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体育论文

2022-04-18

目前,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亦不例外。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体育的心理健康效应进行了研究,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兴趣、锻炼形式与类型等方面,探讨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心理健康体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生心理健康体育论文 篇1:

浅谈新形势下的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

摘 要:近几年来青少年因各种原因自杀的案例屡见不鲜,我们对他们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更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的教育,让他们拥有强大的内心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的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做四有新人,成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据调查,城市青少年心里不良占总数的12.63%,农村占11.90%。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体育教育,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引 言:又逢暑假,老师不在孩子身边,每天的安全提示希望能起到作用。同时,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改善现状,当然体育教育也不能忽视,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案例一、“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名的我,是排名年级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你们心中的完美女儿太优秀,我做不到。”

这是在微博看到的一封遗书截图。

字里行间,平静又绝望,看完让人觉得好心疼。

案例二、那是2017年11月的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一具冰冷的的儿童尸体横在我的眼前,他是我班的许某——我班的班长因为不听爷奶的劝告,不吃晚餐(嫌弃爷奶做的饭不好吃)深夜冒着大雨去河对面的超市卖零食充饥,由于追伞不慎落水遇难。他离我而去已经两年了,每每想起常常泪湿衣襟,经常的防溺水家访,班会课的屡次叮嘱没能入脑入心,我不知道这些孩子咋想的,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视生命如儿戏。

案例三、在某重点小学一名六年级的孩子只因班主任告诉他妈,他因玩手机成绩下降,接到电话,他妈追他到学校,和他理论,没等话说完,他便从楼上跳下,他妈也没能拉住他,顿时脑浆崩裂,无生命征兆,据说是个是独生子。

诸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孩子们不该在花一样的年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我们的社会病了,还是我们的家庭病了,但孩子体质是健康的呀?习近平主席强调:“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长远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就像习总书记所说教育不能过于注重分数,我们在提倡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却忽略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急功近利,以分数来绑架孩子的好坏是及不可取的。我们给了他们的富足的物质生活,却未能填补他们精神生活的空白,大多数的孩子认为学习是一种负担,枯燥乏味,甚至是无聊的事情。可见现在孩子们的童年过的并不快乐。而我们的童年虽然物质生活匮乏,但是精神生活是富足的,可见后者大于前者。

那么怎样让悲剧不再上演,建立建全孩子们成熟的心智,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呢?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我认为应该让家长们需提高认识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除先天遗传外,后天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特别是家庭教育对孩子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有条件的话应该开一所家长培训学校,合格的家长给予颁发毕业证书。当然这得需要社会和有识人士的大力支持。

首先,家长应为孩子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让孩子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做好挫折教育。

其次,家长们应放下身段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不能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而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他们。

再次,家长不能过于宠溺孩子,应适当的放手,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学会与人正确的相处,帮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合理的控制不良情绪,培养坚强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身体和身心都健康的发展,并且日渐成熟。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家庭教育固然是重要的,但学校的教育也必不可少。一名好老师就是一所好学校。孩子们的可塑性很强,这就要求老师不但要有较强的专业解惑的技能,更要有随机处理孩子内心的需求问题,老师的一言一行無不时刻浅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因材施教“一孩一方案”,更不能采取“教条主义”,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孩子。当然,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

其次,教师要尊重孩子,严格按照“教师十不准”来要求自己。要信任孩子,对待孩子要公平、公正。用爱心呵护孩子成长,用细心走进孩子们的心灵。相信孩子们在我们的用心呵护下,一定会拥有一个自信强大的内心,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

三、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首先,学校体育教育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其次,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如喜欢游戏和球类活动等。

再次,培养学生自我体育意识,就是自己对待体育在思想。

总而言之,学生们如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但可以增进他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对各种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并且这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最有机的结合。

四、社会应给教师一定的“惩戒权”,让教师放开手脚敢于管理学生。

岂不知多少次学生家长辱骂老师甚至动手打老师的视频冲上热搜,只因为老师公布了孩子的分数,家长认为有失他们孩子的尊严了,又或者批评他家孩子上课迟到了。现如今的教师是太阳底下做光荣的事业工作起来如履薄冰。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的矛盾,家校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

呼吁尽快出台正式文件,还教师惩戒权,更呼吁老师们正确掌握,灵活运用。希望老师、家长和社会都达成共识,共同努力,教育好我们的下一代,不再让悲剧重演,让教师职业真正的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

可怜天下父母心,希望我们的家长给孩子们成长的空间,学着放手,让他们自主成长,把成长的权力还给他们,彼此活得都轻松愉快,也更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2021年两会《中国青年报》(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会)

[2]刘向:两汉人出自《战国策》的《触龙说赵太后》

[3]优米MaMa:2021-07-29亲自领域创作者(大学生不会剥鸡蛋,洗衣整理从头学,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让然叹息)

[4]毛泽东:1915年1月15日毛泽东给时任教育部长马叙伦的信

作者:滕丽君

学生心理健康体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的调查研究

目前,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亦不例外。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体育的心理健康效应进行了研究,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兴趣、锻炼形式与类型等方面,探讨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并希望通过本研究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将体育锻炼作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生876人,平均年龄20.5岁。

2.研究方法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进行测试。

调查问卷法:制定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问卷,内容包含体育锻炼兴趣、形式、类型及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等,测试前进行了问卷效度和信度检验。采用集体问卷测试,无记名答卷,统一指导语。共发送问卷1006份,实际回收952份,剔除无效问卷76份,有效问卷为876份,占发送问卷的87.5%。

专家调查法。制定专家调查问卷,以保证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二、结果与分析

1.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

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反映着锻炼者的锻炼习惯。根据本研究需要,把体育锻炼行为分为无锻炼阶段、准备、行动、维持获得4个阶段。“无锻炼阶段”指“目前没有进行体育锻炼”;“准备阶段”指“有时进行锻炼,但没有形成规律”;“行动阶段”指“目前进行了有规律体育锻炼,但时间仅为6个月以内”;“维持获得阶段”指“已持续了6个月以上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表1为不同体育锻炼行为阶段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经过方差分析表明,不同阶段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标除躯体化、敌对和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各组均值进行配对比较结果表明,维持获得组学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得分均低于其他3组,偏执因子得分低于无锻炼阶段组和准备阶段组,精神病性因子分数低于无锻炼阶段组。进一步对各因子内容量表分析发现,不锻炼和锻炼无规律的学生有着较多的紧张、神经过敏、苦闷、自卑和猜疑、冲动行为,而处于维持获得组的学生则有着较少的不适行为。

这与Martinsen的研究结果一致,体育锻炼是治疗焦虑症状的有效手段,并有助于降低轻度到中度的抑郁程度。我国丁雪琴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两个群体在心理压力困扰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前者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分析提示:不同的锻炼习惯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影响,长期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不同体育锻炼兴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

结果表明,不同兴趣组大学生的SCL-90因子总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且在高组与低组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著(t=-3.081,p=.002),兴趣高的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对各因子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兴趣组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症状得分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两极组间差异更为显著。体育锻炼兴趣低的学生表现出与不锻炼和锻炼无规律学生相似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某一事物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取决于对这一事物所具有的价值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取决于对这一事物的浓厚兴趣。大学生锻炼兴趣的高低可能是影响他们锻炼行为稳定性和坚持性的主要因素,因此表现出相似的心理健康状况。

3.不同锻炼形式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

统计数据表明,不同形式组学生的SCL-90因子总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且在集体锻炼组与个人锻炼组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t=-2.991,p=.003),集体锻炼组得分明显低于个人锻炼组,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分值上还好于混合组(有时集体、有时个人)。进一步对各内容量表分析发现,经常参加集体锻炼的学生平时的不适反应和行为较少,8.56%的心理异常发生率低于个人锻炼组的16.4%及混合组的14.3%。这与何秋华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一致,课余集体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效果优于非集体锻炼的大学生。

为减少其他锻炼因素的影响,选择经常进行有规律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锻炼形式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集体锻炼形式组和混合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因子分低于个人锻炼组(p<0.05),集体组的强迫、焦虑、恐怖因子分低于个人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因子分还低于混合组(p<0.05)。综合分析提示:经常进行集体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效应更明显。

4.不同锻炼类型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

对锻炼类组(娱乐健身性的活动)、竞技类组(竞争比赛性的活动)及混合组(类型不确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发现,3组各因子总体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2是锻炼类组与竞技类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发现在躯体化、抑郁、敌对因子上,锻炼类组得分低于竞技类组。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大学生对竞技类活动后的胜负结果给予了过多的注意而产生了不同的评价,特别是失败的结果导致了心理状态的失衡有关,也可能与活动的内容和强度有关。这也是需要采用实验做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有研究认为,健身和有氧训练等非竞争性锻炼类型活动具有心境的双向调节功能,即将负性心境或过高的良性心境状态维持在中间水平上亦即平衡机制的功能,而具有双方竞争性的存在胜负结果的竞技类型活动对心境具有失衡机制的功能。黄志剑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大学男生在进行竞技性活动后胜负的结果对心境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失败使得竞技类型活动没有起到改善心境状态的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长期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明显的互动关系,兴趣高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选择集体锻炼形式和锻炼类型活动的学生心理健康效应更为突出。

2.建议。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功能的认识,提高其体育锻炼兴趣,使其养成自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应把体育锻炼作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设法加大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体育设施,保证每周安排组织至少3次课余集体锻炼,并指导帮助学生选择好锻炼内容和类型。

(作者单位:1.河北理工大学;2.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付晓春 刘 杰

学生心理健康体育论文 篇3:

寓学生的心理健康于体育教学活动之中

现代健康的观念不仅包括体育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注重这三方面的和谐统一。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下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一、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运动的心理倾向。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成正比,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到或超越预设教学目标。初中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比较广泛,但容易受教师教学水平、学校体育传统和个人体育专长、体育成绩、性别及家庭因素等影响。中学生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其男女学生的体育兴趣发生了明显的分化。男生兴趣广泛,对一些表现灵活、敏捷、竞赛性强的活动都乐于参加,如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等;而女生则喜欢姿势优美、节奏感韵律感强,能表现柔韧、机智和美感的项目,如艺术体操、排球等。教师必须针对男女生的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他们自身优势与爱好,在教材安排上尽量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要求。同时采用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方法,吸引他们愉悦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自觉积极投身体育活动

态度是个体对待人或物较一贯、较固定的心理倾向。体育态度是指个体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同时又是外界与个体之间的中介因素,不言而喻,体育态度调节人对项目或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因此,体育态度也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驱力,它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

体育态度是后天获得的,一旦形成之后就比较稳固和持久,它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体育教师上课时准确的示范、优美的动作、幽默的语言、渊博的体育知识都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印象和良性的刺激。所以,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有很多学生关心NBA、喜爱NBA,他们收集所喜爱的球星的图片、资料,收看NBA直播,时不时地与我们交流、探讨,当你应对如流时,学生就会更喜欢你,同时也就喜欢上你的课,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更利于体育教学活动。教师应改变学生对体育课情感倾向的偏见,从而使其对体育教师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三、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习惯

体育习惯是特定的情境刺激(场地、时间、器材、指导者等)和个体参与活动之间的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此种联系一旦巩固,在情境线索出现时就会自发地表现。

养成体育习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正面教育学生,为谁锻炼、为何锻炼,明确此举乃利国利民利己之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驱力。让学生明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可取的,对那些体育锻炼中断行为给予提醒和引导,对那些经常性的体育行为给予表扬。通过经常性的评价、奖罚措施予以强化,让学生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养成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

四、通过体育教学活动,调节学生的情绪

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较重,生活单调枯燥,除了上课就是做作业习题。缓解的方法有许多,体育活动就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按照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外界的刺激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优势兴奋中心在人的大脑皮层上的移动是注意转移的生理机制。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就会使大脑皮层形成一个较强的优势兴奋中心,从而使人压抑的情绪解放出来,沉浸于体育活动的欢愉之中,达到减轻痛苦与烦恼的作用。体育教学活动另外一个作用是可作为一条宣泄的途径,把不良的情绪发泄出来,从而使情绪得到缓解,情绪也随之好转。一些集体项目往往接触众多的人,如球友、对手等,这样可以通过交往改变孤僻、寂寞、抑郁等不良情绪,使人的情绪及时得到调节。

五、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教学中,我常常采取一些教学手段来锻炼学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如耐力跑、定时跑、障碍跑、越野跑等,让学生挑战自我、战胜困难,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六、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人格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了解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对于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当他们有一点进步时,决不吝惜赞美之词,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相互尊重、建立互信是开展好体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初中学生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年龄有所差异,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经常与他们沟通,融洽课堂气氛,并针对青春期的一些变化,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应坚持以表扬为主,林肯曾说:“每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多次、反复地表扬会使学生巩固优点,克服缺点,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从而把事情做得更好。2007届三班倪昭阳同学学习习惯很差,身体素质就更差,初一50m当时成绩竟为13秒,通过我三年来不懈的心理疏导,强化他的自信心,一步一个脚印,成绩从13″到11″8、10″6、9″6、8″5,后体育中考达7″5。

七、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一些集体性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加强协调配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他们懂得只有融入这个集体,才能使比赛更精彩,才有可能取得比赛胜利,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融洽师生关系,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使学生身心和谐,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将来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陈永鸣

上一篇:酒店节日营销管理论文下一篇:药学信息资源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