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生物化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互联网+教育”迅速发展背景下,教育资源共享,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相融合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结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高校“普通生物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信息技术与生物化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与生物化学论文 篇1: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变革

摘 要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相整合,就是在生物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提供课程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以及支撑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课程整体。

关键词 信息技术;生物学科;课程整合

1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主要指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代表,具有“信息高密度、传递高速度、交互高强度、反馈高效率”的特点。

所谓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

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相整合,就是在生物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提供课程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以及支撑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课程整体。生物学科知识是学习的载体,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去,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生物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2 整合的主要目的

中学生物课是一门实验性极强的课程,同时它又是一门极具动态性的课程。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并不能充分地体现这一特点,这样不仅使整个课堂显得呆板、枯燥,而且更不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久而久之,学生学得无味,教师教得无趣,严重影响该课程目标的实现,产生让人痛心的后果。而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需要人们不断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另一方面更要积极探索,努力地去体现和活化其实验性强、动态性强的特点,以便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效益。眼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便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整合”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整合”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通过“整合”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在整合学习过程中的示范功能及终身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功能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3 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课程整合的现存问题

3.1 形式化

目前,信息技术常被应用在一些公开课中,网上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能够真正与教材结合紧密的教学软件却非常少,因此,教师需要利用大量课余时间去搜索视频、图片、动画用于教学。但是教师的辛苦工作却往往没有换来学生理想的学习效果,因为很多信息技术的应用过于形式化,如同做秀表演,并没有完成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真正整合。虽然课堂气氛很热闹,但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却一带而过,敷衍了事。信息技术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不但不能发挥它的优势,反而成了干扰弱化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干扰学生课堂注意力和思维发展的因素。

3.2 泛滥化

随着信息技术设备在各个学校中的普及,教师可以更方便地利用网上资源辅助教学,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对网络资源不加筛选,“拿来主义”,不求质量、只求数量等不利于教学的现象。信息技术被不加筛选地应用在每一堂生物课上。有些课件并不完全适用于本节教学内容,或并不适用于本班学生的理解水平,但是教师却强行使用。有些教师甚至用多媒体完全取代必要的板书和讲解。省去板书固然可以节省时间,增大课容量,但这种狂轰滥炸使学生失去思维所需要的空间和时间,减弱学生的关注,扰乱学生的正常思维。另外,网络、多媒体的应用虽然是一个趋势,可以达到资源共享,但是如果大家都用那一个好的课件,教师也就失去个性化教学的魅力。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曾经说过:“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

3.3 两极化

尽管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情都很高,但是各个学校都存在教师计算机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在部分教师大量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由于计算机操作技能方面的生疏,使得课件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常因操作失误而失败,这样就抑制了教师自制与课堂和教材相匹配课件的积极性。

4 精心备课,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学校高一学生学习基础比较差、喜欢趣味性内容的特点,笔者从教材、教学工具书及网络上挖掘并组合出适合于他们探究的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视频材料、动画及网上资源等,并将这些材料制作成一个适合网络环境下教学的网页课件。

5 导入激趣

教师能否在上课伊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就看他的课堂导入如何了。在上课伊始,学生一打开课件,呈现在眼前的就是有着精彩画面的课件;点击“导入新课”,呈现的是一个精心布置的氛围,学生的神经、情感都被激活。在随后的探究—互动的过程中,学生都沉浸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之中。

6 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学生的联想,培养学生 形象思维的能力

形象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分解、组合、类比、概括、联想和想象等。其中的联想方法是形象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方法。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到的事物引起相关的事物的思维活动。信息技术能为联想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丝的作用是牵引已断开的着丝点向细胞的两极移动。在学习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根据第一次减数分裂纺锤丝附着在着丝点上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丝的功能进行联想,想象纺锤丝的作用结果导致了什么变化?第二次减数分裂纺锤丝的变化又如何?

在进行“人的呼吸过程”的教学时,利用反映呼吸过程中肺、膈肌、肋骨、胸廓等器官运动状态的动画片,结合电影片、实验教具、教师板画、模拟实验、气压原理及学生自己的身体等多种方式,展示呼吸的基本过程。这样做是充分发挥多种教学资源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展开联想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学生利用联想进行想象,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

7 通过想象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想象是形象思维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是通过表象的改造,在已有表象基础上创造新的形象,它是最具创造性的一种思维方法。

20世纪生物学伟大的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是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和美国生物化学家沃森,经过近20年的努力,在分析前人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历了两次失败以后,在1953年巧妙地想象出的DNA分子的模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图像,使学生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建立起DNA的表象。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根据DNA分子的复制过程想象DNA携带的遗传信息是如何指导蛋白质合成的。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配备了计算机网络设备,在传统教学结构上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在探索的道路上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更高层次的融合。整合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该将整合的研究工作细化,切实拿出一套有科学性、可操作的方案,使每位教师在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势的同时,能够真正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使每位学生能够自觉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一中)

作者:高雅莲

信息技术与生物化学论文 篇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高校“普通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 在“互联网+教育”迅速发展背景下,教育资源共享,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相融合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结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高校“普通生物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探索和研究。整合生物学各类线上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引导启发式讲授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发展动态及其应用,很大程度上可激发学生对“普通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完成“普通生物学”教学目标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线上教学;线下教学;高校;普通生物学;应用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南京林业大学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一流课堂与教学方法改革项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高校普通生物学课程中的应用”(2021-YLKT-022);2020年度教育部新农科改革与实践项目“面向现代林业产业发展需求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提升改革与实践”

[作者简介] 姚文静(1987—),女,山东菏泽人,博士,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讲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植物生物学和竹类植物发育学理论研究;林树燕(1976—),女,山东寿光人,博士,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植物生物学和竹类植物发育学理论研究;徐 勇(1971—),男,湖北安陆人,博士,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理论研究。

一、引言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科学之一。“普通生物学”是高校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1]。学习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可为“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相关课程的继续学习及今后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1,2]。在当前生命科学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生物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至关重要。围绕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及应用等专业基础进行授课,关注相关行业动态及社会问题的导入,与时俱进、追踪前沿,鼓励学生自主了解行业发展情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创新型人才[1,2]。长期以来,很多高校“普通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依然为传统的线下课堂,单一的授课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自主性,也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互联网+教育”实现了教学资源数字化、移动化和知识模块化,成为与线下教学并行的教学方式。但线上教学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质量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环境、网络通畅性及学生学习自觉性等因素[3,4]。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各有利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符合高校的教学特点,势必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如何实现线上和线下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是优化高校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重点[4,5]。本文通过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旨在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学生对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提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勇于创新及专业知识应用的能力。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一)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普通生物学”课程涵盖的基础内容多、知识点繁杂、理解难度大,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学的研究范围越来越广,难度越来越深,应用性越来越强。但大多数高校对该课程的课时设置一般为32学时,如果所有基础性知识的输出都占用课堂课时,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力争在有限的学时内讲授完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那么留给学生思考、讨论及教学互动的时间就会很少,学科前沿内容也来不及拓展,很难实现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6]。高校学生有较多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教师可以通过线上教学平台,提前上传章节内容的线上学习资源,学生自主学习基础性知识,节约线下课程的授课时间用来安排知识拓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专题汇报等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因此,线上课程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了时间、场地及教学资源等因素的限制,教师可以通过在线模式“随时随地”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样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线上学习,既突破了学习场地的限制,也解决了“普通生物学”课程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

(二)丰富了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线上网络教学平台百花齐放,如中国大学慕课、“雨课堂”“智慧树”、精品课程网站及各教学团队搭建的诸多网络教学平台,丰富的优质慕课、精品课程、微课程等线上教学资源得以共享[3,4]。此外,利用视頻、音频、微课、动画等碎片化教学资源辅助“普通生物学”的多媒体教学,也可以将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和机理可视化、形象化、模拟化,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易懂,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及学习主动性[4]。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普通生物学”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大纲内容,利用在线教学资源可以及时了解生物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热点,拓展教学内容及知识应用。

(三)多元化教学手段

传统的授课方式多依赖于多媒体与板书两种教学媒介,授课方式比较单一。长期“填鸭式”的学习方式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不积极[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线上线下的互补优势,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线上教学结合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线下教学利用翻转课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专题汇报等多种教学方法聚焦知识要点,拓展课堂知识。多元化教学手段给了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此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实现了学生学习深度的加深,还有助于教师教学设计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四)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学习上存在不同的个性化需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优势互补,使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都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与延伸。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网络平台提前上传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地在线上学习,对感兴趣的内容或重难点进行课程回放直至完全掌握知识点。这种碎片化、移动化、可视化的个性化线上学习方式满足了学生不同学习时间和不同学习进度的需求[7]。同时,教师可提供参考书、延伸阅读材料等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为教学理念,课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学习线上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了解课程重难点及学生的兴趣,在线下教学过程中针对重难点开展详细讲解,围绕学生的兴趣引导教学,既保证了课堂讲授的效率和质量,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五)完善了课程考核评价

课程考核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指标,合理的考核评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传统线下教学的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且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高。学生为了获得较高分数,临时抱佛脚,集中几天时间复习,考试完毕知识点也随即忘记,不能达到真正有效的学习效果。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公平、公正地评判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8]。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评价模式将加大过程考核的比重,记录学生平时的线上预习情况、课间测评、课后作业、课堂讨论、专题汇报等学习活动,更加客观地给予学生全方位的评价。

三、“普通生物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一)课前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应清晰了解教学目标,认真钻研课程大纲,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理论研究和生产需要提前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重构和设计。“普通生物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生物的能量与物质代谢、生物生殖、生物遗传与变异、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生物与环境关系等,其中,课程PPT设计时的重点和难点集中在生物的能量与物质代谢、生物遗传与变异、生物进化这几章。课程设计首先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线上网络教学平台,搜集与“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章节相关的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微课、动画、案例、试题等碎片化的教学资源,并按照各章节涉及的知识点重新整合和归类,然后提前一周将其对应章节的课程资源、学习目标和任务要求上传到线上网络平台,供学生课前预习。学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和要求,利用线上网络平台中的课程资源及延伸材料完成自主学习和知识探索。此外,教师组建在线课程讨论群,针对线上学习资源就某些重要问题进行讨论互动,并将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在讲到人体免疫系统时,提前上传人体是如何防御病毒的动画视频到课程讨论群;对我们平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新冠病毒的问题进行讨论。

(二)课中

根据学生线上学习与讨论的情况,通过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系统总结教学内容,分析知识点并应用于实践,同时对线上学习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利用引导教学、翻转课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讲解知识要点,并进行课堂随机测试,提高学生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掌握程度。此外,组织不同学习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专题,自主查阅资料,进行自由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PPT汇报,对学生汇报内容进行引导,拓展课堂知识。例如,将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两个班级分别分为4个讨论组,以生物与环境为主题进行专题汇报,主题不局限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可拓展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不同地区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典型问题;环境问题的表现或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等等。通过专题汇报,使学生了解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三)课后

课堂教学结束后,基于学生的课堂活动和各章节课堂测试成绩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环节中的不足之处。在线布置任务导向性的课后作业,除了巩固课堂内容外,部分作业可为课程知识点的理论性延伸,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此外,课后作业还应紧密联系生活实践,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物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定期推送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理论应用及实践材料拓展课堂知识,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个性化教育。例如,通过详细解读2021年10月由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主导完成的国际首次人工合成淀粉的重大科技突破进展,提出我国科学家突破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对未来会产生哪些影响的问题,使学生在接触前沿科学问题的同时进行更深层的思考和探索。

(四)考核

根据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考核分为线上成绩(30%)和线下成绩(70%)。线上成绩包括在线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10%)、线上作业的完成情况(10%)及在线讨论互动的情况(10%);线下成绩包括上课出勤(10%)、课堂随机测验(10%)、专题汇报及探讨(10%)、期末考试成绩(40%)。

四、结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教学的一个主流趋势,如何更好地发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互补优势,达到1+1>2的效果,是目前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阐述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及高校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开展了“普通生物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与传统课堂相比,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利用更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且完善了课程考核评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结合“普通生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及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本文在该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从课程设计、线上学习资源的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挖掘、课堂知识的拓展、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不断完善和优化,逐步构建出适合该課程的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有所思、有所想,将所学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相钰,陈守良,葛明德.陈阅增普通生物学[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张伟伟,宋平,李婉珍,等.生物工程专业普通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职业教育,2021(24):110-111.

[3]崔允漷,余文森,郭元祥,等.在线教学的探索与反思(笔谈)[J].教育科学,2020,36(3):24.

[4]姚文静,林树燕.线上教学在高校植物胚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新丝路:中旬,2020(6):105-106.

[5]张要军,吕梦倩.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20,7(53):125-127+135.

[6]楼天灵,卢培苗,叶剑尔,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思政探索——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25):185-188.

[7]郑云翔.新建构主义视角下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5,33(4):48-58.

[8]毛淑红,郭艳,刘逸寒,等.微生物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20(6):61-65.

作者:姚文静 林树燕 徐勇

信息技术与生物化学论文 篇3:

“互联网+”背景下“金属切削机床”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摘 要] 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深度融合,结合“金属切削机床”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并借助于国家资源库教学平台的建设,以边建设边应用、以应用促建设为原则,共建共用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的教学模式相结合,进行“线上”和“线下”的多元混合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 互联网信息技术;多元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两性一度’金课时代《金属切削机床》国家资源库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研究”(2019JSJG471);2019年沙洲职业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金属切削机床》国家资源库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研究”(JG2019G04)

[作者简介] 朱红萍(1978—),女,江苏张家港人,硕士,沙洲职业工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研究;

金 捷(1962—),男,湖北鄂州人,本科,沙洲职业工学院机电工程系教授,主要从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研究。

一、引言

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字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自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以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一直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1-3]。云课堂是一种高效、便捷、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课堂形式,深受广大师生的青睐[4]。本文主要结合“金属切削机床”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并借助于国家资源库教学平台的建设,以边建设边应用、以应用促建设为原则,共建共用教学资源,已达到互通互融的良性循环模式。

二、“金属切削机床”课程教学现状

“金属切削机床”是大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专业性强,重点、难点多且比较抽象。由于学生接触过的机械设备较少,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只凭借传统的课堂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课堂的教与学的氛围,更别提让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了,其教学现状如下。

1.与课程配套的网络教学资源欠缺。目前,用于“金属切削机床”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是书本和零散的视频、图片资源。因此,教师无法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实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等活动,单凭课堂教师的讲授,很难吃透难点、重点。完整配套的教学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这些是构建课程资源库必须具备的。

2.教师无法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动态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课堂时间师生能面对面的互动交流,课前、课后师生很少有统一规范的教学平台进行解惑答疑。学生的疑问得不到及时解决,教学效果不好,会使部分学生对本课程失去学习热情与兴趣。

3.作业批改及统计汇总工作烦琐。本课程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占比很大,比如,学生作业的完成率、课前预习、课后巩固、课上互动等综合表现,缺少借助信息化手段,将相关数据统一汇总。如果老师能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实时布置分发任务、查收并批改作业,分享作业答案和优秀的作业,就可以极大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记录了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轨迹。

针对上述“金属切削机床”课程现阶段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急需构建该课程的配套教学资源,将信息化教学手段融入课程,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将整个教学活动以课堂为中心,向课前和课后延长,进行“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从以往被动学习模式转变成主动学习模式,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已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金属切削机床”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1.构建良好的国家资源库课程平台。结合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资源库“金属切削机床”这门专业基础课的建设与运用,结合多年一线教学实践,将课程建设与国家专业资源库建设互联互通,并以此为抓手,添加必要的信息技术,依托职教云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优化升级。课程国家资源库边建设边应用、以应用促建设,与多家高职院校共建共享共用教学资源。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师生在新形势下较好地运用体验新型优质资源,交互发展。

课程资源库的建设不仅可以方便教师课堂教学资源的调取,也实现了教师与学习者的共享,突破时空限制,使学习者能随时观看和学习,打造了更加自由的学习方式。同时,课程资源库还应具备可拓展性,不断更新知识内容,融入时代特征,能较好地与其他平台相兼容。

2.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需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的课程资源、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抓手,推进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等多元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应引导学生课前、课后做好课程资源的“线上”自主学习环节。课堂教学后,教师通过“线上”布置作业模块中发布个人作业、小组作业、互动讨论等,加深学生对课堂所讲授的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巩固。教师课每周定期设置答疑时间,与学生进行“线上”实时交流。

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教学平台,客观真实地记录学生该门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以此督促学生“线上”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互联网环境下,能让教师更有效地开展分层次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学生以及不同类型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逐渐引导学生养成创新型思维模式,促进其个性化学习的发展。分层教学模式可以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为前提,将教学资源结合学生学习水平实施分层,建立适合个性化需求的配套的分层资源库。这样能够方便教师随机调取教学资源,还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创新学习和探究学习提供良好环境。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学生认知和能力等方面潜力的激发,实现均衡发展。

教师要合理设计和搭建在线学习资源。如何合理、科学地将资源库中的碎片化的教学内容资源,有效地串接起来,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这样会极大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高质量的开放课程资源的构建与运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学习者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抽出足够的时间借助课程资源平台,自主学习课程资源。同时,教师也需要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线上答疑互动,保证学习质量,及时掌握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情况及动态,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体验式学习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应将有启发式、开放性、多向性、互动性等特点的现代教学方法,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四、結语

在“互联网+”智慧职教新形态的变革下,迫使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术,将专业知识技能整合重构、优化升级,建设动态教学资源[5-7]。“金属切削机床”正是依托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资源库这一教学平台,为学生构建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适合于“互联网+”模式下的多元混合教学方式,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欧陵斌,潘彦.“互联网+”智慧职教云平台上数字化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以生物化学检验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10):310-311.

[2]蒋润花,等.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9(14):227-228.

[3]冯晓英,孙雨薇,曹洁婷.“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学习:学习理论与教法学基础[J].中国远程教育,2019(2):7-16.

[4]刘茜,张素红.“三位一体”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8,32(4):75-78.

[5]严婷,张鹏,周晓玲.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探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11):173.

[6]唐国强,刘淑芹,郭又铭.《高等数学》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高等学刊,2019(3):89-91.

[7]黄莉.信息化背景下大学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7):82-83.

作者:朱红萍 金捷

上一篇:生态农作物安全生产论文下一篇:人民币汇率调整义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