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特征论文

2022-04-24

摘要:在中国古典园林当中,空间叙事不仅可以将个人意识与园林空间结合到一起,还可以强化观赏者自身空间叙事探讨力度,使得观赏者在短时间内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于提高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规划水平和观赏价值也有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特征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特征论文 篇1:

山水城市理念在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上的应用

【摘要】水是城镇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历史上大多数城镇都因水而建,依靠滨临水域的优势得到了长远的发展。滨水区为城镇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也塑造了城镇独特的历史面貌。近年来随着城镇的快速发展,滨水区的保护与开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各种设计理论与方案层出不穷,然而中国现代意义的滨水景观设计才刚起步。滨水区规划设计体系不完整,规划思路不清晰,规划功能布局单一,规划设计风格混杂,缺乏整体性、连贯性、层次性。本文将主要分析“山水城市”理念在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山水城市;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

1 城镇滨水区景观现状分析

1.1 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现状

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由:项目策划、市场分析、用地分析、概念规划、详细规划、景观方案、设计施工图、后期施工等几个阶段构成。在项目策划、市场分析、用地分析这几个阶段主要对自然和社会要素进行调查研究,忽视了人们在心理和行为上的要求,并且在对自然要素的分析上只注重表面,缺乏对整个系统和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评估,也缺乏对建成后的景观区域做一个后期的综合评估。

1.2 城镇滨水区生态环境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开始注重创造美景、欣赏美景。因此,人们的各项活动造成了滨水区域生态环境的破坏,一方面使自然景观变成了人造景观。使得动植物失去了自己的家园。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污水与垃圾的任意排放。城镇滨水区污染严重,原本平衡的生态系统被破坏,滨水区的自然景观失去了原有的观赏价值,滨水区域的生态功能也逐渐消失。

2 山水城市理念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上的应用

2.1 山水城市

山水城市是钱学森先生对园林学的一些看法和设想,他在给吴良镛院士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历经了40多年的磨砺与思索,山水城市理念日趋完善和成熟,内容不仅包含山水诗画、古典园林与城镇建设的结合,还包含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合、艺术与科学的结合等方面。

2.2 滨水区

滨水区是城镇中特定的空间,是与湖泊、河流、海洋相邻的建筑、城镇、土地邻近水体的区域,是城镇内水域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其特征是水域与陆地共同构成的环境要素,属于特殊的城镇用地。城镇滨水区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等部分组成。

2.3 山水城市与滨水区

2.3.1中国古代山水诗画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山水诗画皆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名山大川、田野村居、风景佳胜、楼关舟桥、城市园林、历史名胜均可入山水诗画。中国山水诗画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更加创造出了意境美,而意境又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灵魂,也是中国山水诗画的灵魂。将山水诗画融入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可创造情景交融的怡人景观。

2.3.2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为山、水、植物和建筑,在古代,为了让园林景观更加具有自然山水的风格和特征,营造手法形成了一套科学的体系,同样的,如果要使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达到这种效果,也可将中国古典园林掇山技巧、理水手法、植物配置原则、建筑空间营造应用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使现代城镇滨水区的景观更加具有诗情画意。

3 山水城镇理念对于城镇滨水区景观营造的指导意义

3.1 遏制滨水区生态环境恶化

吴良镛院士认为山水城市的概念里包含有提倡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内涵,“山水城市”就是一个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空间。滨水区是城镇最重要的景观资源,也是城镇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的区域。由于人类与滨水区近距离接触,产生的各种废物不断向水域排泄,使滨水区域成为受污染最严重的地带,许多城镇的滨水区由于受到的污染程度超过其自净能力,其沿岸的生态系统变得非常脆弱。在此我们可根据山水城镇的理念,建设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适合人类聚居的滨水区,进而遏制滨水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3.2 解决滨水城镇特色危机

城镇滨水区是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构成城镇特色的重要景观区域。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同时也有许多昔日丰富多彩、各具地方特色的城镇正日益消失。现今,城镇特色危机是城市规划设计所面临的普遍难题,应用山水城市理念解决城镇特色的危机,可使城镇发展进入到立足于中国自身优秀文化传统,创造体现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城镇滨水区,进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滨水城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3.3 复兴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古代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近代以来,我国传統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文化是一个城镇的灵魂所在,城镇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而滨水区作为城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承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作用上更是举足轻重。山水城市理论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与西方生态文化的整合,响应了倡导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将传统文化融入城镇滨水区景观的设计中可在最大程度上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4 为滨水城镇发展探索一个模式

滨水城镇的发展是必然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建立滨水城镇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才能解决发展中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与危机。目前我国建设所面临的选择促进了人们对于理想滨水城镇模式的探索,我们不能一味的借鉴模仿西方滨水城镇的发展模式,要提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理想模式。而山水城市正是以居民的生产生活为出发点,以滨水城镇特色的有机创造、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为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滨水城镇最好的借鉴模式。

4 小结

山水城市的提出是受到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山水的熏陶、启示而出现的,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是传统山水文化、古典书画的集中体现。山水城市继承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城镇滨水区,是水域和陆地两种形态共同作用的城镇区域,在这里,人类的行为和自然过程相互碰撞,见证着城镇的发展历程,并向外界展示着城镇独特的形象。应用山水城市理念指导城镇滨水区景观设计将开启滨水城镇景观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辛 颖.基于建筑类型学的城镇滨水景观空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2]刘晓洁.生态视域下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D].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2.

[3]傅礼铭.山水城市研究研究[J].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2:7-8.

[4]王 萌.城镇滨水区规划设计研究现状分析[J].山西建筑.2005,31(5):11—11

[5]李伟力.中国山水诗画的意境与审美观[作者为黄淮学院艺术系副教授].黄淮学院.2009.

[6]许 超.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山水城市"[D].北京林业大学.2013.

[7]刘晓洁.生态视域下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D].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12.

作者:蒋盈盈 袁犁 陈绮玲 彭花菊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特征论文 篇2: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叙事策略分析

摘 要:在中国古典园林当中,空间叙事不仅可以将个人意识与园林空间结合到一起,还可以强化观赏者自身空间叙事探讨力度,使得观赏者在短时间内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于提高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规划水平和观赏价值也有重要作用。文章将针对中国古典园林展开研究,通过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和空间美感,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叙事策略,充分彰显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效果,将中国古典园林观赏价值和情感内涵表现出来。

关键词:古典园林;空间表现;空间叙事

为提升中国古典园林综合研究水平,应在各项基础策略支持下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展开研究,并在这一过程中借助各项策略突出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优势,以此突出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内涵和情感意识。与此同时,还应保证研究者对文学叙事和园林空间叙事有所了解,以此规划适合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叙事策略,避免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研究以及整体规划时出现问题。

一、文学叙事与园林空间叙事

为保证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内涵可以全面表现出来,不仅需要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表现进行研究,还应强调文学叙事与园林空间叙事之间的关系,彰显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表现美感,确保各类园林景象在文学小说情境表达中发挥最大作用。通过各项研究分析,发现文学叙事与园林空间叙事都是一种“散点透视”式组织方式,不仅可以独立表达,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关系,这就应强化文学叙事与园林空间叙事的研究力度,使得文学叙事与园林空间叙事之间的内部联系全面表现出来。从文学叙事角度出发,了解到园林空间通常采用借景、对景和隔景等手法表现区域性叙事内涵,比如在拙政园中,西部景区的倒影楼与宜两亭恰成对景,透过倒影楼的窗口恰好看到宜两亭,二者独立成篇之外又相互照应。而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手法展开深入研究,发现多数中国古典园林内部也采取多种手法突出园林整体叙事内涵,尽可能缩小文学叙事与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之间的差距,使得各类古典园林中文学叙事和空间叙事特点可以全面表现出来。突出中国古典园林内部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效果,有效避免中国古典园林规划和空间赏析过程中受到外在因素干扰,继而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特点和综合叙事优势表现出来,为文学创作者创作各类文学作品提供合理空间叙事支持。

二、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美感

从我国古典园林角度出发,了解古典园林在我国的悠久历史,保证研究者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表现和潜藏的美感有所了解,这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研究和整体规划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清代中叶以后,中国古典園林逐渐进入集大成阶段,多数现存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将清代后期园林规划特点和文学内涵表现出来。中国古典园林中涉及的要素十分丰富,常见的包括山石、植物、厅堂和水景等,将这些基础因素结合到一起,可以提升园林整体美感,突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中的作用效果,确保园林内部传统文化价值全面凸显出来。而且在古典园林规划时,还应在考虑园林整体布局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植物配置实施优化调整,保证园林中各类植物之间配合效果,以此规划出富有特色的古典园林,彰显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表现优势,确保古典园林中室内室外均能达到和谐状态。当然在进行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表现研究时,还应保证园林内部环境合理性,使得观赏者在游览古典园林时获得满足感。

与西方古典园林相比,中国古典园林更加注重模拟自然景象和缩小空间格局。我国多数古典园林是通过在有限空间内进行人工造景而实现的,这就应保证各类人工造景形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使得观赏者可以在有限园林空间范围内了解到园林潜藏的空间叙事内涵,这对于后期规划合理的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策略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不同空间园林所表现出来的空间叙事特点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大多数古典园林空间叙事特点是通过园林整体意境表现出来的,并借助特殊手段将古典园林中各项文化内涵表现出来,继而形成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征,从这一论述中可以看出中国古典园林具备空间表现丰富和意境蕴含深广的特点,这是其他国家园林体系不能企及的。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叙事策略

从我国园林发展历程入手展开研究分析,了解到明清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该时期各类古典园林与当时古典文学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这就应深入探讨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与文学叙事之间的关系,继而保证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表达方式可以得到全面优化。通过多方面研究分析,发现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策略也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空间表现

在对文学小说展开研究时,发现文学小说中常用的叙述手法有顺叙、倒叙、插叙和并叙这几种,而在中国古典园林规划设计时也可以应用上述几种叙述方法,从而彰显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效果,这对于提升中国古典园林整体空间规划效果和设计美感也有重要作用。比如留园在空间规划设计时就应用了顺叙这一方式,根据人游览空间的前后顺序,从忽明忽暗的入口到以水景为主景的中部区域,穿过东部五峰仙馆等庭院景观,经过北部盆景园,最后到达以自然山景为主的西部园区。通过这一空间设计方式可以将留园划分成四个不同的园林空间,使得园林空间在各类空间艺术处理手法支持下构建出标准化故事序列,并将人们的游览过程通过文学故事方式表现出来。而且人们在游览园林时可以在不同区域获得不同情感表现,必要时还可以通过故事方式将不同区域园林景致和景色变化趋势表现出来,继而彰显园林空间规划的连续性和变化层次。为彰显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效果,就应要求造园者在考虑各项基础元素和文学叙事特点等方面的基础上进行园林规划设计,以此保证中国古典园林各个空间之间的连续性。同时,还应强化各项基础元素在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规划中的作用,继而将各类视觉线索融入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当中,引导人们更好地体会中国古典园林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内涵,以此彰显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特点,促使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在短时间内转化成空间叙事文本,为文学创作者描写环境和相关情境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二)空间序列

所谓空间序列是指按照既定故事情节进行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规划布置,使得中国古典园林各区域可以像文学作品一样层层递进,以此彰显完整的故事情节,这对于提高园林空间布置效果和综合叙事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空间序列展开研究,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序列是指将特定事件、运动、空间组织通过特定过程表现出来,突出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序列层次感和故事情节变化情况,为强化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美感和空间叙事效果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在中国古典园林当中,可以要求人们按照既定运动方式、路径分布趋势和视线关系游览园林,保证园林内部空间趣味性效果,确保各区域视线可以得到有效延伸,避免人们在游览园林时出现路径转向和视线变化问题,突出中国古典园林中故事情节以及空间序列优势,这对于彰显空间序列在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情节规划中效果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古典园林中空间序列具备导向性、聚集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等,这就更强化空间序列在中国古典园林整体规划中的作用,使得古典园林中空间叙事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来。当然通过合理空间序列方式还可以将中国古典园林转化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得园林中各个空间区域达到相互联系的状态,从而有效凸显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规划的有效性和现实内涵。在古典园林静态空间中,随着人们走动游览,其中空间画面和景色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而在中国古典园林动态空间当中,可以通过连续构图制造出交替变化的园林景色,为人们带来更好的园林视觉体验。

(三)叙事结构

由于明清小说与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结构之间存在一定联系,应从多个角度出发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结构展开研究,将各类小说中人物和事件等基礎线索通过园林空间形式表现出来,彰显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结构优势,确保小说环境可以通过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表现出来,使得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结构与小说故事情节变化达到相互契合状态。而且通过叙事结构进行古典园林空间规划,不仅可以保证中国古典园林中单一结构的独立效果,还能强化各个单元结构之间的关联性和配合效果,突出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序列优势,确保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内涵和空间叙事效果可以全面表现出来。比如颐和园是一座清代皇家园林,主要风景点集中在万寿山两侧,入口位于东部,由一系列四合院组成。从玉澜堂前院至昆明湖畔再至乐寿堂前院,空间由宽阔至紧缩,经长廊往西至排云殿建筑群,最终到达制高点佛香阁,形成游园的高潮,返回长廊继续往西,至万寿山后山,形成游园的次高潮,最后返回山麓沿后湖来到“园中之园”的谐趣园。这种观赏路线更为简单,呈环形闭合的特点。通过这一游园路线可以强化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规划效果,使得人们可以在循环状态下游览颐和园,确保人们严格遵循叙事路线游览中国古典园林,增强人们参与园林游览的兴趣和积极性,突出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优势,并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美感表现出来。

四、结语

就中国古典园林而言,在对其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时,必须保证它的空间叙事效果,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特点和潜藏的美感表现出来,这对于提升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有着重要作用。而且本文还通过多个方面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策略,并在各项基础策略支持下将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内涵表现出来,表现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艺术特点,使得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叙事特色得以彰显。

参考文献:

[1]程鹏.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叙事研究[J].园林,2018(z1).

[2]戴秋思,汪智洋,郭璇.叙事思维下的古典园林建筑设计教学研究[J].中国园林,2013(8).

[3]言攀,范宇轩.苏州园林的空间叙事与抒情研究:以留园为例[J].大观,2017(8).

[4]彭佳俊.叙事观下的传统爱情名园园林艺术初探[D].四川农业大学,2016.

作者单位:

河北美术学院

作者:张曼青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特征论文 篇3:

日本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借鉴与发展对中国景观现代化的启示

摘 要:本文在前人关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的各种论述基础之上,探讨了日本园林借鉴中国古典园林比较成功的特殊条件,以及今天中国借鉴西方现代景观所面临的特殊情况,并进一步探索了日本园林对中国园林的成功借鉴与发展对中国景观现代化的启示。

关键词:日本园林;中国园林:园林比较:景观现代化:启示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关于中日古典园林各个层面各种角度各大要素的比较,前人已有不少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从陈从周老先生“中国园林是从人工中见自然和日本园林是从自然中见人工”的著名论述,到刘庭风先生《中日古典园林比较》一书对中国和日本这一同宗同源的两大园林体系的详尽比较和剖析。其他还有一系列文章对此展开探讨,观点良多。

公认的是,日本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借鉴与发展无疑是比较成功的,对我们而言,比较工作研究到一定深度,进一步探讨“将来该怎么样”比单纯探讨“过去怎么样”有更加重要的长远意义和现实意义。故本文在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不再探讨中日园林的异同本身,而是希望在对中日古典园林的比较基础上,管窥日本园林对中国园林的成功借鉴与发展对当代中国景观现代化之路的启示。

2 日本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吸收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2.1 日本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成功借鉴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的邻居。同宗同源的文化,使得二者在哲学渊源、审美情趣、社会观念、宗教影响等方面总体上有着很大的相关性。

古代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强大影响,直接辐射到园林这一艺术形式上,并突出地表现在两个阶段:公元6—8世纪,中国园林模式被带到日本;公元12到17世纪,日本与中国交流再度活跃,中国园林的意蕴对日本园林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但中日园林在造园环境、园林类型、造园历史、造园思想、造园手法、园林游览上均有较大的差异性。

世界公认的是,日本园林是出自中国园林体系,但是它又远远超出了机械模仿的范畴,其兼容并蓄不断创新的程度,令世界甚至包括作为祖师爷的中国都不得不佩服和吃惊,并一度在西方世界造成了以为日本园林是东方园林体系的源头的错觉。究竟是什么催生了日本园林在历史长河中的这棵奇葩?在面临历史困惑的中国景观,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2 日本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吸收的关键内容

日本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吸收,最关键的基本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观念。中国古典园林对日本园林最大也是最根本的是自然观。这对日本园林的艺术形式、风格特征、审美情趣的影响是根本性的,在比较研究中发现日本园林所有的特征都没有超出这一范畴,这是日本园林属于东方园林体系最根本的明证,也是日本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最重要的地方。

其次,形式。在自然观这一根本的影响下,日本移植了中国古典园林以山水为骨架的园林体格,延续了蜿蜒自然的风格形式,继承了堆山、理水、置石等主要手段。这也是日本园林发胎于中国古典园林的体现。

2.3 日本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与创新

日本园林绝不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简单模仿,而是精心地吸其精华,精心地融入自己的文化中。在上述全面吸收中不断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园林类型。

从总体上看,日本园林发展出了不同于中国文人型的武僧型;不同于中国造园思想天型、儒型、仁型的人型、佛型、智型;造园手法上不同于中国建筑型、轴线型的置石型、向心型;园林游览上不同于中国游居型的静悟型。

从历史纵向看,日本相继出现了寝殿造园林、净土园林、茶庭露地、枯山水、书院造园林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园林类型。这是日本在对中国古典园林全面吸收后根据本国文化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方面。尤其是枯山水,堪称日本园林发展与创新的巅峰。

2.4 日本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主要特征分析

日本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借鉴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

其一,在初期对繁盛的中国古典园林全盘吸收。主要体现在大和、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即中国魏晋南北朝到盛唐时期。日本民族在面对当时中国的强大文化表现出一贯的谦逊和虚心态度,从一开始通过遣唐使日本全面吸收中国唐风文化,园林要素吸取比较齐全,基本上是一个拿来主义的过程。也就无需经历像中国自我成长一样经历漫长的过程。

其二,全盘吸收后自身的提炼与发展。随着中国内乱和影响力的减弱,日本废除遣唐使,开始了长达千年闭关的结合本国文化和舶来文化的自我修练和异化阶段。先后经历了平安时代池泉园的和化期;镰仓、南北朝、室町时代的佛教化时期:桃山时代的茶道化时期:江户时代的佛法、茶道、儒意综合期。对异域文明的提炼与创新,是日本对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重要特征。

3 日本借鉴中国古典园林对中国景观现代化的启示

3.1 日本对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特殊条件

考察日本园林的发展历史,其为何在长达千年漫漫的自我演化过程中,开出了一朵朵独具特色的奇葩?而中国土生土长的古典园林体系在中国反而没有孕育出这么风格多样的类型,其原因是什么?现初析其原因如下:

其一,客观方面: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自始自终是在自己的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从一开始就与中国的山型环境、文人社会、强大的君权、统一的政权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封闭的封建时代客观上失去了与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机会,并且在自己周边环境中强势的中华文明占有绝对优势,从而因受到巨大冲击而产生变异和演化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而作为岛国的日本在国土面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方面都与中国有着极大不同。海岛特征、国家长期分裂等多方因素影响,使从中国舶去的园林文化及形式必然会因某种程度上的的水土不服而有进一步完善的余地。自然,作为舶来品的园林风格与形式在作为“填补空白”的某段历史时期后必然会朝着适应当时当地的形式发展。

所以,客观上古代中国并不具备像日本一样有引起园林风格和类型不断发展变化的条件。

其二,主观方面:

中国封建社会传统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崇古”心理和“天朝”心态,坚定地维护既有秩序,排斥外来文化。一次次集体人为地扼杀了园林发展在根本角度上的创新机会,所有的发展变化都是在既有体系、观念下对造园技巧的小修小补,从而不可避免地必然伴随道路的越来越狭窄,园林形式的越来越僵化。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自宋以来,造园艺术水平不断下降的原因。

日本在历史上一直拥有自己的民族特性,但在历史上从文化发达程度来讲和中国相比一直有很大差距,但具有“向强者学习”优点的日本民族在与中国的长期交流中,不断地受到舶来文化与本民族特性的碰撞。在巨大差距面

前其选择了谦逊的吸收态度,但一旦发展到了某个程度就开始进行自我的升华。

3.2 中国对西方现代景观借鉴的特殊情况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解体,曾经独树一帜的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实用载体和艺术形式慢慢凋零,西方现代景观如潮水般涌人。专业人士在不断呼唤着真正属于中国的现代景观的降生,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实事求是地讲,总体上目前我们没能像当年日本学习中国古典园林一样在全盘引进中创造出自己的独特的景观风格与形式。

那么究竟能不能产生真正属于中国自己的现代景观’在回答该问题之前可以做出以下两个回答:首先,中国不可能回到古典园林时代。这是事实,也是必然,这是时代的步伐使然。其次,中国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现代景观。这在个别情况下有例外,但总体上却是必然,这是中华文明作为绝对独特而悠久的文化从根本上决定的。舍此二者,那么,中国将会产生属于自己的现代景观。

那么,我们是不是能像日本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借鉴与发展一样借鉴西方现代景观进而实现现代化?这又有以下几点情况:

第一,园林底蕴:

日本园林早期是从无到有,从中国整体移植。而中国有着与西方古典园林体系交相辉映的独树一帜的园林体系。其艺术高度丝毫不弱于西方,园林是文化和艺术的体现,这就决定了不可能如日本学习中国一般“抽刀断水”,整体移植。

第二,历史背景:

日本在全面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精华后,在长达千年的闭关锁国中,进行了结合本国实际条件的独立的自我演化,从而孕育出自己的园林形式与风格。而现代中国将是在长期开放中与西方现代景观进行交流,甚至直接引进西方景观设计师和事务所进来直接参与中国环境建设,其力度之大与开放程度之广前所未有。这将从根本上切断中国进行封闭式独立演化出珊全新的只属于中国园林类型的道路。

第三,吸收态度:

日本园林吸收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营养是伴随遣唐使的出访主动吸取过去的,是主动的,精心的,高水平的。中国国门打开后,官员、专业人士、普通民众都可以带回西方现代景观的信息并产生自己理解的影响。中国吸取西方现代景观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被动的,仓促的,良莠不齐的,即糟粕与精华并取。这在现代景观中的大广场、大草坪、城市化妆运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被动吸取和无暇创造的情况下,走出像日本一样的道路将会十分困难。

第四,现实条件:

园林作为一种文化与风格,其特征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中国当前经济、社会都处于快速发展和急速转型时期,社会的意识并未根本成型,故而园林景观的发展势必受到相应的影响。这种急剧的变化,是历史上的日本不曾有的。短期内,速度仍然重于质量,实践仍然重于思考,对西方的短时借鉴很难形成自己的独有特色。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国景观既不可能回到古典时代,也不能照搬西方现代景观,同时在不得不进行的景观现代化过程中还不具备当年日本借鉴中国古典园林并形成自己特色的条件。但是,日本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倾心借鉴与创新态度,对中国依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么,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

3.3 日本借鉴中国古典园林对中国景观现代化方向的启示

落后总要向先进靠齐。日本在面对唐宋时期繁荣昌盛的中国古典园林时,如其他文化一样,并没有采取盲目的封闭排斥态度,而是极为谦逊地认真引进、研究、消化。

与时俱进是不可避免的,景观的现代化方向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现代化的方向中,又有被全球化浪潮同化成为地球村风格的一员和在全球化浪潮中独竖民族旗帜两种可能性。前者意味着景观现代化即景观国际化,与照搬无异:后者意味着现代化必须建立在民族基础之上,避免被国际化。我们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向呢?

日本在学习中国的过程中选择了后者,虽然那时候并没有国际化,但当时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正如今日西方对中国的影响一样。日本在引进早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后明智地选择了创新,在同属于东方文明体系中尚能创造出独特的日本园林并大放异彩,何况有着悠久而独特园林传统并与西方园林体系风格迥异的中国呢?

所以我们的选择显然必须是后者。那么,策略是什么呢?

3.4 日本借鉴中国古典园林对中国景观现代化策略的启示

这可以从当年日本与今日中国所处的相似处境来寻找答案。

首先,当年日本园林相对中国园林基本是以无对有,今日中国园林与西方现代景观基本是以弱对强。二者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日本对强势文化采取了宽容态度。具体体现在对儒学、禅宗等的态度,并将之融入到自己的园林血液中。中国对待今日西方景观的态度也应如此。对西方大加倡行的生态观念、人文关怀、公共性等现代观念大胆地引进来。这是景观思想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此,周维权先生有精辟的论述:“人类社会过去的发展历史表明,在新旧文化碰撞的急剧变革的时候,如果不打破旧文化的统治地位,传统会成为包袱,适足以强化自身的封闭性和排他性……接受现代园林的洗礼乃是必由之路,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除旧布新,而这‘新’不仅是技术和材料的新、形式的新,重要的还在于园林观、造园思想的全面更新。”引进西方现代景观的优秀理念,正是打破旧有观念的契机。

其次,在开放学习的背后,必须要有对其进行民族化的意识。日本作为一个面积很小的岛国,在园林发展历史上长期学习中国,但慢慢发展独立并占有了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正是其根据本国条件不断创新发展而不固守成规的结果。其在园林风格、造园技法等方面的创新与总结,都可以带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再次,从学习与创新的主体来看。日本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借鉴的过程中关键性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遣唐使和中国输送到日本的交流人才的高水平;另一方面,日本造园主的高水平。现在中国景观行业的交流中,人员众多,认识水平很难统一。故中国在向西方现代景观的学习过程中,保持专业人员和业主的高水平是提升和创造具有中国自己特色景观的重要条件。

4 结语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景观园林的发展过程,必然是一个伴随国家整体发展的过程。它不可能脱离时代特征而独立存在,日本如此,中国也如此。故而研究中国景观现代化的策略必须将之置于中国现代化的大背景中,同时针对其特有的专业特征来进行。日本园林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借鉴无疑是成功的,这对面临国际化巨大冲击的中国景观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能力所限,一点粗陋认识,以就教于行家。

作者:吴传道

上一篇:企业普通员工绩效管理论文下一篇:智能电网建设电力工程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