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操作风险分类论文

2022-04-21

【摘要】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在近年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在金融业与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之间,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而发展的供应链金融的新趋势。线上化操作一方面给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了极大便利,另一方面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操作风险。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金融业操作风险分类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金融业操作风险分类论文 篇1:

操作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问题与争议

[摘要]在当前的金融格局下,除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外,操作风险的影响及其产生的破坏力进一步加大,因此,我们应加强操作性风险的监控和管理。有关学者和从业者在操作风险界定、度量工具和管理手段方面进行了研究。随着新协议的正式公布和逐步实施,以及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新业务的不断推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压力越来越大,只有及早转变风险管理理念,积极引入操作风险管理,尽快建立一个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才能保持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健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风险(Basel II,2003)。“操作风险伴随着每一笔信贷业务而如影随形。”(Alexander J. Muermann,2001)实践与研究成果显示,操作风险长期以来未受到与其他类别风险同等的重视,匮乏的研究也难以提供较为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樊欣等,2003)。1995年,巴林银行破产案给国际银行界极大震动。该案揭示“即使银行符合资本充足性的要求,也可能因为操作风险而陷入经营困境”。(Hoffman,1998)

一、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金融服务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和发展,银行业务经营及其风险组合变得更为复杂。技术系统的更新、交易量的提高、日趋复杂的交易工具和交易战略、网络银行的发展、法律和监管体系的调整和监管要求的日趋严格等,都增大了金融机构面临的操作风险。实践证明,操作风险比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更为广泛地分布于银行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并给银行经营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损失(Hoffman,1998)。继巴林银行破产案后相继发生的大和银行11亿美元的亏损事件以及2001年爱尔兰联合银行的7亿美元亏损事件等都源自操作性风险。巴塞尔委员会风险管理小组2002年6月的一项调查表明,损失巨大的突发事件导致大额损失报告事项增加是一个明显的趋势(Padraic Walsh,2003)。操作风险的客观存在及其增长,迫使金融机构提升其运作效率和可靠性,加强操作性风险的监控和管理。

在银行业操作性风险损失明显增长的背景下,从业者对操作风险管理日益关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于1999年6月、2001年1月和2003年4月,分别发布了三个版本的新协议征求意见稿,把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一并纳入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既是近年来国际金融界日益注重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现,同时,也是从全面风险管理和保持银行体系稳定的角度对操作风险管理的新要求。因此,以新协议的公布和实施为标志,商业银行必将面临一个如何根据新的监管要求有效引入操作风险管理的现实问题(Christine.M,2001)。

二、操作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问题与争议

有关金融风险的研究一直是金融经济学的核心内容,由于全球金融系统的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这种发展是不均衡的,其中有关市场风险度量和管理理论与实践最丰富,信用风险的研究开展得最早,近来也形成了一个研究的高潮,唯有操作风险的研究至今未形成统一的理论框架。

1.操作风险的界定

对于操作风险的定义现在有多种看法(Hoffman,1998;BBA/ISDA/RMA,2000),讨论的焦点是哪种风险应该计入操作风险以及哪种操作风险应该是开展风险管理活动关注的焦点。几年前,银行通常将操作风险定义为除了信用风险或市场风险之外的所有风险(Jams Lam,2001),如今业内则普遍接收了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操作过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风险。但Andy Kuritzkes(2001)对银行操作风险进行分类,认为如果风险定义为收益的不稳定性,则操作风险是指除金融风险(信用、市场、ALM、保险)外的非金融风险。而非金融风险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类:内部事件风险(由于内部失误造成的损失);外部事件风险(由于不可控的外部事件造成的损失);以及业务风险(由残余的收益不稳定性造成的损失,而不是来自事件风险)。他将全部的非金融风险粗计为资产的2.0%,而将BIS II界定的操作风险定义为内部和外部事件风险,粗计为资产的0.8%。Andrew和Hal(2002)在2002年6月26日举行的就资本充足率进行讨论的国际金融系统讨论会上,对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提出的通过资本准备金控制操作风险的做法也提出了异议。Andrew和Hal将银行风险分为金融风险和非金融风险,指出新巴塞尔协议定义的操作风险仅仅是非金融风险的一个子集,包括了内部事件风险和外部事件风险,而将业务风险排除在外。James Lam(2001)则认为,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建议银行构造符合自身目标的定义,关键问题是是否将业务风险和名誉风险作为操作风险定义的一部分。而对于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以及影响力的讨论,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虽然频率高影响小的事件仍然是内部管理的重点,但操作风险管理的重点应该是频率低影响大的事件。

2.操作风险的度量

自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提出之后,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学院派观点。一个学派认为,如果没有度量就没有管理,因此,集中研究操作风险的量化工具,例如,损失分布,风险指示器以及经济资本模型。继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关于操作风险的报告之后,1999年巴塞尔委员会又在其咨询意见稿中确立了包括操作风险在内的银行风险最小监管资本要求原则,这是推动操作风险模型化的标志性事件。一时间,操作风险量化模型得到了极大发展。

而另一个学派则坚信操作风险无法有效量化,因此,集中关注更人性化的定性方法,如自我评价、风险绘图以及稽核调查。John Drzik(2001)认为,操作风险管理应该更注重改善管理实践而不应过于强调操作风险的度量。监管者的最佳作用是通过要求银行机构评述所采用的控制操作风险的适当步骤来推进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

两个学派之争是人与机器的典型战争。如今,操作风险管理的实践者越来越认识到,最好的操作风险管理实践是将两者结合起来。James Lam(2003)基于一致化操作风险管理基准体系的关键特性,提出了7因子经济资本模型。他认为,一致化操作风险管理基准体系应满足两个基本要求。首先,它应同时支持操作风险的度量与管理。其次,ORM基准体系应将相互依赖的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结合起来,作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EWRM)程序的一部分。基于这两个要求,操作风险管理基准体系有五个关键特性:(1)平衡定性和定量工具;(2)提供早期警告并逐步升级;(3)影响业务活动;(4)反映环境变化;(5)合并互相依赖的风险因素。根据这五个关键特性,Jams Lam提出了包含收益乘数、操作边际、内部指示器、外部指示器、模型风险、系统风险、金融风险乘数7个因素的经济资本模型。

3.操作风险的管理手段

关于操作风险的管理手段,《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提取监管资本的要求引起了银行业和一些学者的极大关注,人们关注的焦点除了在于如何衡量操作风险,以便适当地配置监管资本外,更有不少学者产生质疑。

Alexander Muermann(2001)认为,操作风险管理是银行依据特殊目的用于限制资金暴露而进行的特别保险,而监管者的资本要求可能是不必要的,因为在银行操作风险的特殊性质下资本的再分配未必一定能规避像巴林银行这样的重大事件。

Karen Petrou(2001)强调了操作风险管理的两个重点:(1)监管者的作用不应该是利用不明智的风险承担来防范银行个体的失误,相反,他应该防范由于整个行业内薄弱的风险管理造成的系统性银行失误。因此,监管资本并非最佳办法。(2)第二支柱和保险的作用应该是监管者关注的重点,这会促使银行度量自身风险并采取适当措施进行缓解。Petrou还评论了美国、欧洲和日本银行系统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导致在欧洲和日本,预留资本准备金成为天然的解决办法。然而,内部控制和良好的度量手段是美国的最佳解决方案。其中,主要差异在于美国的监管水平较高但监管范围较小,只有银行处于监管中。

Charles和Richard(2002)认为,新巴塞尔协议提出的用最低资本要求控制操作风险的方法并不适宜。私人保险和过程监管在控制操作风险方面比资本要求更有效。私人保险有如下好处:将操作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引入市场监管和约束以及具有风险敏感性的保险成本。过程监管则通过要求金融机构在适当的地方采取适当的过程和程序识别、度量、监督和控制操作风险,加强风险控制的私人市场动机。相反,巴塞尔协议中提出的控制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并不像私人保险和过程监管一样具有风险敏感性。而且利用过程监管和私人保险可以进一步避免在巴塞尔协议中由于差别对待低风险企业的反竞争效果。

Andrew和Hal(2002)认为,与银行为获取金融回报有意识地主动承担的金融风险不同,操作风险是银行业务不受欢迎的副产品。银行可以在事前采取重要步骤来减轻操作风险暴露,而不是在事后依靠资本准备金来吸收损失。银行管理操作风险时面对的并非风险与收益的权衡,而是风险和规避成本的权衡。规避操作风险的方法也因内部事件和外部事件风险而不同。内部事件风险从本质上讲是内生的,它们来自于内部过程、人员或系统的失误。防御内部事件风险的第一条战线应该是管理控制。银行安全防御操作失误的关键决定因素并不是它所持有的资本水平,相反,如何管理好银行则处于首要地位。即使预留更多资本准备,操作失误照样会发生,交易损失会继续攀升直至资本耗尽。外部事件风险是由企业不能控制的外生因素引起的。因此,外部事件不包括道德风险并且存在互不相关的倾向,这使得它们成为保险的良好对象。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保险是防御外部事件风险的第一条战线。在利用保险将风险暴露转移给第三方的同时,银行还可以采取内部手段来减轻外部事件带来的后果。相对于有效的管理控制和保险而言,资本准备至多是银行防御操作风险的次优机制。但荒谬的是,从最低操作风险资本要求来看,资本准备实际上充当了减少操作风险的障碍。因为如果银行必须预留出最低操作风险资本准备金,就无法有足够的资金进行管理控制或购买保险以减少操作风险,使其低于与最低资本要求一致的风险水平。

综观前人对操作风险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存在以下问题和争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操作风险的界定问题:寻求“共性”还是“个性”?

(2)操作风险的度量工具如何选择?

(3)如何确定一致化的操作风险管理(ORM)基准体系?

(4)如何综合利用监管资本要求、内部控制和保险有效管理操作风险?

三、操作风险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

从全球范围看,尽管操作风险已经给不少金融机构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损失,新协议也从制度化的角度对操作风险管理提出了近乎标准化的要求,但迄今为止已经建立起有效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银行并不多见,操作风险的管理结构、程序、方法、工具和模型也远远没有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那样成熟。2000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风险管理小组进行的一次调查表明,大部分金融机构对操作风险的量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多数银行对风险指标的追踪还处于起步阶段(Haggerty,2001),还有很多银行根本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即使追踪数据的银行在风险管理或分配经济资本时对如何使用数据也不十分清楚。同时,多数银行还不具备将风险定义、数据收集、风险评估和管理、资本配置以及管理机制完全统一起来的程序。

国际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尚在起步阶段,定量研究几近于无”(樊欣等,2003),主要原因是:银行业务类型与国外银行相比有很多空白,银行董事会和管理层对操作风险缺乏足够的重视,全面风险管理的意识和理念尚未真正确立起来;银行内部代理和管理层次过多,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相当薄弱;操作风险的管理结构、程序、方法、工具和模型远远没有建立起来甚至处于空白的状态,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明显滞后;操作风险管理人才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操作风险管理缺乏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王廷科, 2003)。

[参考文献]

[1] Alexander J. Muermann (2001),Extreme Value Theory for Risk Managers.Risk Publication,2001.

[2] Andres P. Knritzkes and Hal S. Scott(2002), Sizing Operational Risk and the Effect of Insurance: Implications for the Basel II Capital Accord.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s Colloquium, June 26,2002.

[3] Charles W. Calomiris and Richard J. Herring(2002), The Regulation of Operational Risk in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mpanies, Perspective.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 Vol 8, No.1, September 2002.

[4] Christine M. Cumming and Beverly J. Hirtle(2001), The Challenges of Risk Management in Diversified Financial Companies.Economic Policy Review,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York, March 2001.

[5] Hoffman, D. G. Ed(1998), Operatioanl Risk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Risk Publication. 1998.

[6] ISDA/BBA/RMA Survey Report (February 2000), Operational Risk-The Next Frontier. http://www.isda.org.

[7] James Lam(2001), Defining and Mannageing Operational Risk at Community Banks.Risk Publication. 2001.

[8] James Lam,(2003), A Unified Management and Capital Framework for Operational Risk. The RMA Journal, February 2003.

[9] John Drzik(2001), Doug Hoffman(2001), Andy Kuritakes(2001), Karen Petrou(2001), Assessing and Managing Operational Risk. Whart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enter Risk Roundable, Sponsored by Oliver, Wyman & Company, April 18-19,2001.

[10] Michael A Lewis(2003). Cause,consequence and control: Toward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model of operational risk.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Columbia: Mar 2003. Vol. 21, Iss. 2.

[11] Padraic Walsh(2003), Operational Risk and the New Basel Accord. Hyperion, October 2003.

[12] Robert M Wiseman, Anthony H Catanach Jr. (1997),A longitudinal disaggregation of operational risk under changing regulations: Evidence from the savings and loan industr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Mississippi State: Aug 1997. Vol.40.

Relative Research on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Disputations

LU Xian-wen

(Lishui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Zhejiang, Lishui 323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new requirement of Basel II,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isputations of related scholars and practitioners about operational risk definition, measurement tools,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On the basis,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questions which need to go deep into solution, and point out the challenge in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our commercial bank encountering.

Key Word: commercial bank? operational risk? risk management

[责任编辑冯胜利]

作者:卢显文

金融业操作风险分类论文 篇2: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评估研究

【摘要】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在近年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在金融业与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之间,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而发展的供应链金融的新趋势。线上化操作一方面给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了极大便利,另一方面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操作风险。本文分析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交易联动特点,并根据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这四个方面构建了基于电子商务交易、在线信息交易、在线支付交易和在线物流交易的四大交易阶段分别进行操作风险识别,构建了操作风险分类识别目录。同时建立了基于四大交易阶段的操作风险关键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利用模糊层次分析的方法建立了操作风险评估模型,实现了对每个交易阶段操作风险的评估。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总体处于一个偏高风险的状态,而且在这些影响风险因素中,现金流对应的在线支付交易阶段影响尤为突出。

【关键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 操作风险 风险评估 层次分析法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的相关概念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涵义及操作风险的内涵、分类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Online Supply Chain Finance,OSCF),也叫作线上供应链金融,是基于金融业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通过互联网信息化协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的新趋势,是复杂性金融创新产品。

根据权威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的定义,结合其规定可对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做出如下定义:在线上供应链金融整个运作过程中,由于不完善或者失效的内部控制、人为错误、系统失灵以及外部事件等因素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根据定义,操作风险驱动因素主要由于人为、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及外部環境等方面,上述四方面的操作风险驱动因素常常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导致操作风险事件。

(二)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的特点

1.操作风险的传导性。线上供应链金融是多主体参与的由电子商务交易、在线支付交易、在线信息交易、物流交易四大交易组成的集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为一体的交易性融资业务,对融资企业所在供应链的运营影响重大。一旦在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过程中发生严重的操作风险,其产生的危害就有可能沿着四大交易网扩散开来,风险发生传导,也是导致线上供应链金融可能发生“灾变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2.操作风险的易发性。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诱因复杂,由于其四大交易中涵盖的环节众多,任何一个小小的系统操作漏洞或者人员管理漏洞,都有可能使物流或现金流脱离银行监管,造成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的发生,由于每笔业务的操作周期比较短,因此对风险管理要求就更高,以达到实时监控及时控制的目的。

3.操作风险的可控性。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是可控制的,除了通过一般的操作风险控制手段如内部控制、资本配置、风险缓释等综合的控制外,由于其全程信息线上化可视化的特点,我们可以有效的利用技术手段对其日常的一些高频低损的操作风险点进行防控。而对于一些由非抗力外部事件引起的外生操作风险,由于其具有低频高损的特点,我们也可采取预提损失准备金等财务控制技术进行防控,确保线上供应链金融连续高效的运行。

4.操作风险对收益的决定性。线上供应链金融是将传统信贷融资中的主体风险转化为了交易风险,把企业风险转化为了操作风险。线上供应链金融的运行模式决定了操作风险已超越信用风险上升为其主要的风险。对于传统银行融资业务来说,银行因承担操作风险而获得的额外收益不明显或不能短期显现,但对于线上供应链金融却是正好相反,操作风险是否能有效控制和管理,是影响线上供应链金融是否能够盈利的关键因素。

二、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关键评价指标体系

影响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的因素错综复杂,引发的操作风险事件繁多,某些风险事件的发生有可能引起巨大的操作风险损失,要防范这些低频、高损的操作风险,就必须定期对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评估,监测其风险变化。构建精准的关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该指标体系进行定期监测,就可以准确反映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状况。关键风险指标的选择应遵循风险敏感度高、可获取性强、实用性高、指标范围合理等原则,本文针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全程交易联动特点,分别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这四个方面选取电子商务交易、在线信息交易、在线支付交易、物流交易四个阶段来构建操作风险关键评价指标,进而为各阶段的操作风险控制奠定基础。

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分别由商流、信息流、資金流和物流四个方面中的电子商务交易、在线信息交易、在线支付交易、物流交易四个阶段的操作风险构成。分别对每个阶段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引发的操作风险进行单独风险指标分析。

(一)电子商务交易阶段操作风险评价指标

综合考虑可能引发风险的具体操作发生时点和成因,电子商务交易阶段操作风险主要分为两类操作风险:订单协议风险和B2B电子商务系统风险。订单协议风险主要表现有虚假或不正当交易,订单不合规定,数据录入出错,交易双方存在未解决的交易纠纷等等;B2B电子商务系统风险主要表现有系统失灵,系统漏洞、系统更新出错等。对电子商务交易阶段的操作风险一级指标进行细分,分为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由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共同决定,定量指标主要是为了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定期搜集评价指标后,能够自动判别指标数据,对每个指标可进行自动评分。

(二)在线信息交易阶段操作风险评价指标

综合考虑可能引发操作风险的成因,在线信息交易阶段操作风险主要分为信息传递风险、委托代理带来的风险、信息系统风险。信息传递风险主要表现内部信息不畅和信息转化风险。内部信息不畅会使信息的效用及价值无法体现,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之间的外部信息流,对供应链的稳定运行产生危害,导致供应链整体效率的下降以及竞争力的下降;信息转化风险是指信息在处理过程中因信息失真而产生的风险,包括信息完整性、信息可用性及信息真实性等风险。信息转化对信息技术有很高的要求,信息处理过程中信息技术如果使用不适当,就会影响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带来相应的信息风险。

委托代理带来的风险主要包括合作伙伴逆向选择风险、节点企业的道德风险和隐匿信息风险。供应链金融各个节点企业间的业务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供应商是代理方,采购商是委托方,在委托与承包企业间形成一种合作协商机制和委托代理机制。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委托代理关系往往导致了一种逆向选择的风险。委托方往往比代理方处于一个更不利的位置,企业往往通过增加信息的不对称,从合作伙伴那里获得更大利益。节点企业的道德风险是指在供应链金融实际合作过程中,各自企业的利益具有排他性,企业都有各自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利益要求,都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能,在利益关系发生冲突时,成员企业从自身角度出发,利用信息优势而采取一些违背供应链金融整体利益或者供应链金融其它成员企业利益的措施。隐匿信息风险是指企业主体,不管是委托方还是代理方,从自身角度出发会很自然的隐匿一些核心机密信息,这对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的运行速率和稳定性带来了负而影响。

信息系统风险主要表现在系统失灵,系统漏洞等。对在线信息交易阶段的操作风险一级指标进行细分,可得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也是由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共同体现,定量指标主要是为了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定期搜集评价指标后,能够自动判别指标数据,对每个指标可进行自动评分。

(三)在线支付交易阶段操作风险评价指标

综合考虑可能引发风险的具体操作发生时点和成因,在线支付交易阶段操作风险主要分为出账支付风险、回款支付风险和支付系统风险。出账支付风险主要表现在支付数据录入出错,融资款项发放出错等。回款支付风险主要表现在回款未遵循时效,回款确认问题导致的现金流交易影响。在线支付系统风险主要表现在系统失灵,系统漏洞等。对在线支付交易阶段的操作风险一级指标进行细分,可得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由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共同体现,定量指标主要是为了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定期搜集评价指标后,能够动判别指标数据,对每个指标可进行自动评分。

(四)物流交易阶段操作风险评价指标

综合考虑可能引发风险的具体操作发生时点和成因,物流交易阶段操作风险主要分为仓储监管风险、提货发货风险以及物流交易系统风险。仓储监管风险主要表现为仓单造假或调换质押物欺诈银行,质押货物损坏等问题。提货发货风险主要是指未能及时按照银行指令和要求发货导致损失等。物流交易系统风险主要表现在系统失灵,系统漏洞等。对物流交易阶段的操作风险一级指标进行细分,分为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由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共同体现,定量指标主要是为了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定期搜集评价指标后,能够自动判别指标数据,对每个指标可进行自动评分。

三、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利用模糊评判数学模型来构建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评估模型。

(一)构建风险评价指标集

前文中我们已经建立了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的关键风险指标,因此每个交易阶段的操作风险都可以建立自己的风险评价指标集,可用公式表示,即X=(X1,X2,X3,X4)。其中各元素Xi(i=1,2,3,4)代表各个一级风险评价指标,而每个Xi同样也是由一定的二级风险指标构成的集合,即Xi=(Xi1,Xi2,…Xip),其中xip是Xi对应的二级风险指标,p是Xi对应的二级风险指标个数。其中,X2表示在线信息交易阶段操作风险,信息传递风险为X21,委托代理带来的风险为X22,信息系统风险为X23。

(二)确定评级语

评级语是有关专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做出的评价结果。可将总的评价结果设定五个级别。设:其中各元素yj(j=1,2,3,4,5)表示可能的总评判结果,对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按每个交易阶段的风险状态进行分级评价,把操作风险程度分为5级,每一级都代表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程度:y1表示高度安全,y2表示安全,y3表示安全程度一般,y4表示危险,y5表示非常危险,意味着风险基本会发生。将Y的元素设定为y1=100,y2=85,y3=70,y4=55,y5=40。则最终的评价结果最大为100,最小为40,其值越接近100,則操作风险越小。

(三)确定权重

权重可以根据层次分析法设定。根据有关专家的判断,给出同一层次要素之间的影响程度,通过下面的表格赋予相应的权重。例如,对于同一层次的两个元素m和n,如果元素m对比元素n的重要性比较标度为x,那么n对比于m的重要性比较标度是1/x。

利用重要性比较标度法对每层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的相对重要性比较,各元素重要性的含义如表1所示:

(四)构建风险评价指标权重集

利用上表采用专家打分法,根据因素重要性程度,每一个因素指标与其他同级指标相比得到一组标度值,从而可以构造矩阵。下面举例说明,构造各个判断矩阵,如下表2所示:

(五)确定评价的隶属矩阵

采用专家评价法,根据因素重要性程度,每一个因素指标与其他同级指标相比得到一组标度值,从而可以构造矩阵。设对评语集Y的隶属向量为,其中(k=1,2,,m),其中:n为参评专家人员总数,为参评专家中认为xijk属于等级的专家人数。评价隶属矩阵为:

(六)进行综合评价

四、总结

本文深入分析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根据其风险特点提出面向线上供应链金融的交易联动模型,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操作风险评价关键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包括评估模型构建、指标权重计算以及评价集的确定。

针对物流交易阶段的操作风险,物流企业在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防范中需要做到的就是建立有效的监管和仓库管理制度、完善的商品检化验制度,加强质押物和仓单的管理,提高网络信息化的管理水平,提供更好的仓储设备。物流企业是线上供应链金融中直接接触质押物的参与主体,是决定操作风险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的关键因索,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大小。同时对于物流企业来说,要想与线上供应链金融这个产业链的其他参与主体一起协同发展,就必须严格的对自身进行操作风险管理。

做到实时地针对线上供应链金融不同交易阶段进行风险评估,既可以了解不同流所对应的不同交易阶段,也可以了解整体风险状况,及时做出操作风险管理决策。

参考文献

[1]张松,史经伟.互联网金融下的操作风险管理探究[J]新金融,2013(9):33-36.

[2]李毅學.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0):36-41.

[3]郭菊娥,史金召.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演进与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1):13-22.

[4]于宏新.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及防范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0(2).

[5]闰俊宏,许乡秦.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07(2).

[6]郭清马.供应链金融模式以及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2).

作者:鲁柏杨 梅盼盼

金融业操作风险分类论文 篇3:

中国保险公司操作风险度量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保险市场的逐步成熟,我国保险公司对传统风险的管理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管体系,但是对于操作风险管理,一直停留在理论研究上。操作风险作为影响金融机构能否正常经营的重要因素之一,早已引起了国际银行业和保险业的重视:巴塞尔新协议给出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多种计量方法,欧盟SolvencyⅡ也在计算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资本要求中单独设立操作风险资本要求。但国内的保险公司在实际经营中往往采用定性监管甚至为了追求利润忽略操作风险,这也导致了我国多家保险公司发生了操作风险损失事件。本文在对保险公司的操作风险概述基础上,介绍了国际上多种操作风险计量方法和我国的现状,对标准法和SolvencyⅡ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以探索适合我国保险公司操作风险的度量的方法,希望能够呼吁我国保险业对操作风险度量予以关注!

【关键词】操作风险 保险公司 风险度量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操作风险对于金融业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国际上早已将操作风险纳入金融监管体系之中,并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度量企业的操作风险并进行风险管控。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业发展起步较晚,而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也远落后于欧美国家,对操作风险采用定性监管,在风险度量上一直处于摸索状态。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我国保险公司对操作风险的认识不够,公司内部数据累积较少,很难利用数据进行建模分析,自然无法进行科学、准确的度量。

二、保险公司操作风险概述

(一)保险公司操作风险的定义

保险公司和保险业研究学者常用营业风险或者运营风险的概念来替代操作风险。虽然这些概念将操作风险包含在内,但是模糊不清的定义会导致度量无法操作。而这种模糊的定义也造成了保险公司操作风险度量和风险管理的落后。

因此,本文结合我国保险公司的特点,给出操作风险的定义: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或主观意愿、不正确或不恰当的操作流程、系统的不完善、外部事件和法律纠纷所造成的保险公司损失的风险。

(二)保险公司操作风险的特殊性

保险业与银行业同为金融业的三大支柱,其操作风险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然而,保险公司操作风险不只是“操作”上的风险而已。它不但与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如承保、核保、理赔相关,而且与网络系统、后台支持维护等有关,还与人为因素有关,如不诚实索赔、保险欺诈、道德风险等问题。

与银行相比,保险公司的操作风险有几个鲜明特点:

第一,保险公司的业务大多由自然人操作完成,而这是其操作风险因素的最大成因,属于可控制的内生风险;第二,操作风险的覆盖范围大。不论是频率高、损失低的日常小错误,还是频率低、但损失巨大以致保险公司无法继续经营的巨灾风险都与之相关,所以度量和监管其操作风险绝非易事;第三由于操作风险与人员、内部流程等因素关联,所以交易规模越大,结构变化越快速,也越容易发生操作风险损失事件。

(三)我国保险公司操作风险的现状

我国的保险公司经常由于操作风险而引起一系列的损失事件发生,最后酿成巨大经济损失。本文对保监会网站给出的全国各保险公司2015年1月和2月的行政处罚共119起做了分类归纳。

从表中可以看出,占比最大的风险因子就是保险公司的内部流程。许多保险公司在公司内部财务、流程控制上频频出现问题,部分保险公司为了脱离监管捏造虚假信息、提供不真实的财务报告。而人员关系也是操作风险的重要因素,许多内部职员在操作上没有遵守规章制度,甚至为了经济利益故意夸大事实或者承诺不实信息,进行不合规或者超权限的交易。此外,投保人骗保、伪造事实等外部事故和法律纠纷所占比例虽小,但是一旦损失事件发生,也会引起不小的经济损失。

三、保险公司操作风险的度量方法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新协议中提出了三种操作风险资本的计量方法: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其中高级计量法还分为内部衡量法和损失分步法两种。

欧盟偿付能力Ⅱ的“三支柱”与巴塞尔新协议类似,通过资本充足率的定量监管、质量标准的定性监管和信息披露的公众和市场监管三大支柱来实现。

现行世界各国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可以分为欧盟SolvencyⅠ、Ⅱ和美国风险资本制度。其他国家大多借鉴了欧美体系的监管模式,但在监管体系中少有提及操作风险,少部分国家将操作风险单独设立,并采用定性或定量的监管。

在上述所提到多种计量方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标准法,许多国家、许多大型企业都用其估计保险公司的操作风险。但是标准法存在过于笼统、估计不够精准的问题,于是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多种创新性的高级计量法,如积分卡法、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等。虽然操作风险计量方法的选择有很多,但并非所有的方法都适合我国的保险公司。

四、中国保险公司操作风险度量的实证分析

(一)基于标准法的操作风险度量实证分析

在用标准法度量风险时,保险公司的各项业务被分成7个业务类别:健康险、人寿险人身意外伤害险、信用保险、责任保险、保证保险和财产损失险。而每个类别的操作风险资本金要求就是该类业务的年平均保费乘以适用的系数即β值2。β表示风险损失经验值与监管标准指标之间的关系,主要集中在0.15~0.18。所以企业的操作风险资本金要求就是对应各类别的算术加总即:K=∑7i=1GIi×βi。

在中國保监会网站上,财产损失险、责任险与信用保证保险一并归为财产保险,人身意外伤害险因为现多由财险公司代为销售且保险期限主要为短期,所以也被并入财产保险。而财产保险业务的操作风险损失经验值是最高的,其β系数可设为0.18,寿险和健康险则设为0.16与0.17。

根据公式可以分别计算出各个保险公司的操作风险资本要求如下表。

人保股份、中国人寿和中国太平属于国有保险公司,经营规模大、务范围种类多,各类业务收入多,操作风险也相应大。而大地财产和泰康人寿属于专业型保险公司,自然操作风险也小很多。中国平安虽然是民营企业,但与规模相当的人保股份相比,其操作风险却小于人保股份,因为人保股份是国家控股,它在内部流程操作、人员培训和结构治理上可能没有中国平安的灵活性强,所以操作风险资本金要求也会比较大。

虽然标准法使用了多种业务线来区分保险公司自身业务不同的风险特征,但是它在大规模公司的环境下,β值的设定偏差可能会导致巨大的影响,因此也存在主观性的问题。并且,由于我国保监会网站公布的数据中,将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一并划入财产险,所以在计算风险资本金时,并没有完全做到各类业务线区分的效果,所以数据结果也只能做公司内部参考。

(二)基于SolvencyⅡ中对操作风险度量的实证分析

欧盟偿付能力Ⅱ“三支柱”的第一支柱主要围绕的是资本充足率,根据资本金要求定量监管,也是整个监管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偿付能力要求(SCR)即为SolvencyⅡ中的关键性指标,操作风险则被单独设立在基本偿付能力要求(BSCR)之外。在一般情况下,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SCROP)不应该超过基本偿付能力要求(BSCR)的30%。

SCR的标准公式即:SCR=BSCR+Adj+SCROP

而操作风险资本金要求SCROP的计算公式为:

SCROP=min{0.30×BSCR;Op}+0.25×Expul

Op=max{Oppremiums;Opprovisions}

其中:

Oppremiums=

0.04(Earnlife-Earnlife-ul)+0.03Earnlife+max{0;0.04(Earnlife- 1.1×pEarnlife-(Earnlife-ul-1.1pEarnlife-ul))}+max{0;0.03(Earnnl- 1.1×pEarnnl)}

Opprovisions=0.0045×max{0;(TPlife-TPlife-ul)}+0.03×max{0;TPnl}

本文選取了2014年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和太平洋保险以及新华人寿为例,由计算可得: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上述四家公司都存在巨大的操作风险,而在我国目前偿一代与偿二代共同运作的环境下,我国的保险公司并没有对操作风险计提资本金,一旦风险损失发生,对公司的影响难以估计。在四家公司之中,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操作风险最大,这是与其业务的广泛性和人员、系统的庞大组织有关。

与中国平安相比,中国人寿虽然没有经营非寿险业务,但是其操作风险比中国平安更大,由此可以推断寿险相较非寿险更容易引起操作风险事件。在寿险业务中,保险代理人与经纪人主观或客观上的欺骗、隐瞒、投保人在投保时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保险公司为了赚取保费利润,在承保和核保过程中常常脱离公司规章制度,这些因素都在无形中增加了操作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欧盟所采用的计提操作风险资本金的计量方法涉及保险公司的保费、准备金、以及其他费用,在分类上区分了寿险和非寿险业务,并将投资连结险单独分出来。投资连结险由于主要由投保人或保单持有人自己承担风险,相对来说,其操作风险对保险公司的影响较小。但是该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我国许多保险公司对于自身数据的积累严重不足,所以贸然采用该法,可能无法实施。在相关因子系数的设定上,欧盟是建立在发达成熟的保险市场上的,对于我国新兴市场,需要重新设定系数,这也将是我国保监会需要考虑的问题。

五、总结与建议

2002年,我国保险公司从市场监管转变为偿付能力监管。中国保监会分别在2008年和2014年公布了中国保险公司偿一代和偿二代的监管制度体系。在偿二代中,操作风险由于难以量化,以定性监管的方式管控风险。具体通过风险综合评级对保险公司总体偿付能力水平作评价,然后通过监管部门对其提出如内部结构治理、流程控制等具体要求,并对其实际状况检查分析,最后对不合格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所以,风险度量层面依然是空白状态。

因此,对于我国保险公司操作风险度量方法的研究,本文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加强整个保险业对操作风险的认识,保险公司必须对内部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内部员工对操作风险重要性的认识,对内部员工的道德品质和业务素质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的内部约束机制;第二,选择适合我国保险公司市场的计量方法,在选择时需要考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议在操作风险度量的初期可以借鉴欧盟的思路,但高级计量法的内部损失模拟是操作风险计量的发展趋势;第三,保险公司自身应加强数据积累,调整并不断完善自身的数据库,以建立更好的风险管理体系;第四,发挥保监会的牵头作用,仅仅依靠保险公司自觉难以实现。保监会应该引导各大保险公司建立内部损失数据库,为风险度量的模型设立提供历史数据,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操作风险的度量和管理。

不可否认,操作风险是难以量化的风险,它与人的行为关系紧密,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很难用数字来衡量。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依然是依靠规章制度来约束,缺乏对操作风险的数理统计。在结合我国目前试运行的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同时,借鉴SolvencyⅡ中对操作风险的计量方法,对我国保险公司操作风险进行风险度量,将是我国保险业未来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闫泽滢.欧美保险偿付能力测算模式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3(27).

[2]朱军.中小企业中小银行信贷的操作风险研究[D].江苏:南京理工大学,2007.

[3]江先学,吴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4]王翔,徐燕,张艳.我国保险公司操作风险及其管控的产权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5):165-170.

[5]仇春涓.我国保险企业操作风险识别度量创新思路探析[J].商业时代,2010(19):70-71.

[6]CEIOPS.QIS5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R].July 2010,www.ceiops.eu.

作者:金琪

上一篇:汽车金融业发展研究论文下一篇:盈余管理与审计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