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专教育学课程建设探讨——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育学重点建设课程为例

2022-09-10

教育学是师范类专业的特色课程——教育类课程的主要课程, 在高等师专是面向师范类各专业开设的公共课和必修课。教育学课程的建设直接关系到高等师专教育类课程的整体建设问题, 更关系到高等师专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质量问题。近两年以来,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师范类专业学生, 每年均在3 0 0 0人以上, 教学对象涉及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教育等专业, 学校从教材建设、教学过程到评价制度以及整个教育类课程体系的建立对高等师专教育学课程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1 国内教育学课程改革综述

教育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中体现师范性的教育类课程之一, 本应在教师培养中发挥作用。但是, 长期以来, 公共教育学却一直受到教学质量问题的困扰, 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现象十分突出。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陈旧落后。建国后我国的教育学体系主要学习和照搬了前苏联的模式, 内容体系按“四大块”即教育概论、德育论、教学论、管理论等安排, 教材内容空泛、抽象, 重原理的罗列、概念的解说和理论的陈述, 严重脱离中小学实际, 而且往往是从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入手, 把教育的本质、目的、教育的社会功能等内容放在教材的前半部分, 在此基础上编排教学、管理、德育理论等, 让学生在教育学学习的开始阶段就觉得课程内容枯燥, 名词概念成堆, 学习兴趣很快就没有了。此外, 教材内容体系封闭, 对教育实践中影响重大的教育教学改革内容非常缺乏。二是在教育学课程教学方面, 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不够灵活、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教育教学实践环节和训练不突出的问题, 而且学业考评形式化, 多半采用“2+8”形式, 即平时分占20分, 期末闭卷考试80分, 考试往往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记忆性检测, 而忽视对学生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三是普遍存在教学条件不充分的情况, 更有许多高师院校因其名曰“公共课”而采取并班上大课, 导致教学效果很差。

针对上述问题, 上个世纪8 0年代以来各高师院校积极展开讨论研究, 推行教育学课程及教学改革。上世纪9 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连续扩招, 综合型大学越来越多, 而且与师范院校同时开办师范类专业, 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再次掀起高潮。特别是围绕“教师专业化”这一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各高校从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到结合本校课程建设, 开展了多样化的、各俱特色的课程及教学改革。相应地, 教育学教材建设也不断推陈出新, 特别是在近几年出了一些优秀的教材, 打破了传统教育学教材四大块理论的内容体系, 并且在内容的选编上和内容编排的顺序上有很大的突破。在内容的选编上, 保留了传统教材中教育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从教学的全过程讨论学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同时重视吸收世界教育发展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吸纳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 并且让学生了解当代世界和中国的教育发展现状, 并注意融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果。总之, 在改革陈旧的课程体系, 增加教育科学前沿知识, 综合实践教学内容, 强化教育学基础知识, 并在课程结构上加强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 并注意与教育类其它课程的统整, 强化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学科教育论课程与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机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力图建设富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学课程体系。在教学上特别注重实践实训环节的组织与实施, 加大实践学时的比例, 改革教学方法, 引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微格教学等, 以提高教学效率。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需要出发, 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加强教材建设, 狠抓教学研究, 提高教师素质, 建立教师教育网站等,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2 高等师专教育学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主要内容的定位

教育学是面向全校师范类各专业专科生开设的公共课和必修课, 是教育类课程的主要课程。根据高职高专“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我校“立足丽江, 服务滇西北, 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 结合我校招收的是高中 (含三校生) 三年制大专的生源情况, 本课程是为培养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具有大专学历的小学教师的一门教育类基础理论课程。

课程目标:让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分析研究教育现象, 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 坚定从教的信心, 掌握从教的基本理论, 获得从教的教育智慧, 增强从师任教的基本素质;初步形成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小学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和研究小学教育、教学的能力。

高等师专教育学课程主要内容:一是基本理论部分:侧重介绍关于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功能以及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目的, 并配合介绍一些著名教育家及其主要理论;二是师生论部分:了解教师职业性质及其专业化发展、学生的本质属性和师生关系;三是课程论部分:了解课程基本理论问题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四是教学论部分:了解教学的基本问题, 初步掌握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策略, 并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五是班主任工作部分:熟悉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六是教育科研方法部分: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树立研究意识, 学习教育研究的构思和设计, 初步了解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方法。

3 教育学课程的建设目标

我校提出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为导向, 切实完成校级教育学重点课程建设。从整个教育学科的高度将其建成具有基础性——教育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实践性——面向教育实践的专业课程、统整性——兼容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主干课程等特征的新型教育学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要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 体现终身教育思想, 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培养, 有效地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的教师。同时, 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 不断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 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 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围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试以及包括实践教学的改革, 一方面推进课程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带动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学术带头人, 聘请客座教授, 加强和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素养, 以科研促进教学。建设和完善教育学学科的课程建设和管理制度。使教师听课制度、教研活动制度、教材选用与编写制度、题库建设制度、教学大纲编写及修订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配套;建立包括计划、信息资料、教学过程及方法手段、实践教学、考试制度、科研等一系列的规范制度。

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意识, 科学制定实践教学方案, 构建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切实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

形成完整规范的课程信息资料档案库, 包括课程组人员信息、课程建设全程资料, 并配合我校校园网的建设, 实现网上资源库的共享。

形成课程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表现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教材及教辅资料, 教学大纲和试卷库, 专题研究报告、论文等科研成果。

建设学习型教育学教研室, 经常性地研讨教学观念、内容、模式和方法,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4 采取的措施

4.1 教育学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改革

本课程近几年选用过国内出版的一些优秀教材:袁振国主编的《当代教育学》[1]、罗明东等主编的《教育学》[2]、余文森编著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3]、傅道春主编的《教育学》[4]、刘家访主编的《教育学》 (专科) [5]等。但这些教材的内容与高等师专的学生学习水平和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存在不相符合的地方, 因此课程主讲教师特别注意整合各教材内容的优势, 补充学科前沿研究成果。2 0 0 7年开始, 教育学教材采取选用第一、第二教材:罗明东等主编的《教育学》、刘家访主编的《教育学》 (专科) 为主讲教材, 并配合主要参考教材部分内容的选学和指导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积极使用“面向2 1世纪课程教材”, 积极编写具有专科学校专业特色的高水平《教育学》教材和讲义, 编写突出高等师专不同专业特点和地方性、乡土性的《中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示范案例汇编》。

适当调整、压缩公共教育学理论课的学时, 增加公共教育类实践课程学时, 并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对教育类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了改革, 改变以往公共教育理论课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的“老三门”结构, 增设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走进新课程》、《中外教育史选讲》、《现代教学设计》、《教育科研方法》、《青春期性教育》、《中小学课堂管理与班级管理的实践与技巧》等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 以适应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不同需要。

课程组人员长期承担了丽江市中小学教师的课程培训任务, 经常坚持深入中小学作实践调查, 承担丽江市、县的课赛评委和选手辅导工作, 与各实习基地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课程负责人五年来一直参与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与云南省教育厅的教师培训合作项目、云南省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工作, 被聘请为省级和市级的培训项目指导组成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 课程组人员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案例和实践材料, 并适机引入教育学教学中, 成为学生认识、思考教育学现实问题的感性材料。这些都为课程的实践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 重视把教育问题的一些理论、思想、方法介绍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思考、讨论, 掌握解决教育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采用优秀的教学课件,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实地实习授课等不同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认真贯彻“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 尝试研讨式、案例式、合作式教学, 加大教学见习、教学实践的比重, 鼓励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研制与利用。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努力实现“四个结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 努力促进“讲解与课件演示结合, 课堂教学与教学网站结合, 教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结合, 语言文字与音像资料结合”, 开发和应用立体化教学资源 (书本、课件、网站、网课、题库、音像) 。要求授课善于知识的纵横联系, 课堂教学融会贯通, 注重传统教学与科技前沿知识和信息技术的融合与渗透。

改革教育学课程评价制度, 采取课堂学习评价、课外读书实践评价、教学基本技能评价、见习实习评价与期末闭卷考试评价相结合的学业评价形式。

4.2教育学的课程建设制度的完善

使教师听课制度、教研活动制度、教材选用与编写制度、题库建设制度、教学大纲编写及修订制度、人才培养规划等一系列较为完备的相关管理制度配套。

4.3 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教研活动、深入中小学教学第一线调查实践、参加学术交流、进修访学等学习活动, 提高教师整体水平。培养学术带头人, 聘请客座教授, 帮助支撑课程建设。聘请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 逐步形成职称、学历结构较合理并具备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4.4 以科研促进课程建设

加强和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素养, 积极申报校、省、国家级课题, 并争取立项。鼓励教师将教育教学专题研究成果和课题成果引入教学和课程建设。

4.5 课程资源信息库建设

形成完整规范的课程信息资料档案库, 包括课程组人员信息、课程建设全程资料, 并配合我校校园网的建设, 实现网上资源库的共享。建成一个教育学科资料库, 包括图书、文本资料和C A I课件。

4.6 实训基地建设

扩大和建设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提倡“走出去, 请进来”的改革措施, 让教育学教师成为我校师范学生的实习指导及检查的核心成员, 直接深入到基础教育实际中去, 同时, 把基础教育一线的优秀教师请进来, 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 指导学生的实践训练。

摘要:教育学是高等师专教育类课程的主要课程, 是面向师范类各专业开设的公共课和必修课。本文以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近两年教育学课程建设为例, 从教材建设、教学过程到评价制度以及整个教育类课程体系的建立探讨高等师专教育学课程的建设。

关键词:高等师专,教育学,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2] 罗明东等.教育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

[3] 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8.

[4] 傅道春.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刘家访.教育学 (专科) [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 8.

上一篇:《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办刊宗旨及投稿须知下一篇:影视摄影课程的微课开发设计与制作研究——以《拍摄一部好的影片应该注意的问题》微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