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业德育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利用市级人才培养项目“南宁市人才小高地”,凝聚了全市职业教育的优势资源,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本文对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小高地项目近三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了阐述,正视成果,理清思路,以期为后面的建设提供清晰的方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旅游专业德育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旅游专业德育教育论文 篇1:

产教融合视角下中职旅游专业德育教育教学研究

摘要:旅游从业人员道德缺失,加强中职旅游专业德育工作刻不容缓。产教融合的模式为当下的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德育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能否思考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与德育的共性与个性,分析产教融合视角下的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德育教学现状及问题,并研究出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提升中职旅游专业德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这事关国家旅游人才的培养大事。

关键词:产教融合;中职旅游;德育教育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党和国家对大力发展旅游业鼓励政策的支持,我国广大民众业余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出行旅游的热潮蓬勃兴起。但由于旅游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的良莠不齐,旅游行业存在不少令人诟病的问题。追溯其原因,我们应该在旅游从业人员的培养教育上去寻找答案。

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每年向旅游业输送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为我国旅游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育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中职学校须坚持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又要把培育学生职业意识并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德育培养的重点。

一、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与德育的共性与个性

首先我们从教育形式上来看,二者的教学理念都是将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操作相融合,将其有效结合,发挥出彼此的特点;其次我们从教育对象以及教育目标上来看,两者教学对象均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开展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最后两者开展教学的终极目标都是以培养人才,为社会以及国家的人才储备奠定基础,以此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能力,以及思想政治知识水平,让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技能人才。

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与德育有共同之处,但是并不是完全互相包含,虽然两者具有很多共性,但是在教学特点方面还是存在不同的,两者均有自己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内容,从此方面来看,两者的教学应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将中职学校的教学理念以及社会企业的管理需求理念有机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来创新德育的方式方法。

二、产教融合视角下的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德育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德育手段陈旧单一

尽管中职学校对旅游专业德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但是要想真正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并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等作为德育培育的重点,整个教学活动的手段较为单一,不够丰富。尤其是一些年长的教师,他们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观念都较为陈旧,在进行德育教学时,主要还是根据课本上面的知识进行讲授,“灌输式教学”毫无新意,完全不能够吸引学生,因此就更加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二)德育教育和产教融合的理念度不高

中职学校在开展旅游专业德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将产教融合的理念贯穿其中,比如在日常的德育课程内容中只涉及课本上的德育知识,完全忽略引进时代最新的旅游行业发展的相关德育要求。学生对旅游行业最新的德育信息了解不充分,导致与旅游行业德育发展脱节,只接受限制性的德育知识,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德育知识学习兴趣的培育,并且导致在未来步入旅游行业后无法快速认识到企业德育学习的重要性。

(三)德育教学与校内其他课程的融合性总体不高

旅游专业学生学习不只有普通的文化课程,最重要的还是旅游专业课知识的学习,且专业课的课程知识内容多、涉及范围广、难度也有所增加,这对德育教学来说不十分有利。学校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常常忽略德育教学与旅游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在课程设置方面经常遇到困难。德育知识的学习一旦与其他专业课知识的学习脱节,会严重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学生缺乏德育知识与对未来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认识

旅游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对外界的信息获取全部来自学校的教学活动,他们缺乏工作经验和对旅游行业的了解,也认识不到德育学习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且学校在组织德育教学活动时也没有涉及足够的学科重要性内容,很多学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掌握德育知識以及其他技能,在学校的学习效果不佳。且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行业一些不良的价值观渗透到学校中,对学生良好的德育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养成十分不利,严重影响了德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计划。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提升中职旅游专业德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组建校企联合德育培养部门

首先组建校企联合培养德育培育部门,从而根据企业所要求的职业道德需求来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该部门可以设立为职业学校常设的校级或团级德育办公室,或设立在企业实习部门。该部门由中职院校党委以及企业领导直接负责,执行人员由职校教师、企业行政、培训人员组成。首要工作是建立响应新时代旅游行业趋势以及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在此指导的基础上双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德育教育教学方案,明确组织机构原则与行动目标,从思想和制度上对校企联合德育培养进行规范,确保各项工作得到贯彻落实。

(二)推进校企联合德育培养工作措施

在组建校企联合培养德育培育部门基础上,有了思想和组织保障。校企联合培养德育课程内容以及授课形式落地成为联合培养德育教育的实施保障。分析信息化、互联网技术引导下旅游行业与旅游企业的新要求,明确就业后行业与企业对中职学生岗位素质的诉求,结合兄弟学校的成功案例,完善校企联合培养德育的课程内容。在德育课程中着力进行理想教育,强化诚信教育,体现奉献精神,强化法纪教育,注重职业道德教育,持续推进中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努力做到专业教育在真正意义上与旅游行业接轨。

(三)打造具有“工匠精神”校企联合德育培养的模式

我校以校企联合德育培养为指导思想,讲“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指导紧密结合,通过与企业密切沟通,以旅游行业职业道德诉求为核心合理制定、规划各学期学生德育实践活动。同事从学生日常的学习和住校生活细微之处出发,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层面都能感受到“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带来的感染和关怀。学校通过与企业联合举办各种行业典礼与仪式,让企业参与到学生主题班会、团活动日、寝室文化装扮、各种主题节假日活动建设中;加重企业在创新专业活动、实习实践活动的参与比重,使学生的思想在各个层面都能接受“工匠精神”洗礼,这些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德育素质和职业素养,为今后职业生涯打下了良好基础。

(四)拓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中职旅游专业德育教学途径

第一,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企业需求行动为导向全面促进学生德智发展,引导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保持智力教育与德育教育同步发展的教学行动。第二,引进高等院校弹性学分制管理模式改善中职生对职业道德刻板、单一的局面,全面促进德育教育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第三,加强中职教师德育素养,定期与企业进行交流会谈,积极参加旅游行业会议。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和行业道德修养。同时在政策层面向教师德育素养倾斜,提供德育学习与实践平台,提高德育学习与实践科研经费。定期聘请向德育专家对本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让教师尽快进入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德育教学方法创新。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在德育教学途径和方法上需要做到如下创新:第一,在中职院校课堂授课环节的德育教学创新是校企联合德育培养的关键,需要做到如下创新:第一聘请企业专家导师进入学校课堂,以自身经历为实际案例,让学生切身学习到真实德育学习案例。第二,建立定时、定期合理安排企业文化与德育教育结合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能够长期不懈的获得德育教育。第三,采用专题系列讲座与课题讲座形式推进校企联合德育培养。

(五)推进多元化评价因素主导的中职旅游专业德育工作评价体系

首先,要将日常授课环节的德育考核落实到教室年度考核评价工作中,并将旅游企业的员工评价标准与学生德育教育评分结合起来。其次,学校要建立教师德育工作奖惩机制,对在校企联合德育培养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合理奖励。最后,教师与学生进行综合评比和表彰标准要实时与旅游行业标准同步,根据国家与行业颁布的文件与精神定期修订本校评价体系。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在新形势的背景条件下,中职旅游专业的德育与产教融合模式教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需要通过不断完善与联系,以及相互依靠来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携手共同促进国家旅游事业的发展与完善。与此同时,想要正确进行产教融合,中职学校必须要开展高效德育,通过德育指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完成世界旅游组织提出的“高质量的服务,高质量的员工,高质的旅游”任务。

参考文献:

[1]杨静.北京吉利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高阳.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实践性教学方式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1):127.

[3]赵百源.围绕产业设专业围绕企业定学业——中职学校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之实践与探索[J].职业,2017(09):34-35.

[4]章斐瑾,余经纬.产教融合高职旅游类专业校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1):72-73.

[5]刘丹.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1(05):153-154.

[6]王亚明,鄂晓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机制探索——以某职校服装专业试点班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3)

[7]许哲宁.高职工匠精神培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的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1,23(09):4-7.

[8]许哲宁.高职工匠精神培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的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1,23(09):4-7.

作者:吴心艺

旅游专业德育教育论文 篇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师资水平

摘 要: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实现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利用市级人才培养项目“南宁市人才小高地”,凝聚了全市职业教育的优势资源,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本文对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小高地项目近三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了阐述,正视成果,理清思路,以期为后面的建设提供清晰的方向。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人才小高地 师资队伍 建设 发展

课 题:本文系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XZZJG2014A035);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精品课程背景下中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GXZZJG2014C184)研究成果。

南宁市人才小高地是集中全市内外各方力量,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和优势企事业聚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并有效发挥作用的人才特区。自2005年以来,南宁市先后确定四批、共35家人才小高地建设单位,涵盖软件、铝加工、生物工程与制药、教育等重点领域,成为南宁市人才强市和高端特色产业建设的重要载体。

“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小高地”是经南宁市委、市政府2014年批准的第四批南宁市人才小高地,由南宁市教育局直属二级单位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牵头,商贸旅游专业等六大专业集团牵头学校共同承担建设工作。它整合了南宁市优质教育资源打造职业教育的人才特区,旨在提高建设载体的师资水平,培养一批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和骨干,辐射带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南宁市和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提供技能型人才保障。经过3年多的建设,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小高地初步形成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模式,对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完善机制落实责任,推动项目建设

1.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

为便于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小高地建设的组织实施,由南宁市市教育局牵头成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职业教育中心;由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与六大专业集团牵头学校分别承载8个子项目的建设任务,各承载单位分别设立项目管理办公室,设专人负责。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明确目标和责任,把该项工作的实绩列为相关党政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2.采用分目标建设的方式,实行项目化管理

在5年为周期的总体目标和規划下,根据载体单位专业特色和优势资源,分别设立商贸旅游专业骨干教师培养、电气技术类专业骨干教师培养、汽车运输专业骨干教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骨干教师培养、文化艺术体育专业骨干教师培养、信息技术专业骨干教师培养、加工制造专业骨干教师培养、中等职业教育服务支撑体系人才培养等8个子项目。各承载单位根据总建设目标和规划,分别制定了子项目五年规划,并逐年申报和组织实施相关项目,通过子项目建设任务的完成达到建设目标。领导小组对各承载单位的项目实行目标和动态管理,每年要依据实施进度和管理目标对各个项目进行考核评估和分类指导。

3.建立项目实施监测机制

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年度对项目实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实施效果适度修订规划内容。子项目牵头学校设立项目建设资金管理工作小组,配套建设经费。资助资金单独核算,专账专管,专款专用;成立项目建设审计督查工作小组,加强对项目实施和资助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加强项目的全面、全程管理,规范项目实施、验收和管理工作,合理使用资金,保证建设项目按计划、科学有效实施。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层次,增强人才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初步构建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的长效运行机制。

1.分层次培养,建立人才培养梯队

根据小高地建设项目实施目标,结合全市中职学校师资队伍情况,构建分层培养人才团队的结构。一是加强管理能力建设,打造高素质管理团队。定期组织校长工作研讨会,交流研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定期举办校级领导干部高级研修班,聘请区内外知名专家讲学。二是加强名师队伍培养,培养专业化领军人才。在全市遴选成立9个专业名师成长工作室。定期组织名师培养对象到省外考察学习。三是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培养,打造优质后备人才。定期举办市本级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培训,聘请国内知名专家讲学,提升教育教学理念。

2.教科研培养机制

坚持研培结合,充分发挥教研带培,科研促培的优势。在科研、教研中培训人才,锻炼人才,坚持在课题上培训,并在研究中完善培养拔尖人才的机制。在“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科研相长”指导思想下,近两年,教科研成果丰硕,各项目牵头单位共获市级以上科研项目97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64篇,出版教材、专著25本。陈健健老师参与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嵌入式汽车故障诊断装置”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型专利。

三、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了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号召,扎实稳步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进一步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子项目牵头学校积极采用多种途径与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提高“双师型”教师培养质量。

1.采取多元化培训方式,培养 “双师结构”教师团队

商贸旅游专业集团,在“校企联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下,以培养和引进专业带头人为突破点,以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为重点,通过专业进修、校企项目合作、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强“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兼职教师管理机制,聘请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促进专业教师资源的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近两年,学校培养了商贸旅游专业类学科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8人,兼职教师15人,双师型教师5人。

2.集教、科、研于一体的校企共育师资培养平台

电气专业集团,充分利用学校、企业人力和物力资源,构建人才、技术、科研一体化的师资培训平台,通过聘请行业专家到学校讲学指导和教师到企业见习实践,提升电气类专业教师队伍素质。同时,拓宽兼职教师聘请渠道,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确保每个专业都有1~2名高水平、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3~5名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达到80%以上,兼职教师达到本校教师的20%,基本形成一支能引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3.搭建“院、校、企”三方联动培养平台

交通运输和文化艺术体育专业集团实施“幸福激励,三方联动,阶梯培养,绩效考核”培养策略。集团牵头学校成为“幸福园丁——中国教师幸福教育公益项目”实践学校,《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的实践研究》获批国家规划课题子课题,并与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和上海景格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搭建了“院、校、企”三方联动培养平台。建设期内,汽车运用与维修、学前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三个重点专业共引进了企业专家作为专业学科带头人2名,培养了专业带头人10名、骨干教师36名、广西中职名师2名,新增中高级职称教师20名,“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0.87%。

4.构建“4598” 师资队伍培养工程

信息技术专业集团着力构建“4598” (指对“四类教师”开展“五级培训”,通过“九条途径”,提升“八种能力”)师资队伍培养工程,以培养专业带头人为突破点,以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为重点,建立完善的兼职教师管理机制,聘请企业实践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促进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资源的结构优化和合理配置。两年来,学校培养信息技术专业类专业带头人1名,骨干教师5人,兼职教师16人,新培养双师型教师13人,引进广西漫博通动画制作有限公司企业实践专家5人,“双师型”素质教师的比例已达到专业课教师数量的90%以上,除少数新入职教师外,绝大多数专业老师已分批次成长为“双师型”素质教师。

5.企业化的模式培养专业教师

加工制造专业集团学校以承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为依托,对焊工、现代加工等5个车间采用精细化企业管理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建立3个技能工作室,并设有专家岗,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共10名,高校专家4名,为教育集团中的各个专业开展教研、课程开发等活动提出建议,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建设人才培養载体,搭建优质平台

紧密围绕服务南宁市职业教育发展,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提升为核心,积极建立吸引、聚集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优秀平台。

1.名师培养平台——名师工作室

全市遴选建设了9个以专业命名的名师成长工作室。以专业领衔人为核心,吸纳骨干教师、行业专家、兼职教师、青年教师共12位成员,名师工作室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坚持自主学习与名师示范、指导和辐射作用相结合的原则,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此外,子项目载体单位还成立了谢云、毛永幸、陈树坚、汤敏4个特级教师工作室,罗启典技能大师工作室、李明琨技能大师工作室,发挥名师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2.“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全市遴选建立了9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其中8个专业性基地,1个综合性基地。基地主要由政府主导,依托行业企业、高等院校、教科研机构的优质资源,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搭建集生产、培训、科研为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满足“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目前,基地建设以专业集团为基础,9个牵头单位(学校)共与12家企业建立基地合作关系,定期派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活动。学校和企业共同协商为教师制定学习内容、实践任务、考核标准,采用师傅一对一专人指导,教师们参加企业管理、生产组织、安全管理学习新技术新工艺。

3.骨干教师培养平台——专业教师工作室

商贸旅游专业集团学校成立烹饪专业、星级酒店专业、会计专业、旅游专业、物流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6个教师工作室,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骨干、青年教师为主要成员,辐射带动青年教师在校内的学生技能培养研究、教学研究等方面快速成长。2014年商贸旅游专业类学生在技能比赛中获市级以上的专业技能比赛奖99人次,其中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比赛中获奖4人次,2015年获市级以上专业技能比赛奖88人次。

4.校内紧密型校企合作载体——校内“企业”

交通运输和文化艺术体育专业集团学校依托校企共建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等资源,建设北京现代广西全越汽车营销形象店、南宁群健机械工程职业培训基地、广西青秀篮球学校、南宁青秀民族艺术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一体化工作室、服装营销工作室、民族服饰品开发制作工作室等7个校内紧密型校企合作载体,企业为合作载体提供设备资金价值约400万元,对内锻炼教师队伍,开展实岗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对外提供社会服务,实现了经营效益。

5.搭建全市职业教育服务支撑体系——三大服务支撑

一是围绕信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整合资源,重新改版南宁中等职业教育网,促进中职教学资源信息库、教师资源信息库、校企合作资源信息库、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库的建设;建立了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微信公众平台,积极宣传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动态。二是围绕就业指导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积极推动职校就业工作体系建设,完善职校就业工作体制、机制,提高职校就业工作质量;加强南宁市职业教育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开展职业指导师资格鉴定培训。三是围绕教育教学研究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初步建设了一支理论水平过硬、教育教学指导能力强的职业教育科研团队,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达50%以上,围绕专业集团建设、校企合作、招生就业、德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课题研究,协助政府机关开展政策性调研,参与自治区、南宁市重大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对全市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五、引才聚才,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急需紧缺人才

1.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管理制度

根据教师培养要求,各子项目载体单位制定了利于人才引进和发展的人事管理制度、师资建设(培训)管理制度、教师下企业实践管理制度、校外聘教师管理办法、职业技能鉴定考证管理规定、课题管理、教研论文、著作评审及奖励工作要求等制度。

2.借助南宁市人才小高地的平台获得市级层面的支持,通过申报市人才项目“南宁市特聘专家”吸引高端人才

目前,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通过该项目聘请广西职教专家作为特聘专家,并吸引多名博士组成专家团队,指导职业教育科研团队建设;交通运输专业集团学校聘请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交通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设立特聘专家工作室,引领专业集团建设、课程与教学改革。特聘专家团队在经费上每年获得市级各项财政补助不少于50万的支持。

3.完善兼职教师库,聘请行业一线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到校兼职,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为使学校专业课程内容、教学实训、教师专业能力更接近行业岗位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聘请行业一线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到校兼课。如文化藝术专业集团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织锦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技艺传承人谭湘光等68名企业行业兼职教师,并设立谭湘光设计师工作室,兼职教师深度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等,形成一支“同站讲台、共育学子、齐做项目”的兼职教师队伍。其他各专业集团学校也通过非实名制、柔性引进、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引进和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通过教学法培训,考核合格后,承担实训课程的教学;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不定期举办技术讲座或参与课程建设,带动专业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综上所述,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小高地项目经过三年建设,基本实现了既定目标,取得良好效果,有效推动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在名师、专业带头人示范作用下,通过骨干教师团队合力推动专业建设进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先进性和示范性不断凸显,专业教师团队科研水平、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推进了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快速、高效发展。同时发挥示范辐射作用,辐射带动成员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机制建设、课程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不断提高水平,为南宁市职业教育大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亮.南宁市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问题研究[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2(1).

[2]杨宗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职业教育核心竞争能力——浅谈我国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 (21).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

作者:王玲玲 黄玲芝

旅游专业德育教育论文 篇3:

浅析高职旅游专业导游文化素养的培养

[摘 要] 分析了当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导游文化素养的培养现状,指出其实践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如导游语言素养较低、导游人文素养不高以及导游缺乏职业道德等,为了有效解决实践中的这些困境,结合教学经验,浅谈了几点培养学生导游文化素养的有效策略,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大部分人在满足了物质需求的同时开始了精神上的追求,由此而诞生的旅游热也间接促进了我国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因此,社会对于旅游专业的人才在“质”和“量”上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所以,在高职旅游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导游专业文化素养十分重要。

一、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导游文化素养的培养现状

当前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导游文化素养的培养现状着实令人担忧,首先,是学生专业的导游语言素养较低。造成这种实践现状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高职旅游专业的语言课程设置不合理。开设最多的是旅游英语与实用英语课堂,涉及一些带队外出旅游专业知识的高职院校,往往还会增设日语和韩语等導游语言。而导游语言素养的培养内容除了在导游实务课程中有所体现外,其他课程中根本没有语言素养的培养要求,这便是导致高职学生语言专业素养较低的一大原因。其二,就是学生自己对导游语言素养的培养缺乏兴趣。很多学生多是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背诵导游专用语言,而这样的学习方式是无法达到临场发挥水平的。其次,就是人文素养不高。身为导游就应当对自己工作的地域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但是在实践中有些学生不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除此之外,部分学生也没有在实践中养成善解人意、细致周到的导游人文素养,从而不能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又如何能优化旅游服务队伍的形象。最后,就是个别导游缺乏职业道德,这一点在近几年的新闻中不难看出,严重损害了旅游服务队伍的形象,其中也包括一些刚刚进入一线服务的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因此,综上所述,培养高职学生专业的导游文化素养刻不容缓。

二、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导游文化素养的实践策略

(一)培养学生语言素养,提高导游对话水平

旅游的过程并不是导游一个人的表演过程,多数游客是不希望导游一个人机械式地重复已经烂熟于心的导游词的,而是希望导游能够投入更多的热情,运用更加贴近生活的语言,与游客形成对话或互动。因此,导游语言素养的培养可以说是从事旅游服务行业者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为了有效培养高职学生专业的导游语言素养,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从职业需要入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多增加一些具有实用性的案例,进而丰富高职旅游专业的语言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专业导游语言,确保导游语言具有真实性和确切性。其二,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对话练习环境,可以在开展对话前要求学生多背诵一些导游词,但是这种背诵并非是机械式的背诵,而是结合了学生本身对导游词的透彻理解之后而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导游语言,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模拟旅游场景的练习,如轮流让学生充当导游与游客的角色,从而在不断的对话中提升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导游语言素养。

(二)利用网络有效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作为培养高职学生综合发展能力的教师,理应积极有效地运用实践策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为,现代服务行业对旅游从业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让高职学生能够适应新时代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中丰富的资源开展旅游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旅游教学”关键词,从而检索出大量的可参考文献、视频、图像等信息,教师可以从中选取如《旅游规划学》《旅游美学》等书籍供学生线上或线下阅读,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重视德育教育,强化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

近几年的新闻中不断报道有旅游不良事故,给旅游行业的服务抹上了不光彩的一笔。因此,为了有效净化旅游服务之风,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高职教师就应当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通过德育教育强化学生的道德素养,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目前来看,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是有效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指导方针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爱国、敬业、奉献等优良品行。

概言之,在高职旅游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专业的导游文化素养十分必要。为此,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导游对话水平;其二,利用网络有效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其三,重视德育,强化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进而有效实现这一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晓桂.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

[2]张震芳.旅游专业职高生语文口语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作者:李静

上一篇:基层央行金融监管论文下一篇:非医药专业中药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