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导向型学籍管理论文

2022-04-27

[摘要]在教育发展的全新时期,高职院校除了要做好高素质综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划之外,还必须要全面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问题的重视。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性,立足于校企合作背景,把握该教学模式和学生管理工作之间的衔接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职院校导向型学籍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院校导向型学籍管理论文 篇1: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之管见

[摘要]制度定位是加强制度建设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方向是建立灵活多变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建立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制度并突出技能培养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主要是要建立法人治理制度、社会参与制度、创新师资建设和构建可选择性的学习制度。

[关键词]教学管理 制度定位 制度建设

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立稳定有序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改革、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性工作。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按教学工作的职责划分,大致包括学籍管理、教学组织管理、专业与课程建设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等六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一、高职教学管理制度定位

制度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能动运用,制度定位是制度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高职教学管理制度必然是高职特色和教学规律的反映。而高职的类型、层次和模式的特色是高职最基本的规定性,因此高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首先要解决好类型、层次和模式的定位。

关于高职教学管理制度定位,很多人认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就高职院校来说,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是国家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反映,而不是国家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界定了高等学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主确定内部的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的主体。特别是现代新高职,国家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其市场化实体地位,但实际的各项政策规定都明确高职是高度市场化的办学实体,这既不同于作为国民教育基础的中小学,也不同于作为国家学术教育基地的重点综合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在国家的政策指导下独立按市场需要办学的经济性实体,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上必须要有相应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因此,高职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只能是国家教育制度的反映,不能是国家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直接延伸和细化。作为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反映,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据国家的法律、教育方针和政策,结合高职的特点和学校具体情况制定学校的适合市场化运作的教学管理制度。

关于高职教学管理制度的层次定位,尽管全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合并而来,但高职教学管理制度不同于中专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首先,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管理一般都是一级管理,学校及其教务部门直接管到教研室,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主要是两级管理。在教学管理制度上,一级管理和两级管理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其中教学管理制度中有很多是规范处理院、系在教学管理中关系的;其次,我国现阶段中等专业学校大部分是文革后恢复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是移植中学管理或组织培训的经验型管理,主要的内容也只是对教学活动的管理,而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强调学术管理,有关管理须有明确的理论指导,管理制度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相对明确的自律性的特点。

关于高职教学管理制度的模式定位,高职与学科型高等学校在教学管理上的区别,首先是由于生源质量的差别和培养目标、学校基础条件不同,普通高等学校强调学生的个性培养,管理制度相对来讲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自由的活动空间。而高职生的总体素质较差,多数学生的自觉性、纪律性也较差,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又必须强调管理、强调纪律性,因此,在目前一段时间内高职的教学管理制度特别强调的是严格和纪律、规范,在某些方面强调整齐划一,有些学校甚至采用半军事化管理,这既有和企业管理相通的因素,又是客观现实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方向

高职院校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技术应用型人才缺乏的压力而诞生的,能否培养出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事关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强化自己的特色,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要针对市场需求、针对学生来源、针对高职特点建立包括多种教学模式、满足个人全面发展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实现高职的科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1.建立灵活多变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

建立灵活多变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首先是要建立专业社会调查制度。建立专业社会调查制度,可以使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利用寒暑假有计划有组织地深入社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和感性认知,并通过深入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掌握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需求,充分利用调适机制,使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与知识点的传授更切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其次是要建立按职业方向分流的培养制度。主要是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调研结果,在每个专业内部划分不同的职业方向,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有针对性地强化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再次是要建立学生自由选择职业方向制度。高职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应该自觉遵循这一教学规律,允许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课程之后,根据自己学习的兴趣、特长及能力的不同自由选择职业方向,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职业定向相一致。学校要辅以相应的专业课程讲授、职业证书考核辅导及职业技术训练做支撑,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

2.建立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制度

现代教学追求的是学生全面发展,而且努力把这种追求变成广泛的教育实践,这是现代教学的突出特色。因此,首先要正视学生的基础差异,实施分班教学制度,这样可以增强授课内容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技能的掌握和强化;其次是要对难度较大的课程采取课程小型化改造制度。高职院校要根据知识点的分布或难易度的不同要求,将一门课程分解为几门前后相关的课程,使学生分阶段学习、分层次掌握。同时,课程建设还需要与教材建设、教法改革配套进行,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因材施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切合高职教学实际的高职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和改革;再次是要对专业核心课程实施小班教学制度。教学班规模的大小应根据课程性质、学生程度、师资力量、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根据高职课程特点,为确保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要首先满足各专业的核心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的小班教学,真正培养出学生的一技之长,为学生步入社会,胜任岗位要求奠定厚实的基础。

3.建立突出定位的课程设置和技能培养制度

现代教学是一种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要实现长足发展,必须在围绕高职特点、突出高职定位的基础上,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建立起一系列符合高职定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课程设置必须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将高职教育课程目标与高职教育目的相衔接,坚持以职业技术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体现职业技能优先、动手能力优先,将技术教育与职业考证相结合,同时必须兼顾对学生人文与科技素养的培养,做到理论知识必需而够用,技能训练充分而合理,以此为原则构建符合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并下功夫依靠现代教学管理制度规范课程结构体系的每个环节。高职技能培养任务的完成,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校内外职业技术训练,来强化对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既要保证每学期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综合职能培训,又要开拓思路,大力创建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与用人单位的近距离就业。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策略分析

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就是要通过制度的创新与制度的重新安排,构建一种富有特色的制度结构,这种制度结构本质上是高职院校适应外部环境与符合自身逻辑的辨证统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

1.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一是方向性原则。我国高职院校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要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学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原则。高职院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是教学,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必须以教学为中心;三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不断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四是效率原则。高职院校要通过实施目标管理等制度,使学校工作实现权、责、利的结合,从而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教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

2.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

首先,要构建高职院校的法人治理制度。随着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是历史的必然。自主办学有两层涵义:一是学校要有办学行为的决定权;二是学校具有明确的办学责任。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办学的相关自主权力,但在实践中却落实不力或不能有效实施,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还没有成为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仍然沿袭着传统高校“三权(举办权、管理权、办学权)合一”的体制,高职院校成为无责无权的“虚位”存在,这直接制约着高职院校特色的形成和目标的实现。因此,重建高职院校的法人治理结构,解决“三权合一”的问题,是高职院校实现自主办学并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前提。为了切实维护作为高职院校举办者的国家的利益,可探索并完善董事会作为委托人的制度,民主选举校长作为学校的法定代理人,具体管理学校事务,并承担以人才和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确保学校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其次,要构建学校运作的社会参与制度。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与社会经济和职业世界联系最紧密的部分,随着企业在经济体制中的主体地位和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局面随之形成。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如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必须由“政府主体行政主导”模式转变为“多元主体需求联动”模式。为了使得各办学主体和利益相关者都能自由地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除了重大教育问题实施决策听证和咨询制度外,还应在学校管理中建立行政听证制度,确保办学主体单位、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有机会参与学校的治理。

再次,要创新师资建设和管理制度。教师是教育之本,没有富有特色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组织目标就无法实现。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根本问题是“二元结构”现象:理论教学队伍和实践教学队伍绝然分离、泾渭分明。而传统高校师资管理模式更加剧了这种“二元结构”现象,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术,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尽管高职院校也强调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也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这些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二元结构”现象并没有真正得到改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从师资引进、师资培训到职称评审进行系统的制度创新,使“双师型”队伍建设真正落在实处,改变“二元结构”现象。这是高职院校实现自身目标的根本保证。

最后,要构建可选择性的学习制度。赋予学生以更广泛的学习选择权,是高职院校的应尽义务和服务职责。因此,高职院校应努力改变“大一统”的管理模式和“标准件”式的培养方式。在专业管理制度构建方面,应考虑给予学生至少一次更换专业的机会,允许他们转专业,转系或跨专业、跨系学习,为他们成为复合型和贯通型人才创造条件,其实这已经是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课程管理制度方面,应建立可选择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均衡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套餐”式课程内容;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应建立弹性的学习制度、学分制和学分转换制,使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段;另外,还应建立学习咨询制度和就业指导制度,对学生或其家长的选择进行帮助、指导和信息支持。

此外,还必须构建学术研究机构及其管理制度。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产生的动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是人才类型多样化观念形成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结果,而它的大规模发展则得益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实施。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尚未真正形成,有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和解决。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通过研究机构的建设,逐步实现学术研究工作的“制度化”,使之成为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有计划的专业活动,并通过政策和经费等方面的支持与调控,使之拥有赖以存在的稳固基础和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戴国忠.略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J].职教论坛,2005,(3).

[2]刘理等.大学制度与大学特色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4).

[3]王连红.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

[4]刘凤云.论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J].扬州大学学报, 2005,(9).

[5]杨建立,杨京楼.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9).

(作者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作者:鲁雁飞

高职院校导向型学籍管理论文 篇2: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析

[摘           要]  在教育发展的全新时期,高职院校除了要做好高素质综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划之外,还必须要全面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问题的重视。因此,管理人员必须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性,立足于校企合作背景,把握该教学模式和学生管理工作之间的衔接点。以全面促进学生发展、有效提升学生专业综合素养为目的,对原有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全面创新与改革。以确保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效率和质量能够得到跨越性提升。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背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相较于普通大学而言,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在完成基础理论教学之后,通常会花费更多时间进行专业实践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具备满足岗位需求和工作要求的综合职业能力。基于此,管理人员就必须利用有效的方法进行深入了解和调查,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价值观、动向、思想等的发展趋向和变化规律。以学生管理工作反馈经验为依据,掌握校区合作的本质与内涵,科学地引入一些前沿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思想、理念、方法、模式,有效弥补原有学生管理体系当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和校企合作教育保持同步发展。

一、校企合作背景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过程当中衍生出的一种全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主要是高职院校以培养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为目的,与本地区具有较高资质的优秀企业所开展的一系列合作活动。在校企合作过程当中,高职院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通过企业了解与学生专业有关的岗位人才需求情况,并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地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企业也能够通过高职院校获取优秀的综合性人才,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共赢。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对其参与专业学习和高职院校生活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和监督。其常包括学生宿舍生活管理、学生行为管理、学生档案管理、学生学籍管理、学生资助管理,以及与学生发展和就业有关的国防教育、素质教育、就业指导、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在实际执行时,必须充分掌握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目标,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方案、标准、制度,要求管理人员严格实施和执行。这样才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管理工作的应有效果与作用。

二、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人员能力较低

受以往的高职思想和遗留问题的影响,大部分的管理人员对校企合作的认识较为浅显,缺少和专业教师、企业相关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只能根据常规标准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管理,并未能充分将管理工作和校企合作进行有机组合,这将会极大程度降低管理效能。另外,部分管理人员本身的管理经验丰富,但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信息素养较为有限,特别是一些年龄稍大的管理人员本身学习能力和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接受能力较差,难以很好地将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应用到学生管理过程中,从而会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二)管理模式较为单一

现阶段,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利用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获取海量的信息和资讯,但高职院校学生本身的逻辑思维和辨知能力仍处于发展中,无法很好地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甄别。部分学生甚至会出现法制意识淡薄,以及较严重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但仍有多高职院校仍利用传统的以人力为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实训情况和思想动态,无法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全面管理和引导。另外,与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不同,校企合作下的学生管理难度更高,学生不仅要遵守高职院校的规章制度,同时还需遵循企业的生产标准和管理规章。有的高职院校虽会要求管理人员跟进相关工作,但受到企业的运行模式和岗位特性的影响,管理人员不能24小时不间断对学生进行监督和管理,这将会使实训环节存在相对较多的问题。

(三)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部分的高职院校却并未根据实际需求推出全新的管理制度,现行制度只能够对单一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指导,这就使得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和管理制度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匹配现象。有的高职院校习惯于直接照搬照抄一些成功的校企合作学生管理制度,或是过度参考一些较为成功的案例,但却未根据本校的校企合作情况和管理需求进行相应调整,未推出具有针对性的标准和准则,管理人员往往难以在问题出现的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控制和解决。

三、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创新

(一)提升管理人员综合能力

高职学院校可利用“互联网+”的渠道招聘专业的管理人员,科学进行考核细则和岗前培训设置。也可聘请企业机构当中的优秀管理人才担任学生管理顾问,让其和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双师型管理队伍,以确保能够全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地对学生进行管理。高职院校还需根据现有管理人员的水平、能力、层次、年龄、性格、思维等多方面情况,为其设置具有针对性和定制化特点的理论培训和技能培训。在培训当中增加一些与校企合作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创新创业,以及法律学、经济学、计算机学等有关的内容。安排完成理论学习的管理人员到企业当中进行管理实习,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紧急应对能力和综合管理素养。

(二)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相关人员须对顶岗实训和理论学习相结合、工学交替和教学与劳动相结合、校企互动式、企业订单式等不同的校企合作形式全面的了解,利用软件或系统来对上述条件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掌握管理存在的风险,以此为参考制定学生管理紧急应对措施。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可以充分地引进先进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快速地收集,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对其进行筛选、整理、编辑、归纳等的操作,形成全新的数字化学生信息数据或档案。构建基于云存储技术的数据中心和信息数据库,将相关信息存储其中。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全面的管理,根据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和表现,对相关信息进行删除、增加、修改、更新等的操作,有效維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当管理人员和教师需了解校企合作学生管理信息时,则可通过权限认证和密码登录的方式来调阅和下载相关内容。在提升学生管理信息的同时,能够有效避免校企合作中学生由于重要信息泄露而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另外,管理人员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QQ群、微博等的方式,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升级、评助、评优、评奖等重要信息进行推送和公示。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也可和企业负责人或者管理人员积极沟通和协商,在学生实习的重要场所设立相应的监控设备,利用自动化系统对学生的岗位实习过程进行全方面的监督,以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操作失误或者技术问题,并与专业人员共同对其进行指导。针对存在消极心理和情绪的学生,管理人员需对其进行有效辅导,定期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的先进思想,推送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职工案例或者实习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学习,使其能更好地调整自身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状态,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三)构建全新学生管理制度

管理人员应了解一些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立足于实际的工作需求和管理要求,推出与校企合作相匹配的全新学生管理制度。高职院校需从学生管理制度顶层设计出发,科学推出管理责任制,对管理人员的职责、义务,以及工作范围、内容、要求进行详细规定,安排监督人员详细记录各环节的管理情况。当出现相关的问题或矛盾时,则可根据记录追溯管理人员的责任。高职院校还可以推出与校企合作有关的学生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心理健康管理制度、校外实训、师生安全应急管理制度、实训操作规范管理制度、实训培训管理制度、顶岗实习规范制度、登记备案制度、定期巡视制度、三导师制度、实习申请制度等,对各阶段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定性和定量。此外,高职院校还可在管理人员绩效考评制度当中增加校企合作学生管理的考核内容,根据考核结果和管理人员表现来调整薪酬,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奖惩机制,对于相关人员进行科学的奖励和处罚。

高职院校与企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亮点。综上所述,管理人员需对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行全面了解,对校企合作和学生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推出最具前瞻性、创新性、多元性、综合性、执行性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案。在指明管理工作开展方向的同时,有效规避学生管理工作的风险。另外,高职院校还必须要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准入门槛,全面提高现有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和素养。合理进行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学生管理方法的引入,根据各阶段工作开展的实际需求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对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制约。这样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文化素养、技能素养、专业素养,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和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莉.基于TRIZ理论的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创新探究[J].才智,2020(16):3.

[2]张鸿彬.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思考[J].广东教育(职教版),2020(4):10-12.

[3]赵争.信息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长江丛刊,2019(32):152,154.

[4]刘依然.“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青春岁月,2019(35):196-197.

[5]肖勇.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活力,2019(17):69.

[6]谭文海,杨晴.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析[J].时代报告,2019(16):226-227.

[7]鞠峰.探索互联网+环境中校企合作新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对策思考[J].科技资讯,2019,17(12):164,166.

编辑 武生智

作者:邓绮婷 许春本

高职院校导向型学籍管理论文 篇3:

高职院校职业培训与管理研究

摘要:现如今,时代的快速进步与发展,促使就业竞争愈演愈烈,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职业培训和管理,高等职业院校背负着职业培训与管理的重大任务,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管理;高职院校;职业培训

现如今,伴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朝着市场化与大众化的方向发展,高等院校的组织、规模及功能出现质的改变,并且在高层院校办学自主权不断加强的基础上,高职院校的责任和政府、社会关系同样出现明显改变,让高职院校由原来的封闭系统向开放系统进行改变,由单一目标改变为多维目标,由社会边缘向社会中心迈进,这样一来,导致院校需要对自己的目标、管理、功能及组织等进行综合考量。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主心骨,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不断发展过程中,怎样进一步研究高职院校职业培训与管理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职业培训与管理问题

(一)高职院校职业培训问题

1.管理体制僵化,制度执行力较差

高职院校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职业培训期间,因为管理制度体系非常僵化,致使职业培训,尤其是社会职业培训不能得到高效开展。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中得到明显体现。主要表现为:一是审批流程非常复杂,例如,我国某个高职院校和校外机构合作进行职业培训以前需要签署合作协议,在该协议中一些非常明显的问题因缺少文件根据,缺少先例,致使合作不顺利,协议不能正常签署;还有部分因协议审核时间非常长,致使校外机构失去合作想法,最后不能进行更好的合作。二是财务结算时间比较长。按照财政的有关规定,高职院校需要将收入的费用全部上缴,等到反拨收入之后,才可以根据相关要求投入人员管理费与课酬等。从学校往财政反拨上缴最少需要6个月,这种情况不能及时发放教师的课酬与工作人员的管理费用。此外,因为受到大环境、制度產生的不良影响,从分配方面,尽管学校有想法,但是不能突破这个想法。然而当前实行的分配机制中,使业余从事职业培训工作的教师与没有工作于职业培训的教师之间,还存在非常大的收入差距,从本质上不能激发教师的教学兴趣,长期以往,就会严重打击教师从事职业培训工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未全面发掘开展社会职业培训的潜力

由于高职院校培训的对象存在非常明显差异,笔者觉得高职院校可以划分为社会职业培训与在校生职业培训两种类型。就培训对象而言,在校生职业培训主要通过在校生的身份参与或报考的职业培训。从社会职业培训指的是劳动力市场当中不将在校生的身份去报考或参与并提升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作为目的的培训活动。当前,我国某高职院校主要对大多数在校生进行职业培训,针对社会的职业培训非常少。然而对于在校生的职业培训主要有机整合职业培训内容和教学课程,同时对应职业资格证书,每个毕业生需要得到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才可以毕业,进而加快高职院校在校生职业培训的进行。大部分状况下,高职院校为社会提供职业技能考试的设施与场地,因此还未全面发掘社会职业培训的潜能。

(二)高职院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原来计划管理机制下,政府对学校的要求非常死板,学校缺少办学自主权,大致上不用对怎样办学的问题进行充分考虑。最近几年,政府在高职院校管理中有权实施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的趋向,但是办学进程非常缓慢,同时因为计划管理机制的全面实施,再加上受到中国传统“领导文化”产生的不良影响,让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决策权主要掌握在领导手中,普遍存在“校长水平决定一切”的情况,学校的管理和运行侧重于领导个人的主观想法,大部分领导对高职院校教育面临的复杂外部竞争环境,同时高职院校发展多元化要求缺少敏感性。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观念非常落后、机制单一、体制不灵活、基础管理削弱、市场意识淡薄等很多不良情况。非常明显的表现是内部管理部门普遍存在政府化倾向严重;注重行政权利,忽略学术权利;注重教学“硬件”建立,忽略了管理“软件”建设。这样就会致使最近几年高职院校内部管理问题普遍存在诉讼的情况。

二、高职院校职业培训与管理措施

(一)高职院校职业培训措施

1.构建完善管理制度,实施标准化管理

职业培训不同于学历教育,职业培训隶属于职业教育,其拥有独特的特征与规律,不能使用学历教育的各种规章制度。所以,职业培训从招生、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分配、教学及学籍管理等方面构建了完善的管理规定,如此一来可以促使职业培训按部就班、有章可循的开展。

2.高等职业院校要以市场作为导向、按需求培训

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职业培训需要改变自己的观念,面对市场强化服务社会的意识。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需要符合学历教育与在校生职业培训的基础上,使用原有校企合作资源,积极联系培训业务,科学合理的使用学校中的实验实训场地等师资力量与硬件资源,按照企业的要求组织研发培训项目,从实际上为企业处理技能人才问题,提升设备的使用率,最终实现职业培训收入与强化社会服务的理想效果。

(二)高职院校管理措施

1.重视校本管理研究

高职院校需要重视将本校实际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搜索为本校决策的制定提供相关文图的事实性数据和分析,同时对比普通本科院校、中专学校管理方式过程中,争取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建立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管理运行制度体系。按照边研究、边实践的原则,逐步优化与革新高职院校管理理论机制与运行体系,进而逐步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准,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健康稳定的长足发展。

2.注重管理问题研究

院校管理水平较低的原因体现在高职院校的管理研究力量削弱,同时一些高职院校的院长忽略了校管理研究。学生是立校之基,教师是办校之本。一所高职院校是否兴旺发达主要由院长所决定。院长是和经济发展非常紧密、和市场改变非常有关的高职较远创办者,高职院校的院长不会对现代院校的管理进行深入探究,不了解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绝对不能科学管理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的学校。杨叔子先生觉得:“管理是非常主要的科学,加强管理是非常宝贵的效益”,“管理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基础问题”。作者觉得:在高职院校中通过加大管理的力度,院长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进行“一把手管理研究工程”是加快高职院校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不可缺少的主要手段。在管理研究工作过程中,仅凭院长注重或孤军奋战远远不够,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研究队伍。同时还需要按照研究工作的要求,从政策、物力及财力方面提供支持,这样可以加快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另外,还需要按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勇敢的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高职院校管理实践当中。

参考文献:

[1]朱诗萌.刍议高校辅导员管理中队伍职业化建设措施[J].国际教育论坛,2020,2(7):16.

[2]刘启岳,尚文.校企合作职业培训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041(005):130-133.

[3]彭丹.浅谈职业培训与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J].速读旬刊,2017(4).

[4]张宏惠.S学院培训工作的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7(23):254.

作者简介:刘英芝,1983年6月,女,汉,湖南株洲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教管理,工作单位: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刘英芝

上一篇:以就业为导向下中职教育论文下一篇:OTN传输技术移动网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