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下设的肩负监督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内部控制运行等专业职能的机构,其对上市公司有效运行的作用越来越被关注。本文研究了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及特征对财务报告质量、内部控制、外部审计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增强审计委员会作用的相关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论文 篇1: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述评

[摘 要] 2002年1月,中国证监会与原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可以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自此之后,国内有关审计委员会制度方面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特别是2006年以来出现了较多有关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方面的文章。本文在梳理以往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引入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 公司治理;审计委员会;述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 16. 020

一、引 言

继世通、安达信财务欺诈事件之后,为了重塑投资者信心、规范美国证券市场秩序,2002年6月18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银行委员会通过了由奥克斯利和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萨班斯联合提出的会计改革法案《上市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这一议案在美国国会参议两院投票表决通过后,由布什总统在2002年7月30日签署成为正式法律,称作《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SOA)。该法案对美国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作了许多修订,并在会计职业监督、公司治理、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作出了许多新规定。在SOA下,所有在美国上市的公司都要求设立至少包括一名独立董事在内的审计委员会。公司的外部审计机构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批审计费用、监管审计工作以及解决外部审计与管理层之间的任何争执。虽然有许多公司多年来一直都设有审计委员会,但审计委员会治理规则还是被加强了并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在我国,蓝田股份、银广夏、郑百文等公司会计造假案的发生,使广大投资者受到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困扰,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被认为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2002年1月,中国证监会与原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可以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①,从而开始了通过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来规范公司会计行为,进而保证财务报告质量的进程。

根据沪深两家交易所2007年年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862家沪市上市公司中,有94.66%(816家)已经设立了审计委员会,816家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沪市上市公司约有89.83%(733家)的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是独立董事占多数并担任召集人。深市488家公司中,有448家公司在董事会下设立了审计委员会,占比91.80%,在已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中,独立董事作为审计委员会召集人的公司有441家,占已设立审计委员会公司总数的98.44%。而2002年底我国仅有316家上市公司设立了审计委员会,占当时上市公司的比例为25.82%,到2004年底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共663家,占当时上市公司的比例为50%。短短5年时间内,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在2003年后我国上市公司总体治理情况在逐步好转,说明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以下从我国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动机、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有效性以及审计委员会与公司治理下监事会等关系展开述评。

二、审计委员会制度设立的动机及影响因素

国内有关审计委员会设立动机的研究较少,杨忠莲、徐政旦(2004)发现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只受董事会人数和外部董事的影响,不具有提高财务报告质量的动机。我国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是盲目跟风所导致的结果,不排除上市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具有安抚媒体和装饰门面的嫌疑。夏文贤(2005)从我国上市公司自愿选择设立审计委员会这一独特的视角,对大股东的行为动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股东联盟的持股比例与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可能性正相关,当存在重要大股东时,此正相关关系更为显著;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比值与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可能性负相关,当第二大股东为国家股时,此负相关关系更为显著。这一结论为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之间同时存在“协同效应”和“剥夺效应”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经验证据。李补喜、王平心(2005)的研究表明,独立董事相对规模大的董事会支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而绝对规模大的董事会更可能改善了公司内部控制环境,但没有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审计费用率的相关性。谢永珍(2006)的研究结论也认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设置是外部制度约束的结果。王维祝、李国健(2006)以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查为依据对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主要是受外部制度的影响;财务风险以及财务绩效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无关;流通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无关。吴水澎、李斌(2006)的研究发现,董事会独立性、董事会规模、监事会规模、是否聘请“四大”合作所、负债比率以及盈利能力都对自愿设立审计委员会有显著影响,而大股东持股比例、成长性与公司规模对其没有影响。

三、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研究

国内关于审计委员会制度有效性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研究:

(一)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吴清华、王平心、殷俊明(2006)在分析验证董事会特征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将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否作为董事会的特征之一,结论显示负责监督财务报告质量的审计委员会,能够帮助上市公司很好地降低盈余管理动机和程度。杨忠莲、杨振慧(2006)的研究表明,公司董事会结构的改善,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促进财务报告质量提高,特别是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与否与财务报告的质量(以报表重述为代替变量)显著相关,该政策执行效果初现。但作者也认为不能就此下结论认为审计委员会在监管报表质量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仍需要进一步证据验证。王雄元、管考磊(2006)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性、活跃性以及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信息披露质量之间的关系。结论显示,独立的和高学历的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而包含财务专家的审计委员会却不能提高信息披露质量,频繁的开会只是为了事后解决频繁发生的问题而非前慑性地去履行职责。李斌、陈凌云(2006)以上市公司是否发布年报补丁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代理变量,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等各方面考察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内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显著降低了公司发布年报补丁的概率,与此同时,随着审计委员会独立性的增强,权威性的提高以及主任委员独立性的增加,公司发布年报补丁的概率将进一步降低,财务报告的质量更高。翟华云(2006)研究了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上市公司设置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会计盈余质量,并且审计委员会规模的扩大能够提高会计盈余质量,但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及会计专业人员方面没有发现如此结论,作者认为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还要进行完善。吴清华、王平心(2006)通过对2003年沪深两市1 192家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财务独立董事和负责监督财务报告质量的审计委员会,能够帮助我国上市公司很好地降低盈余管理动机和程度。王颖、王平心、吴清华(2006)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盈余管理水平负相关,其他解释变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并不显著。张华伦、王海茸、杨曦、王磊(2007)从盈余管理角度出发,以2003-2005年全部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对我国独立董事以及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检验。结果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盈余管理程度不相关或者正相关,表明独立董事对盈余管理并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和抑制作用;审计委员会的设置情况与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表明审计委员会对盈余管理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二)审计委员会有效性对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影响

陈汉文 等(2004)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所进行的案例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加强了内部审计的作用。李补喜、王平心(2005)对我国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审计收费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他们认为审计委员会为加强内部控制、降低审计风险等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处于起步阶段的审计委员会所起的作用仍然有限。李弢、薛祖云(2003) 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设立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降低了上市公司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概率。夏文贤、陈汉文(2005)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也表明,设立审计委员会公司的操纵性应计水平显著低于未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这也说明审计委员会更倾向于支持外部审计师。王跃堂、涂建明(2006)以2002-2004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设立及其正常运转的基本数据,对审计委员会治理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不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这一结果证实审计委员有效履行了财务信息质量控制和沟通协调的职能,并从审计质量的层面反映了监管层推进上市公司治理制度改革的政策效应。杨忠莲、杨振慧(2006)通过对沪深两市家自一年发生报表重述的上市公司进行配对研究发现,我国公司审计委员会的成立与否与报表重述显著相关。夏文贤、陈汉文(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影响审计收费的其他因素后,无论从变化方向和变化数量上,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与外部审计师变更时审计收费的变化之间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从外部审计师的角度看,审计委员会的设立降低了外部审计的控制风险。唐跃军(2007)将审计收费与审计意见购买联系起来考察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结论显示审计委员会在一定意义上未能在审计意见购买过程中发挥对管理层的制衡作用。张阳、张立民(2007)对审计委员会制约独立性威胁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不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说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并不能有效提高审计师的独立性。其研究还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并不能令审计师免于因出具令上市公司不满的审计意见而被改聘的结果,说明我国的审计委员会制度未能在制约独立性威胁方面发挥作用。翟华云(2007)以2004年的1 268家上市公司和556家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审计师选择和审计委员会效率之间的关系。其研究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更加可能选择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越独立和活跃,聘请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可能性越大。另外,实证结果还证明,公司规模、资产报酬率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显著正相关。白羽(2007)从上市公司设立审计委员会前后审计费用变化的角度,间接考察了审计委员会在改善内部控制、保证财务报告质量、减少违规与舞弊等方面的治理效率。回归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部审计的控制风险,对审计委员会的信任也减少了一定的审计程序,降低了审计成本。刘伟、刘星(2007)以1999-2004年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审计师变更、盈余操纵与审计师独立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上市公司能够通过更换审计师达到操纵盈余的目的,同时后任审计师对此并未保持应有的谨慎;变更审计师当年报告盈利的公司,其操控性应计利润在变更前相对较低,而变更后得以显著增长,且增长主要来自于对资产减值准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利润调节;与此相反,变更审计师当年报告亏损的公司,在变更当年存在调低收益的“清洗”活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审计师变更与前任审计师的稳健性有关,且这种变更行为损害了后任审计师的独立性。王雄元、张士成、高炜(2008)以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为视角,探讨具备怎样特征的审计委员会才能有效履行其职责。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显著负相关,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没有显著关系,说明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有助于减少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但在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进一步研究中,并没有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是为了追求更高审计质量的进一步证据,也说明审计委员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影响仍然有限。

四、审计委员会与董事会、监事会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

谢德仁(2005)研究指出审计委员会的本原性质②在于它是代表股东利益直接负责企业外部会计事务,并享有关于企业内部会计事务的消极权力,从而确保注册会计师对经理人的独立性,以降低企业治理成本。审计委员会的作用机理③则需基于其本原性质而设计。管考磊、刘剑超(2006)认为在我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中同时存在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要提高我国公司治理水平,必须理顺三者之间的关系。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监督的重点是财务报告过程,因此,两者在功能上出现了重叠。在理论和实践上对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是保证我国公司治理机构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监事会的功能应定位于代表广大利益相关者对董事会的监督,审计委员会应定位于代表董事会监督经理人员,并且制衡董事会的内部董事和大股东代表。杨有红、赵佳佳(2006)认为我国将产生于一元结构下的审计委员会嵌入二元治理结构而打造的“监事会+审计委员会”模式,无论是强化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控制,还是弥补现行监事会机制设计及其运行中的缺陷,都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但是,要使审计委员会机制植入我国公司治理框架后产生浑然天成的效果,实现监督资源最有效的配置,必须依托审计委员会职责界定和关系定位,并提出审计委员会职责再造与关系梳理的建议。杨有红、徐心怡(2007)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融监事会和独立董事为一体的混合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监事会制度在我国形同虚设的问题根源不仅存在于其制度运行的执行过程中,更在于其机制本身设计的先天性缺陷,并且这种缺陷很难通过后天修补得以完善。认为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成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主体,分别通过对内部董事的制衡和对经理层的监督来解决公司治理结构中第一层和第二层的代理问题。取消监事会后,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职责必须发生相应变化,以达到授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目标。张洪生、于修和(2008)指出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和监事会都具有对公司管理层进行监督和制约的作用,两者在职权和功能地位上存在一定的交叉和冲突。分析了两种制度之间相互关系的若干模式,指出两者之间的冲突并非主要矛盾,可以通过职能协调来解决。黎瑞珊(2008)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并存的局面加以分析,力求找出合理划分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职责范围,分权制衡,解决两者职责重叠冲突问题的措施与方法。优化公司治理,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并存的建立与运作是势在必行的:在公司治理体系中,审计委员会制度的监控应具有事前监督、内部监督与决策过程监督紧密结合的特点,而监事会的监督则表现为事后监督、外部监督、非参与决策过程监督的特点。在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的分权制衡下,努力构建一个包括政府司法监审机关、中国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监事会等一系列监控主体在内的切实可行的监控系统,是优化公司治理、弥补内部控制缺失、提高内部审计作用、加强外部审计独立性的有效措施。

五、述评及建议

综上所述,关于审计委员会设立动机的研究较少,也没有形成定论。关于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呈报质量、盈余管理与内外部审计质量方面。关于审计委员会与董事会、监事会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制度安排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国内综合研究结论显示,审计委员会收效甚微尚需进一步检验,可能是因为审计委员会设立时间较短,其作用凸显尚需一定时日。

总之,对于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的安排及有效运行应充分考虑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相对集中、董事会与高管层重叠等特征。另外,我们发现目前国内有关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的立足点主要是为保护股东的利益,可能与审计委员会制度在我国发展较晚以及制度本身不完善有关。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研究经验,在完善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的同时,引入保护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及职工等)的共同治理机制,在企业能力理论④的指导下将利益相关者的价值真正落到实处,以保证我国上市公司健康发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雄元.试论企业利益相关者责任[J].财会月刊:会计版,2003(11).

[2]杨忠莲,徐政旦.我国公司成立审计委员会动机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4(1).

[3]王雄元.论利益相关者责任与公司财务治理[J].会计研究,2004(3).

[4]陈汉文,夏文贤,陈秋金.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安全分析与模式改进——公司治理、受托责任与审计委员会制度(下)[J].财会通讯,2004(1).

[5]李补喜,王平心.上市公司董事会特征与审计费用率[C]//中国第四届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2005.

[6]李弢,薛祖云.董事会结构与会计师事务所解聘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评论,2005(3).

[7]夏文贤.大股东股权特征与审计委员会设立[J].审计研究,2005(6).

[8]夏文贤,陈汉文.审计委员会效率研究:以盈余管理为视角[R].厦门大学会计系工作论文,2005.

[9]谢德仁.审计委员会:本原性质与作用机理[J].会计研究,2005(9).

[10]谢永珍.中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效率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6(1).

[11]夏文贤,陈汉文.审计师变更、审计收费与审计委员会效率[J].财会通讯,2006(2).

[12]李斌,陈凌云.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有效性研究[J].财贸研究,2006(3).

[13]管考磊,刘剑超.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关系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4).

[14]王雄元,管考磊.关于审计委员会特征与信息披露质量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6(6).

[15]杨有红,赵佳佳.审计委员会职责再造与关系梳理[J].会计研究,2006(5).

[16]吴清华,王平心,殷俊明.审计委员会、董事会特征与财务呈报质量—— 一项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6(5).

[17]杨忠莲,殷姿.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监管效果研究——来自财务舞弊的证据[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8).

[18]王跃堂,徐建明.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治理有效性的实证研究——来自沪深两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6(11).

[19]王颖,王平心,吴清华.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6(12).

[20]杨有红,徐心怡.试论我国上市公司监督机制中的模式选择及完善[J].审计研究,2007(3).

[21]唐跃军.审计收费、审计委员会与意见购买[J].金融研究,2007(4).

[22]刘伟,刘星.审计师变更、盈余操纵与审计师独立——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7(9).

[23]张阳,张立民.独立性威胁、审计委员会制约有效性: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7(10).

[24]夏文贤.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7.

[25]杨忠莲.审计委员会制度与财务舞弊监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6]王雄元,张士成,高炜.审计委员会特征与会计事务所变更的经验研究[J].审计研究,2008(4).

[27]黎瑞珊. 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的制衡[J].法制与经济,2008(5).

[28]张洪生,于修和.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制度之协调研究[J].建筑经济,2008(8).

[29]顾荻江.如何发挥审计委员会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经济师,2008(9).

作者:赵丽芳 闵德明 杜静然

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论文 篇2:

审计委员会及其影响研究

摘要: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下设的肩负监督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内部控制运行等专业职能的机构,其对上市公司有效运行的作用越来越被关注。本文研究了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及特征对财务报告质量、内部控制、外部审计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了增强审计委员会作用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审计委员会  财务报告质量  内部控制  外部审计

一、引言

审计委员会是现代公司治理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其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加强公司董事会监督权的行使。20世纪30年代,美国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缺陷日益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对最高管理层的行为缺乏有力的监控。为了改善上市公司的这一现状,1939年纽约股票交易所提出,上市公司应当在董事会下设一个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专门委员会,来负责外部审计师的聘请、审计事宜的协商,以更好地发挥公司治理的作用。借鉴美国的治理经验,我国于2002年出台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股东大会的有关决议在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负责提议聘请或更换外部审计机构、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与内外部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审査财务报告以及监督内部控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审计委员会在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内部控制和提升公司管理质量方面起到的作用如何仍然值得我们分析总结。本文将从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及具体特征对财务报告质量、内部控制质量等方面的影响角度进行探讨,以期对审计委员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有较好的了解。

二、审计委员会的主要特征

(一)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委员会的灵魂,是其有效发挥职能的重要前提。独立性首先体现在审计委员会成员任职资格的独立性。审计委员会的成员,不应该是公司的职员、官员、职业顾问、法律顾问,或与公司有亲戚关系及其他重要关系(杨忠莲,2003),即成员应与公司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联。只有这样,审计委员会成员才能不受自身利益干扰对公司的事务做出独立公正的判断。此外,审计委员会的成员必须在产生程序及行权方面不受公司股东及管理层等其他各方的干预。

(二)专业性。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审计委员会的成员构成中独立董事应当占多数,且其中至少一名为会计专业人士。由此可以看出,是否拥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及能力是审计委员会发挥作用的关键。成员具有丰富的财务知识和经验时,能够增加对专业问题独立评估并有效判断的概率(刘焱,2014),准确行使监督财务报告、内外部审计和评价内部控制等职责。

(三)勤勉性。审计委员会的履职效果与成员对待工作的负责程度即勤勉性也有密切关系。勤勉性的重要体现就是审计委员会例行会议或临时特别会议的召开。Abbott .L. J(2000)认为,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开会次数越频繁,表明审计委员会越能及时有效地监督、审查公司经营状况、财务活动的运行,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就会越少,发生提供不可靠财务信息行为的可能性也越小。

三、审计委员会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

(一)审计委员会设立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报表重述、财务舞弊等方面来衡量财务报告的质量。大部分学者实证检验认为,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对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有促进作用。Sweeney(1996)研究公司财务系统有效性特征时发现,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多数由内部董事组成及尚未设立审计委员会这两个特征对公司财务控制系统的影响较大,更容易出现财务问题。关于审计委员会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翟华云(2006)实证研究认为,上市公司设置审计委员会能够提高会计盈余质量。在报表重述方面,杨忠莲、杨振慧(2006)以沪深两市2002—2004年发生报表重述的七十多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否与报表重述为显著相关关系。但也有学者存在不同观点,Beasley,M等人(1996)研究认为,审计委员会的存在对财务报告质量没有显著的影响,审计委员会的设置对降低财务舞弊也没有显著影响。但财务舞弊只是体现了财务报告质量的一个方面,还需全面分析各方面因素,由此判断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联系。

(二)审计委员会特征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性等特征对财务报告质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Qin(2007)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拥有财务专家的审计委员会的公司获得高质量盈余报告的可能性更大的结论。蔡卫星、高明华(2009)利用深市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得出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周国华等(2013)以会计稳健性来度量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实证研究审计委员会特征与财务报告质量的关系时得出审计委员会的开会频率即成员勤勉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的结论。刘彬(2014)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特征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呈正相关关系,但是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在引入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与审计委员会特征的交叉变量之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专业性、职责与权力保障的落实程度均显著正相关,从而有效验证了审计委员会相关特征对信息披露的促进作用。

四、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影响

(一)审计委员会设立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已有研究主要包括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的相互关系及审计委员会设立对内部控制的作用等方面。大部分学者认为审计委员会设置对内部控制的运行起着一定的作用。Krishnan(2005)阐述了审计委员会与内部控制的相互作用关系,认为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会影响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相对地,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也对审计委员会设立及作用的发挥产生影响。国内学者主要从公司治理等视角探讨了审计委员会对于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以规范研究居多。黄溶冰等(2009)研究审计委员会在公司治理控制中的作用机制时提出审计委员会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贯穿整个公司治理内部控制机制设计的关键因素。王相林(2010)通过分析内部控制规范对审计委员会的新要求及审计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地位,提出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应强化委员会成员的履职能力、适当增加委员会职责等改进建议。还有部分学者对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是否有实质性影响持疑惑或否定观点。Scarbrough et al(1998)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师的聘用权力受到了管理层的大力干预,从而导致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及内部控制监督职能的发挥大打折扣。Goodwin and Seow(2002)认为审计委员会在促进注册会计师勤勉履职进而提高公司财务报告质量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否能有效地帮助公司预防及发现内部控制缺陷还需进一步检验。

(二)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及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学者们从审计委员会的具体特征出发研究了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得出的观点比较一致,审计委员会的具体特征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存在影响。Scarbrough等(2001)实证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和会计专业背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积极的作用。刘怡芳等(2014)以2009—2011年沪深上市公司中因财务报告违规披露被处罚、对财务报告进行重述和财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无保留意见的公司及其配对公司为样本,分析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审计委员会的规模、独立董事所占比例、成员的专业性及会议次数都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显著正相关。

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及对内部控制缺陷可能性大小的影响。董卉娜(2012)在检验审计委员会不同特征对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将内部控制缺陷细分为整体缺陷、具体缺陷、设计缺陷和执行缺陷四种类型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设立时间越长、规模越大,四种类型缺陷存在的可能性越小,委员会的独立性对具体缺陷、设计缺陷和执行缺陷抑制作用较强,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对设计缺陷的抑制作用较强。刘焱等(2014)以 2009—2012 年沪市A 股上市公司的有关数据研究审计委员会专业性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结果表明,审计委员会专业性越强,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越小。在加入高管权力这一变量后,发现高管权力会干预审计委员会专业性作用的发挥,并且随着高管权力的扩大,审计委员会专业性在监督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会减小。

五、审计委员会对外部审计的影响

(一)审计委员会设立对外部审计的影响。现有研究主要涉及审计委员会的设立对审计师选择、审计师变更和审计意见等方面的影响。翟华云(2007)实证探析了审计师选择和审计委员会效率之间的关系。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的上市公司更可能选择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张阳、张立民(2007)从外部审计意见和事务所变更角度对审计委员会制约独立性威胁的有效性进行了相关研究,得出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反而更不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外部审计师的独立性未因此得到有效提高。此外,审计委员会的设立也未能改变上市公司因不满上年审计意见而改聘审计师的行为。与国外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处于自愿设立阶段,在实际运作中对设立需求不同,就会产生自选择问题。吴水澎、庄莹(2008)研究发现自选择问题对审计师选择有显著影响,在控制自选择问题后,发现与设置审计委员会的公司相比,没有设置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可能选择“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审计收费方面,许多学者观点较一致,认为设立审计委员会有助于降低审计收费(夏文贤、陈汉文,2006;张瑶等,2008)。

(二)审计委员会特征对外部审计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学者从审计委员会的具体特征角度研究其对外部审计的影响,研究深度和广度得到了一定的扩展。王雄元(2008)以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为视角,探讨审计委员会有效履行职责所具备的相关特征。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越强,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可能性越小,审计委员会的开会次数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没有显著关系,总体上审计委员会的相关特征对减少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有一定影响。在审计师选择方面,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开会次数越多,聘请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的可能性越大(翟华云,2006)。从审计收费角度看,周兰(2010)实证发现审计委员会相关特征对审计委员会降低外部审计控制风险具有一定的作用,表现在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与审计收费呈负相关关系,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和勤勉性与审计收费呈正相关关系。此外,审计委员会成员中多重任职所占比例较高时对公司审计费用也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马建威、黄文等,2013)。

此外,还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对审计委员会进行了研究。如对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关系的探讨(钱华,2006),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部门相互作用、互动效率的研究(杨世忠,2007)等。

六、启示与建议

综观国内外关于审计委员会及影响的研究,我们发现国外关于审计委员会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全面,研究领域和角度也较多。我国审计委员会制度建立发展时间较短,研究角度相对零散,但近年来实证研究不断增多。大部分学者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审计委员会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立性、专业性等特征对提高财务报告质量、促进内部控制有效性和提高外部审计质量等方面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仍需不断完善审计委员会的相关特征,才能使其更有效地履行职能。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确保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相关实证研究中存在审计委员会独立性作用发挥受限的情况,究其原因与审计委员会受公司治理结构中各方干预有关。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如“一股独大”现象的存在,导致大股东可能会操控独立董事的任免,此外,管理层对内部审计人员的任免也会存在干预,这些导致审计委员会独立性及职能发挥受到制约。审计委员会不能仅满足形式上的独立,必须实现实质上的独立才能在发现问题时加以解决,真正发挥在公司治理中应有的作用。

(二)提高审计委员会的专业性。审计委员会对公司内部审计制度、财务报告及内部控制的审查、监督等职能决定了其成员必须具备充足的财务、法律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对公司的经营风险有效识别与监控,帮助提升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及内部控制运行质量。公司选任审计委员会成员时要增强对其专业背景及能力的考核,并定期组织培训,以不断适应其履职能力和公司经营发展的需要。

(三)创造良好的制度法律环境。我国审计委员会在具体运作中也会受到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如我国尚未实施对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重要信息的强制披露制度。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对审计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的相关履职情况等信息的披露不充分,影响了相关实证研究的开展,也影响了外部信息需求者对公司经营治理状况的了解和有效及时的监督。此外,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问题,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理念不同,对投资者利益保护法规的制定与执行过程还有较大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公司治理的效果。监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出台、完善相关法规政策,为公司的治理运作提供良好的制度法律环境。X

参考文献:

1.刘焱,姚海鑫.高管权力、审计委员会专业性与内部控制缺陷[J].南开管理评论,2014,(2).

2.翟华云.审计委员会和盈余质量——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06,(6).

3.杨忠莲,杨振慧.独立董事与审计委员会执行效果研究——来自报表重述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6,(2).

4.蔡卫星,高明华.审计委员会与信息披露质量: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9,(4).

5.刘彬.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投资者保护视角[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1).

6.黄熔冰等.公司治理视角的内部控制——基于审计委员会的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1).

7.董卉娜,朱志雄.审计委员会特征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1).

8.吴水澎,庄莹.审计师选择与设立审计委员会的自选择问题——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 审计研究,2008,(2).

9.周兰.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审计收费的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3).

10.Dechow,P.M.,Sloan,R.G.,Sweeney,A.P.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4ulations:An Ana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bytheSEC[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Spring),1996,13(1).

11.Beasley,M.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oard of Direction Composition and Financial Statement Fraud[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71(4).

12.Bo Qin.The influence of audit committee financial expertise on earnings quality U.S.[J].The Icfai Journal of AuditPractice,2007,(43).

13.D. Paul Scarbrough,Dasaratha V Rama,K. Raghunandan Audit Committee Composi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internal Auditing:Canadian Evidence[J].Accounting Horizons,1998,(12).

作者:王真 袁建华

审计委员会制度研究论文 篇3:

上一篇:可持续发展煤炭经济论文下一篇: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