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习题的整合

2024-04-08

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习题的整合(共10篇)

篇1: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习题的整合

我国正在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国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我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国家级课题成员校。学校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物力。我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大的精力,我认为很有必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中,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整合这一新兴技术中做了些尝试。下面仅将我的创意和上课过程介绍以下,供大家参考:

(一)、课件内容介绍:

在本课件中,设计了三个实验问题:

一、实验室制取乙稀发生装置的相关问题

二、实验室制取纯净干燥的乙稀的相关问题

三、实验室制取乙稀副反应中的各气体的验证

(二)、制作过程的思路: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利用信息技术软件(AUTHORWARE)的优势,在题与题之间设有按钮,可以“任意互动,任意切换”,每个题中又包括“实验问题”、“组装仪器”、“合理答案”等内容,每个内容之间也有互动,切换。学生可以任意进入任何一个内容,进行联系、自学或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软件的互动功能。软件使用简单方便。根据不同的目的,设计为教师版和学生版,教师版是教师上课时用的,其中在合理答案之前设有密码,即合理答案学生不易轻易打开,目的是让学生多动脑筋自己解决。学生版没有密码,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合理解释,获得教师未在现场的各种合理解释。为了上课方便,教师在版中,进入课件时,每位学生所在的.机器的号码或姓名,以便教师在找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时将该同学的思路和解答呈现于每位同学面前,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学生回答或输入各种答案时,将有各种各样的提示或鼓励话语。对于试剂的假如顺序采用目标“区域响应”采用拖动的形式,正确就放在你所放的位置,错误就返回到原来的位置,提示“再来”或者给予“提示”。这样可以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并能够深入地思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大约度恩能够里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体现教学三高。(即高质量、高效率、高密度)。

做完之后,学生还可以返回到你没学好或没明白的内容重新操作,重新巩固刚才的知识。

最后可以退出软件,关闭计算机。

本节课的录象,已获辽宁省电教馆举办的整合课-----优质课一等奖,该课件已报送参加辽宁省教育厅举办的第四届(、10月)教育教学软件大赛。该课件的设计对新课程(第三册)的实验设计新课的讲授以及高三进行综合实验的复习,均有帮助。在使用过程中收到较好的效果和好评。由于在制作过程中,有想的不太全面,或不太周全,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及老师给予批评指正,也希望愿意为现代化教育改革做出努力的同行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

篇2: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习题的整合

仪器,组装仪器的基础上来复习,以实验室制取乙稀为主线设计了三个实验习题。通过实验习题来巩固实验,并进一步掌握设计综合实验的思考方法。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相关课件,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和兴趣。使化学实验与信息技术整合成为显示。在上课过程中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化学实验习题

我国正在加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国家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我校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国家级课题成员校。学校投入了大量财力和物力。我在这方面也下了很大的精力,我认为很有必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中,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整合这一新兴技术中做了些尝试。下面仅将我的创意和上课过程介绍以下,供大家参考:

(一)、课件内容介绍:

在本课件中,设计了三个实验问题:

一、实验室制取乙稀发生装置的相关问题

二、实验室制取纯净干燥的乙稀的相关问题

三、实验室制取乙稀副反应中的各气体的验证

(二)、制作过程的思路:

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性,利用信息技术软件(AUTHORWARE)的优势,在题与题之间设有按钮,可以“任意互动,任意切换”,每个题中又包括“实验问题”、“组装仪器”、“合理答案”等内容,每个内容之间也有互动,切换。学生可以任意进入任何一个内容,进行联系、自学或回答问题,充分体现了软件的互动功能。软件使用简单方便。根据不同的目的,设计为教师版和学生版,教师版是教师上课时用的,其中在合理答案之前设有密码,即合理答案学生不易轻易打开,目的是让学生多动脑筋自己解决。学生版没有密码,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合理解释,获得教师未在现场的各种合理解释。为了上课方便,教师在版中,进入课件时,每位学生所在的机器的号码或姓名,以便教师在找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时将该同学的思路和解答呈现于每位同学面前,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学生回答或输入各种答案时,将有各种各样的提示或鼓励话语。对于试剂的假如顺序采用目标“区域响应”采用拖动的形式,正确就放在你所放的位置,错误就返回到原来的位置,提示“再来”或者给予“提示”。这样可以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并能够深入地思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大约度恩能够里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体现教学三高。(即高质量、高效率、高密度)。

做完之后,学生还可以返回到你没学好或没明白的内容重新操作,重新巩固刚才的知识。

最后可以退出软件,关闭计算机。

篇3:化学实验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一、什么是化学实验与信息技术整合

1. 对化学实验的观念要改变。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演示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具有两方面作用:其一,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实验过程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出科学的概念和规律。其二, 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演示过程, 学习教师的正确操作, 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 就现有的实验条件, 许多速度慢安全性不好, 以及微观实验很难达到上述目的的, 而必须依赖信息技术手段才能解决。

2. 信息技术的观念也要转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包括两个基本意思: (1) 信息技术将是“整合”起来的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个要素。 (2) 要用信息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即它同时也是“整合”手段。

3.“整合”的含义。

从英语角度来看integration或integrate决不是指不同事物的“拼合”“掺合”, 而是指不同事物的有机结合、融合, 使不同事物成为整体。所以化学实验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显然意味着要使化学实验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

二、化学实验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

1.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崭新的电教手段在进行模拟化学实验中有独特的优越性。

(1) 可以重复看。如钾与水反应速率快, 有些学生还没有观察清楚, 反应就已经结束。如果重做实验将浪费药品, 这时可通过观看实验课件重温实验。 (2) 可以改变观察时间。有的实验进行速度过快, 学生不易观察, 可以放慢。 (3) 一些安全性不好的实验, 如有强烈毒性、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易爆易燃、危险性大的实验。 (4) 有些规模较大的实验。主要是教师根据需要添加的一些辅助性的实验。 (5) “反证”实验。在实验操作中, 我们教师经常强调一些操作规范。 (6) 重温实验。

2. 微观实验展示。

大多数化学实验的重点及难点在于实验的操作及现象的观察, 但有些实验则相反, 操作及现象较为简单, 其难点、重点在于揭示微观的原理。如强电解质的导电性, 原电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饱和食盐水的电解等,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微观动态演示, 作为真实的辅助工具, 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这些抽象的理论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 可在传授电解饱和食盐水这部分内容制作三维动画模拟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和立式隔膜电解槽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生产过程;前者主要用来说明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微观原理。

3. 用于实验复习。

在总复习过程中使用高考题为例题和习题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已得到广泛认可。进年来化学高考试题对实验的要求越来越灵活, 对学生实验能力是一个考验。因此, 在高考备考中如何复习化学实验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特征的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复习中有何功能和作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验?如何实现两者相辅相成发挥整体优势, 让学生自主创新地去学习进而推进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 使一些跨空间、时间及微观的事物、现象直观地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 并且多媒体计算机信息容量大、运算速度快。可以配以音乐和童话。能强化学生感知形象表现, 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 突出教学难点。

三、化学实验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思考

1.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化学实验教学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师生相互作用的条件趋于多元化, 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特长、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协调统一发展成为可能。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将更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 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为因材施教, 个别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 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学习。

2. 明确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中的地位。

篇4: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习题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的结合点

1.拓展实验视野

《实验化学》模块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解现代仪器在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研究中的应用”,同时,在教材中设置了“科学史话”、“科学视野”等栏目,介绍了古往今来的一些科学家的故事以及国内外有关绿色化学工艺方面的最新成果、光谱分析发展简介等。若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些内容更生动地展示给学生的话,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化学与科技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2.回顾实验知识

模块六《实验化学》是在必修课程和其他各模块的实验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是高中阶段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的拓展和延伸。尤其是必修1的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与模块六的主题1“化学实验基础”有很多关联之处。对于学生已有的实验知识,教师可让学生运用计算机中教师预设的课件进行自主学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也可在课前将相关知识改编成一些小题目输入电脑,题型可以是选择题、判断题,甚至可以是模拟操作题。课堂上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则通过网络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效率。

3.开展专题研究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研究性学习也已进入课堂,在新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实验化学”模块提出了9个化学专题实验研究,每个专题都包含有“拓展研究”、“问题与讨论”等栏目,对于其中的一些开放性的探究实验,如“市售Vc片相关性质的研究”、“日常洗涤或消毒用品的相关研究”,学生都可以利用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并进行协作探究。

4.引入数字实验

数字化实验是以计算机及传感器为核心器件的实验体系。《实验化学》在“科学视野”中首次介绍了应用传感和数码技术研究实验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尤其是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有效地降低了化学实验的难度,提高了实验的精确度,拓展了实验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实验的兴趣。

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的四种模式

根据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的结合点,可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整合的教学模式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信息化接受式的教学模式

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

示例:《实验化学》第一单元《从实验走进化学》中,“保证实验安全”等内容的教学可采用信息化接受式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可播放一些国内外的实验或生产事故的录像,引出问题“安全是实验的先决条件,如何预防实验伤害事故的发生”。然后,让学生从试剂、仪器的正确使用、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尾气处理等角度展开讨论,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将课件中已有的相关内容播放给学生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安全完成化学实验所必备的条件。最后,教师让学生将一些易错、易忽略的基本操作进行实战演练。

策略: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资源制成课件,并在课堂上演示课件内容。课件设计的重点在于解决化学实验中的难点和盲区。如: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可利用计算机模拟将“现象”放大;做微型实验时,可利用投影设备将“现象”放大;对于严重污染、较危险或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可利用多媒体来演示或播放录像;模拟错误的实验操作,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等。

2.数字化实验的教学模式

主要流程如图2所示。

示例:《实验化学》中,实验3—4“酸碱滴定曲线的测绘”可以让学生利用pH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测定和记录酸碱中和滴定过程中pH的数据,并用计算机将数据进行处理,同时画出相应的滴定曲线。

策略:数字化实验与传统实验方法并不冲突,关键在于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将两种方法有效结合,取长补短。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温度传感器、压强传感器、pH传感器等传感设备进行实验,解决传统化学实验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运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的数据处理功能,可以有效降低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的难度,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更多的精力转移至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分析等环节,以期在实验设计和实验能力上有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3.信息化自主式的教学模式

主要流程如图3所示。

示例:《实验化学》第三单元中,“物质的检验”等内容可采用信息化自主式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课件内容及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行自主学习,完成相应的实验习题,并通过实验解决具体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或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全体同学进行交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策略: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设计网络教学课件,并在课前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和目标。设计教学课件时应注意:(1)主干清晰,交互性好,便于学生的学习和使用;(2)超链接的导航性好,便于学生根据学习所需时间以及学习所具备的知识条件进行拓展;(3)超链接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选择性,不是越多越好,必须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适当展开;(4)充分利用化学虚拟实验室的功能,为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设计提供平台。另外,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监控,适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引导,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进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价和激励。

4.信息化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主要流程如图4所示。

示例:《实验化学》第四单元中,实验4—5“综合实验设计实践”等内容可采用信息化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确立大致的研究方向,如“气体的喷泉实验装置设计”、“巧用Y型管进行微型实验设计”、“巧用生活中的物品自制实验仪器”,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分析资料将研究的课题进一步明确、细化,并且自愿组合成研究小组,制定研究计划。教师对课题的大小、可行性进行评估,并提出建议。每个研究小组按照计划分工合作,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在通过理论的检验论证后进行实验检验。学生在不断的实验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实验成果。

策略:由于信息化自主式的教学模式与数字化实验的教学模式相比,给教师带来的最大困扰是其“多样性”。所以,在信息化探究式的教学模式的教学中,教师应对这些“多样性”多加关注。(1)每个合作小组的研究课题不同。教师要关心各小组的研究进程、研究方案,尤其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应从实验的可行性、科学性、简约性等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2)每个合作小组的实验内容、实验时间不同。不同的实验内容所需的仪器、试剂有所不同。教师应对每个课题小组的实验了然于胸,尽可能作好统一安排。(3)评价角度的不同。不同的课题小组研究的方案和过程不同,教师在最后的集体讲评中,应列举不同的研究方案,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和总结,比如,如何对信息资料进行表征解析、如何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

篇5: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已将计算机引进课堂教学。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信息技术核心的模式下,就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作浅显的分析。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

如在学习“空气污染”时,我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1:工厂烟囱中排放的大量废气;演示2:燃放烟花爆竹;演示3:2013年1月在京津冀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能见度下降,人们出门都戴上了口罩。提出问题1:你认为上述现象对空气质量产生什么污染?2:你所生活的环境还有哪些污染源?有什么危害?3:你认为如何从根本上防止污染。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并在课后尝试撰写有关环境污染的小论文。在老师的影响下,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有的自己上网搜集大气污染的资料,撰写小论文,有的逛书店或到图书馆或到工厂拍照,制作有关空气污染的手抄报,有的自己制作近期保定市PM2.5浓度变化示意图,提示大家在雾霾天气减少外出。通过这样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让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热点。

二、运用多媒体解剖化学难点

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把静态图示转变为动态图示,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使“教”与“学”变得易于开展。

如在学习苯酚的性质时,我就让学生观看计算机动态演示的 苯酚分子结构模式,再根据苯酚的结构,讨论苯酚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被苯酚的动态模型所吸引,讨论热烈,他们在讨论中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再通过联想和 类比,认为苯酚分子中含有苯基,应具有苯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卤化、磺化、硫化、还可能具有可燃性;又因为苯酚分子中含有羟基,应具有与醇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氧化反应,取代反应以及与活泼金属(如钠)反应。再提出同学们能否自己设 计实验方案呢?讨论又达高潮,有的学生提出:将金属钠与苯酚直接混合加热,有的学生考虑到固体物质间接触面小,于是想先配成苯酚的水溶液或苯酚的乙醇溶液,有的学生讨论出苯酚溶解在苯或四氯化碳中配成浓溶液,学生讨论热烈,讨论出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仪演示实验全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也得到一次升华。

三、利用多媒体,可以增加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通过实验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基础化学教学中,教师是非常重视化学实验的。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化学实验教学上的弊端,使化学实验教学得到优化。

1、放大实验现象。

目前做化学演示实验所用的仪器多为试管。一个明显的实验现象,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观察清楚。而多媒体能够将实验现象经过投影可以放大几倍,使教室中远离演示台的学生也能清楚地看到。有些实验只有细微的变化或变化现象可见度不高,如果通过投影放大,可以清晰地反映在银幕上。如钠与水的反应,使用实物投影仪“现场直播”,学生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金属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熔化成一个光亮的小球,在钠球的后面,画出一道道美丽的红色尾迹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2、可以做反面实验。

在实验课上,有些实验是不能做的,比如有些实验的危险性较大,还有的实验无法实际操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模拟错误实验造成的后果,给装有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的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后生成的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制取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管,会出现水倒流回试管使之炸裂的情况;还有错误操做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沸腾飞溅;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导致氢气发生装置的爆炸;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停止加热,后将导管移出水面造成水倒吸试管炸裂等

四、扩大教学容量

运用电脑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其大信息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原因之一就是做习题负担太重。教师若在教学中使用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不但能增大教学容量,加大训练密度还能减轻师生抄题、擦题等无谓的负担,让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究发现。在复习课中,展示一个单元乃至一个专题内容的知识网络,更整齐的表格,有利于学生思维清晰的接受知识之间的互相关联。当然,信息量一定要把握好度,课堂容量要适当,不能一味地增加容量而不顾学生实际,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确定适当的容量。

五、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1、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按信息技术和其他手段相结合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要做到对每节课都能认真备课。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使用多媒体,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才是信息化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信息手段必须服从于学生,服从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不脱离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的长处与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长处相结合,充分实现教学的完美。

2、同一知识内容,经过讨论、板书、实验、录像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更替出现,可以促进记忆。但要注意,不同手段展示同一内容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层次,否则易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另外,要根据不同角度,不同思维要求实施分层 教学。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设计成一个斜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竿爬”。随着教学手段的丰富,还要考虑各手段应用空间的分配问题。怎样把学生从兴趣引入思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不要让学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让他们怎样深入研究下去是教师应时刻注意的。

3、模拟实验不能取代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模拟,可以这样说,中学化学几乎所有的演示实验计算机都能较好模拟出来。正因为如此,许多课件在开发时,就将演示实验百分之百的模拟化,表面上其效果是即节省大量教学时间,又让学生在音乐、动画中轻松记住了,这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但忽略了学生实 3 验无异抹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因此,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仍要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传统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惑与问题。只要教师敢于利用信息技术,同时紧紧结合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中心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就必能大幅度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

【2】龚从荣、何浪

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3】郭绍青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电化教育研究 》

【4】钱扬义等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 《课程 教材 教法》 【5】余敬忠

篇6: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初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共享资源的优势,培养学生学会寻求知识、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多媒体网络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优越性

多媒体为化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与化学的整合,可以解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些建构障碍,尤其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微观反应、在实验室不可让学生尝试的有毒的、危险的、爆炸的反应,通过多媒体进行模拟,将反应原理、错误操作后果展现,并可定位在某瞬间,化抽象为具体,也可变枯燥为生动,让学习难点顺利突破。网络资源为化学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多渠道的信息,从网络上获得知识,可打破课本的局限,使知识向横向、纵向延伸,为不同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通过整合,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方式发生变革: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他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查寻知识、主动参与,处理信息,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导活动,教师辅助指导的过程。教师是一位服务者,为协助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二、整合方式

(一)制作课件

制作课件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整合方式之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可制作一些反映微观粒子间反应的课件;反映微观粒子的特点的课件;模拟在实验室,不可让学生尝试的有毒的、危险的、爆炸的反应的课件等。利用这些课件,来解除学生的认知障碍。课件的制作可以积件的形式,交互性要好,重突破难点,减少没必要的声音和文字,以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在不断的尝试中,深感FLASH不失为化学课件制作中很好的软件之一,它简捷方便、功能强大、兼容性好。利用它,我在初中化学教学方面,设计了以下课件:

设计内容 设计目的

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微观过程 展现氢分子夺取氧原子的过程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 展现化学反应的实质(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复分解反应的微观过程

(NaOH+HCl、Na2CO3+HCl、AgNO3+NaCl反应)展现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反应中溶液离子间形成难电解物质(水、气体、沉淀)的过程

量筒使用中,俯视、仰视造成的后果 展现俯视、仰视读数造成所量液体体积与实际体积偏差的原因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展示溶液导电的原因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

从物质微观组成上展示宏观计算的依据和意义

几种错误操作的后果:

1、加热固体时,试管放置错误使试管破裂;

2、制氧气用排水法收集完后,操作顺序错误,水槽水回流使试管破裂;

3、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可能使试管爆炸

4、反应后先撤气后撤灯,还原的铜又被氧化成氧化铜;

5、浓硫酸稀释时,水加入浓硫酸中,使硫酸沸腾,飞溅伤人 这五种错误操作,在实验中是不可做的,它会引起试管破裂或爆炸或硫酸飞溅等,有一定的危险性。通过多媒体可很好的展示其错误的原因及后果。

1、某些原子(如氢、氦)的原子结构

2、氢的电子云;

3、部分物质(如:氧气、水、铜、银、硫酸、氯化钠等)的微观粒子的图片

微观结构学生难以想象,展示出后,可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更好理解微观世界。

(二)制作网页

网页制作是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趋势之一,它通过网络的强大的功能,丰富的信息量,将使教学方式发生转变。网页的制作可以某个专题为目的,如初中化学中的《化学与生活》《环境污染》、《铁》,《初中化学学习资源》等,教师课前按照课程标准,对网上的资源进行整合。在网页中,设制与教学中的相关网站链接,使学生直接通过鼠标点击,了解相应的内容。然后,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并将成果展示出来,与同学共同交流。如在《铁》网页中,教师可根据对学生对铁的现有的认知程度而作了相关提问,对本课中应用的铁的生锈及防治、铁的冶炼等网站作简要介绍,然后让学生进入网站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相关信息,在网络中遨游,教师不作任何硬性规定,学生充分自主地浏览网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一个问题进行具体研究。如有的学生对冶铁的过程感兴趣;有的学生对铁生锈及对策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冶铁的原料及成本感兴趣等。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入网站中相关的栏目,搜寻相关的资料,并进行个性化的整合,形成独特的认知成果,然后写出相应的小论文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在网页上可设计BBS或聊天室,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教师在讨论区发布信息,协助学生发现新问题,对学生的疑问和想法,及时给予评价和引导。教师也可通过BBS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同时,学生也可以自由地把自己的观点发布在网络上,可以署自己的姓名,也可以署自己的代号。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度来发布自己的观点。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一个主持者、引导者,学生可以自由、灵活地展现自己,师生关系和谐、融洽。

篇7: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习题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创设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真正优势,更没有确立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真正位置。近年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对于化学学科来说,怎样更有效的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帮助学生建构意义正是化学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追求的。基于信息技术资源共享、交互性强、多任务的特点,我试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建设网络化教材,创建包括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库、具有良好的协作交流功能的学习环境,在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方面尝试进行一些实践探索。

我校先进的千兆校园网中网络教室可满足教学的多种需求,如学生上网、学科教学、电子阅览、师生培训、兴趣小组活动等,我利用学校网络进行了化学多媒体网络课堂教学的尝试。下面结合具体课例进行分析:

课例: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这是高一化学新教材第五章第5节的内容。由于高一学生未学习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弱。传统教学中的模型和挂图教学,学生不能全方位的观察,很难对分子形成立体概念。我利用chemsketch分子结构软件制作了教学所需的各种分子,并且把教学内容制成课件。且上课前利用微机课让学生学会简单应用chemsketch软件,以C60为例,知道其键长、键角、全方位旋转等功能。计划用一课时完成本节教学。

学习目标:

1.理解极性键、非极性键的概念。

2.理解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的含义及键的极性与非极性的关系。

3.通过课件中分子模型的观察,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4.通过亲手制作分子模型,体会化学中的对称美。

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课本自学本课课件(课件在学校服务器上,学生可以直接打开或者下载到本机再打开)。

2.教师针对本节重点: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概念配合电脑动画加以讲解。

3.以具体实例,常见分子立体模型(应用chemsketch软件),师生共同解决本课难点:分子结构与分子极性的关系,学生总结规律。

4.组织学生组装球棍式分子模型,从亲自动手和直接观察中进一步理解各种分子构型。

5.按难、中、易将习题分为三个不同层次让学生解决疑点:如何判断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

6.有能力的学生自己用chemsketch软件或球棍模型组装曾学过的分子结构,并判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我和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完成了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学习。通过这次网络教学活动,我进一步深刻体会到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越性:

1.多媒体网络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师只能针对多数学生能理解的水平讲课,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差的学生跟不上。更不用说信息的及时反馈,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本节课中,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对照课本自学课件内容,然后对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加以讲解。学生及时疑问,老师及时解答。最后巩固练习,分成难、中、易三个不同档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练习,并给出相应的解析及答案。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能所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选择各内容的学习顺序和阶段进度,使个别化教学不断成为可能。

2.多媒体网络教学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影响、声音、动画于一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刺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看得清楚,听的真切,感受深刻,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方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渠道是多层次、多方面、多类别的。学生学会使用电脑并能上网,可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各种各样的信息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和飞速发展,电化教育设施是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工具。从小就接触科学研究前沿,破除对科研的神秘感,培养创新的意识,并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有很强的信息获取、分析、与加工能力(统称信息能力)。

3.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在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一支粉笔写天下,三寸讲台说春秋”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它确实是一种省时、高效的教学模式。但不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自己学习的信息、选择学习的途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不能完全改变以往的学习形式。在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拔;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抽象概括等手段,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获得知识。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化学多媒体网络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网络上活动的教师与学生一起都成了学习者;在网络中学习的学生把教师看成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而不是指导者,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消失了,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他们不仅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同时也可以同老师探讨问题,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学习的氛围。

篇8: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思考

●利用信息技术, 突破教学难点

有研究表明, 在学习中, 同时调动视、听觉, 能明显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多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音频和视频功能, 创造一个让人身临其境的环境, 学生在此环境中进行各种操作和观察, 将在真实世界中难以感觉到的微观世界真实地模拟出来。例如, 在讲解二氧化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时, 笔者利用多媒体将课本中静态的描述转为动态的演示过程, 增强了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便于教与学的开展。

又如, 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 以前只能靠教师讲解其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危害, 学生印象不深, 而利用Flash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 不仅能将步骤逐一演示, 还可采用慢镜头细细观看。这样, 学生不仅能明白错误的原因, 观看后对知识的记忆也很深刻。通过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很容易就突破了。

●通过信息技术, 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信息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 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 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实时指导,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例如, 演示一些试管内气体、液体的变化实验时,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在讲台上操作, 但下面的学生却不一定观察得清楚, 他们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而利用计算机联网显示的功能, 可以把小小试管里发生的一切, 通过显示器清晰明确地呈现在全体学生的面前, 从而克服了后排学生无法观察清楚的问题。同时, 还可以利用某些专业软件, 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操作, 在计算机上练习化学变化画面的移动和色彩的填充, 以此巩固所观察到的化学现象, 并且利用计算机的反馈系统, 能及时解答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变单方面的信息传递为双向交流。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过去教师一人操作、学生被动观察的现象, 使学习活动变成了学生自己的主动行为。

●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课堂结构

合理、科学地选择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 充分理解化学原理,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一方面化学实验、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更加直观、清晰;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主动参与, 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掌握知识的欲望更加强烈, 从而达到调动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强化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篇9: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习题的整合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化学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

一、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由于中学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很多实验难以作为学生实验走进课堂。这时,可采取计算机模拟演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有以下几类:

(一)有毒、有害、缺乏安全的实验。

安全是化学实验必备的一个条件,一些有毒、有害、缺乏安全的实验在课堂演示会危害到老师和学生的健康,新课程改革已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如删除了引起危险的学生氢气制取和性质实验、有毒害的一氧化碳性质实验等。但氢气的爆炸、一氧化碳的毒性又是很重要的基础知识,这时可借助计算机CAI课件很好地解决此类问题,如设计三维动画片——小白鼠中毒死亡,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防煤气中毒。

(二)扩大演示实验的效果。

在化学演示实验中,有许多有气体放出、产生沉淀、发生变色现象的实验,这些实验如果只靠教师在讲台上做,部分学生对实验中产生的现象仍看不清楚,利用投影仪或利用摄像探头实地摄影,然后再通过大屏幕电视,使演示装置得到放大,提高细微现象的可见度,实验现象一下子能使全班同学清晰地看见,使学生对实验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印象深刻,经久难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再现实验,加大复习容量,提高复习效果。

化学实验是中考复习中一个重要内容,如果用常规手段进行复习,教师难以把大纲中所有要求掌握的实验中涉及到的仪器、装置都一一画出,也不可能把演示过的实验再演示一次。若利用电脑模拟,再现实现装置、实验过程和现象,不但提高了课堂容量,还有利于比较、加深理解记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模拟实验不能代替科学实验

(一)在科学性上,信息技术无法代替科学实验。

尽管多媒体技术几乎可以将任何化学变化的过程逼真地模拟出来,但这毕竟只是模拟,科学需要用事实说话。许多科学实验,其現象尽管没有课件演示那么清晰,但实验是真实存在的,其可信性、真实性、科学性和严密性是可以为学生所感知的。

(二)在趣味性上,信息技术无法代替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往往伴随着物体的运动、发光、发热、颜色及形态的变化,在完成教学的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学生喜欢化学课,就是因为对化学实验的期待,如简单地用课件演示代替实验,其趣味性必然荡然无存。

(三)在能力培养上,信息技术无法代替科学实验。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最有效途径。通过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形成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以及动手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亲手完成实验,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途径,分享成功的快乐。同样的实验换成课件演示,学生体验的仅仅是鼠标的点击。

(四)在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心理素质上,信息技术无法代替科学实验。

化学实验既有一定危险,也有可能失败,用多媒体模拟实验,既顺利又简便,还能避免某些化学药品可能造成的伤害或危害。但学生往往缺少失败的经历,缺少经受挫折的感受,缺少从失败中寻找原因的毅力,缺少克服困难而取得成功的体验,这也不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心理素质上,信息技术无法代替科学实验。

三、在课程整合过程中的误区

(一)课堂教学中大量使用课件。

有的教师上课时让各种信息包围学生,音像、视频、投影频繁使用,使学生应接不暇。这样做开始可能吸引学生,时间久了,就容易导致学生视觉、听觉的疲劳,产生厌烦情绪,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上实验课时,用动画代替实物进行模拟实验,而且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样的教学华而不实、缺乏实效。

(二)过分注重课程整合的形式,忽视教学效果。--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热潮下,人们常常头脑发热,夸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注重了形式,忽视了教学效果。如有些教师上课把计算机、课件网络资源一股脑提供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没有注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法指导以及各知识间的衔接,导致相当多的学生无所适从,一无所获。

四、如何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整合

(一)要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一个好教师一定是拥有科学、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一堂好课应该是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因此课堂整合要着眼于转变教师观念。从重视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培养向重视能力、情感的培养转变;从以学习知识为主的“知识目标观”向以学习方法为主的“能力目标观”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观”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观”转变。

(二)建立科学完备的资源库。

要求教师事先搜集素材,以网页的形式放在局域网上,上课让学生在局域网上搜索;事先搜集有效网址,上课时提供给学生,减少学生搜索的盲目性。

篇10: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习题的整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广西电教馆 点击数:

239 更新时间:2011/4/15 15:19:56 【字体:小 大】 徐勇

(桂林市第一中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市 541004)

摘要: “整合”是当前教学改革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术语,其基本含义是将有联系的不同事物或学科内容综合起来,以便产生好的效果。就信息技术的整合而言可能有几种方式: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等。目前,我国广大中小学校拥有的信息技术设施分布极不均衡。很客观地讲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仍处于很低的水平。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信息技术的整合应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即在学校设置信息技术课,通过信息技术教育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同时大力提倡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这

两者互为促进,互相补充。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化学 教学整合

当前,素质教育和运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两者都要求对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即“五个一”的化学课堂教学加之有限的化学实验演示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因此,中学化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换认识,努力学习电脑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学会使用和创作多媒体课件来为教学服务,积极地去适应当前的教学改革。以下是我对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的一些认识。

在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领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层次逐渐加深,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如何有效整合的问题进一步凸显,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学校和教师的实践层面,对整合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除常规传统电教媒体的应用外(如投影、录音、电视等),许多学校都在开展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的多媒体课、在网络教室中进行的网络课的“整合”实践活动。网络教学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特别是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多重交互、资源共享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功能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化学教学中主要具有如下几个功能:

1.多媒体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也是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基础。

2.可以变抽象为具体, 模拟微观世界的化学反应和现象, 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借助计算机的模拟手段, 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粒子的运动, 从而对化学变化的本质一目了然。例如:在进行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 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模拟化学变化(水的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等等), 把微观世界宏观化地展示出来。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变化、原子的运动、物质的变化以及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在化学反应前后的关系, 形象真实地再现出来, 根据生动的模拟演示, 学生分析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机理。

3.利用多媒体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信息贮存量大等功能, 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辅之以必要的反馈练习,及时肯定或解答, 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 查找学习障碍, 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提高课堂效率、增大课堂容量、进行全面即时性辅导,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方面,4.多媒体的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作用于学习者,可以同时调动视、听、说等多种感官, 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体系,使学习者在最佳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达到最佳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 , 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 ,而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多媒体的多感官刺激作用, 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

和获取知识。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往往可以达到常规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1.计算机可以模拟原子、原子团、分子等的结构和变化机理,使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电子云、化学键(离子键、金属键、大π键),晶体结构等,是初学化学的学生最难以接受的知识点,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叙述,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如学习“离子键”时, 可通过动画处理: 画面上先有钠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模型, 随后钠原子与氯原子相遇, 钠原子最外层电子转移到氯原子最外电子层上, 融入并绕氯原子核运转, 同时显示出负电性, 此时, 钠原子最外电子层消失, 使次外层变成了最外层, 同时显示出正电性, 在静电作用下, 两离子相互作用形成NaCl。学生看见了形象逼真的动态演示, 可以较好的理解离子键的概念、形成过程、形成条件, 使教学难点顺利的得到解决。再如分子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在计算机中可以分别用可动的不同质点表示,说明不同类型的晶体其组成微粒及其作用力的不同。例如可以制作当外力作用于石墨晶体的动画过程,在外力作用下层间结构被破坏,而内层结构完好。使学生对石墨具有润滑作用及铅笔为什么能写字有一定的认识。有机化学中的苯环及环烷烃结构也可以采用电脑动画模拟,对于学生理解苯环的大π键和环烷烃结构与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化学反应也是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反应的特征,宏观物质发生的化学反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重新组合的结果,是旧键破裂与新键形成的结果。有些反应原理十分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效果也不理想。若用计算机来模拟反应过程,就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正确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避免误入歧途。计算机模拟使反应过程形象生动,学生易于接受,产生了如同看到

了这一反应过程的感觉。

2.计算机可以对有毒害物质出现的实验或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进行模拟,可以避免毒害物质对师生身体的损害,减少实验消耗: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实验有毒,或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如果操作不当, 就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传统的教学中, 对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错误操作, 只能靠教师口述其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 不能为了加深学生印象, 如果用实验证明, 则会造成危险。用计算机动画模拟这些错误操作创设教学情景, 可以把错误的原因演示清楚,而且可以渲染气氛, 学生看后印象深刻。下列错误操作都可用动画来模拟: 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 液体沸腾飞溅;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导致发生装置的爆炸;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停止加热,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水倒吸试管炸裂; 加热装有液体超过容积1/3 的试管时, 液体冲出管外; 制备氯气时没有尾气吸收装置造成人员中毒等。学生看了错误操作的动画演示, 对错误操作的原因及危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九年级化学学习“空气污染”相关知识时,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工厂烟囱排放的大量废气,市中心大量汽车排放出来的尾气。然后提出问题你认为上述现象对空气质量产生什么污染?你所生活的环境还有哪些污染源?有什么危害?你认为如何从根本防止污染?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自我归纳得出了结论,并在课后尝试撰写有关环境污染的小论文。在老师的影响下,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如上网查找资料,去图书馆或书店

看书等,了解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

再如,燃烧与灭火一节设计教学中,可以通过真实的情景再现,激发学生对悲惨事件的深切同情,并由火灾事件引发学生对灭火方法进行探究的积极性。课前我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料和动画,在教学中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针对不同火情该采取哪些措施?学生积极回答后,用动画展示出正确答案,避免了重复的归纳与总结。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你是消防队员,怎样做既能自救同时还能帮助他人?学生们很快想到拨打报警电话,切断电源,用棉被盖,走楼梯不走电梯,匍匐前进、用湿手巾捂住嘴等等方法,使知识点的突破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另外,由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演示实验是必做的,不能用计算机来代替。但常规实验受到条件限制有某些不足,这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视频播放等手段来弥补。新课该下教材中还添加了大量的工业生产过程,如:自来水生产过程及工业分离液态空气的过程等,如果带领学生去工厂参观了,由于工厂大、装置多而复杂,学生对工业的生产过程的整体把握并不是很好。可选用或制作相应的课件来辅助教学,利用课件来将分散、孤立的设备连接成完整的、系统的设备,将静态的生产流程变为动态的生产过程,将各个环节进行局部放大和反复演示,使学生既能看清楚又能理解到各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整个生产的流程。避免了

书本上冗长文字所造成的呆板、枯燥。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较好的解决教学中的微观问题,对化学中微观概念可以进行直观演示,一个知识点可多次演示,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发现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例如氯化钠溶解于水的实验,从宏观看现象不明显,但是通过多次演示课件,学生就能真切感受到水分子作用下,钠离子与氯离子能迅速扩散,均匀地分散到水中,进一步认识到食盐溶液实际上是离子和分子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并能感受到离子在水溶液中跟水分子一起不停地运动,最终得出结论溶液是均

一、稳定的。问题的深化,是在学生不断地去思考和进一步探究中得到解决。再如在讲解“电解水实验”这一知识时,先从宏观角度演示导电性实验后,观察到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淡蓝色火焰)是氢气,那么微观上是如何实现了这种转变?接着用计算机模拟,微观角度解释粒子的运动情况,很清楚地看到水分子分解成氢氧原子,氢氧原子重新组合,变成了氢气与氧气。通过这种网络展示,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从而降低了教学难度,使得教学难点顺利突破。进一步认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建立,都要经过对大量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以及对相关资料、数据的归纳整理,实验论证后方能得出结论。

3.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贮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 对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这样可把学生对问题的思维方式、过程、结果的正确与否给以立即判断,以矫正思维过程。计算机多媒体贮量大、速度快、交互性能好,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调用计算机题库中的试题, 学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练习或考试, 练习或考试完后, 学生可以调出参考答案, 及时找出问题的所在, 起到老师面批的效果, 而且还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权。教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来编拟试卷, 可随时修改, 随意排序, 控制题目的难易程度。教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 帮助分析试卷、分析成绩, 通过各种成绩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及时采取措施弥

补不足。

既然网络教学在教学中有如此多的优点,但大多数教师为什么不想或不愿意上网络课?

我认为,影响网络课的普遍开设有以下一些因素:教师先进理念的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认识不足;对编制网络教学软件的技能不够,或感觉太花精力和时间;对网络媒体设备的操作不够熟悉;网络教学在课堂上的管理难度较传统课堂要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不高,信息能力不强;由于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的限制等,因此经常性、规模性开展网络教学至少对现在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在当前普遍开展网络教学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整合过程中,教师遇到的障碍和困难

一.思想观念上的障碍:教师对信息技术充满恐惧,缺乏足够信心

1.缺乏应用和用好的信心。决定教师投入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的重要因素是教师在应用技术过程中的信心水平。那些对于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少有和缺乏信心的教师总是试图避免开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许多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应用信息通讯技术的技能,一方面,学生对于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的态度和预期可能会导致教师的恐惧,在课堂上,面对比自己更擅长操作计算机技术的学生会感到紧张和恐惧。另一方面,教师们非常担心在学生面前表现出自己不会使用信息设备,“出现故障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和“不理解信息技术术语和其提供的信息”,从而不愿意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

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恐惧主要源于教师害怕失去自己的专业地位,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加强会降低或者削弱他们传统的教学技能。大多数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缺乏信心已经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一大主要障碍。例如,在教师接受培训的数量与教师将培训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程度之间存在矛盾,仅仅是因为教师缺乏足够的信心将他

们学习的东西应用到实践。

2.抵制变革的消极态度。对于变革的抵制是阻碍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充分整合的一大因素。这种抵制意味着教师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实践,而要求改变则显得比较困难或不可

能。

3.缺乏对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认识。教师往往认为信息技术并不能改善和加强学习,不能充分意识到应用信息技术给学科教学带来的益处,由此导致不大愿意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

术。

二.能力上的障碍:缺乏合适的培训,不足以应对有效整合

与教师信心水平直接相关的是教师的技能和能力。为了获得基础的和更高层次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教师们需要合适的培训。有效的培训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至关重要。教师能力的缺乏与教师的高质量的培训相关联,一并成为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障碍。

1.缺乏对职前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过去在对师范生进行职前培训的过程中,缺乏应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就职后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另外,教师培训机构缺乏信息技术教学法的培训,缺乏对职前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鼓励,导致职前教师无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技能迁移到课堂教学应用中。

2.缺乏培训时间。从教育主管和行政部门来说,他们期望教师能够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自己的时间参与培训。但对于教师而言,他们有良好的参加培训的愿望,但是却“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实践和接受有意义的关于有效整合的培训。”

3.缺乏教学法的培训。一般来说,培训形式不合适往往导致教师低水平的信息技术应用。当教师在信息技术技能上获得一定的培训经验后,面对的则是不知道如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备课和课堂教学过程、有效管理学生学习过程;在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仅仅关注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并不能为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最可能成为严重障碍的是培训者往往缺乏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经验,自身在课程中就几乎没有应用到信息技术。这些造成了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并不能必然地让受训教师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去扩展和改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3.缺乏技能培训。除了教学法培训的需求外,对于教师特定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仍十分重要。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是教师能够在教学和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在技能这一块,大部分教师都感到他们缺乏足够的培训,尤其是在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和理解技术的运行原理方

面。

三.保障与支持上的障碍:设备条件不足,缺乏技术和行政支持

1.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接触信息技术的程度决定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一方面,学校缺乏足够的设备而让教师接触不到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数量足够但由于学校组织管理不充分而让教师接触不到。研究表明,那些拥有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资源的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实践才开展得不错。

(1)缺乏硬件的支持。一方面,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不足会减少教师接触设备的机会,限制了教师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另一方面,硬件的质量太差会给教师带来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减少教师应用技术的信心。

(2)缺乏可用的有效资源。一是学校对课程教学资源的组织不利,缺乏对资源的最优化使用的规划和组织,这一点甚过硬件和资源本身的缺乏,重要的应该是安置能够为师生有效使用的适当类型和数量的资源。二是资源的可用性差。即便学校购置了大量的资源,但能够为教师所用的软件和素材却很少;同时缺乏教师个体化的资源,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很好地将

这些资源利用起来。

2.缺乏技术支持。要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教学,必然会在应用过程中遇到信息技术本身的问题。无法有效整合的教师们常常会抱怨硬件和资源的过时和老化,教师们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会碰到技术本身的很多困难,导致设计良好的教学无法顺利实践。学校无法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使得技术缺乏持久维护和更新,硬件和软件等不能如预期运行,这些也已成为教师

们应用信息技术的最直接的障碍。

3.缺乏行政的支持。除了硬件设备、软件资源和技术支持上的外部保障条件外,另外重要的保障条件就是学校领导的重视及其行政上的支持。行政领导对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正确理念将影响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导的重视与否,是能否投入硬件和资源、能否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的关键;在教学评价和考核上,行政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正确态度将成为教师们有效整合的导向力量。在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教师问卷调查中,有68%的教师认为缺乏足够的行政支持是他们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中的一大障

碍。

以上所列的造成教师有效整合的障碍与困难的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教师有效整合的障碍因素。

针对以上因素再结合现今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应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付诸实施。如旨在提高教师思想认识的不定期教师集中教育活动和学校领导与教师的个别交流活动;克服资金上的困难,逐步增添信息技术设施设备,为教师开展“整合”工作提供基础保障;对教师进行相关信息技术的培训,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和专业水平;为教师编制网络课件、开设网络课提供帮助和服务,解决教师后顾之忧;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不断提

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能力。

一.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及整合的内涵,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信心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是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涵义的前提。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仅是演示课和示范课上的简单应用,不止是表面的作秀。信息技术既是教学中很重要的应用工具,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文化,在信息技术面前教

师和学生完全平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就完成了。这只是整合的具体表现之一。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多方面的根本变革,各学科的教师都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其应用的诸多效益,对于学科教学而言,首先应该明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整合实施主体和对象,信息技术应用的时机、地点,整合过程中应该采用哪些信息技术工具,教师自身对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不能强调那种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的整合课,而应追求以优化学科教学,有效达成学科教学目标为基点的整合课,让教师们能够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

宜地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而恰切的应用。

二.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题,设计系统化培训

为了切实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学科教学,改进学习,提升学科学习效果,就需要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为主题,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持续发展出发,设计系统化的完整培训。在设计培训之前,要对教师的实际水平和需求全面考查和分析,同时要与学校、教师们一起研讨确定培训的计划和设计,根据教师的不同水平,分层次设计培训内容和课程。不同层级的培训对应不同层次水平的教师,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整个系列的培训内容要为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提供有力的支撑。

1.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信息技术技能是增强教师有效整合的自信心的重要因素。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教师才会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加入信息技术的应用。就信息技术技能本身而言,按照技能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可以分成基础、中级和高级培训。另一个维度则是依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安排不同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大致可以分为领导层、骨干层和普及层三企层次。领导层的培训重点在于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基本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规划的培训;骨干层的培训要基于他们已经掌握的较高信息技术水平,让他们进一步深入掌握管理和维护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能力;普及层的教师在于让他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知识,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初步具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2.教学法培训。单纯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并不能为教师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做好充分准备。教学法培训主要是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教学模式的讲授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与教学设计方法等,这部分培训指向信息技术实际教学应用的策略和方法。教师们通过培训,要明确备课和课堂教学的设计,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仃比较清楚的认识,明确如何应用用信息技术有效管哩学生学习过程。作为教学法的培训者,不仅仅要具备信息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地将教学方法应用的相关因素与信息技术的管理联系起来。

3.整合培训。这一层次的培训内容在于从具体学科出发,提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案例和经验。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的有效整合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整合培训内容不能过于笼统,需要体现出不同发展地区、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有效整合的差异性。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教师而言,由于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信息技术应该怎样引人才能促进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对于体育和音乐学科而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如何体现等问题,在这一层次的培训中都要解决好。同时,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处理好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方面,教学的预先设计是为了教学过程中更好的生成;另一方面,生成的过程也是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教学反思的过程。

4.持续的自我提升。除了以上层次的外在培训之外,教师信息技术技能与有效整合教学素养的不断自我提升是系统培训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内在的学习动机是其能够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源泉,外在培训最终还是要通过教师(内因)起作用。在学校层面,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层面,如何构建教师不断自我提升的学习共同体是系统培训要研究的一大问题,即当不再提供外在培训的时候,教师们依然能够不断寻找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支持性环境的整体构建

能够让教师们真正愿意去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活动,需要环境和氛围的支持。而这样一种环境和氛围的创设,需要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不懈努力。

1.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硬件设备作为学校的信息基础设施,是教师们能够主动进行占总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的支持性物理环境;软性的教育教学资源则是教师们进行有效整合的重要条件。所谓最优化配置,重要的一个指标是教师和学生使用的可获得性,便于教师和学生的随时随地因需而用。对于学校资源的配置,要在前期进行学校和师生的实际需求调查,做出学校信息资源配置的方案。这个配置方案要坚持以下几条原则:一是硬件设备搭配合理,功能齐全,软件资源要坚持适用性;二是硬件的兼容性较好,可供随时升级更新;软件资源要注重开放性;三是注重从学校整体出发,全方位考虑设备和资源的可用、易用性,功能发挥的广泛性;四是精简节约,同时注重考虑产品售后的长期维护和其他相关服务;最后要注重利用网络平台构建设备和资源的有效共享,充分提高设备和资源的使用效率。2.提供专门的技术支持。技术问题是教师们进行有效整合的一大障碍,如果区县甚至学校能够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教师们才会对应用信息技术产生安全感,而不再是恐惧感。一方面,打好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的基础,以足以面对应用技术过程中的一些小状况并能迅速反应。另一方面,要提供专门的技术支持。这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而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来说,学校领导必须认识到技术支持人员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界定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职责并科学合理地考核与评价,使他们能够安心和敬业地为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服务,是学校领导应该明确的问题。技术支持人员应该对于所有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状况有一个实时的监控体系,及时掌握教室内技术的使用情况。同时,可以借助区县的力量,建议区县成立信息技术支持中心,能够建立起一套针对学校各种技术问题的迅速反应体系。

3.提供行政支持,要营造教师探索有效整合的环境和氛围,校长的理念及行政上的支持是重要因素。在大多数成功学校群体内,学校领导对于改革都比较合作和支持,愿意承担责任,同时采用民主参与式决策。在他们眼中,鼓励教师中的先行者比较重要。让一部分先行探索,之后带动其他教师逐渐适应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向有效整合发展。在这样的学校内,教职工的士气都比较高涨,教师、学生、家长对于学校的教学都比较兴奋,愿意与别人分享经验。其次是要建立鼓励性的教学评价制度,一方面,要从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适用性、有效性方面制定评价指标,引导有效整合;另一方面,要建立集体研时评课制度,通过教师之间的研讨,提出有效整合中的问题;针对困惑与问题,学校要为教师们寻求专家的指导和帮助。4.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师们在探索有效整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子网络的应用以及论坛的形式,得到本学区内外学校同行的支持。不仅能为教师们提供经验共享的平台,同时能够从同行的鼓励中增强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信心和动力,并由此获得更多更好的资源,有更多的机会一起探讨研究,逐渐提高整合的有效性。四.注重技术和文化发展对有效整合的影响

信息技术总是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文化也随之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要有效整合是否一定要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是否存在能够取代教师智慧的信息技术,都是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正如文中所提及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教师们所遇到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过程中的障碍和困难也将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是我们要继续追踪研究的问题。只有坚持在研究中发现、在发现中逐步解决问题的原则,相信能够开展信息民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教师会越来越多。

总之,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电脑多媒体技术及其课件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画面、巧妙的链接组合、多彩的演示效果等强大功能,充分地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更有效地实现化学教学的目的。不过,电脑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这种手段既不能

替代教师的作用,也不能替代书本。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研究的几点反思

通化市职业教育中心 宦宝玲

[摘 要]: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研究和实践的步伐,已经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到化学教学实践当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其具体体现。学生在现代化教学媒体创造的氛围中,充分体会着学习的乐趣,感受着传统教学无法感受的情境;但是,由于对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在理解上的偏差,使得信息技术在与化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不能达到其真正效果。对信息技术角色的认识是在化学教

学中发挥效度的关键。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教学 整合 反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手段在化学教学中也被广大教师采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还可以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变抽象说教为形象演示,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将多媒体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在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尽可能使其恰到好处,能通过实验操作的就不去模拟,能学生思考得出的,就不通过多媒体简单呈现。多媒体的使用就是为化学教学培养目标服务的。不要让多媒体喧宾夺主,代替了学生和教师的沟通,削弱了化学探究实验的目的。

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过程中要认清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充分发挥化学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势互补,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不是以课堂气氛的热闹与否来衡量,要看到课堂气氛活跃的背后是不是真正对学生的发展起了作用。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评价不能流于形式,要关注其本质的东

西。

一.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的几点误区。

(一)过于追求形式,违背化学教学原则。

任何教学媒体和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完成教学目的服务的。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更有效的完成化学教学目标。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尤其是在参加各类公开课时,不管课堂内容是否需要,更不顾多媒体的使用是否恰当,一味追求形式,单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结果事与愿违,教学效果很差。有的教师他的课件做得非常美观,各种背景设得非常优美,内容也很丰富,但是教学效果却令人不敢恭维,究其原因,就是课件制作太“花哨”,引起学生注意课件的美观,而忽略了课件中的内容。其实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不求多,而求精,强

调适用,要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

(二)课堂信息超量,抑制学生思维。

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信息储存量大,是一大优势。但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惟恐内容单薄,将与教学有关的所有内容,全部纳入课件,而授课时受时间限制,只得加快传递速度,本应板书留有思考的重要内容,都由电脑显示。有的教师一堂化学课教学容量相当于传统教学两三节课的容量,频率又如此之快,使学生眼花缭乱、头晕目眩,怎能不抑制思维?如有的教师在利用多媒体上公开课时,上课时边讲边演示课件,速度之快,不要说是学生,就是听课的有些教师也未必能听懂。究其原因就是课件容量太大,若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就完不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这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是背道而驰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从化学学科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三)思动异步,忽略“教”与“学”的互动。

现代教育思想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及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化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作为一种认知活动,其明显特点是师生、生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这就使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意外”事件,而多媒体课件不可能把这些也纳入流程。这就排斥和限制了师生“教”与“学”、生生“学”与“学”的交流过程,降低了化学课堂教学的丰富性、生动性。这种思维和行动异步现象,使学生只能被电脑牵着走,无法实现真正的交流与互动。

(四)分散注意,弱化思维。

多媒体辅助化学课堂教学,集文本、图形、声音、动画等于一体,形式新颖、多样,对学生的视听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有的课件过分追求表现形式,把一些可有可无、对达成课堂目标无益的内容添加到课件中去,淡化了化学教学主题,分散了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认知目标上偏离了角度,影响了化学教学效果。如一名化学教师在利用多媒体上全校性公开课时,讲到“电解质溶液”时,用课件展示出一个实验探究:让学生观察电解质通电时灯泡的亮度,并让学生交流有什么发现?但该教师却在这些内容的右侧清清楚楚地展示了一张“枫叶”,这就使得听课的学生和教师都在猜测这张“枫叶”与这些内容有什么联系?学生在回答这问题时也是小心意意,害怕说错。直到最后大家才弄明白,这是一张背景图。

(五)忽视了传统教育手段,无板书无重点。

多媒体辅助化学课堂教学,的确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对传统教学手段的排斥,更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过分夸大多媒体的效果,把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上成技术操作演示课,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传统的教具如实物、模型、挂图等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中的板书,有时能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化学课中的概念及公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等。但许多教师认为板书可能比较浪费时间,于是在课前把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输入电脑里,课堂上随着讲述内容而显示过去,不给学生留出思考和笔记的时间。这样做看似节省时间,却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事实上,黑板加粉笔可以随写随看,重现力强,有利于较好地控制课堂节奏,有利于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做出灵活地删减,有利于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突然而致的“灵感”。这些效果都是多媒体课件无法达到的。所以,板书是化学教学不应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具体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必须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化学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既然多媒体教学存在如此多的问题,是不是又要回到原来的传统教学中去呢?并非如此,现代教学提倡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由之路。关键是我们在利用现代教育手段进行教学时应该怎样才能更加完美,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思考。

(一)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要恰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仍然是基础知识的传授者。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以一定的基础知识为背景的,教师的作用就体现在以一定的方式讲解分析或者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的基本观点。教师是多媒体教学的设计者,无论是化学教学课件的设计,还是在网上搜集与化学教学有关的图片资料,以及化学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入的角度等等,都要精心,要切合化学教材内容的需要,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师是多媒体教学的组织者,体现在化学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化学教学节奏的控制上,特别要重视让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是学习结果的评价者,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让学

生享受到多媒体教学的乐趣。

(二)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化学课堂环境,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应该强调化学课堂环境的营造,化学课堂文化的渲染和师生间情感的融合与沟通。尽可能地创设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多种情境,如可利用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创设学习情景;在有关“元素”的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元素含量表;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在有关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的教学中可用影像或图片资料,甚至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和启发性的问题来设置学习情景。教师在化学课堂中设计问题情景时,应注意所设计的问题应该能与学生达成有效的课堂交流与沟通。

1.设计能引起争论的初始问题; 2.设计能启发深化讨论的后续问题;

3.要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提出问题来引导讨论;

4.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要代替学生思维;

5.对于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老师应注意适时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三)促进化学传统教学优势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完美结合。传统教学虽然形式单一,但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化学教学经验,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尤其是一些诸如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互动的良好效果,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推行多媒体辅助学科教学,不能完全抛开传统教学,应借鉴传统教学的可取之处。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样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在设计课件时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组教学,分类指导,按不同层次提出要求,不搞一刀切。只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学生的意志、性格、兴趣、习惯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情况,在课堂教学或个别辅导上注意扬长补短,爱护和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有助于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

教学手段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应用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的意义在于充分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使用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时,要力求做到时间上有宽度、内容上有深度、活动上有广度、效果上有信度。切忌为了用而用。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完全依赖教学课件,不能够充当“放映员”,教师能够自制教学软件(课件)当然好,不过要提倡合理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上的共享资源;计算机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教学,也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和实践,合理设计和开发,使之与其它手段有机结合,才能优化化学教学过程,提高化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王祖浩,吴星.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出现了过于依赖现代信息技术的倾向,反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现代信息技术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它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知识间的联系,模式化了人的思维过程,机械化了教学过程,不能适应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种种变化。作为现代教学手段,信息技术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但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我认为,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中,存在着以下盲点。

一、模拟实验无法替代科学实验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可以把学科教学中的实验过程以虚拟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中。通过这一方式,我们可以把一些难于观察的、抽象的、微观的、危险的化学过程模拟出来,从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了许多烦琐的讲解过程。然而,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都无法取代实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首先,在科学性上,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尽管多媒体技术几乎可以将任何化学变化的过程逼真地模拟出来,但这毕竟只是模拟,科学是需要用事实来说话的,模拟的与事实是否相同呢?这必将导致学生心存疑惑。许多科学实验,其现象尽管没有课件演示那么清晰,如化学中焰色反应,但实验是真实存在的,其可信性、真实性、科学性和严密性是可以为学生所感知的。

第二,在趣味性上,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往往伴随着物体的运动、发光、发热、颜色及形态的变化,有时甚至是爆炸等极端现象,在完成教学的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许多学生喜爱上化学课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化学课堂上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实验,如果简单地用影片似的课件演示替代实验,其趣味性必将荡然无存。

第三,在能力培养上,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最有效途径。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运用全部的感官去观察、感知实验的现象,而后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处理,探究变化的过程和原因。这其中的许多现象,如放热、吸热等是课件难以真实描述的,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分析、探究。何况,计算机模拟完全是按照老师的意志、知识水平进行设计、制作的,这种实验的结果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结果。但现实中的许多外因都会对实验的现象与结果产生影响,从而使实验产生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的出现,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科学品质的极好契机。同时,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参与其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由学生亲手完成整个实验的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途径,分享成功的喜悦。同样的实验,若换成演示课件,学生所体验的仅仅是鼠标的点击。

可见,违反以真实的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原则,只热衷于计算机模拟实验,忽视实验本身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二、屏幕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把各种媒体信息加以整合,展现给学生生动形象、富于启发、促进思维的画面。但这决不意味着传统板书被淘汰的时代的到来,相反,传统板书的某些作用是屏幕无法替代的。

首先,传统的板书过程往往是老师思维过程的再现。教师伴随着讲授过程的一步步板书,实际上就是在一步步书写着自己的思维过程,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同时,师生、交流学习体验,也是学生思维渐进的过程。若这个过程也用屏幕来替代,多媒体系统也就成了名不副实的电子板书,也就无法展现教师教、学生学的思维过程,这样教学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其次,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思维不可能完全吻合,因此,课堂教学需要随机应变,需要教学机智。当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顺序与课堂设计不相符合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有时甚至要对设计好的板书进行调整。一般说来,板书除了包括教师备课过程中设计好的相对固定的部分外,也包括上课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况下临时书写的即时性部分。而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在上课过程中难以即时修改,缺乏应变性。

另外,对于化学教学而言,其学科覆盖面广,知识点分散,若不能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难点,必将使学生无法抓住学习的主流,从而无法建立起化学的知识网络体系,化学将成为各种知识信息的简单堆积。教师在板书的过程中,往往可以通过更换不同颜色的粉笔、利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或圈圈点点来突出重要知识点。优秀的教师其课堂的要点,常常能直观的反映在其板书的圈圈点点上。相反,在屏幕上,教师很难用其个性化的符号即时描述,也难以对需要强调的文字进行圈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三、人机对话无法替代信息交流

随着教学手段的网络化,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宽,交互型的网络教学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参与的机会。然而,人机交流仍然无法完成所有的信息交流过程。

首先,传统的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是一种畅通无阻的交流,一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全部需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流,实际上就是给信息交流设置了一种障碍。信息技术应该是一种工具,而不应是一种障碍。

其次,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是多向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可以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决非单个学生与机器的交流所能替代的。

最后,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和学习,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不加控制的以BBS、网络来替代讲授,实际上是以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来替代语言、感情的交流。缺乏情感交流的教学,就像一片荒芜的沙漠,是无法培育出健康成长的学生的。

毋庸质疑,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教学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但决不是万能的,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技术,就像粉笔、黑板一样。信息技术能否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作用发挥的程度怎样,取决于教师是怎样使用它的,怎样以适当的方式把它用到教学中恰当的环节,使它成为教学的有机部分,发挥最大的潜力。马焱

摘要:本文对多媒体教学的积极功能进行了论述,同时也指出,我们在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时也要避免走入多媒体应用的误区。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教学平台;学习场所;演示作用;自身修养 作者简介:马焱,任教于河南省洛阳市第五十八中学。

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二十多年的英语教师,笔者对这些年英语教学手段的新变化,对国家、教育部对英语教学的高要求,感受深刻。纵观历史的长河,不难发现,我们有幸处在一个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数字技术已完全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块板打天下”的单一教学模式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汇集了图像、声响、文字和动画于一体,以传统教学辅助手段无法替代的巨大优势,冲击着我们的日常教学领域。而在各学科中,英语由于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其自身极强的“听、说、读、写”特性,迫使课堂教学对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手段的依赖性较之其他学科更加“严重”。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英语学科而言,其优势是显而易见: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为我们一线教师展示日常教学资源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

教师在准备日常教案时,需要收集、展示或播放大量的相关图文及声像资料。传统的做法是通过向学生展示书本、图片实物、录音或录像,以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但课堂上的时间是宝贵、有限的,不允许教师让每一个学生一页一页地去“感觉”这些资料的内容的,而且,他们提供的信息容量是非常有限的,操作也非常繁琐,缺乏灵活、方便性,更缺乏交叉辅助功能,一般上一堂课都要到电教室去上,而且,需要电教室的教师全程配合,才能完成。但多媒体集上述功能于一体,再加上现在市区有些学校接有教育专线宽带,其传输的速度和信息容量非常大。这就为我们的日常教学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文字、图像、声响资料。而且,课堂训练手段和方法非常灵活、多样,极大地改善了我们日常教学的条件和环境。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日常教学课堂成为了充满魅力的学习场所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年学生尤其如此,因为他们正处在一个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1.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形象优势

多媒体教学为日常教学提供了避开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色彩缤纷的精美图片;逼真的音响效果;授课中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画面的暂停、定格,以及为了加强学生感性记忆的画面闪烁、慢放等等手段,使教学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记得我给学生上过一堂阅读课,准备了一篇阅读材料“Table Manners at a Dinner Party”。在导入环节,我先向学生展示了一些从网上下载的一些西餐厅的彩图;富丽堂皇的大厅、精美的餐具和食物、仪表堂堂的侍者,这些栩栩如生的场景让全体学生身临其境,似乎已闻到了咖啡的浓郁芳香,尝到了食物的异域风味,眼睛都瞪得大大的,恰好又是上午的第四节课,包括我在内都饥肠辘辘的,可以想象,当时的场景,分明可以听到咽唾液的声音……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彻底地吸引了……最终,我圆满地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而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手段去上这一课,说实话,是绝不会有这种的教学效果的。

2.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法相比的高效性

授课教师在课前制作好的课件,大大节约了课堂上的授课时间,教师不必再在课程进行中,作诸如抄题目、画简笔画等等可能使课堂教学速度放慢的传统教学手法。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教材与媒体之间的优势整合和提升。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视听同步练习、模仿练习、问答同步练习,以及角色扮演等等这些交叉式训练,都可以高效地完成,非常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据一份心理学研究的调查,学生纯粹只听不看,能记住内容的为15%,只看不听,可记住25%,而视听相结合,就可以达到65%以上。其高效性由此可见一斑。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误区

当然,在实际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并不是万能的。用的好,当然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走入误区: 1.教师过分追求多媒体教学在英语课堂上的演示作用

新课程教学理念提倡“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本”, 教师只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但是,笔者在所在学校内,或校外的英语课上,经常见到这样一些场面:授课教师整节课都站在讲台上,忙于点击鼠标,转换色彩艳丽的图片,播放音频文件,有些学生甚至还没有看清内容,或者看清了但没有来得及思考、记录,就换成了下一张,教师成了“课堂专业放映员”;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却无暇思考,学生成了“课堂木偶”,没有思考。

甚至,在有一次听课时,笔者看到学生连手都没有动一下,一直坐着、盯着、回答着老师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跟着老师的朗读,这样的课堂是否就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们都记住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笔者曾问过该课堂上的三个学生,他们的回答都惊人的相似:“这些画面太酷了,我去问问老师从哪儿下的……”

所以,这些过分追求视觉的刺激、哗众取宠的做法,可能一开始的确能吸引大多数学生的“眼球”,但在多次使用后,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向”一些与所授内容无关痛痒的东西上了,造成了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和时间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它完全替代或占用了学生的主动思维,替代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练习,违背了学生须积极参与、质疑、讨论、主动发展的课堂要求。这显然是违背了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初衷的。2.教师忽略了自身教学基本技能的修养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门深奥的艺术。教师要想娴熟的驾驭课堂,吸引学生,自身就必须要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而这些往往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德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个人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而恰恰相反,笔者也多次见到有些教师,尤其是某些年轻教师,平时大多数时间都坐在电脑前,对制作课件情有独钟,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正如易中天所说:“我最害怕的事是,让大家认为,看了我的节目,就认为可以不用看书了。” 看了易中天的有关《三国演义》的电视节目,就可以不用看《三国演义》这本书了吗?就可以让易中天的看法和思考替代我们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吗?

同样,有了多媒体,作为一线教师,就可以不练普通话,不练“三笔字”,不看书了吗?非也!笔者曾经问一个在校内讲公开课的年轻男教师为什么从头到尾都不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一个粉笔字,而只是点击放大屏幕的标准字体,他红着脸回答道,“我的粉笔字写的太难看!叫下面坐着的评委看了会失分。”

由此可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还是要具备必要的教学基本技能,切不可一味追求现代化教学的气息,而忽略了自身基本教学技能的修养和提升。正如军队有了威力巨大的导弹、电子追踪器、快速的运输工具,士兵就可以不进行徒步越野拉练、徒手搏击、射击训练了吗?

3.教师是否重视、做好了课后辅导工作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在中国现今的教育体制之下,我们的教学效果是否有成效,必须面对中高考、升学率的检验,而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是需要反映到卷面上来的。我们不可能把“多媒体”“耍”到“炉火纯青、天花乱坠”的地步,而无视学生们在做英语试卷时的窘样。因为我们工作在一线的老师都知道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如果不重视课后的背单词和课文的所谓“过关”工作,不认真给学生讲题、告诉他们如何做试卷,那么,学生做试卷时的成绩将“惨不忍睹”,这将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的做法。

洛阳应该如此,就连教育改革前沿、在外语教学各个方面比我们都先进许多的上海,也是如此。2006年笔者曾听了一场洛阳市东方二中的英语老师赵xx的报告,谈她到上海女子中学参观的所见所闻,其中就谈到了该校的英语老师,在学生中午和下午的时间,组织学生“过关”和讲题的情况。

所以,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既要坚持英语教学改革,用好、用精“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模式,又要对学生进行常规的教学讲解,绝对不可完全抛弃传统中的“有效教学手段”。

总之,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广大的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祖国的需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把计算机应用与所教的学科进行整合,进而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手段,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这应该成为我们毕生为之追求的目标。参考文献:

上一篇:东南大学招生章程下一篇:化学多媒体教学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