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心理健康论文

2022-04-18

【摘要】《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愉悦的乐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教学内容,求同存异,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以求更好地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育教学心理健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体育教学心理健康论文 篇1:

高中体育教学心理健康的渗透分析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发展,体育在教育教学活动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中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说,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和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了研究,为以后高中体育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渗透分析

一、高中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一)体育教学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高中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需要各种外部因素,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必须有一个能够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教学氛围。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术的同时,侧重于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自我锻炼的能力,达到增强体质、锻炼意志、陶冶情操的目的。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作为物质基础,所以,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正常、健康的发展,为健康心理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高中体育活动一般具有艰苦、激烈、疲劳、对抗、紧张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勇敢顽强、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进而有助于培养高中学生沉着果断,谦虚谨慎,机智灵敏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体育教学能够调解学生的情绪状态。

高中学生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长期处于紧张的情绪状态,而体育教学能够给学生直接的愉悦和喜悦,降低学生的紧张与不安,从而达到调解学生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的效果。高中体育活动的情感体验具有强烈、丰富和深刻的特点,同时也是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进取与挫折的相互交织,在参加活动的同时学生的感情相互感染融合。高中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促进学生情感自我调解的发展。

(四、)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人际关系好的学生可以保持心情愉快、心情饱满,对于任何事情都充满了热情,能够在学习中发现许多乐趣,在愉快的生活中学习。人际关系不好的学生常常是抑郁寡欢、无精打采,仿佛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打折扣,而体育教学可以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在体育教学中,可以突破以语言为单一媒介的限制,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表情、手势、身体动作进行交流,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亲近感,并从中获得较高的自信心和安全感。高中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必须团结同伴、服从裁判,努力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团体规范和社会公约意识,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达到改善人际关系的目的。

二、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分析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之中,高中生面临繁重的学习压力,学生需要具有充足的精力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拼搏进取的意志,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状态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高中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目的的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在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的同时激发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一)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且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学习、生活和社会竞争的压力很大,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在生活、学习、自我意识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可能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使学生出现人格缺陷或是行为障碍。所以,必须加强对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心理健康是他们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结合体育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对学生来说尤其重要。一方面,体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数都是集体性、竞争性强的活动,学生能力的高低和修养的好坏都会表现出来,有助于高中生形成对自己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可以亲身体验到集体力量的强大,懂得团结就是力量,懂得参加比赛要重视同伴之间的团结合作和默契配合。

(三)重视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

教学环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反面发挥重要作用。体育教学一般是在室外进行,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寒冷的冬天和炎热的夏天都可以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教师可以在这种环境下坚持教学,提高学生不怕吃苦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四)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社会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高中学生在星河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所以高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鼓励措施,达到增强心理素质的目的。对于性格孤僻的学生,教师要重点对待,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融入到集体中,提高他们的集体凝聚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结语:综合上文关于高中体育教学心理健康的渗透分析,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相互渗透的重要性,对于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不仅要有健康的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心理,身心健康共同发展才能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目标不仅要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显著提高,也要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所以说,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在体育活动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高中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寻找方法,实现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的相互渗透。

【参考文献】

[1]王美丽.高中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0)

[2]熊亚红.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

[3]李士超.高中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协同渗透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12)

作者:黄光悦

体育教学心理健康论文 篇2:

农村初中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初探

【摘要】《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愉悦的乐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教学内容,求同存异,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以求更好地发展。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方法途径

《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健康包含身心两个方面,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片面的。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体育教师的职责所在。

那么,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教师要明确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状况及所面临的心理问题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交往方式不断改变,将来的交往只见其声、见其字,不见其人,情感交流也随之逐渐减少。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之间的感情交往甚少,而且因为家庭教育的偏颇,所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出现大多自我倾向严重,不懂得尊重别人,不善于同别人合作,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心理素质低下的现象。这是影响到他们健康发展的题题,亟待解决。

二、教师要分析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良好的心理状态会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情绪

由于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过程中必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2.选择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锻炼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体育是一项竞争和合作性都很强的运动,活动中要密切配合与合作,否则难以完成任务。因此,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坚毅和拼搏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可以使学生逐渐形成克服困难的积极情绪,从而使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迁移到日常学习和工作中。

3.通过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

目前农村初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有较强的自我倾向和依赖心理。体育运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与他人发生交往和联系的,其显着特点就是在运动中人与人之间既有竞争性又有合作性,中学生心理正处于尚不成熟且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教师必须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协调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运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4.高效课堂的推进,有利于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现行的农村初中体育课程中设立了社会适应学习领域,所以体育教师更应该注意改进教学理念,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探索创新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有不少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自卑感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大多得以缓解或消除。

三、教师要掌握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爱是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学中老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学生和老师的区别在于社会角色不同,在精神上是平等的。

2.创造愉悦的乐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于体育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各种身体练习完成的,更需要教师动作的示范和语言的鼓励。教师准确优美的示范,亲切和蔼的态度,会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更加强烈。

3.丰富教学内容,求同存异,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知识和思想,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同存异,实现教学相长。

4.运用积极的评价手段,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潜能和不足,以求更好地发展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经常性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促进和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之,体育教师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张光中

体育教学心理健康论文 篇3:

论中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及学习动机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面对新课标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纠正心理缺陷、提高学生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教学;学习动机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中,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校期间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1)体育运动能促进学生身体发展,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学生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学生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学生心理的发展。

(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学生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在运动比赛中明显地表现出来,使他们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4)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二、合理设置课堂环境

有关课堂环境对学习动机影响的系统研究始自多伊奇提出的目标结构理论,它是在勒温群体动力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研究表明,个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有相互对抗、相互促进和互相独立三种形式。与此相对应,也存在着三种现实的课堂目标结构:竞争型、合作型和个体化型。大量研究表明,三种课堂结构激发的是学生三种不同的动机系统。

1.个体化型课堂结构激发以个体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

在个体化目标结构中,个体是否成功与团体中的其他成员是否达到目标无关,个体注重的是自己对学习的完成情况和自身的进步幅度。在这种情境中,个体寻求对自己有益的结果,而并不在意其他个体是否取得成功,因此同伴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涉的。

2.竞争型课堂结构激发以表现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

竞争激发了学生用社会标准进行比较,而社会标准充分地提供了关于一个人的能力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唯独最有能力、最自信的学生的学生动机得到了激发;而能力较低的学生明显感到自己将会在竞争中失败,所以这部分学生通常回避这种情境。一般来说,他们所采取的回避竞争和社会比较的方式是,选择极为简单或极为困难的学习任务,而回避中等难度的学习任务。然而,在实际教学情境中,中等难度的学习是最恰当的学习任务,可以使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提高更快。

3.合作型课堂结构激发以社会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

合作情境涉及到为共同目标而工作,因此,在合作情境中常常出现帮助行为。帮助既是援助他人,也是承担合作学习中的工作,帮助和合作是不可分的。研究发现,取得成功的合作小组成员,都认为同伴的帮助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合作情境的另一明显特点是共同努力。学生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他们共同努力,共享成功的奖励。在合作情境中,每个成员都尽全力为集体的成功而工作,积极承担集体义务。

总之,心理学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能力。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积极主动地学,并学有成效。

参考文献:

[1] 张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改革[J].河南社会科学,2003(5).

[2] 徐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观[J].科技创业月刊,2004(4).

[3] 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杜 历

上一篇:电费账务企业营销论文下一篇:企业销售人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