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舞蹈与艺术特征分析论文

2022-04-28

摘要动漫是新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新时代的艺术表现特征。传统经典题材经过长时期的艺术积累和沉淀,对于动漫创作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传统经典题材人物、故事和审美思想在动漫创作中的表现艺术三个方面分析了传统经典题材在动漫创作艺术中的表现艺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儿童舞蹈与艺术特征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儿童舞蹈与艺术特征分析论文 篇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创编能力培养

摘要:舞蹈是幼儿的必修课,也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是为了使学生们能在未来学前儿童教学中运用所学的舞蹈知识对幼儿进行美育教育,从而全面培养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创编技能,这对他们今后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创造性地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十分有益的,也是必要的。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学前儿童舞蹈教师的创编能力展开论述,并从几方面剖析了幼儿舞蹈教师的创编能力提升途径,希望进一步提高幼儿舞蹈教师的创编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舞蹈;创编教学;能力培养

舞蹈不仅能够发展幼儿的体能,锻炼幼儿的协调性和韵律感,更有利于幼儿心灵的开发和审美熏陶、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有着其他任何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和价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把所学的各种舞蹈知识、技能转化为一种能通过舞蹈对儿童身心进行美的耕耘、美的培养、美的熏陶的能力。作为一名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相当程度的幼儿舞蹈的创、编的知识和技能,还应有丰富的舞蹈专业语汇,同时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从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应以基础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为主线,幼儿舞蹈组合、创编为主体,即分阶段、多方式、有重点地进行教育、引导、实践,注重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一、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的定义

何为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就是教师在原有的舞蹈基础知识及技巧之外,广泛的涉猎诸如音乐、美术、文学及心理学等一系列与舞蹈相关的知识,汲取创编幼儿舞蹈的基础材料,不断提高创造力增强舞蹈内涵,编创出有自己特色、有深刻内涵和教育意义的幼儿舞蹈的能力。编舞老师需要有舞蹈基础素养,通过对生活、生命的深入感知,将感受通过一个个舞蹈动作进行体现,使得舞蹈教师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吸引儿童,让儿童乐于学习舞蹈,這才称得上创编出一个优秀的幼儿舞蹈作品。幼儿舞蹈创编教师在掌握一班舞蹈创编的基础模式之外,更要深刻体悟幼儿舞蹈的特质,才能使得舞蹈作品适合幼儿这一年龄段学生。由此可见,幼儿舞蹈创编只有真正源于儿童生活,才能切实符合吸引儿童。

二、怎样才能具备幼儿舞蹈编创能力

要想具有幼儿舞蹈编创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在具备较好舞蹈功底的同时,深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多多观察、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而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出更多的舞蹈动作来塑造更多的舞蹈形象。表演者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吸引幼儿,感染幼儿,才能够创造出优质的幼儿舞蹈。此外,要创造出优质的幼儿舞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还要了解舞蹈艺术创造的普遍规律,更要了解幼儿舞蹈的特点。只有具备了对这两点的了解,并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才能是编创的舞蹈具有童心童趣的特点。因此,在编创舞蹈的过程中要多多实践。

三、学前儿童的体形和心理特征分析

任何一个阶段的舞蹈创编教学都要根据当下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具体设置,因此,在对舞蹈动作进行创编之前,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体形和心理进行分析。按照国内外现行的医学和心理学的分类,通常将学前儿童的年龄定义在0岁至6岁之间,也就是说,在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之间的儿童都视为学前儿童。就目前学前儿童的体形特点来看,普遍存在着脑袋大、四肢短,且腹部特别突出的特点,这种特点导致了学前儿童的平衡感和控制能力较差,对于一些舞蹈动作做起来存在一些难度。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创编的时候,一定要将此项因素充分考虑,尽可能编制出一些适合儿童的舞蹈动作,避免出现对平衡性和控制能力要求较高的动作。

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提升途径

(一)抓住儿童的身心特点

幼儿舞蹈最突出的特点充满童真童趣,编创幼儿舞蹈时要抓住儿童的身心特点,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社会和生活,关注儿童的感受,展现出他们内心的赤诚和纯朴,不要生搬硬套将成人舞蹈的表现方式嫁接在孩子身上。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幼儿舞蹈的审美特色,懂得如何利用舞蹈促进幼儿身体生理机能的健康发育和内心世界的良好发展。为激发学生对舞蹈编创的兴趣,可以带领学生鉴赏一些优秀儿童舞蹈作品的视频,加深对理论概念和舞蹈元素的理解。

(二)选好舞蹈背景音乐

幼儿舞蹈教师在进行音乐的选择时,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要选择学生喜爱的类型,并且还要朗朗上口,节奏欢快,最重要的是幼儿能够快速理解。幼儿舞蹈教师在播放相关音乐时,幼儿可以跟着音乐节奏自发舞动,幼儿如果能够充分理解音乐内涵和情感表达,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学好舞蹈,并且还可以增加学习兴趣。例如:幼儿舞蹈教师借助音乐《小手小脚动起来》,进行舞蹈创编,由于音乐本身节奏明快,并且形象鲜明,幼儿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因而幼儿可以一边唱歌,一边跳舞,这样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巧选择题材与主题

题材和主题的选择要符合儿童年龄的特点,有一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除了动作和音乐外,优秀的舞蹈作品往往主题鲜明,题材充满童趣,构思巧妙独特。幼儿舞蹈题材主要有:现实题材,直接反映少儿的精神风貌和思想道德;寓言题材,以拟人、夸张的手段表现动植物等事物的外形和性格特点,以阐明某个道理;历史题材,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加以概括表现,有启迪和教育意义。怎样为最佳选材,需要创编者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方式去观察生活、体验日常生活的事件,时刻汲取生活的“营养”,找准最具表现力的题材,提炼深化主题,创编思路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四)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创编课程教学

首先,要加强学前儿童舞蹈基础的训练;舞蹈基础是任何一种舞蹈的基本功,是一项最基本的训练课程,经过长期的舞蹈基础训练,不仅能够锻炼儿童的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而且还能够发展儿童自身的协调能力。其次,要压缩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将各个民族的舞蹈压缩、整合、编排,突出各个民族舞的特点表现出来,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不同类型舞蹈的表达能力。最后,要注重儿童舞蹈与创编能力的学习与培养,此项内容是学前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探索儿童舞蹈的编舞规律,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儿童“技能开发”到“智力开发”的转换。

(五)教学方式多样化,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理论先行,理论指导教学,精确讲授,以练习突出理论的实践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舞蹈的创编能力。为了能够更好的将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师可以以小组教学的学习方式来进行,首先要学生们按照相同的人数分为几个小组,将所要学习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并对其中的舞蹈动作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将所学到内容做出来,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舞蹈的创编能力。在学生进行实际创编的过程中,教师要在一旁进行必要的指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一次次实践中,掌握舞蹈创编的规律和技巧,从而不断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廖海云.论幼师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6(08).

[2]刘宽宏.浅议如何指导幼师学生进行幼儿舞蹈创编[J].学前教育研究,2016(09).

[3]喻力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舞蹈研究,2015(04).

[4]黄娟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强化实用性能力的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贾岚

儿童舞蹈与艺术特征分析论文 篇2:

传统经典题材在动漫创作艺术中的表现艺术

摘要 动漫是新时期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新时代的艺术表现特征。传统经典题材经过长时期的艺术积累和沉淀,对于动漫创作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传统经典题材人物、故事和审美思想在动漫创作中的表现艺术三个方面分析了传统经典题材在动漫创作艺术中的表现艺术。

关键词:传统经典题材 动漫 艺术

引言

动漫是融合最新电脑技术和媒体表现艺术的新时期艺术表现形式。动漫创作从一开始就与传统经典题材紧密联系在一起。传统经典题材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审美思想深刻。这些无论对于动漫还是对于其他艺术形式都是十分重要的素材基础和表现基础。传统经典题材从人物形象、故事内容、审美表现等各个方面对动漫创作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传统经典题材在动漫创作艺术中的表现艺术。

一 传统经典题材人物在动漫创作中的表现艺术

1 造型表现艺术

传统经典题材中的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动漫创作中,创作者需要在原有题材人物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创作出更加符合动漫艺术表现的艺术造型。这种基于传统经典题材的人物在动漫创作中可以分成不同的艺术造型。从视觉类型上可以分为写实造型和拟人造型。写实造型是其中比较常见的造型艺术表现,根据传统经典题材中的人物进行尽可能贴近原来形象的造型设计。例如,国产动画片中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大闹天宫》;国外动画片中的《白雪公主》、《聪明的一休》等都是这类造型设计。拟人造型则是根据原题材中的人物造型进行拟人化的重新设计而完成的创作,如《狮子王》中的狮子,便是融合了原题材莎士比亚《王子复仇记》中的各种人物形象和动画片中狮子的形象为一身,形成独具拟人特色的新艺术形象。从艺术意味上可以分为空灵意味造型和唯美意味造型。空灵意味造型的代表作品是国产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中的造型,这部以中国水墨画为基本技法的动画片成功地表现出了动漫造型中前所未有的空灵意味。这部动画片也因此在国际上多次获奖。唯美意味造型的代表作品是日本动漫《美少女战士》等一大批现代动漫。其中的人物造型多是阳光、健壮、唯美的少男少女。唯美意味造型的成功在于很好地将时代和青春等艺术气息融合到造型艺术表现中,更加符合少年儿童的审美习惯。

2 动作表现艺术

在动漫创作中,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共同构成了人物的动作表现艺术。人物的思想和情感都可以通过动作表现艺术加以表达。由于动漫中人物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创作者可以对人物进行大胆而细腻的设计,因此,创作者通常对动漫中的主要人物赋予具有鲜明特征的动作和语言。例如,《聪明一休》中的一休每当遇到难题进行思考时都会用手指在脑袋上画圈,然后打坐冥思苦想。这个经典的动作已经成为了人们对于一休这个人物不可抹去的记忆。而对于这个动作的提炼也是艺术创作的一个过程。创作者对于一休的身份、思想和行为进行总结和提炼,又根据动漫对于这个人物的需求进行分析,最终形成了这个极具代表性的经典动作。再如,在《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中,喜羊羊每次思考时都会跳一段舞蹈也表达了相同的艺术创作思路。同属于动作表现艺术的还有语言,尤其是人物经常说的口头禅或者人物说话的语气特色,这些都对表达人物思想和情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蜡笔小新》中,小新每次回家都会说“你回来了”。这些设计在第一次出现的时候,都以为小新在犯糊涂,观众只觉得这是个有趣的细节,当这个细节反复出现的时候,观众就会认可这是人物性格的一部分了,甚至可以说,观众慢慢地喜欢上了这种重复,他们一遍遍地看见熟悉的细节,这让观众和动画人物之间建立了某种默契,重复不仅不令人厌倦,反而让观众感到温馨、亲切,成为观众最爱看的部分之一。

3 性格表现艺术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性格是一个人物艺术魅力的总结与升华。动漫和电影一样是对人物性格进行表述和刻画的艺术。动漫中的人物虽然虚幻,但同样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很多经典题材中的人物形象,应该具有鲜明的人物性格艺术。一个鲜明的人物性格有助于动漫对于主题情感的表达。从动漫对于人物性格设计的表现艺术上来看,动漫中人物性格可以分为英雄型性格、智慧型性格和幽默型性格。英雄型性格是动漫中最常见的性格类型,通常具有非凡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保护人们,深受儿童的喜爱。例如,国产动画片《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日本动画片《铁壁阿童木》中的阿童木;美国动画片《变形金刚》中的擎天柱等。对于英雄的崇拜是人们普遍的审美情怀,尤其是对于孩子们。从传统经典题材的人物性格来看,英雄型性格仍然是重要的性格类型。除了英雄型性格以外,动漫创作还从传统经典题材的人物性格中提炼出智慧型性格和幽默型性格。智慧型性格的代表形象是《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或者《曹聪称象》中的曹聪等。幽默型性格的代表形象如:米老鼠、唐老鸭等。智慧型性格和幽默型性格是英雄型性格的补充。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物形象组合在一起使得动漫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且更加多彩。

二 传统经典题材故事在动漫创作中的表现艺术

1 融合传统与创新的剧本表达艺术

剧本是动漫创作中十分重要的创作基础,也是动漫创作进行各种艺术表达的基础。传统经典题材经过长时期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深厚的故事内容。动漫创作是融合了电影和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新时代的艺术特征。因此,动漫创作中的剧本表达融合了传统与创新的双重艺术特征。传统经典题材中丰富的故事内容为动漫剧本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新时期的创新美学思想则为动漫剧本创作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创作空间。这种创作艺术是对传统的继承,这类动漫故事从剧本创作上保留了传统经典题材的历史背景、主题氛围、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等剧本要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更加符合当前时代特征的艺术元素。基于传统经典题材的动漫剧本创作是艺术二次创作的过程,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传统的文化艺术与现代的审美思想融合在一起。因此,对于传统经典题材故事的借鉴和引用应该在对其有着充分研究和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从而使得传统的经典题材在新的艺术表现中得以继承和发扬。例如,根据法国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改编而成的动漫《钟楼怪人》便是在保留原著中故事结构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适合儿童观看而对故事进行了调整,更加突出了对于善良的赞美这一主题。这部动漫也因此成为了迪士尼公司的又一经典作品。

2 多元化的叙事风格和美术风格

传统经典题材可以追溯到不同的民族和地域文化,所以不同文化下的传统经典题材便包括了不同的叙述风格。因此,取材于传统经典题材的动漫创作便融合了多元化的叙事风格和美术风格。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动漫创作中美术风格以写实为主,并且融合了幽默的叙事风格。美国的电脑技术发达,因此可以以更加细腻的写实画面表达出更加相近与现实的艺术特征,并且融合具有时代感的幽默叙事风格使得美国动漫画面细腻、唯美,叙事幽默。例如,上文所述的《钟楼怪人》原本是一部极具悲剧色彩的文学作品,但被动漫创作者融入了很多的幽默元素,从而使得这部动画片更加具有新时代的艺术特征,也更加符合儿童的审美习惯。中国动画片从美术风格上来看更多地借鉴了丰富的民族绘画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例如:水墨画、工笔画、剪纸画、皮影等,追求的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意境美。从叙事风格上来看,中国动漫更多的是宣传惩恶扬善、去伪存真的正剧叙事风格。例如,在《西游记》中无论何种绘画风格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对于驱邪扶正审美思想的宣扬。随着文化与艺术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叙事风格和美术风格的动漫也在彼此的学习和借鉴中得以融合。例如,迪士尼公司创作的《花木兰》便是融合了中西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动漫经典。

三 传统经典题材审美思想在动漫创作中的表现艺术

1 传统美德的弘扬

和审美思想复杂的电影不同,动漫主要受众是儿童,所以审美思想也相对简单——以弘扬传统美德为主要的审美思想。传统经典题材审美思想丰富、复杂,但最终通过动漫表现的都是以真善美为主题的传统美德,这一点对于不同文化的动漫创作都是一致的。无论对于西方写实主义风格还是中国写意主义风格的动漫作品,世界上的真善美都是其永恒的艺术主题。例如,《海底总动员》中的两只小丑鱼以历险记的形式表达了父子之间最无私、最真挚的情感。中国动画片《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则以系列动画片的方式表达了同样的主题。如果要在不同的文化和艺术中寻找和概括出共性的思想,那毫无疑问便是以真善美为代表的传统美德。因此,对于这一主题的表达是传统经典题材审美思想在动漫创作中的重要表现艺术。但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文化的动漫作品中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其中的差异的。例如,《海底总动员》中我们能够看到父子两人为了寻找彼此而表现出来的与危险和邪恶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则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表达了蕴藏在平淡生活之中的父子情深。

2 独特的情感关怀

如果说对于传统美德的弘扬表现的是不同文化下动漫审美思想的统一,那么独特的情感关怀表达的则是不同文化下动漫审美思想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动漫审美思想更加丰富多彩。不同民族和地域文化有着独特的情感情怀。传统经典题材动漫创作通常取材或改编于经典文学名著、本民族的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童话、寓言、传说等,因此,在创作中自然会融入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情感情怀,从而使得观众在观看动漫时能够产生具有艺术性的情感共鸣。人们在观看不同动漫作品时,也会感受到不同文化下独特的情感关怀。例如,上文所述的《花木兰》虽然故事取材于中国传说,动漫本身也融合了诸多中国元素,但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其中鲜明的美国文化下的情感关怀。例如,动漫中对于花木兰拥抱皇帝、招聘相亲等情节的设计便是对于美国文化下对自由情感的表达。这样的表达无疑更加符合美国人的情感诉求。同样,中国创作的《狮子王》虽然翻拍自迪士尼的同名动画片,但其中也加入了中国文化中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关怀。动漫创作首先是要迎合本地区人们审美习惯的需求,因此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动漫创作中的审美思想既有符合不同民族文化中统一的审美思想,也有其独特的情感关怀。审美思想上的统一与差异推动着动漫创作在文化融合道路上的不断探索和前进。

结语

动漫作品的成功与题材的选择有直接的关系,随着世界文化融合思潮的发展,不同文化下的动漫作品也在互相学习和借鉴。例如,本文所述的中国动画片,不仅挖掘了本民族的传统经典题材,也在挖掘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成为了典范。本文从传统经典题材人物、故事和审美思想在动漫创作中的表现艺术三个方面分析了传统经典题材在动漫创作艺术中的表现艺术。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动漫创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探索作用。

参考文献:

[1] 胡晓晶:《当代影视动画造型特征分析》,《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第1期。

[2] 程瑜瑜:《走上卡通舞台的文学经典——试论迪斯尼对名著的动画改编》,《文艺评论》,2010年第1期。

[3] 程静卫:《论当代中国动漫创作与传统文化资源》,《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2期。

[4] 杜静芬:《浅析动画剧本创作中神话题材运用的与时俱进》,《中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5] 蒋敏:《论动漫创作中的文化交融与审美表现》,《电影评介》,2008年第3期。

(董安治,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讲师)

作者:董安治

儿童舞蹈与艺术特征分析论文 篇3:

高校学前儿童美术课程之儿童绘画符号化图示刍议

摘 要:高校学前儿童美术课程是提升儿童美术素养的有力支撑。文章以高校教学简笔画课程中作品的绘画内容符号化为契入点,通过符号化图示的理论研究,从线、画、面三大模块特征分析作品特点,表达符号化图示的理论意义及价值。

關键词:学前儿童;符号化图示美术

美术是人文学科结构上视觉实践性与愉悦性并行的课程。高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在遵循新课程标准和儿童心理研究与科学化评价基础上的融会贯通。课程以儿童绘画技能教授为主,旨在提升学前儿童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儿童符号化图示的理论意义

(一)教育现状

自学前儿童教育发展以来,幼儿美术教师大多都有理论知识欠缺和对儿童自我艺术语言轻视,以及从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不能及时深入指导等一系列问题。这样违背学前儿童美术课程理念对于幼儿美术教师“实施美术教学、评价儿童作品、提升儿童美术素养”的实质要求。因此,需要从学前儿童绘画中的符号化研究开放性的探究,以及生态式与综合式教学的关系,为美术教学打好基础。

(二)研究主题

单一的符号与产生符号者——人,相辅相成形神兼备。符号一词具有联系与意义两大特性。符号研究包括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认知学、结构学、解释学等内容。从学科细分上来说,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符号学原理,到罗恩菲德的儿童概念化的样式绘画阶段,从里德提出的“清晰的四等分结构倾向”到阿恩海姆的“圆形说”,结合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在有限的空间内,符号学经过漫长学科建立过程,形成了单一层面到众多层面的非语言性研究。这一点与中国道教的感理性达到了本质上的默契。绘画符号一词,从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开始有文字记载,具体表现如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和法国拉斯科洞窟的壁画。从符号角度来说,儿童的美术发展水平是相互变化的泛符号思维,是逐渐符号化的过程。总而言之,绘画符号与符号的关系犹如硬币的两个关系面,不可分离。

(三)理论意义

美术作品的符号研究是结构性与本质性的有机结合与互融贯通,更是与舞蹈、音乐、绘画、建筑、艺术、曲艺等多门学科融合形成的隐共通,是经过理论思考对科学性美学的推崇与认可。从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多数的儿童美术作品让我们不禁诧异,是什么样超乎现实世界的本体好奇心,成就了“从内到外”的独特艺术符号。他们犹如一个个达·芬奇密码,不仅仅是静态的“点、线、面”结合。更是绘画的社会框架与实验考察研究。通过符号化图示的解读去发现儿童存在的身心疾病及人格缺失,达到儿童人格的统整。早期儿童无意识创作是视觉思维发生作用的过程,是表象心理活动的萌芽阶段,是动作表象到思维表象的过渡。学龄前及学龄早期儿童主要表现为“画所知”过于“画所见”。他们通过“图画”搭起一座桥梁表达主客观世界。学龄中晚期,他们展示的是实物紧密联系且秩序化和归纳阶段的高级表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几个阶段均需要教师通过自己的阐述引导儿童表达视觉思维与艺术符号。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每一阶段的作品中都具有表象性符号和推理性符号。回过头来,我们看到的还是丹纳所说的那个“藏在原始的花岗石下”的“地层”——最稳定、最基本、最普遍,与本体关系最密切的特征——儿童的本体世界。

二、儿童符号化图示的模块特征解析

(一)线模块

线,指点在平面上或在空间中沿着一定规律和方向运动所形成的轨迹。据史料记载,早期唐代画家兼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传》中就提到了线。与此同时,阿恩海姆也在同一时期一度提出线条存在的本身意义。追朔过往,中国原始时期的将军崖稷神岩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这些都可称作世界上有记录的线的最早集合。根据西方对于线条的多角度分析。线可以分为安定有序恒久的横线、笔直的竖线、有规律的斜线、特征明显的曲线、规矩的横竖线、多方向的点线等等。幼儿早期并不需要刻意去探索幼儿线条的表现及特征,因为他们的大多数作品多是随心而动。根据有关人员分析,有20多种基本的线条涂鸦。2岁左右的儿童,大多是在随意涂鸦,无意识无控制的肌肉运动,是一种无束缚的系统感觉游戏活动。2~4岁孩童的涂鸦,大多是随意刻画的纵横与竖线的结合到开放式圆圈,其实两者并无明确特征区别。3~4岁属于儿童绘画的关键时期,作品主要呈现封闭的画面,能够通过简单的儿童语言表达发起会话表现的欲望,逐渐形成绘画的主体,呈现出有目的的闭合线条,如同故事绘画一般。5~7岁的部分孩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长线的控制与运用上毫不犹豫且更加自信。但是又在所难免会出现有一些学龄中段的儿童的特殊现象——线条不流畅,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孩童自身的性格以及绘画材料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7~12岁之间的儿童作品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通过不同的线条符号展示性格特征可谓是最佳表现途径。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画作品线条粗细、柔软虚实、丰富的柔和及流畅感的特殊符号表征分析创作儿童的心理理解及心理判断,甚至形成心理诊断,逐步了解儿童的自我世界。

(二)图模块

孩童所画的图像是孩童根据观察之后所形成的在空间的位置和方向之外的、眼睛所把握的物体的基本特征而绘制的外在形象。可以说是眼睛感受到的独立影像,具有鲜明的主观认知并非凭空想象。这是通过感觉各种形状与痕迹,增加联想而形成的跳跃式艺术符号。孩童在创作美术作品时,逐步变化犹如图形从圆角到尖角的逐渐变化过程。对于幼儿而言,他们的手腕肌肉不灵活不能达到精准行动,一般的作品从上到下、由内到外,不断分化。犹如孩童在母亲体内发育有规则性的渐进发展,例如,0~2岁时儿童在画一个人的时候,从头部到躯干以至腿中间是整体连接可以说是没有脖子的状态。3~4岁时,能够绘制出五个手指但是出现了相对程序化的造型阶段。5~6岁时作品上半身与下半身完全分开但仍然不能画出五根手指,成型的图像如同鸭蹼一般,手臂和手掌直接连接。10岁之后绘画能力逐渐分化,能够绘制手掌的俯视图,一些超能力的孩童还能画出剪刀手,甚至运用穿插关系巧妙细致地刻画遮挡关系。

由此看来,绘画作品的变化由静到动。刚开始通常习惯画人的正面,逐渐变为侧面,再到有动态的变化。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儿童关于事物动态的表现,更趋向于成人的诱导,试图往相像、逼真的角度绘制,因此,儿童画的动态内容多是人或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画面事物之间的关系处理更加丰富多样,让作品迸发新的生机,令人感动万分。

(三)色模块

色对于艺术的表现举足轻重。曾有句话这样说,没有色彩的作品犹如黑白电视机。有色彩的作品将是感性与理性的一场犹如彩妆的视觉盛宴,更是色彩与素描的一场战争。不难发现,幼儿早期使用色彩是毫无意识的,喜欢任何有色彩的东西。2~3岁时,幼儿大量使用色彩保持一种保守的态度,通常认为是锻炼儿童的肌肉协调能力。日本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鸟居昭美女士更主张在5岁之前尽量让幼儿使用单色绘制。笔者认为单色涂鸦禁锢了幼儿对颜色的使用而且无法审视色彩喜好的不断幻化,不能给孩童带来更多的视觉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需适时引导儿童观察并口头表达画面的轮廓感及表现特征,例如主体物相近颜色逐渐扩展到多样颜色及最大限度到绚丽多彩的轮廓色,以此表现色彩鲜明的物体,形成一种新式的交替式拼接。

三、儿童符号化图示的价值

中西方关于学前儿童美术发展的阶段大致可分为三类。一为线性发展阶段论,重点强调儿童本体的美术发展规律。二为社会文化多元论。对于处于读图时代的儿童来说,其是认识方式与思维方式的有力支撑。安娜·金德勒認为强调个体差异性的同时,儿童按照发展的“地图”成长。罗伯特·费尔德曼则认为社会是一个多元互动的整体,在特殊与普遍、内部与外部之间辩证发展,应该侧重表现传达文化的魅力,循序渐进,注重差异的表达。三为将二者传承融合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学术观点。他将其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初步把握几何形态整体感知的婴儿知觉期,二是通过少量信息掌握多种符号的符号认知期,三是严格遵循原则和惯例及高低优势的写实高峰期,四是受到一些现代教育思想影响能够选择绘画风格及追求自我表现技巧的写实终结和审美感受萌芽期,五是缺乏创作热情漠然绘画审美参与的危机期。

通过儿童符号化图示的特征研究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儿童美术作品经常是不成形的满纸涂鸦、平面形象、多维构图,令成人匪夷所思、不知云云、摸不着头脑。可是他们的艺术符号传达出的是对作品内容的丰富想象和美好畅想。大多数幼儿教师追求一种共性,找寻儿童认知发展和绘画发展的方向,在观察与教育儿童创作与表达的过程中,教师不断通过引导交流达到与主体间的文化传达,除了分析其艺术符号的表征性,更强调符号的意指性。因此在学前儿童美术教师的培养方面,应引导教师教会学生抓住符号作用的主导地位,去创作符号世界的差异与完整性,达到理性、知觉、视觉、艺术、思维高度统一的结合体,这有益于儿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文化视野下的民间与乡土美术课程建构[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2011.

[2]陈宗明.符号世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3]苟志效.符号学的由来及其发展[J].宝鸡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3,(1).

[4]余菲菲.儿童绘画中的艺术符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

[5]张屹.儿童美术作品符号系统的美学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6,(7).

[6]钱慧.论儿童绘画中的自由符号——基于幼儿园绘画区角的观察[J].学前课程,2008,(4).

作者单位: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艾雪银

上一篇:古代绘画与音乐艺术理论论文下一篇:道德建设于现代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