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视角下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29

【摘要】南京市月牙湖小学以心理健康视角下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适配的课题研究为引领,以基于心理模型的个案研究为切入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自主选择心理模型,在实践中加强行动反思,不断转变看待学生的视角,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正向积极的体验,同时促进教师自身能量和专业素养同步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心理健康视角下课堂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理健康视角下课堂教学论文 篇1: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 要:新课改不断深化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形式与内容上都要进行对应调整,各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断产生和出现,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理念也要进行跟进式调整。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积极心理学可以成为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上的一个新理念。本文将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如何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调整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 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近几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程度提升,但也需要看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中依然存在很大不足。新时期,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得到了一定运用,结果表明,积极心理学可以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间进行较好融合,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问题。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运用,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保障、心理问题进行解决的系列教育活动总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大的特殊性,特別是很多高校学生本身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其对于外部世界已经形成了固有认知,这便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难度相对较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且具体的教育教学成果很难被量化评价出来,由于这一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上很容易流于形式,整体教育在改革与创新上也具有着不一样的难点和困境。

2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挫折与苦难教育占比较大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审视不难看出,挫折与苦难教育的占比相对较大,这种做法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但对于大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状态的稳定无法做出应有贡献。自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很多心理健康教师都习惯性地将苦难教育与挫折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题,很多“毒鸡汤”韵味浓重的心理学文学作品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时至今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开展中的挫折与苦难教育同样占比较大,这种以心理素质锻炼、抗压能力培养及提升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开展上也并没有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可。在挫折与苦难教育为主要心理教育的类型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便无法对于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进行运用,这也会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械性。

2.2 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相对较低

很多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相对较低,部分大学生甚至有严重的自我否定心理和情绪,这也是现阶段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中面临的一大难点。由于学习、生活以及就业的压力一直存在且相对较高,消极心理以及消极情绪对于大学生学习及生活也产生了明显影响。现阶段,相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开展上并未对这一现象有较好关注,大学生的消极心理,特别是自我认同感较低这一问题也并未得到较好解决。不仅如此,由于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相对较低且很容易对自我进行否定,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尝试在实际进行上便较为困难,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间的融合也会越发困难。久而久之,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也会重走以往的“老路”,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向影响也无法发挥出来。

2.3 积极的引导性教学策略缺失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上来看,课堂教学依然是作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师机械式地进行知识讲解,学生被动地进行知识接受也十分普遍。这一状态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相对较差,依托积极心理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上的创新更是十分困难。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心理健康教师已经对这种教学形式产生了依赖性,一些引导性教学策略也无法存在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任何教学方法也不可能完全地适用于任何阶段或时期的教学实际。教师对积极心理学缺乏足够认识也并没有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积极心理学理论的运用尝试,这首先致使一些积极的引导性教学策略长期处于缺位状态,其次则拖慢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

2.4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十分固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模式十分固化,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思维上的固化虽然是主因,但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缺乏教学创新这一因素也不能被忽视。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和驱动者,心理健康教师思想意识层面对积极心理学缺乏认识与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开展上便会千篇一律地进行。从实际影响上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十分固化且缺乏新意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环境便极为沉闷,教师与学生间的教学互动数量、质量更是相对较低。即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氛围及环境较好,但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缺乏可以被良好借鉴的成功模式和经验,很多心理健康教师对于教育教学上的创新也较为茫然。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固化这一教育症结由来已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开展上也很难出现良好的创新性教学成果,这也不利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开展上进行的相关调整。

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整的策略

3.1 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理念需要进行转变,教育理念上的调整也是具体教育教学活动调整的基础所在。建议高校借助新课改不断深化的契机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进行重新规划并鼓励教师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进行创新。高校以及心理健康教师在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转变后要在教学中进行对应的转变尝试。例如,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群体进行沟通,并通过对教学反馈进行分析,发现一些影响积极心理学理论教学化运用的阻碍性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过程,高校以及心理健康教师也要对教学进行重新的构思与规划。建议心理健康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一些教学调整目标的创设,并通过对教学目标达成状况进行分析的办法逐步进行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方法调整。

3.2 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十分必要,这也是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开展上的一个基本方向。单纯依托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及进行很难对学生群体压力进行疏导,且外部压力客观存在下,口头讲述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很难发挥出效用。因此,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形式丰富的心理健康拓展活动,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则能够从其他层面进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或提升。心理健康教师要注重教育范围的扩大以及教育影响力的增加,在自媒体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教师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微信号,从而更为有效地对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在提升大学生自我认同感的同时,心理教师要对学生的一些自我否定心理,特别是不當情绪进行较好感知,这些负面的心理表现以及不当情绪得到教师的心理介入式帮助也十分必要。

3.3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当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基础构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要成为教学的常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诸如团队攀岩这样的拓展活动,并鼓励学生勇敢进行小规模的极限运用尝试。在此类心理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团队合作与自我突破有一个较好认识,并完善对于自我的认知。通过这种教学层面进行的调整,教师也能够将积极心理学中融入到心理教育全过程之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参与活动时的身体状态以及心理状态等有一个较好感知并形成书面记录。通过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创建并进行书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记录,教师可以从整体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态有一个全面感知,这也有利于教师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不断进行教学调整。

3.4 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模式应当进行调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也需要变得更加轻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心理健康教师需要弱化自身的说教角色并以一个朋友的角色走进大学生群体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课堂教学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存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之中,但教师应当不断进行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摸索。例如,心理教师可以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法引入到实际教学之中,并赋予学生群体更多的主动权,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学关系中角色的变化对一些心理学知识有一个更好感知。积极心理学崇尚对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正能量进行挖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审视,帮助学生发现了优秀的闪光点后进行不断的挖掘与扩大,从而避免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充当一个基础知识传递的过程。

4 结语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整的关键在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仅要对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有较好认识,更是要积极地在教学中对其进行贯彻、运用。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进行具体教育活动的开展或是心理引导尝试也要从教学实际及学生实际出发,避免不当的教学调整策略出现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障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崔浩,程海波.浅析大学生心理安全问题[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87-89.

[2] 李小青,宋传颖.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高教学刊,2017(5):88.

[3] 刘宗利,曹华,刘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J].教育现代化,2017(12):97-98.

作者:金惠怡

心理健康视角下课堂教学论文 篇2:

以基于心理模型的个案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摘 要】南京市月牙湖小学以心理健康视角下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适配的课题研究为引领,以基于心理模型的个案研究为切入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鼓励教师自主选择心理模型,在实践中加强行动反思,不断转变看待学生的视角,帮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正向积极的体验,同时促进教师自身能量和专业素养同步发展。

【关键词】心理模型;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简介】韩璐,南京市月牙湖小学(南京,210007)校长,高级教师。

南京市月牙湖小学地处紫金山麓、月牙湖畔,是一所规模不大的公办学校。近几年,学校以心理健康视角下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适配的课题研究为引领,以基于心理模型的个案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理性思考

学习、研究应该一直伴随着教师的职业发展,如何让教科研有效地服务于教师的内在需要,是我们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引领教师基于心理模型开展个案研究,让我们找到了一条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

1.选择个案开展研究。

个案源自教师的日常工作,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对个案进行研究是教师的工作需要和自身成长的需要。

个案研究是教师日常研究、行动研究的有效方法,访谈、观察、调查等众多研究方法都可以在个案研究中有效使用。个案切入点小,简便、易操作,能提升教师开展研究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深入做好个案研究,可以促使教师走近学生,深入地研究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促进专业素养整体提升。

2.以心理模型为切入口。

目前,对教材教法的研究相对已比较成熟,但对教学对象的关注不够,特别是在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构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关注教学现场学生的情绪体验,重视学生学习心理品质发展等方面。中小学心理辅导常用的心理模型是方便使用的有效工具,从心理学流派下位的心理模型入手,从一个小切入点进入开展个案研究,小小的心理模型成为帮助教师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二、研究原则

1.转变视角:关注学生的情绪感受。

我们深信,每一个学生都不一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现场不仅有知识的传授,更有对学生的理解、接纳和支持,真正的教育要把学生放在首位。积极的情绪体验能让学生的童年更幸福,让他们有更多的能量去应对学业的挑战,更加自信地学习、成长、与他人接触、适应环境等。

2.重视关系:获得正向积极的体验。

发生在教学现场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师生互动是一个个瞬间,如果教师能给学生更多学习场景下的正向体验,让积极的瞬间和美好的记忆不断叠加,让学生留下更多温暖、积极的情感记忆,就能促进学生学习心理品质的良好发展。教师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应该通过建立宽松和谐、互信互爱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模式,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3.支持教师:自身能量和专业素养同步发展。

教学中,教师本身也是教育资源,是学生重要的教育环境,是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人。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更要关注教师的精神状态、身心平衡,予以教师更多支持和滋养。通过课题研究,可促进教师自身能量和专业素养的同步发展。

三、实践路径

1.调查了解现状。

学校借助心里美App及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开展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等,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获得基本信息;借助俞国良设计的《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并结合学生平时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业情绪状况等。通过调研,教师看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业情绪与学习状态、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加强了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选择和实践心理模型。

学校邀请区心育中心组的专家归纳整理了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常用的心理模型,分为心理测量类、心理辅导类、学习类、自我觉察评估类、人际交往类五种类型,为教师的个案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材料(见文末表1)。很多教师选择了《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脑科学与课堂》等書籍进行自学。学校还邀请专家来校座谈,开阔教师的眼界,引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

实践中,教师们运用心理模型开展个案研究。如萨提亚冰山模型特别适合用在对一些特立独行的学生的个案研究中,帮助教师理解、接纳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与他们建立良好关系;冰山模型还可以在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等多方面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家庭开展工作。也有教师运用心理模型开展教学案例的研究,如借助学习的策略模型将元认知整合到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思考形成感知。

3.加强行动反思。

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以心理模型为工具,掌握更多学生信息,从关注学习结果(学业成绩)到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能量等。

课堂中从两个维度观察和把握学生:一是教学现场学生的学习情绪体验,二是学生的学习心理品质提升。

课后形成反思机制,反思今天教学准备做得如何,理念与行为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现场反应和决策,学生的体验是怎样的。在课后反思中了解自己、理解学生,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心理更为适配。

四、成果收获

教师们借助一个个心理模型走进学生的世界,把握学习的真谛,付诸有效的行动,专业发展态势喜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升。

1.增进对学生的理解和接纳。

基于心理模型的个案研究让我们坚信,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品质、学习能力是可培育、可观察、可检视的指标系统。通过研究和实践,教师确立儿童视角,走进学生的世界,增进对每一个学生的理解和接纳。

2.加强对学习者的全面认识。

通过个案研究我们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能量源自影响他们的各种关系,宽松和谐的氛围、自然平和的心态能让教与学更高效;将“人”和所学“内容”看作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能有效促进学生形成学习策略,并反思其作为学习者的身份特征和倾向,从而实现学习上的转变。教师对学习基础素养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全人素养的培养目标更为清晰。

3.促进话语体系的转变。

研究中,教师转换话语体系,变命令、强制、灌输为启发、引导、支持,在与学生互动的场域中充分运用爱的五种语言之一“肯定的言辞”,让学生在充满爱与温暖的氛围中、在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的情绪管理和教学能力得到提高,自身能量和专业素养同步发展。

4.强化对深层学习的理解。

基于心理模型的个案研究让教师看到,有效的学习不是信息式、接受式的学习,也不是简单应用式的学习,而是带有转化特征的学习: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在新情境中转化出新的意义;转化心态去理解他人的需求。这项研究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转化能力和学习能力,让教师对深层学习及有效学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者:韩璐

心理健康视角下课堂教学论文 篇3:

从儿童的视角出发 创设和谐教学氛围 提高课堂效益

【摘要】当前课堂教学存在低效、冲突、乏味等不和谐的音符,应采取确立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营造良好的教学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儿童视角 和谐教学 课堂效益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育的主阵地所在,因而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应成为教育永远的本真追求。近代教育之父夸美纽斯曾指出:“事实上,人不过是身心两方面的一种和谐而已。”学生只有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身心方面达到统一和谐,学习的思维和情绪总是处于积极的状态,才能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和掌握技能,从而能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但反观我国目前的教育教学现状即可发现,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地学习,课堂缺乏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因此,如何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应成为每一个教育者首要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课堂教学不和谐音符

1.当前课堂教学现存问题之一——低效

课堂教学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它的有效性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探究教学效益和教育质量,首要关注课堂教学状况。但长期以来,当今中小学课堂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景象充斥在课堂的各个角落。其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教学目标的偏位,即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和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要么单方面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第二,教学内容的无度加量。为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课堂教学贪求内容的无边无度,形式的多样齐全,为了追求功利性的升学率而忽视学科自身特点与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

第三,教学活动的虚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停留在盲从和形式的境地。在课堂中,一些关于“参与”“合作交流”等活动的教学设计,其实质并非要真正激活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

2.当前课堂教学现存问题之二——冲突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冲突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有效地管理冲突,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育目标,是教师需要高度重视的课题。课堂教学冲突,主要表现有以下方面:

第一,语言冲突。主要是由于师生双方在认识、情感、思想等方面存在严重分歧,在不断激化的矛盾状态下,以直接的语言对抗方式呈现出来。

第二,行为冲突。当采用说理论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并没有产生很好的教育效果时,教师即以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学生,但这种方式却容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抗意识,导致师生之间由初期的语言冲突升级为行为冲突。

第三,心理冲突。面对不良行为的学生,差生,教师并不采用批评、体罚、训斥等直接的方式惩罚,而是以冷嘲热讽、故意冷落、忽視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隐形的心理惩罚,这种教育方式容易引起师生间的情感冷漠,导致师生的心理距离愈走愈远。

3.当前课堂教学现存问题之三——乏味

乏味、沉闷、过度“言语化”的课堂氛围是我国课堂教学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乏味课堂的存在原因有二:

其一,教学内容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情感的注入。教师的教学理应是充满激情、富于情感、丰富多彩的,但由于现实教育体制的制约,迫使教师把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成为课堂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倾向于言语上的知识传授与灌输。而在过度“言语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拘泥于课本教学,平时让学生无休止地为考试做准备,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果使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

其二,教学形式单一、远离学生生活。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机械地停留在教教材的层面上,照搬教材内容,没有在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搭建一座理解的桥梁。因而,学生只能被动地吸收知识、而缺乏主动构建的兴趣和能力。

二、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的策略

1.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走进学生

教育需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也是任何一个教育者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理念。教育者一般都是成年人,而成年人在教育的过程中都喜欢用成年人的思维去看待孩子的问题,而孩子则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思考问题,这就很容易以一种成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去审视各种问题,背离孩子的思维和出发点,甚至无法理解孩子的行为。而同时,孩子也认为自己并没有错,无法理解成年人怎么会如此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出现视角的错位,从而让教育失去着力点,甚至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所以千万不能以成年人的思维和眼光先入为主,在这样两种思维有交集的地方,需要认真审视这种思维,否则这样的思维和这种思维导致的教育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教育的成功和教育的精髓不在于有多高的教育技巧,而在于是否能够蹲下身子去倾听孩子的声音,是否能够从孩子的视角去审视问题,这才是教育的关键。

2.创设和谐教学氛围——亲近学生

和谐教育理念是和谐教学之根。每一位教师都是带着自己的教育思想走进课堂的,他们的教育行为背后都隐藏着自身的理念,彰显着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因此,要改变教师不良的教育行为,首要前提就是要帮助教师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说,要改善这种低效、冲突、乏味的现象,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关键之处在于教师头脑中要时刻都持有“和谐教育”的先进理念。只有“和谐教育”的理念成为教师教学的主导思想时,教师才会在工作中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为学生着想,用心挖掘学生的潜力,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科学地进行工作,才会时刻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使教育教学工作力求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在这种教育状态下,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品德优良、知识丰富、能力较强、举止文雅、心理健康、体魄健壮的人。

和谐人际关系是和谐教学之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中人际交往和关系,既是教学本身,也是教学的条件。可见,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也是影响教学成效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传统的教学关系中,师生是处于不对等的地位的,学生大多数消极被动地应付学习,学习的情绪、思维处于封闭压抑的状态,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地激发,课堂教学不可能有好的效益。而在现代新型的教学关系中,师生之间是相互平等、互尊互爱的,学生在学习中是积极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的情绪、思维处于开放活跃的状态,于是他们便更愿意学习,学习效果也更好,也更富有创造性。因此,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平等互助的教学环境和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形成良好人际关系,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3.关注课堂主体性——引领孩子

在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仅仅依靠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课堂上没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没有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且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没有达到和谐统一,那么,和谐教学就会成为只流于形式的一种教育口号而已。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一方面,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征去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促进师生的共鸣,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自主选取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中的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形式,把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形式化为趣味横生的课堂教学形式。而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高度统一,能把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调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借助心理辅导技术——师生共赢

目前课堂教学之所以存在教师“一相情愿授真经”,学生“无所事事混课堂”的现状,究其根源,我们在研究教材时,没有真正地去研究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除了最基本的目标重难点的理解,还有一个是教师怎样吸引学生,怎样启发学生,怎样提问学生,怎样管理学生。怎样导入,怎样探究,怎样巩固,怎样结束等等,都是非常基本的常用的课堂教学技能.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除了我们常规的培训和听课学习外,其实心理辅导技术会为我们提供大量的依据与方法.我们可以搭建一个以心理辅导技术培训为指导的形式多样的学习平台,把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方面出现的问题以心理辅导理论进行解析,以心理辅导技术进行解决.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关于课堂交流的基本技能;教学口语技能;体态语技能;提问技能;情感交流技能;导入技能;讲授技能;课堂纪律管理技能等等的以心理辅导技术为依托的专题学习,并结合课堂教学实施,运用相关辅导技术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结合课堂出现问题的实際需要,通过教导一些简单、方便、易掌握、易操作的心理评估及沟通技术,让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地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找出影响学习的因素,从而更加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同时帮助老师能够更好地明白学生的需要,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从而提高课堂效益。使教师与学生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成长。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教师积极面对课堂教学中的不和谐音符,主动处理好教学过程中诸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等各要素间的关系,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了解他们,亲近他们,引领他们,使它们始终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创设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情绪是高涨饱满的,思维是活跃开放的,品德得到发展,能力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4.

[2]跟上孩子的成长的脚步.小巫.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8.6.

[3]从同文走向未来.孔虹.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12.

作者:肖丽华

上一篇:高职院校促进毕业生就业论文下一篇:学校教育创新力问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