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金融业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21

摘要:2018年4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提出结合海南特点,以现有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内容为主体,建设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海南目前金融开放程度较低,但海南最终将建立自由贸易港的定位,将推动着海南传统金融的变革和新金融的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汽车金融业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汽车金融业发展研究论文 篇1:

张家界旅游业和金融业融合发展模式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旅游金融发展环境日渐改善和张家界旅游金融生态圈向好发展,旅游业和金融业融合发展已成为产业融合新现象和趋势,通过研究发现,旅游业和金融业融合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价值链的增值。文章以产业链理论为基础,对张家界旅游业和金融业融合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延伸融合模式、重组融合模式和一体融合模式三种融合模式,以期丰富和拓展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领域的研究,为张家界旅游金融新业态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旅游业;金融业;产业融合模式;张家界

[DOI]1013939/jcnkizgsc202008061

1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延伸融合模式

11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延伸融合模式的内涵

延伸融合模式是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的最基本模式,是张家界旅游业为促进自身持续快速发展,主动获取金融资源的助推和支持,而金融业试图跨越自身与旅游业产业边界,促进张家界旅游业发展的过程。

延伸融合模式适用于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的初级阶段,即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度较低时期。张家界旅游业争取金融政策支持和金融资金投入有以下兩种类型。

第一,政策性融合。由张家界市政府出台系列政策实施。2012年2月,央行联合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多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改进旅游金融服务,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为张家界旅游业迅速发展带来福音。近年来,张家界旅游金融投入增长快速、旅游支付环境得以优化、涉外旅游金融服务不断完善、旅游扶贫协同推进、信贷倾斜明显、融资渠道有序拓宽、支付环境明显改善。2017年1月,张家界市召开“旅游+金融”信贷项目签约会,进一步加大金融机构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张家界旅游业加快发展。以2016年为例,张家界市发放旅游相关行业贷款442亿元,旅游公共环境和基础设施发放341亿元,旅游交通运输33亿元,旅游餐饮和住宿2亿元,2016年年末余额高达878亿元,比年初净增长169亿元,考虑债务置换,实际净增279亿元。

第二,商业性融合。由张家界旅游主管部门或旅游企业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毋庸置疑,旅游业发展前期需要大量注资,支持旅游业发展,一直是张家界金融机构工作的业务重点。截至2018年9月,农行张家界分行旅游产业贷款余额达765亿元,占其对公贷款总额的929%、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93%,支持的景区景点有百龙天梯、黄龙洞、景区环保汽车、宝峰湖、黄石寨索道、天门山等。该行还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优势,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改善金融服务质量,全力支持张家界生态文化旅游公司开发当地旅游资源。与此同时,还积极扶持乡村旅游景区建设,以金融促旅游、以旅游带致富。先后投放扶贫贷款57亿元,带动3000多户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农行张家界分行还对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发放项目贷款157亿元,带动周边大峡谷村、太华山村近万人就业,8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为实现张家界一条龙智慧服务,农行张家界分行还围绕“金融服务”“社交生活平台”“电子商务服务”三大平台,自主研发景区一体化收银收单、智能过闸、扫码支付售票、二维码及二代身份证扫描取票等旅游服务项目。目前,该行“智慧旅游”项目已在8个景区上线,累计交易13万笔,交易金额4366万元,有效提高了张家界景区形象。

综合来看,在延伸融合模式中,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均表达了共同促进的利益诉求。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为方针,积极配合财政、商务、交通、住宿等相关配套政策,为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从而实现产融共赢。

12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延伸融合模式的特征分析

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延伸型融合是融合度最低的融合形式,通常发生在产业价值链的生产消费环节,是产业融合的低级阶段。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延伸融合模式拓展了旅游金融产业链,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旅游业的吸引力及金融业的影响力。

在利益驱使下,张家界旅游产业价值链主动向金融业延伸拓展,促成延伸型融合模式产生,借助政策性融合和商业性融合两种类型,发挥各自功效,实现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有效融合。

2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重组融合模式

21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重组融合模式的内涵

重组融合模式是张家界旅游产业与金融产业要素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资本间相互互动、相互融合,从而实现从产到融、从融到产的发展历程。旅游业与金融业重组模式分为旅游业主动重组金融业,以及被动重组金融业两种类型,体现了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相互改变产业链的过程,并形成新的发展模式,为旅游业与金融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重组融合模式适用于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的中期,即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度较高时期。张家界金融业与旅游业重组目标和重点如下。

一方面,张家界金融机构要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旅游业发展方针,从而正确把控经济运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应以张家界经济发展和旅游发展的政策为导向,及时跟进和适时调整信贷结构和支持方式,制定促进旅游市场发展的业务规划。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科学确定旅游产业贷款项目、重点培植有效益、有特色的旅游企业和贷款项目。此外,提升旅游金融产品和服务要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景,认识旅游发展给银行金融机构带来的机遇。通过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张家界金融与旅游市场的高效对接和重组融合。

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重组融合案例较多。诸如2018年10月15日,湖南长银五八消费金融与张家界市旅游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张家界旅游消费金融增添新平台。长银五八消费金融就张家界旅游行业出台了涵盖旅游从业人员、旅行社、景点三大服务方案。为满足旅游从业人员个人消费金融需求,该机构对导游、外联、计调、酒店、司机等旅游从业人员完全开放授信。与此同时,为组团社增信,协助地接社增值,并为前来张家界旅游的游客提供免费获取长银五八授信的机会,以此提升张家界美誉度。为帮助景点锁定客源,长银五八消费金融以免费或打折交通费、房费、餐费、门票等方式为酒店和景点导流,有效控制了贷款旅行成本,最终实现多赢。

22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重组融合模式的特征分析

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重组型融合是融合度较高的融合形式,通常发生在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是产业融合的中高级阶段。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重组旅游金融产业链,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旅游业与金融业的竞争力。

为满足旅行社、景区和从业人员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张家界旅游产业价值链和金融产业价值链互相融合,帮助游客实现个人旅游信贷,也为酒店、景点导流,锁定更多客源提供新思路。

3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一体融合模式

31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一体融合模式的内涵

一体融合模式是指旅游业与金融业向对方互相渗透,并形成旅游金融新业态的发展模式。根据渗透方向,分为旅游业向金融业渗透以及金融业向旅游业渗透两种形式。一体融合模式是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的高级阶段,也是深层次产融模式。

中国工商银行全球首推“爱购张家界”。2018年9月17日,工商银行协同张家界启动打造区域性“爱购”旅游消费新模式。此后,运用工银卡购买张家界景区门票,诸如武陵源核心景区、大峡谷玻璃桥或黄龙洞等门票,均享受20~50元不等优惠,优惠幅度介于10%~20%。工银e生活、美团点评、京东、途牛、本来生活等互联网平台进入,联手打造“爱购”旅游消费新模式。“爱购”依托张家界近千家优质旅游企业,全面升级旅企品牌和优惠,搭建“旅游+金融+互联网”、线上线下一体化生态圈,为广大游客提供有品质、低折扣的优惠服务。“爱购张家界”的推出,一方面创新旅游服务和便民惠民新模式、打造游客消费新体验、建立旅游服务新方式。在线下,“爱购张家界”为近千家旅游企业提供e支持收单服务,为游客打造移动支付新体验;在线上,“爱购张家界”依托工银e生活App,打造集线上旅游活动新场景,通过消费分期、优惠立减、积分奖励、满额返现等营销策略,游客足不出户便可预定舒心、便捷、优惠的旅游消费新活动。“爱购张家界”境内开展“精准营销”,境外开展“爱购中国”,吸引不少国际游客赴张家界旅游。与此同时,以京东、美团点评、途牛为代表的知名互联网平台,实施“爱购张家界”的精准推送,为张家界输送更多优质客源。此外,工行与“本来生活”助推张家界本土产品走向市场,开辟线上营销新渠道,以上这些无不促进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深度融合,催生旅游金融新业态。

32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一体融合模式的特征分析

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一体融合是融合的最高方式,是产业融合的高级阶段,助推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局面,催生了旅游金融新业态,活化了旅游金融新元素,契合了全球金融业发展新趋势以及张家界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新契机,将进一步提高张家界旅游业与金融业的融合度,构建“旅游、互联网、普惠金融”三位一体、产融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尹华光,姚云贵,熊隆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81-98

[2]夏蜀商业银行构建旅游金融的基本思维与整体框架[J].金融论坛,2017,261(9):19-20

[3]龚艳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影响因素、模式及路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5):116-120

[4]江文旅游消费金融模式研究——以国内商业银行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5]朱海艳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4

[6]杨颖产业融合: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J].旅游科学,2008,22(4):6-10

[7]郭为,许珂旅游产业融合与新业态形成[J].旅游论坛,2013,6(6):1-6

[8]楊俊籍云南旅游金融发展研究[J].金融经济,2018(6):36-38

[9]邓进基于旅游消费的旅游金融模式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9):63

[10]褚霞旅游业与金融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和法律制度保障[J].中国经贸导刊,2013(9).

作者:周路 尹华光

汽车金融业发展研究论文 篇2:

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背景下金融开放路径思考

摘 要:2018年4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提出结合海南特点,以现有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内容为主体,建设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海南目前金融开放程度较低,但海南最终将建立自由贸易港的定位,将推动着海南传统金融的变革和新金融的发展。海南应抓住良好的契机,从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到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实现高层次高水平的金融开放,同时要坚持宏观审慎监管,探索金融监管沙盒机制,从而进行风险防范,为金融开放保驾护航。

关键词:海南;自贸区;自贸港;金融开放;路径

一、海南金融业开放现状

1.外资金融机构少。截至2018年末,海南全省仅有南洋商业银行1家外资银行机构,中外合资财务公司、外资券商、外资保险机构、外资产业投资基金更是空白。截至2018年末,全省外资银行贷款余额仅为17.3亿元,仅占全省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的0.2%。

2.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FT账户是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的重要金融基础设施,是海南确定的自贸区(港)12个先导性项目之一,是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先行先试的重要载体。FT账户已于2019年1月1日全省上线,但从目前该账户运行的情况来看,企业需求不足,FT账户的使用不活跃。目前已开设FT账户的企业中,仅两成企业表示有意愿利用FT账户开展业务,有的银行机构仍未利用FT账户开展任何业务。

3.外资吸引能力弱,跨境人民币业务量小。2018年海南全省直投流入15.71亿美元,仅占全国的1.2%;截至2018年底,海南省办理过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企业(非银行机构)仅占全省企业总量的1.1%,2018年全省银行机构办理的人民币跨境实际收付额281.34亿元,仅占全国业务总额的0.3%。

4.离岸业务产品使用覆盖率低,实际交易需求量少。目前离岸银行业务可受理的金融产品丰富,但4家离岸业务受理行均表示,客户自主使用的产品种类单一,覆盖率低,各业务产品发展不充分,业务主要集中在外汇存贷款、资金汇划和贸易项下的信用证业务。

二、从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金融开放是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的必然要求

金融是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开放是自由贸易区(港)建设的必要措施和重要领域,是自贸港与外部之间生产要素实现自由流动的必要条件。自贸港最大的优势就是金融开放,只有通过金融开放,才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多样化、国际化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工具。而且,金融开放也有利于改善金融业的发展环境,促进金融业态有效竞争,进而引领经济的发展。

三、从满足一般融资需求到金融自由化,金融将通过三层机制对自贸区自贸港经济发挥作用

在建设自贸区自贸港的过程中,金融将更加多元地对其经济发展发挥作用,首先是满足其一般的融资需求,其次逐步实现金融自由化,最后将随着金融产业聚群效应的增强,发展为自由港建设的核心引擎力量。

1.第一层传导机制的特征是:自贸区自贸港经济需要基本的金融服务。自贸区自贸港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融通、快捷的资金清算服务以及有效的风险分散管理。而要满足这些需求,都必须依赖于金融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金融的融资中介功能,能为自贸区自贸港建设融通资金、提供支付清算服务、分散和转移风险,这三个方面构成金融作用于自贸区自由港建设的第一层传导机制,即以为自贸区自贸港建设提供服务为主要特征。

2.第二层传导机制的特征是:金融自由化。自贸区自贸港的特点是自由、开放、高效,实现投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是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的主要目标。金融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实现自身自由化的动机,开放的金融政策环境、完善的金融体系、高效多元的金融服务以及自由的资本流动,这构成了金融作用于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的第二层传导机制,即以金融自由化为主要特征。

3.第三层传导机制的特征是:打造自贸港金融中心。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壮大,自贸港将上升成为区域性的甚至国际性的金融服务中心,各类資源要素将加速聚集于自贸港及辐射区域。金融业将成为引领自贸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构成了金融作用于自贸港建设的第三层传导机制,即以形成自贸港金融中心为主要特征。

四、从完善账户体系建设到打造离岸金融中心,实现海南金融业的高层次开放发展

1.不断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是金融业实现对外开放的首要条件。目前海南已上线FT账户,在开展好目前各项本外币业务、总结推广好目前监督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应允许FT账户拓宽金融业务范围,让其真正发挥改革创新的试验作用。未来,海南要结合自贸港建设定位,努力打造本外币一体化的离岸金融服务试点,畅通境内外人民币离岸市场,进而吸引国际机构、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主体前来海南开立离岸账户,让更多市场主体投资和持有人民币资产。这就需要不断完善FT账户功能,进一步探索建立基于国内银行海外核心业务系统的、独立的离岸账户体系,并同步推进账户信息系统建设和监督管理。

2.推动金融业双向开放。一是继续放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吸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投行以及亚开行等国际机构到海南开设运营分部甚至地区总部,在金融市场有序相互准入门槛方面,探索进一步放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的合作,吸引各类境外金融机构前来海南集聚。二是探索放宽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鼓励金融租赁、信托货币经济、汽车金融、消费金融等多种业务的全面放开。三是推动金融机构走出去。鼓励海南法人金融机构引进境外投资机构的同时,积极到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据统计,截至2017年6月底,工行已在“一带一路”沿线的18个国家和地区开设127家分支机构,中行遍布海外的542家分支机构已覆盖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海南法人银行机构要积极主动向这些成功走出去的金融机构借鉴成功经验,争取早日把业务拓展到境外。四是加强与其他自贸区自贸港的协同合作。组织发起自贸区(港)金融开放主题论坛,不断加深与金融中心城市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将海南打造成为“走出去”的基地和“引进来”的高地。

3.加快打造国际离岸人民币中心。自贸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承担着一系列的重任和使命:比如促进我国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应对跨大西洋自由贸易条约(TTIP)和环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PP)带来的挑战;推进我国金融领域改革,逐步推动自贸区内利率实现市场化、汇率实现自由浮动等;推进人民币加快国际化,推动中国加快领先于国际经济体系。这些目标的实现与打造离岸金融中心密不可分。香港、新加坡等世界上主要的离岸金融市场是在其自由贸易港建设的过程中成立并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以香港为例,香港的离岸贸易业务总额占其外贸总额的比重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19%上升至如今的65%。随着离岸贸易发展,香港离岸金融中心地位不断巩固,目前对当地的经济增长、金融深化、财政收入和就业都存在明显的推动作用。未来,海南要着眼于打造人民币贸易结算回流、人民币外债市场、境内外投融资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境外人民币回流机制,争取早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力争把海南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离岸人民币中心。

4.加快建設国际化金融市场。金融开放的核心理念、核心目标就是打造一个国际化金融市场。探索以海南大宗商品、国际能源、产权、股权、碳排放权和航运权等交易中心的建设为突破口,着眼于建立金融清算中心、金融科技中心、绿色金融中心、国际衍生品交易中心等,打造在国际上领先的金融中心,加快形成开放、包容、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金融市场。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得到不断拓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我国金融市场加快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争取放宽直至取消海南自贸区内企业开展境外融资活动的限制,鼓励企业开展境外融资活动,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结合我国人民币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的改革进程,探索建立人民币定价规则和机制,探索建立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国际大宗商品、能源等现货和期货市场,在此基础上打造国际金融中心。

5.全面优化金融运行环境。随着自贸区(港)的建设,需要更多的机构、人才和资金等资源进驻海南,这将促使金融资源加快聚集。要加快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的产品服务创新力、机构聚集力、金融市场活力和持续发展生命力,主要着眼于改善与金融业生存发展紧密相关的经济、信用、法制、市场等环境,改革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不合理的地方,构建和谐的银企关系和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体系等,努力全面优化金融业发展的营商环境。

五、从稳步审慎推进金融开放到探索金融监管沙盒机制,加强金融风险防范

1.稳步审慎推进。在实践中,对标金融业改革开放总体部署和国家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构建以“金融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为目标约束的穿透式金融安全网,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设计出符合自贸区自贸港发展需要的金融制度和金融业发展的体系框架,稳步审慎推进金融业实现国际化和自由化。

2.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在金融业实现扩大双向开放的背景下,监管层要加强跨境资本的宏观审慎监管,要强化国内监管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积极与国际监管机构的携手合作,加强对境外资金进出状况实施动态跟踪监管和及时的风险预警,防范非理性的或恶意的跨境资本异常流动对经济发展造成冲击,进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3.探索金融监管沙盒机制。自贸区自贸港背景下,金融开放对监管方法、监管准则提出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要求,争取在海南自贸区自贸港探索推行监管沙盒机制,结合实际充分运用国际上运行较好或者认可和推荐的规则,探索海南自贸港建设过程中金融开放后风险管理的可行方法和模式,从而为我国更好更快融入全球化探索新路径,积累好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远军.助力自由贸易港建设 实现金融更高层次发展[N].金融时报,2017-12-04.

[2]  徐洪才.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回顾及展望[J].金融发展研究,2018,(9):38-42.

[3]  徐忠.正确看待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J].上海商业,2018,(4):11-13.

作者:吴玲

汽车金融业发展研究论文 篇3:

北京CBD国际金融业发展环境与工作思路

1993年国务院进行规划、1998年划定范围、2000年正式启动,经15年历程,北京CBD的基础设施、服务环境等方面建设成就斐然。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以首都经济为依托,以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为龙头,国际金融业在北京CBD持续发展。本文在概述北京CBD国际金融业目前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就其发展环境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进而提出北京CBD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思路。

一、北京CBD国际金融业发展概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的发达程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现代科学技术一起构成了现代经济的核心推动力,彰显着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北京CBD迅猛发展,截至2007年一季度,以其占朝阳区0.86%的土地,承载了3.6%的(常住)人口,创造着21.89%的财富。据北京CBD管委会发布资料,截止到2008年3月底,入驻北京CBD区域的各类法人单位共计5025家,其中服务业企业3042家,占全部法人单位的60.54%。拥有外资及港澳台企业1003家,所占比例为19.96%。2008年一季度,北京CBD实际利用外资3.25亿美元。

在CBD区域的经济活动中,国际金融业占据着重要地位。突出表现在:

1、500强企业总部高度聚集

就入驻情况来看,继2007年成功引进1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后,迄今特雷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日本三井住友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和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等3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总部在北京CBD安家落户。至今,CBD区域的世界500强企业已经超过117家,成为500强企业在中国聚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2、国际金融企业总部群落分布

就入驻情况来看,CBD区域国际金融企业总部数量由2004年的2家一跃发展到34家,包括韩国现代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阳光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沃尔沃汽车金融(中国)有限公司、中意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GE消费金融集团等12家国际金融企业总部落户CBD。首批在京注册的6家外资法人银行中,友利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德意志银行、韩国新韩银行入驻CBD区域。入驻CBD及周边的国际金融机构204家,聚集了3家外资法人银行、国际4大证券交易所、国际3大再保险公司和2家国际金融市场广泛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截至2008年6月,北京CBD金融机构已经达到137家,平均每平方公里17家,是北京中心城区平均值的32倍。众多重量级国际金融企业在CBD区域内的群落分布,基本奠定了CBD区域作为北京市国际金融机构聚集中心区的发展地位。

3、国际证券交易所布局全球市场

就证券业在CBD的发展情况来看,2007年7月1日起实行《境外证券交易所驻华代表机构管理办法》允许境外证券交易所设立驻华代表机构以来,已经批复在京设立代表机构的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股份有限公司、纽约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和韩国证券期货交易所等四家国际证券交易所全部落户CBD区域。

4、外资再保险巨头拓展国内市场

就保险业在北京CBD区域的延展情形来看,北京市的外资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慕尼黑再保险、法国再保险这三大巨头全部集聚在CBD区域。此外,北京市50%的国际保险机构北京代表处、三分之一的保险中介服务机构均落户CBD区域。CBD区域作为首都国际保险机构聚集地的地位逐渐形成。

5、国际金融业发展链条较为完善

就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产业链条来看,CBD区域国际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为之服务的管理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公关公司、广告会展公司等众多高端服务企业的有序、良性发展。CBD区域已聚集了世界著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世界最大的综合房地产服务商——世邦魏理仕公司,以及麦肯锡公司、爱德曼公关公司、奥美国际广告等众多世界著名跨国企业。

6、国际金融业高端人才内外兼容

就CBD区域内国际金融业的人才发展情况来看,截止2007年底,区域内各类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已达24700人,其中高级管理人员600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4500人,占从业人员的60%;外籍金融人才1100人,占从业人员的4.5%。CBD区域高端国际金融人才呈聚集态势。

目前CBD区域内已经入驻经营性金融公司达104家,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达109家,占北京市经营性金融公司和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的70%以上。金融机构已经从代表处、分行、分公司云集阶段步入金融总部快速发展阶段。纳斯达克于2007年4月3日晚在北京CBD“遥控”敲响的开市钟声,在全球范围内宣告着CBD区域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客观地说,北京CBD的发展,早已跳出区域经济发展的范围,借助于辐射效应,吸引着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法人和代表处、交易所代表机构、中介机构聚集,承载着国际金融元素,逐步形成了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金融机构聚集的中心区。

二、北京CBD国际金融业发展环境分析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国际发达CBD往往又是金融中心所在地。北京CBD金融业的发展有其独特性。北京CBD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受到宏观与微观、产业与市场等多方面环境的影响,既有有利态势,也有制约因素。

(一)北京CBD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有利宏观环境

从全球到国内,北京CBD国际金融业面临着有利的宏观发展环境:

1、全球产业加速转移,国际发展环境日益良好

国际高端服务业正在通过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向中国加速转移。在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方面,北京市走在全国的前列。早在2005年5月,全球500强跨国公司中,已先后有185家来京投资,投资项目共计355个,投资总额122.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8.4亿美元,在北京市设立的外资研发中心达到189家,北京成为国内集中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最多的城市。总部的聚集带来了客户的需求信息,这些都为CBD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产业发展环境。

2、服务贸易逐渐开放,国内发展环境逐渐完善

金融业的发展属于基于现代服务业基础上的专业化服务,具有典型的信息中心性特点。由于历史原因,北京市的使馆区和涉外机构、以及商业企业在CBD附近聚集,形成了北京乃至全国面向国际的窗口,因此北京CBD国际金融业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在面对广阔的国内外市场时具备高起点。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逐步兑现,在京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及代表处的数目将继续增加,外资银行的规模会不断增加,外汇营运资金将不断增加,外资银行经营性人民币业务将不断扩大,中外金融机构的合作将日益增多,北京市的国际金融业将会呈现出日益良好的发展环境。

3、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发展内在动力环境

2002年,北京的城市化率已达71%,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城市化快速推进,为北京市发展各种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同时,朝阳区以优化发展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为重点,实施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区域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加强了以北京商务中心区为重点的十大工程的建设,服务业比重已经达71%,为朝阳区金融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区域经济导向明确,发展面临专业分工环境

2004年北京市对1993年制定的北京城市规划进行修编,初步把北京城市发展目标定位在: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北京市于2008年5月初出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全力打造“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金融业总体空间布局,在该布局中,北京CBD担负起建设国际金融机构主聚集区的重任。

从经济地理意义上来看,世界城市是跨国公司的管理、协调和控制中心。随着跨国公司的聚集和发展,大公司在日常业务和资本投放中对大量资本和信贷的持续需求,使公司总部中心与各金融机构间建立了强有力的联系,这使得世界城市迫切需要高层次、专业化金融业服务支持。随着区域经济的日益发展,北京CBD将会呈现出总部中心和金融中心并置现象。

北京CBD规划以及现代CBD的发展实践表明,对于CBD区域的产业发展而言,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是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体现在各类金融机构总部的集中和包括企业总部在内投资咨询、法律、会计等中小专业化服务机构的金融专业化服务的集中。

(二)北京CBD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北京CBD国际金融业发展迅速,但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1、国际金融机构数量、规模及效益尚待提高

如前所述,截止到2008年3月底,入驻北京CBD区域的各类法人单位共计5025家,但在五千余家公司中,国际性金融企业的比例尚仅占百分之一左右。尽管金融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在提高,但在总量上尚无法达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的水平。CBD区域内137金融机构,350家左右的泛金融机构,普遍规模较小,大多发挥着搜集信息、联系客户的作用,金融业务量小,不能发挥金融市场主导作用,缺少辐射全球的管理控制性金融总部。

2、区域内缺少有形要素市场和较发达金融市场

就北京CBD目前现状而言,区域内缺少有形金融市场,金融中心的资金枢纽和风险控制的职能尚未发挥。金融业务本质属于专业化生产服务,“信息和知识”在专业化生产服务业中具有“中心性”意义,因为信息的中心性属性是以空间为基础的,空间区位直接影响到获取信息的活动。另外,流量经济对金融中心的确立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目前北京CBD区域缺乏要素、金融市场的情况非常不利于今后金融业的发展。在CBD区域内要建设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体系,数据交换中心,同时也要把各类要素市场的建设提到重要地位。

3、国际金融业产业链条尚未形成

尽管近些年CBD金融业发展迅速,但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辐射功能不够显著。就整个CBD功能区来看,产业链条尚未形成。目前CBD功能区内国际金融业所占比重还不大,产业聚集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大力吸引全球性跨国公司,扶植培养优势产业,强化产业聚集和辐射能力是功能区发展的当务之急,产业集聚与辐射带动能力急需增强。

4、发展缺乏导向性规划

一方面,在2008年5月出台的北京市“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金融发展格局中关于国际金融聚集区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尚需要进一步明确。迟至2007年3月,才在朝阳区率先成立全市第一个金融服务办公室,以推进CBD区域的金融业发展。目前北京CBD尚缺乏一个导向性的国际金融业发展规划,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导向。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总体上尚处于招商引资、做大产业总量的阶段。对于北京CBD而言,促进金融业的发展也尚停留在增加金融企业数量、对企业进行资金补贴以吸引入驻的阶段,缺乏引导金融产业升级的政策措施,服务环境还有待改善。例如,截至2007年末,朝阳区共对CBD区域67家次金融企业兑现政策,补贴金额高达2.23亿元,41家次金融企业享受租房补贴2592万元;为4家金融企业兑现购房补贴共4128万元;给予13家新设立、新迁入金融企业总部一次性资金补助共13200万元,同时为9家次金融企业的高管22人次落实退税达244万元,力图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企业入驻。但综观整个区域情况,金融体制创新和微观商务环境仍有极大发展空间。此外,金融企业在某地聚集,对土地、租金的价格并不是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金融体系的健全和企业的发展并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的扶持。明确导向性发展规划,增强企业根治性已经提上发展日程。

三、北京CBD国际金融业工作思路

自2000年正式推出并开发建设以来,北京CBD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经从规划建设阶段发展到产业定位阶段。2000年在第一节北京朝阳国际商务节上正式推出CBD概念、明确功能定位;2001年定位于国际性商务中心区,制定产业、市政、景观、交通等各项发展规划、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北京商务中心区管理委员会;2002年启动核心区建设,并着重优化发展环境;2003年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提升核心竞争力;2004年全面加快国际金融区建设、构造以国际金融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2005年深入推进项目建设,以国际金融和文化传媒为品牌的产业发展格局逐渐形成。北京CBD在数年间已经发展成为首都最富有活力和最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国际区域和重点功能区,提升了整个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国际金融业发展特色。这些特色主要表现在以北京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深厚依托、国际金融业企业层次分明、机构比例适当、涉外资源丰富、产品需求多样、市场导向良好、聚集效应巨大、文化价值观独特、区域内劳动力市场发达等发展特色。

从国际金融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情况来看,北京CBD国际金融业的发展属于通过新兴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集群来运转资金密集型产业集群。根据国际性发展经验,以伦敦金融服务业集群为代表的诱导自发型模式和以东京金融服务业集群为代表的引导培育型模式各有特色。根据前述北京CBD国际金融业发展环境和发展特色分析,建议北京CBD国际金融业的产业发展模式采用规划引导模式,部分原因在于:

第一,根据城市经济学和环境地理学,相对于纽约曼哈顿CBD、伦敦CBD等产业发展模式的CBD而言,东京CBD、香港CBD和新加坡CBD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环境地理因素和北京CBD的发展更具有相近性,因而较具备借鉴意义;

第二,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规划在市场发展过程中仍然具有重要作用,经济基础因素使规划引导模式较具现实意义;

第三,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北京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加的基础上日益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具有利用规划引导模式发展CBD所需的国际性产业调整条件;北京CBD地处朝阳区,属于北京国际性氛围最为浓郁的地区,也有着天然的良好开放基础,利于吸纳国际性高端产业;

第四,随着北京CBD渐成气候,经济景气指数居高不下,为进一步在市场经济作用下进行规划调整积累了大量经验,也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发展示意图如图一:

在该发展模式下,提出北京CBD国际金融业发展思路及建议如下:

(1)利用政策扶持,发展国际金融、综合金融业务

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在CBD区域开展本外币的经营活动,利用北京货币市场基础雄厚的优势,争取建设全国性的货币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国债交易市场),使金融街金融机构总部的管理控制职能和市场交易职能进一步分离,进一步建立国际金融资源聚集区。

依托在京企业资产庞大、CBD投资咨询业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业务,特别要抓住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机遇,促进风险融资推广和风险资本市场的建立,尽快发展国际金融、综合金融业务。

(2)发挥体制优势,推进金融创新、整合金融资源

积极发展中外合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大力发展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基金公司、财务公司、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快引进国内外著名的评估公司、经纪公司、咨询公司、会计律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推动中介机构的市场化与国际化;鼓励市内外、国内外金融机构多样化联合与合作,支持银企探索多样化联合和合作方式;加快金融改革开放,形成良好的信用和市场环境;加强金融信息中心、金融研究中心和金融人才中心的建设。

鼓励北京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制度创新。支持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基金管理公司之间开展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业务合作和战略联盟,支持中外金融机构之间扩展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合作;鼓励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支持金融机构借鉴和引进国际通用、先进的金融产品,扩大金融工具的种类和金融服务范围;支持CBD金融机构与跨国金融机构合作发展新的金融工具,如国际业务工具以及离岸金融业务。

(3)加强金融监管,完善监管机制、强化防范自律

发挥朝阳区金融办联系协调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企业管理机构的积极作用,加强依法监管,切实发挥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以及各类中介组织的行业组织管理与协调职能,提高行业自律意识与自律水平,形成合力,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建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组织协调机制。协助金融监管部门切实防范和化解各种金融风险,把商务中心区建成金融安全区。

(4)优化产业组织,促进要素供给、提高竞争优势

市、区政府及CBD管委会可以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促进大、中、小不同规模企业形成合理分工与协作。加快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发挥北京现有的产权交易、技术交易和地域优势、制度优势、机构优势和人才优势,建成全国规模的产权交易中心和技术融资中心;在条件成熟的条件下,加快建设证券场外交易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货币市场。

争取并鼓励多种所有制在金融领域竞争融合,加快国有以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引进适合金融业发展的企业治理形式(比如有限合伙制等)。鼓励金融企业,特别是实力雄厚的金融集团或者经营灵活、有创新性的金融企业进入。优化CBD国际论坛、北京CBD金融商会、北京CBD传媒产业商会等产业协会组织,加强国际金融业和文化传媒业之间的互补机制,提高竞争优势。

(5)建立发展平台,形成沟通制度,制定人才战略

建议由相关部门领导以及北京CBD金融商会、北京CBD传媒产业商会牵头,形成定期走访CBD区域国际金融企业的制度。走访除日常联系沟通,了解企业对产业发展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外,在金融企业选址、办公用房租期、企业经营困难以及企业高层更换等关键时期进行走访,引导金融产业的集聚发展,完善国际金融高端发展链条,推动北京市国际金融产业聚集发展。

建立适合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需要的人才战略。发挥首都的地缘优势、文化优势、金融资源优势,利用CBD良好的商务环境,制定高、中、低端金融人才战略规划,对高中端人才实行与高科技人才同等的优惠政策;在户口、住房、子女教育、就业等方面提高金融人才的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建立全国一流的金融培训中心和国际金融论坛;发挥北京金融监管机构、各个金融中介协会聚集的优势,依托北京金融教育资源,按照国际金融业从业资格认证制度的要求,把CBD建设成为全国高级金融人才培训中心。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CBD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CBD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室主任)

作者:张 杰

上一篇:来华留学生教育行政论文下一篇:金融业操作风险分类论文