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建筑特征分析论文

2022-04-17

摘要:云南省是典型的民族地区。云南省寻甸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同时也拥有较多的少数民族民族乡镇,其劳动力转移问题很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文将其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透视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回族建筑特征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回族建筑特征分析论文 篇1:

海南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环境设计研究

摘 要:在环境设计发展多元化的现阶段,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得到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尤其是不同地域和民族的特色文化的内涵。将民族文化糅合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既弘扬了民族文化,也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海南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海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及其在环境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从社会、文化、审美等方面研究了海南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环境设计的价值,并提出了一系列思考。

关键词:海南民族文化;环境设计;特征;运用;价值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和劳动过程中积淀了具有本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文化和精神财富,56个民族共同发展,结合成了具有强大包容性的中华民族文化。海南拥有汉族、黎族、苗族以及回族等多个民族,多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该民族人民在长期劳动和生产过程中智慧和精神的结晶,因此在海南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对环境设计进行研究,以实物载体展现民族文化,能够加深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海南民族文化内涵,传播和弘扬海南民族文化精神,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审美情趣。

一、海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分析

(一)多样性

汉、黎、苗、回四大民族是海南岛上的主要民族构成,民族多元化使得海南民族文化也呈现多样性特征,主要可以从语言的多样性、服饰的多样性以及建筑的多样性三方面展开分析,除了不同民族之间会有明显差别之外,同一个民族在这几方面也存在着多样性特征。以黎族文化举例说明,黎族的语言主要是方言,且不同文化氛围下生活的黎族所使用的方言各有不同,存在着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赛方言和美孚方言五大类型,每个方言类型包含的俗语通常是方言名称一致。生活在海南岛各个区域的黎族人,依照各自的方言类型、生活方式、族群、信仰、图腾、文化等方面,分为润方言妇女服饰、美孚方言妇女服饰、哈方言妇女服饰、赛方言妇女服饰和杞方言妇女服饰五种类型。与此同时,黎族在建筑形态方面也具有多样性。以建筑划分主要可以分为居住所用单间、双人间或多人间以及堆放杂物所用的多人间;以建筑形状可以分为船型和金字塔型;以建筑离地高度划分可以划分为三种,即高架型、低架型和落地型。因此,多民族视角下的海南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不同民族的精神文化都是不同民族人们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果[1]。

(二)古朴性

古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古老而质朴。海南民族文化的古朴性可以从历史的古朴性、交通的古朴性以及生产方式的古朴性三方面进行分析。历史的古朴性体现在海南在历史上是由百越族等多个民族移民而来,原本是一个没有被发现的荒废的海岛。几千年前一支百越族船队抵达这个海岛并定居下来,到南宋末年中原战乱频繁,几十万闽南莆田人为躲避战乱之灾迁移到海南岛,为以百越族文化为主的海南岛带来了闽南文化,促进了后来海南语言和文字的成型。海南岛岛内河流干道纵横交错,因此早期水上交通工具主要有竹按、独木舟、小木船和萌声舟,陆上交通工具主要是牛车。生产方式的古朴性主要体现在海南各民族人民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克服陌生环境带来的挫折和困难,谋求更好地生存、生产和生活,其生产方式长期以农耕和渔猎等原始农业为主,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凶猛的野生动物做斗争,征服荒废海岛,建设新家园。

二、环境设计中海南民族文化元素的具体运用

(一)物质形态文化

通常物质文化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下的全部物质财富,主要表现在对技术设备的使用上,对交通工具和网络传达设施的设计上以及建造房屋等实体建筑上,彰显了人类在各个阶段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所实现的物质价值。海南民族文化中的物质形态文化十分丰富,其中汉族物质文化包括陶瓷、铁锄、纸张等,黎族物质文化代表主要是黎族特色建筑、黎锦、不同方言区的服装、树皮布、陶器、独木舟和独木器等,回族物质文化包括回回帽、盖头等民族服饰以及其他生产生活用具,苗族物质文化包括苗绣、苗族银饰、三叶虫茶、苗族建筑等。在海南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这些民族的物质形态文化在环境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运用,比如在海南旅游度假酒店中,采用黎锦进行酒店大堂以及酒店客房地面装饰上的创新,使得旅游者能够在居住的过程中感受到海南本土民族文化的魅力。又比如在环境小品设计中,将汉族的陶瓷器具、黎族的竹木乐器、苗族的银饰等作为装饰品进行锦上添花,也能够使得具有现代化设计理念的环境小品变得极具民族审美特色[2]。

(二)活动形态文化

活动形态文化具体包括歌曲舞蹈艺术、乐器吹彈演奏、体育竞技、节日风俗、殡葬嫁娶、美工技艺等。由于信仰不同,且在民族文化传统上有所差异,海南世居民族在活动形态文化上也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其中以三个常住少数民族的活动形态文化最为典型。黎族活动形态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工艺美术方面,如利用双面绣和布料扎染图案进行环境的装饰设计,又比如利用黎族歌舞表演和节日习俗吸引外来旅游者入住酒店,等等。回族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斋戒习俗为主要活动形态文化,由于宗教色彩过于浓重,在多元文化的现代社会中,回族活动形态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特色比较明显,运用范围也较其他两者更为狭窄。

(三)精神形态文化

与活动形态文化进行比较,精神形态文化同样具有质朴性和神秘性,且共同体现了人本关怀精神。精神形态文化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文化和艺术等各方面,体现了一个民族人民长期的精神依仗和文化信仰。黎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性在于其没有形成本民族的文字体系,只有语言系统,因此在民族信仰上并没有达成一致,在祖先崇拜、图腾以及自然崇拜等方面存在着多元性。苗族信仰万物有灵,有着十分丰富和多样的图腾崇拜文化,苗族人民在古老传统文化中以神为父、以犬为母,因此盘瓠在苗族人的信仰中占据了始祖的地位,而中部地区一些苗族人民则以枫木树心为本民族的起源,以枫树为图腾进行崇拜,此外其他地区的苗族还有水牛图腾崇拜和竹图腾文化崇拜,等等。因此在海南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现代环境设计已经将苗族的图腾文化充分运用到了环境小品的设计中,比如在器物上绘制水牛图腾、利用竹雕进行环境装饰,等等。由于海南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古朴性,因此在海南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进行环境设计时,应当立足文化传统,充分了解海南民族文化的渊源、形成过程和象征意义等方面,从而科学合理地运用在环境设计当中[3]。

三、海南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环境设计的价值分析

(一)社会价值

在海南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进行环境设计,体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环境设计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创造经济利益来实现个人价值,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价值的实现。在环境设计中,设计的对象一是指客观物象和场所,如公园、厅堂、花园小品等;二是主体对象,即通过环境设计提高环境感知者对山水风景、地貌建筑等自然生成或者人工打造成的物质体的感受和印象。现阶段,在海南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对环境进行设计,主要是对旅游景观、酒店环境等的设计中,将现代旅游、住宿环境设计与海南民族文化结合起来,以达到弘扬海南民族文化,吸引社会各界对海南民族文化关注的社会价值。科学合理的环境设计需要兼具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其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都应当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在海南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对环境进行设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人文文化的生态性表达,充分满足了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人类需求,有利于创造出更加具有民族风情、充满勃勃生机的生存空间,促进环境的和谐发展和社会价值的高度实现[4]。

(二)文化价值

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快速蔓延,带来了多种外来文化的侵入和趋同。在此背景下,海南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环境设计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将海南民族文化中的特色文化和精华文化运用到环境设计中,同时还要提升环境设计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海南民族文化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文化的独特方面,在四大原住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海岛地域文化的沉淀下,将海南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到环境设计中,不仅能够传承优秀的海南民族文脉,将海南民族人民创造出的优秀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下去,还有利于环境设计体现出本土民族文化的沉淀,充分体现地域人文元素与民族文化元素在环境设计中的碰撞和糅合。

(三)审美价值

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海南民族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改变进行着同步地更新,质朴神秘的海南民族风情也使得海南岛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社会风貌。因此在海南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进行环境设计,一定层面上也是对民族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进行再创造。黎族文化是海南民族文化元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民族文化,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精神文化财富从审美角度上来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价值。在海南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进行环境设计,可以收获少数民族风俗美、自然美和人文美,这些都是其审美价值的体现。少数民族风俗风情中所展现出的聚落风貌、节庆民俗、民族音乐和舞蹈等等,都能够给人带来一种视觉审美上的享受和精神审美上的盛宴[5]。

四、结语

海南具有宜人的气候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蕴藏,多种多样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以及多民族的社会结构,使得海南在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進行环境设计具有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优势。在环境艺术设计日益民族化、地域化的大背景下,结合海南民族文化传承视野,对环境设计进行研究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海南民族文化的结晶。与此同时,在海南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设计出好的环境作品,应该做到在传达海南民族情感的同时弘扬本土民族文化,将海南民族文化融入现代环境设计,或者在海南民族文化传承视野下对环境艺术设计成品进行再创造,会使作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绝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房芳.民族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J].艺术教育,2017,(Z2):239-240.

[2]曹方远.海南苗族服饰图案的艺术特征及其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海南大学,2016.

[3]杨定海.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4]叶自健.黎族传统文化元素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应用[D].海南大学,2015.

[5]张雅千.海南地域人文元素在酒店景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D].海南大学,2013.

作者:冉旭

回族建筑特征分析论文 篇2:

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云南省是典型的民族地区。云南省寻甸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同时也拥有较多的少数民族民族乡镇,其劳动力转移问题很具有代表性。所以本文将其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对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问题分析,透视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影响 对策

1 寻甸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劳动力增速快,待转移劳动力数量众多

寻甸县是农业人口大县,全县农业人口已占总人口的 93.2%,且农村家庭均以两个孩子的居多。由于农村人口多,劳动力总量大,增长快,仅每年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生产的需求,劳动力严重过剩。

1.2 就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寻甸县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特别是由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寻甸县乡镇企业不发达,难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和转移区域外非农产业就业数量有限,就业主要以从事传统农业为主,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人数比例较大,这种就业不合理状况,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任务十分繁重。同时个别地方由于青壮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出,造成当地农村劳动力缺乏,给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1.3 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不高

主要表现在:

(1)文化素质相对低下,大多数只接受过初中教育,有的还是半文盲。

(2)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有限。资料显示,从未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超过60%,即使参加过培训的劳动力,也难以适应工作要求,必然导致劳动力转移就业层次较低。

(3)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近年来,寻甸县乡镇企业有了较大发展,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但是由于寻甸县工业经济比较薄弱,加之许多乡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管理水平、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经济效益不佳,难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

(4)生活条件另有特殊要求。

少数民族外出务工较汉族相比,在生活方式上因具有特殊性,从而使他们外出务工时对生活条件往往有特殊要求。寻甸是回族彝族自治县,回族人口在寻甸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回族外出务工劳动力需要具备清真的饮食条件,甚至务工所在地还要有清真寺等做礼拜的场所。而用工单位基于生产成本的考虑,多数不考虑设立清真食堂,客观上导致外业务工劳动力的转移难以落到实处。

(5)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各个城市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而在寻甸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却长期被忽略,土地成为农民的唯一保险。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旦离开土地将面临失去生活保障,一旦失业,生活、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就无从谈起。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横向流动。

2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根据寻甸县目前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国家最新出台的政策,结合云南省省情,并借鉴国际国内经验,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加速转移。

2.1 加大宣传教育,改变观念;加强民族平等宣传

針对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故土难离,等、靠、要思想严重的实际,从转变农村劳动力思想观念入手,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采取外出务工致富农民典型现身说法,利用多种媒体宣传劳务创收的经验与做法,以及组织召开季节性劳动力转移总结大会,用表彰先进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从思想上打破农民“宁愿在家受穷,不愿外出赚钱”的旧观念,形成“外出打工致富光荣”的氛围,提倡“出去一个人、节约一份粮、学会一门艺、多挣一份钱、致富一家人”的新观念。

同时还应加强民族平等宣传,促进民族交流团结。民族身份、民族心理、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价值观等是阻碍民族地区劳动力社会融入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劳动力的社会融入过程就是其民族认同、民族心理、民族文化价值观不断变化的过程。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心理、民族价值观念和民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多样性,不仅是其城市社会融入过程中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的地方,也是其社会融入过程中最容易受到威胁和破坏的地方,同时还是其社会融入的深层内容。必须大力加强民族文化宣传和教育,大力宣传民族平等,促进民族交流互动,消除民族歧视。

2.2 政府引导加快思想转变,提高技能水平,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

寻甸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县,居住着汉、回、彝、苗等16种民族,少数民族有11.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1.7%。针对寻甸县这种多民族特征,政府应加强思想引导,转变传统观念,根据各民族不同的特色文化采取不同的技能培训和工作安排。拓展务工人员对发展较快的省市的了解。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抓好义务教育,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劳动力具有一技之长,增强劳动力市场竞争力。同时各级政府有关劳动部门建立垂直管理、多级就业服务网络,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乡镇劳动站和社保中心组成建立村级就业信息员。建立资源信息平台,介绍职业和岗位,进行培训。

2.3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民后顾之忧

寻甸是农业大县,也是农村人口大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力度直接关乎全县人民的利益。

2.3.1 建立完整的工伤保险制度

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对农民工来说是对发生事故后的经济补偿,对企业来说可以降低事故发生后所要承担的责任,从而可以降低双方的风险。工伤保险成立于雇佣关系存续期间,不涉及账户积累和关系转移接续,较为简便。保险的费用由企业或雇主缴纳,首先要将农民工较多、工伤风险较大、职业病高发的行业纳入工伤保险范畴,再积极推进其他行业或部门的参与。

2.3.2 建立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制度

由国家、集体、农民三方负担,推进社会保险制度的城乡一体化,实现农村社会保险与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制度的接轨。比如,农村养老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以青壮年为主,家中留守的劳动力以老人为主,若想真正的解决民族地区的劳动力转移问题,必须建立适合民族地区的养老制度。国家应采取扶持办法,帮助民族地区解决养老问题。

2.4 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从长远看,要大力发展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继续抓好农村扫盲工作,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从近期看,要重点抓好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以农村劳动力转移择业实用技术作为培训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求立竿见影地提高劳动者流动就业的能力,使培训的农民工走出去后能就业,能站住脚跟发展。

大力开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能力,使农民工从数量型向素质型,从体能型向技能型,从农业型向城市型的转变。对农民工的培训要按照市场引导、需训结合、供需对接的原则,针对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重点开展并搞好以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能力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和以家政、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等行业为重点的职业技能培训。

2.5 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拓宽农村容纳劳动力的空间

2.5.1 增强农业内部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

一是加强农民最急需的饮水、道路、能源、电力和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活劳动的投入;二是发展农业优势,实现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由资源密集型的粮食生产方面向劳动密集型的经济作物生产方面转化,吸纳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三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延长农业吸纳劳动力的产业链条。

2.5.2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就地转移

寻甸的旅游资源集自然、历史、人文为一体,内涵丰富而各有特色,具备打造旅游精品的基础。旅游资源是寻甸的一大优势所在,也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一个突破口。目前,寻甸县政府也在高度重视寻甸旅游业的发展,考虑把旅游业作为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举措,充分利用县域内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强化旅游資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北大营草山综合开发项目为龙头,加快牛栏江沿线、凤龙湾景区、塘子温泉、钟灵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开发,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提升旅游品位和档次,发展休闲观光度假旅游,积极开拓旅游市场,争取在昆明旅游经济圈中占有一席之地,把寻甸建设成昆明旅游经济圈中的一个新亮点,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2.5.3 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当地非农产业就业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就是以本地民族文化风情为资源发展起来的特色经济,从实践来看,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具有积极的作用。如有的少数民族村民直接利用其家庭设施,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提供餐饮和住宿;有的在旅游景区销售旅游商品;有的为游客提供赶马、客运等运输服务;有的进行民族工艺商品生产;有的为游客提供导游、歌舞表演等服务。从2002年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率来看,转移较多、转移较快的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县都是旅游业发展较快的县份。因此,发展特色经济对吸纳少数民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本地非农产业就业是有广阔前景的。

参考文献

[1]蔡荣生,等.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5(1)。

[2]王丽霞.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境及对策分析[J].社会科学学科研究,2010(中).

[3]乔薇.我国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部大开发,2010(01).

[4]陈斯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以江西省为例[D].兰州大学,2010(4).

[5]张静. 新疆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典型特征分析[J].经济论坛,2009(2).

[6]周蓉. 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2007.

作者:赵金虹

回族建筑特征分析论文 篇3:

中国建筑民族风格与东南亚建筑风格的比较思考

【摘 要】以建筑风格为着眼点,通过对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诠释,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国建筑如何更好的发挥地域优势,探寻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方面的努力方向。同时与东南亚建筑风格相比较,吸收东南亚建筑文化,立足于本民族建筑形式,更多更好地设计和建造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做出努力。

【关键词】中国;民族风格;建筑风格;东南亚;比较;思考

1 何为建筑风格

在建筑风格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对于建筑风格的观点各有不同,但总结起来大致相似的认同,建筑风格是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所显示的独创和完美的意境。

建筑风格的分类方式很多,就国家和地区来划分有:中国建筑风格、英国建筑风格、美国建筑风格、印度建筑风格、俄罗斯建筑风格等;就建筑物的类型而言可以分为:住宅建筑风格、别墅建筑风格、商业建筑风格、宗教建筑风格等;就建筑方式来分有哥特式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洛可可建筑风格、园林风格、概念式风格;在历史发展流派中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现代评论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等各有不同。例如:日本建筑中就有和式建筑、禅宗式建筑、天竺式建筑的不同建筑风格。

2 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诠释

2.1 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分类

影响建筑风格的因素有很多,如不同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设计思想和艺术涵养等因素。中国民族差异特点显著,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的封闭性很强,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8类:

2.1.1 北方风格。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但尺度合宜;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装修比较简单。

2.1.2 西北风格。集中在黄河以西至甘肃、宁夏的黄土高原地区。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多使用平顶。很少使用砖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墙。窑洞建筑比较常见,除靠崖凿窑外,还有地坑窑、平地发券窑。但在回族聚居地的清真寺,它们体量高大,屋顶陡峻,装修华丽,色彩浓重。

2.1.3 江南风格。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河网地区。组群比较密集,庭院比较狭窄。城镇中大型组群(大住宅、会馆、店铺、寺庙、祠堂等)很多,而且带有楼房;小型建筑自由灵活。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

2.1.4 岭南风格。集中在珠江流域山岳丘陵地区。建筑平面比较规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门窗狭窄,多有封火山墙,屋顶坡度陡峻,翼角起翘更大。城镇村落中建筑密集,封闭性很强。装修、雕刻、彩绘富丽繁复,手法精细。

2.1.5 西南风格。集中在西南山区,有相当一部分是壮、傣、瑶、苗等民族聚居的地区。多利用山坡建房,为下层架空的干栏式建筑。平面和外形相当自由,很少成组群出现。梁柱等结构构件外露,只用板壁或编席作为维护屏障。屋面曲线柔和,拖出很长,出檐深远,上铺木瓦或草秸。不太讲究装饰。

2.1.6 藏族风格。集中在西藏、青海、甘南、川北等藏族聚居的广大草原山区。牧民多居褐色长方形帐篷。村落居民住碉房,多为2~3层小天井式木结构建筑,外面包砌石墙,墙壁收分很大,上面为平屋顶。石墙上的门窗狭小,窗外刷黑色梯形窗套,顶部檐端加装饰线条,极富表现力。喇嘛寺庙很多,都建在高地上,体量高大,色彩强烈,同样使用厚墙、平顶,重点部位突出少量坡顶。

2.1.7 蒙古族风格。集中在蒙古族聚居的草原地区。牧民居住圆形毡包(蒙古包),贵族的大毡包直径可达10余米,内有立柱,装饰华丽。剌嘛庙集中体现了蒙古族建筑的风格,同时吸收了回族、汉族建筑艺术手法,既厚重又华丽。

2.1.8 维吾尔族风格。集中在新疆维吾尔族居住区。建筑外部完全封闭,全用平屋顶,平面布局自由,并有绿化点缀。房间前有宽敞的外廊,室内外有细致的彩色木雕和石膏花饰。风格是外部朴素单调,内部灵活精致。维吾尔族的清真寺和教长陵园是建筑艺术最集中的地方,体量巨大,塔楼高耸,砖雕、木雕、石膏花饰富丽精致。还多用拱券结构,富有曲线韵律。

2.2 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探索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在探索民族形式的道路上尽管崎岖,但是创造新的民族形式的浪潮层出不穷,显示了中国建筑民族形式具有茁壮的生命力和审美根基。

上世纪20年代以前是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摸索阶段。形式上表现在“洋式门面、中式装饰、中国式教会建筑”三种。其代表有上海浦东教堂,圣约翰学院。民族形式创作的繁荣发展期,最早一批留学归国的建筑专业留学生,创作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具有民族形式的新建筑作品。具有典型代表的南京中央博物院、广州中山纪念堂、武汉大学等建筑将中国民族形式与现代建筑手法很好的融为一体。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了建国后民族形式新探索,民族形式的建筑有了新的发展,学习苏联的建筑创作为指导思想,具有政治色彩的"民族风格"受到特别强调。建筑规模扩大且成组群建设,主体形象更为突出。1959年的“国庆献礼工程”出现了高质量的大型纪念性公共建筑,例如:人民大会堂造型雄伟壮丽,富有民族风格。民族文化宫整体色彩明快,造型挺拔,是当时在高层建筑中对民族形式的一次尝试。除此之外还有革命及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华侨饭店等,融现代建筑与传统民族风格于一体,造型优美。20世纪60年代,广州地区具有岭南园林特色的建筑对民族形式的发展起到了进一步推动的作用,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受一些政治思想得影响,使仿古和乡土风格的民族形式建筑又受到新的重视。特别是植根于民间的地方新建筑风格一出现,就得到当地人们的喜爱。由杨廷宝主持设计的福建武夷山庄为例,是当时乡土建筑早期探索的成功案例。齐康教授曾这样描述:“福建地区的民居以其特有的风格而著称,缓缓平坦的屋顶,层次错落而交叉,屋脊自如穿插有是一番风貌,武夷山庄……就是探求那么一种“武夷风格”。从武夷山庄的建筑作品来看,是对传统民居风格继承、转化、创新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之前出现的新乡土主义建筑就应提到葛如亮的作品天台山石梁飞瀑风景建筑、习习山庄、餐霞楼等,是朴素的乡土信念和和对场所的独特理解和表达。现今江南风格的建筑如上海复旦大学创建人马相伯故居,位于上海松江泗泾镇老街上,为江南风格私家住宅。其它多出现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疆人民大会堂、新疆迎宾馆、拉萨饭店、西双版纳体育馆等都是民族形式的代表作品。

3 东南亚建筑风格特征分析

从东南亚的地理分布来看,总共有11个国家。除了个别国家不临海之外,这些国家都有着长长的海岸线,海域集中在印度洋中。东南亚风格是一个结合东南亚民族岛屿特色及精致文化品位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总的来说,东南亚风格继承了自然,健康和休闲的特质。

东南亚建筑风格广泛地运用木材和其他的天然原材料,如藤条、竹子、黄木,青石网板,鹅卵石,麻石等,旨在接近真正的大自然。建筑色彩以宗教色彩浓郁的深色系为主,如深棕色,黑珠色,褐色等,令人感觉沉稳大气,同时还有鲜艳的陶红和黄色等。建筑形式大体包括四部分:连廊、泰式尖顶、水景、实木与石材。例如:曼谷大王宫所有的宫殿都是佛塔式或大王冠形状的古建筑,宫殿顶上的3座浮屠 (即佛塔)尖顶,具有典型的泰国民族特色,自然、古朴、精细、别致。泰国玉佛寺和卧佛寺以红色和金色为主色调,殿顶采用木制材料,表现出泰式建筑风格。受宗教的影响柬埔寨建筑形成了自己强烈的特色,创作了东南亚最宏伟的建筑群。最具典型形制的是吴哥窟的金刚宝座塔,台基础周边围一道柱廊,用石材建造,有陡峭的两坡起脊屋顶。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现在的东南亚风格摒弃了一些浮华,把耐看的元素沉淀下来使其成为经典,这就是新东南亚风格。其中包括了新东南亚印度风、新东南亚中式风、新东南亚乡村风等建筑形式的出现。东南亚印度风格的流行仰仗于时尚界热衷的复古运动和东方猎奇风,目的是为了寻找极致的装饰性。印度风格装饰性极强,包含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色彩艳丽、线条繁复,它既不一味地追求奢华也不过分沉溺于暧昧,它代表了现在流行的沉静与热烈并存的新东南亚风格。

4 文化与建筑风格

建筑,无论是从实体还是从其学术的概念来讲,它都在证明着自己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它沉淀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作为人类劳动的最主要的创造物之一的建筑,可以说是构成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建筑文化的价值,就是建筑的社会文明价值,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建筑的文化需要特定的土壤,它离不开产生它的民族土壤、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

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受到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社会条件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像岭南建筑文化、四川山地建筑文化到西藏的藏文化、羌族建筑文化等。这一些都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中人与建筑、与环境融合以及“天人和一”的哲学理念,正是在这些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建筑形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如北方四合院、苗族吊脚楼、傣族竹楼和陕北窑洞等。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东南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它没能产生出具有影响力的地区文化,相反,却易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首先,东南亚建筑文化离不开移民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和印度文化。例如:老挝的建筑香昆佛教公园“天堂与地狱”,建筑物形状是传统的印度风格,成穹形,底部圆,顶尖如箭。其次,殖民文化的侵入对东南亚建筑的影响,开埠者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有一道宽约5呎、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场所。至此,新加坡出现了外廊结构的建筑。这种连续廊柱形成的走廊,新加坡称之为“店铺的公共走廊”,或叫“五脚气”。最后,本土文化和宗教对于东南亚建筑的影响,以自己的方式改造并转换了外来宗教建筑的形制,最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柬埔寨王宫的建筑具有高棉传统建筑风格和宗教色彩。

不论历史文化还是建筑文化,它们都会对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本土的建筑文化,它们在适应当地气候、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运用当地技术方面均有自身的优点。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

面对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大的文化背景成了影响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地出现了“国际式”文化取代地域性文化的现象,地域型的传统民族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应做好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工作,而不是只停留在形式主义。深入了解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而不是建筑造型生搬硬借套。现代建筑的发展需要不同文化、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相互借鉴和学习。所以说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应该立足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点上,吸收未来文化的精华,结合现代中国社会生活需要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作品,是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支文军;葛如亮的新乡土建筑《时代建筑》[J]; 1993年01期

[2]杨昌鸣;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探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03月 10-25

[3]梁思成;梁思成文集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9):154-158

[4]袁新华;中外建筑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141-144

作者:林琳

上一篇:建筑装饰课程设计论文下一篇:建筑及城市规划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