其间没有一个妈妈中途退出,大家都认为这样的相互帮助和协作,是一种高效能的育儿方式。

第三个秘 密:知己知彼

烦恼贴

自从有了孩子,我和老公似乎变成了“冤家”,在育儿上就没有统一过观点。我想顺产,觉得这样对孩子好,也自然,可老公偏要我剖宫产,说那样安全;我非常想母乳喂养,可老公早早就备好了进口奶粉,说这比母乳更有营养,害得我根本没信心坚持下去;我希望孩子有良好的生活规律,几点喂奶、几点起床等等,老公却说顺其自然才最好。孩子大些了,我们的矛盾更多,我说上亲子班,他说瞎花钱,根本没必要;我说孩子打人必须制止,否则愈演愈烈,他说长大了自然就好了……唉,总之,这样对着干的事在生活里数不胜数,我都怀疑老公是不是成心跟我作对!我俩越来越不会好好说话,凡事都要争吵、拌嘴,真担心这样对孩子不好,他可是越来越懂事了,该知道怎么钻我俩的空子了。

我早就知道,和谐的家庭关系对于孩子来讲是最重要的,比任何教育都重要。可我和孩子爸爸的状态,别说是做高效能的父母,就连和平的家庭氛围都快给不了孩子了。真苦恼呀,我该从哪儿做起呢?

一位苦恼的妈妈

任何一家企业想在生意场上有极强的竞争力,都要做到知己知彼,这也是中国兵书中非常强调的获胜之道。想要成为高效能的父母,让孩子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家人之间的知己知彼同样是我们修炼的重点。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图片游戏,就是在一幅画里,不同的人看到的东西不同。比如有人看到的是一位少女,有人看到的却是一位老太太。这种游戏其实是对理解的一种很好的诠释——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不一定就是别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大家都只是按自己所接受的方式去看,于是,沟通障碍便产生了。

人们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那是他们不同的天性、家庭背景和经历使然。在家庭关系中,如果没有考虑到这些不同之处就作出判断,会产生误解。误解是家庭伤害的核心。

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那时我和妻子刚刚结婚不久,生活还很拮据,但是她非常迷恋北极牌家电,每次都要开车近百公里去大城市买这个牌子的东西(因为我们生活的小城还没有卖),对别的牌子根本不予考虑。为此,我从不解到苦恼,甚至恼怒。其实恼怒还不是因为牌子不牌子的问题,而是她这种在我看来一点也不顾及当时情况、毫无理智的行为。

一次在我们骑车带孩子去海边散步的路上,由于骑行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我们就闲聊起了这件事。她跟我讲述了一个故事——当时她还是个小姑娘,而她的父亲是一位中学老师。为了维持生活,父亲开了一家卖电器的小店,主要卖的就是北极牌家电。每天忙完学校的事,父亲还要去商店上班,但当他深夜回家倒在沙发上时,女儿都在等他,挠他的脚,给他唱歌,父女俩度过了无数这样美妙的时光。而且当时父亲常常向她谈起生意的艰难,告诉女儿自己多么喜欢北极牌。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他遭遇了严重的财务危机,而让他生意能够维持下去的唯一原因,就是北极牌家电可以赊账进货。妻子的讲述让我自责甚至羞愧,我以前从来没有给过她这样倾诉的机会,只是放任自己的逻辑在判断她,从来没有努力去做到真正的理解。

那天到海滩时,我们有了全新的感觉,觉得彼此离得如此之近,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关系。看来,只有真正的理解,才可能带来丰富的、有益的家庭关系。真正的理解,就是知己知彼。

修炼方法

知己

● 调整预期,减少评判

每个人对生活、对育儿的预期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预期,就能做出相应的调整,对现实生活就会有更高的接受程度。

另外,预期是评判的基础。如果调整预期,就不会做出过激的评判。比如讲述中妈妈如果能降低丈夫“在育儿上的观点必须和我一致”的预期,就不会做出“他在和我对着干”的评判。爱做评判是健康人际关系的主要障碍,这会让你只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所获得的信息,而且这种关联所隐含的情感危机,会使之前的任何误解都被放大10倍。

● 试着理解别人

理解是一种心理空气,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想一想,当我们迎着风拼命想呼吸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空气,而不是更大、更多的风。当我们能够给对方以“空气”时,他也能够敞开心扉,和我们进行一种更深层次的沟通;当我们吹更多的风,像法官一样有更多的评判时,对方会把嘴越闭越紧。

停止评判,试着真正去理解对方,我们也会发现自己充满了智慧,而事情正开始有所改变。

● 处理好愤怒和反感

让家庭关系变坏的因素还包括一些负面情绪,比如愤怒和反感。坏脾气总是给我们制造问题,所以在沟通中要牢牢记住不要触怒对方,并学会处理自己的愤怒,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或方式表达,这是很重要的一项修炼。

当我们被别人激怒时,要记住原谅,这是让自己变被动为主动的选择。原谅是寻求和解的第一步,反感和反击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

消极还包括冷战,即只做自己的事、按自己的方式行事、只关注自己的需要等等,这会使家庭失去真正的幸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会认为家庭就是这样的,他也许会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处理这种消极的方式是讨论、解决。无论发生什么,我们所能做的都是感同身受地倾听,了解他人的看法和对此的感受,进而了解自己所负的责任,这样才能让情况解冻。通过倾听可以了解他人的脆弱,同时也能表明自己的脆弱,这种共同的情感和感受往往会形成家人间最深的纽带,让大家彼此依靠、相互扶持。

知彼

做忠实的“翻译者”

同声传译是一项辛苦的工作,翻译者需要听懂演讲者的每一句话,并准确地翻译。这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并高度集中注意力。

那么,当我们和家人沟通时,是不是可以做到如此集中注意力地听,而不是被动地在听。而且,听完之后我们还要有准确的反馈。如果能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到有效沟通。

Tip

移情式倾听的法则

● 不一定用语言来回应,其核心是明白对方的看法和感受。不需要总结、技巧,有时候诚挚的态度就是最好的反馈。

● 信任度越高,移情式倾听会越成功。这一点无论对孩子还是其他家人都适用。

● 有足够的耐心,不要控制倾诉和总在强调自我的感受。

● 学会倾听对方内心深处的想法,把重点放在言外之意上,有的时候,需要我们学会用第三只耳朵——眼睛去倾听。

● 如果以往的关系已经是一种评判和评价,那么想要改变关系,首先要学会道歉,并确保态度和行为上的一致性。

做出反馈

知彼并非是要自己放弃对对方的影响,尤其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做到上述的倾听和理解,也许会发现影响或教育他人变得非常容易。

当然,我们在倾听和理解的基础上,有时需要做出自己的反馈。要注意,这种反馈不要是标签式的,而要做到分享自己的感受。

我和妻子曾经担心过我们的一个儿子太过自私。在一次度假时,跟他分享了3个小时美好的时光之后我们谈了这个问题。我表达了我和他妈妈的感觉和担心,而不是说“你太自私,你在跟全家人作对”等这样的话。儿子的反应也非常积极,他说:“嗯,对,爸爸,我想我能理解,我太关注自己了。”接着他有了很大的改正和进步。

这样的反馈方式是在向对方传达“虽然你有瑕疵,但我爱整个的你”,这是爱的真相。

肯定和赞美

有一次我出差回家,看到儿子正在打扫工作室——搬东西、整理、扔掉垃圾。由于我当时非常疲倦,第一反应是问他:“你怎么还没做那个?”我记得当时他眼中的光芒马上消失了。意识到之后,我马上道歉和解释,但那种光芒整晚再没出现过。

这让我意识到,当别人尽其所能做事时,第一时间的赞美、肯定和鼓励的重要。不管他做的事有没有达到你的标准,都要学会首先做出肯定。如果有建设性的意见,也要在赞美、肯定并且对方作好准备之后再给出。

第四个秘 密:以终为始

烦恼贴

说起做高效能的父母,我觉得应该是能把孩子教育得特别好的那种。可我总觉得自己在育儿上挺失败的,孩子屡出问题。其实我也看了很多育儿方面的书,可那些招儿用到我儿子身上,怎么就不灵了呢?比如他特别淘气,总是惹祸,越不让动什么越动,越不让干什么越干。我是讲道理为主的“好人”也做过,呵斥为主的“恶人”也做过,可都不管用。他不听话,我也爱发脾气,最近甚至都开始动手打他几下。我知道发火不对,可又控制不住自己。究竟应该怎么教育孩子,怎么成为高效能的父母呀?!

一位自觉教育失败的妈妈

先试着想一个问题:“我们要出去旅游,你会准备些什么东西呢?”“哦,对了,忘记告诉你,我们是要去爱斯基摩人的小冰屋住上一个月。这回你又会准备些什么呢?”相信第一次的准备会让我们有些茫然,但第二次,所准备的一切都是围绕“小冰屋”这个目的地进行的。不知道目标的准备,虽然也可以进行,但是有很多的不确定性;目标明确的准备,是完全为目标服务的,这就是以终为始——目的地和旅途,其实是同一件事。

如果在我们的头脑中,始终有目标意识,那么一切问题有的时候就都不是问题。如果目标感非常强,我们的很多做法都会改变,因为所做的一切都是要实现目标。那么现在,想想看,对于孩子而言,作为父母,想把他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答案可能有优秀的人、有用的人、乐观的人等等。这就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远见。

在育儿中,我们往往要为自己创造这样一种清晰的远见卓识,它可以帮助我们解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让我们看看明确的目标可以怎样改变做法:

有一天,一位爸爸下班回家,3岁半的儿子正站在门口迎接他,兴奋地说:“爸爸,我是个努力劳动的男子汉。”原来小家伙趁妈妈不注意时,从冰箱里拿了一大瓶水,而且都洒在了地上。孩子的妈妈看到当时的情况,第一反应就是想发火并打他的屁股。但是她控制了自己,耐心地询问孩子为什么要自己拿水。孩子告诉妈妈,自己想帮她洗碗,可又够不着水龙头,但他知道冰箱里有水,就想拿出来用。妈妈告诉了孩子再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并且和孩子一起把地上的水清理干净。

这位妈妈事后告诉孩子的爸爸,她头脑中的目标使她控制住了自己,这个目标就是要教育孩子,而不是地板。虽然她用了10分钟的时间来打扫地板,但是如果她只顾地板而训斥了孩子的话,那么当她同样用10分钟的时间打扫地板的同时,孩子会在迎接爸爸时说:“我是个坏孩子,我惹祸了。”

修炼方法

目标和指南针

父母可以一起正式地确立育儿原则,看看哪些能力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哪些行为必须让孩子修正,并在今后的每件事、每个时刻都不断地清晰这些原则。

比如我和妻子希望孩子尽量多学到一些东西,而不是通过什么捷径取得成绩和文凭。因此我们和孩子一起阅读,对他们所学的东西感兴趣,请孩子们教给我们。把目标放在学习上,而不是成绩上,于是在我们家里,几乎不用催促孩子们去写作业,但也很少看到“A-”以下的成绩。

等孩子大些之后,可以让他加入到制定目标的过程中。大家可以一起讨论,看看什么目标重要,什么不重要,最终确认目标。还可以把目标写成“家庭宣言”悬挂起来,这些“宣言”就是向目标前进途中的指南针,时刻提醒我们辨别方向,不要脱离轨道。

是否能始终想着目标,是一个企业能否高效运转的至关重要因素。对于家庭而言,目标也是如此重要。清晰的目标可以使我们的亲子关系始终亲密如一,也会使父母不断地校正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会因为孩子犯错误或者我们自己的情绪问题而一时冲动。

始终牢记目标——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们就会在育儿过程中不断明确该如何做,该作出怎样的努力。同样道理,如果我们把拥有一个和睦、美满的家庭作为目标的话,我们也会清楚地知道该怎样协调和家人之间的关系,怎样处理家庭矛盾。

以终为始,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能、更成功地育儿,也能帮助我们更高效能地生活。

最后的忠告——竹子的奇迹

不论现在你要开始为家庭做什么,都要记住竹子的奇迹。在播下种子的头4年里,什么都不会发生,你只能看见小小的嫩芽。在这4年中,所有的成长都在地底下蓬勃开展,竹子的根系在土壤深处大面积地扩张。但是,到了第五年,竹子会一下子长到24米!

家庭在很多方面和竹子一样。你努力投入时间和精力,可是经年累月好像也看不到成效。但是,如果你耐心地继续努力和培养,“第五年”就会到来。那时你会惊喜地看到成长和变化的出现。

专家介绍

史蒂芬·柯维,国际著名领导学权威,家庭问题专家、教授。在领导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曾被《时代》杂志誉为“人类潜能的导师”,并入选为全美25位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同时,柯维教授也是9个孩子的父亲,工作繁忙的同时从未错过哪个孩子的篮球比赛或者高中舞会。他的《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一书,为创立和维护强有力的家庭文化,提供了宝贵而实用的经验。

作者:本刊编辑部

孩子养育标准管理论文 篇2:

亲子旅行:带娃游天涯

孩子的养育从来就不是流水作业。医生、心理学家、儿童绘本作家、玩具设计师、保姆、游乐场管理者、儿童营养师、婴儿服装设计师……都在为我们的小宝贝付出着、思考着、创造着。听一听达人ask达人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亲子旅行是时下热点话题:什么时候适合带孩子出行?第一次带孩子旅行去哪里合适?在近地儿旅行不新鲜不刺激,去远了舟车劳顿孩子会不会太辛苦?年龄小出去玩了大概也记不住,钱却一分没少花,值得吗?众说纷纭。

今天我们就邀请两位旅行达人妈妈现身说法。她们,一位致力于正面管教父母沙龙的组织与学习,将旅行作为家庭生活的重点内容;另一位则将旅行爱好转变为独立事业,现从事新西兰旅行私家订制服务。他们的孩子分别为4岁半的年年和9岁的小铁,都已有游历国内外的丰富经验。关于亲子旅行,她们如何看?

年妈“年妈沙龙”建立和组织者及正面管教父母学习讲师

70后,白羊座,行动力十足,喜欢新鲜和不同。从2005年尝试东南亚自助旅行至2006年尝试欧洲自助行,与旅行结缘。2007~2008年辞职,尝试包括学习法语、西班牙语,徒步登山,瑜伽教练培训等非上班状态的学习。2009年成为妈妈,却并未停止旅行的脚步,带着儿子年年继续行进在旅行的路上,而在个人事业上也找到新的兴趣点,现做父母沙龙,组织“正面管教”父母学习活动。

说到亲子旅行对家庭的意义,除了一同经历、互为陪伴之外,我觉得旅途中的大人可能比琐碎的生活中更为真实,因为对大人也是新的东西,孩子能看到更真实的示范。

小铁妈新西兰旅行订制机构创办人

铁妈、铁爸和儿子王小跃组成了一个无坚不摧的“铁三角”,热爱生活,积极阳光,欢喜地享受着人在旅途的点点时光。9岁的王小铁和爸爸爸妈妈的旅行足迹已经踏遍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有丰富的旅游经验和全面、深厚的旅游知识。2011年底全家定居新西兰,开始从事纯美新西兰旅游的私家订制工作。

原来孩子能那么自得其乐,原来他们能以自己最丰富和本真的视角带给大人崭新的启迪。一路同行,很多大人会发现,本来是抱着开拓孩子眼界的大人常常被孩子开拓了眼界。

PART1

孩子是旅行的开心果,还是麻烦蛋?

年妈:从不得不带到非常美好

从我的角度看,亲子旅行其实就是一种家庭活动,它不是专为孩子也不是专为自己,而是一种比平时的家庭活动更凝聚的活动,需要大人孩子一起参与,一起体验,一起交流,一起回忆,一起感受。

从我们来讲,刚开始带孩子旅行是为了大人自己要继续走出去而不得不带上孩子,等真正带孩子上路了,才发觉因为孩子,我们的视角不同了,感受也更丰富了。这非常美好。当然,带孩子旅行必然有一个大人兴趣与孩子兴趣、作息以及体能等方面平衡的问题,必然会有一些牺牲和放弃,但是与获得的美好相比,真是微不足道了。

小铁妈:本想开拓孩子眼界却常常被孩子开拓了眼界

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如果只是将孩子视为旅行的主体,一味担心孩子会不会太累、会不会生病、有没有危险、不爱玩怎么办……常会使父母因为顾虑重重,要么彻底放弃旅行,要么放弃自己。

但是,孩子的表现常常和父母想的不一样。很多旅行归来的父母都会对孩子超于往日的表现惊讶不已。连大人都觉得辛苦的行程,孩子不但没添乱,还成了大人的开心果和兴奋剂。原来他们能那么自得其乐,原来他们能以自己最丰富和本真的视角带给大人崭新的启迪。

一路同行,很多大人会发现,本来是抱着开拓孩子眼界的大人常常被孩子开拓了眼界。

PART2

带娃出行,有多麻烦?年妈:粗线条养育,就是为旅行做准备

只要大人和孩子的身体状况良好,旅行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因为旅行是生活的一部分,有孩子了生活一样继续,所以旅行一样可以继续。

孩子小的时候,去相对安全、干净,服务配套比较发达的国家旅行更省心一些,比如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欧美等。

关于生病的顾虑,其实如果在日常养育中粗线条一点,对于天气冷热的感知、饮食选择的范围等等都宽泛一些,也就为出行创造出良好的条件了。

小铁妈:假期+季节+宝宝状态+资金预算=一次完美出行

只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准备,随时都可以出行。毋庸置疑,亲子旅行比普通的成人旅行需要做更多的前期计划和准备。父母要考虑假期、季节、宝宝的状态、资金预算,一般将这四方面协调好,就可以完成一次相对完美的亲子旅行了。

至于旅行目的地的选择,小孩子首选阳光沙滩,大童最爱户外探险。其实我们普通家庭不会设计很冒险的亲子旅游行程,旅途中是相对安全的。遇到不可抗力,考验的也是平时的旅游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所以,旅游经验相对少的时候可以做一些轻松短暂的旅程,慢慢再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经验,设计更符合自己小家庭的行程。当中,大人、孩子如果发生不舒服,马上根据现状及时调整,相信都会顺利度过旅途小波折的。

PART3

旅行中,意外降临怎么办?

年妈:有意外,未必是坏事

旅行是把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世界带到孩子的面前,除了各种可预期的愉悦之外,必然也会经历一些意料之外的状况。

举个例子说,我们在塔斯马尼亚开房车进超市,因为没意识到车顶超高,在停车场就被卡住了。因为车顶上面是各种管道,我们也不敢贸然用蛮力。正为难中,停车场管理员,路过的老夫妇、年轻人一起出主意,给轮胎撒气、推,然后再原路倒出,再帮我们找地方给轮胎打气。那对老夫妇还幽默地说,他们也刚刚遇到这种情况,太常见了,不用着急。当时下着雨,车顶上的遮风盖被风刮走了,停车管理员就帮忙找来塑料布,在雨中爬到车上帮我们处理,让车不会漏雨。然后又指点我们打了电话,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这就是旅途中的意外,然而整个意外的处理过程不仅让我们看到,也让孩子看到,遇到问题时帮忙的人总比想象的还多。所以,出现问题面对就好,人总能往前走。

小铁妈:意外,更能让亲子间发现与了解彼此的珍贵

我来分享一个我和小铁在郭亮村碰到的险情。郭亮是个建在陡峭悬崖上的村庄,通往这个村庄的路被称为绝壁长廊,它的危险系数可想而知了。下山的时候我忽然发现脚刹失灵了,当时就吓出一身冷汗,赶紧拉上手刹,默念各种主和菩萨。小铁在旁边却非常镇静,轻声说:老妈,没事。那时候,我的心真的很暖和。镇静下来熄火,滞留了一刻钟后重新打火,竟然真没事了,有惊无险。

还有一次,因为车的状况不好,使劲儿给油也不提速,影响了后面的车流,警察都过来了。小铁就非常大声地和警察说:我们的车坏了,请帮忙。警察就很热情地把我们带到警局休息。

这些危险或者说尴尬的经验非但不会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反而让他更加深入地体察处事规则,变得更加认真、细致,富有责任感。而孩子在危机中所呈现的镇定与安慰,更成为家长的一颗定心丸。所以,亲子旅行更能让家长与孩子发现和了解彼此的珍贵。

PART4

为什么坚持在路上?

年妈:旅行中的大人更真实

对我和年年来说,仅仅是走得远和看得多还不够,我是希望自己和孩子的旅途更多的是了解不同,与当地人深入交流,尽可能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比如,我们非常喜欢选择B&B住宿(Bed&Breakfast,借宿家庭),往往旅途后被我们津津乐道的不是沿途美景,不是饕餮大餐,而是途中的人以及相关的事,这是每次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和美好记忆的部分。

说到亲子旅行对家庭的意义,除了一同经历、互为陪伴之外,我觉得旅途中的大人可能比琐碎的生活中更为真实,因为对大人也是新的东西,孩子能看到更真实的示范。

小铁妈:在旅途,他长大了,我们成熟了

亲子旅行不是走了多少地方,而是每一次出发我们与孩子感受到的那种共鸣,每一次旅途让我们更加相互理解。

就目前来看,亲子旅行对大多数家庭而言还是初级层面的走出去,我建议走出去之前,多看看当地的文化风俗介绍,这样才能带回来,让自己更丰富。

至于亲子旅行对于家庭生活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幼儿会在清爽的户外和父母尽享天伦,大童会在神秘的自然中找到更多灵感;父母陪伴孩子度过休闲时光,安排活动中的协作,面对突发事件的灵活应对,随遇而安的享受生活,身体力行的正面引导,都会令家庭成员更加充满激情。

默契一刻

问:孩子年纪小记不住旅行过程,钱却一分没少花,值得吗?

年妈:“我觉得无所谓。记住并不是我们旅行的目的,亲身体验才是。体验后孩子也许记不住具体的画面或事件,但是经历的感受是融入到他心里的,同时也融入到孩子对其他事情的理解中。”

小铁妈:“我觉得那不重要,过程重于结果,我们一起经历了就够了。若一定要以记不记得住为参考标准的话,我觉得换个角度,父母记住了旅途中的点滴幸福,那也不虚此行了。”

作者:达西

孩子养育标准管理论文 篇3:

对话:早教的核心价值

孩子的养育从来就不是流水作业。医生、心理学家、儿童绘本作家、玩具设计师、保姆、游乐场管理者、儿童营养师、婴儿服装设计师……都在为我们的小宝贝付出着、思考着、创造着。听一听达人ask达人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最好的早期教育应该是什么?

从最初的课程式的早教,到风行多年的闪卡式早教,甚至在孕期就开始的小莫扎特培养计划……这些都是早期教育所必需的吗?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什么是真正需要的早教?

今天的两位嘉宾,一位来自中国最早期的早教机构,另一位来自新媒体育儿领域。作为从业者与见证者,同时也作为两位母亲,她们对于早期教育是如何看待与理解的呢?

PART 1

早期教育的发展与趋势

“早教要把家庭拉进来,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态圈。”

东方爱婴早教机构创始人贾军

我从事早期教育已有15年的历程,经历了“早教”从很少人知晓,到现在很多人知道、一部分家庭接受的整个过程。直到15年后的今天,真正理解“早教”的价值与意义和真正接受早教的人群事实上还是少数,这是整体的特点。回顾这些年的发展,我认为“早教”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越来越“早”:最初的早教基本是从孩子1岁多开始,现在早至孕期就开始。

·明显的多元化发展:音乐、美术、运动、阅读……课程领域大大增加。

·早教中心规模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豪华,但是水准参差不齐。

·大亲子的概念形成:在早期教育中,父亲的参与度开始有所增加,而祖辈的养育态度正在早教中呈现良性转变。

就我个人而言,最早我认为早教的主体就是孩子,早教就是对孩子的教育。而现在我认为,早教其实更像一个生态圈,教育的主体应该包括孩子和他的主要养育人(父母、祖父母、保姆)。

这是因为,育儿本来就是一门系统科学,早教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生活生态圈,就需要把整个家庭拉进来。在早教中心上课听讲互动还不够,还应该在家庭内将早教系统再继续,为孩子与家庭创造更多的互动体验机会。

“早教的未来将是多元组合的服务网络。”

宝宝树网站产品总监姜巍

一开始我也认为“早教”就是面向孩子的。我也带孩子上过早教中心的课程,在陪伴孩子上课的过程中,始料未及的是我自己获益良多,收获了很多和孩子玩的好点子。在自身经历和研究早教行业的发展中,我才慢慢坚定了早期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教育孩子的前提是教育家长。

而作为早教新媒体从业者,我们最初是想搭建一个记录与分享的平台,妈妈们在网络上记录孩子的成长,需求问题可以得到解答。慢慢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圈子的概念开始在网络中盛行,家庭与家庭的分享开始成为育儿网站极具价值与活跃性的内容。

至于早教的未来,我相信早教机构、互联网与新媒体,在未来将多元组合,形成一张触及面更广更深的网,惠及更多愿意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父母。

PART 2

早期教育的本质

“早期教育是做减法的教育。”

东方爱婴早教机构创始人贾军

我不喜欢“大脑开发、潜能开发”这样的说法。我认为早期教育是一个做减法的教育。“减法”的核心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只要是符合孩子的需求就“刚刚好”,不必随波逐流,流行什么就学什么。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具有天赋,这个天赋表现的形态在各个年龄段是不一样的,需要通过早期教育的引领,帮助父母去激发,最终成就属于孩子自己的能力。

“只有父母才知道什么是适合孩子的早期教育。”

宝宝树网站产品总监姜巍

教育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面对同一问题也经常会有不同的反应与结果。所以,什么样的早期教育能够为自己孩子的发展带来助益?只有父母能够掌握。

这就需要父母不断地去了解和学习。对于孩子,尤其是0~3岁的孩子而言,父母对早期教育的理解,对亲子教育的投入,是影响孩子早期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而父母提升自己在早期教育方面的认知,能够给孩子更多的帮助。

PART 3

早期教育的误区

“对早教的误解多年来一直存在。”

东方爱婴早教机构创始人贾军

虽然早期教育在发展认知与接受度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于“早教”的很多核心误区依然存在。最突出的是如下几点:

·早教中心就找个地方给孩子玩。所以环境好就行,对于早教内容的关注反而居于次席。

·早教是孩子的事儿。把孩子往早教中心一放就万事大吉了。

·希望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事实上,教育本身是慢活,人生是长跑,应该充分尊重教育的后显性。

“早教机构夸大化营销加重了人们对早教的误解。”

宝宝树网站产品总监姜巍 刚刚贾老师所说的“早教就是让孩子玩”是一种普遍的心态。还有一种父母心态是,一旦把孩子送到早教中心,那就得什么都比别人学得快、学得多、什么都应该会一点。而真正的早期教育不是单纯的认知与才艺的培养,而是应该落实在孩子智商、情商、生活能力与经验的方方面面。

另外,从我自己以及与妈妈网友的接触中,对于早教中心有这样两种认知:一是早教中心对于自身课程的夸大化推销,比如早期智能开发、儿童敏感期的捕捉、大运动能力锻炼等,妖魔化了早教中心自身的价值与意义;二是将孩子交给早教中心就万事大吉,事不关己。

PART 4

早教的选择与信息辨别

“从孩子的需求出发。”

东方爱婴早教机构创始人贾军

现在国内外早教机构集聚一堂,特色、水平、资质也是良莠不齐。如何选择早教机构?我建议:

·看品牌。在商业竞争与经济社会的大浪淘沙下,能够生存并不断焕发出生机的品牌一定有它生存的独特价值与文化积淀。

·亲身体会。不只听取销售人员对于早教机构理念的介绍,更要去了解理念的落实。比如,你可以请老师通过几个简单的实例来阐述,她们所宣扬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运用。同时,多留心观察孩子在早教机构是否有良好的行为与心理状态。

·听取周边已经就学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当然,最后选择的决定权一定要回归自身,切忌从众心理。因为早教的基础是尊重孩子,要从自己孩子的需求与特点出发进行选择与比较。

“父母们的互相帮助是信息净化的有效方式。”

宝宝树网站产品总监姜巍

想要拥有甄别早教信息的能力,除了自身需要学习、了解基本的育儿常识以外,父母之间的互相帮助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我们在置身信息的浩海而不被淹没。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社区或者手机的移动终端软件这些便捷的方式找到和别的父母的沟通平台。在这些平等、友好的交流中,父母也是“专家”,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一个信息可以多方面比证,人人皆可用最有效的方式寻找到对自己最有益的早教信息。

作者:达西

上一篇:新课教学复习管理论文下一篇:实证派犯罪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