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论文

2022-04-15

摘要:当前的农业科学已经不仅仅是种植、养殖业的农业科学,以生物高新科技为主导的多学科综合的新型农业科学时代已经来临。但是由于农业科学的独特性及受传统农业观念的影响,许多地方高校的农科类本科生的科研应用和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论文 篇1:

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专业生物信息学教学探索与改革

(蚌埠医学院 1.生物科学系生物技术教研室;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安徽 蚌埠 233400)

摘要:为培养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生物信息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软件的应用能力,结合近年该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探索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使学生在生物大数据时代,具备初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教学模式改革

一、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的必要性

生物信息学学科发展迅速,不断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而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从事生命科学相关的研发和技术,涉及生物、医药、食品、环境、农业等领域。掌握生物信息学这门工具,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和途径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医学院校部分专业(如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开设生物信息学必选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和教学资源缺乏。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生物信息学时间相对较晚,在教材选择中首先调研了其他院校和目前出版的教材内容情况。发现大部分生物信息学教材都包括生物大分子(核酸和蛋白质)的信息资源,基因组分析信息资源,数据库搜索软件,核酸序列分析和多序列比对等软件的核心内容,除了共性的章节外,不同的教材内容和重点各不相同。但是生物信息学发展迅速,除了基础内容外,大部分内容都在快速地更新,比如引物设计软件的使用等。而目前,生物信息学教学资源较匮乏,完善的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和习题等教学资源稀少。

2.课程内容与教学课时不匹配,教学进程安排不够合理。首先,由于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生物信息学课程学习前需要理解和掌握一些生命科学相关知识背景,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深刻理解一些生物学基本概念,如基因序列、蛋白质序列、非编码区、启动子等,并初步了解一些重要的生物学数据库。因此,讲解透彻该门课程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花费一定的时间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然而由于医学院校学生课程门类众多,客观条件决定无法为生物信息学安排足够多的课时。目前我校教学大纲规定的授课仅为20学时,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就显得非常突出。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数下灌输大量内容,因此无法深入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了教学质量。

其次,教学进程安排不够合理。以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为例,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生物信息学课程。此阶段学生虽然学习了一年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但是专业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同时实验设计等相关实践较少,缺乏对实验细节的理解与实验设计的整体把握。而生物信息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所以有必要在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实验设计的理念,课程学习中灵活运用专业基础知识,达到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生物信息学的知识与不脱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教学模式单一,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对于医学院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本课程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如何在现有数据库中查找想要的信息,如何通过在线程序或利用现有的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解决生物学问题。学生需要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熟练掌握生物信息学的数据库、分析方法、软件。但是很多医学院校教学条件有限,没有相应的计算机实训室,配套软件也相对匮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课件照本宣科,并不能结合具体实例边讲解边示范操作,同时,多数高校开设的生物信息学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教学课时。然而,生物信息学的学习,如数据库的检索与使用、序列比对分析软件的应用、引物设计软件的应用等都需要学生在实践课中进行验证或操作,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脱节严重,从而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三、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1.修改理论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由于生物信息学内容繁多,应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精心挑选授课内容,在有限的课时中让学生学到最基本且重要的生物信息学理论知识。目前我们选用的是浙江大学出版社第一版的生物信息学,结合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特点,本教学团队编写了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更新和优化,将重点集中于应用性较强的生物信息学实践分析技能和离线单机版生物信息学软件的使用上,具体内容包括核酸及蛋白序列数据库、序列的相似性搜索、序列比对、系统进化树的构建以及蛋白质的结构与预测和引物设计等基本内容。同时考虑生物信息学学科的前沿性和交叉性,我们又增加了蛋白质组学和非编码RNA,基因芯片、qPCR、深度测序等操作原理及流程预测等内容。为了适应生物信息学快速发展的要求,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推荐了包括DavidW .Mount编写的《Bioinformatics Sequence and Genome Analysis》和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李霞主编的生物信息学等几种不同类型的参考教材供同学课外阅读。

2.创新教学方式,推行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生物信息学的课程学习和软件使用与网络的使用紧密相关,一方面,为克服学生多,无法使每位学生实时进行电脑操作的弊端,我们利用能够接收无线网络信号的设备,实现上课时教室内有网络,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实时在线带领学生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如數据库查询、序列提交过程、蛋白质结构域分析、蛋白理化性质及结构预测等重要内容,通过实时演示连贯教学内容,让学生得到了更加直观的实践体验,加深了对各种分析方法的学习和理解[1]。另一方面,由于课程学时(仅20学时)的限制,学生们不可能完全依赖课堂时间很好的掌握该课程,除了采取集中授课方式之外,本团队利用搭建的“分子生物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络平台,开辟了“生物信息学”专栏,提供相关文献、相关分析软件及其使用步骤等信息;并聘请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组织相关领域青年教师开展专题研讨等形式,从而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3.紧密联系科研,开展基于实践的问题式教学。针对生物信息学课程的特点,打破应试考核方式,本教学团队注重理论结合实践的问题式教学方式引导。一方面,各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教学课程比例,根据生命科学的发展,不断充实实践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从而将生物信息学技术渗入日常教学环节中;另一方面,面向全校招募相关领域青年教师,鼓励并指导学生参与青年教师科研项目,并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科研项目。目前创新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全面覆盖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全体学生,学生在解决科研问题时逐步学会运用生物信息学知识,如文献查阅、目的基因序列的获取、基因序列的分析方法等,提高了学生生物信息学知识和技术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理解力。

四、结语

生物信息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的工具和载体[2],针对生物信息学课程的特点,医学院校生物信息课程的改革可进一步加强理论教学的系统性、规范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对生物信息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基础上,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医学特色,培养适用于现代精准医疗的创新型生物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敏,赵杏利,范丙友,等.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6,(48):140-141.

[2]马军,林炽贤,李麒麟.生物信息学在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美术,2013,(3):125-126.

作者:王文锐 杨清玲 梁猛 席珺 陈昌杰

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论文 篇2:

“强基计划”下生物学科在地方高校农科生培养中的思考

摘 要:当前的农业科学已经不仅仅是种植、养殖业的农业科学,以生物高新科技为主导的多学科综合的新型农业科学时代已经来临。但是由于农业科学的独特性及受传统农业观念的影响,许多地方高校的农科类本科生的科研应用和创新能力普遍较低。在教育部提出的“强基计划”要求下,文章强调农科类本科教育中生物学科的重要性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现代农业的高科技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农业科学;本科教育;生物学科;人才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应用在动植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创新、生态环境、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越来越离不开与生物高新科技的结合。以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生物学已成为一门交叉性学科,综合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处理技术在农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实践作用,具有广泛且不可忽视的应用价值。2020年1月13日,教育部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为了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有关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生物基础学科作为“强基计划”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地方普通高校的教学改革方面刻不容缓。

一、农科类本科教育中加强生物基础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生物技术是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生物技术水平的竞争将成为未来生命科学竞争的焦点之一。在中央教育部提出的“强基计划”要求下,生物学在农科类中的“强基”显得分外重要。当前的科研技术发展可谓突飞猛进,传统的农学早已从外在表征转为内在的分子机制,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带动下,大量的基因数据被获取以解析生命的本质与规律。而在这个过程中,生物科技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例如,在农业生物信息学方面,大量农作物的基因组、遗传图谱、基因序列、基因组注释存在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 NCBI) 的生物信息数据库中。掌握生物信息学的相关方法与分析技术,就可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指导后续的农学研究与生产应用。生物信息学在作物物种鉴定、亲缘关系分析、种群遗传分析以及作物特性相关性分析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大数据时代下的农学类研究具有数据庞大且种类多的特点,由于高通量技术的发展,基因测序的成本大幅下降,全球几乎每周都有新的作物信息不断地积累,除了基因信息外,还有源源不断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表型组、相互作用组等大量数据信息。在这些信息中存在大量高价值的数据,若能够利用生物技术挖掘出这些不菲的价值,必将走在领域的前端。不了解生物信息,不懂使用生物软件,终归会面临信息落后、科研手段陈旧的尴尬局面。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若生物基础教学不完善,会使毕业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处于被动状态。

“强基计划”的目的就是培养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原始创新能力的综合型、复合型、通用型人才。在新时期,要想解决当今农业面临的一切问题和困难,就需要对传统教育进行有益的补充。农科类应用人才的培养更要适应当今潮流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国内外农业的发展趋势,把农科教学进一步推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培养新型农科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教育的巩固与加强必不可少。

二、现阶段农科类生物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尽管生物学相关课程在许多本科院校中已被列入教学计划,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普通地方高校的教学中仍存在问题。许多高校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这显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现阶段生物基础教学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有:

(一)对现阶段背景下的生物科技创新应用认识不足

许多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的任课教师拥有丰富的农业传统知识,田间试验教学等方面经验丰富,但对科技时代下的生物分子机制认识不足,对生物科技发展趋势也了解不多,因此对应用型農科类人才局限于传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方法的传授,缺乏科技创新。新时代的农业生物应用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农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具备生物学、数学和计算机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完成生物学课程教学任务,教师仅仅在教学中进行介绍性讲解,课程考试采用综述和田间试验等方式完成,会影响学生对生物高科技的理解以及生物分子机制等基础学习。

新时期生物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对“应用”的理解提升层次。高校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备生物知识体系的人才,向社会输送的应该更多的是科技型应用人才,而不是简单的应用操作者。一流的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懂得使用高新生物科技,在未来终会被淘汰。

“强基计划”给教师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机会。高校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应注重教师能力与意识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远不能满足现阶段生物学教学的需要。教师只有关注生物学发展的趋势,平时多看相关领域的成果展示,及时提升自身水平,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高校在这方面应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让教师多走出去了解前沿领域的发展,给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帮助其提高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同时经常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来校座谈,对教师进行“再培养”。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增强师资力量。同时,地方高校应加强与外部的协作,在科研方面关注最新研究进展,开拓创新,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意识与科研水平。

(二)没有合适的生物学教材

目前生物学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在不同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中的应用范围与程度各不相同。生物学的教材五花八门,涉及的内容与重点也是各有千秋,但是大部分的教材都侧重于医学等生命科学,针对农学类的比较少。因此,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的农学类教材更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加强特色专业的建设。

同时,当前生物学教材中有的专业性太强,不适合一般农科类专业的本科生学习,有的过于陈旧,无法满足新时代的教学需要。因此,根据各院校专业建设需要及学生水平来编写合适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笔者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学生收集时下最为实用的生物信息软件,参与简明软件使用手册汇编。从学生参与的整个过程中可以直接观察出哪些生物信息软件是他们难以消化的,哪些是通过自学即可掌握的。由此,通过教材的分级分类,难易结合,并附上学生参编过程中的具体学习方法实例,最终形成从易到难的章节梯度,编成可因材施教的教材。

(三)缺乏有效的科研实践性操练

当前农科类本科高校一般要求大学三年级进入实验室。由于课程安排及校园活动等因素,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有效时间往往不足,只能配合指导教师做一些简单的作物内含成分提取分析,对高新生物技术缺乏理解和实践性的操练。因此,在“强基计划”背景下,高校应合理地调整相关教学安排,笔者建议:大学一年级让学生完成大部分基础理论知识课程学习,大学二年级让学生选择导师进入实验室了解基础操作,大学三年级让学生开始毕业论文设计进入实践操练,大学四年级让学生完成论文,考研或者参加工作。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利用有限的本科四年完成与下一阶段的衔接。

在学生实践操练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应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目标,避免“填鸭式”的教学,不要只教过程、不讲关键点。尤其是生物分子机制方面,许多知识比较抽象,植物组织等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而DNA/RNA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例如,在教学PCR的过程中,并不是简单地将操作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熟悉各成分按比例添加就可以的。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比如通过网络动画等形象化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方法。这样学生才可以比较具体地理解整个DNA链扩增的原理与过程,也才可以注意到实验操作过程中哪些是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同时,教师还应结合实践应用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强调所学的实践操练目前主要应用在哪些方面,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哪些未解现象需要未来去攻克。

(四)生物类专业课程内容与教学重复

有些地方高校的生物学基础课程设置存在内容重复的情况,比如植物生理生化、植物生理、植物化学等,因此应用型高校应适当地進行课程设置调整,有选择性地进行主次分明的课程设置,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哪些课程可以取消,哪些课程需要增设,应结合时代与高校自身的专业特点确定。同时,教师在教学时也应根据专业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教学,明确“教”与“不教”的范畴。如果是学生自学便能了解并掌握的知识点,就不必要反复教学,可以选择“不教”;并将那些处于前沿领域,学生暂时无法接触或者接触到但难以学会的知识点作为重点进行教学。这要求教师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发展动态,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21世纪的今天,农业已经进入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阶段,农科类的教学也应与时俱进、紧跟前沿,避免因农业生产与教学不匹配所带来的诟病。

三、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体系下,我国的农业经济结构早已由传统的数量型农业转变为高产优质结余资源与安全为特征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为主的现代农业正在蓬勃发展,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对高等院校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建立一套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中生物基础学科建设升级的必要性、紧迫性不容置疑。高校只有与时俱进,积极培养创新性高科技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钟 扬,张 亮,赵 琼.简明生物信息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萧良涛.生物信息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王禄山,高培基.生物信息学应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4]梁 琛,张建海.农科类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0,30(5):136-138.

[5]李长春,戴余军,李国元,等.地方高校农科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9,32(7):154-157.

[6]吕小艳,张正淳,蓝 陶,等.提升地方高校农科专业协同育人成效的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18(16):67-70.

作者:李力

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论文 篇3:

论创新现代“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摘 要] 随着现代生物医学和高通量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信息学已经突显出其在相关领域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国内外生物信息学的相关研究领域都在不断拓展,这也加大加深了生物信息学的内涵,同时生物信息学正为现代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培养顺应高速发展的生物信息学科的生物信息学人才,必须要创新传统的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该文着重从两方面论述了创新现代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创新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江苏省研究生教学改革课题“面向医学专业的生物信息学教学研究与实践”(JGZZ19_052);2019年度南京医科大学教学研究课题“面向精准医学产业的生物信息学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应用”(2019ZD015);2017年度南京医科大学“十三五”教育研究课题“生物信息学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建设的研究”项目(YB2017024);2019年度南京医科大学课题“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生物信息学”

[作者简介] 吕飒丽(197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肿瘤基因组学研究;李彭平(1985—),女,安徽安庆人,博士,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肿瘤免疫微环境研究;李 岩(198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博士,南京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脑胶质瘤的基因组学研究。

一、前言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生物医学与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随着生物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高通量实验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信息学在现代生物医学、药学、农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中都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

我国高校和研究所从2002年起就相继开始创建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并招收生物信息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招生之初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建立。早期创建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的院校都是参考国外的教学体系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构建专业,尤其是课程体系,一经建立后期改进较小。

然而,生物信息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是在生物医学及生物技术高速发展的科学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生物信息学诞生后的十几年里,它进一步推动了生命科学的发展,也为生物医学及更多相关领域带来了一场巨大变革。这些改变同时又促进了生物信息学内涵的不断更新,所以生物信息学的研究领域也一直在拓展。随之而来的就是顺应这个发展势头的生物信息学人才培养也要加快步伐。这就提示我们,生物信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及专业模式上都要不断创新与实践,符合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方向。

二、生物信息学的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及发展趋势要求创新教学模式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20世纪后期开始建设生物信息学专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经验;国内一些有实力的大学在21世纪初开始增设生物信息学专业,在专业建设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还不是很完善[1]。

国内外许多院校在生物信息学相关课程的设置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大学建设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都存在着各自的特色。目前,在已经开设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的国外大学中,美国的凯尼休斯学院、罗切斯特理工大学两所大学的课程设置最为典型。前者的生物信息学专业隶属于计算机科学系,相关课程主要是基于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后者则隶属于生命科学系,相关课程的设置也较为庞大。

在我国,具有一定条件的大学纷纷开设了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但由不同的院校所建立的专业侧重均有所不同,且分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反映出我国生物信息学相关教育还没突显出其特色,特别是医学院校创办的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直接依托医学院校的学科背景,教学模式更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需求,真正做到互相促进[2]。目前,国内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具有以下特点:(1)培养目标和侧重有很大差异。由于各校承办单位所属的一级学科不同,对生物信息学理解和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对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的定位和培养规格有所不同。如浙江大学的生物信息学专业侧重于理学生物类,哈尔滨工业大学侧重于计算分析类,哈尔滨医科大学及南京医科大学则更加注重信息类工具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2)课程的内容有很大差异。目前各校开设的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课程的内容有差异较大,各专业领域的学时分配存在很大不同,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计算机类课程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而重庆医科大学的则更注重医学类课程的设置。但大部分院校的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体系一经建立可能就很少改进,这对于不断拓展的生物信息学新领域而言,本科专业原有的教学内容就会显得不充实,需要补充新内容。所以很多院校的生物信息学本科毕业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对课题并不是得心应手,这其实也是对本科教学模式提出的一个需求,希望本科教学能根据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趋势及其重要应用对课程体系在短期内进行微调,中长期内进行系统调整,这对于培养现代生物信息学人才至关重要。

三、生物信息学对现代生物医药领域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求创新教学模式

现代社会,生物信息学既有重要的基础研究价值,又有不可估量的产业化前景。发展现代生物信息学教育,培养高级生物信息学人才对推进国内生物医药的迅速发展意义重大。

1.有利于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促进医学院校长期发展。生物信息学专业涉及计算机信息技术、数理科学、生物医学与药学、农业等众多学科,具有高度交叉的特点。顺应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趋势,创新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学科成果,加强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为生物医学与药学,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学科群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生物信息学支撑,增强医学院校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推进医学院校的长期发展。

2.有利于特色前沿教育的发展,促进生物医药学科及其产业的发展。生物信息学已成为21世纪的朝阳学科,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做好生物信息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将推动特色前沿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创新与实践中培养顺应生物医学发展需要的生物信息信学专门人才,将推动产出生物信息学新成果,这也必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医药产业的发展。

3.有利于培養现代生物信息学师资队伍。我国生物信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已经起步,有条件承办该专业的高校都在积极建设生物信息学科和专业,因此,高校需要大量生物信息学专业师资[3]。生物信息学在发展,所以生物信息学的师资队伍也要不断提升,这就迫使我们最底层的生物信息学教学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模式,让我们培养出的生物信息学人才时刻走在发展的最前沿,这样的师资才能带给学生新的气息,形成良性循环。

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启动精准医疗计划。一期投入2.15亿美元。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科技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国家成立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2015年3月11日,科技部召开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并决定在2030年前政府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人民币。在这些世界级的科技战略决策及巨额投入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便是生物信息学。

四、结束语

生物信息学已经迎来了生物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这将需要更多的现代生物信息学人才为之贡献。为顺应时代的步伐,生物信息学本科教育必须要与时俱进,将现代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知识带进课堂,让生物信息学的教学内容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承,创新现代生物信息学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物信息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与国际接轨,实现我国生物信息学领域的不断飞跃。

参考文献

[1]张婷婷,朴雪.医学信息学与生物信息学发展状况分析——基于文献调研[J].继续医学教育,2018(01).

[2]赵方庆,方向东,李亦学.转化生物信息学研究前沿及挑战[J].遗传,2015,37(7):619-620.

[3]边艳超,肖瑞.生物信息学教学内容与模式创新性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9(35):99-101.

On the Necessity of Innovating the Teaching Model in Modern Bioinformatics

LSa-li,LI Peng-ping,LI Yan,WANG Qiang-hu

(Schoo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1166,China)

Key words:Bioinformatics;teaching model;innovation

作者:吕飒丽 李彭平 李岩 汪强虎

上一篇:计算机内部控制分析论文下一篇:材料选择下土木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