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2022-12-17

第一篇: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关爱孩子的身心健康心理沙盘游戏给孩子一个健康美好的心灵世界

关爱孩子的身心健康心理沙盘游戏给孩子一个

健康美好的心灵世界

在一个自由、受保护的空间,通过在沙盘内用各种模型、玩具摆弄心灵故事,使儿童与无意识接触并表达超语言的经历和被阻碍的能量。这种接触与表达,可促进激活、恢复、转化、治愈、新生的力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的维护、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人格发展和心性成长都有促进作用。儿童在参与京师博仁团队沙盘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和训练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宣泄消极情绪,释放压力,减少情绪不稳定,任性、逃避

与外界的束缚不同,在沙盘的世界中孩子们可以没有约束的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一些被压抑或者不允许的想法能够得到体现,更好的释放负面的能量,整合自己的内心世界。

2、帮助家长和老师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通过沙盘中的意象表达技术,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心声,让家长更了解孩子的深层次需要和思维风格,从而调整自己的家庭教养模式,促进孩子健康的成长。

3、促进言语表达能力

面对游戏般的情景,极大的鼓励了胆小不敢发言的孩子,通过对沙盘内容的描述促进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帮助家长和老师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的帮助家长和老师做出相应的教育计划。

4、加强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团队沙盘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和表达,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完善自我性格、增进人际交往技巧,改变孩子不敢说话、不会和别人沟通、不会处理人际冲突、无主见、无法听取他人意见、无法与他人合作、缺乏领袖精神等的情况;孩子在团队沙盘中通过观察和倾听能改变孩子强势霸道、抗挫折能力差、不会处理人际冲突、情绪不稳定、无法与他人合作等的情绪问题。

5、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沙盘游戏能更好的进入孩子的世界,促进孩子发挥想象力,一个放松自由的世界能更好的发挥和促进孩子的创造能力。

6、帮助孩子形成敏锐的观察能力、训练视觉理解能力

7、心理问题的治疗

沙盘游戏能对自闭症、恐怖症、社交困惑等心理障碍的儿童提供心理辅导,促进孩子的社会性、情感和学业能力的发展;对有辍学倾向、学校恐怖症、同伴关系困惑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针对性辅导。

京师博仁团体心理辅导形式的出现立刻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它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团体组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得以实现。

个体沙盘游戏可以深入展示个人的内心世界,让自己与潜意识对话,了解自己的深层次需要;

儿童团队心理沙盘游戏,是心理沙盘治疗(SandplayTherapy)中的一种,是一种结合心理沙盘治疗、团队合作任务、学习能力训练、创造力培养、团队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心理课程。

第二篇: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案例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促进孩子快乐成长

------小学生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中心小学 韩秀芳

教育是丰富,丰富对世界的认识;教育是培养,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对人对事正确的看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教育也是分享,分享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成败得失。今天我们聚在这里围绕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交流就是一种分享。

说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个话题其实很沉重,我们几位在和学生、家长交流的过程发现,很多人对健康的认识是片面的,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不生病就是健康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和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概括起来就是“身心”健康才算真正的健康。

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九个方面,包括入学适应问题、学习方面问题、厌学逃学问题、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意志障碍、问题行为、人格障碍、依赖心理、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今天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主要目的是一起来认识问题,面对问题,主要有段文艳老师和我讲述两个孩子的故事,希望所有的人都投入进来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进而积极寻找对策,完成答卷,促进我们身边的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首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 1995 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 60% ,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 9 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 5% ―― 10% 。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五)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六)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七)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八)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二、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

(一)家庭原因。

1、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从一些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资料来看,父母的失职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或双双外出而未能尽到管理教育孩子之职责,或虽在家但疏于管理教育孩子。有的父母干脆寄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孩子的生活缺乏严格的管理,使他们养成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有的孩子父母离异或者自己身体有残疾,给他们的心理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形成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

2、家长的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父母对自己的言行不检点,造成负面影响,带坏了孩子。不少家庭不懂得小学生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实践证明,父母完善的性格、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的生活阅历是指导、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孩子没有耐心;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或者见识面狭窄,教育方法难于奏效,且使学校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

3、家长对孩子严没“度”,爱没“方”。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限制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自由,扼杀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在学习中的失败,不注意方式地指责、羞辱孩子,给孩子加大了心理压力。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大多数独生子女在家里被视为“掌上明珠”,一家人围着“宝贝疙瘩”转,事事顺从孩子,养成了孩子自私、任性、专横等毛病。

4、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思想难以沟通。现在许多家长给孩子吃这吃那,光在物质上尊重孩子,而在精神上不尊重孩子,不能平等对待孩子。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动物,就因为需要精神生活,现在不少家长把自己的孩子当“动物”养。同时,由于成年人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接受较慢、较少,而儿童正处于学习阶段,接受新事物快。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思想沟通存在许多困难。

(二)学校原因。

1、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太大。有的学校“应试教育”主宰、统揽一切,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频繁的考核、竞赛,以及同学间的“不健康竞争”等势必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网”。

2、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有的教师一味抓所谓“教育质量”,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不能张扬,能力、特长无“用武之地”,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少数教师歧视、羞辱差生,对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常常为学生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大动肝火,甚至去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使学生神情恍惚、精神紧张,给学生心灵造成严重伤害,久而久之会产生胆小、恐惧等心理障碍。

(三)社会原因。主要是不良社会风气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风气不尽人意,歪风邪气尚有一定市场。影视、网络的普及,给部分儿童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文艺出版界鱼龙混杂,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拳头+枕头”,学生接触多了会起负面作用,实际上起了教唆作用,玷污了孩子纯洁的心灵。另一方面,不良的社会环境,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庸俗的思想,贪污腐败、不公平竞争等丑恶现象,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形成。这一切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不健康心理。相比之下,面对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的教育显得有点苍白无力。

三、个案追踪

1、没有妈妈的鹏鹏

他从没见过他妈妈,爸爸经常在外地,基本不管他,跟着姑姑生活。但不知道感恩,没有责任心。脑子很从聪明的,但是真的是没有责任感,所以成绩很一般。这次爸爸过了一年多回来,带他买了好几件衣服,一直在班级炫耀。

2、多次旷课的小辉

说到小辉,眼前就会闪现他瘦瘦的身影,似乎长年营养不良,低垂的脑袋,躲闪的眼神,木讷的表情,紧闭的双唇,飘忽的字迹……这一切都汇聚到这个孩子身上,怎不让人心疼?!一定要帮帮这个孩子,救救这个孩子。

他生活在出租房里,房屋低矮,阴暗潮湿,相依相伴的是父亲。父母在他幼时就不和,母亲是带着女儿和他爸结婚的,由于生活的艰辛,导致父母常为琐事争吵,母亲在他四年级的时候出走了,这对他父亲的打击非常大,他父亲开始变得烦躁、唠叨,一度把孩子丢在家里自己独自去寻妻。孩子本来就自卑的内心变得更严重了,心门上了锁,成绩开始一蹶不振。

经过和他父亲多次反复的沟通,他父亲意识到了养育孩子的责任不容懈怠,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开始转变。改变了原来打骂的方式,每天都接送孩子,风雨无阻。却不知什么原因,孩子的心却怎么也暖不过来,脾气反倒随着年纪的增长而越变越坏。开口就问老爸要钱,因为早饭时常来不及吃,他父亲常常给孩子三元五元零钱让孩子买了吃,可哪知道孩子经常是饿着肚子上课,省下钱来打游戏。说到打游戏,这恐怕是很多孩子都喜欢的,很多外来工子女都是独处在家的时间很多,一有诱惑就控制不住脚步,结交了不良的“朋友”,陷入游戏的深渊。

为此,我有建议他父亲每天保证他吃好早饭再来学校,不要给孩子钱,于是就有了前面的一幕,孩子开始每天管父亲要钱,不给钱就闹,甚至埋怨和责怪父亲没有用,不会挣钱,再后来就不肯来读书了。

逃学的日子终于因为有了第一次而一发不可收拾,每到星期一,我们总会先看看陈浩辉的位置,他也似乎总是星期一不来。原因很多,发烧、拉肚子等。除了身体的疾病,他的内心也开始出了毛病。 我们曾多次劝孩子要善待父亲,体谅大人,珍惜现有的一切,不要觉得不幸。心理健康咨询专家王燕老师也被我们请来倾听他们的故事,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牢笼。无奈,效果很不好。

孩子继续变本加厉的往坏的方向发展,揪心、揪心啊。住网吧,逃学,生病,争吵几乎成了孩子生活的全部。我和赵老师上门请过三回,班里的孩子也都很关心他,给他送水果,教他做功课,陪他上下学,甚至愿意把陈浩辉接到自己家去住。

这样的日子反反复复了不知道多少回,最近,他提出来要买一台电脑,否则就不上学。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要扎扎实实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增强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以个体成长为出发点,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班内情况,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指点迷津,让学生的烦恼得到解脱,帮助他们解决儿童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这种自我教育活动应注意以下三个特征:

(1)把小学生的发展摆在第一位。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富有理性的,是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实现。小学生正处于生长阶段,通过自我教育、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实践,可使学生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达到自我完善与发展。

(2)以小学生的成长为中心。心理健康教育课要以个体为中心,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一系列问题。教会他们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社会,以及解决与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促使学生更快的成长起来。

(3)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小学生之间如果有共同的爱好,彼此更容易理解、沟通。他们可以不加掩饰,坦诚直言,以心对心地进行交流。通过他助、互助、自助,创设良好的集体舆论、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自由的气氛,来充分开发集体的教育资源,确保这种良性机制的形成。

2、加强教师心理学知识培养,使之成为高水准的心理辅导员。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自身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使知识传授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品质的形成和学习潜能的发展。

(1)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教师要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不能单纯以分数成绩来衡量学生,要使每一个学生在班级中找到准确的位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从而树立自信心,增加内动力。这对学生消除厌学、自卑心理障碍颇有功效。

(2)针对部分学生的逆反心理,可采取“角色易位法”。即让其站到对方角度想问题,与对方互换角色,体会别人的心理与思想,将心比心,从而化解矛盾,消除逆反心理。要求教师以诚相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春风化雨般的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此法对有攻击性 行为、与教师搞对立及经常破坏纪律的学生效果颇佳。

(3)用良好的班风去影响学生。良好的班风对学生有极大的影响,在班里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使每个学生感到愉快、温暖。这对消除厌学、忧郁、自卑、紧张等心理问题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4)开展丰富多彩、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如开班会、队会、心理讲座、公益劳动等,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中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消除已有的心理疾病,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3、建立小学生的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所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尤为重要。

(1)有利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都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特点,以便取长补短,并根据这些心理特点予以启发、化解或引导训练,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效率。

(2)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心理档案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自觉地协调自己的学习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塑造一个被社会欢迎又适合自我需要的人,并及时化解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3)有利于形成学校、家庭教育合力。通过学生的心理档案,让家长更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特点,改善家庭气氛,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取得共识,是家庭、学校教育力量一致的前提,使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4)有利于防治心理疾患,服务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早期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及时转介到各级心理保健医疗机构,有利于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填蚁穴于堤溃前。

4、各任课教师相互配合,适时适地因材施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更需要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二)合理引导,综合治理,形成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依托影视、报刊等媒体,面向儿童开展寓教于乐、通俗易懂的系列教育活动。设立文化娱乐基地,使青少年有健康的活动场所。

(三)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合作,共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议,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要求家长对孩子尊重而不迁就,理解而不溺爱,严有“度”,爱有“方”,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家庭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管力度,教育学生读书、看电视节目、上网要有选择,远离“精神垃圾”。除此以外,学校应经常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关心社会,不断增强是非辨别能力,提高学生抵御不良风气的“免疫力”。

总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多种多样,各种方法各有利弊,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克服不健康心理并非一日之功,不应单靠一种方法,而需要各种方法的结合。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发挥学校教育特有的优势,及时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解决小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同时,家庭、学校、社会应该密切配合,进行“联合行动”,才能共同当好小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第三篇: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杨凤池讲座讲稿

各位朋友大家好,很高兴也很荣幸今天到廊坊来和各位见面。昨天晚上我到这里以后和我的学生在市里遛了遛,发现廊坊是一个建设得相当好的充满欢乐、详和的城市,我看见好几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在很高兴的休闲、娱乐,我在金光道的公园看了一会儿,看见有人在独唱还有拉琴的有伴奏的,有很多群众在旁边祝兴,我和我的学生也随着音乐唱了一段,我们是在黑影里没走光,我发现我往外一走很多人看我,我赶紧就缩回来了。

今天想和大家一起谈谈各位都很感兴趣的话题《如何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这是清华大学电教中心给我出的题目。在《心理访谈》我们做了很多个案做了很多个别访谈,有孩子也有成人,这些人的问题都从侧面折射出来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在《心理访谈》中我做个一个案子,一个先生已经三十五岁了,没有正当职业,每天就是上网、打麻将、去茶馆,他已经结婚了,我问他“你太太肯嫁给你吗?”他说是他妈给找的对象,他有一个已经六岁的小孩,我问他如何生活,他说他妈妈给他生活费。家长把一个几斤重的孩子养成一个一米七几的壮汉,还需要给他娶媳妇给他看孩子给他的家庭发工资,这个妈妈当得太冤了,但这个孩子觉得挺对的。后来他妈觉得不对,说“你这个儿子是不是有问题呀?”打电话找心理访谈专家,说她儿子赌博欠人十万元钱赌债被人绑架了,绑架他儿子的人打电话让她还钱,如果不还钱就跺掉她儿子一条胳膊或一条腿,她一害怕就把钱还上了。可还完钱之后觉得挺冤的,这个孩子以后怎么办呀?她把这个问题扔给我了,这个难题是什么性质的?是孩子还是大人的问题?凭什么孩子不工作照样能有钱上网、打麻将?为什么他没有资格做父亲却生儿子?要是没有别人帮忙,这一切他都做不到,帮他忙的是他的妈妈,他妈妈是在帮儿子还是在害儿子呀?

俗话说“三十而立”,他已经三十五岁了,还不能立起来!立起来和谁扶着他有关系,你早一点松手,小孩摔了跟头,小孩摔跟头没关系,摔了跟头爬起来就行了。但家长一直扶着他,那么就要扶到底。小孩子有一个特点,不会走路的时候不让抱,哭着喊着要自己走,等到他会走的时候就让你抱着。小孩一步一个踉跄一步一个跟头却不让你抱,坚持让自己走,但等走得平稳以后却一出门就张手让你抱。抱着孩子出门就是让孩子不能走路让他的两条腿废了,我们要做的事是让他自己走,他自己会走路就让他自己走,不要再抱着他。

今天我们就从孩子出生到成长的不同年龄阶段,来看一看怎么样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好处。我们想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要知道心理健康是怎么实现的,这里面就有心理卫生的概念,所谓心理卫生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和具体措施,维护和改进健康的心理,以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使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都保持良好或完满的状态。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就是心理卫生的任务,今天团市委请我到这里做这个讲座就是心理卫生的干预措施,在这个讲座里面我可以通过讲一些教育的原理和具体措施,能够让各位天教育自己的孩子当中,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什么样是健康的心理?就是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不是让孩子能办好眼前的事就行了,还要适应发展和变化的社会。孩子小时候上幼儿园,大了上学校,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恋爱结婚生育子女,这一生都在发展变化,要看我们培养的孩子有没有能力适应当前的环境和发展变化适应未来。

刚才我说的那个三十五岁的孩子,叫他孩子都很牵强,他已经是成人了,但他生理学的年龄是三十五岁,心理的年龄只是学龄前儿童。上学的孩子都可以自己做作业,这个小伙子每天上网、打麻将、泡茶馆,这是成年人的行为吗?他如何做丈夫和父亲?这个人被家长培养出来只能适应学龄前儿童的生活环境,不能适应现实的生活环境,他的心理一直停置在儿童状态。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一个三十五岁的人不能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肯定是心理不健康的。

我们把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做一些阶段性的区分,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婴儿期;

2、幼儿期;

3、学龄前期;

4、少年期;少年期的孩子已经可以承担很多责任,我姐姐七岁上小学一年级时,我四岁我弟弟一岁多,那时我姐姐就已经给我和弟弟做饭了,现在十七岁的孩子有多少在家里能做饭?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很大的问题把孩子控制在孩子不能承担责任的状态,我们要考虑在孩子不同年龄阶段,我们如何教育、培养他们如何和他们互动如何和他们沟通,真正把我们的想法贯彻在他们身上,尤其是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好处的。

关于如何沟通的问题,有很多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说的是我要和孩子交流,不太注意孩子是否想和家长交流。很多孩子的问题是家长教育的时候特别急切,恨不得孩子一天之内成长为一个人才,对孩子要求过高过急,要求的方法过于简单,孩子不能接受。很多厌学的孩子,是到了青少年时期和家长激烈对抗,其中家长要负主要责任。

现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有两大误区值得重视,第一大误区是很多家长特别重视孩子青年和青少年时期,忽略了学龄前时期,其实上学之前特别重要。第二个误区是很多家长觉得对孩子好就是帮孩子做事。我的建议是第一要特别注意孩子学龄前时期心理、体质的培养,第二是要把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让孩子爱学习,首先让孩子能够有责任心能够独立承担生活的负担,这样的孩子才有可能好好学习。有很多家长经常和孩子说“你只要好好学习,你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不用干,你要什么爸爸妈妈给你什么”,一般这样的孩子学习都挺有问题,如果这样说法的孩子学习没有问题,那么心理健康就会有大问题。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只好好学习别的什么都不干,人的一生没有一个阶段只把一件事做好别的什么都不用做。只有短促突击的情况下,可以一些天专干一件事,其他情况不可能相当长时间什么都不干只做一件事。一个孩子如果只注重学习,不干家务不替父母着想和别人交往的能力也差。一个孩子爱学习心理比较健康的学习像回事干家务也自觉交往方式也冷静,这种孩子才真正要培养。

幼儿期

幼儿期的心理卫生。幼儿期的孩子最强烈的愿望是多做游戏,这个时期的孩子就是喜欢玩,让他吃喝睡他都兴趣不大,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这个阶段要注意几个问题,要让孩子摆正在家庭中的地位。我们小时候在幼儿期没有这个问题,想当家庭的重心想当小皇帝,还有哥哥姐姐弟弟**,自然就会摆正合适的位置,你是这家的孩子,而且不止你一个。现在的小孩发现家里所有的大人都围着他团团转,孩子不自觉的觉得自己是家庭里的最高领导人。有一次到《心理访谈》的一个孩子特别淘气,主持人问他家里谁最厉害,他说他最厉害,妈妈是老二爸爸是老三。有个孩子十

七、八岁一米八多和他妈妈在一个床上睡,他们家给他预备的小床给他爸爸睡,他和妈妈睡大床,这个孩子的位置摆得如何?我说他睡在他爸爸的位置上呢,他说“他算什么呀?”他把爸爸摆在孩子的位置上,这样的孩子心理就偏激了,他觉得他是家庭的中心,他的利益、愿望高于一切,在家里是这样,真要到了学校、单位,他也会这么想,有些年轻同志工作后时间不长就调动甚至辞职,现在孩子受不了批评,很显然这些孩子在家里说的话就是最高指示。要孩子摆正位置,要告诉孩子家庭里有家长,家长很重要没有家长他就没法生活,要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不是讲道理。

正确处理幼儿口吃和遗尿的问题。幼儿在三岁前后,小孩在有一个阶段觉得说话口吃特别好玩。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一个同学说话口吃,小孩特别希望大家注意自己,这个同学一说话,全班同学都看他,后来全班的同学都和这个小男孩学,全班的男生都口吃。但长大以后大部分人没口吃,只有两个同学口吃了。他们说话口吃,父母特别紧张,这两个同学刚要说话,家长就会控制说“你先别说,想好了再说。”他会想我千万不能口吃,一分散注意力说话就更口吃。小孩表达本身就有些问题,他正在学习实验语言。2001年时有个《心理时间》的栏目有一集叫《出口成章说话难》,就是说口吃的问题,编导废尽心思设计如何表现口吃,要拍一些口吃的人,再找一些说话利索的人,告诉人们千万别口吃。但出去拍口吃的人找不到,很多口吃的人声称自己是口吃,但去拍的时候这些人都不口吃了,编导和我说拍不到口吃的人,我说这些人口吃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你拿摄像机拍口吃,他们放松觉得没事就不口吃了。编导找了两个说话伶俐的人刘全和、刘全利当嘉宾,我当专家,主持人拿着念题目时是“出、出、出口成章„„”,越让他别紧张,他越口吃。我提个建议说直接开始吧,编导让我说话,结果我也口吃了,结果刘全和、刘全利也说不出来。各位看见了吗,人人都有可能是口吃患者,我们四个人有哪个人是舌头不利落的?但当编导说别紧张的时候我们都口吃了。这是口吃的发展趋势,家长非要求他说得清清楚楚字正腔圆一句话都不许口吃,这个孩子必然口吃。曾经有一个研究生敲我的门咨询,我说“进来吧”,他不进来仍是敲门,我打开门说“请进”,他的脸通红,叫了二十多个“杨”才叫出“教授”,我说“今天天气不错”,他说“是不错”,我不说口吃的问题,和他谈国际国内新闻,后来我问他来做什么,他说治口吃,我说“你不口吃呀,从你进门以后我没听见你口吃,你回忆一下你刚才口吃了吗”,他说确实没有,我让他口吃,他却怎么也不口吃了,我们谈了四十多分钟他都没有口吃。他爸爸是一个播音员,从小要求他必须吐字清晰字正腔圆,一个音发错了就给予严厉的批评,会说他“下次想好了再说”,每次说话他都要想半天,所以进门前就想进门后要说什么,越想越紧张。很多口吃都忽略了一个特点,就是紧张得太厉害了,忘了呼吸了。现场的朋友可以拿表看一下,憋一两分钟不呼吸都受不了。我不喘气和大家说话,呼吸不顺畅,说话必然结结巴巴的。昨天我来的时候,一个家长问我孩子说话口吃怎么办,我问孩子多大她说三岁,我说装听不见不予理睬,她说长大变成口吃怎么办呀,我说要是理他他就会口吃,告诉孩子谁说话都有点口吃说多了就好了,口吃的人和不口吃的人有什么区别?不口吃的人特别不在乎自己有口吃。幼儿期的心理卫生是多做游戏,口吃的人开始受到家长的责骂,总是想下句话再也不能口吃,早期口吃的紧张是家长的责骂造成的,晚期口吃的紧张是自己造成的。

孩子尿床的问题如何解决?孩子三岁尿床不是问题,三十岁尿床是很大的问题。我下乡劳动时我们班有个同学尿床,晾被时应该是哪尿湿了哪冲着太阳,但他不好意思,每天晾被时把湿的地方冲里,天黑还不干,将来结婚会造成问题。家长对幼儿要求特别高,看到两三岁的小孩尿床啪的一巴掌,小孩他是控制不住。如何训练孩子控制大小便?有很多家长看到这个情况特别生气,要吃饭时孩子拿着便盆到饭桌前面或尿或拉,两三岁孩子最大的快乐来自于排便排尿。我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特别高兴的告诉妈妈说班里谁尿裤子了,家里来客人了孩子往往拿着尿盆不是尿尿就是拉屎,我的孩子也是,非不去卫生间,非要拿到饭桌旁边,这是幼儿一个快乐的感觉。家长看到孩子尿床特别焦虑特别急躁,孩子端着便盆到饭桌旁边不用管他,过了三岁他自然会知道去卫生间。有很多人在小时候尿床,有的家长有种错觉就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天生不尿床,我认为孩子尿床基本都是家长做得不太好,不是孩子不好。在座的各位,有谁说我自己躺着就能尿出来?我们尿尿不能躺着,人骨折后打着牵引,只能拿着便盆去接,但尿不出来,骨折瘫痪早期躺着都尿不出来。我们很小的时候家长要训练孩子躺着尿不出来的习惯。两三岁还在尿床的小孩,你要观察一下他尿尿的时间,要尽到当家长的义务。你熬一宿盯着孩子看,事先积累一些经验,比如孩子晚上十一点、夜里两点、夜里四点、天亮之前各尿一次,那么你十点五十五分把他一次,一点五十五分把他一次,三点五十五分把他一次,每一次在他要尿之前都被你把出去了,以后他再背贴着床就尿不出来了。有些家长睡觉很死,孩子十一点要尿时没人理,孩子躁动半天没人理就尿床了。我问过一些有遗尿症的患者,尿床之前是否做找厕所的梦?他们说做,梦到想去厕所然后就找厕所,然后就找到了,进去就尿了,然后就醒了。有时候我喝啤酒喝水喝多了,入睡不长时间就会做梦找厕所,但找厕所非常难。有一次我梦见总算找到厕所,正在要方便的一刹那,灯光大亮、音乐奏响,回头一看就相当于我站在舞台上,因为我的身子在床板上尿不出来。要想控制孩子不尿床很简单,家长辛苦两三天就行,按照孩子尿床的规律提前把尿把出去。

让孩子多做游戏,让孩子多和同龄孩子做游戏,对孩子学习和别人交往很有好处。现在不宜让孩子过早学习,六岁让孩子上小学是有科学道理的,六岁之前尽量不让孩子学习,六岁之前主要是通过游戏学习。

重视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孩子不会穿衣服的时候帮他穿,孩子不会穿鞋不会系鞋带的时候我们帮他,等孩子会的时候再让妈妈做,妈妈一定要坚持立场不帮他的忙,一定要让他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要培养独立的人格,独立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孩子才是心理健康的孩子。孩子不能对自己负责,要反思家长是如何对孩子的。

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不要害怕孩子犯错误,犯了错误不要只是给予严厉的批评。 学习初期的孩子

孩子要上学了,父母感情上要放松,要孩子离开父母,保持一段距离但保持情感上的亲切,心理距离如何拉开、情感上如何拉近?生活上的照顾要减少,要经常和孩子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感情,很多家长说没有办法和孩子交流,家长和孩子感情破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家长替孩子做了很多生活料理的事情,这些是孩子都能做的,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独立解决生活困难,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生活要求不高,但对学习要求特别高,要按时完成作业要取得好成绩,孩子觉得家长是矛盾的觉得家长很怪,孩子的感情受到伤害,和家长的感情就疏远了。我在《心理访谈》做过这样一个案子,一个中学女孩和母亲特别对立,小学有一次考试成绩妈妈要求九十分以上,但她考了八十分,妈妈让她在街上跪着,孩子和妈妈的感情被破坏。

和异性父母交往学习长大后和异**往的方式。现在有些孩子和一个家长特近一个家长特远,就像刚才我所讲的一米八多的孩子和妈妈在一个床上睡觉,这个儿子和妈妈距离太近和爸爸距离太远,和妈妈距离太近会学习妈妈,容易陷入某种心理误区,长大后男人的行为、特征就少,恋爱时会找一个像妈妈的人,这样感情就错位了,婚姻就会出现不幸。这样的孩子在精神世界里想找个母亲,结婚后会要求这个女人像妈妈那样照顾自己,自己什么也不干。《心理访谈》有一对夫妻,两个人老打架,女同志说嫁给这个男的太委屈太累太辛苦,他也不心疼不理解,男人什么家务都不做,女人全方位的照顾,男人还不满意。主持人问男人对太太什么地方不满意,他说太太挣钱少,主持人问他想找一个什么样的太太,他说应该找一个这样的女人:在家里特能干家务,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外面特别能赚钱。主持人问那他做什么,他说他不干什么。依赖母亲的男人最可怕,你不照顾全了,他觉得你不是好媳妇,他希望你像对儿子一样照顾他,说你不是好媳妇实际是说你不是一个好母亲。等你按照他所说的那样去做到母亲的状态后,男人又失落了,他发现他没媳妇了,他没结婚的时候他妈妈就这么做的他那时没有妻子,等到妻子都做到像母亲一样时他会觉得自己又没有妻子了,于是开始在外面找了。在家里需要人像母亲一样伺候他,在外面又找个情人。一个一米八的小伙子和妈妈在一个床上睡觉,如果各位有这样的情况听完讲座后赶紧分床吧,不然的话毁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孩子,心理会被扭曲了。要培养孩子和同性父母和异性父母同距离接近,不要和一方特近和一方特远。

鼓励孩子积累社会经验,鼓励孩子多和不是自己家的孩子交往,鼓励孩子换位思考,反复提醒孩子你说小红不好,小红说小丽不好,问孩子“你觉得谁好谁不好,如果你是小红或者你是小丽会怎么样?”换位思考会让人产生理性的认识,积累人际交往的经验。

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我在很多地方做亲子关系的讲座,很多人问我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有什么方法才能让孩子爱学习。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特别,别人的孩子天生都爱学习自己的孩子天生不爱学习。家长说孩子从小就不爱学习,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对,孩子爱玩游戏,爱玩游戏没有关系,他生下来就会玩游戏吗?他从不会玩到会玩是通过学习、钻研,很多家长说如果孩子把玩游戏的心放在学习上来就好了,那么研究他为什么对游戏有那么大的热情,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有乐趣,得了一千分会说“好”,得了一万分会说“非常好”,得了两万分会说“太棒了”,得了五万分会出个姑娘拿束鲜花说“我爱你”,总是在强化你进一步玩下去。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过去看了看,看了之后说什么了?“瞧你,写作业怎么扭着身子?”“你看你的字写得像蚯蚓似的,能不能写直点?”这都影响孩子学习的兴趣。我儿子写字,我说“你和谁学的呀?怎么写得这么好看?”孩子就会越写越好看,待一会儿过去看孩子写得整齐多了。让孩子觉得他能把事情做好,维持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当孩子有不会做的作业题问你时你该怎么办?当孩子向你报告成绩不太理想时你怎么反应?如果孩子问你作业题,总的指导原则是不告诉,千万不要说“这你都不会”,会影响孩子的积极性。我儿子上小学时问我问题,我说我也不会,我有事情我先忙让他先想我告诉他我也会想,他想了半天也不会,我说不会就算了只能不完成了,老师都教了你不会是你的问题,他说问了好几个同学都不会,我说那么是老师的事情他没有教明白。孩子说不完成行吗,我说不完成不行但不会做怎么办呀,他说要不再想想,过了一会儿说“我真伟大”,我跑过去问他怎么伟大,他说看上去很难但做起来不难,终于想出来了,其实他做的是错的。我又开导他,他终于发现自己写的是错的。要支持孩子自我探索的过程,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给他表扬和鼓励,让他感觉我能干好这件事,他就有兴趣了。有的孩子说“没考好,考了95分”,家长告诉他下次努力认真比95分多就有进步,考100分就不会再有进步了。很多家长不这么说,很多家长知道孩子考了99分会说“那1分怎么丢的?”。家长往往会说少了一个小数点,如果发射火箭会出多大问题。那么发射火箭时小数点少了一位就发射了吗?家长会说不是要经过很多人检查的。不要给孩子过于完美的思维,让孩子对学习望而却步。

青春期的问题

小孩从十

一、二岁开始到十七岁,身体上越来越接近成熟,内心也向成人过渡靠拢,第二特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一个人的青春期里最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他们想迅速独立,想像一个成人一样独立的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没有办法摆脱依赖,没有独立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处于矛盾、冲突的状态。我们要了解青春期学生内心冲突、矛盾的状态大致是:独立和依赖、理想和现实、自负和自卑、沟通和封闭。青春期的孩子关注自我形象,很多想法互相矛盾、对立的,如果孩子学习出现困难差不多也是从初二开始,自我意识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困惑都出来了,又要独立又不能摆脱依赖,什么事情都想自己做主但还要听爸爸妈妈怎么说,自己想半天还是想不好。我的孩子上初中的时候,我的每一句话他都不同意,他往相反的方向想,但他做事暗中还是合着我们的想法。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青春期的孩子想得特别好,对自己的生活对外部世界有美好的想象空间,但当他进入青春期后有个深刻的思考,人生、社会、自己,发现很多不如意不完美阴暗的一面,对理想能不能实现,现实能不能接受,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异。自负和自卑的矛盾,当他遇到困境的时候,受到一些表扬会自负,认为自己无所不能,遇到一些挫折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能。有时候自负和自卑会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不协调是一种现象,其中自卑是主要的,觉得自己很渺小力量不够,自负是对自卑的一种补偿。沟通和封闭的矛盾,沟通欲望特别强,对生活的感受希望和别人交流,但同时又想封闭,和自己没有共同语言的人不想沟通,年龄差距大的人也不想沟通,最愿意和同龄人打交道的人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好。有一个小孩愿意和挺大的孩子一起玩,年纪大的人人愿意和小孩玩,可以折射出一些心理问题。一个青春期的小孩愿意和成年人在一起,有可能折射出孩子不知道是缺乏父爱还是缺乏母爱,有可能是双方都缺有可能是缺一样,会和与父母年龄相仿的人交往。按照年龄特点,一般人愿意和同龄的人交往特别是青春期的少年,不愿意和家长多说话是普遍现象。北京少年宫一些家长做青春期心理健康讲座,有一些时间让大家和我交流、互动,有一个家长说女儿每天不高兴,问她什么都不好好回答,说的话都透着烦感,女儿小时候天天缠着她,没想到现在和她说什么她都不和自己交流,她宁可泡方便面也不愿意和爸爸妈妈出去吃饭。孩子句句反驳、全听都得注意,青春期的孩子说一句反驳一句不太好,有可能爸爸妈妈说得是对的,句句都反驳你就不知道怎么做了,说一句听一句可能隐藏其他问题,只有家长说得对就听说得不对不听但不和爸爸妈妈吵架是对的,家长说什么都听不管对错也是不对的。五年前我接待山西一个三十一岁的患者,他为自己的恋爱婚姻问题发愁找我咨询,吃饭的时候让我带他一起去,他说不知道吃什么合适,我让一个研究生带他去。研究生说食堂窗口特别多,他到哪里那个人就跟到哪里,因为那个人不知道该买什么不知道爱吃什么,看研究生买什么他就买什么。做了三天咨询之后我们有个心理游戏类的活动,到郊区的山里,他说得问问他妈妈是否同意去山里。他问我怎么样才能迷惑姑娘的心,我说我现在要回答你的问题我就成为你妈妈了,什么问题都问他妈妈,什么样的姑娘会喜欢他呀。

小孩在青春期的时候,不太爱理家长、反驳家长的意见,是这个阶段独立的表现,和不同年龄的人封闭,愿意和知心朋友交流,和家长之间有代沟,青春期的青少年每天都处于焦虑不安或者是担忧的状态,让家长觉是孩子不好接近和自己的感情疏远了,但家长应当能够坦然面对孩子青春期出现的情况,在青春期到来的时候孩子要展现自己的想法,内心有一些混乱,和家长沟通减少是好现象,理性的家长不要打扰孩子的这个过程,沟通的主要方式是间接的,告诉孩子“你要”一点作用都没有,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青春期的自我意识,面对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在上学,面临要把学习搞好的重要任务,外部的交往有一些困难的时候,原有的心理素质中的问题心理健康基础性的东西在青春期暴发出来,婴儿期爱的缺乏、幼儿期游戏的缺乏,会出现很多家长很难接受的问题,比如追星、离家出走、厌学。

去年十月《心理访谈》搞了一个戒除网瘾的栏目,找了一些上网成瘾的少年在一个基地进行急训,做了七期节目把培养的过程做成心理访谈特别节目播出,上网成瘾的孩子面相干瘦脸色蜡黄,听着讲课手不自觉的就处在打键盘的状态,手部和前臂的肌肉是麻痹的。从观察和研究发现,这些孩子一般和父母的情感交流非常少,对父母的感情特别冷漠,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对网络游戏非常着迷,对生活有很多幻想,很不切合实际,有一些是家庭存在的问题。家庭条件好的娇惯特别多,孩子容易上网成瘾,让他别渴着别饿着,有什么事都替他解决这种孩子不爱学习,家长训斥孩子苦闷就会上网,一玩游戏就好了。有一个案例,有一个娇惯的孩子口袋里总有花不完的零用钱,不爱学习,不玩游戏也不愿意睡觉,后来开始留恋网吧。这样的孩子上学的动力不强,每天都那么舒服,学习是一个克服困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学习的乐趣在于拿出意志力克服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学习的乐趣,娇惯的孩子克服困难的力量不足,没有这种力量,网络游戏对他们具有吸引力,步步带着奖赏和强化带着快乐,只需要通过快乐的奖赏就能维持,学习需要通过克服困难维持学习的动力。家长培养方式需要是理性的,让他平时要承担一些责任要克服一些困难,要给一些拒绝,孩子的要求不能全部满足,才有承受力有毅力克服困难,很多孩子上网成瘾是家庭娇惯造成的。我们原来指成瘾往往指使用药品成瘾,网络成瘾导致孩子心理、社会功能的损害,心理方面比如说和家人的情感、交往、认知,社会方面表现为学生不能上学、工作人员不能正常上班。我们在网络成瘾训练营基地看到大多数孩子,几乎所有的孩子网络成瘾都是家庭和孩子之间亲子关系不和谐或家长之间不和谐,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只是在催促孩子学习,形成孩子对家长依赖性强,孩子受措后得不到理解只能到网络里寻求关爱,不良的家庭关系驱使孩子网络成瘾。不合理的家庭责任和家庭氛围会对孩子形成影响,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由老人带大,隔辈老人看孩子会有一种心理,多满足孩子的要求别让孩子受委屈,孩子和父母分离感觉自己被抛弃。有的家庭中缺少学习的气氛和人际交往的氛围,孩子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会逃学或沉迷网络。从心理分析的原因,第一项是给网络成瘾行为一个借口,后面两项主要是针对家庭,有很多条新闻都会说网瘾是家长的问题,青少年少年儿童网络成瘾,很多家长都很委屈说很严厉花了很多钱教育孩子,为何将责任归结到家长身上。我们并没有人为的把问题归结到家长身上,当孩子到了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孩子是没有毛病的,是在我们的培养教育之下成长的,一个人要做父母,做好的负责的父母,要把孩子教育好,不仅是对孩子的爱,家庭气氛也要好,孩子没有成年,如何让孩子承担教育失败的责任?十八岁以上我们才更多倾向于做孩子的工作,责任方面应当由孩子更多的承担,不能把自己的责任推到家庭上。十八岁以下的孩子主要是家长教育的问题,改变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有个家长说以前对孩子特别简单粗暴,后来发现一本书叫《赏识教育》,所以老表扬孩子,但是效果也不好。简单的批评和表扬是一样的,问题就是简单,赏识是真正的欣赏和认识到他的优点加以表扬,如果一个人长得口歪眼斜,夸他长得漂亮不是事实,表扬的是真正的优点,是你发自内心认为该表扬的地方,不是处处赏识。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正确处理学习、上网和休息的关系,合理分配三者。孩子上网不超过两个小时,我们不要强迫孩子关闭电脑,很多生活、学习、活动在网上也可以进行。你要想想现在对孩子采取的措施是对孩子教育的需要还是你要释放不良情绪的需要,如果是教育孩子的必要,对孩子有帮助可以做,如果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可以不做。《心理访谈》做过一期节目,一个妈妈和女儿感情不好,女儿甚至想杀了妈妈,因为妈妈让女儿在街上跪着。女儿有一件毛衣非常喜欢总是穿着,妈妈让她穿校服,妈妈用剪子把毛衣剪成碎条。我问妈妈为何要这么做,妈妈说什么都没想,她气死了就是要剪,孩子特别喜欢的东西,妈妈给剪烂,情感如何维系?我喜欢的你给剪烂,你让我做的事我就不做。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追星,从发型穿衣都像偶像看齐。追星也出了很多事情,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港台歌星来开演唱会,很多少男少女说话声音非常急促,有一个小女孩捂着胸口说“激动死了,心脏要跳出来了”。很多人截出租车但不知道去哪,说歌星出来去哪儿就去哪儿追,一个个说话声音都颤抖。青春期的孩子追星,家长不要太紧张,这是青春期的孩子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社会上明星应该多样化,不能只是影、视、歌、体育,劳动模范、企业家都应当是明星,让少男少女模仿和学习。青少年在混乱时期,需要有个榜样去效仿。喜欢学术明星的追易中天、于丹,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不是坏事。我们的社会不是明星太多而是明星太少太单一,要给青少年更好的榜样。追星不要到迷失自我的程度,丧失了自我,希望我和明星无限贴近就可以了,追星的问题要避免病态,要极大的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青少年充满梦幻,寄托着青少年的理想,追星是正常的。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交流好感情,正确的交流产生好的效应。理性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青春期以前的小孩可以直接说,青春期后可以诱导引导启发,最好是举例给孩子讲解。

谢谢大家。

问题:如果打孩子或用“找打”说孩子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好的心理影响?

回答:打孩子或对孩子说“找打”对孩子都有负面影响,所谓打孩子要是象征性的,不要真打,对十二岁以下的少年对七岁以前的儿童可以打,因为太小的小孩和他说道理他不太懂,打他屁股一下,让他听话他不知道话是什么意思,拍一下屁股他就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对学龄前儿童象征性的打是可以的。孩子上了小学以后最好别打,如果非要打,只有一种情况是严重影响孩子或者别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否则最好不打。

问题:如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完全不打孩子是不是正确的? 回答:象征性的打孩子是有必要的。

问题:如何解决孩子的早恋问题?如何对待孩子早恋?

回答:孩子早恋的问题不是我们能够解决的,是我们引导和启发的问题。孩子早恋时已经进入青春期了,孩子正是要独立的时候,如果有家长想解决孩子早恋的问题,孩子逆反,越要干预越要做。所以要间接引导,用别人的例子,比如夫妻之间谈别人的例子来引导他,不直接和他说。我不知道教育管理部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不必把早恋看得过于严重,我们的敏感度太高,孩子反而会产生兴趣,要区别一种情况是孩子不学习不和别人交往,只和一个特别固定的异性有特别密切的关系,这已经属于行为问题不是早恋问题。家长应该采取淡然的自然的态度不大惊小怪的态度,把该交待的事情交待,家长要对孩子信任,相信孩子是聪明智慧善良不会走错路,告诉孩子“你有权利和别人交往,我们只是发表自己的观点”,何去何从让他自己决定,激发他自己反思自己做事的态度,强烈跟踪、分割,效果反而不好。

问题:我的孩子现在十五岁了,如果以前错过一些正确的教育方法,现在如何培养他的学习习惯和性格?

回答:孩子如果到了十八岁,可能需要一些专家的帮助。十五岁的孩子现在还是可以培养教育的,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特征,坚决要求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自己会做的事父母不要管,不仅仅要求他学习,还要求他人际交往沟通的能力,表达爱学习爱的能力,要家长展示、示范给孩子。

问题:我儿子快五岁了,入睡必须家长陪着还得摸着他的屁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回答:要养成孩子好的入睡习惯,养成一种规律,不到规律的时间先不让他睡觉,到入睡时间不要摸着他的屁股,要拍着他的屁股,时断时续,先重后轻,先频率高后频率低,给他一个心理暗示,相当于**的作用,使他神经的兴奋性慢慢降低。我的孩子小时候老是让我摸着他的后背,我就给他拍,还唱歌,拍的时候由重到轻,唱歌的声音由强到弱,拎一下他的小胳膊感觉一下,如果胳膊软了,减轻直到消失。不要无条件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

第四篇:农村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单亲孩子的心理状况分析

——以马营初中和高中为例

背景

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农村单亲家庭日益增多,父或母的离去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了很大的创伤,影响他们的心理、生理的健康成长。面对这样的学生,必须认真关注,积极探索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解决思路,以促进单亲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农村单亲孩子特殊心理爱心教育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儿童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每个孩子都希望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家庭的完整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急剧变化,单家庭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处于不完整的家庭之中,往日的活泼渐渐的远离了他们,开始变得孤独、自卑、拘谨、沉默寡言、任性、逆反,这些行为对于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会直接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今后的生活。

一、农村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一)孤独、自卑

由于家庭的破裂,家庭失去了往日的欢笑,一时无法接受缺失父(母亲的事实,有些孩子的孤独感倍增,不善言谈,甚至不愿与更多的小朋友接触,他们觉得别的小朋友会取笑自己是个没有爸(妈)的孩子,特别是在和别人发生冲突时,会感觉到自己没有父母的保护,因此这些孩子会产生自卑的心理,沉默寡言、孤僻。例如,某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由于无法接受缺失母亲这一事实,变得特别孤僻、自卑,上课时从不主动回答问题,即使是老师提问时,声音也很小,总是怕回答错时小朋友会笑话自己;下课后,坐在教室里不是发呆,就是画画,似乎画画成为他释放心理的一种方式。

(二)任性

有些孩子在缺失了父母中的一方后,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承担了抚养他们的责任,对他们过分的溺爱,希望能够弥补他们缺失的那一份爱,但是,有的时候,适得其反,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自理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发展,容易形成任性的性格缺点,在遇到一些小困难、小挫折时,不能积极的抵抗。而有些孩子由于父母的缺失,得不到足够的温暖,他们的心理就会产生偏位,既然自己的父母都给予不了自己足够的关心,那么只有靠自己去寻求那一份快乐了,于是他们就会到家庭以外的地方去寻求慰藉,例如网吧、游戏最全最热最专业的文档类资源,文库一网打尽;在学校不能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迟到、早退、旷课、打架„„例如,某小学的学生,在母亲离开后,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由于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使得他自私任性,在学校遇到一些事时,不是自己想方设法去解决,而是把全部责任都推在爷爷奶奶身上,要求爷爷奶奶帮自己去解决,如果不去帮他,他就会在家里大哭大闹。甚至有的学生由于家里没人管教,经常以生病为由请假,到县里的网吧去玩游戏,有时老师知道了去劝他们时,他们还愤愤不平的要老师不要管他们。

三 逆反

很多单亲家庭,由于父母不能从婚姻的创伤中恢复,或者由于孩子成为他们再婚的障碍,就会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孩子实施家庭暴力,严重的就会造成孩子心理的扭曲,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恐惧、逆反等心理,在他们的心里有种莫名的抵触情绪,很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在遇上一些事情时,他们会毫不犹豫的进行攻击,把自己心中的压抑发泄到这个社会上。例如,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爸爸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拿他当出气筒,常常打他,长期下来使他形成了一种恐惧心理,并以打其他同学来释放自己的心理。所以在 1

学校的时候,他经常会勾结同学去欺负低年级的学生。

(四)消极、厌学

缺失父母对孩子来说,就像没有了保护伞一样,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无法承受这种打击而

产生消极的心理。尤其是单亲家庭中的学困生,在学习心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情绪不稳

定、意志力薄弱、志向水平低、厌恶学习等,其外部表现为:行为懒散、放任,上课时注意

力不集中,不主动参与学习,回避老师,不主动向老师请教。例如,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由于没有父母的关爱,父母的监督,学习上很懒散,在上课时集中不了注意力,总走神,提

问时不回答,在背课文时,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坐在座位上玩耍,从不积极的去背,即使

留的很晚,也没有一点紧迫感。

二、农村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评价的压力

在中国根深蒂固的农村家庭观念中,离婚毕竟是不光彩的。单亲家庭中孩子在精神上往往

会受到他人的歧视,这种压力对孩子来讲是很残酷的。孩子在同学当中被认为是没有爸爸(妈

妈),有的孩子为躲避这种压力,远离同伴,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有的孩子,当父母

离异后,他们总会产生自己不如别人的感觉,把父母的离婚当作见不得人的事,非常忌讳谈

到或问到相关的话题,他们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嘲笑自己,从而他们自己给自己筑起一

道心理的城墙,把自己包裹在厚厚的壳中,表面冷漠,实际上内心非常虚弱。

(二)监护者教养方式的失当

农村单亲家庭中孩子父母的离散,在较大的生活、心理和经济的压力之下,又加上农村

父母知识文化的浅薄,单亲子女的抚养者容易在抚养方式上走向偏颇。这种教养方式的偏颇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孩子要求过高。有的家长总怕孩子因为伴侣的死亡或自己的离婚而开始不学好,

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给孩子带来

极大的心理压力,这种过度的严教剥夺了儿童的尊严,容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我

不能干”“我很笨”,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第二,农民收入本来就低,单身母

(父)忙于生计,对孩子监管不力。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

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疏于管教,缺少对孩子的关爱。有的家长把孩子当成

拖累,把自己的烦恼发泄在孩子身上,甚至有的家长对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把孩子遗弃。

第三 对孩子过度溺爱。离异单亲家庭中有的家长离婚后,对孩子常有一种负罪感,将一

切问题都归结在自己身上,一味满足、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孩子进行补偿,倾

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极易出现自我控制能力差、冲

动等问题。

三 学校原因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出现偏差,考试成绩的好坏

直接与教师的名利挂钩,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教师又将这种压力迁移到学生身上,

对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不能一分为二,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使

他们失去信心,又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反而使学生的缺点错误更加发展。有的教师动

辄训斥家长,使家长不愿接近老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

三、农村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解决农村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比

较好的效果。

(一)社会

要为单亲家庭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现在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感受不到家

庭的温暖,就会到家庭以外的地方寻找慰藉,例如网吧、游戏厅„„而游戏厅、网吧老板为了

经济利益,不顾国家的政策法令,容留逃学的学生,整天沉醉于电游室、网吧里,老板还为

他们提供食宿方便。有关部门应该经常清理整顿,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为青少年成长营造

一个健康的环境。

(二)家庭

1、帮助孩子处理好同伴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同伴。家长应积极主动

鼓励孩子在班上找朋友,让他们一起学习,一起交往。

2、注意观察孩子的

言行。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比较敏感,有些事情会使他们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家长应多注

意孩子的言行,发现有异常的行为应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

3、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孤独感倍增,不愿与别的小朋友交谈,家长应

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

(三)学校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

爱的炽热心灵中。”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一方的缺失,得到的关爱很少,很容易产生孤僻、

自卑、任性、消极、逆反的心理,面对这样的孩子,不能置之不管,应该投入更多的爱,创

造更多的氛围去温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老师的温暖,激发他们积极进取、奋

发向上。

1.保护他们幼小的心灵,维护他们的自尊,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家

庭,有疼爱他的爸爸、妈妈,当面对家庭的缺失时,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他们不愿与

别人分享他们的家庭故事,想把这个秘密一直隐藏在自己的心中。作为老师,如果遇到一些

与父母相关的课文或故事时,避免提问他们,让单亲的孩子拥有一片感情的蓝天。

2、用友情弥补亲情单亲家庭学生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们每日每时所生活的班集体的班

风和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应积极的引导他们去和小朋友玩耍,让

小朋友多和他们接触,感受友情带给他们的欢乐。

3.创造活动环境,用鼓励消除自卑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负担重,不希望老师知道自己家

中的真实情况,更怕同学知道。教师要创造活动的环境,积极鼓励单亲家庭学生参加班集体

组织的各项活动。对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

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和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弱的单亲家庭学生,也

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在同学面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农村单亲

家庭的孩子,老师的爱虽然不能代替父母的爱,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父母的爱。作为老

师,我们应该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多一点关怀,少一点冷漠。虽然这些都是微不足道

的,但对于那些具有心灵创伤的孩子来说,这些细微的动作都会使得他们的心灵得到小小的

慰藉,相信,只要我们用一颗温暖的心去关爱他们,就能够抚平因为家庭缺失给他们造成的

创伤,还孩子一片充满欢乐的蓝天。

作者:刘志雄

时间:2014年04月

第五篇:再婚家庭请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再婚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继父、继母抵触情绪重组家庭亲生父母心理咨询心理问题

再婚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父母的离异或丧父、丧母已经使这些孩子经历了一次磨难,父母的再婚又使他们面临更为复杂的生活环境。他们往往对继父、继母难以接受,会产生抵触情绪。当儿童与亲生父母在一起时,会感到快乐和自由,而在继父、继母面前,则表现出冷漠和拘谨。他们在新家庭中的地位、与继父或继母的交往、在家庭生活中的自由度以及在经济上的支配权等均与过去不同,因而容易产生忧虑、紧张、压抑、烦恼等负面情绪。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而妥善的解决,长此以往,儿童的身心很难得到正常的发展。

生活是复杂的,重组家庭更是复杂的。也许,再婚的夫妻之间并没有别的感情问题干扰。但是,那个与你没有血缘关系的小不点儿,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性格的小不点儿,他一天天在长大,注定了你无法将他忽视。尽管,在家庭之外,你可以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可是,在同一个屋檐下,你唯有用满腔的爱与关怀,伴他健康快乐地成长,也唤起他对你同样的爱。

一、真正尊重和接受“前任”,尊重家庭其他成员。无论孩子对自己的亲生母亲、父亲什么态度,你都不能在孩子面前否定他们,而是尊重和接受,不跟随孩子的态度评判,因为孩子心灵深处总是最接受、最爱自己的亲生父母。

二、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孩子面前,永远不要以父亲、母亲自居。即使孩子非常爱你,愿意称呼你爸爸或妈妈。如果可能,告诉孩子,你愿意照顾他、爱护他。使孩子逐渐相信同你的关系不会代替他们同亲生父母的关系,这样做既能减少孩子的抵触情绪,也有利于再婚家庭的稳定与和谐。

三、可以建议孩子有时间多看望自己的亲生爸爸或妈妈。要学会给孩子相对独立的空间,也给自己空间,跟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过度的溺爱。继母对孩子,不能言听计从,应当有理智更客观。

四、不要试图和孩子争夺丈夫或妻子的爱。不要在孩子的面前与丈夫或妻子亲热,也不要暗示你和他的爸爸或妈妈在一起是多么的美好和愉快,因为孩子离开亲生爸爸或妈妈,已经感觉到了冷落和难过,已经“嫉恨”你了,不能再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避免说“我和你爸爸总是如何的好,如何的快乐和幸福”。

五、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给孩子更多的关爱,与孩子多沟通。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应该去宽容他们,毕竟他们还是孩子。应该多留意孩子的优点,并不吝表扬和鼓励。还应鼓励和容忍孩子情感宣泄。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必须及时疏导,必要时可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结构。

上一篇:孩子不懂得感恩怎么办下一篇:会议记录党风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