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2022-04-28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进步而建立的一个新学科。该专业旨在培养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具有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及较好的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基础的一线服务及管理类人才。如何培养旅游企业需要的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篇1:

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的几点思考

【摘要】旅游管理类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要求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及行业针对性强的实践能力,主要在于旅游管理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该良好把握旅游行业发展的职业要求,从职业素养、择业观念、实践能力进行自我塑造和能力提高,增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实力。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求职;职业要求;实践能力

旅游管理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沟通能力,善于处理旅游行业特点的相关问题和关系梳理工作,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从业者。

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行业类型主要包括13个不同方向,具体为:1.旅游行政管理部门;2.旅行社;3.旅游咨询公司;4.旅游电子商务企业;5.旅游规划策划机构;6.旅游营销策划企业;7.旅游景区;8.主题公园;9.旅游休闲俱乐部;10.旅游度假村;11.旅游职业中学、旅游职业中专教学工作;12.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13.走向乡村,参与开发乡村旅游与休闲产业。从就业的行业类型能看到,旅游管理类专业就业面较宽,不同行业对于职业素养的要求也不同,这就决定了旅游管理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工作实践能力必须能够在求职过程中或者进入职业环境后迅速胜任相关工作岗位。

一、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要求

任何大学的专业价值都必须通过职业平台得以体现,职业要求对于专业学习和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说,是考量学生人力资源价值和其专业知识价值的标尺。根据整个旅游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我们将其职业要求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迅速熟悉工作环节信息和工作沟通渠道

旅游行业的工作类型非常丰富,从普通的导游到旅游景区策划工作,从酒店餐饮客房服务工作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工作,都紧密的围绕着旅游消费产业链条产生和运转,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尤其是旅游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角色后能够非常迅速的收集工作所需的相关信息,而且在不断变换的岗位角色中能够快速适应工作角色要求,能够迅速建立旅游行业中多角色、多渠道、多种环境的沟通联系工作,从而为工作内容的开展和工作关系的建立运行发挥主动积极作用。总的来说归纳为3点;一要迅速适应旅游行业的多种工作角色;二要积极收集掌握相关岗位工作的有用信息;三要能够在旅游行业不同类型的工作中发挥主动性角色作用。

2.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积极社会沟通能力

旅游行业所有的工作类型都是围绕旅游者和旅游事件展开的,这就要求旅游工作从业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积极的社会沟通能力。首先,通过自己良好的表达能力在旅游工作中积极开展旅游服务,提供相关旅游产品;其次,由于旅游行业的工作具有时间、空间、事件、环境、问题等因素的多变性和突发性,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能够拥有积极的社会沟通能力和联系能力,在旅游行业多种变化的因素中通过积极交涉、关系沟通、情况通报等方式理顺工作关系,保障不同类型的旅游行业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较强的突发事件关系协调能力与处理能力

由于旅游行业工作因素的多变性,在旅游服务和旅游产品开发工作中,突发问题的产生不可避免,这就要求旅游行业的从业者具备快速的问题反应能力,通过训练有素的问题协调能力化被动为主动,从而积极决策问题,保障旅游者的合法权益,维护自身的工作责任。通常来说,旅游行业的工作要求从业者进入工作岗位后,遇到突发问题做好以下3点:一是要积极沟通信息,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二是迅速开展公关协调,将问题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三是通过自身团队或工作机制平台进行善后关系公关维护工作,保护自身企事业品牌形象,实现多种关系价值利益的优化结合。

二、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的主要特点

目前全国大概有300余所院校开设旅游管理的本科专业,假设每个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每年毕业50名毕业生,仅每年毕业的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超过1万5千名,再加上一定数量的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和博士以及数字相对本科毕业生更为庞大的专科、高职及中专毕业生,数量极为庞大,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旅游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较大,大量的旅游管理类毕业生进入旅游行业后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第二,旅游行业本身的多类型、多层次、多链条能够适应从中专的导游酒店专业到旅游管理规划的硕士、博士高层次学历毕业生的职业层次,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毕业生的角度从以下一个方面分析旅游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求职特点。

1.从行业一线服务岗位开始职业生涯塑造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多的旅游管理类的毕业生在开始求职时,都是寻找旅游行业的基层一线服务岗位工作,这个情况由多种原因造成,一是教学实践相脱节,目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和教学大纲要求,毕业生掌握的旅游专业相关知识需要在实践一线岗位中进行相应的实习;二是旅游行业的行业特点要求,从事旅游规划和旅游产品开发工作,必须对旅游相关产业链条的导游、服务咨询及旅游销售工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就需要毕业生进入旅游行业后对不同一线岗位工作都有相应的工作实践,具备基本的行业素质。

2.性格、心态展现优于专业基础知识掌握

在旅游行业的招聘过程中,旅游企事业单位对于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考量目前比较偏重毕业生性格因素,心态情况的了解,对于专业基本知识的要求反而并不高,主要有2个原因,一是用人单位在旅游行业的不同类型和不同模式,相对于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求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熟悉本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程序,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不高;二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评和性格、心态测量从而选拔性格积极,心理素质相对稳定的从业者,这是基于旅游业作为综合性服务性产业的性质要求,要求从业者始终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的整个流程和各种问题,提供良好的旅游服务。

3.动态岗位环境考验毕业生社会生存能力

旅游行业的岗位动态性较强,无论是导游工作、旅游销售工作还是景区规划工作,都要求从业者能够在较长的外出工作周期中去发挥主观能动性面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相应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毕业生较强的生存能力,一是能够长时间从事不同区域,不同环境及不同类型的旅游服务工作,例如,导游工作外出时间长,周期密集,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不断变化;二是遇到各类问题时,能够沉着冷静,变通思维,善于应对解决实际中的矛盾问题,理顺整个旅游服务中的各类关系,既保证旅游服务的质量又能增加相关工作链条的经济收益。

三、增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几点建议

增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的根本方法是增强旅游管理学科的社会实践性教学,但是在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相应的训练和实习增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更为良好的展现学生积极的职业心态和稳健的职业作风,从而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求职能力。

1.加强旅游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

旅游行业招聘的过程短则数个小时,长则最多几周时间。动态性的工作环境和耐压性的工作特点要求毕业生能够在很短的面试时间里展示出自己的整体特点,突出性格特征,能够在数周的现有工作岗位上承受旅游行业节奏快、频率高、效率好的工作要求,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求职前需要进行相应的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通常情况下,不同场景的职业语言训练能够迅速帮助毕业生模拟不同工作岗位环境,通过语言的展示沟通熟悉旅游业招聘的语言习惯和工作作风,从而在面试中积极自信的面对语言交流考察;其次,职业语言的情景训练还有助于毕业生模拟工作环境,旅游业相关工作岗位的最大特点就是语言沟通,通过语言环境的训练本身就是对工作场景的训练,能够帮助毕业生在数周的实习过程中以沉着冷静的心态面对各类实际问题。

2.丰富相关行业岗位的实践经验

旅游行业对于毕业生的实践经验要求较高,毕业生可以把握旅游行业工作的岗位特点和要求提前进入相应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进行实习实践,如果临近就业,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工作周期较长的实践时,可以采取岗位实践培训,即在没有劳动报酬的前提下寻找多个不同旅游行业的工作岗位,例如,做三天导游实习,跟一个省内区域团;做三天旅游咨询销售,了解相关工作渠道;做三天旅游产品设计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认真记录每一个工作细节中的问题和体会,事后归纳总结心得,这对于求职中相关问题的应对可以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

3.突显应对突发问题的决策能力

如果能够通过相关工作岗位的实践和实习,体会突发问题从产生到结果的过程能够提升自身的紧急应对能力,如果临近求职,没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最好的方式就是善于总结前人的工作经历和心得,寻找相应的导游工作日志或工作心得,通过自身归纳和总结分类分析,模拟相应环境,增强自身的认知能力,在整个求职过程中,凸显出自己对于突发事件应对的感受理解,可以帮助毕业生塑造良好的协调决策形象,增强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实力。

旅游管理类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应该通过较好的语言素质来积极展现自身的工作心态和协调沟通能力,通过沉着冷静的工作执行力展示自身坚强的心理素质和问题应对能力,从而提升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寻求更好的工作职业平台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林丹彤.浅谈高校和大学生促进就业的途径与策略——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

[2]王振.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法探索[J].民风,2008(17).

[3]李红英,和亚珺等.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法探索[J].中国电子商务,2010(5).

[4]丁雨莲,陆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求职意向调查分析与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5).

[5]刘珺.简议旅游管理专业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J].出国与就业,2010(11).

作者简介:刘珺(1982—),女,甘肃兰州人,硕士,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教师,主要从事区域旅游开发、旅游景区管理研究。

作者:刘珺

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篇2:

海南地区旅游管理专业岗位调查分析

摘要 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进步而建立的一个新学科。该专业旨在培养旅游企事业单位需要的,具有扎实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及较好的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发展基础的一线服务及管理类人才。如何培养旅游企业需要的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本文针对海南地区各类型旅游酒店、旅游文化景区等相关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展开调查,旨在了解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从而明确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提升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理论支持和文献参考。

关键词 旅游管理专业 岗位调查 分析 启示

0前言

海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良好,旅游配套接待业也初成体系,旅游区域优势明显。海南依托于其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及国家赋予的独一无二的入境旅游优惠政策,海南省确立了旅游国际化发展的道路,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工作成效显著,旅游增长方式已呈现出由适度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旅游产品从观光旅游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旅游客源结构由低端向高端转变,旅游产业步入了发展加速、质量提高的转型升级时期,呈现出国际化、度假化、品牌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海南旅游行业的发展也为旅游管理专业提供了发展方向。面对种类繁多的职业需求,海南省各类院校也相继设置了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海南地区目前高校有18所(含高职高专),其中大多数院校均开设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每年约有3000名该专业的毕业生,旅游管理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海南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存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旅游企业的人才要求一定程度上出现不匹配等问题,使得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非所用,实践能力差等情况。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相匹配,培养出真正符合旅游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目前海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难题。本文通过对海南地区的旅游文化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的调查分析,总结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明确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提升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理论支持和文献参考。

1研究内容及方法

1.1研究内容

本文针对海南地区各类型旅游酒店、旅游文化景区以及相关旅游企业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研:一是了解旅游企业岗位设置情况,对各类型旅游酒店、旅游文化景区等相关旅游企业的岗位设置及岗位要求进行分布抽样;二是在分布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归纳提炼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技能、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三是结合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理论支持和文献参考。

1.2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为海南地区各类型旅游酒店、旅游文化景区及相关旅游企业。通过实地调研,累计抽取各类型酒店级及相关旅游企业34家,其中旅游酒店19家(5星级酒店6家,4星级酒店5家,3星际酒店4家,主题酒店4家),旅行社3家,旅游餐饮5家,购物商店4家,旅游客运1家,旅游文化景区2家。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通过与目标旅游企业的人事部门主管进行座谈,发放调查问卷,同时通过网络调研,采用滾雪球的方式,把问卷发布在“问卷星”网站,将问卷链接通过研究者发布并邀请相关旅游企业工作人员进行转发填写,从而了解旅游企业目前的岗位设置要求以及从业者学历、工作技能、基本素质等信息。其中,网络问卷回收501份,有效501份。线下纸质问卷发放400份,回收377份,其中有效369份。綜合两个来源的有效问卷为870份。本调查问卷项数为21个,有效问卷与问项数比率超过10,满足统计分析的需要。有效样本中,男性占51%,其余为女性;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1%,大专或本科学历占64%,其余为高中及以下学历。

2调查分析

2.1旅游企业岗位设置情况

旅游企业的管理和经营需由不同的岗位复合而成,不同的旅游企业的岗位设置情况将根据该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进行设置,但主体岗位的设置基本类似。本研究现将旅游企业的典型岗位分为:基础服务岗、行政管理、营销策划、销售、质量控制、人力资源、采购、客户关系、计调、运行维护10个岗位群。从表1可以看出,10个岗位在旅游企业内基本都有涉及,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会根据自身业务情况,对岗位进行设置。总的来看,旅游企业对于基础性服务的岗位需求比较大。而其它的管理、营销、运维等岗位则需求不是太多。

2.2旅游企业从业人员人才构成及学历层次

本次调查的岗位涵盖旅游企业各部门10个岗位群共计118个工作岗位。根据职务的从高到低进行排列,本文将其分为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一线服务员。学历层次分为博士、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其它。从表2旅游企业人才构成及学历情况表中,可以看出在旅游企业当中,中高层管理人员中普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从学历层次上看,旅游企业中本科生所占人员比例最多(占32.2%),大专人员及中专人员分别占了25.8%和21.8%。同时,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服务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17.2%和71.6%。说明旅游企业需要大量的人员从事基础性的工作。在基层管理人员中,本科生占该类人群的65.3%,说明绝大部分本科生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培训,可以较好地胜任旅游企业的基层管理岗位。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60.6%,说明低学历人员主要集中在低端服务型岗位,例如客房、餐厅服务员或企业工勤人员。从业人员多数毕业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其中很少人能成长为高级管理人员。

2.3旅游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技能需求

企业会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具体的技能做不同的要求,其中有岗位操作相关的专业技能,也有与岗位操作无关的综合技能。专业技能在工作岗位细则中都有明确的要求。而对于综合技能,结合旅游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将其分为领导力、公文写作、销售能力、礼仪形象、计算机操作、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外语能力、职业道德9个方面。

通过问卷对以上9个方面的进行likert量表评分法,量表分为5级评分(1为完全不重要,2为不重要,3为一般,4为重要,5为非常重要)。其中,选择选项1按1进行计分,选择选项2按2分进行计分,以此类推。在考察员工综合技能的过程中,员工结合自己过去在旅游企业的工作过程,对以上指标进行权重评估。量表的总分越高,说明文化适应性越重要,进一步说明该项技能指标受到企业以及广大员工的高度认可。量表中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均大于0.80,有效性较高,说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根据表3可以得出,目前海南地区旅游企业对员工综合技能的要求中,用人单位最看重职业道德。其次企业更倾向于人际交往能力强,文笔好的员工。而对于员工的领导力、形象、计算机能力。

3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启示

3.1确立专业化的旅游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始终紧扣着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基础理论及实操技能,以及旅游管理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能够适应国际化、现代型旅游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模式上要打破传统的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更多地将学生带入旅游企业进行实践教学,或将实践案例引入课堂,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教学的方式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旅游企业对与旅游人才的需求标准。

3.2设立以职业技能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制

根据旅游企业对员工职业技能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应以五大模块为核心,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职业技能培训课、综合素质培训课。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英语、第二外语、公民意识、个人成长等课程;专业基础课包括旅游学概论、休学学概论、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等管理学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中国旅游法规、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心理学等;职业技能培训课包括旅游线路设计实务、旅游产品营销实务、礼仪培训、旅游产品设计实务、旅游企业运营管理实务等课程;综合素质培训课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人际沟通技巧与实例、中外民俗与文化、企业家精神、旅游商务英语、插花艺术与茶艺、调酒等课程。

3.3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旅游行业是服务性行业,其从业者需具备为消费者提供全面优质服务的能力,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消费的购买及再次购买的行为。因此,要求从业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业务技能,而这些都需要有长时间的专业实践进行积累消化,因此旅游企业非常重视员工实践能力的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设计为校外实践和校内实践两个环节。其中,校外实践主要是通过学生到旅游企业进行专业实习、课外第二课堂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和企业可以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共同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实践机会和更明确的就业方向。校内实践需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对教学进度和授课方式进行改进,建立一套以學生为主导的实践教学体系。期间的教学在旅游专业实训室完成,如模拟导游路线设计、模拟餐厅、模拟客房等。

3.4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为了更好地将专业教育落到实处,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是旅游管理专业化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建立“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一是要引进优秀的且有豐富旅游行业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或教师,通过“一人一测”的薪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的行业精英,实现师资队伍的多元化;二是通过鼓励现有教师赴企业进行挂职培训、相关技能培训等形式培养现有教师的实践教学理念和技能,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水平。

4总结

人才培养问题是一个永恒的命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企业对于人才的需要也不断变化,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者,需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旅游管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深入研究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增强专业教师的行业实践能力及时刻紧跟旅游行业的发展,密切和旅游企业保持联系,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提高海南旅游行业的发展水平。

★本研究系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基于岗位调查的海南旅游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Hnjg2016ZD-13)研究成果

作者:周扬 黄学彬 许文娟

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篇3:

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摘要: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偏职业导向、课程混乱、特色课程内容重复单一等诸多问题,在旅游管理专业地位提升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对此问题进行改革。基于此,从高等旅游教育、学科发展和地方性角度论述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依据,并针对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改进方法。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西藏大学

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的最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单独设立旅游管理学科大类,这意味着,旅游管理不再是工商管理学科大类下的二级学科,而是与工商管理学科大类平级的为一级学科,教育部此举是为了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拓宽旅游人才的培养路径,提高办学质量。与此同时,西藏提出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宏伟蓝图,人才成为目标实现的关键。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是西藏旅游人才的培养基地,但长久以来饱受专业地位不明、科研能力低下、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专业就业率低等诸多问题的困扰。在新形势下,旅游专业改革势在必行。课程体系改革是专业改革的核心,它既是专业培养目标的体现,也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依据。本文将就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和方法展开论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

(一)以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培养目标是旅游专业的核心问题,它决定了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意义和方向。长久以来,在旅游教育界对高等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有商业化和非商业化的争论,商业化观点认为旅游人才培养必须以职业为导向,注重实践操作,满足行业的用人要求,而非商业化则强调旅游的通识教育,从多学科的视角研究旅游世界,注重培养具有反思批判和科研探索能力的旅游人才。目前兼顾商业化和非商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世界各地都受到了普遍认同,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1.旅游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正如申葆嘉所说:旅游高等教育仍然是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具有一般高等教育的性质、特征和任务[1]。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首先旅游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旅游业培养人才,满足未来旅游从业者的从业技能需求和自我发展需要。一直以来,旅游教育都强调技能训练,但技能学习只能满足从业者的基本需要,如果想在专业领域获得更好发展,需具备更高的素质,其中包括国际化视角,以及对旅游相关的各种现象具有更深层次的认知能力、适应、沟通和决策能力[2],这些能力需要多学科视角的通识教育来培养;其次,旅游高等教育必须促进“旅游社会”[3]的发展,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产生深层次影响,这些影响反作用于旅游决策和体验,促使旅游者对从业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旅游高等教育必须承担其社会责任;最后,旅游高等教育通过对旅游资料收集、旅游现象分析研究对旅游业产生知识贡献,旅游高等教育有义务通过教学科研,探索旅游学科的核心基础和发展路径,丰富其研究成果。

2.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

个性化旅游时代的含义是多样化选择、定制化服务和以个人体验为中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背景,而且能准确分析游客心理,灵活把握服务方式,显然传统以标准化操作为主的技能培养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旅游发展要求;同时,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旅游发展必须同时兼顾目的地生态环境和利益相关者,合理利用资源,保证公平、正义,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业者具有敏锐洞察力和责任感,全面理解旅游社会,关注旅游的使用和发展,从而带动旅游良性发展。

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适应21世纪西藏经济及旅游发展需要,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及技能,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西藏大学旅游管理系本科培养方案》)。显然这个目标是以职业导向为重的,对非商业化培养目标的描述含糊其辞,没有体现出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完整性,所以不利于相应课程的设置。

(二)以旅游学科发展为依据

旅游学科是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规定课程体系的核心、主干及内容。虽然对旅游是否能成为一门学科还存在许多争议,但旅游领域的研究已极大推进了旅游迈向学科的步伐。贾法瑞[4]将旅游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目前人们已经走上了对旅游进行反思的调整的发展阶段,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这一阶段的产物,而不久的将来,旅游发展将会建立在以旅游知识共同体为平台的发展阶段,最终形成旅游学科知识体系,赢得应有的学科地位。国内以学者以申葆嘉、谢彦君为代表,对旅游学科发展进行了研究。申葆嘉认为高等旅游教育的学科基础是围绕旅游活动的基础、原因、运行机理、性质、特征等问题的探讨,而不应单纯以经济管理作为学科研究的出发点[1]。谢彦君认为,现阶段的旅游学正处于以求核为特征的跨学科整合阶段,多元化的学科发展和多学科的研究视角是旅游学科形成中不可跨越的阶段,而旅游体验也许就是这个“核”。据此,他提出以旅游体验为基点,以自足性学科和交叉性学科为枝叶的旅游学科体系构架[5]。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旅游学科正处于形成阶段,没有统一的学科体系,但对旅游学科多元化内涵和跨学科特性的认识是统一的,旅游高等教育应摆脱经济管理前身的限制,在课程设置上以旅游本身规律的特点为核心,以多学科为研究手段,对旅游市场、行业、及其影响进行深入剖析,将学生职业化需求与通识教育融入到旅游学科体系中,形成彼此融会贯通、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以地方性为依据

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和地域性特征决定了旅游必然以地方为载体,地方性是旅游不可逾越的特性。旅游高等教育虽然有其统一的规律和内容,但其教育成果应面向地方,以促进当地旅游发展为己任。在旅游学科没有完全形成时,片面强调课程体系整齐划一会损害旅游学科的创新能力,各地应根据本地旅游发展需要和资源特色开设符合本地需要的课程,这是对整体旅游学科建设的有益补充。西藏拥有众多享誉世界的旅游资源,其独特的地理文化特性需要旅游高等教育去研究和普及。同时,作为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西藏应加入地方性教学研究课程,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推动专业良性发展。

二、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规划三个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结构为公共平台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文化素质交叉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基本情况如表1:

院每学期研究确定很明显,西藏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选择上偏职业导向而忽略学科特征

西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原来隶属于经济管理学院,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有浓重的经济管理学科色彩,专业基础课设置中有6门课都与经济管理学科有关,忽略了旅游学的多学科背景,对于与旅游学密切联系的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等交叉课程没有被列入到体系中来,课程设置过于功利化。

2.专业课程设置混乱

专业基础课程中掺杂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方向课,方向课程中又有旅游英语、经济应用文写作、社会调研、信息检索等与专业方向无关的课程,造成专业课程设置的混乱。另外,在课程时间设置上也较混乱,管理学与饭店管理一起开课,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开设在市场营销等课程之前,造成学生知识体系的混乱。

3.特色课程内容重复,形式单一

西藏旅游地理和西藏旅游文化两门课程在具体教授时有许多重复性内容,新专业课程调整方案将这两门课变为西藏旅游资源概论和西藏传统文化,实用性增强,但还是以单纯的知识讲授为主,缺乏地方性案例研究,课程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科构建。

4.缺乏具有针对性的通识类课程

通识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弥补专业课程造成的能力、素养不足,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目前的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文化素质交叉课根本达不到此类标准。

5.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缺乏科学性

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仅仅强调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虽然对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时间做出了强制规定,但由于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的缺乏,课程教学实践往往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应硬性规定每学期的课程实践方式与学分,以保证课程教学。

三、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方法

1.以专业培养方向来划定课程体系模式

任何专业发展都必须体现自有规律,大一统的模块设计虽能囊括很多课程,但专业性略差,不利于专业成长,因此笔者主张保留现有课程体系模式,以专业基础课体现学科核心和基础,以专业方向课研究专业领域发展专业技能,以选修课为专业知识补充,以公共平台课和文化素质交叉课引领通识教育。

2.从职业导向和非职业导向两个层面设计专业课

专业基础课既要体现旅游学科的特点,又要兼顾职业导向,因此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职业导向课,是所有旅游管理专业都必须具备的基础职业知识;第二部分为非职业导向课程,是研究旅游自身发展规律、特点的课程,此部分课程应采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式。同样,专业方向课程也可以分为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职业导向课程和以非职业导向为主的专业理论课程,以理论研究指导实践操作,体现系统化的知识架构。

3.以特色化课程为补充

特色化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纯地方性知识传授为主的特色化课程,此类课程是所有学习旅游的学生都应掌握的,应列入专业基础课的非职业导向课程部分;一类是地方性文化实践部分,比如藏式传统礼仪这部分可以列入专业方向课职业导向平台。最后,对当地个案的研究应以选修课或讲座的方式进行,作为专业课程的延伸部分。

4.以大通识塑造综合能力

目前,西藏大学的公共基础平台课和文化素质交叉课虽然起到了一定的通识教育的作用,但由于课程设置体系不明,对其能够分担的任务认识不足。通识课程应要起到三种作用:第一健康及思想教育,第二培育人文素养,第三补充专业发展,所以建议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和文化素质交叉课程合并,成为通识教育课,分为逻辑相连的三大块,各自承担应有的责任。针对以上方法,笔者设计以下课程体系。

场营销、服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非职业导向1旅游学概论、旅游人类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西藏旅游资源概论、西藏旅游文化专业方向课1职业导向

(实践占

40%学分)1旅游规划管理方向:景区景点管理,旅游项目策划饭店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服务礼仪(西藏服务礼仪)、餐饮管理、康乐管理、饭店财务会展管理:大型活动组织与管理、会展项目管理非职业导向1旅游规划原理、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会展概论专业选修1特色选修1西藏生态旅游专题研究、西藏旅游文化专题研究、客源国概况等

参考文献:

[1]申葆嘉.论旅游学科建设与高等旅游教育[J].旅游学刊(旅游教育增刊),1997,(8).

[2]沈少剑.英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Tribe J. The Concept of Tourism: Framing a Wide Tourism World and Broad Tourism Society.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1999,24(2):75-81.

[4]Jafari J. Chapter 2: The Scientificalion of Tourism. In Valene Smith and Maryann Brent (eds) Hosts and Guests Revisited: Tourism Issues of the 21Century. New York: Cognizant,2007:28-41.

[5]谢彦君,李拉扬.旅游学的逻辑:在有关旅游学科问题的纷纭争论背后[J].旅游学刊,2013,(1).2014年9月1第33卷第9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Sep.20141Vol.33 No.9

作者:刘雅静

上一篇:双轨政治理论看社会管理论文下一篇:高校财务工作者职业道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