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日常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文章重点论述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旨在使各高校应重视开展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身心并进。体育锻炼是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可忽视。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大学生的健康问题,论述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提出了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与途径,阐述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他们不停地在思考、选择和探索。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维达到了较高和较成熟的程度。大学生思维的特点是:思维从经验型转向理论型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了;思维有一定的创造性。二是智能发育趋于成熟。大学生这个年龄段,由于知识的丰富、经验的积累,他们不再满足于现象的罗列而主动地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是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大学时期,由于脱离父母监护、生活空间扩大,大学生独立感、成人感增强,开始重新审视评估自己,并关注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四是情感情绪日益丰富但欠稳定。随着大学生活各方面需要的日益增多,大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而强烈。四是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大学生对校园和社会中出现的新事物新观点新理论表现出浓厚兴趣,容易受其影响。五是性意识进一步发展。大学生性生理已发育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感情欲望逐渐增强。六是意志的目的性和持久性突出。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环境适应方面

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俄罗斯一著名专家萨拉托夫指出,单单对于大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讲,其学习生活特点就是自我调节,否则就难以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巨大转变,甚至导致身心健康的损害。

2.学业方面

有些大学生不习惯大学教师的讲课方式,有的学生感到大学学习生活太枯燥。经调查部分学生感到学习负担过重,使得学生大脑过度疲劳,皮层活动机能降低,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都受到限制,影响学习效率,表现为考试焦虑,成绩不稳定,学生总处于一种压力之下,长时间紧张会使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疾病。

3.人际关系方面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4.就业方面

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压力,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使在校大学生担心自己所学的专业在社会上无用武之地,担心将来的就业问题。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增幅较大,势必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信念的压力和难度。加上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退役军人和残疾人员的就业安排等,就业形式更加严峻,从而使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

三、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体育锻炼是一种低经济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段。现阶段有不少医生及体育工作者都普遍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调整和治疗抑郁和焦虑状态,它能调整心境、缓解应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有限的刺激范围,失去了时间的感觉,忘记了个人的问题,具有控制感和能力感,并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体育锻炼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锻炼者在轻松自主的活动中可以更多地领会和体味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被动锻炼转为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从短期变为主动积极参加和长期地进行坚持,使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更协调和持久,对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的控制调节和治疗作用更为显著。

四、结论

1.大学生作为我国21世纪建设的主力军,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大学生在社会同龄人中是佼佼者,但心理尚未成熟,认识问题,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往往因为遇到挫折和障碍而产生忧虑和烦恼,造成心理压抑和心理紧张,甚至会出现轻生的现象。

2.作为体育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体育教学中大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要做到同步的原则。要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对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具备适应社会的健康心理。通過有效的体育教学手段,完善大学生的个性修养,克服心理障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心身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五、建议

1.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环境

学校应不断的加大体育设施和场地建设的投入,使更多的场地和设施对全体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和交流的机会。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特别是健康的文化气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并且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结合体育教学来预防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能预防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和保持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教会学生运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树立自信心,调整认知和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体育锻炼项目及方法很多,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来进行,前辈们多年的教学经验及自身的实践感悟,着重以有氧锻炼项目为主,融到集体有规律性地进行锻炼,效果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王书君.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节作用的探究[J].大众科技.2009(1).

[2]卢刚.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

[3]于勇.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3).

作者:海力旦.依不拉音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体育锻炼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摘要]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日常教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文章重点论述了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旨在使各高校应重视开展体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身心并进。体育锻炼是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可忽视。

[关键词]体育锻炼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刘萍(1970- ),女,山东青岛人,青岛理工大学体育教学部黄岛体育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山东 青岛 266520)

21世纪是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竞争愈加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式更加严峻,学生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就必然加重大学生心理的负担,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断涌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严重地摆了在我们面前。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有关心理健康的概念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在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之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心理健康的论述各种各样,因为他们的出发点、研究点不一样,所以得出的定义也不一样,到现在为止,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对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指的是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大学生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要好,而且要与周围环境和谐;二是指维护心理健康、减少心理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

根据我国大学生的现状,专家认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如下特征: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具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勇于面对现实,同时又对生活、对自己充满信心;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人际关系良好;学习方法得当;能应付一定的挫折。

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在《体育颂》中提到:体育是“勇气”,是“乐趣”,它能使人“内心充满欢喜”“思路开阔”“条理更加清晰”“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可以看出,体育锻炼不仅对身体健康有利,而且对心理健康也有很多好处。

1.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智力的发展。正常的智力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使大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反应力、思考力、想象力和操作等能力得以提高,还可使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格开朗,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的智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情感与情绪的调节。情感和情绪是人们对客观现实态度的体验,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情感心理学研究证明,当情感发生波动时,人头脑中往往有一个或几个较强的兴奋灶,当情绪发生波动时,为了使它不会立刻爆发,便于人们有时间考虑清楚问题的原因,这时可以有目的地参加体育锻炼,分散注意力,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调控人们的情绪。通常,大学生在与同学们一起锻炼时不仅可以加强同学间的沟通和交往,而且还可以改变一些孤独、自卑、抑郁的心理状态,使大学生的整个神经系统得到改善,进而维护心理健康。

3.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身体、思想和情感的整体的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谁”“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等等。由于体育锻炼可使人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因而它们对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自尊有着重要影响。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大学生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通过锻炼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真实的认识。体育锻炼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会经常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各种综合能力,不断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使自己成为更加优秀的人才。体育锻炼对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概念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4.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疲劳,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当一个人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其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为了防止和减少身心疲劳,大学生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积极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从而使身心得到放松。有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预防、治疗神经衰弱有显著的作用。

5.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体育运动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大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体育课各种课外文娱活动,有利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6.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尤其是集体性项目可以广交朋友、交流信息,克服孤独感,增强合作意识,通过关心他人、帮助同伴而获得价值感,促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7.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精神恢复和减轻心理压力。根据1983年基因的调查,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一种心理疾病,而不是一般的焦虑反应);有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忧郁症的有效手段。在大学生中,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症和忧郁症的人不少,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消除精神疲劳,降低焦虑水平和沮丧感,能使头脑更清醒,反应更敏捷,学习、工作效率更高。

8.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参加体育活动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当人们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一项活动后,都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随着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同时,参加体育锻炼必然会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沮丧、进步的欣慰和失误的悔恨,这种磨炼对心理承受力的增强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9.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提高适应能力。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生理功能和抵抗力,进而提高大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大学生豁达的胸怀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

10.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陶冶情操、完善个性。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品位”。所谓品位,不仅指良好的修养、文雅的态度等内容,还应体现为勇敢、进取、积极与活力等特点。参加体育锻炼是最能培养这些品质的途径。许多人凭着体育的一技之长而得以改善形象、提高品位。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特点和兴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式,来获取最大的促进心理健康的效应。全国各高校应大力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体育锻炼是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邹继豪.理论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2]张建.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卫生,2000,(4).

[3]沈端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0(6).

[4]纪虹.浅谈体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中的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00(10).

[5]张瑞林.体育与健康[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6]孙琦.体育运动与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3(5).

[7]杨勇.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3(6).

[8]夏海鹰.如何理解《体育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4(4).

作者:刘 萍

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

教育部多次强调:中小学“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开展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校长重视是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尤其是校长对为什么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正确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1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人是“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综合体,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性发展、心理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人的生理性发展是人的自然化过程,通过营养、卫生、体育锻炼等可以提高人的身体素质,确保生理健康;人的社会性发展是人的社会化过程,通过模仿、认知、学习等可以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等,确保伦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人的心理性发展是人的个性化过程,通过暗示、训练、辅导等可以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完善人格结构,确保心理健康。

人的心理性发展包括智力、能力、情感、意志、需要、兴趣、态度、性格、自我意识等方面。人的心理性发展不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也不仅仅是一个环境影响的过程,而主要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如果身体素质的提高需要体育,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需要德育、智育、美育,那么心理素质的提高则需要心育。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人的心理性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学根据。

2 社会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社会发展不仅需要“良民”、“好人”,更需要“能人”、“强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体化”、“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压力面前,不仅需要人们具备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质、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更需要人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发展对人才和国民心理素质的要求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根据。

3 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的功能可分为社会发展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主要包括文化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主要包括个体社会化功能和个体个性化功能。个体的社会化是一种求同的过程,旨在保证个体为社会所接受,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个体的个性化则是一个存异的过程,旨在激发个体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个体的个性化是挖掘心理潜能、提升心理能量,锻炼能力、培养情感,磨练意志、塑造性格,形成积极的心态、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独特的个性的过程,这些发展过程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完成。

个体的发展是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重社会化而轻个性化,或重个性化而轻社会化都是片面的。完整的或者说正确的教育应当是:在注重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的同时,重视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在注重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的同时,重视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也就是说,教育不仅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应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教育本质的体现,而且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是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的保证

如何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管理,是校长面临的新课题。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无人管、无人抓、无章可循,就不能保证它的顺利进行。为此,应当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

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论采取怎样一种管理体制,都必须注意三点。

第一,必须是校长亲自挂帅。

第二,必须有主管部门。

第三,必须有专人负责。

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可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步阶段,虽然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但必要的管理办法必须明确。如关于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待遇问题,关于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和奖励问题,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进修问题等等:

三、加强师资培训是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第二个层次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第三个层次是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积极影响。

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人员,可以称之为心理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员。要想获得心理咨询员的任职资格,必须参加系统培训。只有经过心理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严格的技能训练,考试合格并通过实习,才能拿到独立开展心理咨询的资格证书。这对于一般中小学教师是比较困难的。

能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人员,可以称之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必须经过培训,但相对心理咨询员来说要容易一些。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重点是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如何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只要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操作方法,就有能力胜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

为了保证第三个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顺利实施,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全员培训一般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必要性方面的内容,旨在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第二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内容,旨在帮助教师掌握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第三是关于教师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旨在培养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用自己健全的人格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

无论从哪一个层次看,加强师资培训都是十分必要的。进行多层次的师资培训是学校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

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迅速取得成效的重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活动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涉及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方面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其他形式和其他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它坚持全体性、主体性、活动性、参与性、发展性、全面性、系统性等原则,是一种正面教育,适合全体学生,所以,它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更容易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效。

五、重视科研工作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措

当前许多学校都提出了“科研兴校”的治校方针,制定了支持、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政策。事实证明,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有利于教师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利于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有许多课题有待解决,它的涉及面又非常广,全体教师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实验研究。所以,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对于全体教师都是大有可为的。

六、全员心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高境界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多内容、多途径、多方法、多,层次、多模式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

中小学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学校环境和各种教育活动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这就要求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认识到,平时所说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等,都含有“育心”的内容, “齐抓共管”亦包括“抓”学生的心理问题、“管”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含义。只有学校全体教职工,包括全体学生都重视并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内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七、赢得家长配合是巩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的保障

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家长素质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应当承认,我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家庭心理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许多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懂得心理活动规律,没有正确掌握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他们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面对处在青春期的子女产生的心理变化,要么束手无策,要么采取打骂、训斥、限制等简单粗暴的办法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为了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须赢得学生家长的配合。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举办专题讲座、开力,家长学校、推荐心理健康教育类图书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目前。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家长学校—传授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家长学校,深受家长们的欢迎:在家长学校里可以向学生家长系统传授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知识,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艺术。自觉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高度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这种家、校配合的方式,可以使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富有成效。

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为了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偏差,在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教育活动,应当以正面教育为主。要防止医学化倾向,不能只进行心理咨询。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以促进心理发展,维护心理健康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应当以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为主,要防止德育化倾向,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德育课。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心理训练为主,要防止学科化倾向,不能只传授心理学知识和理论。

第四,为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但必须使用科学的测量工具,遵循科学的测量办法,做出科学的解释,遵守职业道德,要防止滥施心理测试的倾向。

第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实效,要防止形式主义倾向。

第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责任编辑/戴 凡

作者:瑞 博

上一篇:企业筹资税务筹划管理论文下一篇:基于招投标的合同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